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樣練好二胡。
努力,努力,再努力
多到這個網站看看 對你有幫助
關鍵是自己喜歡二胡
以下是我在 中國二胡藝術網 上摘錄的一些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由淺入深,精神集中,寧慢勿錯 (二胡練習秘訣)
二胡自學自練基本方法
五十年代學二胡的人大約都聽到過「千日胡琴百日蕭」的順口溜,意指學二胡有一定難度,大約需要近三年時間,不能急功近利。還有一句是「會拉的一條線,不會拉的一大遍」,指拉琴時弓毛在琴筒上留下的軌跡正確的方法應當保持一條線,錯誤的運弓方法在琴筒上的痕跡是亂七八糟的。寥寥幾字卻極其通俗地說明了弓毛與琴弦保持垂直、貼近琴筒和臂腕配合的運弓效果。涉及二胡技能的訓練,網上已有眾多專家發表了詳盡的論述,值得我等業余愛好者去認真學習揣摸。或許有人說,自學其實就是模仿,但在學習方法上無疑會各自有道,本人不仿借題發揮,將自己亂編的自學自練方法提供中老年胡友笑評,請不吝指教。
〈一〉 入法萬變不離其宗
不管自習方法各持何道,總的說來,最有效的方法應遵循:「一個堅持,兩項規律,三大克服,四不放過」的基本原則,萬變不離其宗。
一個堅持
作為業余自學者,由於缺乏專業培訓形成的壓力,因此首先要有堅持始終的學習精神,充滿激情、自我施壓,多聽多唱多模仿,持之以恆。
「愛它一生不容易,持恆方稱二胡情」
兩項規律
一是對每首新曲,一定要遵循『會唱才會拉』的規律。人的一切動作靠大腦指揮,先消化入腦,動作反映才會敏捷不走彎路。這里指的唱曲不僅是識譜,而是按一聽二唱三放開的規律進行。一聽就是對全曲的演奏首先應對照曲譜反復收聽,直到曲譜聽熟、音韻入心,然後把該曲應有的風格和韻味哼出來,對樂曲有了基本認識的基礎上再動手大膽放開練習,首次能拉多少是多少,無需拘謹。
二是『熟才能生巧』的規律,長弓稍快後慢解決力度均衡、短弓稍慢後快解決快捷清晰,某些章節甚至要一小節一小節地練習,在此基礎上再逐漸達到要求的速率。急於求成則欲速而不達,很可能高不成低不就,或遲遲不能過關,甚至喪失信心拉一輩子也殘缺不全。
「律遵高一尺,藝出高一丈」。
三大克服
即克服隨意性、盲目性、淺表性等三性。
隨意性:指法不按規矩,弓法隨心所欲,興致來了,猛拉一通,忘乎所以,不講效果。
盲目性:沒有目標,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曲曲缺臂、調調少腿;或自不量力,哪壺不開提哪壺,結果事與願違,進展遲緩。
淺表性:不求勝解,自鳴得意,技無一所長,意不知所雲,會拉一大筐,曲曲不咋樣。
「三性為大害,自學難成才」。
四不放過
音準失度不放過:每按一指,都要力求准確到位,這可是最基本的要求,一『准』壓三丑啊!
節奏不符不放過:特別對於引子、華彩及自由部分,這是樂曲的精華之一,專家演示了最動聽的優美節奏,老老實實模仿學練,即可以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遇到難點不放過:對於疑難章節,如高難指法、重點弓法,一定要做到不到位不放過,切莫半途而廢,堅持下去,技能必將水漲船高;
貫氣不夠不放過:貫氣是全曲演奏要盡力體現『節奏有序、強弱分明、前後呼應、整體性好』,或盪氣回腸、或行雲流水,如同書法作品一樣,要凸出神韻,才能揮手驚人。
「要想二胡拉得好,四不放過必經道」。
〈二〉基本功是骨架,感情是血肉
二胡演奏其基本功技巧只是骨架,沉入意境奏出感情才能有血有肉地凸出神韻。業余愛好者在技能上與專業人員相比,可以說有天壤之別。科班培養的專業人才,一個學期只教練2~3首獨奏曲,大部分時間是學拉枯燥乏味、奇難無比的練習曲,他們一年等於業餘五年有餘。他們的基本功肯定讓你自嘆不如,高者可令業餘人士無地自容。但對樂曲的理解和表達,專業人士能達到的業餘人士也未必不能達到,即所謂『技拉不如,心拉作補』的道理。
筆者以為二胡曲通常可分為技巧(為主)型、意念(為主)型及混合型三類,演奏則分為技奏與心奏。現以典型樂曲為例,
技巧為主代表樂曲如:喜送公糧、草原三馬(指賽馬、賓士千里草原、戰馬奔騰), 空山鳥語、金珠瑪等 ,曲韻通俗易達,其技巧高於意境,基本功達到什麼程度,通常就可以模仿完成到相應的程度。但對戰馬奔騰這類高難曲目,技能不夠,勉為其難不會有好效果。
意念為主代表樂曲如:江河水、病中吟,漢宮、二泉、懷鄉行;其類典型特點是全曲並無突出技術障礙,看似容易拉時難,即使專業人士也未必每次都能拉好,涉世不深,心力不夠,靠單純模仿不易成氣。還需要從模仿中去追尋演奏家所表現的曲意,同時也要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訓練用意念去完成兩手的配合,以全身心的投入來抒展樂曲的感情,如此練習提高心奏能力才會有實質性進步。如做不到這一點,拉這類樂曲將會有氣無力、平淡乏味。
混合型樂曲如:月夜、壯別、閑居吟,三門峽與豫北情,這類樂曲在技巧和意境都需要較高的表現力,缺一不可,否則必將成為讓人煩心的一堆垃圾,若想練習隨想曲、協奏曲之類更高級的樂曲,則更是如此。
顯然達到以上要求並不容易,但中老年人有豐富人生經歷和較強的理解力,這種優勢運用得當,選擇好適宜和喜愛的樂曲,堅持做下去必能更上一層樓,從而感到充實和陶醉。
對於歌曲類曲目的練習,大體上可按上述前兩類進行,有的歌曲把音準、節奏、基本風格掌握好就能順利完成;有些抒情歌曲韻味十足,不用心去練,也會事與願違。
〈三〉將效果評價視作陶冶情操的添加劑
作為二胡愛好者,當然希望通過展示自己的實力而得到恰如其分的評價,如參加考級活動等。即便是中老年業餘人士,大多雖無考級的願望,但同樣很想通過某種評價方式來了解自己的真實水平,以保持和激發自學熱情。
最簡便易行的自我評價方法是:對於同一首曲子,即按前列的『四不放過』的要求,每做到一項,就是一大進步。但第四項一般很難自行判別,你可以跟著CD拉,如90—100%能跟上,說明其進步已十分明顯。
級差類比的方法,也就是能在大體相同的時間內完成高一級的同類樂曲的練習,並能繼續學會同級中的另一曲目,表明你的水平無可非議地已經上了一個台階。
另有一種說法「二胡拉得好不好,二泉印月見分曉」;「二胡拉得快不快,賓士千里可比賽」大意是指能拉好『二泉』、『賓士』這類經典樂曲,足見你的綜合實力已達到較高水準。
通過胡友之間的交流,從取長補短中當然更能了解自己的實際水平。
不過評價不是目的,而是尋求新的激情,高低千萬別太當真。
發揮余熱與自娛自樂相結合,讓你的琴聲伴隨著時光而怡然自得;休身養性與求強上進相揉合,使你感受到『不是考級勝似考級』的無窮樂趣!
『貳』 二胡的基本指法是怎樣的
二胡指法一、運指運指是指左手指頭在琴弦上做各式各樣的動作,它是二胡基礎訓練中的重要一環。演奏樂器最重要的是兩手配合,二胡也不例外,左手運指與右手運弓互相配合才能拉出好的調子。由於二胡不象手風琴、琵琶有琴鍵或品位標志,而是靠左手指頭觸弦的不同部位,若觸弦位置稍有不對,就會出現按音不準,影響演奏效果,由於琴弦長短決定了音域寬窄,琴弦越短,音距就越窄。二胡各把位之間的指距各不一樣,這給運指帶來了更大的困難。正確的運指方法取決於正確的持琴姿勢,首先要注意的是左手三個部位的「45度」:即大臂與左胸側大約構成45度,小臂與琴桿大約構成45度以及按指的第二、三節(從指根數起)與琴弦(按千金方向)大約構成45度。具體地說,大臂適當下垂,肘部往下沉,小臂不可平抬,虎口持琴保持著必要的松動自然,按指往下略微彎曲,整個手型是較松的半握拳狀。四個按弦的指頭與琴弦「比鄰而居」,他們均作出欲觸弦的狀態。這樣的手型給左手准確、敏銳的觸弦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指頭觸弦時要用指肚與指尖之間的部位去按,並要很輕巧的落在琴弦上。離弦時應當自然而敏捷的回到原來的位置。這種富有彈性的一起一落,表面上是指頭在動,實際上是受著「內勁」的支配,這內勁又源於整個協調自然的持琴左手。初學者在學按弦時容易犯的毛病是:手臂抬得老高,虎口把琴桿捏的過死,四個按指一字兒的平直伸展著,不呈彎曲狀。有些人在按弦時用指關節去碰弦,不用指肚觸弦。有的人按弦後手指離弦時抬的老高,這種種不正確的運指,使整個按弦動作顯得非常生硬遲緩,缺乏彈性。即使右手弓感比較熟練,但發出的聲音仍然拖泥帶水、混雜不清。以上不正確的運指如不加以克服,任其發展下去,將會使這些毛病得到鞏固,即使有決心改掉他,實際比學習和掌握一門新的技法還要稍困難些。所以訓練的運指的靈活性與准確性,首先要檢查運指的方法是否正確。訓練運指的准確性一方面要姿勢正確,另一方面不可強調片面動作,要了解運指整體的及內在的道理。運指的准確性在很大程度上還受著耳力的支配,敏銳的耳力是求得按弦音準的基本保證。即使按弦是指距發生了輕微的偏差,耳力也能在這一瞬間把指距調整到准確的按音位置。雖說二胡上各音區各把位的指距各不相同,但只要經過一定時期的練習,按指在耳力的支配下對應有的指距將形成本能的「條件反射」。
二、滑音二胡的演奏技巧是比較豐富的,主要分為指法和弓法兩大類,其中滑音和揉弦在弓弦樂器中顯得最有特色。滑音,就是按指在弦上有意識的滑動所得出的發音。滑動的方法不同,產生的滑音效果也就不同。從滑動的范圍來講,有換把滑音和原把位滑音。從滑動的幅度來講,有大滑音(大三度以上)和小滑音(小三度);從滑動的方向來講,有上滑音(由低音滑向高音)和下滑音(由高音滑向低音);從滑動的時間來講,有先滑音(滑音出現在本音之前)和後滑音(滑音出現在本音之後);從滑動的力度來講,有倚音滑音和連結滑音。從滑音總的性質來看,可分為裝飾性滑音和連結性滑音兩大類。
1、先滑音就是先由倚音滑向本音的滑音,他突出強調本音。先滑音有分為上下滑音兩種。
2、後滑音出現在本音後面的滑音就是後滑音。後滑音即由本音滑向倚音,整個滑動過程和先滑音恰好相反。後滑音同樣有上下滑音之分,一般是以箭頭符號表示。
3、連結滑音
也稱連線滑音,他是一種常見的滑音,其符號是在連運弓符號的右端再加一箭頭。在奏法上是以某一按指用均衡的力度將連線內的音連接起來,聽起來銜接緊湊,使樂曲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事實上,換把中經常使用的「滑指換把」也與連結滑音相似,不過特色不如連結滑音那樣濃郁罷了。
4、轉滑音他是效果較突出的裝飾性滑音。他的符號為「w」,一般記在音符的上面,轉滑音是在本音下方的二度音程內回轉,所以有人把這種滑音具體的稱作「下回轉滑音」,另外還有一種「上回轉滑音」,在蒙族民歌中比較常見,他的符號為「-」,在奏法上除「回轉」的方向與下回轉滑音相反外,在「回轉」的力度、范圍和時間上則完全相同。這里需指出的是不論「上回轉滑音」或「下回轉滑音」,他們「回轉」的音程是比較有規律的。一般來說轉滑音的活動范圍在本音上下二度,很少有超過小三度的。
三、揉弦手指在弦上某一音位上的扇面形滾動就叫「揉弦」,揉弦會發出一種類似波浪形的聲音,演奏時恰當運用揉弦能使旋律更富於歌唱性,豐富二胡演奏技巧,如果說換把是提高二胡表現力的第一道大門的話,那麼揉弦則是第二道大門。揉弦標志著演奏者的功底及音樂素養和演奏風格。一個拉奏者若不能運用揉弦,那說明他的演奏技巧始終還停留在一個初等的水平上。練熟了揉弦,對掌握打音、顫音等指法技巧就易如反掌,非常方便。揉弦的方式大體上可分為快揉和慢揉兩大類。
1、快揉快揉亦稱為「顫指」,大概是指揉弦時手指不斷顫動而言。具體方法是:當左手的某一手指按在弦上後,手腕受小臂的支配,做規則性的連續抑揚(不是抖動)動作,按指也受手腕連鎖動作的影響,在弦上做一松一壓的勻速顫動。按指富有彈性的顫動,使琴弦的張力跟著發生松緊變化,從而產生出一起一伏的音波震動。快揉比慢揉要容易掌握一些,但音響效果不如慢揉動聽,運用也不及慢揉普遍。
2、慢揉慢揉亦稱為「吟音」,發出來的聲音猶如吟哦詠嘆。慢揉的方法是:左手某一手指控在弦上,並以腕關節為軸,使整個手掌做連續規則的弧形扇動,扇動的速度不如快揉快,但幅度比快揉大。這樣,按弦的手指在手腕的帶動下發生的往返曲直的變化,驅使指肚在按音上下之間的一小段范圍內作對稱性的弧形翻轉。這不但一松一緊的改變了琴弦的張力,而且還一長一短的改變了琴弦的長度,得出一種柔和徐緩的歌唱的音波,這是最有訓練價值的一種揉弦。
民間演奏法在慢揉的基礎上還派生出「揉、滑、摳、壓」等技法,這些變化主要在手觸弦時力度的輕重、搖動的緩急、滑弦的寬狹,頻率的快慢以及與相應的運弓力速配合的區別。
有一定造詣的演奏者,對揉弦的變換是很有講究的。除了上面所談的「揉、滑、摳、壓」能准確運用外,先揉後不揉、先不揉後揉、慢揉轉快揉、快揉轉慢揉、邊滑邊揉或在一句旋律中遇到音高、時值相等的音符時有些揉有些不揉。這一方面決定於演奏者有著堅實的基本功,另一方面決定於演奏者對樂曲內容的理解和曲調風格的掌握。根據的樂曲的內容和風格恰當的運用揉弦,是演奏者的必備技能.
『叄』 二胡應該怎麼學習,才能學有所成
想拉好二胡,大致要認真學習以下幾個要點!
1.演奏姿勢
分為平腿式、架腿式、站立式三種。
平腿式是坐定後兩腿平放在地上,雙膝與肩同寬,左腳稍向前,右腳靠後一點,演奏者只坐椅子的二分之一,將二胡琴筒置於大腿根處;架腿式是坐定後將左腿架在右腿上,琴筒置於左大腿根處;站立式為演奏者直立身體,琴筒系扣在腰間,舞台效果灑脫自如。
2.持琴與按弦
琴筒置於左大腿根處,左手虎口輕扶琴桿,琴桿稍向前傾斜,拇指自然微伸,其餘四指呈斜弧型略向下將指尖虛按於琴弦上,掌心虛空呈半握拳狀,左肘自然下垂,角度與身體約45度。
3.持弓與運弓
右手腕自然端平,用大拇指第二關節與食指第一關節(從指根往指尖數)控制住弓桿,用力要靈活,中指與無名指插入弓桿與弓毛之間,指尖壓住弓毛,第三關節立起來,中指第三關節背面往外抵住弓桿,小指自然彎曲。右手運弓,由上臂帶動前臂,前臂帶動手腕,手腕帶動手指同時自然協調運動。運弓應與地面成水平線,弓速平穩,弓毛平貼於琴筒,著力點在琴弦上。
4.定弦與音域
二胡一般採用五度定弦法,即內外兩弦之間為純五度關系。通常內弦為d'外弦為a',定弦可藉助於鋼琴、電子琴等樂器或專業定音管,二胡音域可達三個八度。
5.須學習掌握一定的筒普樂理知識,同時訓練好聽力,因為二胡是沒有固定琴鍵與品位的拉弦樂器,音準的控制由為重要。
二胡愛好者只要勤學苦練,循序漸進,一定能學有所成!
所以,現在條件下,拉不好只能怪自已,或不努力不用心,或沒化時間,遇難則退,或方法不對,無師指點,或不遵規范,偷工減料。
『肆』 初學二胡指法技巧知識
學習一門樂器可不簡單,不僅僅需要堅持不懈的練習,還需要一定的悟性以及技巧。初學二胡最基本的就是指法,許多人在這里就被難住了。
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指法習慣,如果沒有任何頭緒的話,可以參考一下以下的基本指法:
手指與琴弦的角度。要想演奏出動聽的曲子,首先就要動作規范。許多人在練習二胡的時候經常會覺得手很酸,其實就是因為他們的動作並不協調,這樣練習下來不一會就會覺得累了。
一般來說,手指與琴弦角度大約為45度,虎口持琴時要保持輕松自然,按弦的手指往下微微彎曲,整個手形看上去就像是一個半握拳頭。
演奏前手指的姿勢。左手持琴的時候,需要按弦的手指不能離琴弦太遠,否則會影響演奏的速度和節奏。一般手指與按弦處距離大概2-4厘米左右,在演奏時,能快速變換音調,從而不會影響演奏。
演奏時手指的動作。手指在按弦的時候,一般都是用指肚與指尖之間的部位去按,按下去的時候要輕巧不要用力過度,否則會影響音色。手指收回來的時候要迅捷,回到演奏前時的位置,為下一次按弦做准備。演奏時手指看上去給人的感覺是有「彈性」的,一起一落輕松自然。
演奏時手指的錯誤手勢。許多初學者在演奏時容易犯的錯誤,那就是手臂抬得太高,持琴的虎口太過用力,按弦的手指也不彎曲,手指離弦時抬得太高。結果演奏下來,自己容易感到疲累不說,而且給人的感覺十分僵硬不自然,演奏出的聲音聽上去就不靈動,沒有生氣。
當然每個人在練習的過程中都有自己的方法與習慣,許多人都是在練習中找到了自己適合的方式。因此堅持不懈的練習還是十分重要的,有時候困惑自己的問題都會在實踐中得到靈感,練習得多了,自然而然會有自己的體會。
『伍』 拉二胡的姿勢
演奏姿勢:首先,要選擇一張高度合適的椅子,一兩角放平,兩腳著地為標准。坐椅子的時候,只可坐椅面的三分之二,而不要坐滿椅面或後靠椅背上;兩腿應與肩同寬,分得太開是不雅觀的。兩腳應平放與地面,左右腳前後相距半腳的距離,一般都以左腳在前,右腳在後;小腿與地面垂直,大腿與小腿成90度角;身軀要正直,一定要使上身保持自然、挺拔,肩、肘、胯、膝、踝等都要自然、鬆弛,不可養成駝背、斜肩、低頭等不良習慣。(一般業余的話,老師不會教的特別詳細的)
同時,演奏還要注意:
一、身體中線不可左斜,使中心落到了人體的左側。
二、兩肩要平。不可高低懸殊,通常容易左肩高、右肩低。
三、不要過分的踮左腳,甚至左腳掌完全懸離地面。
四、不宜過分的低頭,是觀眾只能看到演奏者的頭頂心。
持弓(就是怎樣拿弓子)
右手放鬆、彎曲成半握拳狀,將弓跟部位放在是指第三關節處,食指自然彎曲輕扶與弓桿之上。拇指用指面按在弓桿上方靠近食指第三關節稍左的位置上(注意不可正對食指根部)。中指和無名指伸入弓桿與弓毛之間。
運弓(就是拉)
拉弓時,右手腕稍稍向外,凸起成「外伸狀態」,以腕部為先動點向右拉出。在右手臂伸直後,手還要帶動弓子向右拉出幾公分,使腕部逐漸轉換到中間狀態。推弓時,要以大臂往回收做為先動點,帶動小臂向左推進。此時,手腕應成「內屈狀態 」。
這是我從我的書上(趙寒陽編的)找的 希望對你有幫助 給我分吧
『陸』 初學二胡的學生需要掌握那些技巧
學生在學習二胡的過程中,往往容易出現一些偏差。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糾正,將會嚴重地影響學習者演奏水平的提高,甚至會使二胡學習功虧一簣,初學二胡的學生需要掌握的技巧:
坐姿
1、身體中線左斜,使重心落到了人體的左側。
2、兩肩高低懸殊,通常是左肩高、右肩低。
3、過份地踮左腳,甚至左腳掌完全懸離地面。
4、過於低頭,使觀眾只能看到演奏者的頭頂心。
持弓
1、持弓位置過於靠近弓頭或過於靠近中弓。
2、弓子過於深入虎口底部,使弓子掐死在虎口中,不能靈活運動。
3、持弓時手指過於向下「耷拉」,使弓桿緊壓琴筒磨擦,弓毛反而離開琴筒向上偏移。
4、演奏外弦時,中指和無名指從弓桿與弓毛之間拿出來,到演奏內弦時再伸進去。
5、持弓時拇指的位置不正確。
6、持弓時中指過於伸入弓桿與弓毛之間,使它里外都用不上勁。
7、握弓過緊,致使食指根部、拇指第一關節內側、以及中指第一關節外側磨出了厚厚的老繭,有人誤認為這是「功夫」,而實際是持弓方法上的錯誤。
持琴按指
1、琴筒錯誤地放於左腿中間,而不是放在左腿根部靠緊小腹的位置上。
2、琴桿過於左斜或右斜;過於前傾或內收。
3、第一把位時左手虎口離千斤過遠。
4、左臂缺乏應有的支撐力,靠虎口夾緊而吊掛於琴桿之上。
5、拇指下彎勾住琴桿。
6、持琴時左手掌心貼近琴桿,手指「躺」倒按弦。
7、手指關節過分彎曲,以手指的尖端(甚至用指甲)觸弦。
8、手指關節反彎,尤其是中指、無名指和小指的第一關節。
9、手指(尤其是無名指和小指)不是從弦的正面(從弦向琴桿方向)按弦,而是從弦的外側(從弦向身體方向)按弦,以致只按實了外弦,內弦卻處於虛按狀態,常常因此而出現狼音。
10、演奏時始終讓手指「懸」在音位的上方,不能放鬆。
11、當一個手指按在弦上時,其下面的手指蜷曲在掌心中。
12、持琴時大臂過分抬高,使左臂處於緊張而不自然的狀態。
長弓
1、弓子運行不平直。
2、運弓時手腕動作不正確。
3、換弓時腕部有上下動作。
4、運弓的始動點不正確。
5、在換弓中手腕轉換的瞬間,左手手指突然松開,造成換弓痕跡過大。
6、運弓中壓速比例不恰當,致使音質不理想。
7、有的演奏者習慣於多用弓子左(中弓至弓尖)三分之二的弓段,而對右(弓根)三分之一的弓子卻很少用到,甚至根本不用。
8、演奏時弓毛不能呈扁狀貼弦,而是呈圓狀,以致碰到兩根弦而發出不必要的雜音。
9、運弓過程中拇指位置游移。
換弦
1、在慢(中)速換弦時,手臂不必要的前後擺動過多。
2、換弦時翻手腕。
3、換弦時弓子上下跳動,這是手臂的上下運動造成的。
4、換弦時內外弦的音質、音量不均衡。
分弓
1、拉推弓聲音不平衡。
2、拉推弓動作上下掂動。
3、演奏分弓時手腕或肘部動作過大。
4、兩手配合不佳。
連弓
1、弓段分配不佳。
2、在連弓中用弓子打拍子。
3、運弓力度不均衡,常常表現為「棗核」弓。
4、拉推弓的音質和音量不均衡。
5、一弓內音符的時值不準確。
快弓
1、右臂動作「軸」沒有放在小臂中間部位。
2、弓子打圈,不能保持「平──直」運行。
3、貼弦度偏低,使快弓的發音含渾不清,缺乏顆粒性。
4、拉推弓發音不均衡,將快弓奏成類似「瘸腿」式的效果。
5、兩手配合不密切,常常表現為左手國際音樂網動作滯後
顫弓
1、手臂的緊張度控制或分布不恰當。
2、頻率過慢,或震顫不均勻,使顫弓的效果變成了「一盤散沙」。
3、弓子運行不夠平直,呈斜線運動或呈圓圈狀運動。
頓弓
1、演奏頓弓時弓子向上跳起,給頓弓增加了「嚓喀、嚓喀」的雜音。
拋弓
1、手臂上下運動過大。
2、手指動作與弓子的下落配合得不默契。
3、演奏拋弓時右手抬得太高。
4、弓子起跳時蹭弦出雜音。
5、演奏拋弓時弓桿打琴筒出雜音。
換把
1、向下換把後大臂沒有隨之下移,而是仍然保留在上把的位置上。
2、換把後一指定位不準確。
3、換把時把位概念沒有放在大臂部位,而是放在虎口部位,這容易使換把定位不準確,尤其在大幅度跳把時,更不易做到一步准確到位。
4、在換把時手指先移動,然後虎口再移動,這就使換把動作的從屬關系顛倒了。
5、由高把位換至上把位時,虎口不碰千斤(上把不到位)。
6、換把不能上下垂直運動,以致琴桿在演奏過程中前後晃動過大,從而影響了換把
的通暢性。
7、虎口松緊狀態不恰當,或換把時沒有松開,以致動作艱澀,造成換把困難。
揉弦
1、滾揉時動作緊張、僵硬,各部位的配合不協調。
2、揉弦時虎口移動,影響了揉弦的穩定性。
3、揉弦與音準的關系把握得不好,或是因揉弦影響音準。
4、揉弦手法貧乏,缺乏變化。
滑音
1、左手滑動速度不均勻,中間有停頓現象,以致滑音斷斷續續。
2、滑音與應占的時值不吻合。
3、上下滑音的頭或尾演奏得過滿,該隱去的部份沒有隱去;或漸出漸入的過程奏得不自然,致使滑音顯得蠢笨、呆板。
4、盲目地使用滑音,沒有選擇和揚棄,使音樂變得象面團一樣粘乎乎的一片。
5、墊指滑音的音準不佳。
6、墊指滑音不圓潤,手指在過渡的過程中有「坎」,使墊指滑音變成了三截式的滑音。
7、演奏回滑音時音頭不飽滿,甚至「吃」掉了音頭,使回滑音變成了上滑音,沒有起到回滑音強化音頭的作用。
裝飾音
1、分寸掌握得不恰當,常常是將裝飾小音符演奏得過於強調,以至突出於旋律線之外,顯得笨拙、累贅。
2、在演奏擻音時,將擻音的第一個音奏得過長,以至造成節拍重音的移位。
顫指音
1、手指因過於緊張而抬不起來,因而擊弦無力,造成發音含混不清。
2、手指擊弦忽快忽慢,不均勻。
3、顫音與本音之間的音程不準確。
4、顫音達不到理想的速率。
泛音
1、左手輕觸的泛音點音位不準確。
2、弓毛的壓速比例調配不恰當。
3、弓子運行速度不均衡。
撥弦
1、勾弦時指肉「吃弦」過深,以至發音遲鈍,常晚於節拍點發聲,而且音響偏硬,沒有充分的餘音。
2、左手在輪指時,三個手指彈弦的音量不均衡,或因手指相互牽制,缺乏獨立性而不能均勻地依次彈出。
3、左手撥弦的同時配合以右手的拉奏,容易出現雙弦音量不均衡的現象,往往是右手拉奏音量過大,而左手撥弦不出聲。
4、右手撥弦的位置不恰當,會使弦的振動不充分,以至聲音發空、發散。
5、右手撥弦與左手按指的動作配合不默契,以至兩手動作的點不能對在一起,這樣不但發音含混不清,還會影響節奏的准確。
6、在撥奏中,因弓毛碰弦,而使琴弦不能自由振動,以至發音沙啞,或出雜音。
『柒』 如何學二胡的基本方法
學拉二胡入門方法一:坐姿要端
要選擇一張高度合適的椅子,兩腿放平、兩腳掌著地。坐椅子的時候,不能坐滿椅面或後靠在椅背上。兩腿與肩同寬,兩腳平放於地面,左右腳前後相距半腳距離(左前右後)。小腿與地面垂直,與大腿成90°角。身軀要正直,上身保持自然、挺拔的姿勢,全身放鬆。防止駝背、斜體、歪身、低頭等不正確坐姿。
學拉二胡入門方法二:持弓要穩
右手放鬆,彎曲呈半握拳狀,將弓根部位放在食指第三關節處,食指自然彎曲,輕扶於弓桿上,拇指用指腹按在弓桿上方靠近食指第三關節稍左的位置上,中指和無名指伸入弓桿與弓毛之間。拉外弦時,由食指第三關節向上、拇指指腹向下、中指第一關節稍後處向外,用這三個著力點控制弓桿,使弓毛貼住外弦摩擦發聲。拉內弦時,以食指第三關節向上、拇指指腹向下作為支撐點控制弓桿,中指和無名指的指腹向內勾弓毛作為著力點,使弓毛貼在內弦上摩擦發聲。握弓、持弓都要輕松自然。
學拉二胡入門方法三:持琴要正
二胡的琴筒要放在左腿靠緊小腹的位置上,琴桿正直,略向前傾;左臂自然彎曲,肘部不要抬得太高,左臂與體側成45°角,手腕微微抬起,將琴桿置於虎口之中,手指自然彎曲呈半握拳狀,以指尖和指腹交合處觸弦。拉上把位時,左手虎口要放在靠近二胡的切音線位置上,食指根部要與二胡的切音線接觸,相對固定。
學拉二胡入門方法四:按弦要科學
左手指在按弦時,各個關節要自然彎曲,食指的彎曲度最大,以中指、無名指、小指為序逐個遞減,到小指就幾乎是伸直按弦了。手指的彎曲必須以自然、鬆弛為原則。拇指應放鬆持平,也可微微翹起,但不可向下彎曲。手指按弦的起落動作,要以左手的掌指關節(也稱手指的第三關節)運動為主,以手掌的運動為輔。手指的觸弦應是富有彈性的「擊」弦,而不是生硬的「按」弦。
學拉二胡入門方法五:運弓要平
右手拉弓時,手腕要稍稍向外突起、呈外伸狀態,以腕部為起動點向右拉出。但大臂不能過早地向外伸展,以避免肘部過分抬高,造成「大臂架起」的不正確姿勢。同時,拉弓時,右臂不可向右後方運動,避免使弓子拉成一個圓弧狀。在推弓時,要以大臂往回收作為起動點,帶動小臂向左推進,手腕應呈內屈狀。當大臂收完後,小臂繼續向左推;小臂收完後還要將弓子推進幾公分,使手腕回到「中間狀態」,便於下一個拉弓的開始。無論拉弓還是推弓,弓子運行一定要平直。運弓的順序,通常以拉弓開始,以推弓結束,這要養成習慣。
學拉二胡入門方法六:左右手協調配合
左手上,要講究指法;右手上,則講究弓法。弓法的基礎技法包括:換弦、分弓、連弓、快弓、顫弓、頓弓、斷弓、跳弓、拋弓等等;指法的基礎技法包括:換把、揉弦、滑音、裝飾音、顫指音、泛音、撥弦等等。這些技法都要循序漸進地學。
此外,學拉二胡還要學習、掌握一些樂理知識。
『捌』 在拉二胡時應該如何運指啊
運指是指左手指頭在弦上作各式各樣的按弦動作,它是二胡基礎訓練中的重要一環。
演奏樂器最重要的是兩手的配合,二胡也不例外,左手運指與右手運弓互相配合才能拉出好的調子。
運指是指左手指頭在弦上作各式各樣的按弦動作,它是二胡基礎訓練中的重要一環。由於二胡不像手風琴、琵琶那樣有琴鍵或品位標志,而是靠左手指頭觸弦的不同部位,若觸弦位置稍有不對,就會出現按音不準,影響演奏效果。由於琴弦長短決定了音距寬窄,琴弦越短,音距就越窄。二胡各把位之間的指距各不一樣,這給運指帶來了更大的困難。
正確的運指方法取決於正確的持琴姿勢,首先要注意的是左手三個部位的「45度」:即大臂與左胸側大約構成45度,小臂與琴桿大約構成45度以及按指的第二、三節(從指根數起)與琴弦(按千金方向)大約構成45度。具體地說,大臂適當下垂,肘部往下沉,小臂不可平抬,虎口持琴保持著必要的松動自然,按指往下略微彎曲,整個手形是較松的半握拳狀。四個按弦的指頭與琴弦「比鄰而居」,它們均作出欲觸弦的狀態。這樣的手形,給左手准確、敏銳的觸弦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指頭觸弦時,要用指肚與指尖之間的部位去按,並要很輕巧的落在琴弦上。離弦時,應當自然而敏捷的回到原來的位置。這種富有彈性的一起一落,表面上是指頭在動,實際上是受著「內勁」的支配,這內勁又源於整個協調自然的持琴左手。
初學者在學按弦時容易犯的毛病是:手臂抬得老高,虎口把琴桿捏得過死,四個按指一字兒的平直伸展著,不呈彎曲狀。有些人在按弦時用指關節去碰弦,不用指肚觸弦。有的人按弦後手指離弦時抬得老高這種種不正確的運指,使整個按弦動作顯得非常生硬遲緩,缺乏彈性。即使右手感弓比較熟練,但發出的聲音仍然是拖泥帶水、混雜不清的。以上不正確的運指如不加以克服,任其發展下去,將會使這些毛病得到鞏固,即使有決心改掉它,實際上比學習和掌握一門新的技法還要稍困難一些。所以,訓練運指的靈活性與准確性,首先要檢查運指的方法是否正確。
訓練運指的准確性,一方面要姿勢正確,另一方面不可強調片面動作,要了解運指整體的及內在的道理,運指的准確性在很大程度上還受著耳力的支配,敏銳的耳力是求得按弦音準的基本保證。即使按弦時指距發生了輕微的偏差,耳力也能在這一瞬間把指距調整到准確的按音位置。雖說二胡上各音區各把住的指距各不相同,但只要經過一定時期的練習,按指在耳力的支配下對應有的指距將形
『玖』 如何讓學二胡變得簡單
大部分業余愛好者,學習和練習二胡的時間有限,那麼有沒有學二胡簡單的技巧呢?下面小編就像大家介紹一些學二胡簡單的方法,希望大家喜歡!
學二胡變得簡單的方法
1、難而上
平時練琴要有目標,找到自己的「軟肋」,不能避重就輕,哪裡不會就使勁兒磕哪裡!
2、作要正確
動作一定要規范,有條件找老師就找老師,沒條件就在網上找教學視頻,而且,我們之前也強調過,分段練習更有利於記憶。
3、手的弓很重要
不要練那些力所不能及的曲子,那隻會讓自己手忙腳亂,練習樂曲量力而行,讓老師評估和推薦,欲速不達。
當然,學二胡是沒有捷徑的,要學好最需要的是恆心和毅力。這里所說的只是一些可以讓大家學起來更輕松的辦法。
學習二胡的重要指法和技巧
一 二胡滑指換把
換把有滑指換把和跳指換把這兩種方式。
滑指換把:
滑指換把也叫「同指換把」。即換把時利用觸弦的某一按指在脫力的配合下,從這一把中的此音依弦滑行到另一把中的彼音上。
練習滑指換把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換把時一般不存在保留指因素,除了滑弦的那一指外,所有按指都應懸弦而行;
2、滑弦時要保持此音到彼育的圓潤、流暢和純凈;
3、滑弦當中經過的音一概不能發出聲音;
4、滑不準可重來,不可在滑弦過程中放慢速度去摸索音位;
5、滑弦過程中一般不允許換弓。
二 二胡運指
演奏樂器最重要的是兩手的配合,二胡也不例外,左手運指與右手運弓互相配合才能拉出好的調子。
運指是指左手指頭在弦上作各式各樣的按弦動作,它是二胡基礎訓練中的重要一環。由於二胡不像手風琴、琵琶那樣有琴鍵或品位標志,而是靠左手指頭觸弦的不同部位,若觸弦位置稍有不對,就會出現按音不準,影響演奏效果。由於琴弦長短決定了音距寬窄,琴弦越短,音距就越窄。二胡各把位之間的指距各不一樣,這給運指帶來了更大的困難。
正確的運指方法取決於正確的持琴姿勢,首先要注意的是左手三個部位的「45度」:即大臂與左胸側大約構成45度,小臂與琴桿大約構成45度以及按指的第二、三節(從指根數起)與琴弦(按千金方向)大約構成45度。具體地說,大臂適當下垂,肘部往下沉,小臂不可平抬,虎口持琴保持著必要的松動自然,按指往下略微彎曲,整個手形是較松的半握拳狀。四個按弦的指頭與琴弦「比鄰而居」,它們均作出欲觸弦的狀態。這樣的手形,給左手准確、敏銳的觸弦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指頭觸弦時,要用指肚與指尖之間的部位去按,並要很輕巧的落在琴弦上。離弦時,應當自然而敏捷的回到原來的位置。這種富有彈性的一起一落,表面上是指頭在動,實際上是受著「內勁」的支配,這內勁又源於整個協調自然的持琴左手。
初學者在學按弦時容易犯的毛病是:手臂抬得老高,虎口把琴桿捏得過死,四個按指一字兒的平直伸展著,不呈彎曲狀。有些人在按弦時用指關節去碰弦,不用指肚觸弦。有的人按弦後手指離弦時抬得老高這種種不正確的運指,使整個按弦動作顯得非常生硬遲緩,缺乏彈性。即使右手感弓比較熟練,但發出的聲音仍然是拖泥帶水、混雜不清的。以上不正確的運指如不加以克服,任其發展下去,將會使這些毛病得到鞏固,即使有決心改掉它,實際上比學習和掌握一門新的技法還要稍困難一些。所以,訓練運指的靈活性與准確性,首先要檢查運指的方法是否正確。
訓練運指的准確性,一方面要姿勢正確,另一方面不可強調片面動作,要了解運指整體的及內在的道理,運指的准確性在很大程度上還受著耳力的支配,敏銳的耳力是求得按弦音準的基本保證。即使按弦時指距發生了輕微的偏差,耳力也能在這一瞬間把指距調整到准確的按音位置。雖說二胡上各音區各把住的指距各不相同,但只要經過一定時期的練習,按指在耳力的支配下對應有的指距將形成本能的「條件反射」。
三 二胡換弓技巧
換弓時要主動,推、拉過渡要自然流暢,要在音色、力度上形成一定的對比,且要按照相應的規律進行。
運弓的另一個要領是換弓。換弓是推、拉的過渡,它既要過渡得自然、流暢,又要在音色、力度等方面形成一定的對比。為達到這樣的要求,就要爭取換弓動作的主動,使每一「推」或「拉」的轉換動作顯得從容而有準備。具體地說,當弓子還在作平穩地運行時,整個運弓的右手對即將出現的換弓在動作上應有所醞釀、准備;換弓時,手腕手指在小臂的支配下很自然帶動弓子平穩地掉轉方向。如果換弓動作被動,那就會使二胡的發音產生明顯的空白。
換弓是有一定的規律的,該換弓的地方而不換弓,將會使富於彈跳的曲調缺乏生機活力;不該換弓的地方而濫用換弓,將會使圓潤流暢的旋律顯得支離破碎。失去弦樂效果。一般地說,樂曲中的連音符號「⌒」,如果不是四拍以上的襯腔或拖腔,不管「⌒」罩著的音符多麼密集,音區的跨度多麼大,一般應作一弓處理,不可換弓分奏(至於用延音線「⌒」作指定時值延長的音符更是如此);如果音符頭上沒有被「⌒」罩著,不管音符時值多麼短,均應一音一弓,不可一弓奏出幾個頭上不帶弧線的音符。
為了爭取換弓動作的主動,頭腦中還要有一定的節奏觀念。雖說換弓不一定是在方整的節奏下進行的(快弓除外),但這些音與音之間的技弓常常構成了一定的節奏型。
哪些地方用拉弓,哪些地方用推弓,在拉奏之前應全盤考慮,並作出初步的估計。根據演奏者的共同習慣,一首樂曲開頭一弓多為拉弓,末尾一弓多為推弓,然後在這「拉弓起、推弓收」的前提下對每一樂段或樂句內部的推拉弓序進行適當的調整。如果每一樂段或樂句內推拉次數的總和為偶數,那剛好合於「拉弓起、推弓收」這一運弓規律;如果為奇數,那就要將奇數調整為偶數,不然推拉弓序會出現「扯皮」現象。
四 二胡運弓
運弓是變換二胡音色、揭示樂曲內容的主要手段之一。運弓時必須動作協調,手形自然,運行有軌道,走弓要主動。運弓要成一條直線。
運弓是二胡演奏基本功的一個重點訓練項目。二胡琴聲的長、短、快、慢、輕、重、緩、急乃至抑、揚、頓、挫,很大程度取決於運弓的右手。因此,運弓是變換二胡音色、揭示樂曲內容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有些初學者對運弓不大注意,以為拉二胡主要靠左手的按指,指按活了,也就能把調子拉出來了,故在他們運弓時大臂緊夾腋下,單純地用小臂帶動弓子左右甩動;有的運弓時甚至小臂、手腕基本僵持,完全由大臂作大幅度的運動,帶動弓子在琴筒上作無規律的推拉。這兩種形式的運弓都只依賴於右手的局部動作,造成了其它部位的緊張、僵硬,使運弓動作搖晃不定,顫抖不止。即使左手的按弦動作比較熟練,發出的聲音仍然會模糊不清。
要使二胡發出優美、統一的聲音,運弓的右手必須動作協調,手形自然,運行有軌道,走弓要主動。運弓要平直,弓毛在琴筒上留下的運行痕跡基本上是一條直線;這時弓毛的擦弦力度與琴弦的振動需要相適應,發音自然圓潤流暢,
弓子運行的「一條線」,看起來簡單,做起來並不是很容易的事。以拉弓來說,正確的運弓動作應是;大臂以肩關節為軸,向外作輕微的旋動,肘部略向右前方移動,小臂在大臂的支配下,帶動手腕向右作勻速運動。隨著弓子的徐徐移動,弓毛擦弦點與持弓點的距離逐漸拉寬,手腕逐漸向右凸起,手指也逐漸伸直。這樣,右手在各個相連部位的協同動作下,把弓子從弓根平穩地拉到弓尖(靠近持弓點的一端稱作「弓根」,與持弓點相對的一端稱作「弓尖」)。
如果接著轉向推弓,其運弓程序與拉弓恰好相反。具體動作是:大臂略微向內旋動,肘部稍向左前方平行移動,手腕在大臂和小臂的作用下,牽引著弓子由右至左地勻速移動。隨著擦弦點逐漸向持弓點靠近,大臂與小臂構成的角度逐漸變小(右半弓後穩定為直角),手腕逐漸伸直,手指也逐漸彎曲。從表面看,運弓的推、拉動作似乎是手腕與手指的交替屈伸,實際上是右肩關節、大臂、肘、小臂、腕關節、手腕、手指等的聯合動作。
協調統一的運弓,並不意味達到了發音的基本要求。採用這種外在的運弓動作,盡管運弓路線是「一條線」,由於弓毛擦弦點與持弓點的距離在不斷改變,弓毛對琴弦的摩擦力也在不斷發生變化。故有可能弓根部分的發音渾濁刺耳,弓尖部分的發音輕飄暗淡。所以還要注意從內在的擦弦力度去加以控制,即根據弓毛擦弦點與持弓點距離的遠近來隨時調整弓毛的擦弦力度,擦弦點在向弓尖移動時,逐漸加重擦弦力度,在向弓根靠近時,逐漸減輕擦弦力度。這樣,就使得每一拉弓或推弓的發音首尾一致,圓潤飽滿。
五 二胡換弦和快弓
換弦要注意腕力與指力的相互配合,要扣准音符時值,過渡自然。快弓通常用於處理快速旋律的樂曲,是提高二胡表現力的基本手段之一。
換弦是指弓毛擦一根弦轉為擦另一根弦。換弦不外乎兩種情況:一種是利用換弓時換弦,另一種是在弓子運行過程中換弦。這兩種換弦都要求把音符的時值扣准,過渡自然。初學者由於換弦動作片面依賴於指力,腕力不夠,造成了指力換弦的被動。在換弦時往往出現突然嘎止的現象,或是把琴弦猛擊一下,在快速旋律中換弦的毛病表現得猶為突出。所以腕力與指力的相互配合,對換弦來說是非常必要的。
無論拉弓、推弓、換弓、換弦時食指與拇指相對構成的持弓點均應固定不變,運弓時,整個右手以持弓點為軸,拇指和食指繞著軸心作相應的扇形轉動。
此外,在拉奏練習中應養成自覺遵守符號標記的習慣,並且要記住一些常用的運弓符號,否則將使整個弓序顯得雜亂無章,並且有損於音樂形象的表現。二胡練習的曲譜除連弓符號有明顯標記外,其它符號(包括運指符號)只是在必要的地方才標記。對於沒有標記的音符,就要根據前後的演奏符號加以推論,或參照前後相同旋律的演奏符號,及依照人們共同的演奏習慣來把握住恰當的演奏方法。
對於密集的音型,緊湊的節奏,構成快速旋律的樂曲,通常採用一音一弓的運弓方法來處理,這種連續規則出現的快速運弓稱作「快弓」。快弓在現代器樂作品中應用非常廣泛,是提高二胡表現力的一個基本手段。
拉奏快弓首先得從慢弓練起,只有把慢弓拉得穩、平、直、含蓄內在,才能使右手各關聯部位肌肉加深對運弓輕重緩急的微妙動作的記憶,在這基礎上再去學奏快弓,這些肌肉也能逐漸適應快速運弓動作的需要,待拉到一定的程度,再逐漸加快速度。
『拾』 二胡演奏樂曲時樂句之間的氣口用什麼方法和技巧能快速掌握
摘要 其實正確的方法就是要刻苦訓練,這樣才能夠完美的掌握,然後姿勢一定要正確,左手執勤選擇適合高度的椅子,上身一定要保持自然挺拔,不可以養成駝背,然後齊秦的右臂自然彎曲,肘部不要抬的太高,要成45度角,有了好的習慣,勤加練習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