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樣判斷指甲幼苗水位月亮的生長或者運動的情況小學四年級下冊科學
我知道
3、你用什麼辦法能判斷出以下事物在生長或運動呢?
答:指甲的生長和小苗的生長可以用尺子量出來;水位有上升可以藉助水位表來測量;月亮的移動可以藉助周圍固定的物體;如樹、樓層等來判斷它在運動。
Ⅱ 月亮在天空中運動的很慢如何判斷它運動的情況呢
和其他天體一樣,月球也處於永恆的運動之中。隨著月球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東移動一大段距離,它的形狀也在不斷地變化著,這就是月亮位相變化,叫做月相。
(1)、當月球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之間,被太陽照亮的半球背著地球,我們看不見月亮,叫做"新月",也叫"朔",這是農歷初一。
(2)、過了新月,月亮被照亮的部分逐漸轉向地球,我們看到一鉤彎月,稱為"娥眉月",這時是農歷初三、初四。
(3)、初七、初八看到的是半個月亮(凸邊向西),叫做"上弦月"。
(4)、到了農歷十五、十六、十七,月亮上亮的一面全部對著地球,我們能看到一輪圓月,稱為"滿月",也叫"望"。
(5)、滿月過後,月亮的亮面逐漸變小,到農歷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個月亮(凸邊向東),叫做"下弦月"。下弦月半夜時分才能從東方升起。
(6)、再過一個星期,月亮又回到"朔"。
月相就是這樣周而復始地變化著。如果用月相變化的周期計算,從新月到下一個新月,就是一個"朔望月",為29.53天左右。中國農歷的一個月長度,就是根據"朔望月"確定的。
陰歷朔的時候,月亮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之間,這時有可能發生日食。望的時候,地球處於月球和太陽之間,這是有可能發生月食。
Ⅲ 人類是用什麼來判斷月亮的運行
月亮是繞著地球運行同時本身也在自轉,當初科學家判斷月球繞地球運行是根據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東移動一大段距離,它的形狀也在不斷地變化著,
而月亮本身自轉是因為人們發現無論我們在地球上任意處地方看月球都是一個面
我們只看到月球的一面顯然是不合理的,所以經過眾多科學家的假設和證實,月球確實是自轉的。
還有就是月球離我們的遠近應該是根據潮汐的漲退來證實的
小弟亂語 只是隨便說說
Ⅳ 用什麼方法可以判斷出月亮圍繞地球公轉的方向
托勒密站在地球上,沒有觀測到地球的運動;伽利略在封閉的大船艙里,沒有測量到大船的勻速運動;邁克爾遜—莫雷在地球上的實驗室里,沒有觀察到地球運動形成的光行程差。愛因斯坦站在自由下落的電梯中,沒有觀察到電梯的加速運動,進行理性分析,得出托勒密、伽利略、愛因斯坦採用同樣的觀察方法。即:他們實驗觀察方法的共性:(1)觀測者與觀測物具有的公共運動狀態,即具有相同的運動速度或加速度,這種共有的運動狀態是不能直接測量的;(2)實際上,觀測者已成為被觀測物體的一部分,被測物體的真實運動狀態是不能直接測量的,也是不能直接感知的。
2、 哥白尼的觀察方法
「為什麼我們不承認看起來是天穹的周日旋轉,實際上是地球的運動的反映呢?」「這正如我們離開港口向前遠航,陸地和城市悄悄退向後方。當船舶靜靜地行駛,船員們從外界每件事物都可看到船的運動的反映。而在另一方面,他們可以設想自己和船上一切東西都靜止不動。與此雷同,地球的運動無疑地會產生整個宇宙在旋轉這樣一種印象[1]。」
哥白尼的觀察方法:我們觀察到的現象,有可能是假象。要用理性思考,去偽存真。找到自然運動的本質。
3、 牛頓—伽利略的觀察方法
亞里士多德-托勒密主義認為,如果地球在運動著,為什麼我們沒有觀察到、和沒有感覺到地球在運動?伽利略接受哥白尼提出日心說,為了反對地心論,引入兩個理想實驗。一個是斜面實驗:「小球在斜面上滾落到水平板上,(如果不考慮阻力或者沒有阻力)小球在水平板上將永遠運動下去」。另一個是乘船的理想實驗:「設想把你和你的朋友關在一隻大船的艙板下最大的房間里,裡面招來一些蚊子,蒼蠅以及諸如此類有翅膀的小昆蟲,在拿一隻盛滿水的大桶,裡面放一些魚;在把一隻瓶子掛起來,讓它可以一滴一滴把水滴出來,滴入下面的放著的另一隻窄頸瓶子中。於是,船在靜止不動時,我們看到這些有翅膀的小昆蟲如何以同樣的速度飛向房間各處;看到魚如何毫無差別的向各個方向游動;又看到滴水如何全部落到下面所放的瓶子中,而當你把什麼東西扔向你的朋友時,只要你和你的朋友距離保持一定,你向某個方向扔時,不必比向另一個方向要用更大的力。如果你在跳遠,你向各個方向會跳的同樣遠。盡管看到這一切細節,但是沒有人懷疑,如果船上情況不變,當船以任意速度運動時,這一些應照樣發生。只要這運動是勻速的,不在任何方向發生搖擺,你不能辨別的出上述這一切結果有絲毫變化,也不能靠其中的任何一個結果來推斷船是在運動還是靜止不動。這種等價關系產生的原因是,船的運動是船中一切事物也包括空氣在內的所有的,我的意思是假定這些事物都被關在房間里…[2].」
伽利略在勻速運動的船艙里,觀察水中的魚運動,空中飛蟲的飛舞,人們之間的運動,底板上玩球的運動等,都沒有發現船是靜止還是勻速運動,得出慣性定律,或者理解慣性系坐標變換。
如果伽利略乘做的船,是由亞里士多德拉動的,伽利略與亞里士多德對船運動的感覺和運動的測量結果是完全不同的。亞里士多德會講:「後生只知道做船的快樂和感覺,從不知纖夫的苦難和勞動。船跑的快與慢能一樣么?」
在伽利略封閉的船艙里,確實無法判斷船相對地面是靜止還是勻速運動!但是,從另外角度講:
(A)船靜止還是勻速運動是否可知?船長一定有方法知道船的運動狀態;甲板的人、船以外的人都可以判斷出船的運動狀態;如果該船是由人力拉纖的,那麼纖夫更能知道船的運動狀態。大家都知道船是靜止還是勻速運動,僅有在伽利略封閉的船艙里的人不知到。
(B) 沒有觀測到的事件是否不發生或不存在呢?如掩耳盜鈴---自己聽不見,就認為鈴不響;盲人看不見太陽,太陽是否就不存在呢?月亮在無人看它時,是否在那裡。在伽利略封閉的船艙里,測不到船勻速運動與靜止的區別,二者就真的沒有區別?
(C)電磁學實驗:在伽利略封閉的船艙里,做各種電磁學實驗,也測不到船勻速運動與靜止的區別。是否斷定電磁運動符合伽利略變換,與速度無關。然而電磁學實驗表明:帶電體產生與速度有關的磁場。運動電荷被磁場包圍。電磁運動不符合伽利略變換,符合洛倫茲變換。
注意1:伽利略在大船艙里列舉運動的例子:「人在大船艙里跳、跑、或做各種運動(幾個朋友);水滴的下落;小魚在魚缸里的游動;人們運動用球的運動;蒼蠅、蝴蝶的飛舞」。以上這些物體的質量與大船相比較都很小,他們產生的速度也比較低。伽利略的大船與他描述的運動物體相比,其質量是很大的。也就是說:伽利略論述的運動物,不論是質量,還是運動具有的動量都是大船體系的很小一部分,對大船產生的作用很小,不會產生人們的明顯的感覺。即滿足:船里的運動物體質量與大船總質量的比值是一個無窮小量;牛頓第一定律中「Any body」與慣性系(體系的總質量)相比,是否也應該滿足這個前提條件,即運動物體是無窮小量呢?
注意2:把伽利略的大船換成一隻小船,重復伽利略在大船艙的各種運動,觀察結果一定不同。你輕微移動,小船就會晃動。你一跳,小船也許會翻了。或許只有蒼蠅、蝴蝶飛行,和小蟲或螞蟻的爬行,不會影響船的運動;假設船上有一輛和大船質量相當的卡車。如果卡車突然加速啟動,大船必然同時減速行駛。船上的其它物體必然同時有「相對於大船」向前加速的趨勢。
注意3:我們無法把慣性系固定在蒼蠅腿上。伽利略的乘船感覺是有條件的,不能用他來否定勻速運動與靜止的區別。
4、 邁克爾遜--莫雷的零實驗結果
狹義相對論的實驗基礎:邁克爾遜--莫雷的零實驗結果[3]。其實,地球相對於太陽是有一個30000米/秒的公轉速度。就象托勒密一樣,站在地球上的每個人不可能直接感覺和測量到該速度。只有哥白尼通過理想思考,才得到地球的運動速度。即使通過激光的行程差也不能測量到地球的運動速度。地球上的人不管通過各種實驗都不能測量到地球的運動速度。就象坐在車里,僅靠車裡面的各種實驗不可能測量到車的運動速度一樣。
「邁克爾遜--莫雷的零實驗結果」在該實驗中,地球的公轉速度是表現不出來的。換句話講,不能用邁克爾遜--莫雷實驗來測量地球的運動速度,既測量不到地球的速度。因此事先預定的地球速度對光行程差的影響是錯誤的,即地球速度對該實驗中的光行程差沒有貢獻。
5、 愛因斯坦乘電梯的理想實驗
愛因斯坦的觀察方法:乘電梯的觀察和感覺[4],沒有發現加速下落電梯與靜止的電梯有什麼區別。這種理想實驗的激發,使愛因斯坦產生廣義相對論:「引力場局部與慣性系等效」 的假設。可以實現加速運動與勻速運動沒有區別的坐標變換。
6、 觀察方法的對比分析
托勒密、伽利略、邁克爾遜,莫雷、愛因斯坦觀察的共性:(1)觀察者站在被觀察物體上(內),具有和被觀察物體相同的速度或加速度。因為觀察者無意識中,已經具有與被觀察物體相同的運動狀態,所以被觀察物體的速度或加速度是不可能被直接觀察到,也不可能被感覺出。(2)由於觀察者與被觀察物體沒有有效的分離,即觀察者與被觀察物體處在相同的運動過程。從實驗學的角度講,實驗者與實驗物品混在一起,經過相同的實驗過程。因此,在此實驗中,實驗者又是實驗物,實驗物在實驗過程中,發生的變化,觀察者無法區分。(3)沒有經過哥白尼式理性分析。(4)三個人都是時代的偉人:在觀察運動的過程中,既是觀察者,無意識中充當實驗物,由於是權威,本身有是觀察結果的裁定者。有點與「在某場運動競賽過程中,乙方即使運動員,又是觀眾,還充當裁判。這場競技的公正性,合理性難以保證,比賽的結果難以有說服力」雷同。他們觀察結果合理性值得懷疑?
結論:(1)觀測者與觀測物具有的公共運動狀態是不能直接測量的;(2)如果觀測者已成為被觀測物體的一部分,其公共運動狀態是不能直接測量的,也是不能直接感知的。
這時,只能通過理性思考,進行間接推斷,去掉觀測中的假象,得出正確的結論。這與用數學多少沒有什麼關系。方法合理,用的數學模型自然也就簡單。
現在的人們認為,日心論取代地心說,托勒密是錯誤的。上面的分析如果沒什麼邏輯錯誤的話,結論是伽利略、愛因斯坦採用與托勒密同樣的觀察方法。該方法如果是導致托勒密得出錯誤的地心論,那麼伽利略、愛因斯坦採用同樣的觀察方法,得出慣性定律、相對論是否也存在問題,值得進一步商榷?
從方法論的角度,托勒密、哥白尼、伽利略、邁克爾遜-莫雷、愛因斯坦的觀察方法,進行對比分析,詳見表1:
表1托勒密、哥白尼、伽利略、愛因斯坦觀察方法的對照
實驗者;實驗目的 觀測者,被觀察物,處在相同的運動狀態 觀測者,是被觀測物體的一部分 觀測方法 觀察結果形成的理論體系
托勒密:站在地球上,沒有測量到地球的運動 托勒密與地球具有相同的運動速度 托勒密是地球上的一個人 直接觀察,直接感覺;得到地球靜止的假象 眾所周知:地心論是錯誤的!
哥白尼:在地球上,理性推理得到地球的運動 哥白尼與地球具有相同的運動速度 哥白尼是地球上的一個人 理性分析觀察到的現象;得到地球運動的正確結果 日心論
伽利略:在大船里,沒有測量到大船的勻速運動 伽利略與大船具有相同的運動速度 伽利略是大船的一名乘客 直接觀察,直接感覺;得到勻速運動與靜止等同的現象 慣性定律(慣性坐標變換);其合理性值得懷疑?
邁克爾遜-莫雷:在運動的地球上,為什麼沒有測量到它引起的光行程差? 邁克爾遜,莫雷與地球具有相同的運動速度 邁克爾遜,莫雷也是地球上的個人 直接觀察,直接感覺;通過光行程差,沒有測量地球的運動。 狹義相對論實驗依據,其合理性值得懷疑?
愛因斯坦:在自由下落的電梯中,沒有測量電梯的加速運動 愛因斯坦與電梯具有相同的加速度 愛因斯坦是電梯的一名乘客 直接觀察,直接感覺;引力場局部與慣性系等效的現象 廣義相對論,其合理性值得懷疑?
7、 歷史的回顧
托勒密站在地球上,沒有觀測到地球的運動,並形成統治人類僅兩千年的地心論體系。
伽利略在封閉的大船艙里,沒有測量到大船的勻速運動,形成慣性定律,統治人類近350年;
邁克爾遜—莫雷在地球上的實驗室里,沒有觀察到地球運動形成的光行程差。促使狹義相對論的誕生;
站在自由下落的電梯中,沒有觀察到電梯的加速運動,促使「局部引力場與慣性系等效」為假設的廣義相對論建立。
物理科學是要講大哲理的,不講理的科學,它的真理性,邏輯性、合理性、自然性,值得懷疑。對於牛頓力學、相對論等科學,人們通常除了信仰,從不懷疑,忽視理性思考。認為只要理論與觀察結果一致,就萬事大捷。其實存在的問題,可能是本質性的。人類需要理性的發展,應從"常識"中解放出來!
總之託勒密,伽利略、愛因斯坦是否採用同樣的觀察方法?
Ⅳ 用什麼辦法能判斷出指甲的生長、月球的移動
指甲的生長速度很慢,在一天之內用肉眼是觀察不出來的,但是你每隔一段時間就必須剪指甲就證明你的指甲在不斷生長。
每天晚上看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不同,就說明月亮在移動。(每小時移動15度左右)
Ⅵ 月球是永恆不動的,還是在不停地運動呢如果你認為它在運動,請你提出一些證據來
月球
月球運動
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為384401千米。它的平均直徑約為3476千米,地球直徑的3/11。月球的表面積有3800萬平方千米,還不如亞洲的面積大。月球的質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於地球質量的1/81,月面重力則差不多相當於地球重力的1/6。月面的直徑大約是地球的1/4.月球的體積大約是地球的1/49.然而,月球以每年13厘米的速度,遠離地球。這就意味著,總有一天月球會離開我們,但需要幾十億年。
軌道運動
月球以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轉。這個軌道平面在天球上截得的大圓稱「白道」。白道平面不重合於天赤道,也不平行於黃道面,而且空間位置不斷變化。周期173日。月球軌道(白道)對地球軌道(黃道)的平均傾角為5°09′。
月球自轉
月球在繞地球公轉的同時進行自轉,周期27.32166日,正好是一個恆星月,所以我們看不見月球背面。這種現象我們稱「同步自轉」,幾乎是衛星世界的普遍規律。一般認為是行星對衛星長期潮汐作用的結果。天平動是一個很奇妙的現象,它使得我們得以看到59%的月面。主要有以下原因:
1、在橢圓軌道的不同部分,自轉速度與公轉角速度不匹配。
2、白道與赤道的交角。
月球章動
月球的軌道平面(白道面)與黃道面(地球的公轉軌道平面)保持著5.145 396°的夾角,而月球自轉軸則與黃道面的法線成1.5424°的夾角。因為地球並非完美球形,而是在赤道較為隆起,因此白道面在不斷進動(即與黃道的交點在順時針轉動),每6793.5天(18.5966年)完成一周。期間,白道面相對於地球赤道面(地球赤道面以23.45°傾斜於黃道面)的夾角會由28.60°(即23.45°+ 5.15°) 至18.30°(即23.45°- 5.15°)之間變化。同樣地,月球自轉軸與白道面的夾角亦會介乎6.69°(即5.15° + 1.54°)及3.60°(即5.15° - 1.54°)。月球軌道這些變化又會反過來影響地球自轉軸的傾角,使它出現±0.002 56°的擺動,稱為章動。
地月作用
地球與月球互相繞著對方轉,兩個天體繞著地表以下1600千米處的共同引力中心旋轉。月球的誕生,為地球增加了很多的新事物。
月球繞著地球公轉的同時,其特殊引力吸引著地球上的水,同其共同運動,形成了潮汐。潮汐為地球早期水生生物,走向陸地,幫了很大的忙。
地球很久很久以前,晝夜溫差較大,溫度在水的沸點與凝點之間,不宜人類居住。然而月球其特殊影響,對地球海水的引力減慢了地球自轉和公轉速度,使地球自轉和公轉周期趨向合理,帶給了我們寶貴的四季,減小了溫度差,從而適宜人類居住。
地震和月球到底有沒有關系?這是近百年來始終困擾科學家的問題。如今,日本防災科學研究所和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研究小組終於證實:月球引力影響海水的潮汐,在地殼發生異常變化積蓄大量能量之際,月球引力很可能是地球板塊間發生地震的導火索。10月22日,著名的美國《科學》雜志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
海水的自然漲落現象就是人們常說的潮汐。當月亮到達離地球最近處(我們稱之為近地點)時,朔望大潮就比平時還要更大,這時的大潮被稱為近地點朔望大潮。
科學家已經就潮汐對地震的影響猜測了很長的時間,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論證過它對全球范圍的影響效果,以前只發現在海底或火山附近,地震與潮汐才呈現出比較清楚的聯系。研究者發現,地震的發生與斷面層潮汐壓力處於高度密切相關,猛烈的潮汐在淺斷面層施加了足夠的壓力從而會引發地震。當潮很大,達到大約2-3米時,3/4的地震都會發生,而潮汐越小,發生的地震也越少。
該文章的作者伊麗莎白.哥奇蘭說:「月球引力影響海潮的潮起潮落,地球本身在月球引力的作用下也發生變形。猛烈的潮汐在地震的引發過程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地震發生的時間會因潮汐造成的壓力波動而提前或推遲。」
該文章另一位作者、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地球與空間科學系教授約翰.維大說:「地震起因還是一個謎,而這一理論可以說是其中的一種解釋。我們發現海平面高度在數米范圍內的改變所產生的力量會顯著地影響地震發生的幾率,這為我們向徹底了解地震的起因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哥奇蘭等人首次將潮的相位和潮的大小合並計算,並對地震和潮汐壓力數據進行了統計學分析,採用的計算方法來自於日本地球科學與防災研究所的地震學家田中。田中從1977年至2000年間全球發生的里氏5.5級以上的板塊間地震中,調查了2207次被稱為「逆斷層型」地震發生的地點、時間等記錄,以及與發生地震時月球引力的關系,結果發現:地震發生的時間,與潮汐對斷層面的壓力有很高的關聯性,月球引力作用促使斷層錯位時,發生地震次數較多。
田中認為:「月球的引力只有導致地震發生的地殼發生異常變化的作用力的千分之一左右,但它的作用是不可小視的,它是地震發生的最後助力,相當於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天秤動因為月球的自轉周期和它的公轉周期是完全一樣的,所以地球上只能看見月球永遠用同一面向著地球。自月球形成早期,地球便一直受到一個力矩的影響導致自轉速度減慢,這個過程稱為潮汐鎖定。亦因此,部分地球自轉的角動量轉變為月球繞地公轉的角動量,其結果是月球以每年約38毫米的速度遠離地球。同時地球的自轉越來越慢,一天的長度每年變長15微秒。
從地球上看月亮,看到的月球表面並不是正好它的一半,這是因為月球像天平那樣擺動。地球上的觀測者會覺得:在月球繞地球運行一周的時間里,月球在南北方向來回擺動,即在維度的方向像天平般的擺動,這被稱為「緯天平動」,擺動的角度范圍約6度57分;月球在東西方向上,即經度方向上來回擺動的現象,被稱為「經天平動」,擺動角度達到7度54分。除去這兩種主要的天平動,月球還有周日天平動和物理天平動,前三種天平動都並非月球在擺動,是因為觀測者本身與月球之間得相對位置發生變化而產生的現象。只有物理天平動是月球自身在擺動,而且擺動得很小。
由於月球軌道為橢圓形,當月球處於近地點時,它的自轉速度便追不上公轉速度,因此我們可見月面東部達東經98度的地區,相反,當月處於遠地點時,自轉速度比公轉速度快,因此我們可見月面西部達西經98度的地區。這種現象稱為天秤動。又由於月球軌道傾斜於地球赤道,因此月球在星空中移動時,極區會作約7度的晃動,這種現象稱為天秤動。再者,由於月球距離地球只有60地球半徑之遙,若觀測者從月出觀測至月落,觀測點便有了一個地球直徑的位移,可多見月面經度1度的地區。
月球對地球所施的引力是潮汐現象的起因之一。月球圍繞地球的軌道為同步軌道,所謂的同步自轉並非嚴格。由於月球軌道為橢圓形,當月球處於近地點時,它的自轉速度便追不上公轉速度,因此我們可見月面東部達東經98度的地區,相反,當月處於遠地點時,自轉速度比公轉速度快,因此我們可見月面西部達西經98度的地區。這種現象稱為經天秤動。
軌道數據
平均軌道半徑384,401千米
軌道偏心率0.0549
近地點距離363,300千米
遠地點距離 405,500千米
平均公轉周期27.32天
平均公轉速度 1.023千米/秒
軌道傾角在28.58°與18.28°之間變化
升交點赤經125.08°
近地點輻角 318.15°
默冬章19 年
平均月地距離384400 千米
交點退行周期 18.61 年
近地點運動周期8.85 年
食年346.6 天
沙羅周期18 年 10/11 天
軌道與黃道的平均傾角 5°
月球赤道與黃道的平均傾角 1°
赤道直徑 3,476.2 千米
兩極直徑 3,472.0 千米
扁率0.0012
表面面積 3.79×10^7平方千米
體積2.199×10^10 立方千米
質量 7.349×10^22 千克
平均密度水的3.350倍
赤道重力加速度1.62 m/s2 (地球的1/6)
逃逸速度2.38千米/秒
自轉周期 27天7小時43分11.559秒(同步自轉)
自轉速度 16.655 米/秒(於赤道)
自轉軸傾角在3.60°與6.69°之間變化 與黃道的交角為1.5424°
反照率0.12
宇宙中的月球
滿月時視星等-12.74
表面溫度(t) -233~123℃ 平均23℃
大氣壓1.3×10-10 千帕
月周期:
名稱 數值(單位:天) 定義
恆星月27.321 661 相對於背景恆星
朔望月29.530 588 相對於太陽(月相)
分點月27.321 582 相對於春分點
近點月27.554 550 相對於近地點
交點月27.212 220 相對於升交點
月球的直徑是地球平均直徑的1/4,質量只是地球的1/81。
Ⅶ 從地球上看月球,人們能看出月球在自己運動嗎
樓主是不是想問能不能看見月球自轉?
如果是,那麼可以告訴你,不能,因為月球自轉周期與其圍繞地球做公轉周期相同,是27天,所以我們始終只看前月球的同一個表面。只有很細微的變化。月球背面有什麼就不得而知了。
再就是東升西落。
Ⅷ 要判斷月亮是否移動不能作為參照物的是什麼
以月亮為參照物物體是靜止的,也就是說物體相對於月亮的速度為零.如果以地球為參照物,那麼物體和月亮是以相同速度運動的,只能是在很短的時間內.你站在地球上說物體運動是因為你選擇的參照物是地球.
Ⅸ 你能用什麼辦法判斷月亮是在運動的呢
月球是有自轉的,不過月球自轉的周期和公轉的周期是一樣的,基本上都是28天左右。如果按自轉一圈是整天,公轉一圈是一年來計算,一個月球日等於一個月球年。正是這樣的自轉和公轉周期,使月球永遠一面朝向地球,我們在地球上永遠看不到月球的背面。
看起來很神奇吧!其實這在太陽系裡是普遍存在的!這種現象叫做同步自轉,也叫潮汐鎖定。從目前的天文學研究來看,科學界認為只要是兩個天體之間產生了一個圍著另一個公轉的現象,同步自轉這種情況遲早就會發生,什麼時候發生只是時間的問題。達到同步自轉狀態的時間,取決於星體的質量、半徑和距離等參數,這裡面較重要的是距離,兩個星體離得越遠達到同步自轉的時間就越長。
根據天文學家們的計算,地月系統形成同步自轉用了百萬年(地球年)以上,而火星的幾個離得很近的小衛星,幾萬年就完成了。太陽系已經形成40多億年(地球年),發現帶有衛星的大行星,基本上都與衛星形成了同步自轉的關系,也就是潮汐鎖定!
天文學家們還由此推導出,行星圍繞恆星公轉,較後也會到達同步自轉的狀態,只不過這個時間要長得多!只有水星接近了這個狀態,也就是公轉兩圈的同時自轉三圈,很是穩定!地球要與太陽形成同步自轉,按現在的理論,可能還得需要上百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