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分析通脹的方法

分析通脹的方法

發布時間:2022-08-09 05:54:02

㈠ 通貨膨脹如何測定

測量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之測量由觀察一經濟體中之大量的勞務所得或物品價格之改變而得,通常是基於由政府所收集的資料,而工會與商業雜志也做過這樣的調查。物價與勞務所得兩者共同組成物價指數,為整組物品的平均物價水準之測量基準。通貨膨脹率為該項指數的上升幅度。物價水準量測整體物價,而通貨膨脹是指整體物價的上揚幅度。

對通貨膨脹沒有單獨性的確實量測法,因通貨膨脹值取決於物價指數中各特定物品之價格比重,以及受測經濟區域的范圍。通用的量測法包括:

生活指數cli(cost of living index)為個人生活所需費用的理論增幅,以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es)概估之。經濟學家對特定的cpi值應估計為高於或低於cli值有不同的看法。這是因為cpi值公認具"偏向性"(bias)。cli可用"購買力平價"(ppp, purchasing power parity)來調整以反應區域性商品與世界物價的廣泛差距。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consumer price index)測量由『典型消費者』所購物品之價格。在許多工業國家中,該指數的年度性變化百分比為最通用的通貨膨脹曲線報告。該項測量值通常用於薪資報酬談判中,因為雇員希望薪資(名目)能相等或高於cpi。有時勞資合約中會包含按生活指數調整條款(cost of living escalators),表示名目薪資會隨cpi的升高自動調整,其調整之時機通常於通貨膨脹發生之後,幅度較實際通貨膨脹率為低。

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測量生產者收購物料的價格,與cpi於物價津貼、盈利、與稅負上有所不同,導致生產者之所得與消費者之付出產生差距。ppi反應於cpi升高而上升,具有典型的延遲。雖說其具多樣化的組合,一般相信這種延遲的特性使得根據今日的ppi通貨膨脹粗估(rough-and-ready)明日的cpi通貨膨脹成為可能;各種的論述與內容有極重要的不同。

批發物價指數(wholesale price index)測量選擇性貨品之批發價格變化(特別是銷售稅),與ppi極為類似。

商品價格指數(commodity price index)測量選擇性商品售價之變化。若使用金本位制,則其所選擇的商品為黃金。美國使用復本位制,其指數包含黃金與白銀兩者。

gdp平減指數(gdp deflator)為基於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名目gdp與經通貨膨脹修正後的gdp(即不變價格(constant-price)gdp或實質gdp)兩者間所使用的金錢之比例(參見實質與名目經濟)。這是對價格水準最宏觀測量。本指數也用來計算gdp的組成部分,如個人消費開支。美國聯邦儲備改用核心個人消費平減指數(personal consumption deflator)及其他平減指數作為制訂「反通脹政策」的參考。

個人消費支出價格指數pcepi(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 price index)。2000年2月17日,在半年一度的國會金融政策報告(亦即humphrey-hawkins報告)中,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聲稱將主要的通貨膨脹測量法自cpi改為連鎖式個人消費開支價格指數。

因為每一種測量法都基於他種測量法,並以固定模式結合在一起,經濟學家經常爭議在各測量法及通貨膨脹模式中是否有『偏差』存在。例如,boskin委員會於1995年找出美國勞工部統計局(bls)所計算出的cpi具有偏差。在對其偏差進行定量分析後,他們認為當年度的通貨膨脹遭過分誇大。因『快樂論』(hedonic )所帶來的科技創新增加與以平價品取代昂貴的商品,兩者都會降低cpi-u的升高率。另一個例子是在1980年代早期,無人居住的出租單位並不計入cpi-u與cpi-w的租金收入部分;在加計此部分後,通貨膨脹率實際上是極度的受低估,於是在1982年的cpi計算中加入了這項改變。

現存的爭論為應否計入關於快樂論的調整部分,包含人們會在高物價的地區不可企及時搬遷到較便宜的地區。也有人認為指數中的購屋部分極度低估了日常生活費用對房價的沖擊,亦極度低估了醫療費用在退休者的日常費用中的重要性。
希望採納

㈡ 通貨膨脹一般從哪些方面去了解

與通貨膨脹(通脹)引起物價持續上漲、貨幣貶值,會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一樣,通貨緊縮也是一個與每人都息息相關的經濟問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陳淮認為,職工下崗,物價負增長,企業負債率高漲,投資「套牢」,經濟增速下滑,銀行利率連續下調,資源消耗量萎縮,干什麼都不賺錢了,這些都是通貨緊縮的徵兆。 與通脹相比,通縮的危害在於:消費者預期價格將持續下跌,從而延後消費,打擊當前需求;投資期資金實質成本上升,回收期價格下跌,令回報下跌,從而遏止投資。此外,陳淮說:「通縮使物價下降了,卻在暗中讓個人和企業的負債增加了,因為持有資產實際價值縮水了,而對銀行的抵押貸款卻沒有減少。比如人們按揭購房,通縮可能使購房人擁有房產的價值,遠遠低於他們所承擔的債務。」 與通脹相比,通縮是一個更讓各國經濟政策制定者頭痛的問題,因為它更加難以治理。」 通貨緊縮出現的原因,主要包括下述一些方面: 一是生產過剩,產品供給大於需求,促使大量產品銷不出去,結果,造成了通貨緊縮的發生。這是因為,鑒於一些國家的經濟尚未從根本上擺脫生產過剩的制約,以至於一旦出現問題,就會面臨通貨緊縮的風險。 二是需求不振,除少數國家和地區外,今年以來,各國因受到股市低迷,投資減少的制約等負面影響,使得其消費物價指數與以往相比有所下降。這也是通貨緊縮產生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是作為全球經濟火車頭的美國,雖然目前該國經濟走出衰退轉入復甦,但從今年第二季度其GDP下降以來,美國經濟一直復甦不力,這對依賴美國經濟帶動的全球不少國家和地區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同時,也促使這些國家的通貨呈現下降之勢。 有必要指出,通貨緊縮對全球經濟造成的損害遠遠大於通貨膨脹,一旦前者和龐大的負債結合起來,必然造成嚴重的財政問題。而龐大的財政問題則又在較大程度上,加劇著通貨緊縮,從而給本已虛弱的世界經濟復甦罩上陰影。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關系: 一、比較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1、含義不同。通貨膨脹是指紙幣的發行量超過流通中需要的數量,從而引起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經濟現象。在經濟相對萎縮的時期,通縮緊縮表現為社會總需求持續小於社會總供給,物價總水平持續下降,貨幣不斷升值。 2、表現不同。通貨膨脹最直接的表現是物價上漲。通貨緊縮往往隨著生產下降,市場萎縮,企業利潤降低,生產投資減少,以及失業增加,收入下降等現象,主要表現為物價低迷。 3、成因不同。通貨膨脹的成因主要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貨幣的發行量超過了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通貨緊縮的成因主要是社會總需求小於社會總供給,貨幣的發行量少於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 4、危害性不同。通貨膨脹直接使紙幣貶值,如果居民的收入沒有變化,生活水平就會下降,造成社會經濟生活秩序混亂。通貨緊縮導致物價上漲,在近期對居民生活有好處,但從長遠看會嚴重影響投資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費心理導致惡性的價格競爭,對經濟的長遠發展和人民的長遠利益不利。 5、治理措施不同:治理通貨膨脹最根本的措施是發展生產,增加有效供給,同時要採取控制貨幣供應量,實行量入為出的財政政策等措施。治理通貨緊縮要綜合運用投資,消費,出口等措施抖動經濟增長,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正確的消費政策,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 聯系:第一,二者都必須是由社會總需求與社會總供給不平衡造成的。第二,二者都會影響正常的經濟生活和社會經濟秩序。 二、通貨緊縮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我們必須進行具體分析。 一般來說,適度的通貨緊縮,通過加強市場競爭,有助於調整經濟結構和擠去經濟中的泡沫,也會促進企業加強技術投入和技術創新,改進產品和服務質量,對經濟發展有積極的作用的一面。但過度的通貨緊縮,會導致市場銀根趨緊,貨幣流通速度減慢,市場銷售不振,影響企業生產和投資的積極性,強化了居民「買漲不買落」的心理,左右了企業的惜投和居民的惜購,限制了社會需求的有效增長,最終導致經濟增長乏力,經濟增長下降。由此看來,通貨緊縮對經濟發展不利的一面。為此,我們必須加大政府投資力度,刺激國內需求,抑制價格下滑,保持物價的基本穩定。

㈢ 用什麼方法研究通貨膨脹

推薦幾篇文章給你:
1《通貨膨脹目標制的理論思考——論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重新界定》
2《貨幣政策新方向: 反通貨膨脹目標制及其理論依據》
3《外匯儲備增加的通貨膨脹效應和貨幣沖銷政策的有效性——基於中國統計數據的實證檢驗》
4《中國糧價與通貨膨脹關系 (1987—1999)》
5《中國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的動態相關性》
先讀讀文章。

㈣ 請結合中國實際分析中國通貨膨脹的原因及應對措施。

中國通貨膨脹的原因導致物價不斷上漲最根本的因素類型可以分為三種。1、消費性通漲,主要是由於商品供需失衡發生的。2、貨幣性通漲,主要是流通中的貨幣的增加造成失衡,導致通漲。3、輸入性通漲,主要是比如石油等重要的戰略商品價格上漲,導致通漲。
我國的通漲與這三方面都有關系,但是最主要的就是第二種通漲!下面我來解釋下
一、我國現階段的通脹爆發的導火索就是第一種通脹類型。主要就是農產品的供應不足使農產品價格急劇上漲,導致市場農產品的供需發生矛盾。我們知道農產品關乎國民生計,它的不斷上漲就是引導CPI的不斷上漲。這是這輪通脹的誘因。
二、農產品是誘因,但是農產品價格上漲不是根本因素。根本因素則是因為我國經濟過熱,基礎投資急劇增加,導致流通中的貨幣不斷增加,才使現階段的通脹向全面通脹發展。所以市場貨幣過多才是根本原因,所以國家要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
三、輸入性的通脹因素也不能忽略。國際糧食、化肥、石油價格的暴漲也是重要因素,糧食、石油是戰略商品關繫到國家存亡。油價從30美元起步到現在的140美元暴漲了4倍多,而我國又是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石油進口價格的急劇提高導致我國的工業產品的價格上漲,這部分肯定要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這也是導致我國通脹的原因之一。
具體措施有(一)控制需求。
通貨膨脹的一個基本原因在於總需求超過了總供給。因此,治理通貨膨脹首先是控制需求,實行緊縮型政策。緊縮型政策是當前各國對付通貨膨脹的傳統手段,是迄今為止運用得最廣、最為有效的政策措施。其主要內容包括緊縮型財政政策、緊縮型貨幣政策、緊縮型收入政策等。
1.緊縮型財政政策。緊縮型財政政策主要是通過削減財政支出和增加稅收的辦法來治理通貨膨脹。削減財政支出的目的是通過限制支出而減少政府的需求,從而縮減總需求。其措施主要有:減少國家基本建設和投資支出,限制公共事業投資,削減政府各部門的經費支出,減少社會福利支出等。增加稅收主要是增加企業與個人的稅收,增稅以後,企業與個人收入減少,從而降低投資水平與消費水平。
2.緊縮型貨幣政策。緊縮型貨幣政策又稱為「抽緊銀根」,通貨膨脹的直接原因是貨幣供應量過多。因此要降低通貨膨脹率,中央銀行可以通過減少流通中貨幣供應量的辦法來實現。具體措施包括:
(1)通過公開市場業務出售政府債券,回籠貨幣,減少經濟體系中的存量。
(2)提高利率,如提高再貼現率、貼現率、法定存款准備金率、銀行存款利率等。利率的上升促使人們將更多的錢用於儲蓄,從而使消費需求減少,利率的上升使投資成本上升,對投資需求也有抑製作用。
3.緊縮型收入政策。緊縮型收入政策是對付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的有效方法。其主要內容是採取強制性的手段,限制提高工資和獲取壟斷利潤,抑製成本的提高,從而控制物價的上漲。具體來說包括如下內容:
(1)工資管制。工資管制的辦法主要有四種。第一,道義規勸和指導。即政府制定出一個工資增長的指導線,供企業參考,但政府只能規勸、建議,不能直接干預。第二,協商解決。即在政府幹預下使工會和企業就工資問題達成協議。第三,開征工資稅。對增加工資過多的企業徵收特別稅款。第四,凍結工資。即政府強制性地將全社會工資或增長率固定,不能隨便上漲。
(2)利潤管制。指政府以強制手段對可能獲得暴利的企業利潤實行限制措施。利潤管制的辦法有管制利潤率,對超額利潤徵收較高的所得稅等。此外,有的國家還通過制定一些法規限制壟斷利潤,以及對公用事業產品直接實行價格管制等。
(二)增加供給。
造成通貨膨脹的原因是社會的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治理通貨膨脹一方面要通過緊縮型政策減少總需求,另一方面要增加總供給。主要措施有:減稅以提高勞動者的工作意願和勞動生產率,增加企業的投資願望,從而帶動總供給的增加;減少政府對企業的限制,讓企業更好地擴大商品供給;鼓勵企業採用新技術,更新設備和調整產業結構。
(三)調整經濟結構。
由於引起通貨膨脹的一個原因是經濟結構的失調,所以治理通貨膨脹的一個方案是調整經濟結構,各產業部門之間保持一定比例,避免某些產品如糧食、原材料等供求因結構失調而推動物價上漲。
(四)其他反通貨膨脹措施
1.強調性的行政干預。這種措施主要為一些經濟不太發達的國家所採用。其內容主要有:強制性停建一些工程項目,整頓市場流通,實行部分商品的經營壟斷,實行消費品的憑票供應等。
2.保持經濟低速增長。由於經濟的高速增長往往伴隨著通貨膨脹,近些年來,各國政府面臨兩種選擇;或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但同時保持較高的通貨膨脹率;或降低經濟增長速度,甚至以經濟的衰退來壓低通貨膨脹率。不少發達國家往往選擇後者

㈤ 論述通貨膨脹的起因及應對方法

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最初指因紙幣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中的實際需要量而引起的貨幣貶值現象。紙幣流通規律表明,紙幣發行量不能超過它象徵地代表的金銀貨幣量,一旦超過了這個量,紙幣就要貶值,物價就要上漲,從而出現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只有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才會出現,在金銀貨幣流通的條件下不會出現此種現象。因為金銀貨幣本身具有價值,作為貯藏手段的職能,可以自發地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貨幣量相適應。而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因為紙幣本身不具有價值,它只是代表金銀貨幣的符號,不能作為貯藏手段,因此,紙幣的發行量如果超過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數量,就會貶值。例如,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銀貨幣量不變,而紙幣發行量超過了金銀貨幣量的一倍,單位紙幣就只能代表單位金銀貨幣價值量的1/2,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用紙幣來計量物價,物價就上漲了一倍,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貨幣貶值。此時,流通中的紙幣量比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銀貨幣量增加了一倍,這就是通貨膨脹。在宏觀經濟學中,通貨膨脹主要是指價格和工資的普遍上漲。

通貨膨脹在現代經濟學中意指整體物價水平上升。一般性通貨膨脹為貨幣之市值或購買力下降,而貨幣貶值為兩經濟體間之幣值相對性降低。前者用於形容全國性的幣值,而後者用於形容國際市場上的附加價值。兩者之相關性為經濟學上的爭議之一。

通貨膨脹之反義為通貨緊縮。無通貨膨脹或極低度通貨膨脹稱之為穩定性物價。

在若干場合中,通貨膨脹一詞意為提高貨幣供給,此舉有時會造成物價上漲。若干(奧地利學派)學者依舊使用通貨膨脹一詞形容此種情況,而非物價上漲本身。因之,若干觀察家將美國1920年代的情況稱之為「通貨膨脹」,即使當時的物價完全沒有上漲。以下所述,除非特別指明,否則「通貨膨脹」一詞意指一般性的物價上漲。

通貨膨脹之反義可為「通貨再膨脹」,即在通貨緊縮的情況下物價上漲,或緊縮的程度降低。也就是說,一般物價水平雖然下降,但幅度縮小。相關詞為「通貨膨脹率減緩」(en:disinflation),即通貨膨脹上升速率減緩,但不足以造成通貨緊縮。

測量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之測量由觀察一經濟體中之大量的勞務所得或物品價格之改變而得,通常是基於由政府所收集的資料,而工會與商業雜志也做過這樣的調查。物價與勞務所得兩者共同組成物價指數,為整組物品的平均物價水準之測量基準。通貨膨脹率為該項指數的上升幅度。物價水準量測整體物價,而通貨膨脹是指整體物價的上揚幅度。

對通貨膨脹沒有單獨性的確實量測法,因通貨膨脹值取決於物價指數中各特定物品之價格比重,以及受測經濟區域的范圍。通用的量測法包括:

生活指數cli(cost of living index)為個人生活所需費用的理論增幅,以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es)概估之。經濟學家對特定的cpi值應估計為高於或低於cli值有不同的看法。這是因為cpi值公認具"偏向性"(bias)。cli可用"購買力平價"(ppp, purchasing power parity)來調整以反應區域性商品與世界物價的廣泛差距。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consumer price index)測量由『典型消費者』所購物品之價格。在許多工業國家中,該指數的年度性變化百分比為最通用的通貨膨脹曲線報告。該項測量值通常用於薪資報酬談判中,因為雇員希望薪資(名目)能相等或高於cpi。有時勞資合約中會包含按生活指數調整條款(cost of living escalators),表示名目薪資會隨cpi的升高自動調整,其調整之時機通常於通貨膨脹發生之後,幅度較實際通貨膨脹率為低。

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測量生產者收購物料的價格,與cpi於物價津貼、盈利、與稅負上有所不同,導致生產者之所得與消費者之付出產生差距。ppi反應於cpi升高而上升,具有典型的延遲。雖說其具多樣化的組合,一般相信這種延遲的特性使得根據今日的ppi通貨膨脹粗估(rough-and-ready)明日的cpi通貨膨脹成為可能;各種的論述與內容有極重要的不同。

批發物價指數(wholesale price index)測量選擇性貨品之批發價格變化(特別是銷售稅),與ppi極為類似。

商品價格指數(commodity price index)測量選擇性商品售價之變化。若使用金本位制,則其所選擇的商品為黃金。美國使用復本位制,其指數包含黃金與白銀兩者。

gdp平減指數(gdp deflator)為基於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名目gdp與經通貨膨脹修正後的gdp(即不變價格(constant-price)gdp或實質gdp)兩者間所使用的金錢之比例(參見實質與名目經濟)。這是對價格水準最宏觀測量。本指數也用來計算gdp的組成部分,如個人消費開支。美國聯邦儲備改用核心個人消費平減指數(personal consumption deflator)及其他平減指數作為制訂「反通脹政策」的參考。

個人消費支出價格指數pcepi(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 price index)。2000年2月17日,在半年一度的國會金融政策報告(亦即humphrey-hawkins報告)中,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聲稱將主要的通貨膨脹測量法自cpi改為連鎖式個人消費開支價格指數。

因為每一種測量法都基於他種測量法,並以固定模式結合在一起,經濟學家經常爭議在各測量法及通貨膨脹模式中是否有『偏差』存在。例如,boskin委員會於1995年找出美國勞工部統計局(bls)所計算出的cpi具有偏差。在對其偏差進行定量分析後,他們認為當年度的通貨膨脹遭過分誇大。因『快樂論』(hedonic )所帶來的科技創新增加與以平價品取代昂貴的商品,兩者都會降低cpi-u的升高率。另一個例子是在1980年代早期,無人居住的出租單位並不計入cpi-u與cpi-w的租金收入部分;在加計此部分後,通貨膨脹率實際上是極度的受低估,於是在1982年的cpi計算中加入了這項改變。

現存的爭論為應否計入關於快樂論的調整部分,包含人們會在高物價的地區不可企及時搬遷到較便宜的地區。也有人認為指數中的購屋部分極度低估了日常生活費用對房價的沖擊,亦極度低估了醫療費用在退休者的日常費用中的重要性。

通貨膨脹在經濟學上的角色

穩定的小幅度通貨膨脹的其中一個影響是難以重新談判降價,特別是對薪資與合約而言更是如此。所以物價若緩步上漲,則相關的價格便較易於調整。有多種物價會『滯留降價』,但悄悄上漲。所以零通貨膨脹(物價維持平準)的效應會以降低價格、盈利、與雇員數的方式影響到其他方面。所以,若干公司的執行部門視溫和的通貨膨脹為『潤滑商業巨輪』。追求完完全全的價格穩定會帶來極具毀滅性的通貨緊縮(物價持續降低),將導致破產與經濟衰退(甚至經濟蕭條)。

金融體系視通貨膨脹之『潛在風險』為高於儲蓄累積財富的基本投資誘因。換句話說,通貨膨脹就是市場對金錢的時間價值之措辭。也就是說,因為今天的一元較明年的一元更具價值,所以未來的資本價值在經濟學上有所扣減。此種觀點視通貨膨脹為對未來資本價值的不確定性。

對低階層者而言,通貨膨脹通常會提高由經濟活動之前的貼現所產生的負面影響。通貨膨脹通常導因於政府提高貨幣供給政策。政府對通貨膨脹的所能進行的影響是對停滯的資金課稅。通貨膨脹升高時,政府提高對停滯的資金的稅負以刺激消費與借支,於提高了資金的流動速度,又增強了通貨膨脹,形成惡性循環。在極端的情形下會形成惡性通貨膨脹(hyperinflation)

增強不確定性可能會打擊投資與儲蓄。

重新分配

領取撫恤金之類固定收入者,其收入可能重新分配至非固定收入者,而大部分的薪資所得則用來應付通貨膨脹。

同樣的,固定金額的放款者,其資產可能會重新分配給貸方(若放款方對通貨膨脹猝不及防或無法調整金額)。例如,政府通常是貸方,降低政府負債會將資金重新分配回政府手中。這種情況有時被視為通貨膨脹稅

國際貿易:若國內通貨膨脹率較低,遭削減的貿易余額會破壞固定匯率。

鞋底成本:因為現金的價值在通貨膨脹時會萎縮,在通貨膨脹時期人們因此會傾向持有較少的現金。此詞表示真實的成本會更經常流向銀行。(鞋底成本一詞是句玩笑話,意指因走到銀行而磨損鞋底所產生的成本。)

菜單成本:商號須更勤於改變產品價格。此詞表示餐廳用於改印菜單所需的成本。

惡性通貨膨脹:若通貨膨脹升高的程度失去控制,會干擾到正常的經濟活動,損害供給能力。

在一經濟體中,會有若幹部門編入通貨膨脹指數,而若幹部門沒有,通貨膨脹行為會自未編入的部門向編入的部門重新分配。在影響幅度小時,這屬於一種政策性的選擇,不對儲蓄而對變現優先權與手頭資金課稅。若影響超出一定幅度時,則其效應歪曲,成為個人『對通貨膨脹的投資』,也就是鼓勵對通貨膨脹的預期心理。

因為以上打擊通貨膨脹的理由都高於打擊其預期行為與打擊持有大量資金所需的小幅影響,大部分的中央銀行顧及物價穩定性,都以可見但極低的通貨膨脹為目標。

痛苦指數(misery index)

痛苦指數於1970年代發表,代表令人不快的經濟狀況,等於通貨膨脹與失業率之總合。其公式為:痛苦指數 = 通貨膨脹百分比 + 失業率百分比,表示一般大眾對相同升幅的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感受到相同程度的不愉快。現代經濟學家不同意以完全負面的『痛苦』一詞來形容上述通貨膨脹機轉的負面沖擊。實際上,經濟學家中有許多認為公眾對溫和通貨膨脹的成見是來自其相互影響:群眾只記得在高通貨膨脹時期相關的經濟困難狀況。以現代經濟學家的觀點來說,溫和的通貨膨脹是較不重要的經濟問題,可由對抗滯脹[stagflation](可能由貨幣主義[monetarist]所刺激)來作部分中止。

許多經濟學家(特別是在日本)曾鼓吹以較高的通貨膨脹作為經濟衰退的一個解決方案。

所有對通貨膨脹的調查都顯示出新古典經濟學派學者與一般大眾對溫和通貨膨脹所造成的損害有岐見:公眾仍然認為其損害劇烈,而財政型經濟學者視其損害為微不足道,許多學者甚至說一點傷害也沒有。

因通貨膨脹具重分配之性質,反對承受通貨膨脹重負的意見落居下風。因為資本利得稅為名目數額,所以通貨膨脹被主張為與『富人稅』一樣重要,而低度通貨膨脹的社會會傾向於財富凝結。

通貨膨脹的起因

不同學派對通貨膨脹的起因有不同的學說。

貨幣主義的解釋

對於通貨膨脹最廣為人知也最直接的理論是:通貨膨脹導因於貨幣供給率高於經濟規模增長。此說主張以比較gdp平減指數與貨幣供給增長來作測量,並由中央銀行設定利率來維持貨幣數量。此觀點不同於下述之奧地利學派者在於其著重於貨幣之數量而非實質。在貨幣主義架構下,貨幣的聚集是重點所在。

貨幣數量理論,簡單的說,就是經濟體所耗貨幣總量取決於現存貨幣總量。下列公式創自此說:

p 為一般消費品物價水平,dc為消費品總需求量,而sc消費品總供給量。公式背後的觀念是:在消費品總供應量對消費品總需求量相對下降,或消費品總需求量對消費品總供應量相對上升時,一般消費品物價會隨之提高。基於總開銷主要基於現存貨幣總量的觀點,經濟學者們以貨幣總量計算消費品總需求量。於是乎,他們斷定總開銷與消費品總需求量隨著貨幣總量提高。於是相信貨幣數量理論的學者們同樣也相信物價上漲的唯一原因就是經濟成長(表示消費品總供給量正提高),以及央行因之以貨幣政策提高現存貨幣總量。

以此觀點來說,通貨膨脹的最根本原因是貨幣供給量多於需求量,於是『通貨膨脹是一定會到處發生的貨幣現象』,弗里德曼如是說。意指通貨膨脹的控制有賴於貨幣上與財政上的限制。政府不可令借支過於容易,其自身亦不可超額貸款。此觀點著重於中央政府預算赤字與利率,以及經濟生產力,也就是由生產成本(總供應)所推動的通貨膨脹( cost - pull inflation )。

新凱恩斯主義(neo-keynesian)

依新凱恩斯主義,通貨膨脹有三種主要的形式,為robert j. gordon所說的"三角模型"之一部分:

需求拉動通脹 - 通貨膨脹發生於因gdp所產生的高需求與低失業,又稱菲利普斯曲線型通貨膨脹。

成本推動通脹 - 今稱『供給震盪型通貨膨脹』(supply shock inflation),發生於油價突然提高時。

固有型通貨膨脹(built-in inflation) - 因合理預期所引起,通常與物價/薪資螺旋(price/wage spiral)有關。工人希望持續提高薪資,其費用傳遞至產品成本與價格,形成惡性循環。固有型通貨膨脹反應已發生的事件,被視為殘留型通貨膨脹,又稱『慣性通貨膨脹』,甚至是『結構性通貨膨脹』。

這三型的通貨膨脹可隨時合並解釋現行的通貨膨脹率。然而,大多時前兩種型態的通貨膨脹(及其實際的通貨膨脹率)會影響固有型通貨膨脹的大小:持續性的高(或低)通貨膨脹帶動提高(或降低)固有型通貨膨脹。

三角模型中有兩項基本元素:沿著菲利普斯曲線移動,如低失業率刺激升高通貨膨脹;以及轉移其曲線,如通貨膨脹升高或降低對失業率的影響。

菲利普斯曲線(phillips curve)(或稱需求面)通貨膨脹說

需求帶動理論主要集中於貨幣供給:通貨膨脹可由流通中的貨幣數量與經濟供應力(其潛在輸出)相關。這點在政府(可能於對外戰爭或內戰期間)印行超額的貨幣引起金融危機時特別鮮明,有時會導致惡性通貨膨脹使得物價飛漲(或達每月上漲一倍的程度)。

貨幣供給在程度溫和的通貨膨脹中也扮演主要角色,但其重要性有爭議。貨幣主義經濟學家相信其具強力連結;相反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者強調總體需求在其中的角色,而貨幣供給僅只是總體需求的決定性因素。

凱恩斯主義解釋法的基本觀念為通貨膨脹與失業率之間的關系,稱之為菲利普斯曲線模型。此模型在物價穩定度與失業率之間權衡(trade off);故為將失業率降至最低,可允許一定程度的通貨膨脹。菲利普斯曲線模型極佳的描述出美國在1960年代的經歷,但不足以詮釋其於1970年代所遭遇到的通貨膨脹升高與經濟停滯結合。現今菲利普斯曲線用以關聯薪資總額增長與一般性通貨膨脹的關系而非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

菲利普斯曲線之位移

因為供給震盪與通貨膨脹已成為經濟活動的固定因素,當代整體經濟使用『位移』過的菲利普斯曲線(以及物價穩定度與失業率之間的取捨平衡)來描述通貨膨脹。供給震盪意指1970年代的油價震盪,而固有型的通貨膨脹意指物價/薪資循環與通貨膨脹預期,表示在正常經濟情況下容忍通貨膨脹。因此,菲利普斯曲線僅代表三角模式中的需求拉動通脹。

另一個凱恩斯主義的觀點為潛在產出(有時稱為國內生產總值)-也就是達到最高生產力的狀況下經濟體之gdp水準-為習慣性且固有的限制。此種輸出標准對應於nairu-固有失業率、自然失業率或全職性的失業率。在如此架構下,固有型通貨膨脹率為內因性地取決於經濟體內的勞動量:

gdp超出其潛在水準(且失業率低於nairu)時。該理論指出,在其他條件相等時,通貨膨脹隨著供應者提高價格而加劇,且固有型通貨膨脹會更惡化。進一步將導致菲利普斯曲線朝著高通脹與高失業擺向滯脹。這種"加速型通貨膨脹"曾見於1960年代的美國,當時越戰的開銷(由小額加稅抵消)在數年間將失業率壓低在百分之四以下。

gdp低於其潛在水準(且失業率高於nairu),而其他條件相等時,通貨膨脹隨著供應者企圖降價,讓市場消化超額數量,並低估固有型通貨膨脹而減低;即阻止通貨膨脹。將導致菲利普斯曲線朝著低通脹與低失業擺向期望的方向。阻止通貨膨脹曾見於1980年代的美國,當時美聯儲主席保羅·沃爾克的抗通脹措施帶來數年的高失業率,其中兩年曾高達百分之十。

gdp相等於其潛在水準(且失業率也等於nairu)時,只要沒有供給震盪,通貨膨脹率即不變。長期說來,大多數的新凱恩斯總體經濟學者視菲利普斯曲線為垂直。也就是說,若通貨膨脹率高到可以壓過失業率的情況下,失業率為其前提,且等相於nairu。

然而,以該理論作為政策制訂的標的存在缺陷。潛在產出(以及nairu)的數量通常為未知,且會隨時間改變。另外,通貨膨脹率的發生並不對稱,上升的速度較下降為快;更糟的是還趨向隨政策而變。例如說,在撒切爾首相主政時期,失業者發覺自己處於結構性失業,也就是無法在不列顛經濟體內找到適才適所的就業機會,當時英國的高失業率可能提高了nairu(且潛力降低)。在一經濟體避免跨越高通貨膨脹的門坎時,結構性失業率的提高暗示著只有小量的人力可在nairu中找到就業機會。

若假定nairu與潛在產出兩者皆具獨特性且迅速達成,則絕大多數的非凱恩斯主義的通貨膨脹理論可理解為包含於新凱恩斯主義的觀點中。當"供給面"固定時,通貨膨脹取決於總體需求(aggregate demand)。固定供給面也暗示著公私機構的開銷定然相互沖突。故政府的赤字開支會對私營機構產生排擠效果,而對就業水準並無影響。也就是說,資金供給與金融政策為唯一可影響通貨膨脹者。

供給面學說

供給面經濟學說假定通貨膨脹一定由資金供給過剩與資金需求不足所引起。對這兩個因素而言,資金數量純粹只是標的物。於是,歐洲於中世紀的黑死病流行期間所發生的通貨膨脹,可視為因資金需求降低所引起;而1970年代的通貨膨脹可歸因於美國脫離布雷頓森林體系所訂定的金本位後所產生的資金供給過剩。供給學派假定,資金供給與需求同時提高時,不會導致通貨膨脹。

供給面經濟學說所闡述的一個要素,稱美國1980年代由低稅負所引領的經濟擴張為結束高通貨膨脹的手段。其論點在經濟擴張提高對基本資金的需求,且此種作法抵銷通貨膨脹的影響。經濟擴張可視為經常性的帶來對資金的高需求,且其他條件等同於提高資金數量。在國際貨幣市場中,此種政策無可置辯。供給面經濟學說主張,經濟擴張不僅提高國內對資金的評價,也會提高國際上的評價。

反通貨膨脹

國家中央銀行,如美聯儲,可經由設定利率及其他貨幣政策來有力地影響通貨膨脹率。高利率(及資金需求成長遲緩)為央行反通脹的典型手法,以降低就業及生產來抑制物價上漲。

然而,不同國家的央行對控制通貨膨脹有不同的觀點。例如說,有些央行密切注意對稱性通貨膨脹目標,而有些僅在通貨膨脹率過高時加以控制。歐洲中央銀行因在面對高失業率時採行後者而受指責。

貨幣主義者著重經由金融政策以降低資金供給來提高利率。凱恩斯主義者則著重於經由增稅或降低政府開支等財政手段來普遍性的降低需求。其對金融政策的解釋部分來自羅伯特·索羅對日用品價格上漲所作的研究成果。供給學派所主張的抵抗通貨膨脹方法為:固定貨幣與黃金等固定參考物的兌換率,或降低浮動貨幣結構中的邊際稅率以鼓勵形成資本。所有這些政策可透過公開市場操作達成。

另一種方法為直接控制薪資與物價(參見工資議價,incomes policies)。美國在1970年代早期,尼克森主政下,曾試驗過這種方法。其中一個主要的問題是,這些政策與刺激需求面同時實施。故供給面的限制(控制手段、潛在產出)與需求增長產生沖突。經濟學家一般視物價控制為不良作法,因其助長短缺、降低生產品質,從而扭曲經濟運行。然而,若能避免因經濟嚴重衰退導致成本升高,或在抵抗戰時通貨膨脹的情形下,這樣的代價或許值得。

實際上,物價控制可能因抵抗通貨膨脹而使經濟衰退更具影響力(因降低需求而提高失業率),而經濟衰退可在需求高漲時防止物價因控制產生歪曲。
希望採納

㈥ 通貨膨脹的成因與治理方法

哈耶克認為,要找出通貨膨脹的真正原因,首先必須對通貨膨脹的概念進行界定,分清什麼是通貨膨脹,什麼不是通貨膨脹,哈耶克認為:「通貨膨脹一詞的原意和真意是指貨幣數量的過度增長,這種過度增長會合乎規律地導致物價上漲。」他認為物價上漲是否具有通貨膨脹性,關鍵看其原因何在。如果是貨幣數量過度增加而引起的 貨幣數量過多是形成通貨膨脹的唯一原因,那麼,為什麼貨幣數量會過多呢?哈耶克認為主要在於以下幾點: 第一,執政者把發行貨幣看作是力量的象徵,是實現政府意志的保證。增發貨幣不僅可以給政府帶來豐厚的利益,作為財政收入的一項重要來源,而且是執政者追求個人名望的一項保證,是權力的標志。因此,執政者本身就存在著增發貨幣的內在沖動力。 第二,政府壟斷貨幣發行為執政者任意增發貨幣提供了條件。哈耶克認為,僅有執政者的貨幣發行沖動,而沒有政府壟斷發行權這一條,政府的意志就不會得以實現,而在政府壟斷發行的條件下,政府的意志就很容易實現了。 第三,凱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論」為政府的貨幣發行提供了錯誤的理論基礎。哈耶克認為,政府具有內在的貨幣發行沖動,貨幣的壟斷發行又為這種沖動變成現實提供了條件。但是,如果沒有一種理論基礎為之助威,政府的行為是會有所收斂的。在這個問題上,凱恩斯恰恰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論」,給政府實現自己的意志提供了借口,使政府「名正言順」地持續推行膨脹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分析這個問題時,哈耶克尖銳地批評了凱恩斯。 物價上漲就是通貨膨脹;如果不是貨幣數量過多,而是由於其他原因引起的物價上漲,就不是通貨膨脹。在哈耶克看來,並不存在「成本推進」等供給因素造成通貨膨脹的情況,只要貨幣數量不增加,無論是較高的工資,還是較高的石油價格,或是一般進口品的較高價格,都不能抬高商品的總體價格水平。 因此,哈耶克的結論是:只有貨幣數量過多引起的物價普遍上漲才是真正的通貨膨脹。從這個定義出發,哈耶克認為,通貨膨脹的唯一原因是貨幣數量過多。 、中國經濟學家的通貨膨脹對策 根據不同的通貨膨脹成因,中國經濟學家認為需要採取不同的治理對策,如:緊縮信貸、控制貨幣供給增長速度,壓縮基建規模,調整投資結構,控制消費基金的過快增長,增加有效供給,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等等

㈦ 怎樣判斷通貨膨脹

深度了解一下吧:
筆者在((五)「金銀」價值在哪裡?)一文中已簡要闡述了關於貨幣的性質和通貨膨脹的一般性原理,

如:一國貨幣的總發行量要以該國實際保有的社會物質資料價值總量為基礎,與其同等比例發行。以使「貨幣」這種「價值符號」能更合理的執行其「社會商品交換中介」的職能。如果貨幣發行量嚴重超出或不足其應有適當發行量,就可能導致「通脹」或「通縮」

需強調的是,筆者講的只是「可能」可能導致通脹或通縮,就是說這種結果並不是必然的!下面我們就單獨拿通脹來進行分析。

假如某社會有物質資料「糧食」十斤,那麼該社會貨幣發行量就應以十元為比較合理(一元對一斤方便計算)。但是政府卻實際發行了一百元貨幣量,那麼實際上「一百元貨幣」所代表的「實體價值」依然只有「十斤糧食」,那麼實際上就造成了,貨幣單位值(元)相對於物質資料糧食單位值(斤)的數字量的虛脹,由原本十元貨幣對十斤糧食,變為了一百元貨幣對十斤糧食,就是所謂「通貨膨脹」。

但是,接下來筆者卻要告訴大家,這里所說通脹並不是我們通常所面對的通脹。實際上,通脹是存在兩個類型的。為了清楚表達,我們且稱剛講過的通脹為「數據型通脹」亦或「潛伏型通脹」。

大體分析了「數據型通脹」的基本特徵後,接下來再講另一種通脹,才是真正闖入我們生活的「生活型通脹」亦暫稱「暴發型通脹」

那麼「生活型通脹」又是怎樣一種特徵呢?

其實所謂生活型通脹,才是真實具體的通脹。我們一般老百姓,對其是有最切身體會的,既然是「生活型」通脹,就基本上可以推斷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了。因為所謂生活型通脹具體就表現為我們日常所需的物質資料商品價格「普遍暴漲」(是普遍而不是個別,是暴漲而不是一般價格上揚),!相對而言,我們普通百姓手中有限的貨幣資本就會嚴重縮水貶值,導致我們入不敷出;導致我們生活陷入困境;導致我們對社會對政府出現不滿情緒...可是當我們冷靜下來後,是否考慮過這種現象是如何引起的呢?

事實上,我們很多所謂的經濟學家就是將通脹誘因簡單歸之於政府過多發行紙質貨幣,並信奉「以金銀做為流通貨幣」就不會導致通脹,這種觀點很普遍;很正統;很官方;似乎還很真理...可偏偏它卻是一種十足謬論和極度荒誕的邏輯!若不加以糾正,表面上是經濟學家們愚誤,實則是,普通人民百受其害!

有關「金銀價值」認定,筆者已有闡述,這里無需重贅,但又需強調:金.銀與紙,亦或其它某種物相互間無論存在何種物質形態上的差別,一旦作為「商品中介物」存在,便都只不過是貨幣材質的一種而已!只不過金銀作為一種天然造物,其存在歷史已經和必將貫穿人類社會始終,其作為商品交換之物早已深深植根於普遍人類的頭腦意識里。故,其在人類意識當中具有了某中不可抹殺的意像價值。同時,它也不會象紙幣價值一樣會隨政府信用價值的消失而消失。但無論怎樣,也無法說明,金銀貨幣會比紙質貨幣多出什麼「價值維護」甚至「再造」功能...

其實,所謂通脹,真實的通脹只是一種社會物質資料價格普遍暴漲現象(是普遍而不是個別,是暴漲而不是一般價格上揚),這種現象根本上講其實只是由於「供求關系」變化影響所形成的,亦或說它只是自由市場經濟的一種必然基本規律...

在這里有必要先專門闡述一下關於「供求關系」的概念!

所謂供求---供給與需求,一般性觀點會認為:這是一對分割對立的概念,實則不然!嚴格地講,所謂「供求關系」只是一種建立在雙方「無特權差異」基礎上的「平等價值互換」關系。供給與需求只是同一個內容的兩種基本形式而已,它們表現為既相互統一又相互對立...同一個市場主體既充當「供給方」角色同時也是「需求方」角色。因為他供給了某實際商品,而需求了對方同等價值的貨幣。反過來講,作為一般性「需求方」,既充當了「需求方」角色同時也是「供給方」角色。因為他需求了某實際商品而供給了同等價值的貨幣。

所謂「供求關系」其實就是「商品」與「貨幣」的互換關系,實際只是某兩種或多種同等價值商品在時間與空間上錯位後的互換。(所謂通脹就是這種互換關系的失衡)

作為真實的通脹,是一種社會物質資料價格普遍暴漲現象,這種現象根本上講,其實只是由於「供求關系」變化影響所形成的。政府多發貨幣也不過意圖人為影響供求關系格局(通脹亦所謂貨幣政策之一種)。那麼所謂的政府超經濟總量多發貨幣行為真的會導致真實通脹嗎?絕對不一定,雖然這絕對造成了意想空間上的數據型潛伏通脹,但卻不一定導致現實生活中的通脹、暴發真通脹。

因為潛伏型通脹暴發為真通脹需要至少兩個以上基本條件:

首先,社會物質商品總供給要處於實際萎縮與短缺狀態。事實上,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國家不具備這項條件!任何國家所謂的生產過剩都是相對的。廣大基層勞動人民的真實需求幾乎從未真的滿足過!

那麼接下來第二個基本條件也很關鍵,那就是政府所多發的貨幣是否真的進入廣大勞動人民的口袋,也就是說政府增發貨幣是否真正有效致力於提升廣大有「需求」但沒「需求能力」的普通人民的需求能力...如果僅僅是增發貨幣,而不論其去向,最種使其盡數流入原本需求就充分滿足的富人手中,那麼富人要麼會把它儲存起來,要麼繼續「投機倒把」,用這筆意外之財以財套財...盡管他們也可能增加某些消費,但其必定只是消費所謂高檔行業(更多是嫖賭包等淫迷享受)。這少數富人的局部高消費,又對廣泛商品領域有多大刺激呢?當增發貨幣仍然只是流入少數富人口袋,政府疲於增發行為,卻難解消費不火之困惑...所積累下的更多是總貨幣流量與總商物質價值量對比而言的潛伏通脹,數據通脹,而不是即時現實的生活型通脹...盡管這埋下經濟危機的種子...

-說到這里我們是否會突然發現?所謂「數據型通脹」,原來只是中國人的「高儲蓄率」問題!

盡管,社會總貨幣量遠高於實際總物質價值量,處於數據型通脹狀態之下,但那些多餘的傢伙卻大多躲在富人的保險箱里,並沒出來搗亂(影響消費品價格)!

由此斷定,多發貨幣並不是真通脹的誘因!

真通脹只是社會總物質消費品相對短缺時期的物以稀為貴...

再來看,如果果真以金銀做流通貨幣就不會通脹,我們豈不是可以忽略甚至放棄物質資料的生產,而一門心思去尋找挖掘金銀嗎?這很明顯只是一種笑談!實際上,貨幣終究是因其所代表的實體價值而有價值的,當人類生活消費品匱乏到極點時,任何材質的貨幣都難以阻止通脹的出現。

來做個假設:

一個富人和一個窮人在洪災中被同時困到一個孤島上,他們需要耐心等待洪水退去,才可能繼續生存下去。也許幾天;也許十幾天;也許更久...而此時,富人只帶了大批金子;窮人只帶了僅有的干糧。若干時刻後,兩人都餓了,窮人掏出干糧開始咀嚼。而富人摸摸自己的金子,又望望周邊的環境,才發現自己逃生時的攜帶選擇是多麼的愚蠢!但他還在打算用金子去買窮人的干糧...朋友們,請想一想,從人的本能出發,窮人會賣干糧給他嗎?我想富人唯寄希望於窮人的慈善之心了!因為此時.此刻.此境.富人的金子已不具有任何價值。而只有盡可能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或許,窮人心性善良,會分一些干糧給富人,與其共渡難關,但這絕不會是因為富人的金子,如果窮人真的自私,且具備起碼算計之心,他不會分一粒干糧給富人,哪怕自己的干糧足夠兩個人維持到洪水退去...因為他可以不去管富人,由他餓死後,可以將他所有金子據為己有...當然這種假設我們可以設計多種結果,但每一種結果都不能否定金子在那種情況下已毫無價值的道理。

下面,再反過來假設:

有一天我們的社會到了絕對生產過剩地步...也就是當所有人的消費需求都充分滿足以後還有剩餘產品,(當然在一個廣闊的社會空間這種情況是不可能現實出現的)屆時政府發行更多貨幣,並公平派發到每個人手裡,那麼消費會增加嗎?消費品價格會受刺激嗎?

最終,正反兩種假設後得出結論:當社會消費品極度缺乏時任何材質貨幣都會通脹;當社會消費品絕對過剩時,任何材質貨幣,無論發行多少,如何分配都不會形成通脹。

還如前面所述,形成通脹要有兩個基本條件:

-一.社會物質商品總供給要處於實際萎縮與短缺狀態。

二.政府所多發的貨幣真的進入廣大勞動人民的口袋。

這是政府主觀增發貨幣製造潛伏型通脹,可以暴發為現實生活型通脹的必備條件。只有真的有需求卻困於收入過低未曾真的滿足的人們才會在收入增加的情況下增加消費!但這種增加並非是無限的...

再做假設一:我原本每天吃一棵白菜就能滿足正常需求,突然一天我的資本收入大增,可我會因此每天吃兩棵白菜嗎?當然不會!因為我的食量是一定的,充其量我會在白菜質量上有所挑剔...

假設二:我雖然每天吃一顆白菜,但實際上並不能滿足正常需求,我是由於收入不多,所以省吃儉用,原本兩棵白菜才能吃飽,可為節省開支,我就只吃一顆白菜,混半飽完事!假如我的收入突然大增,消費資本不再緊缺,我當然會考慮每天買兩棵白菜把肚皮填飽。可是即便我收入繼續增加,我也不會每天買三棵白菜的...因為那毫無意義!

前者,我是個消費充分滿足狀態下的富人!

後者,我是個消費一直未曾真正滿足的窮人!

至此,將不難看出富人手中貨幣再增加也不太會增加消費。窮人手裡貨幣增加,也僅限於補足原本不足的消費。由此進一步可以看出單純增發貨幣並不能促使經濟無限增長(所謂的消費增長)但相對而言,讓窮人手中貨幣量增加對所謂經濟增長有「一定」作用(窮轉富會選擇補足原本空缺的需求)而僅僅是富人更富(貨幣增加),對所謂經濟增長卻無明顯作用!只會增加貨幣擠壓.淤滯(拉高儲蓄率)或者能投機市場更加活躍...

那麼真正的經濟增量來自哪裡呢?請參見(一)社會生產的內延與外延性規律

補充:

其實我想表達的意思很簡單,通貨膨脹只是一般經濟現象,真正影響普通人生活的是失衡,分配失衡,收入失衡,只因為政府增發的貨幣只流入部分人口袋,而他們會比原來增加消費.從而帶動物價有所上漲,但這並不影響那些收到政府增發的貨幣的人的生活.據此道理,如果政府所增發貨幣能夠公平派發到每個人手裡.雖然會引發通貨膨脹.但所有人的可支出貨幣也多了.兩相抵消.除了政府多費些幣紙外.還能消化相對過剩的產品,除此外與經濟運行並無大的關系,當然這只是理論上講,現實政府不可能把貨幣按人頭發的... 但我們只須知道,無論政府的貨幣政策是擴張型的還是收縮型的.最終收傷害的只是那些收入沒保障的底層人民!收入沒增長,消費沒增加,只因別人增加消費拉高物價.自己卻要被迫增加支出...這就是所謂通脹對社會的不利影響.多發貨幣就是對社會勞動成果的掠奪行徑。那些收入增長遠高於通脹的人.也高喊通脹影響自己生活,實在是無病呻吟...更讓政府難以體察普通人們的艱難生活
希望採納

閱讀全文

與分析通脹的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蘆薈膠祛痘印最佳方法 瀏覽:927
立式縫焊機如何調整參數方法視頻 瀏覽:994
眼袋物理方法怎麼去除最有效果 瀏覽:221
健身訓練有哪些方法 瀏覽:820
標題全面深化改革有哪些方法 瀏覽:794
單側推拉櫃門下面軌道安裝方法 瀏覽:167
女兒默契訓練方法 瀏覽:83
mx3跳屏解決方法 瀏覽:732
高壓鍋使用方法和步驟英語說 瀏覽:609
水光面膜粉色使用方法 瀏覽:543
跨境電商物流滯後的解決方法 瀏覽:114
醫院常用消毒方法及原理 瀏覽:29
高中階段學習方法與技巧 瀏覽:701
小孩咳嗽用什麼方法好 瀏覽:849
園林檢測方法 瀏覽:22
怎麼去濕氣最好的方法 瀏覽:563
戴爾平板字體大小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82
卵磷脂的食用方法 瀏覽:340
18種科學鍛煉方法 瀏覽:447
如何克服心理的方式方法 瀏覽: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