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教育史如何研究
二、戰後西方教育史學發展格局
首先,關注了歷史研究視角的轉移對拓展戰後西方教育史學研究領域的影響。傳統歷史學是「自上而下」的歷史學,關注帝王將相和社會精英,主要依據檔案進行研究。從傳統的西方教育史研究領域來看,主要關注政府的學校教育政策或立法以及大教育家的思想或理論。而戰後「自下而上」的歷史學的發展給西方教育史學的發展打上了深刻烙印。歷史學界關於「歷史研究視角的轉移」的涵義主要指從工人運動史到勞工史,從女權運動史到婦女史,從心理史到心態史,從思想史到心智史以及口述史[9](P163-211)。自下而上的歷史學的性質和特徵在勞工史、婦女史、心態史和心智史等方面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並極大地拓展了教育史的研究領域。從美國發端的教育史學的重新定位是一個國際性的過程,幾年以後就傳到了歐洲大陸,社會科學和社會史導向的研究範式開始挑戰傳統教育史學模式。在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和澳大利亞等國,自下而上的教育史學都有不同形式和程度的發展[10]。
其次,對當代西方教育史學發展的一般趨勢和特徵進行了思考。20世紀的西方史學發生過兩次轉變,先是從傳統史學(the old history)轉向新史學(the new history),後又出現敘述史學的復興,逐漸形成傳統史學、新史學和新新史學「三足鼎立」的格局。在戰後國際史學轉向和師范教育機構轉型的雙重夾擊下,傳統西方教育史學模式也發生了相應的嬗變,先是在歷史學社會科學化潮流的影響下朝著新社會史的方向發展,後來在新文化史學的影響下出現了新文化教育史學。「進入21世紀,一方面,運用傳統教育史學模式研究教育史的仍大有人在,許多教育史學家為捍衛教育史學的獨立性而努力;另一方面,新文化史取向的教育史學與新社會史學取向的教育史學既相互博弈又取長補短,形成了戰後西方教育史學三足鼎立和多元化發展的態勢」[11]。
❷ 【4】實驗研究法算不算實證方法【結】
那位數字哥,說的相當經典了~實證是對研究對象的觀察,調查,從個別到一般歸納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實驗是控制,創設一定條件,人為地變革研究對象,驗證假設,探討因果關系。(廈大解析)
教育研究方法等級相關的使用條件有:
1、兩列觀測數據都是順序變數數據,或其中一列數據是順序變數數據,另一列數據是連續變數的數據。
2、兩個連續變數的觀測數據,其中有一列或兩列數據的獲得,主要依靠非測量方法進行粗略評估得到。
教育研究以發現或發展科學知識體系為導向,通過對教育現象的解釋、預測和控制,以促進一般化原理、原則的發展的過程。教育研究作為科學研究的一種形式,其突出特點是富有創造性,同時具有很強的目的性和計劃性,旨在解決一定的教育問題。
教育研究的類型:
1、教育價值研究與教育事實研究
這是根據教育研究對象及其任務所作的分類。教育事實研究是一種「實然」研究,主要揭示「是什麼」的問題。教育價值研究是一種「應然」研究,揭示的是「為什麼」和「如何做」的問題。教育研究,無論是對已存事實的研究,還是對未來事實的構建,都離不開對價值的認識和選擇。
2、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
這是根據教育研究的目的不同所作的分類。基礎研究旨在揭示教育現象的一般規律,建立具有普遍性的理論,增進人類知識。應用研究旨在尋找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或途徑。應用研究常常依據基礎研究的成果進行探討,而應用研究的成果也有助於完善基礎研究。
❹ 當今社會最受教室歡迎的教育研究方法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教育研究方法是一個比較冷門的知識點,往往以單、多選的形式考查,該知識點考頻較低,因而許多考生容易忽略,但事實上這一知識點的難度很低,考生只需系統學習、整理,即能做對題目、得到分數。本文我們詳細介紹並整理了常見的3種教育研究方法。
(一)教育觀察研究法
1.含義
研究者在自然條件下,通過感官或藉助於一定的科學儀器,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研究對象進行系統考察,從而獲取經驗事實的研究方法。觀察法是教育科學研究中使用廣泛的基本的研究方法。具有目的性、自然性、有詳實的觀察記錄和能動性的特點。
2.類型
(1)根據對觀察的環境條件是否進行控制和改變,可以將研究分為自然情境中的觀察和實驗室中的觀察。
(2)根據觀察時是否藉助儀器設備,可以把觀察分為直接觀察和間接觀察。
(3)根據觀察者是否直接參與被觀察者所從事的活動,可以將觀察分為參與性觀察和非參與性觀察。
(4)按觀察是否預先有嚴密的計劃和程序,可將觀察分為結構式觀察與非結構式觀察。
3.步驟
(1)界定研究問題,明確觀察目的和意義;
(2)編制觀察提綱,進入研究情境;
(3)實施觀察,收集記錄資料
教育觀察研究的記錄方法:
①描述記錄:
包括日記描述法、軼事描述法、連續記錄法。
②取樣記錄:
包括時間取樣(以時間作為選擇標准,專門觀察在特定時間內所發生的行為,主要記錄行為發生與否,呈現頻率及其持續時間。)事件取樣(以事件、活動作為選擇標准進行分類取樣)。較描述觀察具有更好的客觀性、可控性和有效性。既獲得可靠的觀察資料又節省了人力、物力和時間。
③行為核對表
觀察者將規定觀察的項目預先列出表格,當出現此行為時,就在該項下面劃勾。主要是用來核對重要行為出現與否,不提供行為性質的資料。
(4)分析資料得出研究結論
4.優缺點
(二)調查研究法
1.含義
是研究者通過問卷、訪談等方式,有目的、有計劃地搜集研究對象的有關資料,對取得的第一手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從而揭示事物本質和規律,尋求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的研究方法。
2.類型
(1)按調查對象的選擇范圍,可以分為普遍調查、抽樣調查和個案調查。
(2)依據調查內容,可以分為現狀調查、相關調查、發展調查和沖刺調查。
(3)依據調查的方法和手段,可以將調查分為問卷調查、訪談調查、測量調查和調查表法。
3.步驟
(1)明確調查目的;(2)指定調查計劃;(3)准備調查材料和工具;(4)實施調查;(5)整理調查材料;(6)撰寫調查報告。
4.優缺點
(三)實驗研究法
1.含義
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創設一定的條件,人為地影響研究對象,從而驗證假設,探討條件和教育對象之間的因果關系的研究方法。
2.類型
(1)根據實驗進行的場所,可分為實驗室實驗和自然實驗
(2)根據實驗的目的可以分為確認性實驗、探索性實驗和驗證性實驗
(3)根據同一實驗中自變數因素的多少,可分為單因素實驗和多因素實驗
(4)根據對實驗的控製程度,可分為前實驗、准實驗與真實驗
3.步驟
(1)准備階段;(2)實施階段;(3)總結推廣階段。
4.優缺點
以上是我們對這一部分內容的整理,各位考生可進行方法間的比較,認真備考,取得滿意的成績。
❺ 大學,教育研究方法課,要求交2000字以上的論文,題目不限,最好貼近大學生活。
畢業論文是學術論文的一種形式,為了進一步探討和掌握畢業論文的寫作規律和特點,需要對畢業論文進行分類。由於畢業論文本身的內容和性質不同,研究領域、對象、方法、表現方式不同,因此,畢業論文就有不同的分類方法。
按內容性質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畢業論文分為理論性論文、實驗性論文、描述性論文和設計性論文。後三種論文主要是理工科大學生可以選擇的論文形式,這里不作介紹。文科大學生一般寫的是理論性論文。理論性論文具體又可分成兩種:一種是以純粹的抽象理論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是嚴密的理論推導和數學的運算,有的也涉及實驗與觀測,用以驗證論點的正確性。另一種是以對客觀事物和現象的調查、考察所得觀測資料以及有關文獻資料數據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是對有關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概括、抽象,通過歸納、演繹、類比,提出某種新的理論和新的見解。
按議論的性質不同可以把畢業論文分為立論文和駁論文。立論性的畢業論文是指從正面闡述論證自己的觀點和主張。一篇論文側重於以立論為主,就屬於立論性論文。立論文要求論點鮮明,論據充分,論證嚴密,以理和事實服人。駁論性畢業論文是指通過反駁別人的論點來樹立自己的論點和主張。如果畢業論文側重於以駁論為主,批駁某些錯誤的觀點、見解、理論,就屬於駁論性畢業論文。駁論文除按立論文對論點、論據、論證的要求以外,還要求針鋒相對,據理力爭。
按研究問題的大小不同可以把畢業論文分為宏觀論文和微觀論文。凡屆國家全局性、帶有普遍性並對局部工作有一定指導意義的論文,稱為宏觀論文。它研究的面比較寬廣,具有較大范圍的影響。反之,研究局部性、具體問題的論文,是微觀論文。它對具體工作有指導意義,影響的面窄一些。
❻ 2018考研教育學大綱
2018考研教育學大綱目前暫未公布,跨考考研預計2018考研教育學大綱8月下旬發布,請廣大考生密切關注跨考考研內容。
附2017年大綱:
2017年考研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考試大綱
Ⅰ、考試性質
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考試是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教育學學科的碩士研究生而設置的具有選拔性質的全國統一入學考試科目,其目的是科學、公平、有效地測試考生掌握教育學學科大學本科階段專業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評價的標準是高等學校教育學學科優秀本科畢業生所能達到的及格及及格以上水平,以利於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擇優選拔,確保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質量。
Ⅱ、考查目標
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考試涵蓋教育學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學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學科基礎課程。要求考生系統掌握上述教育學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能夠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斷和解決有關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
Ⅲ、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一、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30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鍾。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試卷內容結構
(—)必答題為270分,各部分內容所佔分值為:
教育學原理 約100分
中外教育史 約100分
教育心理學 約40分
教育研究方法 約30分
(二)必選題為30分,考生必須在兩道試題中選取一道作答。第I道題考查教育心理學的內容,第Ⅱ道題考查教育研究方法的內容。考生若兩題都回答,只按第I道題的成績計入總分。
四、試卷題型結構
單項選擇題 45小題,每小題2分,共90分
辨析題 3小題,每小題15分,共45分
簡答題 5小題,每小題15分,共75分
分析論述題 3小題,每小題30分,共90分
Ⅳ、考查內容
教育學原理
【考查目標】
1.准確識記教育學的基礎知識。
2.正確理解教育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
3.能夠運用教育學的基本理論分析教育理論與實踐問題。
一、教育學概述
(一)教育學的研究對象
(二)教育學的研究任務
(三)教育學的產生與發展
1.教育學的萌芽
2.獨立形態教育學的產生與發展
3.20世紀以來教育學的發展
二、教育及其產生與發展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定義的類型
2.教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二)教育的結構與功能
1.教育的結構
教育活動的結構;教育系統的結構。
2.教育的功能
個體發展功能與社會發展功能;正向功能與負向功能;顯性功能與隱性功能。
(三)我國關於教育本質問題的主要觀點
教育是上層建築;教育是生產力;教育具有上層建築和生產力的雙重屬性;教育是一種綜合性的社會實踐活動;教育是促進個體社會化的過程;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
(四)關於教育起源的主要觀點
1.生物起源說
2.心理起源說
3.勞動起源說
(五)教育的發展
1.古代教育的特徵
2.近代教育的特徵
3.現代教育的特徵
三、教育與社會發展
(一)關於教育與社會關系的主要理論
教育獨立論;教育萬能論;人力資本論;篩選假設理論;勞動力市場理論
(二)教育的社會制約性
1.生產力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2.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3.文化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4.科學技術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5.人口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三)教育的社會功能
l.教育的經濟功能
2.教育的政治功能
3.教育的文化功能
4.教育的科技功能
5.教育的人口功能
(四)當代社會發展對教育的需求與挑戰
現代化與教育變革;全球化與教育變革;知識經濟與教育變革;信息社會與教育變革;多元文化與教育變革。
四、教育與人的發展
(-)人的身心發展特點及其對教育的制約
1.人的身心發展的主要特點
發展的順序性;發展的階段性;發展的差異性;發展的不平衡性。
2.人的身心發展特點對教育的制約
(二)人的身心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
l.關於影響人的身心發展因素的主要觀點
單因素論與多因素論;內發論與外鑠論;內因與外因交互作用論。
2.遺傳素質及其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
3.環境及其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
(三)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
1.個體個性化與個體社會化
2.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及有效發揮的條件
五、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
(一)教育目的
l.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的定義;教育目的與教育方針的關系。
2.關於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論
個人本位論,社會本位論;內在目的論,外在目的論;教育准備生活說,教育適應生活說;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
3.教育目的確立的依據
4.我國的教育目的
1949年以來各個時期的教育目的;我國教育目的的精神實質。
5.全面發展教育的構成
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全面發展教育各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
(二)培養目標
1.培養目標的概念
培養目標的定義;培養目標與教育目的的關系。
2.我國中小學培養目標
六、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概念
(二)學校教育制度
1.學制的概念與要素
2.學制確立的依據
3.各級學校系統
4.各類學校系統
5.1949年以來我國的學制
1951年的學制;1958年的學制改革;改革開放以來的學制改革。
(三)現代教育制度改革
1.義務教育年限的延長
2.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綜合化
3.高等教育的大眾化
4.終身教育體系的建構
七、課程
(一)課程與課程理論
1.課程的概念
課程的定義;課程與教學的關系。
2.課程理論及主要流派
知識中心課程理論;社會中心課程理論;學習者中心課程理論。
(二)課程類型
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綜合課程與分科課程: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
(三)課程編制
1.泰勒原理
2.課程計劃、課程標准與教材
3.課程日標
課程目標的概念;課程目標的來源;課程目標與培養目標、教學目標的關系: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
4.課程的范圍與結構
5.課程實施
課程實施的取向;影響課程實施的因素。
6.課程評價
課程評價的含義;課程評價的模式與功能;課程評價的主要范圍。
(四)課程改革
1.影響課程改革的主要因素
政治因素;經濟囚素;文化因素;科技革新;學生發展。
2.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外的主要課程改革
3.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八、教學
(一)教學概述
l.教學的概念
教學的定義;教學與教育、智育、上課的區別與聯系。
2.教學的主要作用與任務
(二)教學理論及主要流派
1.教學理論概述
學習理論及其與教學理論的關系;教學理論與課程理論的關系;教學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2.當代主要教學理論流派
行為主義教學理論;認知主義教學理論;人本主義教學理論。
(三)教學過程
1.關於教學過程本質的主要觀點
2.教學過程中應處理好的幾種關系
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的關系;掌握知識與培養思想品德的關系;掌握知識與提高能力的關系;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關系;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的關系。
3.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的概念;教學設計的過程與方法;教學設計的模式。
(四)教學模式
1.教學模式概述
教學模式的概念;教學模式的特點;教學模式的結構。
2.當代國外主要教學模式
程序教學模式;發現教學模式;掌握學習教學模式;暗示教學模式;範例教學模式;非指導性教學模式。
3.當代我國主要教學模式
(五)教學原則
1.教學原則的概念及確立依據
2.中小學教學的基本原則
直觀性原則;啟發性原則;系統性原則;鞏固性原則;量力性原則;思想性和科學性統一的原則;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因材施教原則。
(六)教學組織形式
1.教學組織形式的歷史發展
2.班級授課制
3.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
(七)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實驗法;實習作業法;演示法;練習法;參觀法:自學輔導法
(八)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
備課;上課;作業的布置與批改;課外輔導;學業考評。
(九)教學評價及其改革
1.教學評價的含義及其功能
2.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
3.學業成就評價
4.教學評價的改革
九、德育
(一)德育概述
1.德育概念
2.德育任務
(二)我國學校德育的基本內容
1.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
2.《小學德育綱要》與《中學德育大綱》
(三)德育過程
1.德育過程的要素
2.德育過程的規律
(四)德育原則
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知行統一;正面引導與紀律約束相結合;發揮積極因素與克服消極因素相結合;嚴格要求與尊重信任相結合;照顧年齡特點與照顧個別特點相結合;教育影響的一致性;教育影響的連續性。
(五)德育方法
說服教育;情感陶冶;實踐鍛煉;自我教育;榜樣示範;品德評價。
(六)德育途徑
直接的道德教學;間接的道德教育。
(七)德育模式
道德認知發展模式;體諒模式;價值澄清模式;社會學習模式;集體教育模式。
十、教師與學生
(一)教師
1.教師的概念與類別
2.教師職業的產生與發展
3.教師的地位與作用
4.教師勞動的特點
5.教師的專業素養
6.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與途徑
7.教師的權利與義務
(二)學生
1.學生及學生觀
2.學生群體
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學生群體的作用。
3.學生的權利和義務
(三)師生關系
1.師生關系的特點與類型
學生中心論;教師中心論。
2.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
良好師生關系的標准;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途徑與方法。
中外教育史
【考查目標】
1.系統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識,了解教育思想演變、教育制度發展、教育實施進程的基本線索,特別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准確理解有關中外教育史的基本文獻,特別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
3.正確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評價中外教育史實,總結經驗與教訓,為現實的教育改革與發展提供理論啟示。
-、中國古代教育
(一)官學制度的建立與"六藝"教育的形成
1.學校萌芽的傳說
2.西周的教育制度
"學在官府";大學與小學:國學與鄉學;家庭教育。
3."六藝"教育
(二)私人講學的興起與傳統教育思想的奠基
1.私人講學的興起與諸子百家私學的發展
2.齊國的稷下學宮
3.孔丘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
創辦私學與編訂"六經";"庶、富、教"、"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與教育作用和地位;"有教無類"與教育對象;"學而優則仕"與教育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啟發誘導、學思行並重;道德教育;論教師;歷史影響。
4.孟軻的教育思想
思孟學派;"性善論"與教育作用;"明人倫"與教育目的;"大丈夫"的人格理想;"深造自得"的教學思想。
5.荀況的教育思想
荀況與"六經"的傳授;"性惡論"與教育作用;以"大儒"為培養目標;以儒經為教學內容;"聞見知行"結合的學習過程與方法;論教師。
6.墨家的教育思想
"農與工肆之人"的代表;"素絲說"與教育作用;以"兼士"為培養目標;以科技和思維訓練為特色的教育內容;主動、創造的教育方法。
7.道家的教育思想
"法自然"與教育作用;"逍遙"的人格理想;提倡懷疑的學習方法。
8.法家的教育實踐與思想
"人性利己說"與教育作用;禁詩書與"以法為教";禁私學與"以吏為師"
9.戰國後期的教育論著
《大學》;《中庸》;《學記》;《樂記》。
(三)儒學獨尊與讀經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
1."獨尊儒術"文教政策的確立
2.太學、郡國學與鴻都門學
3.察舉制度
4.董仲舒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
《對賢良策》與三大文教政策;論人性與教育作用;論道德教育。
5.王充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
對讖緯神學的批判;關於教育作用與培養目標;論學習。
(四)封建國家教育體制的完善
1.魏晉南北朝官學的變革
西晉的國子學;南朝宋的"四館"與總明觀。
2.隋唐時期教育體系的完備
文教政策的探索與穩定;政府教育管理機構和體制的確立;中央和地方官學體系的完備;私學發展;學校教育發展的特點。
3.科舉制度的建立
科舉制度的萌芽與確立;科舉考試的程序、科目與方法:科舉制度與學校教育的關系;科舉制度的影響。
4.顏之推的教育思想
顏之推與《顏氏家訓》;論士大夫教育;論家庭教育。
5.韓愈的教育思想
"性三品"說與教育作用;關於人才培養和選拔的思想;論尊師重道
(五)理學教育思想和學校的改革與發展
1.科舉制度的演變與官學的改革
科舉制度的演變;學校淪為科舉附庸;宋代"興文教"政策;北宋三次興學與"三舍法";"蘇湖教法";積分法;"六等黜陟法";"監生歷事";社學。
2.書院的發展
書院的產生與發展;《白鹿洞書院揭示》與書院教育宗旨;東林書院與書院講會;詁經精舍、學海堂與書院學術研究;書院教育的特點。
3.私塾與蒙學教材
私塾的發展與種類;蒙學教材的發展、種類和特點。
4.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存天理,滅人慾"與教育作用;論"大學"和"小學"教育;"朱子讀書法"。
5.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致良知"與教育作用;"隨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則;論教學;論兒童教育。
(六)理學教育思想的批判與反思
1.理學教育思想的批判
2.黃宗羲的"公其非是於學校"
3.顏元的教育思想
顏元與漳南書院;"實德實才"的培養目標;"六齋"與"實學"的教育內容;"習行"的教學方法。
二、中國近代教育
(一)近代教育的起步
1.教會學校在中國的舉辦
2.洋務學堂的興辦
洋務學堂的舉辦、類別和特點;京師同文館;福建船政學堂。
3.留學教育的起步
幼童留美;派遣留歐。
4."中體西用"思想與張之洞的《勸學篇》
"中體西用"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張之洞與《勸學篇》;"中體西用"的歷史作用和局限。
(二)近代教育體系的建立
1.維新派的教育實踐
興辦學堂;興辦學會與發行報刊。
2."百日維新"中的教育改革
創辦京師大學堂;改革科舉制度。
3.康有為的教育思想
維新運動中的教育改革主張;《大同書》中的教育理想。
4.梁啟超的教育思想
"開民智"、"伸民權"與教育作用;培養"新民"的教育目的;論學制:論師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兒童教育。
5.嚴復的教育思想
"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的"三育論";"體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觀。
6.清末新政時期的教育改革
"壬寅學制"和"癸卯學制"的頒布;廢科舉,興學堂;建立教育行政體制:確定教育宗旨。
7.清末的留學教育
留日教育;"庚款興學"與留美教育。
(三)近代教育體制的變革
1.民國初年的教育改革
制定教育方針;頒布學制;頒布課程標准。
2.蔡元培的教育思想與實踐
"五育並舉"的教育方針;改革北京大學的教育實踐;教育獨立思想。
3.新文化運動時期和20年代的教育思潮與教育改革運動
平民教育思潮;工讀主義教育思潮;職業教育思潮;實用主義教育思潮;勤工儉學運動;科學教育思潮;國家主義教育思潮;學校教學改革與實驗。
4.教會教育的擴張與收回教育權運動
5.1922年"新學制"
七項標准;學制體系與特點。
三、中國現代教育
(-)南京國民政府的教育
1.教育宗旨與教育方針的變遷
黨化教育;"三民主義"教育宗旨;"戰時須作平時看"的教育方針。
2.教育制度改革
大學院和大學區制的試行;"戊辰學制"的頒行。
3.學校教育發展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抗日戰爭時期的學校西遷。
4.學校教育的管理措施
訓育制度;中小學校的童子軍訓練;高中以上學生的軍訓;中學畢業會考。
(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教育
1.新民主主義教育方針的形成
蘇維埃文化教育總方針;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教育方針政策;"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方針。
2,幹部教育
幹部在職培訓;幹部學校教育;"抗大"。
3.群眾教育
4.普通教育
根據地的小學教育;解放區中小學教育的正規化;解放區高等教育的整頓與建設。
5.革命根據地教育的基本經驗
(三)現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論與實踐
1.楊賢江與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
論教育本質;"全人生指導"與青年教育。
2.黃炎培的職業教育思想與實踐
職業教育的探索;職業教育思想體系。
3.晏陽初的鄉村教育實驗
"四大教育"與"三大方式";"化農民"與"農民化"。
4.梁漱溟的鄉村教育建設
鄉村建設和鄉村教育理論;鄉村教育的實施。
5.陳鶴琴的"活教育"探索
兒童教育和"活教育"實驗;"活教育"思想體系。
6.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與實踐
"生活教育"實踐:曉庄學校;山海工學團;"小先生制";育才學校;"生活教育"理論體系。
四、外國古代教育
(一)東方文明古國的教育
1.巴比倫的教育
巴比倫的學校:巴比倫學校的教學內容與方法。
2.古代埃及的教育
古代埃及的學校;古代埃及學校教育的內容與方法。
3.古代印度的教育
婆羅門教育;佛教教育。
4.古代東方文明古國教育發展的特點
(二)古希臘教育
1.古風時代的教育
斯巴達教育;雅典教育。
2.古典時代的教育
"智者派"的教育活動與教育貢獻。
3.希臘化時期的教育
4.蘇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論;德育論;智育論;"蘇格拉底方法"。
5.柏拉圖的教育思想
"學習即回憶";《理想國》中的教育觀。
6.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靈魂論與教育;教育作用論。
(三)古羅馬教育
1.共和時期的羅馬教育
2.帝國時期的羅馬教育
3.古羅馬的教育思想
西塞羅的教育思想;昆體良的教育思想;奧古斯丁的教育思想。
(四)西歐中世紀教育
1.基督教教育
基督教的教育形式、機構和教育內容;基督教的教育思想。
2.封建主貴族的世俗教育
宮廷學校;騎士教育。
3.中世紀大學的形成與發展
4.新興市民階層的形成和城市學校的發展
(五)拜占廷與阿拉伯的教育
1.拜占廷的教育
教育概況;教育的特點及其影響。
2.阿拉伯的教育
教育概況;教育的特點及其影響。
五、外國近代教育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時期的教育
1.人文主義教育
義大利人文主義教育;北歐人文主義教育;人文主義教育的基本特徵。
2.新教教育
路德派新教的教育主張與教育實踐;加爾文派新教的教育主張;英國國教派的教育主張
3.天主教教育
耶穌會的學校;耶穌會學校的組織管理與教學方式。
(二)歐美主要國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
1.英國近代教育
教育概況;教育思想:洛克、斯賓塞論教育。
2.法國近代教育
教育概況;教育思想:愛爾維修、狄德羅、拉夏洛泰論教育;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主要教育改革方案和教育主張。
3.德國近代教育
教育概況;教育思想:第斯多惠論教育。
4.俄國近代教育
教育概況;教育思想:烏申斯基論教育。
5.美國近代教育
教育概況;教育思想:賀拉斯?曼論教育。
6.日本近代教育
教育概況;教育思想;福澤諭吉論教育。
(三)西歐近代教育思想
1.誇美紐斯的教育思想
論教育的目的和作用;論教育適應自然的原則;論普及教育和統一學制;論學年制和班級授課制;論教學原則;論道德教育;教育管理思想。
2.盧梭的教育思想
自然教育理論及其影響:公民教育理論。
3.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
教育實踐活動;論教育目的;論教育心理學化;論要素教育;建立初等學校各科教學法;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4.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
教育實踐活動;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道德教育理論;課程理論;教學理論;赫爾巴特教育思想的傳播。
5.福祿培爾的教育思想
論教育的基本原理;幼兒園教育理論。
6.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對空想社會主義教育思想的批判繼承;論教育與社會的關系;論教育與社會生產;論人的本質和個性形成;論人的全面發展與教育的關系:論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重大意義。
六、外國現代教育
(一)19世紀末至20世紀前期歐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實驗
1.新教育運動
新教育運動的形成和發展;新教育運動中的著名實驗;新教育運動中的主要理論:梅伊曼、拉伊的實驗教育學,凱興斯泰納的"公民教育"與"勞作學校"理論,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2.進步教育運動
進步教育運動始末;進步教育實驗:昆西教學法、有機教育學校、葛雷制、道爾頓制、文納特卡計劃、設計教學法。
(二)歐美主要國家和日本的現代教育制度
1.英國教育的發展
《巴爾福教育法》與教育行政管理體制的變化;《費舍教育法》;《哈多報告》;《斯賓斯報告》;《1944年教育法》;"羅賓斯原則";《雷沃休姆報告》;《1988年教育改革法》。
2.法國教育的發展
《費里教育法》;統-學校運動與學制改革;中學課程的改革;《阿斯蒂埃法》與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郎之萬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教育改革法》;《高等教育方向指導法》(《富爾法案》);《法國學校體制現代化建議》(《哈比改革》);《課程憲章》。
3.德國教育的發展
德意志帝國與魏瑪共和國時期的教育;《改組和統一公立普通學校教育的總綱計劃》;《高等學校總綱法》。
4.美國教育的發展
中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則》、"八年研究";初級學院運動;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全國職業教育促進會"、《史密斯一休斯法案》。
《國防教育法》和20世紀60年代的教育改革;20世紀70年代的教育改革:生計教育、"返回基礎";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教育改革:《國家在危機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5.日本教育的發展
20世紀初期至20年代末的教育改革與發展:《教育敕語》、《大學令》;軍國主義教育體制的形成和發展。
《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教育改革。
6.蘇聯教育的發展
建國初期的教育改革;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內容及成效;《統一勞動學校規程》。
20世紀20年代的學制調整和教學改革實驗:"綜合教學大綱"、"勞動教學法";20世紀30年代教育的調整、鞏固和發展:《關於小學和中學的決定》。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教育改革:1958年的教育改革、1966年的教育改革、1977年以後的教育改革。
蘇聯教育思想:馬卡連柯的教育思想、凱洛夫的《教育學》、贊科夫的教學理論、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論。
❼ 教育研究方法導論的目錄
序言
前言
第一編 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
第一章 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第一節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界說
一、教育研究與教育研究方法
二、教育研究方法學科的研究對象和理論體系
第二節 教育研究方法的分類
一、四種研究水平
二、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類型
第三節 教育研究與教育科學的發展
一、促進教育改革的活力
二、發展和完善教育科學理論的基礎
三、培養未來教育改革家的重要戰略措施
第二章 教育研究方法的歷史發展
❽ 教育學考研311統考參考書有哪些
2022教育學311考研SVIP班
鏈接:
若資源有問題歡迎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