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研究內容及方法
本書是作者主持的雲南省科研項目:岩溶水有效開發技術方案研究(項目編號:2003PY04),依託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雲南典型地區岩溶地下水調查與地質環境整治示範(項目編號:200310400024)完成的研究成果。完成了典型岩溶流域1:5萬水文地質及環境地質測繪1100km2,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鑽探3791.94m,各類物探4169點,取岩土水樣試驗分析626件,岩溶水動態監測18個點,岩溶水示蹤試驗2組等大量的調查和勘探試驗工作。這些工作和成果,為本書的研究提供了翔實的資料,使之能夠順利完成,達到了預期的目的,並檢驗了研究成果的正確性。同時,本書的研究也為岩溶水的勘查和開發示範提供了理論和技術指導,使開發工程的技術方案設計得到了技術創新,工程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達到了示範目的。
此外,1999~2002年,作者參與主持完成的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西南岩溶石山地區地下水資源勘查與生態環境地質調查,也為進行岩溶水有效開發技術研究提供了水文地質與水資源的系統基礎資料。在各個參加工作的省市區的示範工作中,也成功地建成了一批暗河及大泉引、提、堵、蓄、富水塊段鑽井開采工程。這些調查成果和工程實踐,為本書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本書的研究目的是通過科學技術研究,在岩溶水資源及地質環境特徵研究,以及岩溶水開發技術實驗研究的基礎上,系統地總結適宜於不同的岩溶水源地類型以及不同需求的岩溶水有效勘查和開發技術方案,為岩溶水的有效開發利用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使岩溶水開發的成功率和效益大幅度提高。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書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研究,所採取的研究思路、內容和方法如下:
第一個方面,以現代岩溶學理論為指導,深入研究國家國土資源大調查西南岩溶地區岩溶水資源調查的最新資料。系統地認識岩溶地質環境及水文地質條件以及岩溶水的賦存及運動特徵,准確把握岩溶水富集規律,建立確切的找水標志,提高尋找和圈定岩溶水源地的准確性。根據岩溶含水層的埋藏分布、岩溶水出露狀態,以及岩溶含水層的導水和賦水空間形態、結構及水動力特徵,劃分岩溶水源地類型,分析總結各類岩溶水源地岩溶水的開發技術條件,評價其脆弱性,最終掌握各類岩溶水源地對不同的勘查開發技術的適宜性。
第二個方面,引進目前國內外先進的核磁共振、高密度電法、地質雷達等地球物理探測技術,研究這些技術的特點和適用條件,結合常規電法技術和水文地質調查分析方法,選擇典型的岩溶流域,結合國家在雲南安排的岩溶水開發示範工程建設,針對不同類型岩溶水源地的勘查技術條件,分別選擇不同的方法開展野外技術方法試驗研究,並對探測和綜合分析解釋成果進行鑽探檢驗,驗證其可靠程度及准確性,優選出適合不同類型岩溶水源地的有效探測技術方法,集成岩溶水有效探測技術方案。
第三個方面,通過調查省內外岩溶水開發工程,考察發達國家岩溶水開發情況,收集國外相關信息,研究其成功的技術和經驗,以及其中失敗的原因與缺陷。根據各類岩溶水源地的開發技術條件,引出新的技術方案,並選擇典型岩溶水源地進行開發實驗,根據實驗結果加以改進和完善,得出各類岩溶水源地岩溶水有效開發技術方案。
從岩溶水開發的全過程來分析,成敗的最關鍵環節是找水勘查,只有找准岩溶賦水空間或徑流通道,才可能正確有效地實施岩溶水開發工程,這個問題的解決除了提高水文地質研究程度外,關鍵是要減少物探方法存在的多解性。本書研究了適合不同岩溶水源地的物探方法,通過不同方法探測結果的相互補充、驗證,根據經濟合理性和探測的有效性比選,選擇其中適宜的方法形成綜合探測方案,並建立代表不同含水層的地球物理特性、反映各類岩溶賦水空間的解譯參數和標准,從而達到提高探測的可靠性和精度的目標。
參考文獻及主要參考資料
[1]國家技術監督局.水文地質術語(GB/T14157-93)[S].北京:中國標准出版社,1993
[2]袁道先,蔡桂鴻.岩溶環境學[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23~58
[3]王宇,李燕,譚繼中等.斷陷盆地岩溶水賦存規律研究[M].昆明:雲南科技出版社,2003.1~4
[4]袁道先.對南方岩溶石山地區地下水資源及生態環境地質調查的一些意見[J].中國岩溶,2000,19(2):103~107
[5]王世傑.喀斯特石漠化概念演繹及其科學內涵的探討[J].中國岩溶,2002,21(2):101~104
[6]王瑞江,姚長宏,蔣忠誠,等.貴州六盤水石漠化的特點、成因與防治[J].中國岩溶,2001,20(3):211~215
[7]耿弘,王宇,汪才芳等.雲南岩溶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M].昆明:雲南科技出版社,2002.77~78
[8]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編輯部.中國大網路全書 環境科學[M].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83年.216
[9]楊京平,盧劍波.生態恢復工程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5~6
[10]王宇,張貴.滇東岩溶高原石漠化及防治對策[A].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岩溶地下水與石漠化研究[C].南寧:廣西科技出版社,2003.26~35
[11]蘇維詞,朱之孝,熊康寧.貴州喀斯特山區的石漠化及其生態經濟治理模式[J].中國岩溶,2002,21(1):19~24
[12]姚長宏,楊桂芳,蔣忠誠.貴州省岩溶地區石漠化形成及其生態治理[J].地質科技情報,2001,20(2):75~78
[13]蘇維詞,周濟作.貴州喀斯特山區的「石漠化」及防治對策[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1995,4(2):177~182
[14]沈繼舫主編.中國生態環境建設與水資源保護利用[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2.111
[15]鄧德仁.21世紀初期的雲南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行動框架[A].水資源與能源可持續發展研究[C].昆明:雲南科技出版社,2003.11
[16]袁道先,劉再華,林玉石等.中國岩溶動力系統[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2.1~2
[17]袁道先.論岩溶水的不均勻性[A].《匯編》編選小組.岩溶地區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工作經驗匯編[C].北京:地質出版社,1978.1~19
[18]Urich P M,Day M,Lynagh F.Policy and practice in Karst landscape protection:Bohol,the Philippin.Geographical Journal,2001,167(4):305~323
[19]Yuan Daoxian.Rock Desertification in the Subtropical Karst of South China.1997,Z.Geomorph.N.F.Suppl.-Bd.108,81~90
[20]袁道先.全球岩溶生態系統對比:科學目標和執行計劃[J].地球科學進展,2001,16(4):461~466
[21]丁繼紅,周德亮,馬生忠.國外地下水模擬軟體的發展現狀與趨勢[J].勘察科學技術,2002(1):37~42
[22]CCOP Technical Secretariat.Proceedings of the 1st Compiler』Meeting of DCGM Phase Ⅳ:Groundwater and Geothermal Databases.24~26 April 2001 Bangkok,Thailand
[23]王宇,李麗輝.德國岩溶水勘查技術與開發利用概況[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5,32(6):91~95
[24]西部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勘查新技術應用項目組.國內外地下水勘查新技術專集[M].中國地質調查局,2004.27~68
[25]袁道先.法國岩溶和岩溶水[R].桂林:地質礦產部岩溶地質研究所,1984.21~34
[26]岩溶地質考察組.赴南斯拉夫岩溶地質考察報告[R].北京:國家地質總局,1982.27~42
Ⅱ 研究內容、思路和方法
1.2.1 主要研究內容
以遙感、地質、航放、重磁、DEM 信息處理分析為基礎,以多源信息深入挖掘和深化應用為目標,以相山地區進一步找礦方向的釐定為目的,重點開展了以下研究工作:
圖 1.1 相山礦田鈾礦分布略圖
1.2.1.1 相山火山- 侵入雜岩總體形態研究
主要研究其形成背景、基底構造、形態特徵、與區域地層構造的關系和成因定位機制。相山火山- 侵入雜岩的總體形態研究是深部成礦條件研究的基礎。
1.2.1.2 新構造運動研究
通過 Landsat-7ETM+多光譜數據的圖像融合和 RGB 合成,對相山地區地貌景觀、岩性、線狀構造和環狀構造進行全面分析,並重點研究線狀構造的第四紀活動形跡,探討新構造運動對該區成礦幅度和礦床保存的影響。
1.2.1.3 相山西北與東南部的對比研究
相山鈾礦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南東部很少。筆者將進行構造岩漿發育特徵、遙感影像、重磁表現、基底形態、成礦特徵的對比分析,探索相山鈾礦空間分布差異性的主控因素。
1.2.1.4 侵蝕作用和保存狀態研究
礦床是地質作用的歷史產物,礦床形成後還會經歷各種變化和改造。相山礦田全盲礦床很少,礦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蝕作用。雖然以往礦床成因研究成果頗豐,但礦田的侵蝕深度以及保存狀態研究薄弱,因此筆者開展了侵蝕深度或侵蝕程度的評價研究。
1.2.2 研究思路
以地球系統科學理論為指導,在前人豐富資料、成果及野外調查的基礎上,採用空間資料庫技術、信息集成技術、三維可視化技術等,對相山火山- 侵入雜岩總體特徵及礦床保存狀態進行研究,為相山礦田深入找礦提供依據。
(1) 調研、收集國內外遙感、地質、航放、重磁、DEM 技術的發展態勢和技術資料,了解多源信息集成技術在地質勘查中的應用現狀和動態,明確技術關鍵,確定研究重點及所採用的 GIS 技術平台。
(2) 系統地收集相山地區區域地質、遙感、航放、航磁、地面物化探和水文地質等資料以及相關論文、專著。了解研究區的工作程度和研究現狀,成岩成礦方面存在的問題。
(3) 對收集的資料和數據進行數字化和影像化,構建相山地區空間資料庫。
(4) 在空間資料庫技術、三維可視化技術支持下,首先對相山地區積累的多源信息逐一進行單信息分析,然後進行多源信息集成處理。通過信息挖掘,發現規律,形成認識,並應用於勘查實踐。
技術路線框圖見圖 1.2。
1.2.3 研究方法
在文獻調研、資料收集、建立空間資料庫的基礎上,主要採用以下技術方法:
(1) 野外地質調查,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新構造運動的調查,重點觀察主斷裂的活動形跡。
(2) 地質、ETM、航放、重磁、DEM 單信息分析。ETM 圖像處理在 Erdas imagine8.6 平台進行,通過增強處理、比值分析、主成分變換,提取線性構造和蝕變異常並進行地質分析; 航放信息採用能譜參數計算、圖像編碼等技術方法; 重、磁信息則採用不同高度的向上延拓和方向導數處理; DEM 主要採用地形形態分析等方法。
圖1.2 技術思路框圖
(3) 在空間資料庫等相關技術的支持下,將遙感信息與地質、航放、重磁和 DEM 數據進行集成處理,開展相山火山- 侵入雜岩總體特徵和侵蝕狀態保礦條件研究。信息集成是本次研究將要採用的主要技術方法,包括遙感與航空放射性信息的集成,遙感與重磁信息的集成,遙感與地球化學信息的集成,遙感與地質地理信息的集成。
(4) 採用 C 語言和 MATLAB 軟體開發平台相結合的方式,對地學數據進行三維可視化分析。
(5) 以基礎地質信息的深入挖掘為主導,結合其他地學信息和集成處理成果,開展相山地區關鍵地質問題的綜合應用研究。
本選題的創新點主要有:
(1) 研究思路上實現兩個轉移,即從單信息研究到多源信息的對相山地區的總體研究; 從成礦作用研究為主到成礦作用和保礦研究並重。
(2) 在研究內容上,注重了新構造運動和剝蝕狀態研究。
(3) 在研究方法上,側重於多源地學信息的綜合運用,其中傳統的地學研究方法與空間資料庫技術、信息集成技術相結合是本次研究的主要技術手段。
Ⅲ 研究思路、研究內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在充分收集、消化和吸收前人資料的基礎上,以現代地球科學和成礦理論為指導,並綜合礦床學、岩石學、流體包裹體、同位素地質年代學、同位素地球化學、岩石地球化學等多學科知識,採用野外地質調查與室內研究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研究相結合、岩(礦)相學與礦床地球化學相結合、礦物學研究與同位素測試相結合等綜合性研究方法,對兩個典型礦床開展全方位剖析,並進行對比,總結成礦規律,建立成礦模式。
二、研究內容及研究方法
在系統的野外地質調查和詳細的室內研究工作基礎上,以哈達門溝金礦床和金廠溝梁金礦床為研究對象,通過元素地球化學、同位素地球化學、同位素年代學和流體包裹體測試等手段,深入剖析金-鉬(銅)礦床(點)的產出環境、地質特徵,以確定金-鉬(銅)礦床的礦床類型和成礦機理過程以及成礦流體的形成、運移和演化規律,探討岩漿活動和金礦成礦的關系,在此基礎上確定找礦方向;主要研究內容包括:
(1)全面收集前人工作成果,包括礦區地質勘查報告、研究報告、區域地質調查報告以及科研論著和文獻,綜合分析已有資料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研究工作。
(2)重點對兩個典型礦床開展詳細的礦床學研究,開展以路線地質觀察、典型剖面測量,了解工作區內地層、構造、岩漿岩演化特徵,查明它們之間的空間分布關系;重點觀察研究含礦地質體及礦體的產出特徵、幾何形態、接觸關系、岩礦石類型和熱液蝕變特徵。在以上野外地質調查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採集岩(礦)石標本樣品。
(3)選取代表性岩礦(石)標本,磨製光(薄)片,碎樣,挑選單礦物,為開展室內研究和各種地球化學測試做准備。
(4)對代表性金礦礦石樣品進行流體包裹體研究,進行溫度、壓力、鹽度和成分測定,查明成礦流體的主要物質組成,成礦的物理化學條件的變化,推斷成礦流體的來源、運移和演化,揭示成礦作用過程。
(5)對代表性岩礦石樣品進行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和主量元素特徵研究,揭示成礦過程中元素的遷移變化特徵以及與區域岩漿活動的關系。
(6)對代表性岩礦石樣品進行鍶-釹-鉛同位素研究,確定成岩(礦)物質來源、源區特徵和演化過程,了解殼、幔物質在含礦侵入岩和金屬礦體中所佔比例。通過氫-氧-硫同位素的研究,對成礦流體的產物(礦石和蝕變岩及其所含礦物)進行系統分析,闡明成礦流體來源和運移過程以及成礦物質聚集機理,揭示地殼不同期次演化階段岩漿活動與金屬成礦作用的耦合關系。
(7)開展同位素年代學研究,通過鋯石SHRIMP U-Pb和LA-ICP-MS U-Pb方法對岩體年齡進行約束,通過輝鉬礦Re.Os,絹雲母和鉀長石等含鉀礦物Ar-Ar年齡測定來確定成礦作用的時限。
(8)綜合研究,結合本次野外觀察和室內測試成果,對礦床產出的地質環境、礦體特徵、礦床成因開展解剖性研究工作,探討礦床成因和成礦機制。在此基礎上,開展兩個典型礦床的對比研究工作,並結合區域構造-岩漿演化,深化對華北板塊北緣金礦成礦規律的認識,為區域金礦找礦勘查提供指導。
Ⅳ 如何選擇和確定研究方法
研究內容確定了,研究方法也就容易確定了。研究內容實際上就是將研究假設所提出的問題進一步細化,使我們對假設有一個更可操作性和比較具體的研究問題方向。如「分層遞進教學研究與實踐」這一課題,根據它的假設,我們可以進一步細化為7個比較具體問題加以研究:①建立分層方法和措施,使之與學生學習效果形成最佳結構;②探索分層遞進教學和分層學習指導的模式,使之與學生的學習需求形成最佳結合點;③探索將學生學習差異資源轉化為學習動力的可能性;④檢驗分層遞進教學與學生能力形成的顯著性;⑤分層遞進教學對學生個性發展的作用;⑥分層遞進教學與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形成的顯著性檢驗;⑦構建分層評價體系,使教學符合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要求。又如,課題「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教學質量--課堂教學的時間、材料結構的研究」,它的研究假設是:「通過對授課時間系統和教學材料系統的整體性設計優化,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在這個假設下,可以進一步地把問題細化為:①根據階段教學材料的內容特點和性質,如何設計課堂教學時間,使之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和生理需要,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②根據階段教學內容的特點和性質,設計教學的信息量,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得到提高。對這兩個問題還可以更進一步的細化。
研究的問題明確後,就可以選擇具體的研究方法了。如上面提到的課題:「分層遞進教學的研究與實踐」可以採用:①用調查研究法對有關問題的數據資料的收集;②用實驗研究法對投放的自變數所引起的效果進行研究;③用測驗研究法對教學效果的數據資料進行收集;④用比較研究法對研究對象在實驗前後
Ⅳ 研究思路、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層序地層分析的基本思路可概括為:從地表露頭或鑽孔岩心的研究入手,綜合利用鑽孔測井曲線和地震剖面資料,以沉積盆地整體性為著眼點,根據構造-沉積-熱體制以及沉積間斷和沉積環境演化特點將盆地劃分為不同層次結構的建造塊,然後詳細解剖不同層次或級別的建造塊的內外沉積構成,綜合解釋沉積體系和成因相的空間配置關系,在此基礎上,建立沉積盆地的等時地層格架和盆地演化模式,進而達到對盆地含油氣特徵的評價和預測。簡單地說,層序地層分析就是從沉積學和地層學兩方面對沉積盆地進行系統工程的研究,因此,層序地層分析更好地揭示了沉積體的空間分布規律,也更有利於含油氣盆地生儲蓋配套研究和儲集層的預測。
本書以層序地層學為研究主線,研究三亞組、梅山組、黃流組和鶯歌海組沉積體系構成,建立盆地等時地層格架,查明不同體系域內主要儲層砂體的分布,為該區儲層(儲集體)和有利的構造-岩性圈閉的預測提供地質依據。同時結合天然氣成藏條件分析,研究隱蔽油氣藏成藏特徵和規律,構建構造活動型盆地層序地層分析和油氣成藏模式研究的系統思路和方法體系。具體的研究內容和研究路線如下(圖1-5)。
1.區域構造與盆地內部構造演化特徵研究
考慮到鶯歌海盆地演化受區域構造活動的控製作用顯著,本書從區域構造活動入手,著重分析印支地塊的構造活動特徵以及對鶯歌海盆地的形成與演化的控制,以助於探討鶯歌海盆地的發育機制。此外,鶯歌海盆地內部構造特徵的分析是進行構造古地貌恢復以及層序地層解釋的基礎。
2.層序地層格架分析
應用層序地層學的基本觀點,以研究區常規地震剖面資料和高解析度地震剖面資料為基礎,根據層序界面的地震相特徵,並綜合考慮全球海平面變化特徵、鑽井標定等,進行層序地層的劃分與對比;根據地震反射特徵,結合強制海退的概念,進行層序單元內部構成的識別與解釋,通過地震資料的解釋建立盆地層序地層格架,以及反映各沉積體系域構成特徵的平面圖、剖面圖的編制。
同時,選取具有代表性的鑽井資料進行精細的觀察、分析,劃分不同級別的層序單元和沉積體系域。具體包括從岩性相、測井相、地震相等方面進行沉積環境和層序地層單元的分析,通過各個基本要素的綜合分析,確定各級層序地層單元的各種沉積體系沉積特徵及內部構成特徵。研究過程突出了以下幾個方面:①單井沉積相分析:一方面是通過鑽井岩心提取各種相標志信息,包括岩石顏色、岩石類型、碎屑顆粒結構、沉積構造、古生物、地球化學標志等,繪制代表層段的高頻層序關系圖;另一方面根據多種電性曲線形態特徵及其組合特點、准層序的疊加方式,繪制其層序展布、體系域類型、沉積相特徵及其各微相類型圖;②強調利用高解析度過井地震剖面配合,強調剖面的分析與單井分析的相互校正與驗證;③井間的層序地層和沉積相的對比分析,可進行四級層序或體系域的劃分和對比。
圖1-5 層序構成樣式及構造控製作用的研究流程
3.層序內部構成特徵、層序類型、層序發育樣式分析
綜合地震與鑽井的層序地層解釋結果,進行層序地層的構成特徵分析,包括各沉積體系域構成特徵、時空展布規律等。重點研究對象放在與油氣勘探關系密切的低位域沉積特徵的研究之上。將層序地層分析與構造地層分析相結合,以大量的地震解釋為基礎,以盆地內不同構造發育部位對沉積的控制為出發點,對鶯歌海盆地層序類型、發育樣式等進行分析。
4.沉降史模擬與盆地古地貌恢復
通過定量-半定量的分析方法,採用回剝分析原理,以地層解釋、沉積環境解釋為基礎,以沉降史二維模擬軟體為依託,對盆地3個主要沉積時期的構造古地貌進行定量-半定量的恢復,重建沉積時期的地貌形態。通過總沉降量等值線圖的編制,進行盆地構造活動強弱差異性分析。通過構造古地貌圖的編制,進行構造單元特徵研究與劃分。
5.構造對沉積的控製作用分析
綜合層序地層解釋結果、體系域構成特徵、層序類型以及層序發育樣式的研究與構造地層分析相結合,進行構造對體系域發育特徵、層序類型以及層序發育樣式的控製作用分析,探討低位域的形成模式與主要控制因素。
6.天然氣成藏模式分析與有利儲集體預測
根據以上研究內容取得的認識,綜合前人在該區域已經取得的成果,從烴源岩、儲集體、生儲蓋組合特徵分析入手,進行成藏組合特徵分析,並在此基礎上,提煉出本區的成藏模式,預測有利的區帶。
Ⅵ 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過程及研究范圍
河南省省轄18個城市廣泛分布第四紀鬆散地層,其淺層土體以及賦存的淺層地下水中低品位的地熱能資源豐富。為合理開發利用城市淺層地熱能資源,河南省地質調查院於2006年向河南省國土資源廳立項申請開展「河南省重點城市淺層地熱能評價與開發利用研究」項目,得到河南省國土資源廳批准,並列為「河南省國土資源廳地質礦產科技攻關項目」(科研項目編號02號),2007年初編寫了項目設計書,於2007年3月通過河南省國土資源廳審核,於2009年8月26日通過了河南省國土資源廳的驗收和科技鑒定。
原項目研究范圍:鄭州、開封、新鄉、許昌、漯河、周口、安陽、濮陽、焦作、洛陽、南陽等11個重點城市的城市建成區及規劃區,面積約5000km2。研究過程中根據社會發展狀況,調整工作區面積為2020年規劃區面積。
本書研究范圍是根據專家意見及河南省的實際情況,增加了鶴壁、濟源、三門峽、商丘、平頂山、駐馬店、信陽等7個城市的相應內容,同時,根據《淺層地熱能勘查評價規范》(DZ/TO225—2009),增加了地埋管熱泵系統應用適宜性評價與區劃研究內容。
二、研究目的
本項目研究目的是為科學利用與保護淺層地熱資源,初步研究河南省重點城市淺層地熱資源類型與潛力,進行開發利用區劃,促進河南省城市淺層地熱能的合理開發利用,減少投資風險等提供科學依據。
三、研究內容
為保證本項目研究目的及任務的實現,有利於科技攻關,提高成果科技水平及實用性,本書主要從以下4個方面進行研究。
1.淺層地熱能埋藏分布規律及循環特徵研究
該課題針對城市所處的山前沖洪積平原、河流沖積平原、河谷及盆地等水文地質單元,對淺層地熱能埋藏分布規律和循環體征進行研究,是此次研究項目的基礎,重點研究以下內容。
1)第四系厚度及年恆溫層深度。
2)淺層地熱能埋藏、分布及循環特徵。
3)水位、水溫、水質動態變化及影響因素。
4)建立和確定淺層地熱資源評價參數系列,包括滲透系數、儲水系數、地溫梯度、回灌滲透系數、熱導率和大地熱流值等。
5)建立典型城市的淺層地熱能概念模型和確定邊界條件。
2.淺層地熱能資源評價
該課題是城市淺層地熱能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區劃的主要依據,針對不同的水文地質單元,主要研究如下內容:
1)根據地(水)溫觀測、抽水和回灌試驗及室內測試,計算和確定淺層地熱能資源計算與評價參數值。
2)根據概念模型建立數學模型。
3)採用不同評價方法,計算淺層地熱能儲存量和可采資源量。
4)根據淺層地熱資源現狀開采量與可采資源量,計算開采潛力,並進行開采潛力分區。
3.淺層地熱能採集與回灌技術研究
該課題也是進行淺層地熱能合理開發利用區劃的主要依據。主要針對不同水文地質單元的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結合現有工程開展回灌技術和現場試驗,研究回灌量和水質及水溫對淺層地熱能儲存條件和可采資源量的影響;研究施工工藝,確定淺層地熱能採集與回灌的技術條件,包括合理井深、井間距、井結構、開采量與降深、回灌量等;確定合理的「即采即用即灌」方案。
4.淺層地熱能綜合開發利用區劃
在以上課題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適宜性分區;根據開發利用技術條件,確定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方式;對地下水資源和淺層地熱能資源提出相應的保護措施與保護目標。
四、主要研究方法
1.資料收集及二次開發
項目執行過程中廣泛收集18個重點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區域地質、水文地質、淺層地熱能利用、遙感、水文、氣象、環保、城市建設規劃和城市節能規劃等方面的資料,並進行系統地綜合整理。研究內容包括:①地層結構、構造特徵;②淺層地熱能利用層位水文地質條件;③總結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2.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現狀調查研究
在地面調查的基礎上,重點對此次研究的18個城市區淺層地熱能利用項目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工程佔地面積、應用建築面積、抽、回水井數量、井間距、抽水量與地下水溫、回水量與回灌水溫、運行期間地下水動態變化、製冷(熱)效果等。
3.水動力學方法調查與監測
淺層地熱能資源可稱為是一種主要以水為載體的可流動資源,為研究地下水的徑流條件,開展了地下水位統測和動態監測。在枯水期部署地下水位統測工作,統測點密度一般為每4km2一個點;選擇已有的淺層地熱能空調系統進行長期監測,以研究地下水源熱泵系統運行對地下水環境的影響,監測時間不少於一個水文年,監測內容包括抽水量、回灌量、水位、水質、水溫及利用效能等。其中水質監測選擇在淺層地熱能空調系統運行前、運行過程中及運行後分別採取水樣;水位及水溫觀測頻率每5天1次。
4.水熱力學方法調查與監測
為研究淺層地溫分布特徵,對淺層地下水溫度進行了調查。主要是結合水動力場研究開展地下水溫度場分布測量,儀器採用井中測溫儀(型號JL-1),平面上測量點密度大體按每25m2設1個點布設;垂向上測點密度為每2m設1個點,測深視井結構具體條件確定。
5.水文地球化學研究方法
地下水的水化學組成反映了淺層地熱能的形成環境與條件,可通過水化學成分研究其成因與形成年齡,評價淺層地熱能的科學用途。為分析不同水質對淺層地熱能空調系統的影響,研究提出相應的處理工藝措施,結合已有資料,分別在淺層地熱能空調系統動態監測點與水化學資料相對較少的研究區補充布置水質全項分析水樣並送實驗室測試。
6.現場實驗方法研究
為了解含水層富水性,計算水文地質參數,研究地下水回灌量和水質、水溫對淺層地熱能儲存條件和開采資源量的影響,確定合理的「即采即用即灌」方案;研究適宜於東部平原細顆粒含水層地區抽水、回灌井科學的施工工藝和成井結構,研究淺層地熱能採集技術的適用條件,針對不同的水文地質條件,結合已有或在建淺層地熱能利用工程,布置注水試驗和抽水試驗。為求得不同地層岩性的熱物理參數,在鄭州市布置施工地質取樣孔1眼,所取樣品送往南京大學實驗室測試。
7.模型建立與研究
建立淺層地熱能補給量、排泄量與儲存變化量的均衡模型,評價淺層地熱能資源量;根據水文地質條件,採用熱流量法或數值法預測評價淺層地熱能的可利用資源量;根據開采資源與現狀開采量評價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潛力。
選擇資料豐富且類型典型的地熱區段,運用HST3D數值模擬軟體,對地熱流體運移進行模擬;預測評價規劃開采和淺層地熱流體利用條件下,地熱流體溫度的時空變化趨勢;模擬不同地質、水文地質、地熱條件下,地下水的流場和溫度場的分布特徵;評價淺層含水層的儲熱功能和熱儲量,為合理、科學地開發淺層地熱流體資源提供科學依據。
8.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綜合研究
在上述方法研究的基礎上,研究提出不同地質水文地質條件下淺層地熱能採集技術方案,制定各市淺層地熱能合理開發利用區劃。
9.資料庫建設
對收集的資料、新取得的各項資料進行整理裝訂成冊,並統一使用GIS軟體平台,按要求建立資料庫。對原始圖件及成果圖件等實施數字化,並建立圖形屬性庫及外掛屬性庫。
Ⅶ 課題研究方法有哪些
課題研究方案基本內容
教育科研課題的種類多種多樣,其研究方法也各不相同,研究方案也有不同的種類,但究其結構,則大同小異。它基本上包含了以下幾個方面。
⑴課題的表述
一項研究課題必須有一個名稱表述其所研究的內容。這看起來是個小問題,但實際上很多人寫課題名稱時,往往寫得不準確、不恰當,從而影響了整個課題的形象和質量.一個好的課題名,要符合準確、規范、簡潔、醒目的要求。
准確,就是課題名稱要把課題研究的問題(研究內容)是什麼,研究的對象是什麼交待清楚。課題名稱的表述是否清晰、是否能涵蓋所要研究的內容和方法,在一定意義上說,也是檢驗與衡量研究者認識程度和水平的標志。課題的名稱一定要和研究的內容相一致,不能太大,有一個適宜的切口,能准確地把研究的對象、問題概括出來。規范,就是所用的詞語、句型規范、科學,一些似是而非的詞不能用,口號方式、結論式的句型不能用。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果作為一篇經驗總結論文的題目還不錯,但作為課題的名稱,則不好,因為課題就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正在探討,正准備進行研究,不能有結論性的口氣。此外,在確定課題名稱時,還應慎用疑問句。因為,疑問句表述的是一個問題,而不是一個論點或假設。課題應以陳述式句型表述。比如,「家庭壓力對小學生學習成績有何影響」就是一個問題,一般不宜用作課題名稱。如果要作為課題來研究則應改為「家庭壓力對小學生學習成績影響的研究」或「家庭壓力與小學生學習成績關系的研究」。簡潔,就是名稱不能太長,能不要的字盡量不要,一般不要超過20個字。醒目,就是課題研究的切口適宜、新穎,使人一看就對課題留下深刻的印象。
⑵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作為課題方案,首先應對課題研究的背景和需要達到的研究目的進行闡述,回答「為什麼要進行研究」這樣一個問題。在方案中,課題研究的背景通常以「課題的提出」或「課題的背景」的方式來闡述的,主要是介紹所研究課題的目的、意義,也就是為什麼要研究、研究它有什麼價值。這一般可以先從現實需要方面去論述,指出現實當中存在這個問題,需要去研究,去解決,本課題的研究有什麼實際作用,然後,再寫課題的理論和學術價值。這些都要寫得具體一點,有針對性一點,不能漫無邊際地空喊口號。
⑶國內外研究現狀、水平和發展趨勢
針對課題的研究內容,要陳述課題范圍內有沒有人研究,哪些方面已有人作過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這些成果所表達出來的觀點是否一致?如有分歧,那麼他們的分歧是什麼?存在什麼不足以及正在向什麼方向發展等。這些內容的分析一方面可以論證本課題研究的地位和價值,另一方面也說明課題研究人員對本課題研究是否有較好的把握,是否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礎。因為我們對某一問題進行科學研究,必須對該問題的研究現狀有清醒的了解。
⑷研究的理論依據
我們中小學教師現在進行的課題研究,基本上是應用研究,這就要求我們的研究必須有一些基本的理論依據來保證研究的科學性。比如,我們要進行活動課實驗研究,我們就必須以課程理論、學習心理學理論、教育心理學理論為試驗的理論依據。我們進行教育模式創新實驗研究,就必須以教學理論、教育實驗理論為理論依據。
⑸研究的假設
課題選定後,根據事實和已有資料對研究課題設想出一種或幾種可能的答案、結論,這就是「假設」。假設是根據一定的科學知識和新的科學事實對所研究的問題的規律或原因做出的一種推測性論斷和假定性解釋,是在進行研究之前預先設想的、暫定的。在研究的假設中要涉及到一些研究的變數,研究的變數依其相互關系可分為:自變數、因變數、控制變數。自變數是由研究者主動操縱而變化的變數,是能獨立地變化並引起因變數變化的條件、因素或條件的組合。如在學習內容、教學方式、學習方式上研究者採取的變革措施。因變數是由自變數的變化引起被試行為或者有關因素、特徵的相應反應的變數,它是研究中需要觀測的指標。控制變數是與某特定研究目標無關的非研究變數,也叫無關變數,由於它對研究結果將產生影響,所以需要在研究過程中加以控制。
⑹研究對象與范圍
教育研究總是指向一定的對象。這些對象往往是人、由人組成的群體、組織及他們的行為和特質。由於人及其行為和特質的極其復雜性,所以對之進行研究時必須先對之明確界定,以避免不同人從不同的視角理解而帶來的混亂。
①對研究對象的模糊概念進行界定
有一些研究對象帶有模糊性,例如「薄弱學校」、「品德不良學生」。我們可根據某一標准(有權威性的標准最好)來做出劃定,例如根據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的評估標准,評估分數在多少分以下的就是「薄弱學校」。
②對研究對象總體的范圍進行界定
總體是統計學概念,是指研究對象的全體。研究對象的范圍大小,得根據研究目標考慮。其范圍有來源范圍和特徵范圍。來源范圍有地域、學校、班級;特徵范圍有性別、年齡、心理特質等。例如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學生的范圍是某一地區還是某一學校,在什麼類別的學校,在什麼年級或年齡段,這些都要進行明確的界定。范圍不同,最後得出的研究結果會很不同。
③對一些關鍵概念進行界定
在教育科學研究中,由於學派林立、觀點各異,所以有許多名詞術語往往會出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現象。為了避免由於一些關鍵性名詞概念上的歧義,造成科研管理者和研究者在評審、研究過程中產生認識上、觀念上的不統一,避免由於這些歧義造成他人對研究成果在理解和接受上的分歧,有必要在制定研究方案時,對研究所涉及的重要概念、名詞下一個比較明確的定義。
⑺研究的內容
研究內容是研究方案的主體,回答的是研究什麼問題,問題的哪些方面。它把課題所提出的研究問題進一步細化為若干小問題。研究內容的多少與課題的大小有關,課題越大內容就越多。但許多老師在確定研究內容的時候,往往考慮的不是很具體,寫出來的研究內容特別籠統、模糊,把研究的目的、意義當作研究內容,這對整個課題研究十分不利。因此,我們要學會把課題進行分解、細化,一點一點地去做。
⑻研究的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是指教育研究方法,它回答如何研究的問題。教育研究的方法多種多樣,主要有文獻研究法、調查研究法、實驗研究法、比較研究法、行動研究法、經驗總結法等。根據各種研究方法的所起的作用不同,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收集研究數據資料的方法,如調查法、觀察法、測量法、文獻法等。這些方法旨在獲得對象的客觀資料,而不給予對象任何影響。另一類方法是旨在改變和影響變數的方法,如實驗法、行動研究法。這些方法是要通過施加某些干預而獲得某些期望的結果。有一些研究可能採用單一的研究方法,有的研究則可能採用多種方法。例如採用實驗法或行動研究法,也必然要採用第一類的數據資料收集方法,以了解實驗的最終結果如何。
⑼研究的步驟
課題研究的步驟,也就是課題研究在時間和順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驟要充分考慮研究內容的相互關系和難易程度,一般情況下,都是從基礎問題開始,分階段進行,每個階段要達到什麼要求,用多少時間,從什麼時間開始,至什麼時間結束都要有規定。它使得研究者一開始就心中有數,在實施研究中一環接一環、有條不紊地開展各項工作,從而保證研究能按預定要求如期完成。步驟基本上包括方案准備階段;方案實施階段;專家論證評價,總結驗收和結題三個階段。
⑽研究的預期成果形式
成果形式指最後的研究結果以什麼形式出現。教育研究成果可以有研究論文和報告,專著和教材,教具和教學儀器,教學軟體(包括音像製品,計算機軟體)等。研究周期較長的課題,還應該分別有階段成果和最終成果。階段成果可以按學期列出。課題不同,研究成果的內容、形式也不一樣,但不管形式是什麼,課題研究必須有成果,否則,就是這個課題就沒有完成。
⑾課題組成員及其分工
課題組成員要根據課題研究的需要而確定。課題組成員並不是越多越好。課題組的成員必須都承擔課題研究的某一方面任務。不應有光掛名不幹事者。課題組各成員承擔的任務的性質應與承擔者的學識、能力相適合。計劃中要把課題組負責人、成員的名單、分工寫出。必要時,還應把各人的專業、能力特長,曾有的研究經歷和成果列出,以便課題管理者對課題組的研究力量有所了解。
⑿、經費預算與設備條件要求
經費與設備是開展教育科研的物質條件。要本著少花錢辦大事的原則,實事求是地謀劃。
課題研究方案基本內容
教育科研課題的種類多種多樣,其研究方法也各不相同,研究方案也有不同的種類,但究其結構,則大同小異。它基本上包含了以下幾個方面。
⑴課題的表述
一項研究課題必須有一個名稱表述其所研究的內容。這看起來是個小問題,但實際上很多人寫課題名稱時,往往寫得不準確、不恰當,從而影響了整個課題的形象和質量.一個好的課題名,要符合準確、規范、簡潔、醒目的要求。
准確,就是課題名稱要把課題研究的問題(研究內容)是什麼,研究的對象是什麼交待清楚。課題名稱的表述是否清晰、是否能涵蓋所要研究的內容和方法,在一定意義上說,也是檢驗與衡量研究者認識程度和水平的標志。課題的名稱一定要和研究的內容相一致,不能太大,有一個適宜的切口,能准確地把研究的對象、問題概括出來。規范,就是所用的詞語、句型規范、科學,一些似是而非的詞不能用,口號方式、結論式的句型不能用。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果作為一篇經驗總結論文的題目還不錯,但作為課題的名稱,則不好,因為課題就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正在探討,正准備進行研究,不能有結論性的口氣。此外,在確定課題名稱時,還應慎用疑問句。因為,疑問句表述的是一個問題,而不是一個論點或假設。課題應以陳述式句型表述。比如,「家庭壓力對小學生學習成績有何影響」就是一個問題,一般不宜用作課題名稱。如果要作為課題來研究則應改為「家庭壓力對小學生學習成績影響的研究」或「家庭壓力與小學生學習成績關系的研究」。簡潔,就是名稱不能太長,能不要的字盡量不要,一般不要超過20個字。醒目,就是課題研究的切口適宜、新穎,使人一看就對課題留下深刻的印象。
⑵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作為課題方案,首先應對課題研究的背景和需要達到的研究目的進行闡述,回答「為什麼要進行研究」這樣一個問題。在方案中,課題研究的背景通常以「課題的提出」或「課題的背景」的方式來闡述的,主要是介紹所研究課題的目的、意義,也就是為什麼要研究、研究它有什麼價值。這一般可以先從現實需要方面去論述,指出現實當中存在這個問題,需要去研究,去解決,本課題的研究有什麼實際作用,然後,再寫課題的理論和學術價值。這些都要寫得具體一點,有針對性一點,不能漫無邊際地空喊口號。
⑶國內外研究現狀、水平和發展趨勢
針對課題的研究內容,要陳述課題范圍內有沒有人研究,哪些方面已有人作過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這些成果所表達出來的觀點是否一致?如有分歧,那麼他們的分歧是什麼?存在什麼不足以及正在向什麼方向發展等。這些內容的分析一方面可以論證本課題研究的地位和價值,另一方面也說明課題研究人員對本課題研究是否有較好的把握,是否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礎。因為我們對某一問題進行科學研究,必須對該問題的研究現狀有清醒的了解。
⑷研究的理論依據
我們中小學教師現在進行的課題研究,基本上是應用研究,這就要求我們的研究必須有一些基本的理論依據來保證研究的科學性。比如,我們要進行活動課實驗研究,我們就必須以課程理論、學習心理學理論、教育心理學理論為試驗的理論依據。我們進行教育模式創新實驗研究,就必須以教學理論、教育實驗理論為理論依據。
⑸研究的假設
課題選定後,根據事實和已有資料對研究課題設想出一種或幾種可能的答案、結論,這就是「假設」。假設是根據一定的科學知識和新的科學事實對所研究的問題的規律或原因做出的一種推測性論斷和假定性解釋,是在進行研究之前預先設想的、暫定的。在研究的假設中要涉及到一些研究的變數,研究的變數依其相互關系可分為:自變數、因變數、控制變數。自變數是由研究者主動操縱而變化的變數,是能獨立地變化並引起因變數變化的條件、因素或條件的組合。如在學習內容、教學方式、學習方式上研究者採取的變革措施。因變數是由自變數的變化引起被試行為或者有關因素、特徵的相應反應的變數,它是研究中需要觀測的指標。控制變數是與某特定研究目標無關的非研究變數,也叫無關變數,由於它對研究結果將產生影響,所以需要在研究過程中加以控制。
⑹研究對象與范圍
教育研究總是指向一定的對象。這些對象往往是人、由人組成的群體、組織及他們的行為和特質。由於人及其行為和特質的極其復雜性,所以對之進行研究時必須先對之明確界定,以避免不同人從不同的視角理解而帶來的混亂。
①對研究對象的模糊概念進行界定
有一些研究對象帶有模糊性,例如「薄弱學校」、「品德不良學生」。我們可根據某一標准(有權威性的標准最好)來做出劃定,例如根據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的評估標准,評估分數在多少分以下的就是「薄弱學校」。
②對研究對象總體的范圍進行界定
總體是統計學概念,是指研究對象的全體。研究對象的范圍大小,得根據研究目標考慮。其范圍有來源范圍和特徵范圍。來源范圍有地域、學校、班級;特徵范圍有性別、年齡、心理特質等。例如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學生的范圍是某一地區還是某一學校,在什麼類別的學校,在什麼年級或年齡段,這些都要進行明確的界定。范圍不同,最後得出的研究結果會很不同。
③對一些關鍵概念進行界定
在教育科學研究中,由於學派林立、觀點各異,所以有許多名詞術語往往會出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現象。為了避免由於一些關鍵性名詞概念上的歧義,造成科研管理者和研究者在評審、研究過程中產生認識上、觀念上的不統一,避免由於這些歧義造成他人對研究成果在理解和接受上的分歧,有必要在制定研究方案時,對研究所涉及的重要概念、名詞下一個比較明確的定義。
⑺研究的內容
研究內容是研究方案的主體,回答的是研究什麼問題,問題的哪些方面。它把課題所提出的研究問題進一步細化為若干小問題。研究內容的多少與課題的大小有關,課題越大內容就越多。但許多老師在確定研究內容的時候,往往考慮的不是很具體,寫出來的研究內容特別籠統、模糊,把研究的目的、意義當作研究內容,這對整個課題研究十分不利。因此,我們要學會把課題進行分解、細化,一點一點地去做。
⑻研究的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是指教育研究方法,它回答如何研究的問題。教育研究的方法多種多樣,主要有文獻研究法、調查研究法、實驗研究法、比較研究法、行動研究法、經驗總結法等。根據各種研究方法的所起的作用不同,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收集研究數據資料的方法,如調查法、觀察法、測量法、文獻法等。這些方法旨在獲得對象的客觀資料,而不給予對象任何影響。另一類方法是旨在改變和影響變數的方法,如實驗法、行動研究法。這些方法是要通過施加某些干預而獲得某些期望的結果。有一些研究可能採用單一的研究方法,有的研究則可能採用多種方法。例如採用實驗法或行動研究法,也必然要採用第一類的數據資料收集方法,以了解實驗的最終結果如何。
⑼研究的步驟
課題研究的步驟,也就是課題研究在時間和順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驟要充分考慮研究內容的相互關系和難易程度,一般情況下,都是從基礎問題開始,分階段進行,每個階段要達到什麼要求,用多少時間,從什麼時間開始,至什麼時間結束都要有規定。它使得研究者一開始就心中有數,在實施研究中一環接一環、有條不紊地開展各項工作,從而保證研究能按預定要求如期完成。步驟基本上包括方案准備階段;方案實施階段;專家論證評價,總結驗收和結題三個階段。
⑽研究的預期成果形式
成果形式指最後的研究結果以什麼形式出現。教育研究成果可以有研究論文和報告,專著和教材,教具和教學儀器,教學軟體(包括音像製品,計算機軟體)等。研究周期較長的課題,還應該分別有階段成果和最終成果。階段成果可以按學期列出。課題不同,研究成果的內容、形式也不一樣,但不管形式是什麼,課題研究必須有成果,否則,就是這個課題就沒有完成。
⑾課題組成員及其分工
課題組成員要根據課題研究的需要而確定。課題組成員並不是越多越好。課題組的成員必須都承擔課題研究的某一方面任務。不應有光掛名不幹事者。課題組各成員承擔的任務的性質應與承擔者的學識、能力相適合。計劃中要把課題組負責人、成員的名單、分工寫出。必要時,還應把各人的專業、能力特長,曾有的研究經歷和成果列出,以便課題管理者對課題組的研究力量有所了解。
⑿、經費預算與設備條件要求
經費與設備是開展教育科研的物質條件。要本著少花錢辦大事的原則,實事求是地謀劃。
Ⅷ 試驗研究內容與方法
1)選擇不同地區、不同景觀條件、不同地質條件和岩石類型並且沒有明顯蝕變礦化的背景區,進行背景區第四系疏鬆層元素貧化富集規律研究。按照5~20m點距,採集第四系疏鬆層不同層位土壤、岩石樣品,樣重500g,加工粒級-40目。研究微量元素在各類岩石、土壤不同層位、不同粒級樣品中的分布情況和元素在不同層位的貧化富集規律。
2)選擇不同地區、不同景觀條件、不同地質條件和礦化類型的已知礦床成礦地段,進行礦化異常地段第四系疏鬆層元素貧化富集規律研究和土壤測量方法試驗。採集礦體、礦化圍岩和上覆各層位、不同粒級土壤樣品,原始樣重:粒度試驗樣品5000g,加工粒級:-4~10目,-10~+20目,-20~+40目,-40~+60目,-60~+80目,-80~+160目,-160目。研究各類指示元素的分布情況和元素在不同層位的貧化富集規律,確定土壤地球化學測量的最佳采樣層位、采樣介質和采樣粒級。
3)選擇不同地區、不同景觀條件、不同類型典型礦床成礦地段試驗條件較好的水系,進行已知礦床次生分散規律研究和水系沉積物測量方法試驗。按照50~400m點距,採集水系沉積物、泥炭、腐殖土等不同采樣介質、不同粒級樣品。采樣質量和加工粒級:粒度試驗樣品5000g,加工粒級:-4~10目,-10~+20目,-20~+40目,-40~+60目,-60~+80目,-80~+160目,-160目等粒級;其他樣品500g。研究各類介質指示元素的富集粒度,研究隨著與礦體距離的增大,各類采樣介質中指示元素含量的衰減規律;將不同粒級樣品分析結果進行對比,確定最佳采樣介質、加工粒級、采樣部位和采樣密度。
4)水系沉積物測量「漂洗采樣方法」試驗。選擇已知礦床試驗條件較好的水系,按照50~200m點距,同點位採集水系沉積物(原始樣)樣品和漂洗過的樣品。漂洗采樣方法:用采樣勺將水系底積物舀入盤內,加入適量水進行漂洗,盡量除去草木屑、泥炭等雜物,保留水系碎屑沉積物(含細粒級部分)。漂洗後樣品重500g。將漂洗和未漂洗的樣品分析結果進行對比。
5)選擇已知礦床成礦地段進行溝系沉積物測量方法試驗。橫剖面:垂直礦體走向,按照10~20m點距,採集不同層位殘坡積土壤樣品。樣重1000g,加工成10~+60目和-60目兩種粒級。了解指示元素在殘坡積層中橫向的遷移情況。縱剖面:剖面布設在礦體物質組分受剝蝕後沿斜坡下滑所沉積的溝谷。自溝腦向下,按照50~200m點距,採集溝谷沉積物樣品。樣重1000g,加工成10~+60目和-60目兩種粒級。了解指示元素沿溝谷向下遷移的情況。
6)有機碳對元素吸附富集和對異常影響因素實驗研究。選擇有機質影響明顯的異常水系,按照200~500m間距同點位採集水系沉積物大樣和泥炭樣品,水系沉積物大樣重1500g,泥炭樣品重500g。水系沉積物樣品加工為-4~+20目、-20~+60目、-60目等3個粒級,泥炭樣品加工成-60目。
7)水化學測量方法有效性試驗。出發前,在室內用5%的超純硝酸將新購的采樣瓶浸泡24h,然後用去離子水清洗干凈,晾乾、裝箱、封嚴,備用。水樣布置在有地表水或地下水出露的地段,採集的主要是河水和泉水,個別為礦井涌水。采樣密度0.65~2.67點/km2。每樣採集量25mL。采樣時,用欲采水體清洗采樣瓶5次,然後灌滿采樣瓶,蓋上瓶蓋。在采樣點現場用pH計測試水體pH值。回駐地以後,當天用1∶1超純硝酸酸化水樣至pH值≤2以後,保存,備送分析。從采樣到測試在一個月時間內完成。
8)植物測量方法有效性試驗。植物樣品的採集按照不同研究區分布的物種的不同,選擇採集的植物種類亦不同。在小西林研究區選擇樺樹根,在天合興研究區選擇樺樹皮和落葉松1~2年生枝葉,在塔源研究區選擇落葉松樹1~2年生枝葉和苔蘚,在綽爾研究區選擇落葉松樹1~2年生枝葉和樺樹根。樣品採集完成以後,在駐地使用自來水或當地河水(未受到污染)清洗樣品,洗掉樣品上沾染的泥土。曬干後,直接用無污染碎樣設備碎至-80目後再進行分析測試。
9)水系沉積物重砂測量試驗。在多寶山銅礦、東安金礦礦化水系通過漂洗採集-10~+20目、-20~+40目、-10~+60目等粒級樣品。樣品經過縮分、篩分、淘洗和掃描電鏡能譜分析,對樣品礦物組成、礦物特徵、礦物含量進行分析。
10)在勘查示範區主要投入1∶10000地質草測、1∶2000地質草測、1∶10000土壤測量、1∶10000高精度磁法測量、1∶5000地質-土壤-高精度磁法-激電中梯剖面測量和激電測深、1∶5000大功率激電剖面、EH4剖面測量等方法,並對異常地段進行槽探、鑽探工程揭露,發現工業礦體。
Ⅸ 具體研究內容與方法
(一)成礦的地質背景
地層、構造、岩漿岩與成礦的關系及礦床成因。重點是研究控礦因素、成礦規律,特別是礦床中的礦體在構造中賦存規律–等距性–無礦間隔,側伏規律–疊瓦式分布等規律,構造中有利成礦部位(是由陡變緩(逆斷層),還是由緩變陡(正斷層)部位)等,為應用構造疊加暈對已知礦體深部盲礦定位預測提供依據。
(二)成礦的地球化學背景研究方法
研究與成礦有關地層、岩漿岩中成礦及伴生元素背景含量特徵,不僅為確定礦源層或物質來源提供依據,更重要的是在疊加暈研究中為確定各元素異常下限、濃度分帶提供依據,為計算礦床(體)元素襯度提供背景數據。背景采樣要求:採集地層、岩漿岩有代表性的主要類型岩石,要求新鮮、未風化、未受蝕變及礦化疊加。
計算不同岩性的背景樣品中元素的幾何平均值作為該岩性的背景值,計算總體背景樣品中元素的幾何平均值作為礦區背景值。
(三)礦床地球化學特徵研究內容及方法
(1)研究礦床的元素組合及其相關關系:對每個礦體單獨采樣或從總樣品中每個礦體挑選30件左右樣品,進行多元素分析。不同礦體元素組合的確定標准:計算礦床(體)(Au≥1或3g/t)各元素的幾何平均值,以各元素的襯度值(幾何平均值/礦區背景值)≥1(或2)為標准,確定元素礦床(體)元素組合。計算不同礦體和礦床(包括所有礦體)元素的相關矩陣,確定元素相關關系。為突出各礦體特點,可確定各礦體特徵元素組合,分別提高各元素參與組合的襯度值標准(襯度值≥3、4、5、6等)。
(2)指示元素在成礦–蝕變過程中,在不同蝕變帶的帶入、帶出、活化轉移特點(圖、表)。選擇垂直含金石英脈體的短剖面,採集不同蝕變帶樣品,進行多元素分析,與背景含量對比,以確定各蝕變帶元素的帶入帶出。
(3)指示元素的獨立礦物、富集礦物及載體礦物研究:研究礦區內所有能挑出的單礦物的微量元素含量特徵,根據各種礦物含量比例及單礦物微量元素分析結果,概括得出各指示元素的富集礦物和載體礦物(圖、表)。
(4)不同成礦階段元素組合特徵研究方法:根據野外觀察礦脈穿插關系、礦物組合,結合鏡下礦物交代關系、生成順序等研究,確定成礦階段,若前人已劃分了成礦階段則需核實。不同階段形成礦體元素組合的研究方法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對不同階段形成礦體分別採集10~30件樣品,進行多元素分析,分別計算不同階段各元素幾何平均值、襯度值。
第二種方法:根據不同階段礦物組合、各種單礦物在礦體中含量特徵,礦物中微量元素含量特徵,可初步了解各階段最特徵的指示元素含量特徵:金礦成礦一般分為4個成礦階段:
第Ⅰ階段只能形成金礦化,含金通常≤0.5g/t,Ag、Pb、Zn含量很低;
第Ⅱ階段為主成礦階段,形成金礦體特點是,Au含量≥2~3g/t,Ag、Cu、Pb、Zn含量相對較高;
第Ⅲ階段為多金屬硫化物主成礦階段,形成金礦體特點是,Au含量≥3g/t,以含Ag、Cu、Pb、Zn含量相對最高;
第Ⅳ為碳酸鹽階段,只能形成弱金礦化,含金≤0.5g/t,以含Mn高為特點。
以此為標准,從全體樣品分析結果中挑出不同成礦階段的樣品各30件左右,分別計算不同階段各元素幾何平均值、襯度值。
不同成礦階段的元素組合、特徵元素組合的確定方法:以各元素襯度值≥1(或2)作為入選元素組合的標准,以確定礦床不同成礦階段的元素組合;為突出各階段元素組合特點,提高各元素襯度值(≥3、4、5),作為參與組合標准,從而確定不同階段的特徵元素組合。
計算不同階段樣品元素相關矩陣,確定不同階段元素相關關系。
(四)礦床(體)構造疊加暈特徵研究內容及方法
1.采樣布置
對所研究和需進行深部預測的每個礦床(體)或礦脈從地表露頭、探槽或淺井→深部坑道、鑽孔要系統布置采樣,以便研究礦體(暈)的軸向分帶、疊加結構及地球化學參數變化特點。
2.確定原生暈濃度分帶的標准
各元素一般都分為外、中、內帶,分帶的濃度標准,一般以本礦區圍岩中背景含量的2~4、4~8、8~32倍為標准作為外、中、內帶含量下限。為突出某些元素在前緣或尾暈特點,可不按上述倍數分帶。
各元素的外、中、內帶分帶標准很重要,分帶不好就顯示不出哪些元素是前緣暈?在第二章已有舉例。
各金礦床的前緣暈、尾暈有很大共性,如金礦床中As、Sb、Hg都是前緣暈特徵指示元素,其不同礦區的特殊性往往就表現在各金礦床As、Sb、Hg含量不同,即外、中、內帶有不同含量標准,如某礦床As的外、中、內帶分別為5、10、20(單位10-6),另一礦區As的外、中、內帶分別為30、60、120(單位10-6)。
3.構造疊加暈研究需做的圖件
構造疊加暈采樣位置圖、對分析的所有元素都要做平面圖、剖面圖、垂直縱投影圖,不同剖面各元素疊加暈聯剖圖,不同中段各元素疊加暈對比圖,Au及前緣暈元素、Au及近金礦暈元素綜合(疊合)及預測靶點陣圖、垂直縱投影圖。
各元素的外、中、內帶異常在剖面圖、平面圖或垂直縱投影圖上的分布,是研究區分單一次成礦形成礦體的前緣暈、近礦暈和尾暈重要依據,也是識別不同階段形成礦體–暈疊加結構以及盲礦預測的重要標志。
4.單一次成礦形成原生暈軸向分帶特徵與研究方法
(1)前、尾暈特徵指示元素的確定:必須選擇控制礦體包括有前緣暈、尾暈的剖面或礦脈–礦體垂直縱投影圖,在圖上只有一個成礦階段形成原生暈或兩個主成礦階段形成原生暈同位或近於同位疊加時,才能確定單一次成礦形成已知礦體前緣、近礦及尾暈的指示元素。
根據各元素的外、中、內帶異常在剖面圖、平面圖或垂直縱投影圖上的分布與礦體空間關系,確定單一次成礦形成礦體的前緣暈、近礦暈和尾暈。
(2)計算原生暈軸向分帶序列,只有一個成礦階段形成原生暈或兩個主成礦階段形成原生暈同位或近於同位疊加時,計算結果是正常分帶序列,前緣暈元素在上,尾暈元素在下。計算結果與李惠總結出的中國金礦床原生暈綜合分帶序列(見第一章)對比,會相近。若出現反分帶序列,則指示疊加。
(3)礦床地球化學參數軸向變化特點,如果是兩個主成礦階段同位或近於同位疊加時計算結果則是從上到下,某些地球化學參數逐漸升高或降低。若發生轉折,指示不同階段的礦體–暈疊加。
5.疊加暈的疊加結構確定方法
(1)根據前、尾暈特徵指示元素濃集中心(中、內帶異常)在軸向上分布特點,分析疊加暈的疊加結構。在平面圖、剖面圖及垂直縱投影圖上,Au內帶異常有多中心,前緣暈元素和尾暈元素也相對應有多中心。
(2)前、尾暈共存指示不同階段的礦體–暈疊加。
(3)根據計算礦體–暈軸向不同標高的分帶序列出現反常反分帶確定疊加。
(4)根據計算礦體–暈軸向地球化學參數發生轉折確定疊加。
(五)盲礦預測的構造疊加暈模型(找礦模型)建立及方法
盲礦預測的構造疊加暈模型包括構造疊加暈模式(圖示)和盲礦預測標志。
1.構造疊加暈模式
用圖表示,並有文字說明。模式圖可用剖面圖或垂直縱投影圖表示,圖中要展示出單一階段形成礦體原生暈軸向分帶即前緣暈、近礦暈和尾暈,突出不同成礦階段形成原生暈在空間上的疊加結構,特別要突出串珠狀礦體或已知礦體深部盲礦或第二富集帶盲礦體前緣暈與上部已知礦體尾暈的疊加共存特點。
2.預測盲礦的構造疊加暈標志
根據模式確定具體預測盲礦的構造疊加暈標志,對第一章所述構造疊加暈預測的五條准則具體化。可研究試驗建立定量預測盲礦的數學模型。
(六)在礦區深部及外圍進行盲礦預測,提出盲礦具體靶位或賦存部位
預測靶位內金金屬量。盲礦預測定位方法見第一章第三節。驗證後需進一步跟蹤研究總結、提高。
Ⅹ 課題研究方法有哪些
第一、資料文獻法
資料文獻法即是依託圖書館查閱相關的報刊及著作,利用網路,合理利用傳統教育的經典案例、成功做法和相關理論等。收集、檢索國內國際相關理論成果,為課題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論學習和研究基礎。
我們要借鑒現代教育理論,廣泛吸收各校先進經驗,在課題研究中,運用文獻研究法搜集、整理和運用國內外與本課題相關的論文、論述,使課題的研究能有較科學的定位和更高的層次,使課題成果更具普適性。如我們學校的文化課題、班主任課題、藝術教育課題、養成教育課題等,我們要准確收集信息、查閱文獻,參考、指導、把握課題研究的對象、內容、原則、方法。
第二、調查研究法
追蹤調查「養成教育」的心理、行為、能力表現、成績等發展狀況,為研究提供可靠依據。設計相關調查問卷,分類整理統計數據,在走訪專家進一步佐證的基礎上提煉觀點。例如我們運用調查研究法對教師在「問題生」轉化方面所採取的措施進行調查和分析,掌握豐富的第一手材料,為課題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實依據。
針對「問題生」的學習習慣和日常行為習慣等對學生採取座談、問卷等手段進行調查。以作對比分析,從而改進我們的教育行為。在調查的基礎上,進行對比研究,使轉化「問題生」的措施更有效。
通過問卷調查,要包括:家庭成員的文化素質、政治背景、經濟狀況、對孩子的管理程度、學生心理需求及學生在家表現等。重點追蹤調查「問題生」的家庭狀況、心理、行為、能力表現等發展情況,對具有典型特徵的學生建立個案登記表,首先進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其後對其施加影響並跟蹤觀察,從觀察記錄中作出深入的理性分析研究,得出比較科學的事實結論。
第三、個案分析法
個案研究法是針對學生個人狀況,逐一分析,找出前後差距,總結出養成教育的經驗。根據背景資料,採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法,針對現實生活中正反兩方面的案例,提出具體有效的構建和實施學校德育建設的途徑和手段。我們將利用個案研究法對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個案進行研究,以期尋找到具有高實效性的教育對策。
在調查的基礎上,確定研究對象,對具有典型特徵的學生建立個案登記表,要進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其後對其施加影響並跟蹤記錄,從觀察記錄中作出深入的理性分析研究,得出比較科學的事實結論。
要求兩點,一是對典型的學生個體,詳細地描述個案,反映其研究前後的發展變化情況,二是對於一堂典型的班會課、一個典型的實驗班,進行個案分析。針對課題中涉及的典型案例,綜合應用跟蹤法、追因法、分析法等方法進行研究分析,充分發揮學生生活實際和教學信息載體中正反典型事例的作用。
第四、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是指全體參研教師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研究水平,總結經驗,提高學業成績,逐步轉化的研究方法。行動研究是一個螺旋式的不斷加深的過程,每一個螺旋發展圈又都包括計劃、實施、觀察、反思四個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基本環節。
行動研究是教師基於解決面臨的實際問題的需要,與專家、學者共同合作進行的有系統的研究。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對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實踐最佳效果的有力保障。教師應善於創設一種民主、和諧、輕松、自然的氛圍,用親切、和諧的態度,帶給學生勇氣和信心。
第五、經驗總結法
經驗總結法實質是實驗探索、提煉成果、理論創新、推廣成果。根據課題研究計劃,對各階段或全過程研究進行分析概括,揭示內在聯系和規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高度,促進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化,最終形成比較科學的、系統的、行之有效的問題生工作經驗與理論。
將運用經驗總結法對已有經驗進行分析、概括,全面、深入、系統地揭示經驗的實質,使之上升到理論的高度,找到可以運用和推介的規律性內容,依照實際提供的事實,研究相關現象和經驗,使從中得到的認識、體會,上升為教育理論和理性的教育觀念,並記錄每一階段的實驗成果。我們爭取做到在實踐中提升理論,在理論指導下完善實踐。
第六、比較分析法
比較分析法是通過對某些學生各科學習成績和行為習慣在不同時期(如期中、期末成績的比較)、不同地點、不同情況下的不同表現進行比較分析,切實調查學生在實驗的初始狀態及實驗各階段的情況和變化趨勢,認真比較,進行統計分析,看學生的變化是朝著實驗所希望的方向發展還是事與願違,並及時調控。以揭示課堂教學和德育教育的普遍規律。分析學生導致出現問題的原因,找出他們的「病根」,以便分析歸納總結轉化他們的方法。
第七、觀察記錄法
觀察記錄法主要觀察研究對象參與教學活動情況,了解其發展狀態。其核心是研究者對研究對象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系統觀察,通過觀察來積累原始資料,並加以理性分析與研究。建立跟蹤記錄檔案,並作好記載,寫出研究個案。
第八、問卷測試法。主要應用問卷和測試兩種方法。通過小測驗了解學生的發展情況,檢驗轉化成果,並將藉助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測查、數據管理和數據分析,對學習狀況、家庭教育現狀進行調查;探索帶有普遍性和傾向性問題,為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實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