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教孩子20以內學數學加減法
對於孩子學運算,提醒注意兩點: 其 一,學前兒童學計算,在於啟蒙,主要是讓孩子對計算有興趣,活化頭腦,發展思維,不在於要學得多,學得深,所以,不要追求運算的難度; 其 二,要根據孩子的可能與需要施教,孩子們學數學是存在差異的,如果孩子有可能、有需要學,就應該施教,若孩子有困難、有反感,就不要強加於孩子。 關於學習進退位運算的做法,提供家長一些參考: 1、要練習10以內的運算,這是進位退位運算的基礎,10以內的運算清楚了就好辦,不然,10以後的運算就會糊塗。 2、要讓孩子認識兩位數數字的結構,分辨「十位」和「個位」,例如「14」,包含一個「10」,一個「4」,特別是十位的「1」,要明白它是代表「10」,只有搞清楚了,才能接受兩位數的運算。 3、兩位數的運算,適合將「橫式」與「豎式」結合起來運算,豎式的十位與個位的關系更明顯一些,不是給孩子講這些「術語」,而是讓孩子通過感性理解。 4、若孩子運算有困難,就提供小物品讓孩子邊擺弄邊運算,例如,14減5不會算,就讓孩子取14顆蠶豆輔助運算,學前兒童的思維是很具體的,要讓孩子在需要的時候,運用 「實物」這個「拐棍」,有助於提高運算能力。 5、運算的進程要分步走,先練習20以內不進位不退位的加減,搞清楚了以後,再進行進位和退位的運算。進位和退位的難度是較大的,不要著急 在教孩子10以內的加減法運算的時候,可以經常編一些小故事,讓孩子參與其中,不知不覺孩子就學會了運算。而且,每次孩子都對這種小故事表現出非常濃厚的興趣,學起加減運算來非常輕松。 比如,學習8的加減法,編了一個這樣的小故事,其中經常和孩子互動一下,互相提問,甚至讓孩子把故事編下去: 小猴子要買8個蘋果送給奶奶。它來到市場上,看見紅蘋果挺誘人的,綠蘋果也挺好的,於是,這兩種蘋果它一樣買了幾個。(紅蘋果買5個,綠蘋果買幾個?) 小猴子拎著裝了8個蘋果的框高高興興地往奶奶家走去。路上同小豬撞了一下,結果撞掉一個蘋果,它們都不知道。(這時還剩幾個蘋果了?) 小豬是小猴子的好朋友,見到小猴很高興。小豬說口渴了,小猴子就給小豬一個蘋果解渴。(這時還剩幾個蘋果?) 看到小豬吃蘋果吃得津津有味的,小猴子也想吃,於是它也拿了一個蘋果吃了起來。(這時還剩幾個蘋果?) 突然,背後響起一聲獅子的吼聲:「吼——」不好了,獅子看見小猴子了,快跑啊!小猴子拎著框使勁往前跑,框里的蘋果噼里啪啦地往外掉。 好不容易跑到奶奶家了,獅子也沒有追來,小猴子終於鬆了口氣。小猴子把蘋 果送給奶奶,可是它往框里一看:「咦?怎麼只剩下2個蘋果了呢?」 奶奶聽完小猴子講的途中的遭遇後,哈哈笑了起來。奶奶對小猴子說:「你來了就是最好的禮物了!」 就這樣,故事講完了。講的過程中我還不時讓孩子算算還有幾個蘋果,而後面的遇到獅子的事情也是孩子自己編出來的。整個過程非常輕松,既讓孩子開拓了思維,又達到了學習的目的。 最近有個別家長反映幼兒加減法學不好,怎麼 教也教不會,問老師該怎麼辦? 首先,我覺得家長不要太著急,幼兒學數學也是 有一個認知的過程的,就象幼兒學走路學說話一樣的 ,是有年齡特點的,大班階段只要求幼兒掌握十以內 的加減運算。而有的家長現在就要求孩子算20、30、 甚至100以內的加減法,我覺得是不合適的,這樣無 異於揠苗助長。
Ⅱ 20以內不進位不退位的加減法,小學一年級的數學題,怎麼做
加法分為不進位加法和進位加法,減法分為不退位減法和退位減法,給孩子講解時告訴孩子用湊十法計算,講解不進位加法和不退法減法時告訴孩子把十分成幾和幾,計算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時先湊十,然後把剩下的數字加上就可以了。
Ⅲ 幼兒20以內加減法技巧
【幼升小】必備 20以內加減法小竅門
學習10以內數加減法的方法:
1、加法:大數記心裡,小數往上數,如4+2= 把4記在心裡,往上數兩個數,5、6, 之後得出結果4+2=6
2、減法:大數記在心裡,小數往下數,如6-3= 把6記在心裡,往下數三個數,5、4、3, 之後得出結果6-3=3
家長需配合每日為寶貝出30道10以內加減法,提升幼兒的算術能力,注意不要讓孩子數指頭,養成習慣不好改,培養心算能力。
20以內加減法竅門
20以內不進位加減法 1、11-20的數可以和孩子玩猜數游戲。用3種方式描述數:
1)個位是2,十位是1 。
2)1個十,5個一。
3)比11大,比13小。
用這些方式描述數,讓孩子猜,或者反過來孩子描述大人猜,直到熟練。
2、用計數器撥數。家長說數,孩子撥數。邊撥邊說數的組成。如12是由1個十和2個一組成的。
在一年級的數學教學中,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教學的難點。一般的孩子在學前班時就學會了10以內加減法,進入小學後,20以內不進位不退位的加減法稍加練習也能熟練掌握。但是,孩子學習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就不是那麼輕鬆了,部分學生的計算速度大大下滑,計算的准確率也降低了,兩極分化初露端倪。有的學生由於計算速度跟不上,開始拖拉作業,成為數學學習困難者。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孩子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以及退位減法的困難呢?我認為,這和我們運用的計算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演算法有關。演算法不外乎數數法和數字推理法,數數法就是通過數數來計算,包括藉助實物數數和單純數數兩種。數字推理法指的是包含湊十法、拆分法等的運用數字進行推算的方法。
然而,數字推理法對學生的思維要求高,需要的思維步驟也多,並不利於學生熟練掌握最終到達到脫口而出的地步。以運用最為廣泛的湊十法為例,求9加6等於幾,學生在解決問題之前就需要這幾個思考過程:一、判定該題是不是進位加法;二、如果是進位加法,怎樣才能湊成10。這樣確定方法後才能進行下面的運算:
9+6=9+(1+5)=(9+1)+5=10+5=15
Ⅳ 20以內連加減法怎麼教孩子
家長在孩子學習的過程當中,要掌握正確的方式,才能夠讓孩子學的更加順暢的。就比如在孩子上了幼兒園之後老師就會教給孩子一些加減法,剛開始都是會從簡單的加減法開始算起的,但是也有小孩子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會感覺非常費勁,那麼如何教小孩20以內加減法呢?
首先家長要找到正確的學習方式,就比如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應該選擇用算數的工具,就比如選擇用小木棒穿起來以後,教給孩子學習加減法,這種方法是非常不錯的。能夠讓孩子找到正確的學習方式,還可以讓孩子快速的理解所學的算術方法。
家長給孩子灌輸學習的問題,讓孩子不停的從心裏面算數,這樣能夠讓孩子有好的學習成績,還可以經常讓孩子看有關加減法的算數,這樣對於孩子是有好處的,可以讓孩子快速的學到更多的知識,這就叫熟能生巧。
家長在孩子學習過程當中應該採取正確的方式,不能讓孩子壓力太大,讓孩子輕松的學習各種知識,如果發現孩子經常出錯,要耐心的給予解釋,同時還要家長陪著孩子一起學習,對孩子學習加減法都是有一定幫助的。
Ⅳ 如何教20以內加減法
20以內的加減法怎麼教?  這是我曾經看到的一位老師提出的困惑。反復思考多次,想找相關的資料,可思考再三,還是直接以自己對理論的理解與個人的教學經驗相結合談一下這個問題。 幼兒學習加法是怎麼學習的?以3+2為例,我們怎麼教?其實最初是數數的方法,也就是先拿出三個,再拿出兩個,讓幼兒數一下。一年級的學生教學時也多用此法,經常使用的是小棒或手指。 隨著年齡的增長智力的開發,學生可能感覺數數的方法有些笨了,是不是有些簡單的方法?妻子教幼兒園時,曾經試過,如3+2可以引導孩子把3放在心裡,伸出兩個手指頭,這樣依然用的是數的方法,但這樣就可以從四開始,而不再是從一開始數。自然學習做起練習來就快多了。其實此處的方法有研究結果證明是兩個階段:一是從小數開始數,如5+6,把5放在心裡,伸出6個手指頭。二是從大數開始數,如5+6,把6放在心裡,伸出5個手指頭。不要小看這一點點的變化,計算的速度可是難以想像的快。如計算3+8,假如從一開始數,學生需要數11個,假如從小數開始數,學生需要數8個,假如從大數開始數,只需要數3個,計算起來那個快?這不言自明。 計算20以內的加減法還有一個階段,就是拆分法。以2+4為例,學生可以想像自己的手指頭,先伸出兩個,再伸出四個,那就是2與3 正好是5個,是一隻後的手指頭數。還有一個,與五放在一起就是6。也許有老師認為學生用從大數數的方法就可以了,為什麼還要再用拆分法? 我簡單介紹一下,數手指頭,這幾乎是所有孩子學習數學的必經之路,而且有相當多的實踐經驗。那我們為什麼不合理利用一下?因為在數手指的過程中,學生應該有這樣的經驗:幾個手指和幾個手指加在一起是五以及五個和一個是六,五個和二個是七,五個和三個是八,五個和四個是九,五個和五個是十。這些經驗與拆分法放在一起,學生自然能經歷了計算自動化的過程。也就是學生必須經過多次操作、計算以及思考這些計算間的聯系與區別,學生學習20以內的加法還會有問題嗎? 也許20以內的減法我還沒有提到,可我們想過沒有:似乎我說的每一種方法都可以逆運用,特別是放在心裡一個數,在計算十以內的減法時,應該特別有效。 學生在學習20以內加減計算的時候基本要經過三個思維發展過程: 第一個過程,藉助物。 比如,藉助手指頭、小棒、圓片、小東西等實物數數,得到結果。 第二個過程,藉助圖形。 比如,畫線、圓等幫助得到計算結果。 第三個過程,藉助符號。 這個應該是抽象化的結果,看到算式,計算出結果。 學生在學習20以內加減法過程中也有方法的發展。上面劉勇老師談到的就是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因為熟練程度,因為藉助工具的不再方便,表現出的自覺、自動的優化演算法的過程。 先是一個一個數得到總數;發展到把一個加數看成一個總數接著往下 數得到最後的總數;慢慢的熟練了,會直接看到算式報出得數。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肯定是動態的,我們老師一定要關注到,讀懂學生在這里就非常重要。 前面劉勇老師在談方法的時候,多是說老師是這么教的。如果老師沒有交,學生會怎麼計算呢?開始是一個一個的數,數大了,他會如何呢? 我有個觀察,我站在一個學生後面看他計算,他有的題目計算的快,有的計算的慢,還有個別的會掰手指頭。觀察後,我和他交流「你是怎麼算的」,他告訴我的話,當時也令我吃驚也令我高興。 從他告訴我的話,我發現幾種演算法同時存在,而且還有老師們沒有涉及的規律的發現和運用也在其中。 比如,有的題目,像2+3之類的很快寫出得數;9+3之類的用9+1+2「湊十法」;8+5用的是記著大數往後數(這個他就沒有用湊十法);9+4,因為剛算過9+3=12,所以就是13(厲害!會發現規律並運用)。同樣的,還有減法計算,也是幾種演算法同時存在。 通過這次的觀察,我知道,雖然我們人為的把學生思維層面的發展分為幾個方面,但是,實際上,這些不同層面的思維方法是同時存在於學生的頭腦中,而且也被學生運用於不同的場合,更需要關注的,也是學生表現的更可貴的是,學生的思維發展實際上遠遠超出我們老師的設計,學生思維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教學之外也存在)實際上更活躍、更多維、更靈活。 呵呵,說到這里,好像跑題了。 實際上,讀懂學生,才會很好的發揮學生中存在的學習資源,來更好的展開教學。 比如,在問題情景中抽象出算式後,8+6,請學生自己想一想,算出結果;然後,組織交流,學生在交流過程中,就會獲得學習經驗,更會領會和學習其他同伴的想法,他們也會自覺、自動的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使自己的演算法優化的。 另外,口算的練習,還需一定量的控制,可以每天上課前3分鍾進行一些口算練習,可以從最開始的口算試題全涉及,到有重點的涉及一些容易出錯或相對較難的題目。可以從最開始的看著卡片口算,到聽算、心算,等等。平時的作業也可以採用多樣的方式,比如:連線、找朋友等加強練習。 匆忙之中回復,想到哪裡就說到那裡,呵呵,有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可以這樣教 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也是數學的最基礎知識,不僅在日常生活中廣泛應用,也是以後學習多位數四則計算的基礎。例如一道多位數加法,就是由若干個20以內加法組成的,能否正確、熟練計算20以內加減法,將影響以後的學習。所以《標准》對這部分內容,提出了明確的目標,除了要求正確計算外,還提出了速度的要求:在第一學段結束時,達到每分8~10題。 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要比10以內加減法要復雜些,學生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這些方法都和我們採用的十進制計數法有關,把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轉化成10以內加減法。因此,我們要組織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和已有知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來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在這一過程中,由於每個學生的生活背景和個性差異,每個學生想出的方法會不盡相同的,這就會產生演算法多樣化,由此可見,演算法多樣化是獨立思考的必然結果。那麼,怎樣組織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來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呢? 1、首先要敢於放手,給學生探索思考的空間 過去我們教學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時,先要有一些准備題,課堂教學時,在檢查復習環節作好鋪墊。如學習20以內退位減法,必然要復習9+( )=11這樣的內容,就是為「用加算減」打下基礎,這樣的教學,只能產生一種演算法,即,11-9=?想:9加幾等於1 1,9加2等於11,所以11-9=2。然後進行這樣程式化千篇一律的敘述口算過程的訓練。其結果必然變成枯燥的計算操練,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和思維能力。因此我們首先要敢於放手,創設問題情境後,放手讓學生去自主探索,不加任何提示和鋪墊。如新教材創設了「小白兔買鉛筆」這個擬人化的故事情境,學生面對要解決的問題,列出算式15-9後,教師應讓學生藉助小棒進行獨立思考,再在小組交流自己怎樣算出得數的。有的學生可能一根一根地減,得出6根。這種方法,雖然並不高效,是他經過思考想出來的,應當給予肯定。有的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把15分成10和5,10-9=1,1+5=6」。也有的學生「把9分成5和4,15-5=10,10-4=6」。也有的學生可能會用加法計算減法「9+6=15,15-9=6」。如果沒有一個小組想出這種演算法,教師也不要勉強非要讓學生說出這種演算法,這樣學生會挖空心思地說出很多不是思考策略多樣化的演算法。這 時,教師可以根據情況,你認為需要,可以以合作者的身份,介紹這種演算法,供學生選擇。如果認為沒有不要,不介紹也可以,不見得書上列舉的演算法,都要展示給學生。有時,學生可能出現書中沒有的演算法,仍以這道題為例,學生說:「15-1
Ⅵ 20以內不進位,不退位加減法是什麼
20以內不進位加法:十位不變,個位相加,如15+4=?,先用5+4=9寫在個位上,然後再在十位上寫上1,但是對於一年級的學生,很多學生很難記住十位和個位的概念,我們可以用方位的方法來讓學生記住,直接告訴他左邊是十位,右邊是個位。
對於不能完全理解十位和個位的學生,家長和小孩在家裡可以經常玩猜游戲的方式來理解這些數字,可以用以下3種方式來描述數:
① 個位是3,十位是1 ,然後反過來說,十位是3,個位是1。
② 2個十,6個一,然後反過來說,6個十,2個一。
③ 比14大,比15小的數是誰?用這些方式描述數,讓孩子猜,或者反過來孩子描述大人猜,直到熟練。
加法法則:
一位數的加法:兩個一位數相加,可以直接用數數的方法求出和。
通常把兩個一位數相加的結果編成加法表。
多位數的加法:相同數位上的數相加,哪一位上的數相加滿十,再向前一位進一。
多位數加多位數,可以先把兩個多位數寫成不同計數單位的和的形式。
再根據加法的運算律和一位數加法法則,分別把相同計數單位的數相加。
Ⅶ 20以內的減法怎麼教孩子
第一步:讓孩子熟練地學會數數。要求是:
1、 能熟練地從「1」開始往下數。
2、 能熟練地從中間的某個數開始數。例如:老師說:從4開始數;從12開始數。
3、 能熟練地從中間的某個數開始倒數。例:老師說:從4開始倒數,從12開始倒數。
數數是小班的學習內容,我們老師覺得應該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會。可是,我們卻忽略了很多孩子只會從「1」開始數,如果你讓他從中間的某個數開始數,他們可能就不知道數了。或者說孩子不知道從9—10、19—20、29—30這種整數上跳數。
第二步:讓孩子熟練地掌握數之間的前後關系:
例如:5的前面是幾?後面是幾?8的前面是幾?後面是幾?從5往前數,往後數,從
11往前數,往後數。
第三步,讓孩子熟練地掌握數之間的大小關系:例如:7與8哪個大?12與4哪個大?
第四步,讓孩子學會念題。很多孩子會看題,但不會念題。孩子知道「+」、「-」的方式,
卻不知道讀法。讓孩子讀出來是為了下一步計算時,告訴孩子:念到「加」時,就是
把數往後數。念到「減」號的時侯就是往前數。
第五步,教會孩子認識個位與十位,讓孩子熟練地說出兩位數中的個位是幾,十位是幾?
例如:15,個位是5,十位是1。
第六步教孩子進行計算:
1、數手指加減法:
加法例如:15+2= 我們告訴孩子:把大的數15放在心裡,把小的數2用手指表示(讓孩
子把手指伸出來),中間是「+」號,就是從15後面的數開始點手指,15後面
是16,點兩個手指就是16、17,那麼就15+2=17。
減法例如:15-2= 我們告訴孩子:把大的數15放心裡,把小的數2用手指表示(讓孩子
把手指伸出來),中間是「-」號,就是從15的前面數開始倒數,15前面是14,
倒數2個手指就是13,那麼15-2=13。
加法例如:15+2= 我們告訴孩子:個位與個位相加就是5+2=7,十位與十位相加就是
1,那麼15+2=17
減法例如:15-2=,我們告訴孩子,個位與個位相減就是5-2=3,十位與十位相減
1-0=1,那麼15-2=13。
這兩種方法相對來說,「數手指」只適合兩個數中有一個是單數的加法算式,因為如果兩個數都是雙數,那麼手指就不夠用了;而「個、十位相加減法」雖難學些,但能適用於所有算式計算,從可持續性發展的角度來說,我建議用「個、十位相加減法」。
Ⅷ 小學生20以內的加減法的技巧
學習10和20以內的加減法竅門
學習10以內數加減法的方法
1、加法:大數記心裡,小數往上數,如4+2= 把4記在心裡,往上數兩個數,5、6, 之後得出結果4+2=6
2、減法:大數記在心裡,小數往下數,如6-3= 把6記在心裡,往下數三個數,5、4、3, 之後得出結果6-3=3
家長需配合每日為寶貝出30道10以內加減法,提升幼兒的算術能力,注意不要讓孩子數指頭,養成習慣不好改,培養心算能力。
20以內加減法竅門
20以內不進位加減法
1、11-20的數可以和孩子玩猜數游戲。用3種方式描述數:
1)個位是2,十位是1 。
2)1個十,5個一。
3)比11大,比13小。
用這些方式描述數,讓孩子猜,或者反過來孩子描述大人猜,直到熟練。
2、用計數器撥數。家長說數,孩子撥數。邊撥邊說數的組成。如12是由1個十和2個一組成的。
在一年級的數學教學中,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教學的難點。一般的孩子在學前班時就學會了10以內加減法,進入小學後,20以內不進位不退位的加減法稍加練習也能熟練掌握。但是,孩子學習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就不是那麼輕鬆了,部分學生的計算速度大大下滑,計算的准確率也降低了,兩極分化初露端倪。有的學生由於計算速度跟不上,開始拖拉作業,成為數學學習困難者。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孩子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以及退位減法的困難呢?我認為,這和我們運用的計算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演算法有關。演算法不外乎數數法和數字推理法,數數法就是通過數數來計算,包括藉助實物數數和單純數數兩種。數字推理法指的是包含湊十法、拆分法等的運用數字進行推算的方法。
然而,數字推理法對學生的思維要求高,需要的思維步驟也多,並不利於學生熟練掌握最終到達到脫口而出的地步。以運用最為廣泛的湊十法為例,求9加6等於幾,學生在解決問題之前就需要這幾個思考過程:
一、判定該題是不是進位加法;
二、如果是進位加法,怎樣才能湊成10。這樣確定方法後才能進行下面的運算:
9+6=9+(1+5)=(9+1)+5=10+5=15
從上面的運算中可以看出,這是一個運用加法結合律進行簡便計算的一個過程,而且屬於不能直接運用題中數據,需要拆分才能進行簡便運算的一類。所以,看似簡單的湊十法,其思維是不簡單的,包含著一系列邏輯推理過程,它的認知基礎與一年級學生所具有的知識結構和思維能力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學生計算的困難。那麼,怎樣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解決這一難題呢?我是這樣做的:
20以內的進位加法。
怎樣才能使學生能在較短時間內掌握20以內進位加法呢?其實只要將其轉化為學生已經掌握的10以內減法就行了,歸納下來口訣是:「加九減一,加八減二,加七減三,加六減四,加五減五。」怎樣用口訣,以「加九減一」為例,「加九減一」是指一個數與9相加,將這個數減去1作為它們和的個位。
例如:8+9=( )就拿 8減去1結果7,用7來作和的個位,即8+9=17, 5+9=( )就拿5減去1等於4,用4來作和的個位,即5+9=14。
「加八減二,加七減三,加六減四,加五減五」的方法同上。
20以內退位減法。
20以內退位減法與20以內進位加法相反,就是把20以內退位減法轉化為10以內加法。口訣是:「減九加一,減八加二,減七加三,減六加四,減五加五。」如何用口訣,以「減九加一」為例,「減九加一」是指一個數減去9,將這個數的個位加上1所得的結果就是它們的差。
例如:17-9=( )就拿17的個位7加上1結果是8,即17-9=8,13-9=( )就拿13的個位3加上1結果是4,即13-9=4
例如:17-2=( )分清那個是個位,哪個是十位,先看個位數能不能減,7-2如果夠減,就用十以為的減法,7記在心裡,然後倒數6,5,得5,然後十位的1不變,就得了15.
「減八加二,減七加三,減六加四,減五加五」與「減九加一」的方法一樣。
一年級學生還不能正確的進行抽象思維,採用以上方法,能使習慣依賴擺實物來計算的學生脫離實物也能快速准確的算出結果,避免了死記硬背,盲目多練,提高了運算速度,降低了出錯率,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