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試論述教育研究方法發展的幾個歷史階段,代表人物及每個階段方法論的基本特徵
一、教育研究方法發展的歷史階段及基本特徵
(一)直覺觀察時期(從古希臘至 16 世紀)
1、考察教育問題的立足點,即研究的起點,是從當時社會發展的要求和統治
階級的根本利益出發,在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上則以倫理道德教育為主。
2、採用觀察法以及歸納、演繹和類比的思維方式對教育現象進行研究並形成
理論。
3、辯證法的初步運用以及樸素的系統觀。
4、各種學派基於不同的哲學觀、自然觀、社會觀和教育觀,而形成不同的教
育研究方法思想觀點。
(二)分析為主的方法論時期(17 世紀至 19 世紀末、20 世紀初)
1、從經驗的描述上升到理論的概括,把教育作為一個發展過程來研究,不僅
描述現象的特點,而且著重揭露現象間的聯系和發展歷程。
2、教育研究方法論在很大程度上是同認識論揉合在一起的,並初步形成了以
不同哲學理論指導的兩種不同的研究方式和研究風格,這就是歸納法和演繹法。
3、心理學思想開始成為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論的理論基礎。
4、反對權威專斷,主張教育要適應自然,並從自然科學中移植「實驗方法」 。
(三)形成獨立學科時期(20世紀以來)
1、構成教育研究方法體系的大部分方法是從其它學科移植而來的。
2、教育研究方法理論中的兩個基本派別——進步派與傳統派、實證的與思辨
的、實用的與理論的進一步分道揚鑣,各自的發展研究為方法論的發展開拓了新領域。
3、考察這個時期研究方法的哲學基礎,由於受西方哲學非理性主義、唯科學
主義思潮以及實用主義哲學影響,在研究方法的探討中,明顯地表現出實用主義傾向。
4、在教育研究方法形成為獨立學科的同時,教育科學領域內分科的學科研究
方法也同時取得顯著進步。
5、教育研究方法的發展還受到馬克斯辯證唯物論和心理學及心理學研究方法
兩個因素的影響。
(四)現代教育與現代教育研究方法論的變革(20 世紀 50 年代以來)
1、科學對自然和社會的研究越來越廣泛、深入,使科學研究中直觀性的程度
減少,抽象化的程度提高,產生了邏輯思維方法高度發展的必要性。
2、不同學科的相互滲透。
3、現代科學發現了一系列原有科學理論體系不能解釋和說明的新事實,出現
了一些佯謬,破壞了科學體系原有的原則和思維前後一貫的邏輯嚴密性,產生了現
代科學范疇體系的許多根本性的變化,同時也促使邏輯方法向前發展。
4、科學研究課題的復雜性、綜合性在日益加強,隨之而來的科學研究手段日
益復雜、精密,科學研究日益成為集體的、綜合的事業。
二、影響教育研究及其方法發展的基本因素
(一)哲學認識論與教育研究
(二)科學技術發展與教育研究
(三)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發展與教育研究
(四)相關學科的發展與教育研究
(五)社會文化傳統與教育研究
㈡ 教育科學研究基本原理是什麼意思
教育科學研究指的是運用一定的科學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學研究程序,通過對教育現象的解釋、預測和控制,探索教育規律的一種認識活動。
教育科學研究基本原理:
1、研究的目的在於探索教育規律,解決重要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際問題。教育科學研究,區別於一般日常生活的認識活動,無論是以探索或發展一定的原理、原則、方法和理論為目的的探索性研究,還是以尋求解決現實問題答案的對策性研究,都是為了發展和人是教育現象的本質和客觀規律,而不是對已知情況和結論的簡單描述。
2、要有研究假設和對研究問題具體明確的陳述。教育研究作為一種科學的認識活動,要求做出理性的說明和進行邏輯的論證,具體明確地界定研究的問題,並有相應的研究目標和可供檢查的指標。
3、研究方法要科學合理。研究要有科學的設計,准確系統的觀察記錄和分析,並收集可靠的資料數據。研究結果力求客觀、合乎邏輯,並回到實踐中檢驗。
4、研究的創新性。教育研究的本質特徵是創新。創新主要表現在對未知的探索,對原有理論體系、思維方式及研究方法有所突破。無論是對未知事物的全新認識,或者是對已有知識的研究和完善,或者是運用一定理論解決實際問題,都是在前人與他人的科學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揭示事物發展的本質和規律,從而表現出教育科學研究的創新特點。
㈢ 學習《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意義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是指研究教育現象及其規律所採用的方法。中國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採取多種方法﹐以探求教育內部各要素之間和其他事物之間的關系﹐以及教育的質與量之間的變化和規律。特別是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教育科學研究奠定了科學的方法論基礎﹐使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使用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㈣ 教育研究方法作為一種認識有什麼特性
一、教育研究方法發展的歷史階段及基本特徵
(一)直覺觀察時期(從古希臘至 16 世紀)
1、考察教育問題的立足點,即研究的起點,是從當時社會發展的要求和統治 階級的根本利益出發,在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上則以倫理道德教育為主. 2、採用觀察法以及歸納、演繹和類比的思維方式對教育現象進行研究並形成 理論. 3、辯證法的初步運用以及樸素的系統觀. 4、各種學派基於不同的哲學觀、自然觀、社會觀和教育觀,而形成不同的教 育研究方法思想觀點.
(二)分析為主的方法論時期(17 世紀至 19 世紀末、20 世紀初)
1、從經驗的描述上升到理論的概括,把教育作為一個發展過程來研究,不僅 描述現象的特點,而且著重揭露現象間的聯系和發展歷程. 2、教育研究方法論在很大程度上是同認識論揉合在一起的,並初步形成了以 不同哲學理論指導的兩種不同的研究方式和研究風格,這就是歸納法和演繹法. 3、心理學思想開始成為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論的理論基礎. 4、反對權威專斷,主張教育要適應自然,並從自然科學中移植「實驗方法」 .
(三)形成獨立學科時期(20世紀以來)
1、構成教育研究方法體系的大部分方法是從其它學科移植而來的. 2、教育研究方法理論中的兩個基本派別——進步派與傳統派、實證的與思辨 的、實用的與理論的進一步分道揚鑣,各自的發展研究為方法論的發展開拓了新領域. 3、考察這個時期研究方法的哲學基礎,由於受西方哲學非理性主義、唯科學 主義思潮以及實用主義哲學影響,在研究方法的探討中,明顯地表現出實用主義傾向. 4、在教育研究方法形成為獨立學科的同時,教育科學領域內分科的學科研究 方法也同時取得顯著進步. 5、教育研究方法的發展還受到馬克斯辯證唯物論和心理學及心理學研究方法 兩個因素的影響.
(四)現代教育與現代教育研究方法論的變革(20 世紀 50 年代以來)
1、科學對自然和社會的研究越來越廣泛、深入,使科學研究中直觀性的程度 減少,抽象化的程度提高,產生了邏輯思維方法高度發展的必要性. 2、不同學科的相互滲透. 3、現代科學發現了一系列原有科學理論體系不能解釋和說明的新事實,出現 了一些佯謬,破壞了科學體系原有的原則和思維前後一貫的邏輯嚴密性,產生了現 代科學范疇體系的許多根本性的變化,同時也促使邏輯方法向前發展. 4、科學研究課題的復雜性、綜合性在日益加強,隨之而來的科學研究手段日 益復雜、精密,科學研究日益成為集體的、綜合的事業.
二、影響教育研究及其方法發展的基本因素
(一)哲學認識論與教育研究
(二)科學技術發展與教育研究
(三)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發展與教育研究
(四)相關學科的發展與教育研究
(五)社會文化傳統與教育研究
㈤ 教育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有哪些
1、觀察法
教育科學研究廣泛使用的一種方法。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計劃,在自然條件下,對研究對象進行系統的連續的觀察,並作出准確,具體和詳盡的記錄,以便全面而正確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況。觀察法不限於肉眼觀察,耳聽手記,還可以利用視聽工具,如錄音機,錄像機,電影機等作為手段。
2、文獻法
通過閱讀有關圖書,資料和文件來全面地正確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況。查閱的文件最好是第一手材料。如果是第二手材料,必須鑒別其真偽後才可選用。
3、調查法
研究者有計劃地通過親身接觸和廣泛了解(包括口頭或書面的,直接或間接的),比較充分地掌握有關教育實際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並在大量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找出科學的結論,以指導以後的教育實踐活動。
調查法一般的是在自然的過程中進行的﹐通過訪問﹑發問卷﹑開調查會﹑測驗等方式去收集反映研究現象的材料。
3、統計法
通過觀察、測驗、調查、實驗,把得到的大量數據材料進行統計分類,以求得對研究的教育現象作出數量分析的結果。
這是數理統計方法在教育方面的應用。統計法可用於對教育行政效率的檢驗,對教育經費的合理分配,對課程分量規定的測定,對學生的成績的科學比較等等。在教育實際工作中,經常使用描述統計研究情況。
4、行為法
一種綜合的研究方法。主要用於觀察和訪問,了解兒童的行為,進行分析研究,探求關於兒童行為的規律,從而採取具體措施,幫助兒童修改他的行為,故也稱為行為修改法。現代行為修改派的主要代表是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他主張控制情境,採用褒獎和強化的方法,來修改兒童的行為。
5、歷史法
通過對人類歷史上豐富的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的分析研究,去認識教育發展的規律性,用以指導今天的教育工作。歷史研究須廣泛地查閱文獻,它同文獻法有關,但不能等同文獻法。文獻法不一定研究某一現象的全部過程,歷史研究法也不限於只查閱文獻。歷史研究法的步驟是,史料的收集。
㈥ 教育科學研究應遵循哪些方法論原則
一、科學的研究方法應遵循的一般原則有: 1、研究程序的公開性; 2、收集資料的客觀性; 3、觀察與實驗條件的可控性; 4、分析方法的系統性; 5、所得結論的再現性; 6、對未來的預見性。 二、常用的科學的研究方法: 1、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
㈦ 教育研究方法有哪些
1、個案研究法:個案研究法是當今教育研究中運用廣泛的定性研究方法,也是描述性研究和實地調查的一種具體方法。它主要通過案例方式考察教育現象,基本目的在於描述與解釋,在描述過程中進行解釋。
2、行動研究法:行動研究是教師和研究人員針對實踐中的問題,綜合運用各種有效方法,以改進教育工作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動。它將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融為一體,將教育者和教育現實問題緊密結合,強調在「行動」中研究、在「情境」中研究、在「做」中研究。行動研究的基本過程大致分為循序漸進的四個環節,即計劃、行動、考察和反思。
3、調查研究法:調查研究法是研究者採用問卷、訪談、觀察、測量等方式對現狀進行了解,對事實進行考察,對材料進行收集,從而探討教育問題、教育現象之間聯系的研究方法。
4、教育敘事:教育敘事是以敘事、講故事的形式記錄在自己的教育實踐、教育生活中發生的各種真實鮮活的教育事件和發人深省的動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實踐過程中的親身經歷、內心體驗和對教育的理解感悟。
(7)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論意識擴展閱讀:
教育研究的方法:定性的方法和定量的方法 教育研究的基本是科學的方法,對教育有關的因素進行分析測試,研究教學的過程。
數據有兩種類型,定性的和定量的數據。定性研究使用定性的數據。數據的特徵是描述性的。教育研究者地定性數據包括:觀察、訪談、文件分析、作品分析。(論文、日記、照片或者博客)
教育是以教育科學理論為基礎,以教育領域中發生的現象為對象,以探索教育規律為目的地創造性的認識活動。簡言之,是用教育理論去研究教育現象,探索新的未知規律,以發現新情況,總結新經驗,為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服務。
在教育研究中,包含了多個學科不同程度的交叉。這些學科包括: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和哲學。這些學科交叉為研究方法提供了很多可能性。教育研究的發現應該在特定的情境中解釋,可能不適合其他的時間、空間。
㈧ 談談你對某種教育研究方法的認識
通過這幾天的深入的學習,對教育研究方法有了一個嶄新的認識,同時對教育研究方法有了一個從基本上不認識到較為理性認識的過程。感觸頗多。
教育研究方法研究的目的在於探索教育規律,以解決重要的教育理論與實踐問題為導向;改善教育實踐,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教育的發展和改革;推進教育理論建設,拓展人類知識寶庫;提高教師素質。許多教育研究問題都是針對現實的教育問題進行探索和研究,如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問題。教育研究也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需要在實踐中探索總結。教育科學研究是以拓展教育科學知識和解決教育中的問題為目的的,對於廣大教師來說,從事教育科學研究的一個最主要目的是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問題。研究始於問題,教師從事研究要從問題入手,到實踐中去。
我雖然在學校裡面工作,但是教學經驗還是有些缺乏。教育研究方法是一個多學科互相交叉滲透、互相協作的綜合性、專業性很強的學科。而目前學完了本課程的最大的感觸就是自己才剛剛的入門,很多的東西都是一知半解,並且將所學用於實踐中還有很大的不足。對於我們這些人來說,在職學習時間
有限,還有家庭的負擔,閑暇時間很少,工學矛盾非常突出,只能擠些時間。
光系統的了解還不夠,還要真正的掌握並靈活的運用。老師已經引導我們進入,今後要我們在實際中進一步學習、體會和應用了。這門課學得很累、很辛苦,說心理話,在職學習真是不容易,如果對自己稍有一點同情心,也就可能放棄了。
㈨ 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的含義是什麼
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就是人們為深刻認識應用教育技術進行教育傳播的過程和現象而採用的途徑、手段和工具等。因此,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是一門方法論學科,它是一門為進行理論研究和進行科學認識活動提供途徑、手段和工具的學科。它的研究對象是應用教育技術進行教育傳播活動的基本理論、規律、方法和工具。
教育技術學是一門與推進教育深化改革、促進素質教育、教育信息化、創新人才培養、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等密切相關的學科。教育技術學作為一個學科,不僅有區別與其他學科的研究對象和理論體系,還必須具有能推進本學科發展的研究方法。事實上,隨著以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各種流派的教與學的理論、傳播理論、系統科學理論、信息科學理論對教育技術領域的滲透和影響,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不斷為教育技術專業工作者提出許多新的問題和研究課題,面對這些問題,教育技術專業工作者如何從眾多的問題中形成科學研究課題,按照程序化的步驟,運用科學的方法和現代技術手段搜集客觀事實和經驗,並對現象、過程從量和質方面的進行描述;如何對所獲得的資料進行分析、處理,並用思維分析方法得出有價值結論,這些都是每一個教育技術專業工作者應具備的基本的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