1. 細菌常見的幾種染色方法
常用的是革蘭氏染色法,這個方法復雜一點,還有一個簡單染色法是用石炭酸復紅等等染色,還有一個特殊結構染色法和負染色法熒光染色法。
2. 簡述革蘭氏染色的操作步驟
革蘭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脫色、復染等四個步驟,具體操作方法是:
1)塗片固定。
2)草酸銨結晶紫染1分鍾。
3)蒸餾水沖洗。
4)加碘液覆蓋塗面染約1分鍾。
5)水洗,用吸水紙吸去水分。
6)加95%酒精數滴,並輕輕搖動進行脫色,20秒後水洗,吸去水分。
7)蕃紅染色液(稀)染1分鍾後,蒸餾水沖洗。乾燥,鏡檢。
(2)紅藍染色一般是什麼染色方法擴展閱讀
革蘭氏染色法的意義就在於鑒別細菌,把眾多的細菌分為兩大類,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
在治療上,大多數革蘭氏陽性菌都對青黴素敏感(結核桿菌對青黴素不敏感):大多數化膿性球菌都屬於革蘭氏陽性菌,它們能產生外毒素使人致病,可以選擇青黴素族,頭孢曲松鈉等。
革蘭氏陰性菌,大多數腸道菌多屬於革蘭氏陰性菌,它們產生內毒素,靠內毒素使人致病。而革蘭氏陰性菌則對青黴素不敏感,可以選擇氟喹諾酮類葯物如諾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也可以選擇大環內酯類比如克拉黴素、羅紅黴素等。所以首先區分病原菌是革蘭氏陽性菌還是陰性菌,在選擇抗生素方面意義重大。
3. 常用的細胞染色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細胞染色方法有:
1、簡單染色法,常用鹼性染料如美藍等進行簡單染色;
2、革蘭氏染色法,主要包括結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或丙酮)脫色以及番紅復染四個過程;
3、瑞氏染色法,瑞氏染料溶劑主要是由伊紅美藍組成;
4、吉姆薩染色法,吉姆薩染色原理與結果和瑞特染色法基本相同;
5、細胞免疫熒光染色法,免疫熒光染色的主要原理是利用抗原抗體之間的特異性結合。
染色是生物顯微玻片標本製作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先把破壞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再使用染色劑,將生物組織浸入染色劑內,使組織細胞的某一部分染上與其他部分不同的顏色或深度不同的顏色,產生不同的折射率,以便觀察。
另外,銀染法也較常用。當組織塊浸入硝酸銀溶液中時,有的組織結構能直接把硝酸銀還原,使銀粒附於其上,呈棕黑色或棕黃色。有些結構本身對硝酸銀無直接還原能力,若加入還原劑,可使硝酸銀還原沉澱顯色。
(3)紅藍染色一般是什麼染色方法擴展閱讀:
染色細胞固定有物理法與化學法,物理法為乾燥和火焰固定,化學法最常用的是甲醛、乙醇、丙酮和醋酸等。
1、偶氮偶聯法:利用人工合成的酶底物,在酶作用下,產生分解產物,再與重氮鹽結合引起偶氮偶聯,使其形成不溶性的偶氮色素,以此證明酶的存在。
2、聯苯胺法:粒細胞和單核細胞中的過氧化物酶作用於過氧化氫,釋放新生態氧,使無色的聯苯胺形成藍色沉澱。
3、普魯士藍法:細胞內、外鐵與酸性亞鐵氰化鉀作用,形成藍色亞鐵氰化鐵沉澱。
4、雪夫反應:過碘酸氧化細胞內糖類中乙二醇基形成乙醛基,醛基與雪夫試劑作用,使無色品紅形成紅色沉澱。
5、金屬沉著法:其他尚有物理學方法,如脂溶性染料染色(顯示脂質)、熒光顯示、放射自顯影以及體外活體染色亦常用於臨床血液細胞學診斷。
4. 請問,各種色彩怎麼樣調配出來在只有紅、黃、藍三種染料時!
藍+黃=綠
紅+藍=紫
紅+黃=橙
上面僅是一個說明。實際顏色調配時,還要控制紅、黃、藍三種顏料的混合比例,比例不同,就會調制出不同的顏色。紅、黃、藍三原色,可以調配出五彩繽紛的絢麗色彩!
調配的原則是:不能急於求成,要一點一點添加顏料,直至色彩滿意。
5. 用紅藍綠給三個方格染色,相鄰的不同色,有幾種方法
用紅藍綠給三個方格染色,相鄰的不同色,有12種方法。
解:相鄰三個方格,第一個方格可以從三種顏色中任選一種,那麼選法有C(3,1)=3種。
那麼第二個方格可以從剩餘的兩種顏色中任選一種,那麼選法有C(2,1)=2種。
最後一個方格可以從與第二個方格不同的兩種顏色中任選一種,那麼選法有C(2,1)=2種。
所以中的方法種數為3x2x2=12種。
排列組合計算口訣
加法乘法兩原理,貫穿始終的法則。與序無關是組合,要求有序是排列。
兩個公式兩性質,兩種思想和方法。歸納出排列組合,應用問題須轉化。
排列組合在一起,先選後排是常理。特殊元素和位置,首先注意多考慮。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排列組合
6. 細菌學中最常用的染色方法
細菌形態學檢查方法:常用染色方法 1.美藍染色法 在已乾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適量的美藍染色液,經1一2分鍾,水洗,干後鏡檢,結果是細菌呈藍色。 2.稀釋石炭酸復紅染色法 染色方法同美藍染色法,結果是細菌呈紅色。 3.革蘭(Gram)氏染色法 (1)在已乾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草酸按結晶紫染色液,染色2一3分鍾,水洗。 (2)加革蘭氏碘液於抹片上媒染1一2分鍾,水洗。 (3)加95%酒精於抹片上脫色,約30秒至1分鍾,水洗。 (4)加稀釋石炭酸復紅(或沙黃水溶液)復染50一60秒鍾,水洗。干後鏡檢。結果是細菌染成藍紫色的稱為革蘭氏陽性細菌,染成紅色的稱為革蘭氏陰性細菌。
7. 革蘭氏染色的步驟和原理
原理:革蘭氏染色法可將所有的細菌區分為革蘭氏陽性菌(G+)和革蘭氏陰性菌(G-)兩大類,是細菌學上最常用的鑒別染色法。該染色法之所以能將細菌分為G+菌和G-菌,是因為一般認為革蘭氏染色是基於細菌細胞壁特殊化學組分進行染色的。
步驟:
(一)塗片固定
在干凈的載玻片中央滴加一滴蒸餾水,用接種環進行無菌操作,挑取培養物少許,置載玻片的水滴中,與水混合做成菌懸液並塗布成直徑約1cm的薄層。
(二)染色
在固定過的塗片菌膜上滴加草酸銨結晶紫染液,染色液應完全覆蓋整個菌膜,染色1min。
(三)水洗
染色到一定的時間,拿住玻片使之成450角,用細小的水流把多餘的染料沖洗掉,被菌體吸附的染料則保留。
(四)媒染
加碘液覆蓋塗面染1 min。在媒染處理時,媒染劑與染料形成不溶性的化合物,可增加染料和細菌的親和力。
(五)水洗,用吸水紙吸去水分
用細小的水流緩慢沖洗塗片上的染色液,用吸水紙吸干。
(六)脫色
加95%酒精數滴,並輕輕搖動進行脫色, 20 s~30 s後再進行水洗,吸去水分。
(七)復染
蕃紅染色液染色10 s後, 自來水沖洗。
(八)乾燥,鏡檢
染色的結果,革蘭氏正反應菌體都呈紫色,負反應菌體都呈紅色。
(7)紅藍染色一般是什麼染色方法擴展閱讀
標本乾燥後即進行固定,固定的目的有三個:
(1)殺死微生物,固定細胞結構。
(2)保證菌體能更牢固的粘附在載玻片上,防止標本水洗時被水沖洗掉。
(3)改變染料對細胞的通透性,因為死的原生質比活的原生質易於染色。
8. 革蘭氏染色步驟是什麼
革蘭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脫色、復染等四個步驟,具體操作方法是:
1、塗片固定。
2、草酸銨結晶紫染1分鍾。
3、蒸餾水沖洗。
4、加碘液覆蓋塗面染約1分鍾。
5、水洗,用吸水紙吸去水分。
6、加95%酒精數滴,並輕輕搖動進行脫色,20秒後水洗,吸去水分。
7、蕃紅染色液(稀)染1分鍾後,蒸餾水沖洗。乾燥,鏡檢。
原理
通過結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後,在細胞壁內形成了不溶於水的結晶紫與碘的復合物,革蘭氏陽性菌由於其細胞壁較厚、肽聚糖網層次較多且交聯緻密,故遇乙醇或丙酮脫色處理時,因失水反而使網孔縮小,再加上它不含類脂,故乙醇處理不會出現縫隙;
因此能把結晶紫與碘復合物牢牢留在壁內,使其仍呈紫色;而革蘭氏陰性菌因其細胞壁薄、外膜層類脂含量高、肽聚糖層薄且交聯度差,在遇脫色劑後,以類脂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鬆散的肽聚糖網不能阻擋結晶紫與碘復合物的溶出,因此通過乙醇脫色後仍呈無色,再經沙黃等紅色染料復染,就使革蘭氏陰性菌呈紅色。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革蘭氏染色
9. 實驗室常用的染色方法有哪幾種
印染行業的化驗室一般的都是浸染法,就是拿染液通過染色工藝把布浸染到上色,還有扎染,卷染,
10. 奧數…用紅、黃、藍三種顏色對下圖進行染色,要求相鄰兩塊區域顏色不相同,共有多少種染色方法
應該有6種,按ABCD的順序,有紅黃紅藍、紅黃紅黃、紅黃藍黃、紅藍黃藍、黃藍黃藍、紅藍紅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