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傷情鑒定屬於什麼證據
傷情鑒定,只能說明人身損害程度,是定罪量刑的主要依據,但不是唯一證據。如果判決一個人有罪,需要各種證據對犯罪事實進行證明,形成完整的證據鏈條。
一、傷情鑒定流程:
1、申請;
2、支付鑒定費;
3、得到通知,並按指定的時間地點到指定醫療鑒定機構進行鑒定;
4、在20個工作日得到鑒定結論。
二、需要的材料:
所有傷害治療的資料:病歷、出院小結(對於有住院治療者而言)、最近的影像和、血液物理檢查的圖片和報告。
三、鑒定地點:因為對於傷殘的原因不同而有不同專業鑒定機構進行鑒定。
1、喪失勞動力鑒定:屬於社保局下屬的勞動力鑒定中心,其主要針對的是要求提前退休和退職的喪失勞動能力鑒定。
2、地方殘疾人等級的鑒定:有戶籍地殘疾人聯合會指定二級以上醫院、時間、科室鑒定。
3、交通事故傷害鑒定:有處置交通事故的部門指定,具有資格的交通事故傷害鑒定機構,進行交通事故傷害等級鑒定。
4、治安、刑事傷害鑒定:有處置事件(案件)派出所、法院指定,具有資格的司法傷害鑒定機構,進行司法傷害等級鑒定。
5、殘疾軍人等級鑒定:有民政局指定二級以上醫院或者直屬榮軍醫院鑒定傷殘等級,這里主要對象為部隊才退役的七級殘疾軍人在鑒定(復檢),補評定殘疾軍人的退役軍人殘疾等級鑒定、退役殘疾軍人調整殘疾等級鑒定和對《殘疾軍人證》有效期到達時的抽檢。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五十三條 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確實、充分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
證據確實、充分,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一)定罪量刑的事實都有證據證明;
(二)據以定案的證據均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
(三)綜合全案證據,對所認定事實已排除合理懷疑。
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觀察法。常用方法:調查法,實驗法,測量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
常見的觀察方法有:核對清單法;級別量表法;記敘性描述。觀察一般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覺器官去感知觀察對象。由於人的感覺器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觀察者往往要藉助各種現代化的儀器和手段,如照相機、錄音機、顯微錄像機等來輔助觀察。
常用方法:
調查法
調查是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了解生物種類、生存環境和外部形態等常用的研究方法。調查者以正確的理論與思想作指導,通過訪談、問卷、測驗等手段.有計劃地,廣泛了解.掌握相關資料.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得出結論。
科學調查的步驟:明確調在的目的和調查對象一制訂合理有序的調查方案實施實驗調查方案。並如實做好記錄對調查情況和結果進行整理和分析寫出調查報告。
生物調查活動的注意事項:調查是一項科學工作。對於所看到的生物,你不管是否喜歡它,都要認真觀察,如實記錄;不要損傷植物和傷害動物,不要破壞其生活環境;注意安全,集體行動。
實驗法
生物學是在實驗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門自然科學。利用實驗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是現代生物學的重要方法。實驗法就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過有目的、有步驟的實驗操作和觀察,記錄、分析,發現或驗證科學結論。
C. 危險有害因素分析的分類有哪些
危險有害因素分析的分類有:
1、按導致事故的直接原因進行分類:可分為人的因素(包括心理、生理性危險、有害因素和行為性危險、有害因素)、物的因素(包括物理性危險和有害因素、化學性危險和有害因素以及生物性危險和有害因素)、環境因素和管理因素。
2、參照事故類別進行分類:可分為物體打擊、車輛傷害、機械傷害、起重傷害、觸電、淹溺、灼燙、火災、高處墜落、坍塌、冒頂片幫、透水、放炮、火葯爆炸、瓦斯爆炸、鍋爐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以及其他傷害。
3、按職業健康分類可分為粉塵、放射性物質、化學物質、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導致職業性皮膚病的危害因素、導致職業性眼病的危害因素、導致職業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職業性腫瘤的職業危害因素、其他職業危害因素等10類。
(3)屬於傷害研究方法的有擴展閱讀
危險有害因素辨識必須採用科學的方法、借用科學的儀器設備和科學的態度進行。各行各業的危險有害因素各有不同,必須熟練掌握運用系統工程原理,從物質、能量及其外力條件或自身變化全面的分析辨識。同時運用科學的技術方法對未知的危險、有害因素進行辨識。
直觀經驗法適用於有可供參考先例、有以往經驗可以借鑒的系統。系統安全分析法常用於復雜、沒有事故經驗的新開發系統。常有事件樹、事故樹等。
D. 研究故意殺人罪與故意傷害罪的界限有什麼方法
犯罪動機只是傷害就是故意傷害罪
目的是至其死亡或者明知可能造成死亡的,是故意殺人罪
E. 安全員筆記怎麼寫跪求
2.定量安全評價方法
定量安全評價方法是在大量分析實驗結果和事故統計資料基礎上獲得的指標或規律(數學模型),對生產系統的工藝、設備、設施、環境、人員和管理等方面的狀況進行定量的計算,評價結果是一些定量的指標,如事故發生的概率、事故的傷害(或破壞)范圍、定量的危險性、事故致因因素的事故關聯度或重要度等。
按照安全評價給出的定量結果的類別不同,定量安全評價方法還可以分為概率風險評價法、傷害(或破壞)范圍評價法和危險指數評價法。
(1)概率風險評價法。概率風險評價法是根據事故的基本致因因素的事故發生概率,應用數理統計中的概率分析方法,求取事故基本致因因素的關聯度(或重要度)或整個評價系統的事故發生概率的安全評價方法。故障類型及影響分析、事故樹分析、邏輯樹分析、概率理論分析、馬爾可夫模型分析、模糊矩陣法、統計圖表分析法等都可以由基本致因因素的事故發生概率計算整個評價系統的事故發生概率。
(2)傷害(或破壞)范圍評價法。傷害(或破壞)范圍評價法是根據事故的數學模型,應用數學方法,求取事故對人員的傷害范圍或對物體的破壞范圍的安全評價方法。液體泄漏模型、氣體泄漏模型、氣體絕熱擴散模型、池火火焰與輻射強度評價模型、火球爆炸傷害模型、爆炸沖擊波超壓傷害模型、蒸氣雲爆炸超壓破壞模型、毒物泄漏擴散模型和鍋爐爆炸傷害TNT當量法都屬於傷害(或破壞)范圍評價法。
(3)危險指數評價法。危險指數評價法是應用系統的事故危險指數模型,根據系統及其物質、設備(設施)和工藝的基本性質和狀態,採用推算的辦法,逐步給出事故的可能損失、引起事故發生或使事故擴大的設備、事故的危險性以及採取安全措施的有效性的安全評價方法。常用的危險指數評價法有:道化學公司火災、爆炸危險指數評價法,蒙德火災爆炸毒性指數評價法,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險源評價法。
(二)其他安全評價分類法
按照安全評價的邏輯推理過程,安全評價方法可分為歸納推理評價法和演繹推理評價法。歸納推理評價法是從事故原因推論結果的評價方法,即從最基本的危險、有害因素開始,逐漸分析導致事故發生的直接因素,最終分析到可能的事故。演繹推理評價法是從結果推論原因的評價方法,即從事故開始,推論導致事故發生的直接因素,再分析與直接因素相關的間接因素,最終分析和查找出致使事故發生的最基本危險、有害因素。
按照安全評價要達到的目的,安全評價方法可分為事故致因因素安全評價方法、危險性分級安全評價方法和事故後果安全評價方法。事故致因因素安全評價方法是採用邏輯推理的方法,由事故推論最基本的危險、有害因素或由最基本的危險、有害因素推論事故的評價法。該類方法適用於識別系統的危險、有害因素和分析事故,屬於定性安全評價法。危險性分級安全評價方法是通過定性或定量分析給出系統危險性的安全評價方法。該類方法適應於系統的危險性分級。該類方法可以是定性安全評價法,也可以是定量安全評價法。事故後果安全評價方法可以直接給出定量的事故後果,給出的事故後果可以是系統事故發生
的概率、事故的傷害(或破壞)范圍、事故的損失或定量的系統危險性等。
此外,按照評價對象的不同,安全評價方法可分為設備(設施或工藝)故障率評價法、人員失誤率評價法、物質系數評價法、系統危險性評價法等。
二、常用的安全評價方法
(一)安全檢查表方法(Safety Checklist Analysis,SCA)
為了查找工程、系統中各種設備設施、物料、工件、操作、管理和組織措施中的危險、有害因素,事先把檢查對象加以分解,將大系統分割成若干小的子系統,以提問或打分的形式,將檢查項目列表逐項檢查,避免遺漏,這種表稱為安全檢查表。
(二)危險指數方法(Risk Rank,RR)
危險指數方法是通過評價人員對幾種工藝現狀及運行的固有屬性(是以作業現場危險度、事故幾率和事故嚴重度為基礎,對不同作業現場的危險性進行鑒別)進行比較計算,確定工藝危險特性重要性大小及是否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安全評價方法。
危險指數評價可以運用在工程項目的各個階段(可行性研究、設計、運行等),可以在詳細的設計方案完成之前運用,也可以在現有裝置危險分析計劃制定之前運用。當然它也可用於在役裝置,作為確定工藝操作危險性的依據。
目前已有許多種危險指數方法得到廣泛的應用,如危險度評價法,道化學公司的火災、爆炸危險指數法,帝國化學工業公司(ICI)公司的蒙德法,化工廠危險等級指數法等等。
(三)預先危險分析方法(.Preliminary}tazard Analysis,PHA)
預先危險分析方法是一項實現系統安全危害分析的初步或初始工作,在設計、施工和生產前,首先對系統中存在的危險性類別、出現條件、導致事故的後果進行分析,目的是識別系統中的潛在危險,確定危險等級,防止危險發展成事故。
預先危險分析方法的步驟
(1)通過經驗判斷、技術診斷或其他方法確定危險源,對所需分析系統的生產目的、物料、裝置及設備、工藝過程、操作條件以及周圍環境等,進行充分詳細的了解。
(2)根據以往的經驗及同類行業生產中的事故情況,對系統的影響、損壞程度,類比判斷所要分析的系統中可能出現的情況,查找能夠造成系統故障、物質損失和人員傷害的危險性,分析事故的可能類型。
(3)對確定的危險源分類,製成預先危險性分析表。
(4)轉化條件,即研究危險因素轉變為危險狀態的觸發條件和危險狀態轉變為事故的必要條件,並進一步尋求對策措施,檢驗對策措施的有效性。
(5)進行危險性分級,排列出重點和輕、重、緩、急次序,以便處理。
(6)制定事故的預防性對策措施。
(四)故障假設分析方法(What…If,WI)
故障假設分析方法是一種對系統工藝過程或操作過程的創造性分析方法。它一般要求評價人員用「What…If」作為開頭對有關問題進行考慮,任何與工藝安全有關或與之不太相關的問題都可提出並加以討論。通常,將所有的問題都記錄下來,然後分門別類進行討論。所提出的問題要考慮到任何與裝置有關的不正常的生產條件,而不僅僅是設備故障或工藝參數變化。
故障假設分析方法比較簡單,評價結果一般以表格形式表示,主要內容有:提出的問題、回答可能的後果、降低或消除危險性的安全措施。
(五)危險和可操作性研究(}lazard and()perabillty Study,}tAZ()P)
危險和可操作性研究是一種定性的安全評價方法。它的基本過程是以關鍵詞為引導,找出過程中工藝狀態的變化(即偏差),然後分析找出偏差的原因、後果及可採取的對策。其側重點是工藝部分或操作步驟各種具體值。
危險和可操作性研究方法所基於的原理是,背景各異的專家們若在一起工作,就能夠在創造性、系統性和風格上互相影響和啟發,能夠發現和鑒別的問題,這樣做要比他們獨立工作並分別提供結果更為有效。
危險和可操作性研究方法可按分析的准備、完成分析和編制分析結果報告3個步驟來完成。其本質就是通過系列會議對工藝流程圖和操作規程進行分析,由各種專業人員按照規定的方法對偏離設計的工藝條件進行過程危險和可操作性研究。鑒於此,雖然某一個人也可能單獨使用危險與可操作性研究方法,但這絕不能稱為危險和可操作性研究。所以,危險和可操作性研究方法與其他安全評價方法的明顯不同之處是,其他方法可由某人單獨使用,而危險和可操作性分析則必須由一個多方面的、專業的、熟練的人員組成的小組來完成。
(六)故障類型和影響分析(Failure Mode Effects Analysis,FMEA。)
故障類型和影響分析是系統安全工程的一種方法,根據系統可以劃分為子系統、設備和元件的特點,按實際需要將系統進行分割,然後分析各自可能發生的故障類型及其產生的影響,以便採取相應的對策,提高系統的安全可靠性。
故障類型和影響分析的目的是辨識單一設備和系統的故障模式及每種故障模式對系統或裝置的影響。故障類型和影響分析的步驟為:明確系統本身的情況,確定分析程度和水平,繪制系統圖和可靠性框圖,列出所有的故障類型並選出對系統有影響的故障類型,理出造成故障的原因。在故障類型和影響分析中不直接確定人的影響因素,但像人失誤、誤操作等影響通常作為一個設備故障模式表示出來。
FMEA的分析步驟
(1)確定分析對象系統。根據分析詳細程度的需要,查明組成系統的元素(子系統或單元)及其功能。
(2)分析元素故障類型和產生原因。由熟悉情況、有豐富經驗的人員依據經驗和有關的故障資料分析、討論可能產生的故障類型和原因。
(3)研究故障類型的影響。研究、分析元素故障對相鄰元素、鄰近系統和整個系統的影響。
(4)填寫故障類型和影響分析表格。將分析的結果填入預先准備好的表格,可以簡潔明了地顯示全部分析內容。
(七)故障樹分析(Fault Ttee Analysis,FTA)
故障樹(Fault 1ree)又稱為事故樹,是一種描述事故因果關系的有方向的「樹」,是安全系統工程中的重要的分析方法之一。它能對各種系統的危險性進行識別評價,既適用於定性分析,又能進行定量分析,具有簡明、形象化的特點,體現了以系統工程方法研究安全問題的系統性、准確性和預測性。
故障樹分析的基本程序
(1)熟悉系統。要詳細了解系統狀態及各種參數,繪出工藝流程圖或布置圖。
(2)調查事故。收集事故案例,進行事故統計,設想給定系統可能要發生的事故。
(3)確定頂上事件。要分析的對象事件即為頂上事件。對所調查的事故進行全面分析,從中找出後果嚴重且較易發生的事故作為頂上事件。
(4)確定目標值。根據經驗和事故案例,經統計分析後,求解事故發生的概率(頻率),作為要控制的事故目標值。
(5)調查原因事件。調查與事故有關的所有原因事件和各種因素。
(6)畫出故障樹。從頂上事件起,一級一級找出直接原因事件,到所要分析的深度,按其邏輯關系,畫出故障樹。
(7)定性分析。按故障樹結構進行簡化,確定各基本事件的結構重要度。
(8)事故發生概率。確定所有事件發生概率,標在故障樹上,進而求出頂上事件的發生概率。
(9)比較。比較分可維修系統和不可維修系統進行討論,前者要進行對比,後者求出頂上事件發生概率即可。
(10)分析。故障樹分析不僅能分析出事故的直接原因,而且能深入提示事故的潛在原因,因此在工程或設備的設計階段、在事故查詢或編制新的操作方法時,都可以使用故障樹分析對它們的安全性做出評價。
(八)事件樹分析(Event 1ree Analysis,ETA)
事件樹分析是用來分析普通設備故障或過程波動(稱為初始事件)導致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在事件樹分析中,事故是典型設備故障或工藝異常(稱為初始事件)引發的結果。與故障樹分析不同,事件樹分析是使用歸納法(而不是演繹法),事件樹可提供記錄事故後果的系統性的方法,並能確定導致事件後果事件與初始事件的關系。
事件樹分析步驟
(1)確定初始事件。初始事件可以是系統或設備的故障、人員的失誤或工藝參數偏移等可能導致事故發生的事件。初始事件一般依靠分析人員的經驗和有關運行、故障、事故統計資料來確定。
(2)判定安全功能。系統中包含許多能消除、預防、減弱初始事件影響的安全功能(安全裝置、操作人員的操作等)。常見的安全功能有自動控制裝置、報警系統、安全裝置、屏蔽裝置和操作人員採取措施等。
(3)發展事件樹和簡化事件樹。從初始事件開始,自左至右發展事件樹。首先把事件一旦發生時起作用的安全功能狀態畫在上面的分支,不能發揮安全功能的狀態畫在下面的分支。然後依次考慮每種安全功能分支的兩種狀態,層層分解直至系統發生事故或故障為止。
簡化事件樹是在發展事件樹的過程中,將與初始事件、事故無關的安全功能和安全功能不協調、矛盾的情況省略、刪除,達到簡化分析的目的。
(4)分析事件樹。事件樹各分支代表初始事件一旦發生後其可能的發展途徑,其中導致系統事故的途徑即為事故連鎖。
事件樹分析適合用來分析那些產生不同後果的初始事件。它強調的是事件可能發生的初始原因以及初始事件對事件後果的影響,事件樹的每一個分支都表示一個獨立的事件序列,對一個初始事件而言,每一獨立事件序列都清楚地界定了安全功能之間的功能關系。
(九)作業條件危險J}生評價法(Job Risk Analysis,JRA)
美國的K.J.格雷厄姆(Keneth J.Graham)和G.F.金尼(Gilbert F.』Kinney)研究了人們在具有潛在危險環境中作業的危險性,提出了以所評價的環境與某些作為參考環境的對比為基礎,將作業條件的危險性作為因變數(D),事故或危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L)、暴露於危險環境的頻率(E)及危險嚴重程度(C)作為自變數,確定了它們之間的函數式。根據實際經驗,他們給出了3個自變數的各種不同情況的分數值,採取對所評價的對象根據情況進行「打分」的辦法,然後根據公式計算出其危險性分數值,再在按經驗將危險性分數值劃分的危險程度等級表或圖上,查出其危險程度的一種評價方法。這是一種簡單易行的評價作業條件危險性的方法。
(十)定量風險評價方法(Quantity Risk Analysis,QRA)
在識別危險分析方面,定性和半定量的評估是非常有價值的,但是這些方法僅是定性分析,不能提供足夠的定量分析,特別是不能對復雜的並存在危險的工業流程等提供決策的依據和足夠的信息,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能夠提供完全的定量的計算和評價。風險可以表徵為事故發生的頻率和事故的後果的乘積。定量風險評價對這兩方面均進行評價,可以將風險的大小完全量化,並提供足夠的信息,為業主、投資者、政府管理者提供定量化的決策依據。
對於事故後果模擬分析,國內外有很多研究成果。如美國、英國、德國等發達國家,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便完成了以Burro,Coyote,Thot。ney Island為代表的一系列大規模現場泄漏擴散實驗。在90年代,又針對毒性物質的泄漏擴散進行了現場實驗研究。迄今為止,已經形成了數以百計的事故後果模型。如著名的I)EGA【】IS、ALOHA、SLAB、TRACE、ARCt-IIE等。基於事故模型的實際應用也取得了發展,如DNV公司的SAFE』I、YⅡ軟體是一種多功能的定量風險分析和危險評價軟體包,包含多種事故模型,可用於工廠的選址、區域和土地使用決策、運輸方案選擇、優化設計、提供可接受的安全標准。Shell GlobalSolution公司提供的Shell FRE、Shell SC()PE和Shell Shepherd三個序列的模擬軟體涉及泄漏、火災、爆炸和擴散等方面的風險評價。這些軟體都是建立在大量實驗的基礎上得出的數學模型,有著很強的可信度。評價的結果用數字或圖形的方式顯示事故影響區域,以及個人和社會承擔的風險。根據風險的嚴重程度對可能發生的事故進行分級,有助於制定降低風險的措施。
F. 生物實驗的研究方法,步驟。謝謝
生物實驗步驟可以有好多不規限於一種,普遍例子:
1、提出問題
2、作出假設
3、設計實驗
4、進行試驗
5、得出結論
G. 法醫學的研究方法
法醫學的研究方法有計算機、醫學、生物學、化學和物理學五類。 醫學的研究方法最主要的是屍體剖驗。包括肉眼觀察研究和取器官組織檢材製作組織切片,並染色進行顯微鏡下檢查和組織化學檢查。為研究超微結構和測定微量金屆含量還可應用電子顯微鏡觀察和微區分析。
此外,還可根據需要提取相應檢材作化學和生物學檢查。其次是臨床醫學檢查,應用臨床知識對活體進行診察,確定活體的生理、病理狀態,解決醫療事故中的醫療責任以及傳染病、中毒、公害的法律問題等。 世界各國的法醫學定位並不相同,視法規不同而可大略分為歐洲大陸法系和英美海洋法系兩大群。中國屬於那一群呢?當然是歐陸法系,這要從德國哲學家馬克思說起,馬克思的哲學體系根植於德國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吸取了費爾巴哈的唯物論,黑格爾的辯證法,從而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自從五四運動以後,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逐漸取得意識形態的正統地位,這也就意味著以傳統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華法系的解體,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直接影響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體系的構建,也就決定了中國的社會性質是歐陸法系的國家,所以現當代中國的法系和德意志-羅馬法系(歐洲大陸法系)是一脈相承的,區別於英美海洋法系。 法醫學作為一門與法學相關聯的應用科學,自然要受到法律的規定,作為歐陸法系的國家,中國的法醫學高度擴張,排斥臨床醫學的介入,除了把調查死亡原因作為法醫學的重要任務外,還擔負著司法鑒定、以及維系人類健康和促進科學進步的使命。例如,在人類基因組計劃中,中國代表團1%的測序任務就是由西安交通大學法醫學系的一批教授完成的。而我們看到的更多的影視作品中(由於中國把英語作為第一外語,所以更多接觸的是英美法系的影視作品),更多理解中的法醫學就是屍體解剖(法醫病理學),而這更多的是法醫病理學的任務,像法醫臨床學所從事的是活體醫學(例如,醫療糾紛、傷殘評定等)的檢驗鑒定,法醫物證學(例如,親子鑒定)、法醫毒物學(例如,毒葯物分析)更多的還要在實驗室工作,不一定要接觸屍體。另外,法醫精神病鑒定更多的是要評定作案人作案時的精神狀況,也不一定要接觸屍體。當然法醫病理學(屍體解剖)肯定是法醫學重要的基礎課了。 而在英國、美國、中國香港、新加坡等英美法系地區,對於解剖的認定則較為鬆散,只要發現死者之死因非自然死,即可進行解剖,因此在英美兩國之屍體解剖率較諸歐陸法系國家高出許多。在法醫的養成方面,英美法系地區多以病理醫生從事之,因法醫學在英美兩國之定義幾乎等同於法醫病理學;而歐陸法系之國家則有較為完善之法醫專科醫師的訓練制度。無論在人才培養還是在司法制度上,兩大法系也有很大區別,一般來說,在美國(由於是一個崇尚法治的國家),對法醫從業人員的要求也較為嚴苛,在美國要想成為法醫,需要在大學獲得醫學學位,然後還要進行長達5-10年的專業訓練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法醫,其所提供的專家證言才能為法庭所採信。而中國則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法醫學體制,中國的法醫更像一個「雜家」,從現場勘查照相到檢查傷者,從檢驗血痕到化驗毒物,從解剖屍體到檢查骨骸,再到醫療糾紛鑒定幾乎無所不為。
展望未來,既然傳統的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維護封建主義生產關系的中華法系已經走向解體,馬克思主義成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正統的意識形態,那麼新中國的法醫學事業就應該擺脫「生體發膚,授之父母,不可毀傷。」的傳統倫理觀念,以及「妖魔鬼怪」等封建迷信思想的束縛,而應該成為以求「真」的科學精神、以求「善」的人文精神為價值取向,以自然辯證法(科學技術哲學)為最高認識論與方法論指導的科學。從而為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建設注入新的生命力。總的說來,法醫學是一門最需要博學的人道職業,學者需博極醫源精勤不倦。 法醫臨床鑒定,俗稱活體損傷鑒定。法醫臨床鑒定,是指法醫運用臨床醫學的理論和技術,對涉及與法律有關的臨床醫學問題進行鑒定和評定。其主要內容包括:人身損傷程度鑒定、損傷與疾病關系評定、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傷殘程度評定、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程度評定、勞動能力評定、活體年齡鑒定、性功能鑒定、詐病(傷)及造作病(傷)鑒定、致傷物和致傷方式推斷等。活體損傷的鑒定是以活體為主要研究對象,運用臨床醫學的理論與技術,研究並解決涉及法律問題的人體傷、殘及其他生理、病理等問題。 法醫臨床鑒定主要涉及以下內容:一是損傷程度的鑒定。這法醫是活體檢查中最常見的內容,確定損傷的性質與程度、推定致傷物體與作用方式、估價損傷的預後及可能發生的後遺症。其中的損傷程度鑒定直接關繫到定罪與量刑,民事賠償和治安行政處罰。根據損傷的嚴重程度分為重傷、輕傷和輕微傷。二是傷殘程度與勞動能力鑒定。鑒定時須參考與殘疾程度鑒定有關的法規,主要有道路交通事故傷殘十級分類法,職業傷與職業病致殘程度鑒定標准,人身保險傷殘程度分類表等。三是性問題鑒定,檢驗是否被強奸,有無性病傳染,有無妊娠分娩,是否墮胎,確定性功能狀態。四是疾病的診察確定現有疾病與損傷的因果關系。疾病是否由損傷所引起,或原有疾病因損傷而加重、惡化。五是詐病(傷)及造作病(傷)鑒定,詐病是身體健康的人為了達到個人目的偽裝有病,如偽裝肢體癱瘓或偽裝精神病,造作病是故意毀損自己或授意別人毀損自己造成的損傷或疾病。六是醫療糾紛司法鑒定,在醫療過程中醫患之間產生難以解決的問題,引起法律訴訟,就需要啟動醫療糾紛司法鑒定程序作出一個中立客觀的裁決。
1、損傷程度鑒定從原始損傷及損傷所致功能障礙兩方面,對人身傷害案件中的被害人的損傷輕重程度進行評定,為刑事案件的處理及行政處罰提供依據。使用標准有《人體損傷程度鑒定標准》。2、傷殘程度鑒定為人身損害賠償案件提供依據。如:人身損害、交通事故、工傷事故中的受害的殘疾程度評定。使用標准有《人體損傷致殘程度鑒定標准(試行)》、《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傷殘評定》、《勞動能力鑒定 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等級》等。3、醫療糾紛鑒定為醫療損害賠償案件提供依據。鑒定內容一般包括三個方面:醫院醫療行為有無過錯,被鑒定人(患者)是否存在不良後果,以及醫療過錯與不良後果間的因果關系。4、保險鑒定 與保險有關的事項進行鑒定,如:保險理賠中涉及殘疾評定,是否符合重大疾病、失能豁免保費條件的鑒定。5、保外就醫,暫不予收監鑒定內容包括:對被判處有期徒刑的罪犯是否可以暫不收監,以及正在服刑的罪犯是否可以保外就醫進行鑒定。6、護理依賴程度鑒定對具有嚴重殘疾的被鑒定人,在情況穩定之後,是否仍然需要他人幫助以維系日常生活,以及需要他人幫助的程度進行鑒定。護理依賴程度分3級:部分護理依賴,大部分護理依賴,完全護理依賴。依據《人身損害護理依賴程度評定(GA/T800-2008)》。7、三期鑒定(誤工期、營養期、護理期)
由於損傷導致傷者日常生活能力臨下降,或者不能完成相關工作而導致經濟損失,或重大損傷需要補充營養的,按照相關標准進行鑒定。8、其它損傷判定——對外傷所致的人體傷害進行描述。傷病關系——對被鑒定人的傷害結果進行分析,評價損傷與疾病在其中的參與程度。致傷物推斷——根據損傷表現分析致傷物體的性狀。致傷方式——根據損傷表現分析形成損傷的機制。家庭暴力鑒定——通過建立家庭暴力損傷檔案,記錄多次受傷情況,為虐待罪的定罪量刑提供依據。 臨床法醫學鑒定:臨床法醫學鑒定人根據司法機關或有關部門的委託鑒定要求,運用臨床醫學、法醫學和其他學科的理論和技術,對被鑒定人進行檢查,再根據我國現行公布實施的法律條款按鑒定事項討論分析,作出相應的臨床法醫學鑒定結論的過程。補充鑒定:對於提出新的問題或提供新的資料,要求原鑒定人復驗、修正內容或補充意見者,稱補充鑒定。重新/再鑒定:如委託機關或當事人和辯護人對鑒定結論不滿意,或出現意見不同的鑒定結論時,將原案另行委託他人鑒定者,稱作重新鑒定。聯合鑒定:在鑒定工作中有時遇到所鑒定的問題涉及面廣、專業性強、難度大或因用的法律條規不完善而難於作出准確結論時,常聘請有關臨床專家和其他法醫進行聯合鑒定。重傷(grave bodily injury):是指有危及生命、或者並發症危及生命的損傷,損傷造成重要器官的破損或嚴重的功能障礙。①直接危及生命②直接引起危及生命嚴重並發症③直接引起嚴重後遺症④引起重要器官嚴重喪失功能的⑤引起肢體殘廢⑥引起毀容。輕傷(flesh injury):是指物理化學及生物等各種外界因素作用於人體,造成組織、器官結構的一定程度的損害或者部分功能障礙,但不危及生命和造成嚴重殘廢的損傷,尚未構成重傷又不屬於輕微傷的損傷。
輕微傷(slight bodily injury):是指造成人體局部組織器官結構的輕微損傷或短暫的功能障礙,不足以造成人身健康明顯傷害,恢復後一般不遺留明顯後遺症。勞動能力喪失:勞動能力是指人類進行勞動工作的能力,包括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總合。勞動能力喪失是指損傷、疾病、衰老等原因引起的原油勞動能力減弱或消失,使機體與所從事的勞動工作之間的不相適應。
事故參與度:是指意外事故中死亡、傷殘、後遺症,若混雜著即存疾病、老化等多種因素等,判定事故參與死亡傷殘、後遺症等結果的程度的一種比例關系指標,反映了事故與即存疾病等因素間的責任關系,用以確定意外事故的民事責任程度。
詐病(simulation):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身體健康的人假裝患有某種疾病。
造作傷(artificial injury):為達到某種目的,自己或授意他人對自己身體造成傷害的,或故意誇大、改變原有傷情,稱為造作傷。
虐待(maltreat,abuse):經常遭到家庭成員或照顧人故意造成的精神或肉體上的折磨、摧殘和迫害稱虐待。
H. 流行病學研究方法有哪些
(一)觀察法
由於流行病學是人群中進行研究,所以研究者實際上不能或不能全部掌握或控制所研究對象發生的條件,因此,觀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就是很重要的方法。
1.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study)
描述性研究又叫描述流行病學(descriptive epi-demiology),通過觀察而正確、詳細地記載疾病或健康狀態按時間、地點、人群各種特徵(如年齡、性別、職業、民族等等)的分布特點,也可以包括可疑病因因子的分布特點。為了正確的描述分布,必須有明確統一的診斷標准、准確的病例(或因子)數字以及人口數字。
通過描述流行病學獲得的資料也可對病因提出線索或假說,或對防制提出有效的措施。
2.分析性研究(analyticalstudy)
分析性研究又叫分析流行病學(analytical epi-demiology),對所假設的病因或流行因素進一步在選擇的人群中探找疾病發生的條件和規律,驗證所提出的假說。
主要有兩種:
①從疾病(結果)開始去探找原因(病因)的方法叫病例對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從時間上是回顧性的,所以又叫回顧性(retrospective)研究。
②從有無可疑原因(病因)開始去觀察是否發生結果(疾病)的研究方法叫隊列(或群組、定群)研究(cohort study)。從時間上是前瞻的,所以又叫前瞻性(prospective)研究。
流行病學研究時還需要廣泛使用多種其他有關的技術與方法。所需要的方法在數量上有超過臨床所需。比如傷寒病,臨床培養出傷寒桿菌即可以診斷,流行病學有時還需要知道其噬菌體型或其他特徵;臨床只需要從病人中分離細菌,流行病學還要檢查外界物品、土壤、水中的細菌。流行病學需要做大量人群的檢驗,需要快速方法,以便在短時間內做大量標本檢驗。所以,流行病學研究需要設備良好的許多種實驗為其服務。
(二)實驗法
流行病學中所用的實驗法(experimental method)也叫作實驗流行病學(experimental epidemiology),它和一般醫學基礎學科的實驗不同,主要在人群現場進行。人群現場是流行病學的主要的、最大的實驗室。根據研究對象不同,又可分為:臨床試驗(clinical trial)和人群現場試驗(community field trial)。後一類實驗中對病因進行干預的又叫干預研究(intervention study,或譯作防治實驗研究)。當被觀察對象不能隨機化分組時,叫作半實驗或准實驗研究(quasi-experimental study),如衛生政策的可行性研究及管理與服務的評價研究等。
(三)理論和方法的研究
1.理論流行病學研究
理論流行病學(theoreticalepidemiology)研究也叫數理流行病學(mathematical epidemiology)研究,是將流行病學調查所得到的數據,建立有關的數學模型(modelling)或用電子計算機模擬(computer simulation),進行理論研究,又叫數理性研究(mathematical theory study).
2.方法的研究
在著手一項特定研究之前,需要將研究中所使用的技術加以完善,發展收集數據資料的技術,改進疾病分類等。它是為進行和完善流行病學研究所必需的,但其本身並不是直接的流行病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