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的刺綉有幾種
刺綉作為一個地域廣泛的手工藝品,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通過長期的積累和發展,都有其自身的特長和優勢。在我國除了蘇綉、湘綉、粵綉和蜀綉這"四大名綉"外,還有京綉、魯綉、汴綉、甌綉、杭綉、漢綉、閩綉等地方名綉,我國的少數民族如維吾爾、彝、傣、布依、哈薩克、瑤、苗、土家、景頗、侗、白、壯、蒙古、藏等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綉。
四大名綉形成於十九世紀中葉,它的產生除了本身的藝術特點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綉品商業化的結果。由於市場需求和刺綉產地的不同,刺綉工藝品作為一種商品開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其中蘇、蜀、粵、湘四個地方的產品銷路尤廣,故有四大名綉之稱。
中國四大名綉簡介----蘇湘蜀粵
還有根據刺綉特點和材料的分類:
彩綉 泛指以各種彩色綉線統制花紋圖案的刺綉技藝,具有綉面平服、針法豐富、線跡精細、色彩鮮明的特點,在服裝飾品中多有應用。彩綉的色彩變化也十分豐富,它以線代筆,通過多種彩色綉線的重疊、並置、交錯產生華而不俗的色彩效果。尤其以套針針法來表現圖案色彩的細微變化最有特色,色彩深淺融匯,具有國畫的渲染效果。
包梗綉 主要特點是先用較粗的線打底或用棉花墊底,使花紋隆起,然後再用綉線綉沒,一般採用平綉針法。包梗綉花紋秀麗雅緻,富有立體感,裝飾性強,又稱高綉,在蘇綉中則稱凸綉。包梗綉適宜於綉制塊面較小的花紋與狹瓣花卉,如菊花、梅花等,一般用單色線綉制。
雕綉又稱樓空綉,是一種有一定難度、效果十分別致的綉法。它的最大特點是在綉制過程中,按花紋需要修剪出孔洞,並在剪出的孔洞里以不同方法綉出多種圖案組合,使綉面上既有灑脫大方的實地花,又有玲戲美觀的樓空花,虛實相襯,富有情趣。綉品高雅、精緻。
貼布綉 也稱補花綉,是一種將其他布料剪貼綉縫在服飾上的刺綉形式。中國蘇綉中的貼續綉也屬這一類。其綉法是將貼花布按圖案要求剪好,貼在綉面上,也可在貼花布與綉面之間襯墊棉花等物,使圖案隆起而有立體感。貼好後,再用各種針法鎖邊。貼布綉綉法簡單,圖案以塊面為主,風格別致大方。
釘線綉 又稱盤梗綉或貼線綉,是把各種絲帶、線繩按一定圖案釘綉在服裝或紡織品上的一種刺綉方法。常用的釘線方法有明釘和暗釘兩種,前者針跡暴露在線梗上,後者則隱藏於線梗中。釘線綉綉法簡單,歷史悠久,其裝飾風格典雅大方,近年來在和服中應用較多。珠片綉,也稱珠綉,它是以空心珠子、珠管、人造寶石、閃光珠片等為材料,綉綴於服飾上,以產生珠光寶氣、耀眼奪目的效果,一般應用於舞台表演服上,以增添服裝的美感和吸引力,同;時也廣泛用於鞋面、提包、首飾盒等上面。
十字綉 也稱十字桃花,是一種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傳統刺綉方法。其針法十分簡單,即按照布料的經緯定向,將同等大小的斜十字形線跡排列成設計要求的圖案。由於其針法特點,十字綉的紋樣一般造型簡練,結構嚴謹,常呈對稱式布局的圖案風格。也有寫實風格的紋樣,題材多為自然花草。十字綉具有濃郁的民間裝飾風格.
絢帶綉 也稱扁帶綉,是以絲帶為綉線直接在織物上進行刺綉。絢帶綉光澤柔美、色彩豐富、花紋醒目而有立體感,是一種新穎別致的和服裝飾形式。
抽紗綉,是刺綉中很有特色的一個類別,其綉法是,根據設計圖案的部位,先在織物上抽去一定數量的經紗和緯紗,然後利用布面上留下的布絲,用綉線進行有規律的編繞扎結,編出透孔的紗眼,組合成各種圖案紋樣。用抽紗綉綉面具有獨特的網眼效果,秀麗纖巧,玲瓏剔透,裝飾性很強。由於透制有一定難度,抽紗綉圖案大多為簡單的幾何線條與塊面,在一幅綉品中作精緻細巧的點綴。
戳紗綉 又稱納錦,是傳統刺綉形式之一。它是在方格紗的底料上嚴格按格數眼進行刺綉的。戳紗綉不僅圖案美麗,而且隨著線條橫、直、斜的不同排列作豐富的變化,但花紋間的空眼必須對齊。
參考書目:· 粵綉--中國刺綉圖案集錦 · 中國傳統刺綉 · 刺綉藝術設計教程 · 經典刺綉針法與花樣 · 民間刺綉圖形
❷ 論民間刺綉
刺綉作為一個地域廣泛的手工藝品,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通過長期的積累和發展,都有其自身的特長和優勢。在我國除了蘇綉、湘綉、粵綉和蜀綉這"四大名綉"外,還有京綉、魯綉、汴綉、甌綉、杭綉、漢綉、閩綉等地方名綉,我國的少數民族如維吾爾、彝、傣、布依、哈薩克、瑤、苗、土家、景頗、侗、白、壯、蒙古、藏等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綉。
四大名綉形成於十九世紀中葉,它的產生除了本身的藝術特點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綉品商業化的結果。由於市場需求和刺綉產地的不同,刺綉工藝品作為一種商品開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其中蘇、蜀、粵、湘四個地方的產品銷路尤廣,故有"四大名綉"之稱。
中國刺綉的「四大名品」
蘇綉,以蘇州為中心包括江蘇地區刺綉品的總稱,它是在顧綉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說到這里,不得不先要說說顧綉,因為它對中國東部近、現代的剌綉影響太大太深了。顧綉原指明代上海顧家的刺綉,顧氏家族的顧名世以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進士著稱。他的孫子顧壽潛善畫,從師於董其昌。顧壽潛之妻韓希孟工畫花卉,擅長刺綉,在顧家眾多的名手中堪稱代表,連董其昌看後驚嘆地:"技至此乎!"明代的商品經濟已較發達,由於顧家的刺綉名揚海內外,因此到了清代時,江南一帶的綉庄許多乾脆掛起"顧綉"的字型大小,廣義的「顧綉」便由此而來。蘇綉正是在廣泛吸取顧綉的特點和長處後,逐漸從作坊里孕育出一朵更為奇艷的鮮花。從欣賞的角度來看,蘇綉作品的主要藝術特點為;山水能分遠近之趣;樓閣具現深邃之體;人物能有瞻眺生動之情;花鳥能報綽約親昵之態。蘇綉的仿畫綉、寫真綉其逼真的藝術效果是名滿天下的。在刺綉的技藝上,蘇綉大多以套針為主,綉線套接不露針跡。常用三、四種不同的同類色線或鄰近色相配,套綉出暈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同時,在表現物象時善留「水路」,
顧綉名品《經緯鳴秋》
即在物象的深淺變化中,空留一線,使之層次分明,花樣輪廓齊整。因此人們在評價蘇綉時往往以「平、齊、細、密、勻、順、和、光」八個字概括之。
粵綉,廣東地區刺綉品的總稱。相傳最初創始於少數民族――黎族,先前綉工大多是廣州、潮州男子,為世所罕見。主要有衣飾、掛屏、褡褳、屏心、團扇、扇套等綉品。在藝術上,粵綉構圖繁密熱鬧,色彩富麗奪目,施針簡約,綉線較粗且松,針腳長短參差,針紋重疊微凸。常以鳳凰、牡丹、松鶴、猿、鹿以及雞、鵝為題材。粵綉的另一類名品是用織金緞或釘金襯地,也就是著名的釘金綉,尤其是加襯高浮墊的金絨綉,更是金碧輝煌,氣魄渾厚,多用作戲衣、舞台陳設品和寺院廟宇的陳設綉品,宜於渲染熱烈歡慶的氣氛。
蜀綉,亦稱「川綉」,指以成都為代表的四川刺綉。蜀綉的歷史也很悠久,據晉代常璩《華陽國志》中記載,當時蜀中的刺綉已十分聞名,並把蜀綉與蜀錦並列,視為蜀地名產。蜀綉的純觀賞品相對較少,以日用品居多,取材多 數是花鳥蟲魚、
民間吉語和傳統紋飾等,頗具喜慶色彩,綉制在被面、枕套、衣、鞋及畫屏。清中後期,蜀綉在當地傳統刺綉技法的基礎上吸取了顧綉和蘇綉的長處,一躍成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綉之一。蜀綉用針工整、平齊光亮、絲路清晰、不加代筆,花紋邊緣如同刀切一般過於齊整,色彩鮮麗。
湘綉,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刺綉產品的總稱。長沙城裡的商人們為了滿足一批因鎮壓太平軍而發跡的新貴,開設了「顧綉庄」,不久又以湘綉之名壓倒了顧綉。湘綉的特點是用絲絨線(無拈絨線)綉花,其實是將絨絲在溶液中進行處理,防止起毛,這種綉品當地稱作「羊毛細綉」。湘綉也多以國畫為題材,形態生動逼真,風格豪放,曾有「綉花花生香,綉鳥能聽聲,綉虎能奔跑,綉人能傳神」的美譽。湘綉人文畫的配色特點以深淺灰和黑白為主,素雅如水墨畫;湘綉日用品的色彩艷麗,圖案紋飾的裝飾性較強。
晚清至民國年間,是中華民族災難深重、民不聊生的可悲可泣時代,從列強侵略到軍閥割據,內憂外患,戰事不斷。在這種情況下,刺綉與其它民族工商業一樣,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幾近奄奄一息。直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後,刺綉與其它工商業一樣,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許多地方為了保持發揚當地的刺綉技藝特色,紛紛成立了相應的研究機構,撥出專門的經費扶持推動刺綉技藝的整理和研究。特別是對流失於民間的許多刺綉絕技加以系統開發和利用,使剌綉的針法內容大為豐富,綉品更為美麗,品類也更為繁多。特別是在「雙面綉」的基礎上,又發展創研出「雙面全異綉」,即在同一面料上正反兩面能綉出畫面、針法、色彩完全不同的綉品,使世人連聲驚嘆:「堪稱世界絕技」。
❸ 刺綉的簡介
刺綉 ,古代稱之為針綉,是用綉針引綵線,將設計的花紋在紡織品上刺綉運針,以綉跡構成花紋圖案的一種工藝。古代稱「黹」、「針黹」。因刺綉多為婦女所作,故屬於女紅的一個重要部分。刺綉是中國古老的手工技藝之一,中國的手工刺綉工藝,已經有2000多年歷史了。據《尚書》載,遠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規定「衣畫而裳綉」。至周代,有「綉繢共職」的記載。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戰國、兩漢的綉品,水平都很高。唐宋刺綉施針勻細,設色豐富,盛行用刺綉作書畫,飾件等。明清時封建王朝的宮廷綉工規模很大,民間刺綉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先後產了蘇綉、粵綉、隴綉、湘綉、蜀綉,號稱「五大名綉」。此外還有顧綉,京綉、甌綉、魯綉、閩綉、汴綉、漢綉、麻綉和苗綉等,
都各具風格,沿傳迄今,歷久不衰。刺綉的針法有:齊針、套針、扎針、長短針、打子針、平金、戳沙等幾十種,豐富多彩,各有特色。
刺綉按照材料又可分為絲綉、羽毛綉和發綉。綉品的用途包括:生活服裝,歌舞或戲曲服飾,檯布、枕套、靠墊等生活日用品及屏風、壁掛等陳設品。明代刺綉中最著名的是顧綉。
刺綉在渭南世代相傳,遍及全市。花色品種達上百個。主要有枕、童帽、裹肚、門簾、鞋墊、床圍、針線包、荷包、動物玩具等,其內容多為花鳥蟲魚和風俗畫面,潼關一帶的婦女,將象徵富貴的牡丹和素雅的荷花綉於布馬鐙兩端,做工精巧,十分耐看,人稱「東府刺綉一絕」。隨著時代的變化,鄉品內容有所更新。同時一些傳統綉品已進入外貿市場。
百鳥裙,唐中宗安樂郡主擁有兩件百鳥裙,都是曠世珍品。就是用天然羽毛做成的衣服。羽毛綉不但能綉出山水花鳥,還能綉出各種日用品抱枕、羽毛綉地毯、羽毛綉服裝 。
水族馬尾綉:最古老的刺綉藝術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心靈手巧的水族婦女創造了色彩斑斕的民族民間工藝,聞名遐邇的水族馬尾綉獨樹一幟,被譽為中國刺綉的活化石,堪稱世界一絕,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風、圖騰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貴藝術資料。馬尾綉入選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這一古老的原始藝術的保護帶來了更好的機遇。 刺綉起源很早。黼黻絺綉之文,見於尚書。虞舜之時,已有刺綉。東周已設官專司其職,至漢已有宮廷刺綉。三國吳孫權使趙夫人綉山川地勢軍陣圖,唐永貞元年(公元805年)盧眉娘以法華經七卷,綉於尺絹之上,因刺綉聞名,見於前者著錄。自漢以來,刺綉逐漸成為閨中絕藝,有名刺綉家在美術史上也佔了一席之地。
在原始社會,人們用紋身、紋面來進行裝飾。自從有了麻布、毛紡織品、絲織品,有了衣服,人們就開始在衣服上刺綉圖騰等各式紋樣。據《尚書》記載,早在四千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規定衣畫而裳綉。在先秦文獻中有用硃砂塗染絲線,在素白的衣服上刺綉朱紅的花紋的記載及所謂素衣朱綉、袞衣綉裳、黻衣綉裳之說。在當時既有綉畫並用,也有先綉紋形後填彩做法。
這些綉品在圖案的結構上非常嚴謹,有明確的幾何布局,大量運用了花草紋、鳥紋、龍紋、獸紋,並且浪漫地將動植物形象結合在一起,手法上寫實與抽象並用,穿插蟠疊,刺綉形象細長清晰,留白較多,體現了春秋戰國時期刺綉紋樣的重要特徵。
目前傳世最早的刺綉,為戰國時期湖南長沙楚墓中出土的兩件綉品。觀其針法,完全用辮子股針法(即鎖綉)綉成於帛和羅上,針腳整齊,配色清雅,線條流暢,將圖案龍游鳳舞,猛虎瑞獸,表現得自然生動,活潑有力,充分顯示出楚國刺綉藝術之成就。漢代綉品,在敦煌千佛洞、河北五鹿充墓、內蒙古北部地方、新疆的吐魯番阿斯塔那北古墓中皆有出土,尤其1972年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大批種類繁多而完整的綉品,更有助於了解漢代刺綉風格。從這些綉品看,漢綉圖案主題,多為波狀之雲紋,翱翔之鳳鳥、賓士之神獸,以及漢鏡紋飾中常見之帶狀花紋、幾何圖案等。刺綉新採用的底本質材,則為當時流行的織品,如織成「延年益壽大宜子孫」、「長樂光明」等吉祥文字之絲綢錦絹。其技法以鎖綉為主,將圖案填滿,構圖緊密,針法整齊,線條極為流暢。
東晉到北朝的絲織物,出土於甘肅敦煌以及新疆和田、巴楚、吐魯番等地,所見殘片綉品無論圖案或留白,整幅都用細密的鎖綉全部綉出,成為滿地施綉的特色。傳世及出土的唐代刺綉,與唐代宗教藝術有著密切的關系,其中有不少唐綉佛像,如大英博物館藏有東方敦煌千佛洞發現之綉帳靈鷲山釋迦說經圖,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所藏釋迦說法圖等,都與當對佛敦隆盛的信仰,有直接關聯。此時刺綉技法仍沿襲漢代鎖綉,但針法已開始轉變運用平綉為主,並採用多種不同針法,多種色線。所用綉底質料亦不限於錦帛和平絹。刺綉所用圖案,與繪畫有密切關系,唐代繪畫除了佛像人物,山水花鳥也漸興盛。因此佛像人物,山水樓閣,花卉禽鳥,也成為刺綉圖樣,構圖活潑,設色明亮。使用微細平綉之綉法,以各種色線和針法之運用,替代顏料描寫之繪畫形成一門特殊的藝術,也是唐綉獨特的風格。至於運用金銀線盤繞圖案的輪廓,加強實物之立體感,更可視為唐代刺綉的一項創新。
唐以前之綉品,多為實用及裝飾之用,刺綉內容與生活上的需要和風俗有關。宋代刺綉之作,除為實用品外,尤致力於綉畫。自晉唐以來,文人士大夫嗜愛書法並及於繪畫,書畫乃當時最高的藝術表現,至宋更及於絲綉,書畫風格直接影響到刺綉之作風。歷代迄清各時代之綉畫與繪畫應有不可分離之關系。
宋代刺綉之發達,由於當時朝廷獎勵提倡之故。為使作品達到書畫之傳神意境,綉前需先有計劃,綉時需度其形勢,乃趨於精巧。構圖必須簡單化,紋樣的取捨留白非常重要,與唐代無論有無圖案之滿地施綉截然不同,明代董其昌《筠清軒秘錄》載:「宋人之綉,針線細密,用絨止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設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遠近之趣,樓閣待深邃之體,人物具瞻眺生動之情,花鳥極綽約讒唼之態。佳者較畫更勝,望之三趣悉備,十指春風,蓋至此乎」。此段描述,大致說明了宋綉之特色。
元代綉品傳世極少,台灣雇故宮博物院僅有一幅作品,由作品觀之,仍承繼宋代遺風。元人用絨稍粗,落針不密,不如宋綉之精工。元代統治者信奉喇嘛教,刺綉除了作一般的服飾點綴外,更多的則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被用於製作佛像,經卷,幡幢,僧帽,以西藏布達拉宮保存的元代《刺綉密集金剛像》為其代表,具有強烈的裝飾風格。山東元代李裕庵墓出土的刺綉,除各種針法外,還發現了貼綾的作法。它是在一條裙帶上綉出梅花,花瓣是採用加貼綢料並加以綴綉的做法,富有立體感。 明代刺綉始於嘉靖年間上海顧氏露香園,以綉傳家,名媛輩出。至顧名世次孫顧壽潛及其妻韓希孟,深通六法,遠紹唐宋發綉之真傳。摹綉古今名人書畫,劈絲配色,別有秘傳,故能點染成文,所綉山水人物花鳥,無不精妙,世稱露香園顧氏綉,蓋所謂畫綉也。此即傳世聞名之顧綉。
顧綉針法,最主要繼承了宋代最完備之已成綉法,更加以變化而運用之,可謂集針法之大成。用線主要仍多數用平線,有時亦用捻線,絲細如發,針腳平整,而所用色線種類之多,則非宋綉所能比擬。同時又使用中間色線,借色與補色,綉繪並用,力求逼真原稿。又視圖案所需,可以隨意取材,不拘成法,真草、暹羅斗雞尾毛,薄金、頭發均可入綉別創新意,尤其利用發綉完成繪畫之製作,於世界染織史上從未一見,即此可知顧綉有極其巧妙精微之刺綉技術。
清代刺綉,多為宮廷御用的刺綉品,大部分均由宮中造辦處如意館的畫人繪制花樣,經批核後再發送江南織造管轄的三個織綉作坊,照樣綉制,綉品極工整精美。除了御用的宮廷刺綉,同時在民間先後出現了許多地方綉,著名的有魯綉、粵綉、湘綉等、京綉、蘇綉、蜀綉等,各具地方特色。蘇、蜀、粵、湘四種地方綉,後又稱為「四大名綉」,其中蘇綉最負盛名。蘇綉全盛時期,流派繁衍,名手競秀,刺綉運用普及於日常生活,造成刺綉針法的多種變化,綉工更為精細,綉線配色更具巧思。所作圖案多為喜慶、長壽、吉祥之意,尤其花鳥綉品,深受人們喜愛,享盛名的刺綉大家相繼而出,如丁佩、沈壽等。
清末民初,西學東漸,蘇綉出現了創新作品。光緒年間,余覺之妻沈雲芝綉技精湛,聞名蘇州綉壇。沈氏30歲時,逢慈禧太後70壽辰,沈氏綉了「八仙慶壽」的八幀作品祝壽,獲賜贈「福」「壽」兩字,因而改名沈壽。沈綉以新意運舊法,顯光弄色,參用寫實,將西畫肖神模擬的特點表現於刺綉之中,新創「模擬綉」,或稱「藝術綉」,針法多變,富立體感。
刺綉保存難度較大,正因如此,古代刺綉的價值遠超過其它收藏品。清代刺綉保存至今的大多數顏色脫落,變色,或者已經開始腐爛,現存的保存較好的刺綉為甘肅民間藏品《福祿壽》,市面上常見的清代刺綉大部分變色,綉工較粗,構圖簡單,但是《福祿壽》長260cm 寬110cm 至今保存完好,顏色鮮艷 ,綉工精細,人物栩栩如生,屬名家綉品,此藏品曾用於民國總統府過節或壽辰時的中堂。此類綉品極其少見,市場上僅此一件,其價值遠超過千萬,除了有較高收藏價值,還有很深的文化底蘊,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代刺綉藝術家沈壽,不但綉藝高超,還分類整理歷代刺綉針法,繼承顧綉、蘇綉傳統技藝,並引用西方素描、油畫、攝影的表現方法,創造散針、旋針、以表現物體的明暗虛實。她綉制的義大利帝王肖像,在義大利都朗世界博覽會中國工藝美術會展出,獲世界榮譽最高級之卓越獎。
1911她在年天津開設自立女工傳習所,傳授綉藝,組辦女子師范學校傳習所,培養專業人才,晚年病中寫成《雪宧綉譜》,總結中國自唐宋畫綉、明代顧綉以及她的美術綉所刺綉針法,為中國刺綉藝術作出了卓越貢獻。
隨著蘇綉的發達與創新,延至今日,又形成許多新的刺綉,如亂針綉、束綉、雙面綉、雙面異色綉、精微綉、彩錦綉等。另外還有許多邊疆少數民族的織綉,亦充分表現原始風格的自然美與拙樸之美。刺綉最早多為實用,及至宋元廣及書畫之製作,漸乃成為藝術珍賞之用。故宮所藏之刺綉,多屬此類。時代最早者為五代,而用品最多者為清代。經歷代的創新發展,各具特色,皆有高度的成就。台灣故宮博物院藏品幾乎皆為精品,綉工勻整,針線細密,設色精妙,深得書法精髓,且均裱裝成冊軸卷,使觀賞者往往誤以為書畫,欣賞珍藏藝術價值極高。
1958年,在中國長沙楚墓中出土了龍鳳圖案的刺綉品,這是二千多年前中國古代戰國時期的刺綉品,是現在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刺綉實物之一。到了漢代,刺綉品的應用更加廣泛,出土的實物也較多。
明代刺綉已成為一種極具表現力的藝術品,先後產生號稱四大名綉的蘇綉、粵綉、湘綉、蜀綉。上海的露香園顧綉,就是當時最出名的刺綉。顧氏家族世襲相傳,善於刺綉的聲譽名揚大江南北,並得到朝廷的賞識。到了清代顧綉不僅震海內,而且蜚聲海外,吸引了不少國外商人來上海,大量訂購顧派刺綉品,一時顧綉成為刺綉的通稱了。
中國古代的刺綉,很長一段時間內在國際藝術品市場 上不走俏,價格平平。直至1993年起在香港、新加坡等地,才開始有人專門收集。據市場分析家推論,要使刺綉品成為國際市場上的新寵兒,還需收藏家們10年時間的努力。近兩年國內的一些藝術品拍賣會上,刺綉拍品,價格競現高攀,非常吸引買家競爭。
刺綉在國外也享有很高的聲譽。在外國人眼裡,刺綉是中國文化藝術的代表之一。
2006年,揚州刺綉技藝被省政府批准為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名錄。 漢代,刺綉開始展露藝術之美。因為經濟繁榮,百業興盛,絲織造業尤稱發達;又當社會富豪崛起,形成新消費階層,刺綉供需應運而興,不僅已成民間崇尚廣用的服飾,手工刺綉製作也邁向專業化,尤其技藝突飛猛進。從出土實物看,綉工精巧,圖案多樣,呈現繁美縟麗的景象,堪稱為這項民族工藝奠定優秀的傳統。
漢代王充《論衡》記有「齊郡世刺綉,恆女無不能」,足以說明當時刺綉技藝和生產的普及。因為刺綉工藝的成熟,漢代已經在無形中開始區分使用刺綉的人群等級和種類,刺綉雖然是在勞動中由勞動人民創作產生,但是絕大部分的勞動人民是享用不起高檔絲織刺綉品的。普通的勞動人民只能在生活中用簡單的刺綉工藝來點綴服飾鞋帽等實用品。
最具代表性的是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刺綉殘片,它們雖已在地下埋藏了幾千年,但出土時仍然精美絕倫,配色、針工都運用得恰到好處,讓我們這些現代的綉工們都汗顏。漢代的刺綉工藝在山東一帶也很發達,並早已成為民間婦女的普遍勞動。而四川成都的蜀綉在漢代也很精美。由此可見刺綉工藝在漢代就已經很普及了。 刺綉工藝發展到唐宋時期已有數十種針法,其風格也逐漸形成了各個地域的不同特色。刺綉已不單單是綉在服飾上,而是從服飾上的花花草草發展到了純欣賞性的刺綉畫、刺綉佛經、刺綉佛像等等。據傳武則天時,曾下令綉佛像四百餘幅,贈予寺院及鄰國,由此可見唐代綉佛像已非常盛行。
宋代是中國手工刺綉發達臻至高峰的時期,無論產品質量均屬空前,特別是在開創純審美的藝術綉方面,更堪稱絕後。宋代手工刺綉之發達,由於當時朝廷獎勵提倡之故。據《宋史.職官志》載,宮中文綉院掌纂綉。徽宗年間又設綉畫專科,使綉畫分類為山水、樓閣,人物、花鳥,因而名綉工相繼輩出,使繪畫發展至最高境界,並由實用進而為藝術欣賞,將書畫帶入手工刺綉之中,形成獨特之觀賞性綉作。
朝廷的提倡,使原有的手工刺綉工藝顯著的有了幾個方面的提高:1、「平針綉」法富變化,鑽研發明出許多新針法; 2、改良工具和材料,使用精製鋼針和發細絲線; 3、結合書畫藝術,以名人作品為題材,追求繪畫趣致和境界。 元代刺綉的觀賞性製作雖遠不及宋代,但也繼承了宋代寫實的綉理風格。入主中原的元人,在全國各地廣設綉局和羅局,刺綉的審美和功用,越趨於美術化。佛教題材的出現,始自隋唐,主要圖案是寶相花。宋綉獨尚名人書畫,偶有佛像綉品。元世祖忽必烈為了否定儒家的首一地位,崇推出藏傳佛教,中原拜佛信教之風復興。
然而,各地綉局仍沿著宋人路子,刺綉名人書畫或花卉寫生,且工不如宋人。《清秘藏》中則道:「元人用線稍粗,落針不密,間用墨描眉目,不復宋人精工矣!」 明代是中國手工藝極度發達的時代,承繼宋代優良基礎的刺綉,順應時代熱烈風氣,繼續蓬勃昌盛,而且更上層樓。
明代刺綉工藝也表現了多項特色:
一是用途方面,廣用流行社會各階層,製作無所不有,與後來的清代,成為中國歷史上刺綉流行風氣最盛的時期;
二是綉藝方面,一般實用綉作,品質普遍提高,材料改進精良,技巧嫻熟洗練,而且趨向迥異宋代的繁縟華麗的風尚;藝術綉作,承襲宋綉優秀傳統下,能夠推陳出新有新發明,特別是明代已經出現以刺綉專業的鳴世家族和個人如有名的「露香園」綉,為上海顧家所創,發明繪畫刺綉結合的「綉畫」作品風靡至清不歇;這種刺綉家紛然崛起廣受社會推崇的風氣,也以明末清初最盛。
三是衍生其它綉類方面,刺綉原本僅以絲線為材料,明代開始有人嘗試利用別的素材,於是有透綉、發綉、紙綉、貼絨綉、戳紗綉、平金綉等出現,大大擴張了刺綉藝術的范疇。
明代刺綉以灑線綉最為新穎突出。灑線綉用雙股捻線計數,按方孔紗的紗孔綉制,以幾何紋為主,或配以鋪絨主花。灑線綉是納線的前身,屬北方綉種,以定陵出土明孝靖皇後灑線綉蹙金龍百子戲女夾衣為例,它用三股線、絨線、捻線、包梗線、孔雀羽線、花夾線6種線、12種針法製成,是明代刺綉的精品。屬北方綉系的還有山東魯綉、衣線綉和輯線綉。
清代初中時期,國家繁榮,百姓生活安定,刺綉工藝得到了進一步地發展和提高,所綉物
像變化較大,富於很高的寫實性和裝飾效果;又由於它用色和諧和喜用金針及墊綉技法,故使綉品紋飾具有題材廣泛、造型生動、形象傳神、獨具異彩、秀麗典雅、沉穩莊重的藝術效果。折射出設計者及使用者的巧思和品味,體現了清代刺綉所具有的豐富內涵和藝術價值。
清代刺綉,另有兩點值得視為突出成就:
一是地方性綉派如雨後春筍般興起,著名的除有「四大名綉」蘇綉、粵綉、蜀綉、湘綉,還有京綉、魯綉等,各自樹立自我特色,形成爭奇斗妍的局面。
二是晚清吸收日本繪畫長處,甚至融和西洋繪畫觀點入綉,江蘇蘇州沈壽首創的「模擬綉」,為傳統刺綉注入新血和新面目。 解放後,人民生活剛剛穩定,物質和精神的追求僅僅滿足在最底的需求上,國家的發展趨勢以及國際的局勢都不容樂觀。時代精神與社會局勢,部分解決了溫飽地區的人民群眾沒有迫切的建設和發展的需求,文化藝術創作成了業餘生活的主要目標,大量的優秀刺綉作品應運而生,刺綉針法的運用與實踐上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刺綉技術的革新與成熟度又提高到了歷史以來又一個新的層面上。
雖然,解放初期的手工刺綉工藝到達一個新的歷史高點,但是,由於國家局勢與各種條件的限制,所有綉品的題材選擇基本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作品題材局限於描寫國家的建設、政治人物或者突出解放初期人民群眾政治生活與政治精神面貌的作品。
自1966年-1976年,刺綉又遭遇了十年文革運動,全國的經濟建設停止,刺綉行業也無例外的停止了前進的步伐,創新以及創作幾乎為零,其間少有新做問世,也還是與政治有關。
解放初期至文革結束,為刺綉的又一個歷史時期。這些少量存世的題材單一、技藝優秀的綉品,隨著時間的遷移,應該可以做為刺綉收藏的一個熱點,相信有著大幅度的價值提升空間,有刺綉收藏愛好的投資者機會適當可多加關注。
❹ 元明時期蘇綉技法有哪些創新
元代的蘇綉,見諸文獻記載的並不多。在蘇州博物館內收藏有元代黃絹刺綉金龍雲紋衣邊。
這是在蘇州盤門外,元末周王張士誠母親曹氏墓內出土的,有蘇綉衣裙殘邊4件,其上各綉4龍,相向而行,兩龍之間有雲紋,構圖對稱,形象生動,針法用接針、纏針、施毛針、刻鱗針、鋪針、扎針、正戧針、反戧針、平套針、打籽針,是元代蘇綉的精品。
在我國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有元代蘇綉《先春四喜圖》,此綉軸為深藍色絹地,用深淺藍、深淺綠、正紅、橙紅、赭石、白色絲線綉出圖案。對比十分強烈,但是卻很雅緻。
此綉針法以深淺色彩推暈的戧針為主,花蕊用鎖綉的打籽針,喜鵲的身體羽毛用單套針和刻鱗針,喜鵲腳用扎針。這幅作品綉法上的特色是用了「水路」,如相疊的花瓣、交叉的葉片,葉脈的紋理等輪廓均留以白線勾出。
這開啟了後世刺綉留白技法的先河。再如梅樹幹上的斑苔用石綠筆染點漬,水仙根部和坡地草茵也以筆染繪制。
蘇綉在明代一度得到飛速發展,這與當時的經濟發展有關,因為在明代,江南已成為全國的絲織手工業中心。這個時期的蘇綉是在吸收了顧綉的基礎上得到繼續發展。
在蘇州刺綉研究所收藏有明代蘇綉《松鼠葡萄圖》,此綉軸為明代露香園顧綉珍品。刻畫精細,松鼠動態傳神,師法自然,對明代以後刺綉的影響很大。
在明代,蘇州城東成為絲織業中心,其郊區的木瀆、唯亭、陸墓、橫壙、蠡墅等農村,也以刺綉為副業,有「家家養蠶、戶戶刺綉」之說。
1368年,明朝廷復建蘇州織造局於蘇州天心橋東。永樂年間設織造府,總管絲織刺綉宮貨的采辦。
在蘇州刺綉研究所收藏有明代蘇綉《山雞白兔圖》。此綉軸為明初蘇綉精品,以白色斜紋綾作地,用劈絲極細的絲線綉山雞羽毛和白兔,用針嚴密,精細傳神。襯景如山石花卉半繪半綉,點染有致。
傳說,蘇州城裡有一家姓唐的人家,據說是唐伯虎的後人。這家主人唐小鳳是位畫家,唐小鳳的夫人也是一位心靈手巧的畫家,但她比唐小鳳多門技藝,就是從小跟著母親學做蘇綉,人們稱她唐綉娘。
當年唐伯虎是有名的吳門畫派四君子之一,他和沈周等大畫家在蘇州一帶很有名氣。唐伯虎晚年購買一處園子取名「桃花塢」,他在這里畫畫寫詩,但是,唐伯虎並沒有給後人留下什麼財富,只是把自己的繪畫技藝傳給了後人。所以作為唐伯虎的後人唐小鳳一家就只有靠賣畫度日。
由於時代在變,明代人們對刺綉裝飾品的需求超過了繪畫,因此,唐綉娘的刺綉生意很好。那時家家掛刺綉,是一種時尚。
有一天,一位南京的商人來到蘇州,找到唐綉娘,想讓綉娘綉一幅唐伯虎的山水畫,然後,他想把這幅刺綉捐給祠堂。臨走的時候,這個商人給了唐綉娘10兩銀子做定金,並說一月後來取。
這位南京商人走後,唐綉娘就跑到丈夫房裡,她說:「我當時礙著面子,怕辱沒祖宗的名聲,就答應下來了,可我那裡綉過唐伯虎的畫呢!」
唐小鳳聽後說:「是啊,這唐伯虎的畫連我這個傳人都畫不到他的境界,你能綉好嗎?這不是讓祖宗丟臉嗎!」
唐綉娘聽後說:「要不咱把這生意給退了吧!」
唐小鳳忽然想起上海露香園有一位刺綉能手韓希孟,他與韓希孟的丈夫是好友,不如去拜她為師,把顧綉手藝學會,就能把唐伯虎的畫綉好。
唐小鳳把這一想法告訴了唐綉娘,唐綉娘立即同意。
唐小鳳就帶著唐綉娘來到上海露香園,拜見了韓希孟。當韓希孟得知唐綉娘是唐伯虎的後人時,便答應收她為徒。
唐綉娘在上海露香園跟韓希孟學習顧綉技法,然後回到蘇州,開始綉唐伯虎的山水畫。唐綉娘以針作筆,成功地綉制了唐伯虎的山水畫。
那位南京的商人看後,大加贊譽,給了她一大筆錢。從此,唐綉娘在蘇州出了名,前來買她綉畫的人絡繹不絕。
在顧綉的發展中,韓希孟最為傑出。據說她所綉的山水、人物、花鳥達到了「無不精妙」的程度。後來,故宮博物院陳列有韓希孟的《宋元名跡冊》十餘幀,其中的《洗馬圖》《白鹿圖》《松鼠葡萄》《扁豆蜻蜓》皆為精品。
其實,韓希孟創立「畫綉」階段是顧綉發展的初期,綉品多為家庭女紅,世稱「韓媛綉」,基本用於家藏或饋贈。後來顧名世的曾孫女顧玉蘭,因家道中落,遂設帳授徒,將家傳秘綉技藝傳於外姓。
在當時,在蘇州城中四鄉許多婦女都來學習顧綉,形成了一定規模,故有「百里之地無寒女」之說。那時達官顯宦、富商巨賈們爭相購藏顧綉珍品,使得顧綉身價陡增。
顧綉在明代曾風靡天下,大有「無綉不姓顧」的勢頭,後來,以韓希孟為代表的顧綉傳世綉品,文化藝術內涵頗深,皆是文物珍品,被各大博物館所收藏。所以明代蘇綉受顧綉的影響很大,得益於顧綉的技法,為後來蘇綉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❺ 中國古代的刺綉種類
刺綉作為一個地域廣泛的手工藝品,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通過長期的積累和發展,都有其自身的特長和優勢。在我國除了蘇綉、湘綉、粵綉和蜀綉這"四大名綉"外,還有京綉、魯綉、汴綉、甌綉、杭綉、漢綉、閩綉等地方名綉,我國的少數民族如維吾爾、彝、傣、布依、哈薩克、瑤、苗、土家、景頗、侗、白、壯、蒙古、藏等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綉。
四大名綉形成於十九世紀中葉,它的產生除了本身的藝術特點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綉品商業化的結果。由於市場需求和刺綉產地的不同,刺綉工藝品作為一種商品開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其中蘇、蜀、粵、湘四個地方的產品銷路尤廣,故有四大名綉之稱。
中國四大名綉簡介----蘇湘蜀粵
還有根據刺綉特點和材料的分類:
彩綉 泛指以各種彩色綉線統制花紋圖案的刺綉技藝,具有綉面平服、針法豐富、線跡精細、色彩鮮明的特點,在服裝飾品中多有應用。彩綉的色彩變化也十分豐富,它以線代筆,通過多種彩色綉線的重疊、並置、交錯產生華而不俗的色彩效果。尤其以套針針法來表現圖案色彩的細微變化最有特色,色彩深淺融匯,具有國畫的渲染效果。
包梗綉 主要特點是先用較粗的線打底或用棉花墊底,使花紋隆起,然後再用綉線綉沒,一般採用平綉針法。包梗綉花紋秀麗雅緻,富有立體感,裝飾性強,又稱高綉,在蘇綉中則稱凸綉。包梗綉適宜於綉制塊面較小的花紋與狹瓣花卉,如菊花、梅花等,一般用單色線綉制。
雕綉又稱樓空綉,是一種有一定難度、效果十分別致的綉法。它的最大特點是在綉制過程中,按花紋需要修剪出孔洞,並在剪出的孔洞里以不同方法綉出多種圖案組合,使綉面上既有灑脫大方的實地花,又有玲戲美觀的樓空花,虛實相襯,富有情趣。綉品高雅、精緻。
貼布綉 也稱補花綉,是一種將其他布料剪貼綉縫在服飾上的刺綉形式。中國蘇綉中的貼續綉也屬這一類。其綉法是將貼花布按圖案要求剪好,貼在綉面上,也可在貼花布與綉面之間襯墊棉花等物,使圖案隆起而有立體感。貼好後,再用各種針法鎖邊。貼布綉綉法簡單,圖案以塊面為主,風格別致大方。
釘線綉 又稱盤梗綉或貼線綉,是把各種絲帶、線繩按一定圖案釘綉在服裝或紡織品上的一種刺綉方法。常用的釘線方法有明釘和暗釘兩種,前者針跡暴露在線梗上,後者則隱藏於線梗中。釘線綉綉法簡單,歷史悠久,其裝飾風格典雅大方,近年來在和服中應用較多。珠片綉,也稱珠綉,它是以空心珠子、珠管、人造寶石、閃光珠片等為材料,綉綴於服飾上,以產生珠光寶氣、耀眼奪目的效果,一般應用於舞台表演服上,以增添服裝的美感和吸引力,同;時也廣泛用於鞋面、提包、首飾盒等上面。
十字綉 也稱十字桃花,是一種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傳統刺綉方法。其針法十分簡單,即按照布料的經緯定向,將同等大小的斜十字形線跡排列成設計要求的圖案。由於其針法特點,十字綉的紋樣一般造型簡練,結構嚴謹,常呈對稱式布局的圖案風格。也有寫實風格的紋樣,題材多為自然花草。十字綉具有濃郁的民間裝飾風格.
絢帶綉 也稱扁帶綉,是以絲帶為綉線直接在織物上進行刺綉。絢帶綉光澤柔美、色彩豐富、花紋醒目而有立體感,是一種新穎別致的和服裝飾形式。
抽紗綉,是刺綉中很有特色的一個類別,其綉法是,根據設計圖案的部位,先在織物上抽去一定數量的經紗和緯紗,然後利用布面上留下的布絲,用綉線進行有規律的編繞扎結,編出透孔的紗眼,組合成各種圖案紋樣。用抽紗綉綉面具有獨特的網眼效果,秀麗纖巧,玲瓏剔透,裝飾性很強。由於透制有一定難度,抽紗綉圖案大多為簡單的幾何線條與塊面,在一幅綉品中作精緻細巧的點綴。
戳紗綉 又稱納錦,是傳統刺綉形式之一。它是在方格紗的底料上嚴格按格數眼進行刺綉的。戳紗綉不僅圖案美麗,而且隨著線條橫、直、斜的不同排列作豐富的變化,但花紋間的空眼必須對齊。
❻ 剛開始學刺綉。應該怎樣去學
認真的研究了十字綉,發現了一些提高十字綉速度的方法,現在拿出來和姐妹們一起分享。希望能對姐妹們有所幫助。 首先來說說十字綉的具體針法。通常情況下一個半針需要以下幾步:1、針下去。2、手下去。3、拉線。4、針上來。5、手上來。6、拉線。姐妹們不要嫌我煩,說得這么啰嗦是有用的。 一、關於綉法。 1、挑綉。挑綉是當之無愧的十字綉綉法速度之王。很多姐妹可能不知道什麼是挑綉。挑綉其實就是在上面的步驟中省略掉第2步和第3步,針上來以後不換手,直接接下一針的出針處。繼而可以省掉第5步。挑綉的速度絕對不止提高了一倍。但是挑綉的缺點也是很明顯的,最遺憾的莫過於針腳不夠整齊了,如果你有耐心在線沒拉勻的時候用手拉一下,綉出來還是能看得過去的。還有挑綉只適合綉成片的顏色時使用,散亂的針因為要計算下一針的出針點,比較麻煩,也容易綉錯。而對那種只有幾針的顏色就更加的無能為力了。 2、一隻手上,一隻手下。使用過綉架的姐妹應該都會這一招,其實不用綉架一樣可以。最通常的做法是用重物(線盒是最佳選擇)把綉布的一端壓在桌上,綉的時候用在上面的手輕輕捏住綉布就可以了,還可以不弄皺綉布哦,不錯吧。埋線頭也很方便。等你熟練以後,沙發上,床上,在哪裡都可以用這種方法,多練習一下就可以了。至於哪只手在上面,這個無所謂,姐妹們習慣就好。我推薦右手在上,原因下面再說。還有就是拉線的問題,可以分次拉,也可以兩次一拉(配合雙頭針,真的可以做到天衣無縫的說),兩次一拉需要注意的是拉的時候線要在上面,如果你在線在下面的時候拉,很容易因為看不見而把線都絞到一起了。 3、綜合法。什麼是綜合法呢?其實說白了就是亂用一氣,哪裡適合用那種方法就用那種方法。所以我推薦右手在上面,這樣可以在適合使用挑綉的地方不換手直接使用挑綉。在綉成片的顏色的時候,我通常喜歡使用挑綉綉壓在下面的半針,然後使用一手上,一手下的辦法綉在上面的半針,這樣就可以做到又快又好啦。 二、關於起針和收針。 起針的時候取一根1米長綉線對折,用對折的這頭穿針,這樣就留出了一個環,在綉完這根線的時候可以不用收針,再取一根線從留出的環中穿過去,然後對折穿針繼續綉。雖然對速度並無多大提高,但是可以省一次起針和收針,既方便又省線,推薦姐妹們都使用。尤其在綉金線的時候強烈推薦此方法,而且一定要在第二根線的兩端各打個結,這樣金線就不會散開,也不會被拉的毛毛的,可以像普通綉線一樣綉,不用剪得短短的,也不會浪費。 三、關於綉布 綉布也是有文章可做的,用消失筆或者線打上格子,可以讓你事半功倍。另外在綉散亂的顏色時,可以先用消失筆做上記號(小心不要點錯了,不然就。。。。。。),這樣既可以防止綉錯,也可以提高速度(綉成片顏色的時候就不要了吧)。 四、其他一些小技巧 1、先少後多:這個沒什麼好說的,先綉少的,後填多的。 2、先綉輪廓:這個也沒什麼好說的,對付大片的顏色,先把輪廓綉出來,然後往裡填。 3、多針同時作業:這個要好好說一說。對付只有兩三種顏色卻需要頻繁換針的圖案,就可以用這種辦法。就是把這幾種顏色分別用針穿上,該綉哪種顏色的時候不用換線而是直接換穿這種顏色的針,是不是方便很多呢。需要注意的是不用的針要拉好線放在綉布的上面,原因不用我啰嗦了吧
❼ 中國刺綉的發展軌跡及其現狀 誰知道
周代《禮記·祭義篇》中說「古代天子諸侯都有公室養蠶。蠶熟,獻繭繅絲,把它們染成紅、綠、玄、黃等色,以為「黼黻文章」,即用不同色彩的絲線,在禮服上刺綉成各種圖案。據《辭海》,「黼」字解釋為在古代禮服上綉半黑半白的花紋;「黻」字解釋為在古代禮服上綉半青半黑的花紋。至於「文章」兩個字,在古漢語中,用青、紅兩色線綉稱之「文」,用紅、白兩色線綉稱之為「章」。實際上,「文章」二字古意為申綉,後來轉義喻文。 「文」的另外一個意義是指畫,同「紋」。《禮記·月令篇》說「文綉有恆」,據注釋「文,是指畫,古代古代祭祀的禮服上衣是畫的,下裳是綉的」。總之一句話,刺綉發源很早,古已有之。商代已有專門的紡織業和縫紉工業。絲織品受王室重視,商王室設專管蠶事的文官《女蠶》。 刺綉最起初的形式是鎖綉,目前所見到的最早的刺綉要數荊州戰國楚墓出土的「龍鳳虎紋綉羅」了。這是一幅羅地上用鎖綉法表現的作品,保存完好。在稍後的漢墓出土文物中,綉品更多了,如馬王堆西漢文物中就有綉花絹綿袍、黃綉花袍、紅菱紋羅綉花袍等;甘肅武威東漢墓出土一幅絹地刺綉,所用綉線極細,是前所未有的;漢代王充襄邑地方織錦,沒有一個婦女手不巧的,眼睛看著,手裡活就出來了,看來一點也未誇張。漢代的刺綉,大部分是鎖綉(即辮綉),當然也有少數物品是平綉。 據《拾貴記》,三國時,吳主孫權常把魏、蜀未能平定,在軍旅作戰之際,總希望得到一個善於作畫的人,可以把山川地勢、行兵布陣的圖象畫下來,丞相趙達有一個極善繪畫,巧思無雙,能在纖纖玉指間以彩絲織出雲霞、龍蛇花紋的錦緞的妹妹。趙達就將他的妹妹引進給孫權,稱為趙夫人。孫權讓她畫九州、江湖、平地與山嶽的形勢,趙夫人說:「丹青之色,甚易歇滅,不可久,妾能刺綉,作列國方帛之上,可以五皇、河海、城邑,行陣之形。」地圖綉成後,進獻給孫權,吳主看了大喜。當時人稱之謂針綉絕活。所以歷史上就傳流下來,刺綉之成畫圖,是三國時趙夫人所創。可惜這幅刺綉未能保存下來,僅能供後人推測而已。 在敦煌125-126窟發現了北魏的刺綉佛像殘片,是一佛二菩薩說圖,下有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廣陽王字樣。梁沈約有綉像題贊,序言上說:「造綉無量壽尊像一軀」。可見六朝時刺綉之應用已在服裝、服飾之外,又開辟了綉佛、綉這個領域。 唐時綉佛亦很盛行,《法苑珠林》載:「康顯慶之際,於西京造二十餘寺,爰束力內宮式模遺形,造綉像一格,高舉十有二丈,驚目駭聽, 絕後光前,此為綉像之最巨者。」詩聖杜甫《飲中八仙歌》中有一句「蘇晉長齋綉佛前,醉後往往愛逃禪」,也反映了唐朝綉佛之普遍。唐代服裝刺綉也開始盛行。據《舊唐書·後妃傳》載 ,「宮中供貴妃院織錦刺綉的工人多達700人」。宮內如此,官僚當然相互仿效。發展到後來,連皇帝也覺得太過分了,唐代宗大歷六年(公元771年)下詔說:「織錦、刺綉,太耗費婦女勞動力......,以後凡織的、 綉的花紋如盤龍、對鳳、麒麟、獅子、天馬、辟邪級及大繝錦等一律禁止生產。至於長生高麗白錦、大小花綾錦,仍按慣例造。曉諭各級官員,按此招待,不得有誤。可是,皇帝的詔書終究抵擋不住歷史車輪和時代潮流的前進,刺綉非但尚有被禁止住,反倒更向前發展了。除傳統辮綉外,發展平銹類齊針、纏針、套針、接針、針線銹類、平金法、圈金、圈銀、拉金鎖、鋪絨、堆綾、貼絹等技術。套針、切針、滾針為此時期所創。 宋朝時由政府部門設置文綉院。上自天子下至百官,都穿綉衣,按照官階等級,各式服裝均有明文規定。 由於政府倡導,民間風氣益盛,刺綉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除文綉院外,還設綉畫專科,專門從事依樣綉制各類繪畫藝術品,分為山水、樓閣、人物、花卉、鴒毛等各科。從此刺綉又分為兩道,一道為實用服飾藝術,一道為欣賞藝術。 在官府這樣大力倡導下,刺綉工匠的藝術素質也不斷提高,刺綉的運針、綉法都有很大的創新。屠隆《考槃餘事》描寫宋綉說:「宋代的閨綉,畫山水、樓台、花鳥,針線細密,不露邊縫。有時把絲劈開,只用一根絲的十分之一二,用的針象頭發絲一樣細,所以人物眉目都很清楚,絲色光彩奪目,神形俱備,設色配色比畫還要好,女紅手巧,十指春風,真是不可及」。明代書畫家、鑒賞家董其昌對宋綉的成就也極度贊賞,他說:「宋代刺綉,設色精妙,無論山水、人物、花鳥,莫不生動有致,精彩處比繪畫更妙,婦女刺綉,十指春風,直能勝過畫家的筆墨」。文震亨《長物志》也說:「宋綉針線細密,設色精妙,光彩奪目,山水有遠近的趣味,花鳥則綽約多姿、親昵活潑,不可不藏一二幅,以備畫中之一格」。在刺綉工藝高度發達的宋代,刺綉名匠相繼脫穎而出,如當時的思白、墨林、啟美等人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台灣博物館內收藏有宋綉觀音大士像,綉長生佛會圖,綉老子像,綉老子騎牛圖,綉秋葵蝴蝶、梅竹山禽圖,綉芝仙祝壽圖,綉咸池浴圖,綉黃荃(五代工筆畫家)花鳥畫等,這些都是綉品傑作。 元朝於大都設有文綉局。從南宋偏安江南,元王朝建立後,知識份子或苟安為官或隱居庄園,於中國南方興起地主文化,純欣賞性刺綉流派以仿綉書畫為長,與民間刺綉工藝分離,與繪畫藝術結合。平綉類針法處理技巧細膩化與創新發展。綵線刺綉技法已十分成熟,在綉品中自成一格。 明代於北京設有刺綉作坊。因染織技術精練,發展多元化的色相彩度色絲。婦人多擅長女紅, 綉制家庭所需綉品,收藏和鑒賞精妙綉品成為上層社會風尚。民間顧綉脫離生活實用成為獨立的欣賞工藝。上海露香圓顧家發揚宋元綉畫技法,以古今名人書畫作品為底稿,運用各式材料入綉畫,如蒲草、胎兒細發等。其構思講究、用材精妙天成,綉工善美,吸收西方浪漫主義突顯透視的效果,風格得以聞名傳世、名噪一時。 清代織綉工藝仍分為官營刺綉和民營刺綉兩種形式,官營集中在南京、蘇州和杭州,稱為江南三織造, 以最精良的技術生產帝王官員用品,因而產生技術水平驚人的作品。 城市中出現經營刺綉工藝品的行庄,許多畫家參與刺綉畫稿設計工作,刺綉品類萬千,日用品為刺綉主流,刺綉商品出口至日本、南洋及歐美等地。"鈍婦無不巧、恆女無不能",精緻璀璨、各家百花爭艷的風格,於全國各地形成地方特色的刺綉系統,如四大名綉: 蘇綉(江蘇) 、蜀綉(四川)、粵綉(廣東)、湘綉(湖南)。 清朝道光元年出刊有史以來第一本刺綉專書《綉譜》,為丁佩所著。 清末西學東漸,沈壽融會西方寫實表現,創《模擬綉》,針法多變且富立體感。沈壽同時也是傑出的刺綉教育家以及藝術理論家,於多處執教刺綉,並口述著撰《雪宦綉譜》。 清代早期繼承明代傳統,多用幾何圖案和大型纏枝、折枝花卉,以及傳統吉祥圖案,色彩以濃艷的重色為主,風格古樸、典雅、莊重、大方。清代中期花紋圖案趨向小巧精細,受西畫影響,使用西洋花卉圖案,用色艷麗豪華。晚期刺綉題材大量運用吉祥圖案。服裝上的圖案組織常見有團花、皮球花。開光、滿地、錦紋等刺綉圖案組織亦相當流行。乾隆時期用色喜金色,清朝晚期出現水墨綉及三藍綉等特殊風格。數十種針法成熟融會運用,劈絨彩綉為針法主流。 民國初年有不少傳承清朝時期的刺綉藝術家,在各重要刺綉產地亦有刺綉研究所成立。非帝制下的新時代統治者,不再使用刺綉為裝飾的官服,民間刺綉學習及從事刺綉工藝的風氣 ,因崇尚西風及國家戰亂的情況下逐漸式微,刺綉工藝雖然續有發展,但不復見家家戶戶從事刺綉的盛況。 湘綉創始於楚國,西漢時期即達到針腳整齊、線條灑脫、綉工純熟的境界。清末、民國期間走向鼎盛,「色景墨潤,渾筆墨無痕,不審視不知其為刺綉畫也」的美譽。它以彩色散絲作綉線,除運用「齊針」、「接針」、「打粉針」等針法外,獨創「摻針」法,摻針針腳參差自如,使不同色的線相互摻合,逐漸變化,色彩豐富飽滿,色調和諧。湘綉的圖案借鑒了中國畫的長處,所綉多為山水、人物、花鳥、翎毛、走獸,生動逼真,長於綉獅、虎題材。湘綉之所綉的虎,虎毛剛勁而堅硬,力貫毫端,充分表現了虎的雄健和百獸之王的威武。在 1912年和1933年義大利都靈博覽會和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湘綉綉品分別獲得最優獎和一等獎。 粵綉有記載的歷史可追溯至唐代(805年)廣東南海盧媚娘的事跡。藝人以孔雀羽毛扭為絨縷,綉制服飾,金翠奪目,用馬尾纏絨,作為勒線,綉制輪廓,增強了表現力。解放以後,粵綉得到進一步發展,不斷出新。粵綉構圖飽滿,繁而不亂,裝飾性強,色彩濃郁鮮艷,綉制平整光滑,金銀墊綉富於立體感,富麗堂皇。粵綉題材廣泛,以百鳥朝 鳳、博古類最多,其中的廣綉、潮綉兩大流派風格, 刺綉不盡相同。 蜀綉集中於四川成都。蜀綉在晉代被稱蜀中之寶。蜀綉以軟緞和彩絲為主要原料,用暈針、切針、拉針、沙針、汕針等100種針法,充分發揮了手綉的特長,形成了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蜀綉題材多為花鳥、走獸、山水、蟲魚、人物,品種除純欣賞品綉屏以外,還有被面、枕套、靠墊、桌布、頭巾、手帕等。 中國刺綉除上述四大刺綉外,還有浙江溫州的甌綉,河南開封的汴綉、湖北武漢的漢綉等。 但要論及中國四大名綉之首,還應歸屬江蘇的蘇綉,又名蘇州刺綉,享有中華第一綉之贊譽,蘇綉已經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最為悠久。宋代刺綉已有相當規模,明未清初的沈壽,吸收西洋和日本美術,以及中國各地方刺綉的長處,創造了有光線效果的模擬綉。丹陽正則女子職業學校創造了亂針綉。 1957年,蘇州成立了刺綉研究所,加強了刺綉研究工作。蘇綉自古以精細、素雅著稱。構圖簡練,主題突出,其技巧特點概括為「平、齊、細、密、勻、順、和、光」八個字。最細的將一根絲線掰成四十八股,一般人用肉眼無法看清。雙面綉是在綉品的正反兩面綉圖案,兩面的形象、針法相同,針腳藏而不露。現在蘇綉的針法,可分為9大類48種,用色和諧典雅,不露生硬跳動的痕跡,行針疏密一致,毫無參差之處。蘇銹的題材,多以 人物、山水、花鳥、動物為主,有綉片、冊頁、屏條、屏風等,蘇綉作品參加了巴拿馬國際博覽會,在海內外名聲日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