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個成年聾啞人想上聾啞學校,請問知情者有什麼好的建議
去聾校語文立體教學
聾校語文教學是一門最艱巨的學科,也是涉及整個聾教育的大問題,本人撰寫了一篇文章供同行討論。
淺談聾啞學校語文的立體教學
多年從事聾教育的老師都會有這樣一種感覺:聾生的語文最難教,化的精力最大而收效較小。一般九年制的聾校畢業生,能寫好文章的不多見,而詞語顛倒、句不達意、結構紊亂的為數不少。這是什麼原因?是否有良策可治?我們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多年的探索和實踐,開展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在實踐中也制定了一些具體的方法和措施;初步有這些體會:
一、抓好語文學科的主陣地。
聾校語文教學大綱中這樣寫到:語文是對耳聾學生「進行發音、聽話(看話)、說話和祖國語言文字教學,使學生具有一定的聽話(看話)、說話、閱讀和作文能力,發展觀察和思維能力,並受到生動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審美教育」。
原上海出板社出版的聾啞學校低年級語文要求學生掌握398個普通話常用音節的讀音(直呼音節),這樣有利於學生藉助拼音學詞識字和說話。在漢語拼音教學的同時要打好字詞基礎,讓學生在理解、掌握課文中詞語基礎上認識生活中遇到的生字新詞,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拓寬識字學詞的渠道。我們稱為它為「每日一詞」
中年級要嚴格進行句和段的訓練。在低年級的教學中學生掌握許多詞語和初步建立了句子的概念。隨著年級升高,在句子教學中,不但通過直觀讓學生理解復雜的句意,而要重視培養他們認識事物間關系的邏輯思維能力,在學生正確理解句意的基礎上,懂得句子間的內在聯系。運用多種練習方法(如句式練習、用詞造句、縮句、擴句、改換句式、仿造句子、看圖寫句、看演示寫句子),使句子教學生動有趣,同時又能讓學生在各種練習中逐步掌握句子。盡量做到天天練、日日寫,我們稱它為「每日一句」。在此基礎上要進行連句成段的訓練,如:看圖寫連貫的句子、看演示寫一段話、連篇成段等。讓聾生將已掌握的句子串起來連成一段,說明一個事物、敘述一件事情、反映一個問題,為連段成篇打好基礎。
高年級進行篇章的綜合練習。作文練習五、六年級每學期十八篇,七、八年級每學期十七篇。主要形式有「片段練習」、「看圖作文」、「命題作文」、「應用文練習」、「對話練習」及「修改作文」。除抓好這些教材規定的篇章練習外,必須結合本地實際和聾生活動范圍增加一定數量的篇章練習。如「參觀記」、「影評」、「讀書筆記」、「書信」、「日記」等。日記的練習對聾生很有高的實用價值。一篇好的日記,就象一篇作文一樣能描述一天中的某一件事、某一個人物、某一事情的情節。我校對五年級以上的學生要求每個星期寫三篇日記,九年級畢業時一個學生就有500篇左右的日記練習,語文知識和寫作水平必然會有顯著的提高。例:陳義東同學每個學期都能按照這樣的要求做了,畢業後來信感謝老師對他的辛勤教育,這封上千字的來信基本無錯誤之處,老師看了說「這樣的畢業生--合格。」
二、在數學、常識、思品等學科進行語言文字教學
「語文是學好文化知識的工具」,語文學好了對其它學科的學習當然有利多了。由於聾校的教材體系不同於普通學校,聾生的認知能力又落後於健全孩子,我們不能單靠語文教師孤軍作戰,而要發揮諸種學科教師的積極性,進行協同作戰。我們的具體做法是:
1.對各學科提出語言文字教學的要求。聾校語、數兩套全國統編教材與普通小學教材相比較,語文學科明顯低於數學學科的要求。其它學科還未能形成體系,各地聾校所用的教材還不統一。數學、常識、思品等學科中出現大量字詞超前於語文學科,這對該學科的教學帶來一定影響。最突出的是數學學科,在運算定律、概念、算理、應用題中出現的大量生字詞。如處理得好就會形成良性循環,處理不當會造成惡性循環。這也是聾校「應用題教學難」的結症所在。我們對這些學科出現的生字詞要求任課教師借用漢語拼音這個識字拐棍為聾生及時掃除障礙,形成本學科的教學語言。
2.加強各學科的備課管理。備課是上好課的基礎和前提,要使各科教學都都能注重聾生的語言文字教學,必須加強各學科的管理。我們為了形成語言文字教學的整體要求,對各學科備課進行了改革,提出了備課不僅要備好教材、學生兩頭知識結合點的教學方法,更要備好本課中的學的生字新詞及這些字詞所組成的句子和怎樣掃除這些字詞的障礙。如何使學生掌握本課的有關語言。備課項目中還專門設置了「語言訓練」欄目,要求各科教師在備課中都能按照整體要求在傳授本學科專業知識的同時,完成語言文字教學的任務。
3.開展跨學科的教學研究活動。為了使各學科相互了解語言文字教學情況,近年來我們開展了跨學科的教學研究活動。一是跨學科的互相聽課。我們對各科老師規定每學期的聽課量,其中要求聽本學科的佔60%,其它學科的佔40%。二是組織全校性的評課活動。每個教研組每學期由一位老師上大組課,全校各科教師都參加聽課,聽後進行評議。評議該課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是否綜合進行語言文字教學,效果如何。
三、在學習生活環境和各項活動中滲透語言文字教學
要使聾生在校期間學到扎實的語文知識,具有一定的閱讀、寫作能力。這不僅要抓好語文學科和其它學科的教學,而且要重視環境對學生的影響以及各項活動的滲透作用。
1.學習環境。教室是學生主要的學習場所,在教室里應根據不同年級的語文水平創設不同的語言文字環境。例如:黑板報低年級應出些漢語拼音、看圖識字、看圖寫話;中年級可出每日一句、句子訓練、看圖學句;高年級可出日記選登、文章節選、讀書筆記等。還有學習園地、知識角、紅領巾角等都可成為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產生影響。
2.生活環境。聾校一般都有住校生、而縣(市)級聾校則更多些,因此生活環境對聾生語言文字的影響也是很重要的。例如:學校一日常規。早晨該先做什麼、後做什麼、晚上應怎麼安排。一日三餐的菜譜、菜的名稱,如何種植,它的生長情況,成熟後又怎樣加工成菜餚等,周末文藝生活電影電視,我們將生活常規形成文字,菜譜請人填寫,電影電視打上字幕或用手語翻出,使聾生在校生活處處能學到語言文字。
3.各項活動。聾生從小失去聽力,缺乏父母、親戚、鄰居的語言訓導。在聾校每一項活動都是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例如:外出參觀學習,教師事先要對活動內容、過程進行周密考慮,向學生提出參觀要求:看些什麼?學習那些東西?會用上哪些語言?參觀時老師帶上一些卡片、粉筆,學生帶上小本子,看到什麼就能及時進行教學,回校後要求學生及時整理成文;在組織觀看電影、電視、戲劇時要求教師及時將故事主要人物、情節、事情發展情況隨時告訴學生,促進學生思維的形成和發展,提高他們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
以上是我們開展語文「立體教學」實踐的做法和體會。
本文初稿於1994年,2000年發表於
《當代教育教學論文集錦》
[中學語文論文]讓孩子成為中國的海倫·凱勒
添加:2005-10-7 15:11:39 來源: 作者: 責任編輯:
欒月香
我是一名普通的母親,卻經歷了與常人不尋常的經歷。因為我是一名聾兒的母親。然而今天,當我看到兒子那健康、活潑的身影,看到他與正常孩子邊說邊笑,充滿自信地走在上學的路上;當我看到他獲得的一張張光彩奪目的獎狀和一塊塊獎牌;當我聽到他那熟悉的、帶有特點的讀書聲,我比別的母親更多了幾分驕傲。望著茁壯成長的兒子,一幕幕往事浮現在眼前。
我的兒子劉奕,今年20歲。在他剛出生兩個半月時,由於注射慶大黴素,導致雙耳失聰。這一結果,猶如晴天霹靂,使我傷心絕望到了極點,終日茶不思,飯不想,像個木頭人。這時候,朋友送來了一本《海倫·凱勒的故事》,使我重新看到了希望。我閱讀了大量的書籍並向聾啞專家請教,十幾年如一日地教他發音、學語言,終於使他以目代耳,攻克了口語難關。其間,我放棄了二胎指標,把全身心的愛都傾注在了劉奕身上,讓他真切地感受到母愛,讓他覺得:我能行!
培養堅強的意志,對聾兒有著特殊與深遠的意義。上學後,在學好各科文化知識的同時,我全力支持他參加各項活動。很快,他成為校獨輪車隊的一員,但由於聽力問題,他身體的平衡能力比正常孩子要差,因此摔跤的次數比別人多得多,經常是新傷覆舊傷。記得最嚴重的一次,傷口兩個星期才癒合,當時,劉奕害怕了,流著淚對我說:「媽媽,我會不會殘廢呀,我不想練了。」看到孩子傷得這么重,我怎能不心疼呢?可是如果半途而廢,怎麼能培養他堅強的意志呢?我強忍住淚水,鼓勵他一定要堅持下去。因為他聽不見聲音,騎車上馬路,危險性很大,為此,我成了他的陪練,常常悄悄跟著他,暗中保護他。記得暑假集訓,氣溫高達38至39度,他仍堅持每天練習,一騎就是20公里,從不間斷。一天,他把腳摔破了,血肉和襪子粘在了一起。我問他:「怕不怕?」他歪著頭調皮地說:「怕什麼呀,老師幾次讓我坐車,我都堅持不坐。」我向他伸出大拇指說:「真堅強,你是一個小男子漢!」他笑了,看得出他很自豪。可是在一旁的奶奶卻背過身去,偷偷地擦眼淚。奶奶心疼孫子,對我說:「我真希望車隊把他淘汰,練車太苦,太危險,我不放心呀。」劉奕看見了,著急地說:「那怎麼行,我還要參加全國比賽,還要取得好成績呢!」功夫不負有心人,劉奕連續三年參加全國獨輪車錦標賽,都取得了好成績。1999年他獲獨輪車錦標賽400米銅牌並打破全國記錄,同時,在其他方面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曾被評為北京市優秀少先隊員標兵,獲全國千名好少年勇敢獎,並獲得了全國珠心算三級證書。
⑵ 有什麼教學方法可以讓聾兒開口說話
首先,我們要了解1歲前寶寶的語言發展特點。
1歲之前,是寶寶前言語階段發展時期。
簡單發音階段(0~3月):3個月時會發較多的母音,如:a、ai、e、ou和少量輔音。
連續音節階段(4~8月):會發的輔音增加;而且出現重復的連續音節。寶寶發出ma-ma,pa-pa的聲音,其實並不是會叫爸媽,而是前言語階段的發音現象。
學話萌芽階段(9~12月):會發更多的聲音和不同音節的連續發音、變換音調,還能模仿成人和學習新的發音。有些發音和具體事物聯系,獲得語義,說出第一個理解語義的詞語。
和其他發育項目一樣,寶寶會說話的時間也是有個體差異的。有的寶寶早在9個月就會說話,而有的寶寶要到2歲才會說話,一般來說平均年齡是14個月。只要寶寶的語言發育能力符合不同月齡的標准,爸媽就不用太擔心。
大部分寶寶在1歲時已經了解不少詞的意思,他們懂得的詞要比會說的詞多得多。 不會講並不代表聽不懂,小寶寶對音調的理解超過對詞的理解,但理解力和表達力同步要到1歲半。
我們了解了1歲前寶寶的語言水平後,就需要考慮如何教寶寶說話啦。
教寶寶說話,爸爸媽媽們要掌握幾個原則:
1.良好的親子互動是寶寶學說話的最優氛圍。
2.爸媽是否熱情地與寶寶交談對寶寶學說話起關鍵作用。
3.爸媽和寶寶交流的質量和頻率在很大程度上會造成寶寶語言發展方面的個體差異,常聽到爸媽對自己說話的寶寶要比不常聽到的寶寶懂得的詞要多得多。
4.在對寶寶撫育中,爸媽是否熱情地與小寶寶「交談」,在寶寶學說話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否意識到,較敏感的爸媽為了能更有效地與寶寶「交談」,都在有意無意地探究與寶寶的反應相匹配的交流手段。
教寶寶說話的語言技巧:
1.提高音調。孩子越小,音調應該越高。正常情況下,成人說話的音頻在90MHz(兆赫)—-300MHz(兆赫)之間;而嬰兒一般對500MHz(兆赫)左右的聲音尤為興奮。
2.像唱歌一樣說話。誇張地表演語言,多用語氣詞,體態語言豐富。
3.強調重要詞語。將重要的詞語放在句首或句尾。
4.限制代詞的使用。在說話時要用「媽媽的、寶寶的」,而不用「你的、我的」等類似的語言。
5.語言要規范,少使用兒語。
6.形式多樣,讓寶寶充滿好奇。
7.讓寶寶的注意力集中在這個物品上。
教寶寶說話最佳的方法:情景教學走馬觀花地教寶寶認識各樣東西,比如一股腦兒告訴他球、書、門、娃娃等,對發展寶寶的語言沒有任何幫助。最好在使用這些東西的時候,用自然「交談」的方式,寶寶很快就能明白並且記住它們的名稱。在特定的語境中教寶寶學習語言,比如在喂寶寶喝奶時,可以說:「這是你的奶瓶。來,我們把奶喝了。」在教寶寶認識「燈」時,可以讓寶寶注意開燈、關燈的變化,然後和寶寶說:「指指燈呢?天黑了,我們開燈 。」「我們關燈。」
總之,只要我們做一個用心的家長,不管孩子多小,我們都可以在家教孩子說話,孩子也會越說越好。
⑶ 如何進行聾校小學數學教學
居然特殊情況,只能特殊教學,所有教程都要以看為主,相對你表達給學生知識都要以看為主,多吸引他們一些外界畫面,關於生活中能用到數學一些知識,學生要肯學習必須要先勾起他償的興趣,希望能幫到你
⑷ 聾兒語言訓練的方法
三、語言訓練要講究訓練方法。在聾兒語言訓練時,家長只有講究科學的訓練方法,才能達到訓練的目的,獲得訓練的良好效果。這些科學方法,大致有以下幾家方面:
1、 養成戴好助聽器的習慣。聾兒每天除睡覺外,盡可能要他戴助聽器,養成自覺佩帶助聽器的習慣,否則語訓失去前提和意義。
2、要有一個語訓計劃,康復訓練孩子要每天定時間、定內容,不能訓練一天停兩天,要有長時間短安排,持之以恆,要考慮一年半載的總計劃,每周又有哪些具體內容,避免名盲目性和隨意性。一步一個腳印,長年累月,必將獲得良好的語訓效果。
3、語訓內容要賦予趣味性,盡量選擇孩子有興趣的事和物。要了解聾兒的特點、愛好,注意他關心什麼要求什麼,正在做什麼事情,觀察他對那些事和物發生興趣,有討厭那些事物,只有當孩子被感興趣的事和物吸引住時,才能增強學習語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所以語言教學與孩子興趣相適應,是一個教學原則。
4、要採取直觀的教學方法。直觀教學事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飛躍的重要途徑,對聾兒語訓更為重要,它可以發揮聾兒的大腦和聽、視、嗅、味等各種感覺器官的作用,這樣才能對所學的內容易領會,易記牢;聾兒能說話是靠技巧而不是靠本能,正常人的發音全憑聽覺來協調口腔動作,而聾兒的發音事全憑發音器官的運動感覺。所以及家長在教發音和語言時先要自己掌握好正確的發音部位或各個聲素的位子,這樣才能教孩子發出正確的音來。
5、循序漸進。聾而的語調是復雜的,不能一蹴而就的,要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聾而的發音應先求數量在求質量,不管聲音如何,只要發出聲音,首先應給予表揚和鼓勵,以後再不斷糾正,不斷提高。語訓從簡單到繁,從短句到長句逐步完成,家長不可操之過急,否則事倍功半。
6、溫故知新,重復教學。聾兒和正常兒童不同,它具有記得慢、忘得快的特點,在教學中必須要溫故知新,重復進行,考慮用新的活動,練習舊的語言;或在舊的活動中使用新的語言。家長應有計劃地、反復地溫習學過的內容,加強刺激,加強記憶,鞏固訓練成果。
7、因材施教。聾而盡管有共同之處,但各人的具體情況各有不同,比如,聾而的聽力殘余不同,年齡和性別有異,愛好和性格不一樣,因此教學方法因從聾而的實際出發,因材施教,對不同聾而採取不同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訓練效果。如果千篇一律,依樣畫葫蘆對待每個聾兒,肯定是無好效果的。
8、形式多樣化。社會的生活是五彩繽紛的,兒童天真活潑,聾兒剛開始接觸社會,都有新奇感,教學形式多樣化,以適應社會和聾兒的需要。固定時間上課是一種形式,更要重視聾兒的特點,採取游戲形式,普遍受歡迎的。還有散步到公園,談話,簡單的家務勞動等等,克服呆板教學,盡量吸引孩子參與,不知不覺地進行語訓,效果一定會好的。
9、說話認識相結合。四歲以上的聾兒可提倡認字,認字和說話可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心理學家認為:4—5歲時聾兒學習書面語言的最佳年齡,這個時期兒童的印象和自覺發育較快,機械記憶力特別強。識字內容可從聾兒接觸多的,筆劃簡單一些的,語言又容易讀的開始,方法可以是看圖認字,看物實質,看動作識字,游戲識字。開始時不要貪多,一天識一字為宜,同時注意反復復習鞏固,逐步掌握。
10、示範教育。語訓中,家長要做出示範為孩子效仿。充分地讓孩子聽,從聽到有反應,並能分辨聲音。訓練孩子「跑、跳、走、站「時,不是讓孩子講,而是要家長講清楚,讓孩子們看,看家長的臉、聽聲音、做示範,家長做示範又做動作,孩子理解了,會慢慢跟著講,跟著做。家長示範時,要說話自然,稍慢一些,語言要流暢,語調分明,面部和聲音要富有感情。
教學方法沒有一個固定模式,好的教學方法是在同孩子接觸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出來的。以上講的十個方面,致使一些教學原則和基本方法,起拋磚引玉的作用,家長可以舉一反三。相信家長們就將會在於訓的實踐中創造出更多更好的方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