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演進問題的研究方法

演進問題的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08-05 07:15:13

Ⅰ 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有行動研究法、資料收集法、學生帶動法、教育實驗法、個案研究法。

1、行動研究法:制定個性研究方案,通過學生實踐情況進行分析,再研究調整重新進行實踐。並將經驗總結、記錄,形成有價值的文字。

2、資料收集法:深入班級,深入學生個體,對學生現狀進行調查,利用不同的資源進行收集,找准問題所在,明確研究對象。

3、學生帶動法:通過一小部分學生先學、先走,在帶動、感染他周圍的學生也來學習。

如要詳細、全面拍攝一堂課,一部攝像機是不夠的。觀察者應准備幾部攝像機,並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觀察記錄,也需要事先作好設計。在記錄紙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須記錄的項目,還可以約定一些記錄符號,以盡量減少現場記錄時書寫文字的時間。

如何進行研究方法創新

Data and Method 」。不要小看這一節,這是一篇文章的關鍵所在。我經常審一些中文的論文 ,但是,許多中文論文中就沒有這一節。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有些國內的學者並不清楚研究方法的重要性。研究方法對於一個創新性的結果是至關重要的。可以講,沒有創新的方法,就沒有創新的結果。為什麼這樣說?做研究,首先是要有科學問題,但是,如何解決科學問題,研究的方法非常關鍵。有的科學問題之所以解決不了,根本原因是沒有找到合適的研究方法。我曾經聽數學家王元講哥德巴赫猜想,陳景潤是發展了一種證明的方法,才導致了他成功證明了「1+2」,至於最後的「1+1」猜想,除非能夠找到合適的方法,不然就無法解決。在這里,我們就可以感覺到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在物理學領域,其重要性則更加突出。可以講許多物質粒子的發現,都是研究方法創新的結果,更正確地講是實驗方法的創新導致許多新的發現。而有些已經被理論預言的現象或結果,至今沒有得到實驗或實踐的證實,很大程度是研究方法的限制。包括宇宙中的反物質存在與否。愛因斯坦用了四十年的時間,試圖把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強相互作用力)、電磁力和引力統一起來,但是,最終沒有成功。說明這個問題獲得解決的方法尚未發現,時機尚未成熟。 在生物學領域,實驗的方法同樣非常重要。稍微有一些條件不一樣的實驗,會導致許多絕然不同的結果。譬如藍藻水華的培養實驗,我們都知道,在實驗室里很難培養出類似野外的水華。不管你用的培養基氮磷濃度有多高,也不管你是否加入浮游動物的捕食。但是,你用野外湖水來培養,添加氮磷就很容易培養出水華。雖然二者看起來很相似,但是,實際上實驗條件有了很大的不同。用培養基,其中的營養鹽成分是人工配好的,而用天然湖水,裡面成分較人工配製的培養基復雜得多,包括礦物質和微生物。問題的根本還是在實驗的方法上。許多植物生長培養實驗,在我看來實驗方法是有問題的。因為,放在開敞的環境下,經過數月的時間,實驗中的底泥、上覆水、營養鹽、微生物、及物理化學環境如氧化還原電位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最終的實驗結果很難說與當初的環境條件有多少聯系。這樣的實驗既不可控,也不可重復。因此,對於這樣的生態學實驗,實驗方法的設計必須非常慎重仔細。但恰恰是生態學本身,對於水生動物和植物與影響其生長的環境條件的關系尚有許多不清楚,這就導致了在生態學層次上來進行這些實驗具有較大的風險。美國在1990』s開展的生物圈(I號和II號)實驗就是一個生態學層次上失敗的實驗。 傳統的地學科學,包括地質學和地理學,都是以考察和調查為主的研究方法。這樣的研究方法,常常是從現實存在的現象中去尋找科學問題,尋找其產生的原因。研究方法的傳統和單一,使得人們往往會忽視其方法論。在面對過程和機理的研究時,這樣的研究方法也常常顯得不足。譬如,風浪過程會導致底泥的懸浮,使得沉積物中的營養鹽得到釋放。雖然研究的方法是抓住風浪過程進行詳細的觀察,沒有脫離傳統的調查方法,但是,已經需要對調查方案作出精細的設計。而進一步需要揭示藍藻水華爆發的機理時,再靠調查的方法已經無法實現了。原因是我們不知道在野外進行調查時,需要調查哪些因子,因為我們不清楚哪些因子對藍藻水華爆發起決定性作用。這時就需要實驗室的實驗來完成,但是前提是實驗必須是可控的,不然,你即使培養出了藍藻水華,你仍然不清楚是什麼原因促使的。現在有許多搞地學背景的學者轉到了濕地、湖泊與海洋等領域,開始接觸植物、動物、營養鹽等與地學交叉的領域,也開始進行一些與生物相關的實驗。這是一件好事,可以促進生態學的發展。因為生態學本質上是生物與環境關系的科學。我們現在許多生態學現象的機制解決不了,是因為生物學與環境科學結合得不夠,是與生物環境有關的研究不足所導致的,再典型的例子就是富營養化湖泊中出現的藍藻水華現象。問題的實質是研究方法受限制。譬如濕地生態系統中氮磷的循環過程,微生物的降解礦化是非常關鍵的一環,但是,現階段,我們有90%的微生物是無知的,更無法了解其生理特徵和功能特點。你無法拿著顯微鏡去水底原位觀察微生物吧?現階段,至多你只能冷凍後帶回實驗室做做種群的基因分析,至於如何通過改變環境條件來影響微生物種群,最後調控污染物的降解礦化,那就差得更遠了。 從野外調查轉入到實驗室實驗,是研究方法的一種飛躍。可以通過微觀的實驗,解釋宏觀的現象。但一定要明白,實驗的各項環境要素是可控的,結果是可重復的。

Ⅲ 論文的理論淵源及演進過程什麼意思

理論淵源就是論文所提及的核心觀點來源於某某某的思想,而演進過程主要是指這個核心觀點的演變過程,從萌芽、發展、形成到成熟的過程···

Ⅳ 這篇論文如何寫 題目:激勵理論的演進(至少10種)

求實 2005. 4 經濟理論與實踐
激勵理論的發展過程和趨勢分析
王家龍
( 中共江西省委組織部, 江西 南昌 330006)
[ 摘 要] 近幾十年來, 現代管理學科一直把激勵問題作為研究的重要領域。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進
步, 特別是隨著多學科的介入和研究方法、工具的豐富, 激勵理論目前正處於由管理學、心理學的研究向經濟學等多
學科研究轉變的過程中, 具有系統性、多樣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等特點。
[ 關鍵詞] 激勵理論; 發展過程; 特點和趨勢
[ 中圖分類號] C936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007- 8487( 2005) 04- 0048- 03
[ 收稿日期] 2005- 01- 20
[ 作者簡介] 王家龍( 1965) ) , 男, 江西武寧人, 中共江西省委組織部辦公室副主任, 江西財經大學博士研究生。
激勵理論是當代多門學科共同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
自上世紀50 年代以來, 隨著馬斯洛、麥克利蘭、赫茲伯格、弗
洛姆、洛克等一大批學者的研究與發展, 管理激勵理論已日
臻豐富和成熟完善。近幾十年來, 現代管理學科也一直把激
勵問題作為研究的重要領域, 組織設計理論、行為理論、企業
文化理論等都是在管理激勵目標下發展起來的分支學科。
這些年來, 激勵問題的研究也成為經濟學的前沿和熱點課
題, 博弈論、經濟機制設計理論、信息經濟學、委託代理理論
和企業理論等在這一領域的研究發展迅速且成果豐厚, 極大
地豐富了微觀經濟學, 構成了經濟學的主流。

管理學根據人類行為的基本模式, 並結合不同心理學派
對這些模式的不同解釋, 提出了三種激勵理論: 行為主義激
勵論、認知派激勵論和綜合激勵論。
11 行為主義激勵論。行為主義激勵理論包括老行為主
義、新行為主義、行為修正激勵論。行為主義研究的就是行
為, 其心理學理論基礎是條件反射論, 它是通過一定手段對
人的行為進行定向控制或改造, 以引導到預期的最佳狀態。
老行為主義以經典條件反射為其理論基礎, 其基本公式
為刺激y 反應, 通過刺激手段誘發人的行為。根據這一理
論, 在管理措施上, 激勵手段的應用其實質是刺激, 通過刺激
手段尤其是金錢的刺激來誘發人的行為。
新行為主義在這一公式中加上了一個中間變數即主觀
因素, 包括: 意圖、願望、行為目的、映象和計劃。在新行為主
義者看來, 人的行為計劃是按嘗試y 操作y 執行這一系統建
立的, 因而又稱為操作主義。根據新行為主義理論, 激勵的
主要手段不能僅僅依靠刺激變數, 還要考慮到中間變數的存
在。具體說來, 激勵手段中除了考慮金錢這一刺激因素外,
還要考慮到人的主觀因素, 即要分析人的各種需要, 人與人
之間的關系; 要分析內外環境對人的影響; 要分析目標均衡
及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的關系等。
行為修正激勵論是以操作條件反射為其理論基礎的。
這一學說認為, 人類的許多行為是具有操作性、工具性的性
質, 人由於某種需要而引起探索或/ 自發的0 活動。在探索的
過程中偶發的一種行為成為達到目的的一種工具, 因此, 他
就學習利用這種反應去操縱環境, 達到目的。既得的反應會
因強化的增加而增加, 也會因強化的減弱而消退。將這種理
論應用於管理, 就產生了行為修正激勵論。在管理中, 對人
的某種行為給予肯定和獎賞, 使這個行為鞏固、保持、加強,
這叫做正強化。對於某種行為給予否定和處罰, 使之減弱或
消退, 這叫做負強化。正負強化都是強化的一種方式、手段,
應用得當, 就可以對人的行為進行定向控制和改造, 最後引
導到預期的最佳狀態。
行為主義激勵理論從總體上講是機械主義時代的產物,
它把人的行為簡單地看成是人的神經系統對客觀刺激的機
械聯結, 這與當時心理學理論不成熟有關, 與當時被管理者
地位和受教育水平低下有關, 更與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對
立的僱傭與被僱傭關系有關, 管理者是/ 牧羊人0 , 而被管理
者只是些會說話的工具而已。
21 認知派激勵理論。在批判行為主義激勵論的基礎上,
形成認知派激勵論。認知心理學認為, 行為主義簡單地把行
為看成是人的神經系統對客觀刺激反映的機械聯結的觀點不
符合人的心理活動的客觀規律, 還必須考慮到人的內在因素,
諸如意識形態、需要、興趣愛好、價值觀等。這一理論應用於
管理活動產生了兩方面的激勵理論, 即內容型激勵理論和過
程型激勵理論。前者注重的是從滿足人們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等方面來激勵被管理者, 主要包括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 阿爾
德弗的生存、關系、成長理論, 麥克利蘭的成就激勵理論, 赫茨
伯格的雙因素論等; 後者著重研究從動機的產生到採取行動
的心理過程, 主要包括弗羅姆的期望理論, 亞當斯的公平理
論, 洛克的目標設置理論和海特的歸因理論等。
從認知心理學的發展過程來看, 它以著名的/ 霍桑實驗0
為發端, 以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為成熟的標志。1927) 1932
年, 美國哈佛大學管理學教授梅約及其助手在西方電氣公司
的霍桑工廠進行了著名的/ 霍桑實驗0 。1933 年, 他在5 工業
文明中人的問題6 一書中總結了實驗結果, 提出了人群關系
48
理論。他認為, 傳統管理把人看成是/ 經濟人0 , 把金錢看成
是刺激積極性唯一動力的觀點是錯誤的。人應該是/ 社會
人0 , 在激勵中, 金錢或經濟刺激只有第二位的重要性, 社會
心理因素則佔有頭等重要的地位。因此, 梅約提出, 應該把
激勵的基點放在關心人、滿足人的社會需要上。管理者應該
傾聽職工的意見, 了解職工的思想感情, 協調職工的人際關
系, 並通過集體獎勵制度培養職工的歸屬感和整體感。正是
在這種理論影響下, 西方管理界出現/ 參與管理0的新型管理
方式, 開始從過去/ 考慮工作0 的時代轉向了/ 考慮人0 的時
代。
上世紀40 年代, 隨著馬斯洛需要層次論的問世, 西方管
理界激勵思想發生了重大變化: ( 1) 既然人同時具有多種需
要, 激勵就不能僅從生理需要出發, 只靠金錢刺激, 而應以多
種需要為依據來激發積極性。( 2) 既然在多種需要中存在優
勢需要, 就應該把在不同情況下的優勢需要作為激勵的出發
點, 這樣才能對人產生更大的驅動力。( 3) 既然高級需要對
人來說永遠不會完全滿足, 所以從高級需要入手進行激勵,
才能激發出更加穩定和更加持久的工作積極性。以馬斯洛
的需要層次論為基礎, 西方管理界確立起這樣一種激勵模
式: 需要y 目標y 動機y 行為y 績效y 獎酬y 滿足y 積極
性。這樣, 西方激勵理論以梅約的/ 人群關系理論0 為開端,
以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為完成, 在激勵手段上實現了由單一
金錢刺激到滿足多種需求的嬗變。
31 綜合性激勵理論。激勵理論的豐富和發展導致了人
們綜合、簡化這些理論的傾向, 試圖找到一個能體現各個理
論有效性和互補性的綜合模型。較早做這種嘗試的是波特
和勞勒, 他們提出的包括努力、績效、獎酬、滿足等變數的整
合模型為人們普遍接受, 隨後又有多種綜合方法和模型出
現。
A1 聚合模型。聚合模型中把兩個看似不同的理論加以
整合, 較有代表性的是洛克用/ 自我效能感0的概念提出的目
標設置理論與期望的聚合: 在工作難度相同時, 對成功的期
望與工作績效之間呈正相關; 當工作難度水平不同時, 工作
難度與工作績效呈正相關。/ 目標y 自我效能y 績效0 是激
勵過程的主要成分, 人們對目標的選擇受到兩個獨立因素的
影響, 一是期望與自我效能感; 二是績效結果的吸引力。另
外, 在激勵過程中, 每個環節都是信賴人的認識和理性, 人們
的自決意志或者目標承諾影響著激勵的全過程。
B1 混合模型。混合模型把各種理論結合起來, 以獲得
比單一理論更大的對工作行為的預測效度。卡茨和湯普森
在1990 年提出的/ 態度、激勵和績效的綜合模型0 就是其中
之一。這一模型表明: 在提高績效的過程中, 至少有三個環
路, 一是從個人需要出發來達到目標; 二是從個人資源分配
及期望出發來達到目標; 三是從工作情況及規范出發來達到
目標。同時, 幾個環路也存在著相互作用。這一模型除了包
含前面所介紹的需要理論、認知理論和控制理論外, 也包含
了一些在激勵中不太被注意的因素。
C1 整合模型。羅賓斯從各種理論的主要觀點出發, 以
期望理論為基礎把關於激勵的知識整合起來。這個模型最
大限度地整合了各種激勵理論, 在模型中包括了各種影響個
人努力程度的因素。
D1 互動式/ I ) A) R0 激勵模型。徐紀良在2000 年第1
期5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6 上提出利益關系取向、奉獻) 索取取
向、激勵方式取向組合成的互動式模型。
在管理學的不同發展階段, 產生了多種不同的人性假設
理論, 基於對人性的不同假設, 管理學家提出了用不同的方
法和手段來激發和調動人的積極性。
11 經濟人假設的激勵方法。在古典管理學時代, 受經
濟學的理性經濟人假設的影響, 認為人是經濟人, 人的一切
行為都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自己的私利, 人都要爭取最大
的經濟利益, 工作的目的是為了獲得經濟報酬。20 世紀60
年代, 美國管理學家麥格雷戈提出X 理論和Y 理論, 其中X
理論對經濟人假設作了概括。認為經濟人有四個特點: ( 1)
多數人從來都是好逸惡勞的, 他們都盡可能逃避工作; ( 2) 一
般人都沒有雄心壯志, 喜歡受命而為, 不願承擔責任; ( 3) 多
數人工作的目的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生理需要; ( 4) 多數人
需要被控制等。基於這樣的人性假設, 管理工作中的激勵方
法, 最有效的措施是物質刺激, 即用金錢來刺激人們的積極
性。
21 社會人假設的激勵方法。在霍桑實驗中, 梅約等人
發現, 人不單純是經濟人, 還是社會人, 人不僅有物質方面的
需要, 還有心理、社會等多方面的需要, 由此提出了社會人假
設。認為人們在工作中得到物質利益, 對於調動人的工作積
極性只有次要作用, 人們更重視在工作中與周圍的人友好相
處, 良好的人際關系是調動人的工作積極性的決定因素。社
會人假設的激勵措施強調, 管理工作中滿足人的社會性需要
比滿足物質需要更加重要。因此, 管理者要重視研究人的社
會性需要, 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注重培養組織員工的歸
屬感, 提倡集體獎勵制度, 不主張個人獎勵制度。
31 自我實現人假設的激勵方法。自我實現人的概念是
由美國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來的。他認為, 人
除了物質和社會的需求之外, 還有一種表現自己才能、實現
自己的理想和自我價值的慾望。相應地, 激勵方法就應該是
創造一種適宜的工作環境、工作條件, 使人能在這種環境和
條件下充分挖掘自身潛力、發揮才能, 盡量減少和消除在自
我實現過程中的障礙和阻力。通過內在的獎勵, 使人們在工
作中獲得知識, 增長才幹, 運用自我得到完善等方法來激發
和調動人的工作積極性。
41 復雜人假設的激勵方法。在20 世紀70 年代, 雪恩提
出了復雜人假設, 認為人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 同一個人在同
一個時間會有多種需求, 並且會隨著工作、生活條件的變化不
斷產生新的需要。現實中沒有一套適用於任何時代、任何組
織和個人的普遍有效的激勵方法。基於對人性的重新界定,
管理者要調動人的積極性, 必須因時、因地、因事而異, 採取靈
活多變的激勵措施, 用權變理論和方法來指導管理工作。

經典激勵理論從根本上來說, 是以對人的心理特徵和以
此為基礎的行為特徵為出發點的。特別是馬斯洛等人提出
的/ 需要0 概念及其創造性闡發是激勵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
意義的事件, 它將由泰羅開創的研究放在了新的理論基石
) ) ) / 需要0 之上, 有了需要才可能形成現代激勵理論, 因此,
/ 需要0 成了我們透視現代激勵理論的窗口、分析問題的鑰
匙。但是, 經典激勵理論自身也存在著難以解決的矛盾, 特
別是/ 需要0 這個概念, 人的心理需求是難以加以觀察、評估
和衡量, 屬於內生變數; 同時心理特徵必然因人、因時、因事
而異, 並處於動態變化中, 各種激勵方法實施的可重復性差,
由此而難以把握; 隨著人們對於激勵條件的適應性, 任何激
勵因素都會變成保健因素, 致使管理組織激勵資源的稀缺性
和激勵因素的剛性之間存在著嚴重的沖突, 使得管理激勵難
49
以持久。在以數字化方式生存的現時代, 整個社會的發展日
益走向多元化, 不再有統一的模式、統一的格局, 而社會的多
元化又是以人的多樣性、以人的個性的充分伸展為基礎的,
將人歸於一個概念的時代已經結束。現代激勵研究迫切要
求跨出傳統的需要論的認知框架, 從新的領域和視角進行研
究。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 最近幾十年來, 隨著經濟全球化
和信息技術的進步, 特別是隨著多學科的介入和研究方法、
工具的豐富, 對激勵問題的研究視野已大大的延伸和擴充,
方法也進一步的豐富和完善, 並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 1) 研究的視角和思路已經跨出經典激勵理論僅僅局限
於心理過程的研究, 轉而側重於從制度和機制的角度來研究
問題。制度經濟學及博弈論、經濟機制設計理論、信息經濟
學、委託代理理論和企業理論等多個分支學科在這方面取得
了突出的成就。制度經濟學認為, 制度的建立是為了減少交
易成本, 減少個人收益與社會收入之間的差異, 激勵個人與
組織從事生產性活動, 最終導致經濟增長。如果一個社會沒
有實現經濟增長, 是因為沒有為經濟進步提供有效的激勵,
也就是沒有從制度上保證創新主體應得的報酬, 制度可以提
供激勵。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區別一方面表現在決策機
制上, 即計劃經濟是集中決策, 市場經濟是分散決策; 另一方
面還表現在資源配置方式和激勵機制上的不同。市場經濟
是通過價格機制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通過制度安排給予人
們對生產和對自己創新提供強有力的激勵。而制度的激勵
功能是通過產權界定來實現的。在經濟學上,/ 產權是一種
通過社會強制而實現的對某種物品的多種用途進行選擇的
權利。0產權是一組權利, 包括對經濟物品的佔有、使用、處置
和收益的權利。有效的產權制度可以促使產權主體使用產
權來謀取自身利益, 並且使這種利益不斷內在化。產權制度
還規定了個人動機應如何實現, 確定了人們生產勞動和產品
分配的規則, 並能確保創新利潤歸於創新者。當有了制度化
的所有權制度後, 產權主體就會形成對自己行為的預期收
益, 產權主體的動力機制也因此形成。兩要素理論、專門投
資理論等為股權和期權等激勵手段奠定了基礎; 學習型組織
理論支持了共同願景激勵方式; 組織資本理論從全新角度透
視了組織激勵與協調機制, 組織資本採用分享型、參與型、文
化型的投資方式投資, 尋求提高效率的組織激勵與協調途
徑; 心理契約理論強調, 要建立員工與企業之間良好的心理
契約關系, 通過強化道德感來激發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
造性; 隨著企業組織結構趨於扁平化、虛擬化, 組織邊界模
糊, 群體激勵、跨文化激勵成為激勵理論的熱點問題; 等等。
( 2) 分別從多個領域進行研究。在企業領域, 企業理論
特別是其中的代理理論取得了突出的成果。現代代理理論
的主要目標是通過考察委託人和代理人所面臨的風險分享、
收益和動力機制之間的關系, 從而提供一個有效的設計激勵
機制原理。在代理理論看來, 所謂委託) 代理關系就是一種
契約。在這種契約下, 委託人授權代理人為他們的利益而從
事某種活動, 其中包括代表委託人行動。在委託) 代理中存
在著兩方面的典型問題: 一是代理問題。代理問題包括兩個
方面的問題: 11 逆向選擇問題。逆向選擇又稱事前機會主
義, 是指在簽約之前, 信息的非對稱性已經存在, 契約的一方
已擁有私人信息, 該方利用自身的信息優勢使契約的簽訂有
益於自己而不利於別人。21 道德風險。道德風險又稱敗德
行為, 是反映在簽約之後, 代理人利用自身擁有而不被委託
人觀察到的私人信息, 改變簽定合同前的行為模式, 從中獲
取更大的預期收益, 使自身效用最大化, 與此同時卻損害了
委託人或其他代理人的效用。委託代理理論的實質是建立
一種激勵與約束機制, 使代理人能夠在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
的同時盡可能地維護委託人的利益, 保證代理人目標和委託
人目標的一致性, 同時使委託人有充分監督代理人的積極
性, 以維護委託代理關系的正常運轉。委託人防禦代理問題
的關鍵就在於如何界定代理人權責利范圍。設計激勵機制
的思路主要有兩種: 一是基於對代理人行為實行監控。事先
設定合理的代理契約, 確定委託人與代理人之間合理的產權
結構, 明晰代理人責權利的范圍, 通過委託人對代理人的監
督來抑制由代理人的機會主義傾向所導致的有損於委託人
利益的行為, 以實現對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現象的控制。二
是基於行為結果對代理人進行有效的控制。事先制定合理
的代理契約, 確定委託人與代理人之間合理的產權結構, 明
晰代理人的責權利的合理范圍, 並基於預期結果確定合理的
利益分享機制和風險分擔機制, 最後基於代理效果進行利益
分享或分擔。
二是委託人問題。從委託方面看, 委託人對代理人實施
監督的積極性和可能性是保證和提高委託代理效率的基礎。
在單個委託者的情況下, 委託者監督的積極性主要是由獲利
的大小決定的, 也就是監督所得和監督成本的比較。在多個
所有者組成委託方的情況下, 監督者容易出現機會主義行
為。由於代理問題產生的損失平均分攤到每個委託者身上
較小, 而要進行監督的會計成本和機會成本卻非常大, 導致
每個委託者都會採取機會主義行為, 希望別人來監督, 自己
搭便車坐享其成, 以致監督不力或無人監督。委託人問題主
要是解決機會主義和搭便車問題。
經濟機制設計理論是西方經濟學者研究的一個熱門領
域, 也是制度研究方法典型運用的一個例子。它所討論的問
題是: 對於任意給定的社會目標, 在自由選擇、自由交換和分
散化決策的條件下如何設計一個經濟規則( 政策、條例等) 來
達到既定的目標。它所要解決的問題有兩個方面: 一是信息
問題; 二是激勵問題。傳統經濟理論通常把經濟機制看成是
給定的前提下, 從人的利己主義行為動機出發, 從市場角度
來探討資源的配置。而經濟機制設計理論應用制度分析的
方法把制度設計看成是資源配置的一個內生變數, 從制度設
計出發, 探求形成資源配置的經濟機制。經濟設計機制的基
本內容就是: 在限定的經濟環境%和既定的社會目標F 下,
通過藉助對微觀主體行為准則b 的描述, 尋找什麼樣的配置
規則h, 使得最終的配置結果符合既定的目標。用公式化方
法表述為: 尋找一種h, 使得h[ b( e) ]= zI F 2 Z, [ e I E, b( e)
I M] 。為了易於理解, 我們可以把抽象的經濟機制設計理
論轉化為可供具體操作的機制設計模型, 該模型由四大塊組
成: 經濟環境; 配置機制; 微觀行為准則的描述; 需要達成的
社會目標。
( 3) 研究手段和研究結果數量化。經典激勵理論對激勵
結果分析一般只停留在描述性分析上, 對因多種因素影響的
實踐結果解釋不力。隨著電子計算機的普及, 數量分析、博
弈論等方法越來越多地被應用於管理理論與實踐, 更深入精
確地解釋激勵方法與效率的關系。如通過收入分享、目標激
勵、錦標競賽、加強監督四種不同激勵方法產生的不同效果,
經數量分析發現, 錦標式競賽方法是較好的一種激勵方法。
用博弈論分析團隊工作就有力證明了/ 搭便車0現象, 用最優
效用分析方法探討支薪制與現代代理制激勵哪種更好, 應采
用怎樣激勵方法使代理人各方面都盡最大努力。
責任編輯 劉絳華
50

Ⅳ 如何根據研究問題科學採用研究方法

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1.對比
(比較法)尋找幾個事物共同點或不同點的研究方法叫對比,這是一種常用的研究方法.例研究不同色光混合及不同顏料混合;研究蒸發和沸騰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研究凸透鏡和凹透鏡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在研究蒸發快慢的決定因素時,在應用控制變數的同時,也採用了對比的方法,比較哪一個蒸發快.
2.控制變數法
當研究的一個物理量與2個或2個以上的其它物理量有關時,常採用只改變一個物理量,而使其餘物理量保持不變,從而得出被研究物理量和改變數的關系.如研究蒸發快慢決定因素;摩擦力大小決定因素;研究壓強和壓力、受力面積的關系;液體壓強和液體密度、深度的關系;浮力大小的決定因素.動能大小和物體質量、速度的關系;重力勢能大小和質量、舉高高度的關系;物體吸熱多少和物質種類、質量、升高溫度三者之間的關系;電流和電壓及電阻之間的關系;電功和電流、電壓、及通電時間的關系.
3.等效替代法
根據作用效果相同的原理,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我們可以用一個合力來代替它.這種「等效方法」是物理學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它可使我們將研究的問題得到簡化.
4.實驗推理法(理想化實驗)
人們常用推理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在研究物體運動狀態與力的關系時,伽利略通過如圖(甲)所示的實驗和對實驗結果的推理得到如下結論:運動著的物體,如果不受外力作用,它的速度將保持不變,並且一直運動下去.
5.轉換法
對於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或不易直接觀察認識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它所產生的作用或其他途徑來認識它,這是物理學中常用的一種方法—轉換法例:聲音是由發聲體振動產生的,有些發聲體的振動是人眼不易觀察的,如用手敲打桌面時聽到了聲音,但看不到桌面的振動,對於這種問題該採用什麼方法來解決呢?答:.(許多人眼不易觀察的振動,我們可以通過它振動引起其他物體的變化來「看」它、「認識」它),如敲打桌面發聲時,可在桌面上放一些泡沫塑料粒子,通過觀察塑料粒子的運動情況就可說明桌面在振動.其他類似方法的還有許多.(研究分子的無規則運動,研究磁體周圍的磁聲,研究電流的效應.)

Ⅵ 研究儒家思想在各個歷史時期的演變問題採用什麼方法

研究儒家思想在各個歷史時期的演變問題採用橫向比較方法

Ⅶ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的歷史,研究對象的演變

  1. 心理學研究的基本程序 無論研究哪種心理現象或採用哪種具體方法,心理學研究的基本程序都大致相同。一般包括下列步驟:①提出問題;②查閱文獻;③形成假設;④制訂研究方案;⑤搜集數據和資料;⑥數據和資料的統計處理;⑦結果分析;⑧作出結論。科學研究是從問題開始的,前3個步驟是選題過程,其主要任務是提出假設和考慮選擇驗證假設的途徑和手段,考察選題的合理性和科學性。中間兩個步驟是圍繞著驗證假設制訂研究方案,確定自變數、因變數及其操縱和記錄的方法,並對無關變數加以控制,然後搜集論證假設的證據。後3個步驟主要是運用邏輯方法、統計方法和其他方法對搜集到的數據資料進行加工整理,對研究中的現象和變化規律作出解釋,說明獲得的結果與假設的符合程度、形成結論。最後,以論文的形式反映該項研究的成果。因此,心理學的科學研究實際上就是提出假設和驗證假設的過程。心理學家總是根據所研究問題的性質、目的以及研究過程各階段的要求來選擇具體的研究方法。
    心理學研究的變數和基本研究類型 心理學研究中一般都需要分析3種類型的基本變數,即機體變數、刺激變數和反應變數,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所謂變數是指可計量處理的條件、因素或特徵。人和動物(被試)都存在著個別差異,如在遺傳、發育、動機、智力及人格等方面的差異。這些差異統稱為機體變數。影響機體反應的種種環境因素,如外界的聲音、光線、生活和工作條件、學習環境以及他人的言語、動作、態度等的變化,統稱為刺激變數。由刺激引起機體行為上的變化,如反應的速度、次數、正確性、強度等方面的差異,則統稱為反應變數。心理學研究的目的在於了解這些變數與引起這些變數的各種因素是怎樣聯系的,通過對這3類變數相互關系的研究來揭示心理活動的規律和機制。
    根據在研究過程中是否對上述變數進行控制和操縱,可將心理學研究分為實驗研究和相關研究這兩種基本類型。
    實驗研究是在控制的情境下,研究者系統地操縱自變數,使其按預定的計劃改變,觀測記錄因變數所受影響的一種研究方式。在一般的實驗研究中,自變數為刺激,因變數為反應。如果觀測到因變數的產生與變化確實是由自變數的改變而引起的,那麼自變數與因變數之間就存在著因果關系。然而,心理學研究的問題常常是很復雜的。例如,在一項實驗中,獎勵辦法的改變(自變數)確實引起了學習者學習成績的變化,而學習成績的變化又要通過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所引起。因此心理學研究還必須考慮這類處於中介地位的機體變數。機體變數雖不屬於完全可以事先處理的自變數,但也應當作適當的考慮和處理,如選擇智力水平和人格特點相似的被試,以突出自變數的影響。所謂「控制情境」,是指研究者對於自變數嚴加控制,排除一切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其他因素,或使自變數以外的其他條件都固定不變,否則就難以正確地解釋因變數變化的原因。
    相關研究是根據與被試有關的兩個變數之間的相互關系來解釋被試的心理和行為特徵的一種研究方式。一般說來,研究者先選定兩個可測量的變數(如年齡、智力、興趣、學習成績等),再對被試就這兩個變數的測量結果用相關法進行統計計算,然後根據得到的相關系數對研究結果作出解釋。相關研究所需的資料通常是由自然觀察法,訪談法、問卷法和測驗法取得的。相關研究的局限性在於它只能闡釋變數間存在關聯,卻不足以說明變數間的因果關系。
    分類 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標准對各種心理學研究方法進行分類。下例即為心理學研究方法的一種分類系統。
    心理學研究方法圖冊
    資料搜集方法包括實驗法、度量法、調查法、觀察法和檔案法。實驗法通常是藉助於儀器裝置在實驗室中進行的。自然實驗是在自然的條件下觀察自變數和因變數的關系。調查法以向被試提問的方式收集資料,根據提問方式的不同,又分為口頭調查(訪談法)和書面調查(問卷法)。觀察法是通過對被試言行的觀察記錄來積累資料的。由於人有意識和自我意識,能認識自己,因而心理學還有一種獨特的研究方法──自我觀察法。心理度量法是指採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給心理和行為確定出一種數量化的價值方法。其中心理量表法可根據制定量表的單位和參照點的種類不同,分為名稱量表、順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4種;測量法也稱心理測量,內容廣泛,形式上可分為言語測驗和操作測驗;心理物理法研究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間的對應關系,主要包括極限法、恆定刺激法和平均誤差法。檔案法是搜集有關被試的文獻資料(如日記、自傳等)的一種研究方法。從對無關變數的控制和對自變數的操縱程度來看,檔案法最低,實驗法最高。它們所收集到的關於心理事實的資料既可以是量化的,也可以是非量化的描述性資料。在具體的研究課題中,各種資料都需要得到進一步的加工處理才能表現其應有的科學價值。
    資料分析方法包括心理統計學和邏輯思維方法。心理統計法是數理統計在心理學中的具體應用,它包括描述統計和推理統計。描述統計提出概括性的數據,而推理統計則是在描述統計的基礎上推斷總體,即從樣本的數據去推斷總體的數據。邏輯思維方法是心理學常用的研究手段,它包括分析、綜合、比較、分類、類化和推理等。
    除上述之外,在心理學研究中還有其他一些方法,如文獻綜述法、個案研究、發展研究和模擬法等。
    模擬法是根據某種近似的理論先設計出與心理活動相似的模型,然後通過對模型的實驗和研究間接地對原型的性質和規律進行探索。在心理學研究中有多種模型,主要的為潛特徵結構模型、數學模型、理論模型和圖解模型等。
    發展簡史和現狀 在19世紀初之前相當長的時期內,心理學屬於哲學的一個部分。雖然學者們從哲學的角度對心理現象作過許多推測和描述,但它們還不能稱為心理學的科學研究。以1879年W.馮特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第一個心理實驗室為標志,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在心理學誕生的同時,隨著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實驗法和定量研究法的引入,開始產生了心理學的科學研究方法。18世紀末在格林威治天文台工作的天文學家發現,人們報告星體越過望遠鏡標線的時間略有差異。1822年德國天文學家F.W.貝賽耳測量了刺激出現與反應發生之間的時間,當時稱此時間差為人差方程。1850年,H.von赫爾姆霍茨用反應時法測量神經傳導的速率。由此,反應時法一直是心理學的一種主要研究方法(見反應時)。其後,G.T.費希納用數量化的實驗法對感覺量和物理量的關系進行了測量,並在他的《心理物理學綱要》中提出了3種基本的心理物理學方法。在實驗研究方面,除馮特對感覺、知覺等簡單心理現象進行過許多研究外,其他的工作還有:C.施通普夫用較嚴格的實驗方法對音響和音的混合等現象作過研究,發表了《音樂心理學》;G.E.繆勒對知覺、記憶、表象、思維、想像等作過實驗研究;H.艾賓浩斯以無意義音節作材料,用實驗法測量了記憶和遺忘之間的數量關系,並在《記憶》一書中提出了記憶研究的基本方法;E.L.桑代克用問題箱以動物作被試,開創了實驗動物心理學的研究;等等。在對個別差異的心理測量方面,F.高爾頓對感覺辨別力、反應時等進行了許多測量,發表了《對人類官能及其發展探討》;J.M.卡特爾編制了對握力、運動速率、感覺辨別力、記憶力等的測驗,創造了「心理測驗」這一術語;A.比奈以及其助手T.西蒙編製成世界上第一個智力量表;等等。

  2.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的心理現象、精神功能和行為的科學,既是一門理論學科,也是一門應用學科。包括基礎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兩大領域。心理學研究涉及知覺、認知、情緒、人格、行為、人際關系、社會關系等許多領域,也與日常生活的許多領域——家庭、教育、健康、社會等發生關聯。心理學一方面嘗試用大腦運作來解釋個體基本的行為與心理機能,同時,心理學也嘗試解釋個體心理機能在社會行為與社會動力中的角色;同時它也與神經科學、醫學、生物學等科學有關,因為這些科學所探討的生理作用會影響個體的心智。

  3. 心理學專業主要學習心理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心理學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的基本訓練,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和進行心理學實驗和心理測量的基本能力。

Ⅷ 課題研究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

調查法
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調查方法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法、觀察法等方法以及談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等科學方式,對教育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和系統的了解,並對調查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從而為人們提供規律性的知識。
調查法中最常用的是問卷調查法,它是以書面提出問題的方式搜集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即調查者就調查項目編製成表式,分發或郵寄給有關人員,請示填寫答案,然後回收整理、統計和研究。
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在科學實驗和調查研究中,觀察法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作用:①擴大人們的感性認識。②啟發人們的思維。③導致新的發現。

實驗法
實驗法是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聯系的一種科研方法。其主要特點是:第一、主動變革性。觀察與調查都是在不幹預研究對象的前提下去認識研究對象,發現其中的問題。而實驗卻要求主動操縱實驗條件,人為地改變對象的存在方式、變化過程,使它服從於科學認識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學實驗要求根據研究的需要,藉助各種方法技術,減少或消除各種可能影響科學的無關因素的干擾,在簡化、純化的狀態下認識研究對象。第三,因果性。實驗以發現、確認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徑。
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文獻研究法被子廣泛用於各種學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關問題的歷史和現狀,幫助確定研究課題。②能形成關於研究對象的一般印象,有助於觀察和訪問。③能得到現實資料的比較資料。④有助於了解事物的全貌。

經驗總結法
經驗總結法是通過對實踐活動中的具體情況,進行歸納與分析,使之系統化、理論化,上升為經驗的一種方法。總結推廣先進經驗是人類歷史上長期運用的較為行之有效的領導方法之一。
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種簡單的研究方法,它將已有的現象、規律和理論通過自己的理解和驗證,給予敘述並解釋出來。它是對各種理論的一般敘述,更多的是解釋別人的論證,但在科學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問題,揭示弊端,描述現象,介紹經驗,它有利於普及工作,它的實例很多,有帶揭示性的多種情況的調查;有對實際問題的說明;也有對某些現狀的看法等。
實證研究法
實證研究法是科學實踐研究的一種特殊形式。其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利用科學儀器和設備,在自然條件下,通過有目的有步驟地操縱,根據觀察、記錄、測定與此相伴隨的現象的變化來確定條件與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的活動。主要目的在於說明各種自變數與某一個因變數的關系。
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是認定研究對象中的某一特定對象,加以調查分析,弄清其特點及其形成過程的一種研究方法。個案研究有三種基本類型:(1)個人調查,即對組織中的某一個人進行調查研究;(2)團體調查,即對某個組織或團體進行調查研究;(3)問題調查,即對某個現象或問題進行調查研究。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學研究中,通過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以便更加科學地揭示規律,把握本質,理清關系,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分析。具體地說是運用歸納和演繹、分析與綜合以及抽象與概括等方法,對獲得的各種材料進行思維加工,從而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達到認識事物本質、揭示內在規律。
跨學科研究法
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綜合研究的方法,也稱「交叉研究法」。科學發展運動的規律表明,科學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綜合,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據有關專家統計,現在世界上有2000多種學科,而學科分化的趨勢還在加劇,但同時各學科間的聯系愈來愈緊密,在語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統一化的趨勢。
系統科學方法
20世紀,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等橫向科學的迅猛發展,為發展綜合思維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學研究方法不斷地完善。而以系統論方法、控制論方法和資訊理論方法為代表的系統科學方法,又為人類的科學認識提供了強有力的主觀手段。它不僅突破了傳統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變了科學方法論的體系。這些新的方法,既可以作為經驗方法,作為獲得感性材料的方法來使用,也可以作為理論方法,作為分析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方法來使用,而且作為後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顯。它們適用於科學認識的各個階段,因此,我們稱其為系統科學方法。
研究方法易出現的問題:
(一)濫用實驗法。如有這樣一個課題:「在中學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研究」。這個課題運用的是實驗法,實驗的設計採用對照組實驗,即在實驗班進行德育滲透,在對照班不進行德育滲透。而且他們把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實驗的一個重要因變數。顯然,這個課題在研究方法的選擇上有失偏頗。首先「教學應當具有教育性」,這是人人皆知的教學原則,其次,學科教學中要進行道德教育,這在各科大綱或課程標准中都有明確要求。因此,在對照班不進行道德教育是違背教學原則和教育法規的。另外,學習成績高低與道德品質好壞不成正相關,這也是顯而易見的道理,此課題中試圖用學習成績來衡量實驗的效果,是不科學的。
(二)在資料處理上濫用量化的方法。量化方法以其精確性和客觀性的優點很受人們的青睞,但是一些教師在課題研究中有一味地追求量化的現象。有的統計數據收集的很周全,統計圖表做得很漂亮,但只要稍加分析,就可看出漏洞。其實就收集材料而言,除了運用量的方法以外還有質的方法。值得提醒的是,不管採用何種方法,科研必須求真務實,不能弄虛作假。
(三)問卷的編制很隨意。問卷法是時下中小學教師進行教育科研時常用的一種收集材料的方法,但問卷法的運用存在著不科學、不規范的現象。據我了解,問卷編制中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調查的針對性不強。筆者曾遇這樣一個課題:「物理教學中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研究」。課題組設計了旨在說明為什麼要進行科學素養培養的問卷。此問卷印發4000份,調查對象涉及多個地市的學校。且不說這份問卷的科學性怎樣,單從科研的效益性角度來說,似乎無必要。因為培養科學素養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況且該課題名稱中的關鍵詞是「培養」,課題應該在「如何培養」上做文章。這樣做既無科學性又無效益性。
2、調查題設計不科學。如有這樣一道調查題:該教師經常帶領我們研究教學中難點問題( )
A、非常同意 B、同意 C、一般 D、不同意 E、反對
首先,這道題提出的問題不明確。何為教學中難點問題?恐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標准。其次,供選答案採用的是等級式,這種設計一般用於測定被試者對某事物的態度和情感,而本題中學生所要回答的是事實性問題,用等級式顯然不太合適。其三,供選答案之間的邏輯關系也很混亂。不同意與反對之間有何區別?這里的」一般」又是何意?因此,這樣一道題的設計是不科學的。

閱讀全文

與演進問題的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運動是減肥的最佳方法嗎 瀏覽:461
財商教育數量分析方法 瀏覽:945
二頭最佳鍛煉方法 瀏覽:914
如何做甜點和做蛋糕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692
膝蓋有積液用什麼方法能快速消腫 瀏覽:347
英語如何用好的方法呈現形容詞 瀏覽:394
原酒怎麼儲藏方法 瀏覽:486
行業研究報告分析方法 瀏覽:677
可口可樂解決負面影響的方法 瀏覽:614
膝關節檢測方法養生堂 瀏覽:372
餓了么引流有哪些方法 瀏覽:381
扣安全帶方法圖片 瀏覽:637
冰箱的冰快速溶解的方法 瀏覽:54
紅茶的製作方法發源地是哪裡 瀏覽:605
正確的科學發聲方法是哪裡用力 瀏覽:400
高效溝通技巧和方法圖片 瀏覽:292
初五接財神正確方法動圖 瀏覽:720
動物胃腸炎的治療方法 瀏覽:359
高冰岫玉的鑒別方法 瀏覽:87
聚氯乙烯膠水快速乾的方法 瀏覽: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