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社會研究方法的相關內容
第四章 社會過程研究方法
社會矛盾推動社會的發展,使社會展現為一個自然歷史過程。馬克思主義揭示了這一過程的內容、實質和規律,為我們具體研究社會歷史現象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指導。
一、 人類社會是一個過程
(一) 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
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每一事物都有其產生、發展和滅亡的過程。凡是在歷史上產生的東西,最終都要在歷史上消亡。一個過程的結束,就是另一個過程的開始。正是這種有限的、無始無終的、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自然界如此,人類社會也是如此。我們周圍的感性世界絕不是開天闢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人類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是歷史的產物。人類社會「永遠不會在人類的一種完美的理想狀態中最終結束;完美的社會、完美的『國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東西;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歷史狀態那隻是人類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的無窮發展進程中的暫時階段」。
人的認識也是一個過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那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正如歷史不具有最終的性質一樣,人類的認識也不具有最終的性質。「真理是在認識過程本身中,在科學的長期的歷史發展中,而科學從認識的較低階段向越來越高的階段上升,但是永遠不能通過所謂絕對真理的發現而達到這一樣,在這一點上它再也不能前進一步,除了袖手一旁驚愕地望著這個已經獲得的絕對真理,就再也無事可做了。」
恩格斯說:「這種辯證哲學推翻了一切關於最終的絕對真理和與之相應的絕對的人類狀態的觀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終的東西、絕對的東西、神聖的東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暫時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滅亡的不斷過程、無止境地由低級上升到高級的不斷過程,什麼都不存在。」這一論述,為正確認識人類社會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方法論指導。
(二) 社會歷史過程的連續性和非連續性
社會歷史的發展是漸進與飛躍的統一,即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社會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在量變階段,社會面貌總的說是穩定的,表現出自身發展的連續性;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便引起質變、飛躍,新質代替舊質,漸進性過程「中斷」,表現出發展的非連續性。發展史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只有不間斷的量的積累,才有間斷性的質的飛躍。
堅持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對於我們正確把握歷史過程中各個階段的聯系和區別,採取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階段的社會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毛澤東說:「我們反對革命隊伍中的頑固派,他們的思想不能隨變化了的客觀情況而前進,在歷史上表現為右傾機會主義。這些人看不出矛盾的斗爭已將客觀過程推向前進了,而他們的認識仍然停止在舊階段。……我們也反對『左』翼空談主義。他們的思想超過客觀過程的一定發展階段,有些把幻想看作真理,有些則把僅在將來有現實可能性的理想,勉強地放在現時來做,離開了當前大多數人的實踐,離開了當前的現實性,在行動上表現為冒險主義。」
(三) 社會歷史過程的前進行和曲折性
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而道路是曲折的、迂迴的,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新事物否定舊事物,不是對舊事物的簡單拋棄,而是有所拋棄、有所發揚,有所否定,有所肯定,即辯證的否定。舊事物中積極的東西作為新事物的要素而成為新事物的要素而成為新事物的組成部分。特別是經過「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一個周期之後,第三階段的食物擊中了前兩個階段食物各自的積極因素,成為更高級、更完善的食物。因此,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
然而,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由於矛盾雙方斗爭此消彼長或次長比的復雜性,由於人們認識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和反復性,決定了事物的前進運動並不是直線的,而是曲折的、迂迴的,表現為波浪式發展、螺旋式上升。列寧說,歷史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不可能那樣筆直又筆直。毛澤東說:「革命的道路,同世界上一切事物活動的道路一樣,總是曲折的,不是筆直的。」
堅持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一的歷史觀,既要反對歷史循環論,又要反對歷史直線論。堅持新生事物不可戰勝的歷史辯證法,牢牢把握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同時在實踐中自覺走曲折前進的道路。
二、社會歷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與主體選擇性
(一)社會歷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
恩格斯說:「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這些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盡管歷史活動是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這是因為:
第一,「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這是他們的全部歷史的基礎」。任何生產力都是一種既得力量,都是以往活動的產物。人們擁有的生產能力決定與人們所處的條件,決定於先前已經獲得的生產力,決定於在他們以前已經存在、不是由他們創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創立的社會形式。
第二,歷史是一個合力。歷史「最終的結果總是從需索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於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相互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於就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而這個結果又可以看做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
(二)社會歷史過程的主體選擇性
自然界的發展是自發的、盲目的、無意識的;社會發展則是自覺地、有意識的。二者的區別,集中表現為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具有選擇性。這種選擇性包括選擇「做什麼」和「怎麼做」,即包括選擇實踐目標、實踐手段、實踐方法等。主題選擇是否正確,是否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對於實踐活動的成敗具有決定性意義。這種選擇並非只有非此即彼的正確選擇或錯誤選擇,還包括最優選擇、次優選擇等。同樣是正確選擇,是最優的還是次優的,對於加速或延緩歷史的發展,也有重大的影響。
(三)社會歷史過程是合目的與合規律的統一
主體選擇性與客觀規律性的統一,就是合目的與合規律的統一。
人們只有把握客觀規律才能實現自己的目的。當人們沒有認識必然性的時候,必然性是盲目的,外在於人的;當人們認識並把握了必然性的時候,就可以利用必然性來為自己的目的服務。「社會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樣,在我們還沒有認識和考慮到它們的時候,起著盲目的、強制的和破壞的作用。但是,一旦我們認識了它們,理解了它們的活動、方向和作用,那麼,要使它們越來越服從我們的意志並利用它們來達到我們的目的,就完全取決於我們了。」
社會歷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體現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和統一性,社會歷史過程的主體選擇性體現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偶然性和多樣性。社會歷史過程作為客觀規律性與主體選擇性的統一,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統一、合規律與合目的的統一。因此,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決定論是科學的、辯證的決定論。
三、研究社會歷史過程的若乾重要方法
(一)歷史主義的方法
認識社會歷史,離不開現代人的眼光。但是,後人在認識既往的社會歷史時,必須從特定的歷史時代、歷史條件和歷史環境出發,把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放到具體的歷史過程中加以認識。列寧說:「在社會科學問題上有一種最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要忘記基本的歷史聯系,考察每個問題都要看某種現象在歷史上怎樣產生、在發展中經過了哪些主要階段,並根據它的這種發展去考察這一事物現在是怎樣的。」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能離開歷史過程和歷史條件,用個人的好惡、主觀的模式等,去剪裁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我們要求把歷史的內容還給歷史」。
歷史的真實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的真實,二是歷史本質和歷史規律的真實。我們要把這兩種真實統一起來,離開了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的真實,無從發現歷史本質和歷史規律;而僅僅認識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又遠遠不夠,還必須透過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把握歷史本質和歷史規律。正如恩格斯所說:「現代唯物主義把歷史看做人類的發展過程,而它的任務就在於發現這個過程的運動規律。」
堅持歷史主義原則,既要反對否定一切的歷史虛無主義,又要反對肯定一切的歷史復古主義。對於歷史遺產 要採取批判繼承的科學態度。
(二)科學預見的方法
對未來的預測、關注和把握,是人的自由的有意識活動的表現。研究社會過程、認識社會規律的目的在於通過對社會歷史的正確認識和把握來解決當前和今後面臨的歷史課題,幫助人們正確認識社會發展的趨勢、過程和階段,確立和設計未來社會發展的目標,宣召和選擇實現目標的有效手段和路徑,從而增強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自覺性,避免盲目性和被動型,做到在某一時間和過程發生之間未雨綢繆,掌握主動。
科學預見之所以可能,在於社會歷史過程是偶然性與必然性的統一。必然性總是通過大量的偶然性表現出現,而大量偶然性中又存在著某種必然性。正如恩格斯所說:「被斷定為必然的東西,是由純粹的偶然性構成的,而所謂偶然的東西,是一種有必然性隱藏在裡面的形式。」透過偶然認識必然,便可以預見事物發展的趨勢和前程。
(三)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
馬克思說:「歷史從哪裡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裡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後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研究社會歷史過程必須堅持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
歷史是人類社會自身的客觀進程,邏輯則是對這一進程和歷史順序的認識和把握。社會歷史過程是邏輯的基礎,邏輯是社會歷史進程在人類思維中的再現。因此,二者具有同一性。
但是,由於「歷史常常是跳躍式地和曲折地前進的,如果必須處處跟隨它,那就勢必不僅會注意許多無關緊要的材料,而且也會常常打斷思想進程」。因此,邏輯對歷史的反應不是機械的、照鏡子式的反映,而是在科學抽象基礎上對歷史進程的本質和規律的反映。」這種反映是經過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現實的歷史過程本身的規律修正的,這時,每一個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的發展點上加以考察。」邏輯反映歷史又高於歷史,只有上升
到邏輯的高度才能真正把握歷史的本質和規律。因此,以科學抽象和邏輯的方式把我社會歷史進程,就其實質來說,依然是歷史的方式,它「不過擺脫了歷史的形式以及起擾亂作用的偶然性而已」。
堅持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觀點,既要反對把歷史碎片化、否認歷史發展規律的錯誤傾向,又要反對從邏輯出發剪裁歷史、用邏輯統一歷史的錯誤傾向。
⑵ 社會研究方法教程的本書目錄
序
前言
第一篇 社會研究原理與過程
第一章 緒論——科學與社會研究
第一節 科學
一、什麼是科學
二、科學的功能
三、科學的發展
第二節 求知方式
一、傳統的求知方式
二、科學方法
第三節 社會科學的性質和特別
一、社會科學知識的性質
二、社會科學研究的性質
三、社會科學研究的特點
第四節 社會研究與社會調查
一、社會研究與社會調查
二、社會研究與社會學研究
三、社會研究方法體系
第二章 社會研究發展史
第一節 社會研究方法論的演進
一、實證精神的引入
二、反實證主義的方法論觀點
三、科學方法論的發展
第二節 社會研究手段的發展
一、統計學方法
二、心理學方法
三、人類學方法
第三節 社會調查研究簡史
一、近代社會調查研究
二、現代社會調查研究
三、中國社會調查發展簡史
第三章 社會研究的方法論問題
第一節 社會研究的方法論問題
一、研究層次——宏觀與微觀
二、社會整體與個體
三、研究範式
第二節 社會研究的科學性
一、社會規律性
二、解釋與理解
三、價值與客觀性
第三節 社會理論的構造
一、概念和變數
二、命題與假設
三、理論的形式
第四節 解釋的類型
一、個性解釋與共性解釋
二、因果解釋
三、功能解釋
第四章 社會研究的過程
第五章 社會研究的設計
第六章 測量
第七章 抽樣
第二篇 資料收集
第八章 問卷法
第九章 訪問法
第十章 量表與測驗法
第十一章 觀察法
第十二章 實驗法
第十三章 文獻法
第三篇 資料分析
第十四章 資料整理
第十五章 資料的統計分析
第十六章 變數分析的邏輯和策略
第十七章 多元分析概論
第十八章 路徑分析
第十九章 因素分析
第二十章 社會網路分析
第二十一章 數理分析簡介
第二十二章 撰寫研究報告
第二十三章 社會學研究的評估
附錄
附錄一 研究案例
附錄二 統計用表
附錄三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⑶ 請問什麼是社會研究方法它包括哪些
簡述現代社會研究方法的特徵 ① 經驗型。所謂經驗性方法,是指研究者通過直接接觸社會實際而獲得關於社會現實的第一手資料的手法,其具體方法包括訪談、觀察、實驗等。 ② 理論性。所謂理論性特徵,是指在現代社會研究的方法體系中,注重理論對經驗研究的指導,並且重點要解決從具體的經驗資料到普遍性理論概括的邏輯過程。 ③ 規范性。所謂規范性特徵,是指社會研究方法體系同時也是社會研究活動的規范體系,為研究者提供研究的手段,也規范著研究工作的各個環節。 ④ 多樣性。所謂多樣性特徵,是指社會研究方法體系是由多種不同的研究方法組成的,並且在社會研究過程中可以採用多種不同的研究方法 10、簡述社會研究的一般過程 所謂社會研究的一般過程,是指社會研究過程中一般需要採取的各個步驟及其先後次序。 社會研究的一般過程一般是: ① 確定研究題目階段、 ② 研究設計階段、 ③ 收集資料階段、 ④ 整理和分析資料階段、
⑷ 三,在社會研究方法里,理論的定義是什麼如何將理論操作化
所謂「理論」:就是指「人們從實踐推演和抽象概括出來的關於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的有關概念的定義、復雜問題分類、事物性質、邏輯推斷、基本原則原理和規律性等的體系化認知體系」。
所謂「理論」:就是指「人們從實踐推演和抽象概括出來的關於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的有關概念的定義、復雜問題分類、事物性質、邏輯推斷、基本原則原理和規律性等的體系化認知體系」。
⑸ 實用社會研究方法中研究方案包含哪些方面
簡述現代社會研究方法的特徵① 經驗型。所謂經驗性方法,是指研究者通過直接接觸社會實際而獲得關於社會現實的第一手資料的手法,其具體方法包括訪談、觀察、實驗等。② 理論性。所謂理論性特徵,是指在現代社會研究的方法體系中,注重理論對經驗...
⑹ 有誰知道 社會研究方法(作者:(美)艾爾·巴比(Earl Babbie)著 邱澤奇譯)這本書有網上下載或在線閱讀嗎
《社會研究方法》簡答論述重點
第一章 社會研究導論
1、簡述社會研究的特徵
① 經驗性。經驗性,是指社會調查研究活動是通過了解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事實而獲得對社會的認識。
② 理論性。社會研究的理論性包含接受理論指導和得出理論兩層含義。
③ 目的性。首先,社會研究是一種有目的的認識活動。每個社會研究項目的第一步都是要根據理論發展和社會實踐的需要而確定研究題目和明確研究的意義。
④ 社會性。社會性特徵,是指社會研究是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進行的,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
2、試述社會研究的社會性 (論述)
所謂社會性特徵,是指社會研究是在特定的環境中進行的,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
首先,社會研究的目標具有社會性的意義。一般說來,社會研究的選題應該具有社會意義,它應該對解決社會問題和促進社會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其次,社會研究是一種社會活動。一方面,在當代社會中絕大多數調查研究活動都是以有組織的方式進行的,在社會調查活動中需要有各種機構和各類人員的分工合作;另一方面,許多社會研究活動,尤其是較大規模的調查和研究活動需要有大量的社會配合。因此,在社會研究活動中會涉及分工、合作、配合等一系列的社會互動過程。
再次,社會研究活動要符合法律和社會規范,並受其他多種社會因素的制約。
最後,社會研究的結果會對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學術發展等方面產生影響。
3、簡述社會研究的基本要素
任何一項社會研究活動都包含:社會研究主體、社會研究對象、社會調查內容、社會調查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要素。
4、簡述各類組織在社會研究活動中一般扮演哪幾種角色
(1)社會研究活動的組織者
(2)社會研究項目的委託者
(3)社會研究項目的承擔者
(4)社會研究的資助者
5、試述社會研究的目的(論述)
社會研究是一項有目的的社會認識活動,其目標在總體上看是為了獲得對於人的行為和對社會的可靠認知。
(1)探索未知的事物
社會研究者探索未知社會現象的原始動機首先為了服務於社會實踐,即人們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需要了解人的行為和社會運行的規律。
在人們的行為和社會運行中有大量未知的領域,需要通過專門的社會研究活動去加以探索。
(2)驗證不確定的知識
在復雜多變的當代社會中,經驗和常識變得越來越不確定,因此,需要通過專門的社會研究來將經驗和常識上升為可靠的理論和社會知識。經過科學驗證的知識會更加可靠,人們按照這些可靠的理論和知識來進行決策,將大大減少決策的失誤。
(3)擴展已有的知識
在社會研究活動中,研究者們以已有的知識(理論)為基礎,通過科學的研究工作而得到新的知識。通過不斷的研究,人們對某一社會現象的認識將不斷地加深。
6、試述社會研究的意義
所謂社會研究的意義,是指一項社會研究活動及其研究結果對研究主體(研究者、委託者等)所能夠產生的作用。社會研究的意義主要分為理論性意義和應用性意義。
(1)社會研究的理論性意義。
社會研究的理論性意義主要指社會研究對理論發展做出的貢獻。社會研究在理論發展中的作用主要在於它可以通過可靠經驗資料和科學的推論而提出並驗證新的理論,可以推翻虛假的或過時的理論,可以為現有的理論增添新的內容從而豐富了已有的理論,以及可以擴展或限定已有理論適用的范圍等等。
(2)社會研究的應用性意義
社會研究的應用性意義又稱為「實踐意義」或「實際意義」,它是指社會研究的成果能夠直接應用於指導社會實踐活動。更具體地講,一項社會研究是否具有應用性意義,主要看其研究成果能否直接應用於當前的社會實踐,幫助人們解決各類社會實踐中的具體問題。
從實際情況看,大部分社會研究項目都兼有理論性意義和應用性意義,但許多社會研究項目在理論和由於兩個方面各有側重。
7、簡述社會研究的基本原則
(1)客觀性原則
所謂客觀性原則,簡單說就是實事求是的原則,是指社會研究應該盡最大可能客觀地反映社會實際情況。
(2)價值中立與價值關聯
價值中立,是指研究者在社會研究過程中不受對所研究問題的價值判斷的影響。
價值關聯,是指研究者的研究工作要受到他們對所研究問題的價值判斷的影響。
(3)認真嚴謹的工作作風
社會研究的對象是復雜的社會現象和人的行為,並且研究過程中往往包含了較復雜的程序,因此,社會研究工作除了要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外,還要求研究人員在研究過程的各個階段上都採取認真嚴謹的工作作風。
(4)遵守法律和社會規范
社會研究本身是一項社會活動,因此,必須符合法律和社會規范的要求,而不能超越法律和社會規范之上。社會研究是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的,其研究活動及其結果不應該對社會中個人的正常生活和各類組織的正常運行產生負面影響。
8、試述社會研究方法的意義 √
社會研究方法在現代社會研究中的意義主要體現以下兩個方面。
(1)保證社會研究客觀性的意義
在社會研究中採用科學方法的首要意義是社會研究客觀真實性要求,即在社會研究中要通過科學方法去把握真實的社會現象,客觀性分析社會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並在此基礎上對所研究的問題做出符合社會事實的結論。
(2)提高社會研究活動效率的意義
在社會研究中,採用科學方法的另一方面意義源於社會研究活動簡捷性和提高研究工作的效率的要求。當代社會中每天都有大量的問題需要研究,不可能對每項研究工作都投入大量的研究資源,因此,要求提高研究工作的效率,即在保證研究結論客觀真實的基礎上,盡量減少在研究工作中對研究資源的消耗。而這一要求也是靠在社會研究中採用科學的研究方法來保證的。
9、簡述現代社會研究方法的特徵
① 經驗型。所謂經驗性方法,是指研究者通過直接接觸社會實際而獲得關於社會現實的第一手資料的手法,其具體方法包括訪談、觀察、實驗等。
② 理論性。所謂理論性特徵,是指在現代社會研究的方法體系中,注重理論對經驗研究的指導,並且重點要解決從具體的經驗資料到普遍性理論概括的邏輯過程。
③ 規范性。所謂規范性特徵,是指社會研究方法體系同時也是社會研究活動的規范體系,為研究者提供研究的手段,也規范著研究工作的各個環節。
④ 多樣性。所謂多樣性特徵,是指社會研究方法體系是由多種不同的研究方法組成的,並且在社會研究過程中可以採用多種不同的研究方法
10、簡述社會研究的一般過程
所謂社會研究的一般過程,是指社會研究過程中一般需要採取的各個步驟及其先後次序。
社會研究的一般過程一般是:
① 確定研究題目階段、
② 研究設計階段、
③ 收集資料階段、
④ 整理和分析資料階段、
⑤ 研究報告的寫作和發表階段。
第二章
1、簡述探索性研究的主要內容。
①實地考察。在正式調查前,先到調查現場去觀察、詢問、走訪,以便明確調查內容、確定調查方法、設計調查方案。
②請教專家。對研究課題比較熟悉的人,包括有關學者、政府機關工作人員、熟悉情況和掌握資料的人員等。目的是為了全面掌握研究課題的背景資料,為後面的正式研究奠定基礎。
③查閱資料。從已有的資料中尋找對本課題有用的信息,從以往的理論文獻和調查報告中,可知道其他人是從那些角度、採用哪些方法研究這一課題的,他們得出了哪些結論,哪些經驗值得吸取,哪些方面值得借鑒。
2、普查的主要特點。
①結論確定。
②資料精確。普查的形式比較規范,一般採用統一的報表或調查表格,填寫資料的時間和填寫要求也有統一規定,所有這些保證了普查資料的准確性和精確性。
③調查項目少。
3、抽樣調查的特點。
①抽樣調查只對總體中一定數量的個體進行調查,因此比普查要節省時間、人力和經費。
②由於調查規模有限,因此抽樣調查的內容可以比較廣泛和深入,並且資料的標准化程度較高,可以進行較深入的統計分析和概括。
③由於採用了科學的抽樣方法,研究者可以將抽樣調查的結果推論到總體,從而了解總體的一般狀況和特徵。
④概括起來看,抽樣調查的結果具有客觀性和普遍性,因此廣泛應用於社會研究的各個領域。
4、定性研究的特點。
定性研究的特點,可以從其哲學基礎、研究目標、分析方法、資料收集方法和技術以及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的關系等方面看出。
首先,從哲學基礎上看,定性研究是基於 人文主義 的哲學基礎,認為社會與自然有本質的不同,應該重視人的主觀性,強調通過投入理解的方法來獲得對社會現象和人的行為的真實意義的理解。
其次,從研究目標上看,定性研究一般注重在復雜的心理、文化和社會生活環境中去理解社會現象的意義,而不是簡單的去尋找社會現象的某種因果關系。
再次,從收集資料的方式上看,定性調查主要採用參與觀察和深入訪談等方式,有時也採用文獻資料的方法,而一般不採用量表、問卷等手段。
最後,從分析和表述的方法上看,定性研究研究主要採用語義分析和文字描述等分析方法,並有時輔之以圖片和實物,不常採用統計分析、數學符號和形式邏輯的表述方式。
5、定量研究的特點。
定量研究的特點,可以從其哲學基礎、研究目標、分析方法、資料收集方法和技術以及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的關系等方面看出。
首先,從哲學基礎上看,定量研究是基於 實證主義 的哲學基礎,認為社會與自然本質上是相同的,可以將自然科學的方法論應用到社會研究中。
其次,從研究目標上看,定量研究一般注重研究的問題從復雜的文化及社會背景中抽象出來,加以具體的數理化描述,並分析其因果關系。
再次,從收集資料的方式上看,定量研究主要採用量表、問卷等手段去進行調查,並通過被調查者的語言和行為等外部信息去獲得有關的經驗資料。
此外,從分析和表述的方法上看,定量研究主要採用統計分析方法,並且常採用數學符號和形式邏輯的表達方式。
6、試述定量方法的有缺點。(論述)
優點:
①定量方法能快速的進行大規模的社會調查,因此能較好的適應當代社會要求,隨時把握社會發展變化趨勢的要求。
②定量方法通過運用統計和數學分析而大大提高了社會研究的標准化和精確化程度,並且講求嚴密的邏輯推理,因而其結論更准確、更科學。
③定量方法還能大大提高理論的抽象化和概括性程度,並能夠對社會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行精確的分析。
缺點:
①由於定量方法是對大量樣本的少數特徵作精確的計量,因而它在每個個案那裡獲得的數據往往較少,並且是比較表面的,很難獲得深入、廣泛的信息,容易忽略被調查者深層的動機和具體社會過程中的一些復雜因素。
②由於社會現象是錯綜復雜的,一種社會現象的產生往往有眾多難以控制的影響因素。因此,很難客觀、准確的確立兩個變數之間的因果關系。
③由於許多社會現象都是獨特的,無法得出普遍的經驗概括,因而也無法依賴數量分析。
第三章
簡答題
1、簡述選題的意義。△
選題過程對整個研究工作有重要意義。
首先、從研究工作的社會意義上看,一個合理的選題過程可以使有限的研究資源有效的集中在最急需解決的問題上,從而使研究資源得以合理的利用。
其次、從研究過程來看,選題規定著研究工作的總體目標和整個研究工作的具體內容。
因此,社會研究中的選題過程往往是研究者對一個研究項目進行總體規劃的過程,選題過程的質量對一項研究工作的整體質量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2、簡述選題的標准。△△
所謂選題的標准,是指研究者評價和選擇研究題目時所採用的一般標准。
選題的標准包括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的標准。
客觀的標准:一般包括題目的重要性、新穎性和可行性。
①選題的客觀標准
選題客觀性標準的基礎在於選題要符合社會實踐或理論發展的客觀需要。
所謂「重要性」,指一項研究題目的意義和價值,它一般是根據所研究的問題在社會實踐和理論發展的地位、作用而決定的。
所謂「新穎性」,又稱「創造性」或「創新性」等,是指研究題目具有與其他人所不同的內容和特點。
所謂「可行性」,指一項社會研究項目是否具備相應的研究條件。
②選題的主觀標准
所謂選題的主觀標准,指在選題過程中研究者根據自身價值觀、態度、研究興趣和其他自身條件而自覺或不自覺的設置標准。
首先,研究者在選題過程中要受自身價值觀和社會態度的左右。
其次,研究者在選題過程中還受其學術興趣的引導,尤其是在一些理論性的研究項目中,個人研究興趣往往是選題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標准。
3、簡述選題的新穎性標准。△
所謂「新穎性」,又稱「創造性」或「創新性」等,是指研究題目具有與其他人所不同的內容和特點。
首先,是研究領域的新穎性,即在一個新的、前人尚未涉足的實踐或理論領域的研究,研究的新穎性是最高層次的新穎性。
其次,是研究視角的新穎性,即從不同的角度去對一個舊的問題進行新的研究,從而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
再次,是研究內容的新穎性,即對前人已經研究過的問題補充不同的研究內容,從而進一步挖掘前人尚未發現的新問題,並豐富人們對有關問題的知識。
最後,是研究方法的新穎性,即採用新的方法對有關問題進行新的研究,以擴展或深化已有的研究,或突破以往研究的局限,發現以前難以發現的規律。
4、簡述選題可行性的標准。△
所謂「可行性」,指一項社會研究項目是否具備相應的研究條件。
首先,是研究人員的可行性,即是否有足夠的合格研究者及輔助人員。
其次,是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即現有的研究方法是否能夠解決所想要研究的問題。
再次,是組織體系的可行性,即是否需要並且能夠得到必要的組織配合。
另外,是物質條件的可行性,即是否具備完成該項研究所需要的時間、經費、工具和其他物質手段。
最後,是社會可行性,即該項研究是否符合法律、道德、習俗和政治標准,其研究過程和研究結論是否能夠被社會所接受。
5、簡述選題的過程。△△
所謂選題的過程,也就是在選題階段需要進行的程序和工作,它一般包括:
①了解社會實踐和理論發展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②初步選擇研究題目
③論證研究題目的意義
④確定研究的范圍、層次、內容
⑤論證研究項目的可行性
6、簡述研究設計的主要內容。△
(1)明確研究目的與研究性質
①確定研究目的
② 確定研究性質
(2)確定分析單位和具體的研究對象
①確定分析單位
②確定具體的研究對象
③確定調整對象
(3)確定研究方式和具體的研究方法
①確定研究方式
②選擇資料收集方案
③設計資料分析方案
第四章
簡答題
1、簡述社會理論的含義和特點。△
社會理論是人對客觀社會現實的反映。
(1)社會理論來自於社會實踐(包括日常生活、生產及其他社會活動和科學研究等)。
(2)社會理論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點,能夠反映一類社會現象的共同特點。
(3)社會理論具有解釋和預測社會現象的功能。
論述題
1、試述社會理論在社會研究中的意義。△
首先,社會理論是社會研究課題的重要來源之一。社會研究課題有兩個方面的來源:一是來自社會實踐,二是來自理論的發展。
其次,社會理論是社會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許多社會研究課題,不僅來源於理論發展,並且其研究的目的也是為了修改、加深、和完善理論體系,進而促進理論的發展。
再次,理論可以為社會研究提供指導。在社會研究過程中,始終要一定的理論來提供指導。一方面,理論可以引導研究的方向,也可以指導社會研究中收集資料的方向。另一方面,理論可以為社會研究提供一定的概念和分析框架。
最後,社會理論可以為分析資料提供解釋。在對定量研究資料的分析中,研究者可以得到各個變數之間的相關聯系,這些相關關系是否代表著現實世界中社會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則需要通過理論分析來加以解釋。
在定性研究中,研究者所獲得的資料也往往是少數的情況,而這些少數個案資料能否代表普遍的情況,也需要通過理論的分析來確認。
2、試述變數結構圖示法的定義及有缺點。√
變數結構圖示法,是首先找出所研究問題中涉及的各種概念或變數,並用文字或其他符號來表述它們。然後按照它們之間可能的關系而將各個變數區分為自變數、因變數和中介變數。最後按照它們之間的關系結構而將各個概念和變數排列起來,從而形成理論模型圖。
優點:① 可以包含許多變數。
② 能夠較清楚的表示出各個變數之間復雜的因果和影響關系。
缺點:它難以表示出各個變數之間的非線性關系。
⑺ 社會學有哪些研究方法,這些方法適用於那些社會問題
社會學研究方法有四種: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文獻分析、實地調查。每一種總研究方式都有適用范圍,也存在一定優缺點。
調查研究適用於社會生活狀況調查、社會問題調查、市場調查、民意調查和學術性調查。
實驗研究適用於探索兩種現象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實驗的類型有實驗室實驗和實地實驗、標准試驗和准實驗。
文獻研究適用於研究那些無法接觸的研究對象和縱觀分析,類型有內容分析、二次分析和現存統計分析。
實地研究適用於研究現象發展變化的過程及其特徵,它是一種深入到研究現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參與觀察和無結構訪談的方式收集資料,並通過對這些資料的定性分析來理解和解釋現象的社會研究方式。
(7)社會研究方法體系擴展閱讀:
社會學是一門研究社會事實(客觀事實:社會行為、社會結構、社會問題等;主觀事實:人性、社會學心理等)的擁有多重範式的學科,起源於19世紀末期。是從社會哲學演化出來的現代學科。社會學是一門具有多重研究方式的學科。主要有科學主義的實證論的定量方法和人文主義的理解方法,它們相互對立相互聯系,發展及完善一套有關人類社會結構及活動的知識體系,並以運用這些知識去尋求或改善社會福利為主要目標。社會學的研究范圍廣泛,包括了由微觀層級的社會行動(agency)或人際互動,至宏觀層級的社會系統或結構,因此社會學通常跟經濟學、政治學、人類學、心理學、歷史學等學科並列於社會科學領域之下。
⑻ 研究模式和研究方法的不同之處拜託各位大神
本書分為四大部分: 社會研究方法 基礎;問題和設計;研究方式; 分析和綜合。其中「 社會研究 方法基礎」 主要討論社會研究的基本概念、社會研究方法論的若干問題, 介紹有關社會研究的簡史、社會研究方法體系及其基本類型, 以及科學研究的基本邏輯和社會研究的一般過程。 本書與其他教材在內容安排上的不同之處在於, 本書增加了社會研究簡史, 這可以使讀者了解社會研究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問題和設計」 部分是本書最重要的部分, 集中了筆者對於我國社會研究中存在的問題的思考;「研究方式」 部分中的「調查研究」和「實地研究」是社會研究的主要方式;「 分析和綜合」部分中,在「量化資料的整理和分析」部分, 舍棄了統計分析方法的具體介紹, 側重於針對學生在量化研究中容易出現的問題, 詳細介紹了統計表的製作、 如何分組和分類以及怎樣解讀列聯表或兩變數交互表。 對質性資料的整理和分析也作了專門的介紹。 內容簡介 本書集作者二十餘年的教學與研究經驗,歷時八年方告完成。 與同類教材相比,本書的特點在於: 第一,章節安排遵循「教學過程和研究過程相一致」的原則, 分為四大板塊:社會研究方法基礎、問題和設計、研究方式、 分析和綜合, 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進行不同組合。 第二,緊密聯系國內社會研究或方法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什麼是「 真問題」和「問題意識」、如何提出問題等作了比較詳細的介紹; 聯系實際具體分析了理論(研究範式)對經驗研究的解釋力, 對於理論和經驗研究之間的關系作了比較清晰地闡述; 針對國內濫用問卷傾向,對問卷設計的邏輯過程進行了仔細地梳理, 釐清了問卷設計的基本思路;對於學生在統計表製作、 引用和注釋等方面易犯的錯誤作了重要提示。 第三,增加了一些其他教材介紹不多的方法,例如, 抽樣方法中的一些特例、群體關系測量、累計量表設計技術、 訪談心理、列聯表解讀方法等; 對於一些其他書中語焉不詳的方法和概念給了具體的解釋; 盡可能運用國內比較成熟的社會研究成果進行說明; 研究報告撰寫方法的介紹更貼近實際的寫作過程。 作者簡介 仇立平,男,現任上海大學 社會學 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系副主任、 《社會》雜志執行主編。 曾任中國社會學會社會調查研究方法研究會理事、《中國青年報》 社會調查中心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 仇立平教授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講授社會研究方法, 並參與了教育部高教司組織的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教學大綱的討論 和編寫。他曾在《社會學研究》 等刊物上發表多篇討論社會研究方法的論文, 並在國內較早介紹和普及社會調查方法知識。 除了社會研究方法的研究和教學之外, 仇立平教授對中國社會分層研究亦有心得,並曾涉獵家庭、青年、 老人等研究領域。曾在《中國 社會科學 》(英文版)、《 社會學研究》、《社會》等著名刊物上公開發表論文、 調查報告近百篇,獨立或合作出版著作、研究報告五部。
⑼ 社會科學研究如何貫徹社會主體研究方法,急~~~~
社會研究方法復習資料
一、名詞解釋
1、社會研究方法:社會研究方法是有目的地對各種社會現象和人類各種社會行為科學研究的方式和手段。它包括調查研究方法(survey research)、實地研究方法(field work)、實驗法(experiment study)、文獻法(documentary study)等,其中調查研究法和實地研究法是社會研究方法中最主要的方法。
2、社會調查:社會調查方法是社會研究尤其是社會學研究最常見用的方法。是一種量化研究方法,也叫「調查研究方法」、「問卷調查」、「統計調查」、「現代社會調查方法」。這種研究方式最大的特點是運用概率抽樣方法抽取樣本或者針對總體的所有個體,採用問卷調查或登記材料的方法收集資料,並在對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的基礎上把調查結論推論到樣本所在總體。他的作用在於能夠對大量樣本調查或總體全體成員調查的基礎上,反映社會的一般狀況;能夠客觀地、精確地分析社會現象;資料精確、可靠,調查結論的概括性程度相對較高。
網路的解釋:社會調查法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社會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材料的方法。社會調查方法是研究性學習專題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研究法、觀察研究法等方法以及談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或實驗等科學方式,對有關社會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系統的了解,並對調查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藉以發現存在的社會問題,探索有關規律的研究方法。
3、信度:信度是測量的可信性或一致性,也就是說社會測量中採用相同的方法和指標或「量器」對同一對象或概念、變數重復測量後的結果的穩定性。
4、效度:效度就是測量的准確性或有效性,也就是說在社會測量中採用的測量方法和指標或「量器」能否准確地測量出概念或變數的特徵和內涵。
二、簡答
1、社會研究方法體系的構成及社會研究的分類標准。
體系的構成:社會研究方法體系主要是由社會研究的方法論、社會研究的基本方式、社會研究的技術和工具三層次構成的。方法論(哲學、科學、邏輯學)、基本方式(調查《普遍,抽樣》、實地《參與觀察、個案研究、社區研究、》文獻《內容分析方法、二次分析方法、統計資料分析法、》實驗實地《(自然)實驗、實驗室試驗》)、技術和工具(社會測量技術、資料收集技術、資料整理和分析技術、觀察記錄表、量表、測驗表、問卷或調查表)。
分類標准:(1)根據研究方式可分為調查研究、實地研究、文獻研究、實驗研究;
(2)根據研究性質可以分為理論性研究和應用性研究;
(3)根據調查對象的范圍可以分為普遍調查、抽樣調查和個案調查;
(4)根據研究的時間性可以分為橫剖研究和縱貫研究;
(5)根據社會研究的應用領域可以分為行政統計調查、學術性研究、民意研究、市場研究等。
2、問卷設計的基本原則和步驟。
基本原則:(1)問卷設計必須以研究假設或研究設想為指導;
(2)問卷必須能夠取得受訪者的配合;
(3)必須保證收集資料的可靠、正確和方便。
(1)口語化,公正客觀,切題,邏輯一致性,完整
步驟:(1)提出研究假設或設想、指標;
(2)設計問卷草案;
(3)試測或專家討論;
(4)修改和付印。
一、論述
1、經典實驗設計:是一種包括前側和後側、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變數的標准化實驗方式,實驗組與控制組要能有效的分離,其成員具有比較高的同質性,盡可能避免其交流。實驗結果=(y1-x1)-(y2-x2),例如,某社工組織為了提高農民工對艾滋病和性病的認識,選擇相鄰較遠的A、B兩個建築工地進行實驗研究,兩個工地的農民工素質基本上差不多,其中A工地為實驗組、B工地為控制組。實驗變數是由社會工作者向農民工開展各種生動的性健康教育,包括展覽、看錄像、個別訪談和交流等。實驗前對兩個工地的農民工進行性健康知識的測量,A、B兩工地農民工的分數差不多,平均分數分別為50分和52分。社會工作者在A工地對農民工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性健康教育,再用原來的測量表對AB兩工地農民工進行性健康知識測量,平均分數分別為75分和55分,實驗結果(性健康教育的有效性)=(75-50)-(55-52)=22.即A工地農民工進行性健康教育後,他們的性健康知識平均分數要高出B工地農民工22分。因此,對農民工實施性健康教育後,可以提高他們對艾滋病和性病的認知水平。
2.(1)隨機應答技術(Randomized Response Technique,簡記為RRT)是指在調查過程中使用特定的隨機化裝置,使被調查者以一個預定的基礎概率P從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問題中選擇一個問題進行回答,除被調查者以外的所有人(包括調查者)均不知道被調查者的回答是針對哪一個問題,以便保護被調查者的隱私,最後根據概率論的知識計算出敏感問題特徵在人群中的真實分布情況的一種調查方法。 這一技術的宗旨就是最大限度地保證被調查者的隱私不會被泄漏, 從而取得被調查者的信任,獲得真實可靠的資料。
(2)沃納隨機化回答模型
Ø 要調查的敏感性問題,列出正反兩個問題。
Ø 然後由被調查者隨機抽取一張來回答"是"或"否",至於卡片上具體是什麼問題,調查者無權過問。
(3)西蒙斯模型(Simmons model)
Ø 在於調查人員提出的隨機化問題是兩個不相關的問題,其中一個為敏感性問題,另一個為非敏感性問題B,這樣的處理使被調查者的合作態度進一步提高。
Ø 步驟:隨機抽取部分人進行調查;按比例:A組為P,B組為1--P(60% 40%);回答是或否;統計「是」的概率(公式:r=Ra P+(1--Ra)(1--P) 註:Ra為回答A為「是」的概率。
二、操作
ANOVA(方差分析)
提示:方差分析前提條件:1、兩個相互獨立的正態分布;2、兩個總體方差相同。
P>0.05接受原假設 沒有顯著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