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工分蜂後多久才不回蜂
人工分蜂半天左右即可不回蜂。人工分蜂不回蜂要有計劃、有控制地實行人工分蜂,既可防止分蜂團飛失,又可避免因蜂群發生自然分鋒,收捕分蜂團。可以採用同箱分蜂法:
操作方法是先用大隔板把箱隔死成兩部分,兩邊的蜂要互不相通,開兩個巢門。
提部分脾到另外一邊,組織成交尾群,蓋上復布,讓兩邊蜂不能通過隔板上面(半天後可以介入王台),比如你原來開的左側的巢門,現在把箱往左移動,
讓原巢門位置處在現在的左右兩個巢門之間,和前面的原理相同,哪個巢門離原巢門位置近,哪邊的蜂就會多些。
(1)中蜂搬幾百米用什麼方法不回巢擴展閱讀:
對於分蜂,專家們提出兩種解釋:蜂蜜生產不足,有更多的蜂房用作子脾,這時蜂王產卵增加,必須通過分蜂解決;
或者由於激素的原因促使新蜂王誕生,迫使老蜂王離巢而去。分蜂時,老蜂王只帶走少數蜜蜂,留多點蜜蜂給新蜂王。
蜂王在蜂群中,壽命3~5年。由於年老的蜂王生殖率逐漸下降,在養蜂業中常被人工淘汰。
2. 收有巢中蜂蜂念巢容易返巢或遷飛蜂王不易找到除了關王或某些強制性措施有無其它辦法收蜂後蜂不返巢給...
先檢查蜂箱,確認沒有問題,可直接將收回的蜂團抖入向內,蓋好,最好將這箱蜜蜂搬離原址一段距離
3. 中蜂晚上8點過後移箱第二天還有回蜂嗎
應該還是有的,中蜂比較固執。
中蜂和意蜂及其他蜂種都有回蜂的特性,但是中蜂回蜂現象更加嚴重,處理難度更大。中蜂由於還保留原有的野性,個性比較強悍、固執,對自己的蜂巢更加留戀。只要中蜂蜂箱超過三米以上移動,中蜂就會出現回蜂現象,堅決的不肯回到移動後的蜂群。
蜂箱搬走以後,一定要把原來的位置打掃干凈,用水清洗,把蜂巢的氣息盡量沖走,減少對回蜂的吸引力,回蜂就可能會少一些。如果還有回蜂,可以用一個空蜂箱,裡面放上一張空巢脾,吸引這些回蜂進入,然後把蜂巢脾合並到遷移蜂群。可以的話,把原來的蜂箱位置燃煙,讓回蜂不能靠近,迫使回到遷移蜂群。
4. 家庭養中華蜜蜂,養一段時間跑了,這是怎麼回事,如何有效防止中蜂跑了呢
中華蜜蜂的逃跑原因:
1、中蜂逃飛無非就是分蜂,中蜂具有非常強的分蜂性,一有點控制不好就分蜂,有的蜂一群連一群分,所以有的人始終都是養弱群,產量不高。保持強群的方法就是培養質量好的蜂王,一般中蜂王也是一年換一次。
2、溫室環境惡劣,管理措施不到位,有時會出現蜂群飛逃現象,尤其在中華蜜蜂授粉時更易發生。
如何防止中鋒逃跑:剪掉蜂王2/3翅膀,防止蜂群飛逃。
拓展資料:
蜂場選擇與放置:中蜂蜂場要選擇安靜、背風向陽、乾燥的地方,而且要臨近清潔的水源;蜂箱下打木樁支撐,高度不低於0.5m,蜂箱上面常年蓋杉樹皮等覆蓋物防曬,盡量避免外界氣溫對蜂巢的影響;夏季更要做好防曬工作,將蜂箱放在有樹蔭的地方搭棚遮蔭。
蜂群的管理:中蜂的管理要根據群勢、蜜源、氣候等條件作相應調整,只要抓住關鍵,就能達到輕松愉快的管理效果。可歸納為6個字:兩緊、兩松、兩少。「兩緊」是從晚秋到早春緊縮蜂巢,使蜂多天脾,加強蜂群的保溫護子能力;越夏期間,抽出多作巢脾使蜂略多於脾,這樣蜂群能更好地護脾,防止巢蟲侵害。「兩松」是從油菜到板栗花期,適時造脾、擴大蜂巢,使蜂脾相稱,並適時培育新生王和分群。「兩少」是平時無事烽開箱,越夏和越冬期也盡量少開箱,只作箱外觀察和貼聽箱內動靜,以此來判斷蜂群是否正常。
5. 如何安全的把200公里以外養的中蜂搬回家
基本上沒有可能
6. 中蜂如何從三樓搬到二樓的不回蜂
想把蜂箱從三樓搬到二樓還不想回蜂,只有在越冬期搬了,因為春繁的時候蜂群會再次認巢的,即便是有回蜂,晚上就會回去的。如果是其他時間的話,那就要每天去把回蜂收到二樓的蜂箱中,如此堅持幾天就沒有回蜂了。
7. 蜂箱可以移動幾十米嗎
從蜜蜂的習性來說,一般中蜂在山區的活動范圍也有三公里左右,就算短一點也有一公里,所以從這點來說,如果我們將蜂箱移動十米,這個范圍並不能讓蜜蜂失憶,所以到了第二天蜜蜂出房的時候馬上會飛回原地,如果沒有蜂箱有的蜜蜂會飛回去,有的會混入其它蜂群或者與其它蜂群發生廝殺,從這點來說,在把蜂箱移動十米並不可取。
蜜蜂的蜂箱位置擺放好了之後,就不能隨便移動了,否則老蜂會飛回原來的蜂箱位置,因為外出採集的蜜蜂已經認准了這個位置,搬走的話,就會造成採集的蜜蜂飛回來原位置。那麼應該怎麼樣搬走蜜蜂的蜂箱才不會造成蜜蜂飛回原來的位置呢?
1.可以要把搬在附近的蜂箱一天搬走一米左右,一天搬走一米在原位置附近,外出採集的蜜蜂在原位置飛一會就能找到蜂箱,就不會造成外出採集的蜜蜂找不到蜂箱。如果一下子搬走幾米,或者幾十米,蜜蜂就會找不到蜂箱的新位置,就只能飛在原來蜂箱的位置盤旋。這個一天搬走一點的方法適用於近距離的移動,比如太陽曬到蜂箱,或者需要用這個位置做什麼,可以這樣移動蜂箱
2.如果是要移幾百米呢?那應該怎麼搬呢?一天移一米要移到什麼時候?可以把蜂箱使用泡沫壓條打包好了之後,等到晚上採集的蜜蜂全部回巢後,先搬到兩公里外去放幾天,再搬回所要選擇的放蜂箱位置。因為蜜蜂採集花粉蜂蜜的范圍在蜂箱的方圓幾里內,至少搬去兩公里外,幾天之後等蜜蜂重新認巢之後,再把蜂箱搬回來,這樣蜜蜂就不會飛回原來的位置了。
我在第一年養蜂時,蜂箱放了一兩天後,就直接搬去其它地方放,造成幾群的採集蜂都回原位置,結團,互相撕咬,損失了不少蜜蜂,慘痛的教訓。後來養蜂師父才教了這兩個辦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8. 我要搬家三十公里我養的中蜂怎麼搬
直接在晚上蜜蜂回來後關閉巢門,再將脾固定在巢上就可搬家了
9. 養蜂也是一門學問,中蜂近距離搬遷如何防止回蜂
離家300米的石洞蜂收回來飼養如何避免回蜂的問題,以蜂部落對蜜蜂的了解,這個距離是難以避免回蜂的,但是並不等於我們不能收捕,如果處理好,我們不但可以獲得一群蜜蜂,原來位置的蜜蜂也不會滅亡,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該怎麼操作。
第三:盡可能地把糖脾和蜜脾帶上
在我們收捕蜂群的時候,盡可能地把原來蜂群的一些糖脾和蜜脾也進行綁脾過箱,這樣可以減少蜂群飢餓的概率。
第四:獎勵飼喂
在我們收捕蜂群以後,不管蜂群中有沒有蜂蜜,應該在收捕的當晚就進行獎勵飼喂,直到蜂群中蜂王已經開始產卵再停止。
第五:注意補助飼喂
由於我們近距離收捕蜜蜂,在收捕蜜蜂後的一兩天該飛回的蜜蜂基本飛回,根據蜂部落的觀察,就算是距離原來的蜂巢500米左右,山區同樣會產生較多的回蜂,而大量的採集蜂回巢,必然導致我們收捕的蜂群其實就只剩下一個幼蜂蜂群,這樣的蜂群採集能力差,相當於是過去剩餘的一群內勤蜂,如果蜂群中沒有充足的蜜粉,容易造成蜜蜂飢餓甚至逃跑。
10. 如何驅趕蜜蜂
找專業的養蜂人來幫忙,將蜂王抓住並帶離,其它蜜蜂自然會跟隨,從而成功驅趕蜂群;
(10)中蜂搬幾百米用什麼方法不回巢擴展閱讀
蜜蜂過群居生活,蜜蜂群體中有蜂王、工蜂和雄蜂(Drone)三種類型,且有一隻蜂後(有些例外情形有兩只蜂後),1萬到15萬工蜂,500到1500隻雄蜂。蜜蜂為取得食物不停的工作,白天采蜜、晚上釀蜜,同時替果樹完成授粉任務,為農作物授粉的重要媒介。
雌蜂和雄蜂生活在同一巢中,但在形態、生理和勞動分工方面均有區別。雌性個體較大,專營產卵生殖,雄性比雌性小,專司交配,交配後即死亡;工蜂個體較小,是生殖器發育不全的雌蜂,專司築巢、採集食料、哺育幼蟲、清理巢室和調節巢濕等。意蜂和中蜂都是社會性種類。此外還有熊蜂屬、熱帶無刺蜂屬、麥蜂屬等。
在蜜蜂社會里,它們仍然過著一種母系氏族生活。在它們這個群體大家族的成員中,有一個蜂王(蜂後),它是具有生殖能力的雌蜂,負責產卵繁殖後代,同時「統治」這個大家族。蜂王雖然經過交配,但不是所產的卵都受了精。它可以根據群體大家族的需要,產下受精卵工蜂喂以花粉、蜜蜂21天後發育成雌蜂(沒有生殖能力的工蜂);
也可以產下未受精卵,24天後發育成雄蜂。當這個群體大家族成員繁衍太多而造成擁擠時,就要分群。分群的過程是這樣的:由工蜂製造特殊的蜂房——王台,蜂王在王台內產下受精卵;小幼蟲孵出後,工蜂給以特殊待遇,用它們體內製造的高營養的蜂王漿飼喂,16天後這個小幼蟲發育為成蟲時,就成了具有生殖能力的新蜂王,老蜂王即率領一部分工蜂飛去另成立新群。
中華蜜蜂Apis cerana Fabr.和義大利蜜蜂A. mellifera L.都是普遍飼養的益蟲,在飼養過程中,新蜂王出世後就要人工替它分群,否則會有一個蜂王帶領一批工蜂離開蜂巢飛走而損失蜂群的生產力。
參考資料
網路-蜜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