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塤怎麼能吹響
靠急速氣流在密閉空間里的共振發聲,它們的運氣方法是可以借鑒的,不能有絲毫漏氣,應該能把蕭吹響。另外,但蕭的指孔少的多。
想像小時候玩的吹子彈殼吧,這可能也是吹不出聲音的原因之一。如果吹過長笛,吹的時候徹底忘掉單簧管吧,兩者沒有任何借鑒作用,單簧管是靠簧片的震動出聲的,那是一個原理。
塤的早期雛形是狩獵用的石頭。有的石頭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當先民們用這樣的石頭投擊獵物時,石上空腔由於氣流的作用而產生哨音。
(1)塤演奏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在塤的吹奏技巧中,長音是塤氣息訓練的基礎,通過練習長音可以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養成良好的演奏口形以及平穩、飽滿、純正的發音。故必須每天保持一定時間的練習,練習時可以結合力度共同進行,音色必須飽滿圓潤,響亮平穩無雜音。
依靠腹部收縮力量引起的氣流顫動而產生。氣震音有大、小、快、慢之分,在實際演奏中應根據樂曲內容的需要而定。如歌唱性的旋律應採用均勻自如的氣震音,激情、悲憤的旋律則採用誇大式的氣震音等。氣震音可在保證音準的前提下靈活運用,要求均勻流暢。
❷ 陶塤的吹奏方法有哪些
在我國最早的先秦詩歌總集《詩經》里就有「伯氏吹塤,仲氏吹篪」這樣一句話,意思是說兄弟兩人,一個吹塤,一個吹篪,表達和睦親善的手足之情。
後來,人們在考古發掘和傳世塤中也偶見一些特殊形制的先秦陶塤或瓷塤。
這時候的塤為便於運指演奏,盡量減少復雜的叉口指法,其音孔按相似於笛子的音孔順序排列。專業演奏的塤可吹出26個音,包括兩個8度內的全部半音和一個泛音。
到了清代,清代宮廷所用的紅漆雲龍塤,高8.5厘米、腹徑7厘米。塤體有6個音孔,前4後2,通體紅漆,描繪金龍和祥雲紋。
這一時期,人們改進研製的9孔陶塤,以古制6孔塤為基礎,然後擴展其肩部和內胎,以增大音量,音孔增至8個,前6後2,加上吹孔、共為9孔。到了晚清時期,新型的9孔陶塤,用江蘇宜興的紫陶製成。這種9孔塤既保持了傳統塤原有的外形和音色,又增大了音量,擴展了音域,能吹出音階和半音,使它成為可以轉調的樂器,而且音色古樸淳厚、低沉悲壯,極富特色。另外,由於9孔塤改變了原來不規則的音孔排列,按照人們的吹奏習慣,使演奏更為方便,可以獨奏、合奏或伴奏使用。9孔陶塤的面世,標志著我國古塤重新獲得了生機。
在我國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塤從一個音孔發展到3個音孔、5個音孔、6個音孔乃至八九個音孔,經歷了長達3000多年的漫長歲月,其本身也在不斷地進行序列性的發展,由此可見塤的發展史,幾乎可以說是我國古代樂器的發展史。
還有,我國塤的種類很多,除了傳統的卵形塤,還有葫蘆塤、握塤、鴛鴦塤、子母塤、牛頭塤、筆筒塤等多種類型。
葫蘆塤帶有喉裝置,外形像葫蘆,製作上需二次做胎,工序復雜。這種塤的近腰處最細,氣流經過此處時,可再次引起邊棱音效應,使塤的高音區音域得到適當擴展。由於塤體加長,吹奏更為方便省力,音色也較比傳統的卵形塤柔和。
還有,在我國古代,傳統樂器塤的吹奏技巧有長音、氣震音、唇震音等,其中長音是塤吹奏技巧的基礎,必須飽滿圓潤,響亮平穩無雜音。
塤的常用技巧匯總起來可分為氣、指、舌三大類,包括長音、氣震音、指震音、唇震音、顫音、滑音、吐音、打音、空打音、循環換氣、雙吐循環換氣、虛吹音等多種,這些技巧是演奏塤時必須具備的。
在塤的吹奏技巧中,長音是塤氣息訓練的基礎,通過練習長音可以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養成良好的演奏口形以及平穩、飽滿、純正的發音。所以必須每天保持一定時間的練習,練習時可以結合力度共同進行,音色必須飽滿圓潤,響亮平穩無雜音。
氣震音又叫「腹震音」,依靠腹部收縮力量引起的氣流顫動而產生。氣震音有大、小、快、慢之分,在實際演奏中應根據樂曲內容的需要而定。
比如歌唱性的旋律應採用均勻自如的氣震音,激情、悲憤的旋律則採用誇大式的氣震音等。氣震音可在保證音準的前提下靈活運用,要求均勻流暢。
唇震音是用雙手帶動塤體,使風門與吹孔快速前後移動而產生的一種特殊的波動音。塤體後移時吹孔變小,音則低;塤體前移時吹孔變大,音則高。這種演奏技巧常在表現神奇、空靈的意境時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清代晚期,人們根據塤製作出了陶笛。陶笛形狀各異,大小各異,因外形、大小、材料的不同,陶笛音色也不同。
這種樂器的音色優美,小的陶笛的聲音清脆嘹亮;大的陶笛的聲音低沉婉轉。陶笛還可以吹半音,轉調十分方便。
這種樂器屬於晚清大眾普及型樂器,簡單易學,即使沒有音樂基礎的人,依照相應的陶笛曲譜,經過短時間練習,也能吹出令人滿意的曲子。
盡管陶笛屬於大眾普及型樂器,但它同塤一樣,有極強的音樂表現力,其聲優美飄逸、低沉凄涼,音樂渲染力與塤相比毫不遜色。
陶笛跟塤兩者除了外形上的些許分別外,主要分別還在於前者有哨口,後者沒有;共同點是兩者都主要以陶泥燒制的閉管式樂器,因此,「陶笛」在人們印象中,它經常與「塤」混同。但是,陶笛的鼻祖是我國的古塤和泥哨,因為我國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了這種樂器。
❸ 怎樣吹塤
塤的氣類吹奏技巧有長音、氣震音、唇振音等,其中長音是塤吹奏技巧的基礎,必須飽滿圓潤,響亮平穩無雜音。塤的常用技巧匯總起來可分為氣、指、舌三大類:包括長音、氣震音、指震音、唇震音、顫音、滑音、吐音、打音、空打音、循環換氣、雙吐循環換氣、虛吹音等多種。這些技巧是演奏塤時必須具備的。
在塤的吹奏技巧中,長音是塤氣息訓練的基礎,通過練習長音可以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養成良好的演奏口形以及平穩、飽滿、純正的發音。故必須每天保持一定時間的練習,練習時可以結合力度共同進行,音色必須飽滿圓潤,響亮平穩無雜音。
塤在吹高音時要向上拱著吹,加強口勁,縮小口風;便能很容易的吹出高音。
(3)塤演奏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吹響它的要領:
1、嘴唇自然閉合,雙手捧著隕兩端,左手握隕頭,右手握隕尾,將吹孔置於嘴唇下沿,對准吹孔吹氣。
2、當氣息沖出時,只讓出小空隙使氣息通過,並使成為一束氣柱往吹孔下方斜著吹去。其原理就如同吹響筆套一樣。
3、為使氣息沖出時不將兩唇沖開,而致氣息散掉,兩頰肌肉必須用勁,保持氣息的出口很小。
4、吹出來的聲音要求純凈,避免夾雜氣聲。
5、要對著鏡子常練,休會如何對准氣孔,使發音位置正確,不偏不倚,使氣息全部化為隕音。
6、如果一開始吹不響,不要急於求成,也不要放棄,多練幾次,就可以吹響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❹ 八孔塤1234567怎麼吹奏
八孔塤1234567吹奏指法,詳見下圖:
右手無名指按住第一孔,中指按住第二孔,食指按住第三孔,拇指按住第八孔;左手無名指按住第四孔,中指按住第五孔,食指按住第六孔,拇指按住第七孔。兩手的小指輕放於塤底部,起托持塤體的作用。
塤是開口吹奏樂器,音色樸拙抱素獨為天籟,在世界原始藝術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塤的早期雛形是狩獵用的石頭。
有的石頭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當先民們用這樣的石頭投擊獵物時,石上空腔由於氣流的作用而產生哨音。這種哨音啟發了古代先民製作樂器的靈感,於是早期的塤就產生了。
陶制的塤是古代就流行的樂器之一,屬於吹奏鳴響樂器,早在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時期,塤的演奏就很盛行,延續至今。
塤在古代用陶土燒制的一種吹奏樂器,圓形或橢圓形,有六孔(現在有八孔,九孔,十孔,雙八度等,六孔塤目前市場上不常見)。亦稱「陶塤」。以陶制最為普通,也有石制和骨制等。
❺ 塤怎麼吹呀
一、一定要先確保每個孔都捂嚴實了,不要漏氣,吹全捂的音;
二、不要太用力,越使勁反而不好吹響;
三、氣流並不是都吹到吹孔里,一部分吹進孔里,一部分吹到了外面;
四、輕輕改變下塤和嘴唇的角度,找找合適的位置。
(5)塤演奏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塤是漢族特有的閉口吹奏樂器,在世界原始藝術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塤的起源於漢族先民的勞動生產活動有關,最初可能是先民們模仿鳥獸叫聲而製作,用以誘捕獵物。後隨社會進步而演化為單純的樂器,並逐漸增加音孔,發展成可以吹奏曲調的旋律樂器。
塤在古代用陶土燒制的一種吹奏樂器,圓形或橢圓形,有六孔(現在有八孔,九孔,十孔,雙八度等,六孔塤目前市場上不常見)。亦稱「陶塤」。以陶制最為普通,也有石制和骨制等。
❻ 陶塤的吹法有什麼
一、吹響 這點確實要有些悟性的。要點一,一定要先確保每個孔都捂嚴實了,不要漏氣,吹全捂的音;要點二,不要太用力,越使勁反而不好吹響;要點三,氣流並不是都吹到吹孔里,一部分吹進孔里,一部分吹到了外面;要點四,輕輕改變下塤和嘴唇的角度,找找合適的位置。 掌握了這四點,多試試,應該差不多可以吹響了。然後先不要著急吹下一個音,就吹全捂,有多長氣吹多長音,而且要練到隨時把塤拿起來就能吹響全捂,你再進行下一步的練習。
二、音階 這個過程真是有些枯燥呀,讓我想起練鋼琴時吊手指 。如果全捂當5,有的塤友能吹響5,抬一個手指就沒音了。相鄰兩個音的吹奏是非常相似的,在沒有正確掌握氣息前,我建議連續吹565656,不要換氣。這樣慢慢你就找到了6的感覺,然後單吹6,也要做到隨時拿起塤就能直接吹出6來。然後依次累推,連續吹676767,不要換氣,學會吹7。想吹好下一個音,就要打好上一個音的基礎。這樣的練習方法一舉兩得,一是練習了音階,二是練習了指頭的靈活性。
三、曲子 不一定非要等到所有音階都吹全了才開始練習曲子,那樣興趣會慢慢減少的。如果你能吹出6個音,你就可以去跟朋友展示一下你吹的[兩只老虎]了。如果能吹出9個音,著名的樂曲[滄海一聲笑]也可以被你詮釋一下了。音階和曲子同時練,會讓你的積極性更高。 最後祝願每一位初學者都能找到自己合適的陶塤學習方法,學會吹陶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