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有兩種,即靜力拉伸法和動力拉伸法,在這兩種方法中都有主動訓練和被動訓練兩種不同方法,靜力拉伸法是指通過緩慢的動作,將肌肉等組織拉長,當拉伸到一定程度時,要暫時靜止不動。動力拉伸法是指一種有節奏的,速度較快的,多次重復同一動作的拉伸練習,在訓練實踐中,又常常把兩種方法結合起來使用,即拉伸有靜有動,動靜結合,如發展腿部膝關節的柔韌性時常採用。
⑵ 怎麼練習柔韌性
柔韌性訓練方法就具形式來講行兩種,一種是主動練習法,另一種足被動練習法。主動練習法是指練習者依靠自己的力量使肌肉拉長,加大關節活動的靈活性;被動練習法是指練習者通過他人的幫助,藉助外力使肌肉被拉長,並使關節活動范圍增大。 1.腿髖部柔韌性的訓練方法——講解 2.腰部柔韌性的練習方法——講解 3.被動形式的訓練方法——講解 4.發展柔韌素質的要求和注意事項——講解 ----------------------------------------------------------- 1.腿髖部柔韌性的訓練方法 (1)正壓腿:主要用來發展腿部後側肌肉的柔韌性。面對橫木或一定高度的物體站立,一腿提起,把腳跟放在橫木上,腳尖勾緊;兩手扶按在膝關節卜,兩腿伸直,腰背挺直髖關節擺正, 上體前屈並向前、向下做壓振動作。兩腿交替進行。 動作要點:兩腿都要伸直;上體向前、向下壓振時腰背要直。壓振時幅度由小到大, 直到能用下頦觸及腳尖。 (1)側壓腿:主要用束發展腿部內側肌肉的柔韌性。側對橫木或有一定高度的物體,一腳支撐,另一腳抬起,腿跟放在橫木上,腳尖勾緊;兩腿伸直,腰背保持直立,髖關節對前方,然後上體向放八橫木的腿側傾倒壓振。左右腿交替進行。 動作要點:上體保持直立向側、向下壓振;壓振幅度逐漸運大,髖關節一直正對前方。 (3)後壓腿:主要用來發展腿部前側肌肉的柔韌性。背對橫木或有一定高度的物體,一腿支撐,另一腿後舉起,腳背放在橫木上,腿和腳背都要伸直, 上體直立、髖關節正對前方, 上體向後仰並做壓振動作,左右腿交替進行。 動作要點:兩腿挺膝,,支撐腿直立且全腳著地站穩;挺胸、展髖、腰後屈;後壓振幅度逐漸加大。 (4)前壓腿:主要用來發展腿部後側肌肉和髖關節的柔韌性。練習者一腿屈膝支撐,另一腿向前伸直,腳跟觸地,腳尖勾緊上翹,踝關節緊屈;兩手抓緊前伸的腳,上體前俯;兩臂屈肘,兩手用力後拉,同時上體盡力屈髖前俯,用頭頂和下頦觸及腳尖。略停片刻後上身直起,略放鬆後接著做下一次。兩腳交替進行。 動作要點:挺胸直背,塌腰前俯;挺膝坐胯,屈髖觸腳。 (5)仆步壓腿: 主要用來練習大腿內側和髖關節柔韌性。具體方法:兩腳左右開立,左腿屈膝全蹲,全腳著地;右腿挺膝伸直,腳尖內扣,盡量遠伸。然後, 上體不起來;起來,將身體重心從左腳移至右腳,成另一側的仆步。可一手扶,另一手按另—膝,向下壓振。亦可兩手分別抓住左右腳,做向下壓振和左右移換身體重心的動作。 動作要點:挺胸塌腰,下振時逐漸用力,左右移動時要低穩緩慢。開胯沉髖,挺胸下壓,使臀部和腿內側盡量貼近地面移動。 (6)豎 叉:主要用來練習大腿前後側和髖部柔韌性。具體方法:兩腿前後分開成一條直線,前腿的腳後跟、小腿腓腸肌和大腿後肌群壓緊地面,腳尖勾緊上翹,正對上方;後腿的腳背、膝蓋和股四頭肌壓緊地面,腳尖指向正後方;髖關節擺正與兩腿垂直,臀部壓緊地面。上體正直。可做上體前俯,壓緊前面腿的前俯壓振動作、亦可做上體後屈的向後壓振動作,增大動作難度和拉抻幅度,動作幅度由小到大,逐漸用力。 動作要點:挺腰直背,沉髖挺膝;前俯勾腳,後屈伸踝。 (7)橫 叉:主要用來練習陶腿內後側和胯關節柔韌性具體方法:兩腿左右一字伸開,兩手可輔助支撐;兩腿的小後側著地,壓緊地面,兩腳的腳跟著地,兩腳尖向左右側伸展或勾緊胯充分打開,成—字形。可上體前俯拉長腿後側肌肉並充分開胯;亦叫上體向左右側倒,允分拉長大腿內後側肌肉並增大胯的活動幅度。 動作要點:挺腰立背,開胯沉髖;挺膝勾腳,前俯傾倒。 ------------------------------------------------------------------ 2.腰部柔韌性的練習方法 (1)前俯腰:主要用來練習腰部向前運動的能力和柔韌性具體方法:並步站立兩腿挺膝夾緊兩手十指交叉兩臀伸直上舉手心向上。然後上體亢腰前俯兩手心盡量向下貼緊地面兩膝挺直,髖關節屈緊,腰背部充分伸展。兩手鬆引用雙手從腳兩側屈肘抱緊腳後跟,使胸部貼緊雙腿,充分伸展腰背部。持續一定時間後再放鬆起立。還可以在雙手觸地時向左右側轉腰,用兩手心觸及兩腳外側的地面,增大腰部伸展時左右轉動的柔韌性。 動作要點:兩腿挺膝直立,挺胸塌腰,充分伸展腰背部,胸部與雙腿貼緊。 (2)後甩腰:主要用來練習腰部向後運動的柔韌性。具體方法:並步站立,練習時一腿支撐,另一腿向後上直腿 擺動,同時,兩臂伸直,隨l體向後屈做向後的擺振動作,使腰背部被充分壓緊,腰椎前面充分伸展: 動作要點:後擺腿和上體後屈振擺同時進行;支撐腿,膝伸直.頭部和雙臂體後屈做協調性後擺助力動作, (3)腰旋轉:主要用來練習腰部的左右旋轉幅度。具體打法;兩腳左右開立略寬於肩,兩臂自然垂於休側以髖關節為 軸體前俯,然後以腰為軸,使上體自前向右、向上再向左,回到的做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同時,雙臂隨上體做順 時針或逆時針的環繞動作,以增加腰部旋轉的幅度和力度、 動作要點:盡量增大繞環幅度,速度由慢到快,使腰椎關節完全得到活動、伸展。 -------------------------------------------------------------------------- 3.被動形式的訓練方法 (1)腿部和髖部的主要練習方法多採用各種形式的搬腿同伴握緊自己的腳,做正搬、側搬、後搬等助力拉伸動作, 也可采 用各種形式的按和踩的方法。如進行橫叉或豎叉練習時,同伴或教練員可利用腳踩或手按練習者髖部的辦法,助其用, 達到伸拉的目的。 (2)腰部的被動練習法主要是利用壓橋法。同伴或教練用自己的雙腳頂住或踩住練習者的雙腳,用雙手拉住練習者雙臂 或雙肩,用力使練習者的雙肩後部盡量靠近兩腳跟,使練習者的腰椎關節得到完全伸展和收縮,增強腰部的柔韌性。
⑶ 柔韌訓練有什麼方法
1.上肢柔韌。
(1)壓肩:面對一支撐物,將雙臂水平放置在支撐物上,做身體向下振壓的動作。
(2)甩臂:身體成弓步站立,一手叉腰,另一手放鬆下垂做從下向前向上向後向下的順時針大幅度掄(甩)臂動作。順逆時針交替練習,然後再換至另一手臂做此動作。
2.腰部柔韌。
(1)前俯腰:身體以腰部為軸向前俯約90°,雙肢並攏,膝部挺直,雙手按住膝部,做腰部向膝部振壓的動作,做到能用雙手抱住雙腿身體完全與雙腿膝全攏在一起為達標。
(2)甩腰:身體成前半伏狀,雙手自然平伸,而後以腰為軸,立用腰力做從下向左向上向右向前向下的順時針大幅度掄(甩)腰動作。順逆時針交替練習。
(3)胸壓:,盤腿坐於地上,成兩腳掌相對,然後以腰部為中心做身體向前俯卧振壓的動作,能做到身體貼近雙腿、雙腿貼近地面、臉部貼近腳尖為合格。
3.下肢柔韌。
(1)壓腿:壓腿分為正壓、側壓、後壓三種方法。主要目的是通過它來拉長腿部的肌肉和韌帶及加大髖關節的活動范圍。
方法如下:
正壓:面對一支撐物,將前腿抬起放置於支撐物上,保持腿直;後腿支撐身體重心,腳尖與前腳保持在一條直線上,腿亦挺直放鬆,雙手疊並放置於前膝上,上身放鬆正直;而後身體努力往下振壓,一直到下頜能挨到腳尖方為練到位。
側壓:面對一支撐物,將前腿抬起放置於支撐物上,保持腿直;後腿支撐身體重心,腳尖向外展90°,腳跟與前腳平行成一線,腿亦挺直放鬆,身體向側振壓至前腳尖方向;一直壓至身側與腿合方為練到位。
後壓:背對一支撐物,將一條腳向後放至支撐物上,而後上體努力向後振壓。
壓腿的要求:保持正確的姿勢,振壓時全身放鬆,在心中默念放鬆、放鬆,並數數;一個姿勢練完後,最好能保持振壓到位的姿勢10秒鍾左右;壓腿時要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開始時不能壓的過低不要緊,慢慢來既可,不要急於求成。
(2)劈叉:劈叉為柔韌性訓練的高級階段,分為橫劈腿和豎劈腿兩種方法。
豎劈腿:腿前後分開成1字形,雙手撐地,使上身正直,而後努力使身體向下振壓,至兩腿前後分開至一條線坐於地下為合格。
橫劈叉:腿左右分開成一字形,雙手在體前撐地,使上身正直,而後努力使身體向下振壓,至兩腿左右分開成一線並坐於地下方為合格。
劈腿的要求:劈時更要循序漸進,萬萬不能急於求成,否則易傷身體;練習時一定要放鬆肢體,只有放鬆了肢體才可以將韌帶拉開。
(3)踢腿:拳諺雲:「只壓不溜不中用,只溜不壓笨如牛」。壓就是前面講的壓腿,而溜就是這一節中所講的踢腿,因為踢腿不僅可以使肌肉和韌帶拉長,還可以使腿有力、輕快,以促進柔韌性訓練的效果。踢腿分為正踢、側踢、里合、外擺等。
正踢:練習時要求身體成立正姿勢站好,雙手向左右平舉,十指向上,掌心向左右;而後左腳自然向前上一步支撐身體,右腳尖勾起並利用腰胯之力將右腿猛踢向正前上方,腿踢至極限後,借回彈之力下落在體前,略上一步,左腳按相同方法做前踢腿。亦可在原地練習。
側踢:按前面的姿勢站好:右腳向前上一步,身體左側向前,左腳尖勾起向頭上方踢,右掌上架於頭上,左掌立於右腋下,左腳落地後,上右步,體右轉180°左腳尖勾起向頭上踢。
柔韌素質的訓練強度主要反應在動作頻率、用力大小和負重量三人方面。研究認為:動作頻率不宜太快,應採用中等或較慢的頻率。因中等或較慢的頻率能延長力對關節的作用時間,避免肌肉和韌帶拉傷。藉助外力進行被動練習時,用力程度應逐漸加大,並以舞者主觀感覺為根據,當舞者感覺肌肉脹痛時可堅持一下,當感到肌肉麻時,則應停止練習。用負重練習發展柔韌性時,負重量不能超過被拉長肌肉力量能力所能達到的50%。靜力性拉伸負重可相對大些,動力性擺動動作時,負重應小一些。總之,訓練宜採用中等強度進行。柔韌性素質發展相對較快,消退也快,因此訓練要做到系統化、經常化。
⑷ 柔韌性訓練的方法有幾種
柔韌好可以在地上和空中做出出色的動作,比如:一些高難度的運球,空中的躲避上籃等。柔韌其實也能促進速和力量。把柔韌性放在比彈跳或是體格更高的位置是因為國內在很大程度上忽視這方面的選拔和有意識的後天培養。柔韌性不好的球員肯定無法成長為排球巨星——無論你跳的有多高。比如馬丁和鄧肯之間的對比。
柔韌性訓練方法就具形式來講行兩種,一種是主動練習法,另一種足被動練習法。主動練習法是指練習者依靠自己的力量使肌肉拉長,加大關節活動的靈活性;被動練習法是指練習者通過他人的幫助,藉助外力使肌肉被拉長,並使關節活動范圍增大。
⑸ 柔韌性練習一般採用什麼方式
一、柔韌素質練習的方法 (一)主動或被動的靜力拉伸方法 緩慢的將肌肉、肌腱、韌帶拉伸到一定酸、脹、痛的感覺位置並略有超過,然後停留一定時間的練習方法。 這種方法可減少或消除超過關節伸展能力的危險性,防止拉傷,由於拉伸緩慢不會激發牽張反射。一般要求在酸、脹、痛的位置停留6秒~8秒,重復6~8秒。 (二)主動或被動的動力性拉伸方法 有節奏的、速度較快的、幅度逐漸加大的多次重復一個動作的拉伸方法。 在運用該方法時用力不宜過猛,幅度一定要由小到大,先作幾次小幅度的預備拉長,然後加大幅度,從而避免拉傷。每個練習重復5~10次(重復次數可根據專項技術需要而增加)。 主動的動力性拉伸方法是靠自己的力量拉伸,被動的動力性拉伸方法是靠同伴的幫助或負重藉助外力的拉伸,但外力應與運動員被拉伸的可能伸展能力相適應。 上述方法可單獨採用亦可混合運用,練習時間根據需要確定。 二、發展柔韌素質可採用的手段 (一)在器械上的練習:利用肋木、平衡木、跳馬、把桿、吊環、單杠等。 (二)利用輕器械的練習:利用木棍、繩、橡皮筋等。 (三)利用外部的阻力練習:同伴的助力、負重等。 (四)利用自身所給的助力或自身體重的練習:如壓腿時雙手用力壓同時上體前壓振;在吊環或單杠上作懸垂等。 (五)發展各關節柔韌所採用的動作:壓、踢、擺、搬、劈、繞環、前屈、後仰、吊、轉等。 三、發展各關節柔韌性的練習方法、手段 (一)肩關節 肩關節是由半球形的肱骨頭和肩胛骨的關節盂構成的球窩關節,所以肩關節是關節中最靈活、活動幅度最大的關節。它的加固主要靠喙肱韌帶和三角肌。因此該關節的練慣用以增加肩部肌肉力量同時增加肩部柔韌。 發展肩關節的柔韌練習主要有主動或被動地壓肩、拉肩、吊肩、轉肩等。如手扶肋木的體前屈壓肩、背對肋木雙手上握向前的拉肩,在單杠或吊環上作各種握法的懸垂、藉助繩或木棍的轉肩練習。 (二)肘關節 肘關節是由肱尺關節、撓尺關節、肱撓關節構成。它是由內側、外側副韌帶及撓骨環狀韌帶加固。肘關節的運動時屈伸動作較多,所以在發展屈肌力量練習的同時配以屈肌的伸展性練習。主要採用壓肘、旋內、旋外、繞環的練習。 (三)腕關節 腕關節由撓腕關節(使手屈伸、內收外展)及腕間關節(使手旋轉)構成。 體操運動員主要發展背屈能力:採用俯卧撐推手、倒立爬行等練習;籃球、排球、乒乓球、手球、網球等項目對手腕的靈活性要求較高,既發展屈伸、內收外展又發展旋轉的能力,主要通過基本動作、基本技術來發展;舉重運動員發展手背後屈柔韌等。 (四)膝關節、胯關節 1、膝關節:膝關節由股骨遠端、脛骨近端及髕骨後的關節面以及半月板構成,由內外側副韌帶、髕骨韌帶、交叉韌帶加固。膝關節的柔韌主要發展腿部後面肌群(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小腿三頭肌、脛骨後肌)的伸展性;發展屈膝能力主要發展腿部前面肌群(股四頭肌、縫匠肌、脛骨前肌、姆長伸肌)的伸展性。 2、胯關節:由球形的股骨頭與胯骨的胯臼構成。由於胯臼較深,並有軟骨形成的關節盂加大與股骨頭的緊屈適應,雖然它是球窩關節,但運動幅度受到限度。它的加固由髕骨韌帶及股圓韌帶加固。 胯關節的柔韌主要發展前後、左右開胯的能力。
⑹ 如何提高柔韌性訓練
腿部主要指人體下肢向不同方向的運動幅度以及肌肉、韌帶等組織的伸展能力,也叫柔韌素質。訓練柔韌素質的目的是為了提高肌肉、肌腱、韌帶等組織的伸展性,增加軀干與四肢的活動范圍。 影響柔韌素質的因素有很多方面,主要有骨關節活動范圍、關節囊、年齡、性別、訓練水平、氣溫、疲勞程度等。了解這些因素,是為掌握提高柔韌素質的規律,從而選擇合理的練習方法來提高柔韌性,同時對於防止受傷也有好處。
提高柔韌素質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靜力性拉長法,另一種是動力性拉長法。靜力性拉長法就是相對靜止地拉伸韌帶,並持續一定時間,使肌肉和韌帶拉長。當肢體拉伸到一定程度時,要暫時靜止不動(靜止30秒或更長時間),使韌帶有充分拉長的時間。例如練習劈叉、壓腿就是靜力性拉長法。動力拉長法就是反復振動、拉伸,加大肢體的活動幅度、拉長韌帶的練習方法。例如練習踢腿、擺腿就是動力性拉長法。動力性拉長法和靜力性拉長法的共同要素就是力量。在相同條件下,動力性拉長法比靜力性拉長法的效果大兩倍以上,所以提高柔韌素質應該盡可能採用動力性拉長法。這兩種練習方法的特點都是在一定力量的拉伸作用下,有節奏地逐漸加大動作幅度或多次重復同一動作,使韌帶持續受到被拉伸的刺激。 柔韌素質必須經過長期艱苦的練習才能逐步提高,而且練習過程中容易伴有疼痛感或者拉傷,停止練習後,柔韌素質又容易降低。因此,提高柔韌性需要極大的毅力和耐心,只有意志堅強的人,通過科學的練習方法,才能取得明顯的效果。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的柔韌練習,是跆拳道柔韌練習法的主要部分,其方法有多種,以下介紹幾種柔韌性練法,供跆拳道練習者參考。 1.坐姿,兩腿伸直,上身直立,腳尖盡量勾起。隨後,頭部、上身逐步向雙腿前壓,再放鬆。
2.坐姿,兩腳掌並攏,兩膝朝身體兩側展開,雙手向身體前方伸出,再放鬆。3.坐姿,抬起右腳,左手按住右膝,右手抬起右腳掌,雙手用力將右腳朝頭部扳起,左右兩腳交替進行。4.坐姿,右腿放於身體前,左腿彎屈放於體後(簡稱「跨欄坐」),頭部、上身有節奏地向右腳尖靠攏。5.仰卧,兩腿伸直,兩腳抬起,兩手抓住雙腳,用力將雙腳扳向頭部。6.跨欄坐,上身直立,兩手帶動上身有節奏地向右腿內側前壓。7.坐姿,雙腿伸直,成「八」字分開,雙手向前伸出,上身向前有節奏地前壓。8.坐姿,先把右腳放於左膝上,右手抓住左腳尖,上身前壓。左右腳交替進行。9.身體直立,伸出右腳,身體前傾,右腳尖勾起,上身向右腳尖有節奏地前壓。左右腳交替進行。10.身體直立,兩腳並攏,雙手十指交叉,上身向下俯,用力朝地面振壓。11.背對一支撐物站立(支撐物高度與自己髖關節同高為宜),向後伸出左腳放於支撐物上,頭部及上身朝後有節奏地振壓。左右腳交替進行。12.身體直立,抬起左腳,右手放於左膝,左手抓住左腳,身體保持直立,然後用力將左腳從身前向頭部抬起 。左右腳交替進行。13.身體直立,向後抬起右腳,右手抓住右腳,身體前後搖動。14.身體直立,右腿挺直,左腿抬起放於與髖同高的支撐物上,腳尖用力向回勾,上身用力下壓。左右腳交替進行。 練習者在進行以上柔韌性練習時,必須把靜力性方法和動力性方法結合起來,逐步對腿部韌帶、肌肉施加壓力。剛開始練時,用力要輕,動作要慢。練習一段時間後,才可逐漸加大強度。如果一開始就施以重壓,將會導致肌肉或韌帶拉傷,不能繼續訓練。柔韌性練習要安排在每次訓練之前或之後進行,要特別注意掌握好進度。在柔韌性訓練前,必須充分做好熱身活動。柔韌練習以形式多樣為原則,只有練習方法正確,才能增加各個關節的靈活性和活動范圍,使肌肉彈性大大增強。特別是在發展某一部位柔韌性時,應讓屈肌、伸肌協調發展,才能有效提高柔韌性
⑺ 柔韌素質訓練的方法與要點是什麼
柔韌素質的訓練各項運動都要求有相應的柔韌素質,尤其是武術對柔韌素質有著較高的要求。發展柔韌素質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主動,另一種是被動。
一、主動形式的練習(一)腿部練習正壓腿。面對肋木或一定高度的物體,並步站立。左腿提起,腳跟放在肋木上,腳尖勾起,踝關節緊屈;兩手扶按膝上,兩腿伸直,立腰,收髖,上體前屈並向前、向下做壓振動作。練習時,左右腿交替進行。要點:直體向上,支撐腿不要彎曲,腿尖內扣,向下壓振;逐漸加大振幅,先以前額、鼻尖觸及腳尖,然後過渡到下額觸及腳尖。
側壓腿。側對肋木或一定高度的物體,右腿支撐,腳尖外撇,左腿舉起,腳跟擱在肋木上,腳尖勾起,踝關節緊屈;右臂肘上舉,左掌附於右胸前;兩腿伸直,立腰,開髖,上體向左側壓振。練習時,左右交替進行。要點:同正壓腿。
後壓腿。背對肋木或一定高度的物體,並步站立,兩手叉腰或扶拉一定高度的物體;右腿支撐,左腿舉起,腳背擱在肋木上,腳面綳直,上體後屈並做後仰壓振動作。練習時,左右交替進行。要點:兩腿挺髖,支撐腿全腳著地,腳趾抓地,挺胸,展髖,腰後屈。
「吻靴」。並步站立,右腿屈膝略蹲,左腿伸向身前,膝部挺直,腳尖翹起,腳跟著地;上身前俯,右手握住左腳內側,左手握住腳尖外側,兩臂屈肘,兩手用勁向後拉,上身前俯用下額觸及腳尖。略停片刻,上身直起,兩臂伸直,接著做下一次重復練習。要點:挺胸,直背,塌腰,身前探;挺膝,坐胯,收肘,下觸腳尖。初練階段可以先用頭頂觸腳尖。
仆步壓腿。兩腳左右開立,右腿屈膝全蹲,全腳著地,左腿挺膝伸直,腳尖里扣;然後兩手分別抓握兩腳外側,成左仆步。練習時,左右仆步交替進行。要點:挺胸,塌腰,左右移動不要過快;沉髖、挺胸使臀部盡量貼近地再移動。
豎叉。兩手左右扶地可兩臂側平舉,上體正直,兩腿前後分開成直線;左腿後側著地,腳尖勾起;右腿的內側或前側著地。要點:挺腰,立腰,沉髖,挺膝。
橫叉。兩手在體前扶地,兩腿左右分開成直線,腳內側著地。或上體俯卧,亦可側傾。要點:與豎叉同。
(二)腰部練習.前俯腰。並步站立,兩手手指交叉,直臂上舉,手心朝上,上體前俯,兩手盡量貼地;然後兩手鬆開,抱住兩腳跟腱,逐漸使胸部貼近腿部;持續一定時間後再起立。還可以向左或向右側貼觸地面。圖1313圖1314圖1315要點:兩腿挺膝伸直,挺胸,塌腰,收髖,並向前折體。
涮腰。兩腳開立略寬於肩自然站立,以髖關節為軸,上體前俯,兩臂隨之左前下方伸出;然後向前、向右、向後、向左反轉繞環,左、右方向交替進行。要點:盡量增大繞環幅度,速度由慢到快並注意身體的平衡。
二、被動形式的練習被動形式是在別人的幫助下使肌肉伸展和關節的活動范圍增大。它對於主動形式來說,其效果要小些,尤其被動的靜力性練習更是這樣。但它卻可以達到更大的被動柔韌性指標,進而又決定主動柔韌性的指標。因此,在訓練過程中兩者須兼而有之。
被動形式練習的主要方法有:(一)肩臂練習利用肋木壓肩時,可由另一人騎坐,或手按、腳踏在練習者的背上或肩部,有節奏或靜止地給以助力。(二)腿部練習可採用各種形式的搬腿。如,正搬腿、側搬腿、後搬腿、下壓腿等。(三)腰部練習主要有「壓橋」等方法。(四)髖部練習可採用各種形式的按、踩方法。如練習者在進行劈叉時,教練員可用腳踩或用手按壓練習者的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