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合理地選擇和有效地運用教學方法,要求教師能夠在現代教學理論的指導下,考慮到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特性等因素,熟練地把握各種教學方法的特性,綜合地考慮各種教學方法的要素:
(1)教學的目的和任務;
(2)教學內容的性質和特點;
(3)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
(4)教師自身素養及所具備的條件;
(5)教學方法的類型與功能。
按照教學方法的外部形態,以及相對應的這種形態下學生認識活動的特點,把中國的中小學教學活動中常用的教學方法分為五類。
第一類方法:「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等。
第二類方法:「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參觀法等。
第三類方法:「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方法」,包括練習法;實驗法;實習作業法。
第四類方法:「以欣賞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例如陶冶法等。
第五類方法:「以引導探究為主的方法」,如發現法;探究法等。
(1)教學方法依據教學目的擴展閱讀:
教學方法論由教學方法指導思想、基本方法、具體方法、教學方式四個層面組成。教學方法包括教師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學生學的方法(學習方法)兩大方面,是教授方法與學習方法的統一。
教授法必須依據學習法,否則便會因缺乏針對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達到預期的目的。但由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於主導地位,所以在教法與學法中,教法處於主導地位。
教學方法不同界定之間的共性:
⑴教學方法要服務於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的要求。
⑵教學方法是師生雙方共同完成教學活動內容的手段。
⑶教學方法是教學活動中師生雙方行為的體系。
黃甫全教授認為,從具體到抽象,教學方法是由三個層次構成的,這三個層次是:
第一層次:原理性教學方法。解決教學規律、教學思想、新教學理論觀念與學校教學實踐直接的聯系問題,是教學意識在教學實踐中方法化的結果。如:啟發式、發現式、設計教學法、注入式方法等。
第二層次:技術性教學方法。向上可以接受原理性教學方法的指導,向下可以與不同學科的教學內容相結合構成操作性教學方法,在教學方法體系中發揮著中介性作用。例如:講授法、談話法、演示法、參觀法、實驗法、練習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實習作業法等。
第三層次:操作性教學方法。指學校不同學科教學中具有特殊性的具體的方法。如語文課的分散識字法、外語課的聽說法、美術課是寫生法、音樂課的視唱法、勞動技術課的工序法等。
教師給學生布置探究性的學習任務,學生查閱資料,對知識體系進行整理,再選出代表進行講解,最後由教師進行總結。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也可以以個人為單位組織進行,它要求教師布置任務要具體,其他學生要極積提問,以達到共同學習的目的。
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探索及合作精神。
過程教學法的教學重點放在學生的寫作過程上,強調在學生寫作過程中幫助他們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教師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側重在語篇水平上指導寫作,包括構思、寫提綱、寫初稿和修改等各個寫作環節。教師的指導貫穿於整個寫作過程直至最後成文。
Ⅱ 選擇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主要依據是什麼
1 得根據教學對像的特點來制定合理的教學活動
2得根據你教學目標的性質來選擇你的教學方法
3還得根據你的教學內容的不同來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
Ⅲ 選擇與運用教學方法需要遵循哪些基本依據
選擇與運用數學方法需要遵循的基本依據具體有以下五點:
1.教學目的和任務的要求;
2.課程性質和教材特點;
3.學生特點;
4.教學時間、設備、條件;
5.教師業務水平、實際經驗及個性特點;
總結:教學方法是為完成教學任務而採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獲得身心發展而共同活動的方法。
Ⅳ 選擇與運用教學方法的基本依據是什麼
?(1)教學目的和任務的要求;(2)課程性質和教材特點;(3)學生特點;(4)教學時間、設備、條件;(5)教師業務水平、實際經驗及個性特點。運用講授法的基本要求是什麼?(1)講授內容要有科學性、系統性、思想性;(2)講授要注意啟發;(3)講究語言藝術。運用談話法的基本要求是什麼?(1)要准備好問題和談話技巧;(2)提出的問題要明確,引起思維興奮;(3)要善於啟發誘導;(4)要做好歸納、小結。運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什麼?(1)做好演示前的准備;(2)用以演示的對象要有典型性;(3)要使學生明確演示的目的、要求與過程;(4)通過演示,使所有學生都能清楚、准確地感知演示對象,並引導他們在感知過程中進行綜合分析。運用練習法的基本要求是什麼?(1)使學生明確練習的目的與要求,掌握練習的原理和方法;(2)精選練習材料,適當分配分量、次數和時間;(3)嚴格要求。運用實驗法的基本要求是什麼?(1)明確目的,精選內容,制定詳細的實驗材料,提出具體的操作步驟和實驗要求;(2)重視語言指導及教師示範的作用;(3)要求學生獨立操作;(4)及時檢查結果,要求學生按規定寫出實驗報告。教師應如何備課?(8.1)(1)鑽研教材。包括鑽研教學大綱、教科書和閱讀有關的參考書。(2)了解學生。包括了解學生原有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與思想狀況、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等。(3)制定教學進度計劃。包括制定學期教學進度計劃、課題計劃、課時計劃。
教師編寫課時計劃(教案)的一般步驟是什麼?(1)進一步研究教材,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2)確定本課時的教學目的;(3)考慮課的進行步驟,確定課的結構,分配教學進程中各個步驟的時間。;(4)考慮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具的准備和使用方法及板書設計(5)寫出課時計劃(教案)。教師布置作業應注意什麼?
Ⅳ 中小學教師選擇教學方法的依據是什麼
中小學教師選擇教學方法的根據是:
1、教學目的;
2、教師的業務水平;
3、學生的年齡特徵;
4、教材特點。
教學方法選用的依據有教學目的和任務的要求,課程性質和特點,學生年齡特徵,教學時間、設備、條件,教師業務水平、實際經驗及個性特點,教學手段、教學環境等因素。
教學方法的內涵特點
1、中外對教學方法的不同界定
由於時代的不同、社會背景、文化氛圍的不同、研究者研究問題的角度和側面的差異,使得中外不同時期的教學理論研究者對「教學方法」概念的界說自然不盡相同。
2、教學方法不同界定之間的共性
⑴教學方法要服務於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的要求。
⑵教學方法是師生雙方共同完成教學活動內容的手段。
⑶教學方法是教學活動中師生雙方行為的體系。
3、教學方法的內涵重點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為實現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要求,在教學活動中所採取的行為方式的總稱。
教學方法的內在本質特點:
⑴教學方法體現了特定的教育和教學的價值觀念,它指向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要求。
⑵教學方法受到特定的教學內容的制約。
⑶教學方法要受到具體的教學組織形式的影響和制約。
Ⅵ 教學原則與教學方法
一、教學原則
(一)教學原則概述
1.教學原則的概念
教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而制定的對教學的基本要求,是指導教學活動的一般原理。
2.教學原則與教學規律的區別
教學原則不同於教學規律,它們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教學規律是不依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是教學過程中固有存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人們只能發現、掌握、利用規律,而不能取消、改造和製造規律。而教學原則是由人們制定的,是屬於主觀意識形態的東西。
教學規律是制定教學原則的客觀依據和基礎,科學的教學原則是教學規律的體現和反映。
(二)我國目前教學原則有:
1.直觀性原則
(1)定義:直觀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過教師用形象語言描繪教學對象,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
(2)貫徹直觀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正確選擇直觀教具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直觀要與講解相結合;ƒ重視運用語言直觀
(3)觀點:
誇美紐斯: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過事物本身來學習,應該盡可能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圖像呈現給學生。
烏申斯基也指出,兒童是靠形式、顏色、聲音和感覺來進行思維的。
2.啟發性原則
(1)定義:啟發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貫徹啟發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②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③讓學生動手,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④發揚教學民主。
(3)觀點:
孔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學記》: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蘇格拉底:助產術。
第斯多惠: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叫人發現真理。
3.鞏固性原則
(1)定義:鞏固性原則是指教學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長久地保持在記憶中,能根據需要迅速再現出來,以利知識技能的運用。
(2)貫徹鞏固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在理解的基礎上鞏固。②重視組織各種復習。③在擴充改組和運用知識中積極鞏固。
(3)觀點:孔子: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
烏申斯基:復習是學習之母。
4.循序漸進原則(系統性原則)
(1)定義:循序漸進原則是指教學要按照學科的邏輯系統和學生認識發展的順序進行,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2)貫徹循序漸進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按教材的系統性進行教學。②注意主要矛盾,解決好重點與難點的教學。③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
(3)觀點:
《學記》:」學不躐等」、」不陵節而施」。
學不躐等意思是:學習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近及遠、由簡到繁,不能跳躍。
不陵節而施是指不要超越學生所能接受的程度實施教學。
5.因材施教原則
(1)定義: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展。
(2)貫徹因材施教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有區別的教學。②採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
6.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1)定義: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導,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繫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會用、學以致用。
(2)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書本知識的教學要注重聯系實際。②重視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③正確處理知識教學與技能訓練的關系。④補充必要的鄉土教材。
7.量力性原則
量力性原則又稱可接受性原則,是指教學的內容、方法、分量和進度要適合學生的身心發展,是他們能夠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難度,需要他們經過努力才能掌握的,以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8.思想性和科學性統一原則
思想性和科學性統一原則是指教學中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知識,同時結合知識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二、教學方法
(一)教學方法概述
1.教學方法的概念
教學方法是為完成教學任務而採用的辦法。它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獲得身心發展而共同活動的方法。
2.選擇與運用教學方法的基本依據:①教學目的和任務的要求;②課程性質和教材特點;③學生特點;④教學時間、設備、條件;⑤教師業務水平、實際經驗及個性特點。
3.教學方法的特徵:(1)注重啟發學生思維,發展學生智能;(2)注重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發揮教師的主導性;(3)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總結和指導;(4)注重學生的心理及其學習動機的激發;(5)注重多媒體教學手段及網路資源平台的運用;(6)繼承和借鑒國內外優秀的教學實踐經驗。
(二)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1.講授法
(1)定義: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
講授法可分為講述、講解、講讀和講演四種方式。講述是教師向學生描繪學習的對象、介紹學習材料、敘述事物產生變化的過程。講述講解各有側重,但在教學中常結合使用。講演則是系統全面地描述事實,深入分析和論證事實並歸納、概括科學的結論。
(2)講授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講授內容要有科學性、系統性、思想性。②注意啟發。③講究語言藝術。
2.談話法
(1)定義:談話法也叫問答法,它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並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
談話法可分復習談話和啟發談話兩種。復習談話是根據學生已學教材向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通過師生問答形式以幫助學生復習、深化、系統化已學的知識。啟發談話則是通過向學生提出未思考過的問題,一步一步引導他們去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識。
(2)談話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要准備好問題和談話計劃。②提出的問題要明確,富有挑戰性和啟發性,問題的難易要因人而異。③要善於啟發誘導。④要做好歸納、小結。
3.演示法
(1)定義:教師通過展示實物、直觀教具,進行示範性實驗或採取現代化視聽手段等,指導學生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演示的特點在於加強教學的直觀性,不僅是幫助學生感知、理解基本知識的手段,也是學生獲得知識、信息的重要來源。
(2)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①做好演示前的准備。②要使學生明確演示的目的、要求與過程,主動、積極、自覺地投入觀察與思考。③通過演示,使所有的學生都能清楚、准確地感知演示對象,並引導他們在感知過程中進行綜合分析。
4.練習法
(1)定義: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運用知識去完成一定的操作,並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2)練習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要有明確的目的與具體的要求。②要有周到的計劃與適切的步驟。③要有恰當的分量與適當的難度。④要有科學的時段與有效的方法。⑤要有正確的態度與良好的習慣。⑥要有及時的檢查與認真的總結。
5.實驗法
(1)定義: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一定的儀器設備,通過條件控制引起實驗對象的某些變化,從觀察這些變化中獲得知識的方法。
(2)實驗法的基本要求是:①明確目的,精選內容,制定詳細的實驗計劃,提出具體的操作步驟和實驗要求。②重視語言指導,重視教師示範的作用。③要求學生獨立操作,及時檢查結果。
6.討論法
(1)定義:討論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為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探討、辨明是非真偽以獲取知識的方法。其優點在於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促進學生靈活地運用知識。
討論法的基本要求是:①問題要有吸引力。②要善於在討論中對學生啟發引導。③做好討論小結。
7.參觀法
(1)定義:參觀法是教師緊密配合教學,組織學生到校外一定場所進行直接觀察、訪問而獲得知識或驗證知識的方法。
(2)參觀的類型:①感知性參觀。②並行性參觀。③驗證性參觀。④總結性參觀。
(3)參觀法的要求:①參觀前,教師根據教學要求和現實條件,確定參觀的目的、時間、對象、重點和地點,並在校內外做好充分准備。②參觀時,教師要根據不同參觀類型提出不同的具體要求,組織學生全面看、細心聽、主動問、認真記。③參觀後,教師要根據教學要求和參觀計劃,指導學生座談收獲、整理材料、客觀評價、寫好報告。
8.讀書指導法
(1)定義: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和課外讀物獲取知識、發展智力的方法。它既強調學生的」讀」,又強調教師的」指導」。
(2)基本要求:①指導學生精心閱讀教科書。②指導學生善於閱讀參考書。③指導學生寫好各種形式的讀書筆記。
9.實習法
(1)定義:實習法是教師指導學生根據教學要求,組織學生在校內外一定場所從事一定的實習實踐工作,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綜合運用理論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又稱實習作業法。與實驗法、練習法相比具有更強的實踐性、獨立性、綜合性和創造性。
(2)實習法的基本要求:①實習前,教師要向學生講清有關的理論知識、實習任務與操作規則,落實實習場所,備妥實慣用具,分好實習小組。教學實習要搞好試講。②實習中,教師要加強具體指導,做好操作示範,把握實習進程,檢查實習效果,及時查漏補缺。③實習後,教師要指導學生寫出實習報告,評定實習成績,開好總結大會,並為每個學生寫出公正、客觀的評語。
10.發現法
(1)定義:發現法是教師通過提供適宜於學生進行」再發現」的問題情境和教材內容,引導學生積極開展獨立的探索、研究和嘗試活動,以發現相應的原理或結論、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方法。
它是由美國教育學家布魯納在20世紀60年代根據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認知結構發展理論並總結了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活動的經驗教訓所提出
Ⅶ 教學方法選擇的依據
教學目的。
教學方法選用的依據有教學目的和任務的要求,課程性質和特點,學生年齡特徵,教學時間、設備、條件,教師業務水平、實際經驗及個性特點,教學手段、教學環境等因素。由於時代的不同、社會背景、文化氛圍的不同、研究者研究問題的角度和側面的差異,使得中外不同時期的教學理論研究者對「教學方法」概念的界說自然不盡相同。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為實現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要求,在教學活動中所採取的行為方式的總稱。
Ⅷ 怎樣依據教學目標來設計教學活動
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預期所要達到的最終結果,是人們對教學活動結果的一種主觀上的願望,是對完成教學活動後,學習者應達到的行為狀態的詳細具體的描述。
教學活動包含組織教學、檢查復習、講授新教材、鞏固新教材、布置課外作業等。教學活動安排的一般指導:1、引起注意。2、告訴學習者目標。3、刺激對先前學習的回憶。4、呈現刺激資料。5、提供學習指導。6、誘導行為。7、提供反饋。8、評定行為。9、增強記憶與促進遷移。
教學活動設計的原則:1、發揮教師主導、體現學習者為主體和媒體優化作用。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應體現為引導學習者自行獲取知識和培養能力,而不是灌輸知識;學習者的主體應體現在能充分發揮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有更多地參與機會,真正做到動腦、動口、動手,使他們不僅學會,更重要的是會學,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獲取知識;各種媒體應各施所長,互為補充,相輔相成,形成優化的媒體組合系統。2、遵循學習者認知規律和學習心理。學習者的認知規律和特點,取決於他們的年齡心理特徵。年齡越小,知識、經驗少,感知能力差,依賴性比較強,無意注意佔主導地位,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知識、經驗增加了,感知能力提高了,能通過一定的意志努力,集中注意力參與學習活動,其思維也有具體的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必須遵循這些認知規律,符合學習者特有的認知要求,才能獲得滿意的效果。3、體現一定的教學方法。
Ⅸ 中學有哪些常用的教學方法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的依據是什麼
常用的教學方法:講授法、談話法、演示法、實驗法、參觀法、練習法等。依據: ①具體的教學目的和任務。②學科和教材的特點。③學生的年齡特徵、個性特徵,知識水平。④學校的環境和設備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