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簡明、生動的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發展學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過敘述、描繪、解釋、推論來傳遞信息、傳授知識、闡明概念、論證定律和公式,引導學生分析和認識問題。
2、討論法
討論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全班或小組為單位,圍繞教材的中心問題,各抒己見,通過討論或辯論活動,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優點在於,由於全體學生都參加活動,可以培養合作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獨立性。一般在高年級學生或成人教學中採用。
3、練習法
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在教學中,練習法被各科教學廣泛採用。
4、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或參考書,以獲得知識、鞏固知識、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一種方法。
5、任務驅動法
教師給學生布置探究性的學習任務,學生查閱資料,對知識體系進行整理,再選出代表進行講解,最後由教師進行總結。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也可以以個人為單位組織進行,它要求教師布置任務要具體,其他學生要積極提問,以達到共同學習的目的。
㈡ 初中現代文閱讀題型和作答方法
現代文閱讀實用解題技巧
解答現代文閱讀題應分三步走:
第一步,縱觀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話歸根到底都是為闡明中心服務的,都歸向文章的主旨。平時要學會為文章標段,歸納每段意思,歸納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尋、讀懂文章中關鍵的詞句。特別是那些體現作者立場觀點、反映文章深層次內容、內涵較豐富、形象生動的詞句。尤其是文章的開頭句、結尾句、獨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連問句、過渡句、抒情議論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隱含其中。
①不要急著去做題,在進入題目之前,必須讀兩遍文章。第一遍速讀,作快速瀏覽,攝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對文章的整體認識,集中解決一個問題——選文寫的是什麼?第二遍精讀,仔細閱讀每句話,揣摩、參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對文章的主旨產生一定的認識。②畫出在文章的結構上起過渡、連接作用的詞語、句子、段落,畫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這些詞句往往就是回答問題時需要重點研讀的,通過找重要的詞句進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結構層次。③心中要有文體意識,找出畫龍點晴的句子。作為托物言志類的哲理性散文,在敘述和描寫中總有一些議論和抒情的語句,閱讀時一定要善於抓住議論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結尾的議論抒情,它們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牢記:欲速則不達。一定要讀懂文章再做題,堅決杜絕走馬觀花式的閱讀。
第二步,認真審題,定向掃描
做現代文閱讀主觀題的關鍵在於准確地審題,抓住了審題這個關鍵,就找到了答題的訣竅。現代文閱讀的審題,就是要仔細分析題干,把握題目要求,即把握題干中包含的與答案相關的各種信息。這是答題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題干一般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話,一是命題者的話。設置題乾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題內容;同時,命題者為了使考生不至於茫然無緒,往往又會在題干中提示答題內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個句子中。這樣我們就可以根據題乾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題的出題點,鎖定答題區間,具體到段、句、詞。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關區域,認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確抓住關鍵詞句,准確地把握住答案的有關信息,大多數題目的答案是能夠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記:題干提示了答題范圍,題干規定了答題角度,題干提供了答題思路,題干隱含了答題信息,題干體現了答題規律。
第三步,篩選組合,定向表述
文學作品閱讀多為主觀題,其題干不僅能顯示答題的區域,還能顯示答題的方式。要站在命題人所「問」的角度回答問題,問什麼答什麼,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確、有條理。整合時一定要確保文通句順。
牢記:
1、弄清題干中所具有的態度或傾向
遇到的題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採用先反後正的答題方式,避免遺漏要點;遇到的題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採用正面的答題方式。
2、弄清題干語言的構成形式,確定答題語言形式。
題乾的結構,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著語句含義由哪些方面構成,分析結構可以提示考生答題時如何組織好語言。
3、弄清題干中作者的話和命題者的話
題目中出現作者的語句,一般是學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對象,而命題者的話一般起到引導學生明確解答重點或者提供限制條件的作用。
4、變含蓄為直接,變分說為概括。
高考中現代文閱讀材料多為散文,語言不僅有豐富的內涵,還很講究藝術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動細膩,有的形象具體。具有這些特點的語句在高考中歷來成為考查的重點。組織答案的時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關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關段落所傳達的信息的共同點,然後利用文中附著信息共同點的那些具體的、形象化的語句,把這些具體形象化的語言轉換為抽象,概括性的語言,即為所需答案。
5、多從原文中篩選、提煉、整合語句作答。
現代文閱讀的考查目的在於把握並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傳達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來理解作品,多從原文中尋找答案。但並不是直接摘抄,有時以文章中的詞或句為基礎略作改寫來作答,有時要求綜觀全文,從各段中提取相關信息加以整合。這類題在高考中出現最多。
另外,要弄清試題中常用的名詞術語。
表達方式,常用的表達方式有記敘、描寫、議論、抒情、說明等。
寫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狹義的寫作手法即「表達方式」,廣義的是指寫文章的一切手法,諸如表達方式、修辭手法,先抑後揚、象徵、開門見山、托物言志等。
修辭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擬人、反復、誇張、排比、對偶、對比、設問、反問等。
語言特點,一般指口語的通俗易懂,書面語的嚴謹典雅,文學語言的鮮明、生動、富於形象性和充滿感情色彩的特點。分析時,一般從修辭上進行分析。
感悟,多指發自內心的感受、理解、領悟等。
說明文的類型,事物、事理說明文(內容角度);平實、生動說明文(語言表達角度)。
說明方法,一般有舉例子、分類別、列數據、作比較、下定義、作詮釋、打比方、畫圖表、摹狀貌等(一般是三個字)。
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程序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考生在答題時,可答得具體些,如:空間順序(從上到下,從里到外等),邏輯順序(先結果後原因,層層遞進等)。
說明對象,指文章說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點)。
論證方法,中學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論證、事實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歸謬法。
論證方式,立論和駁論。
理論論據,包括名人名言、俗語諺語、公式定律等。
事實論據,一切事實、史實、數據等。
簡明,語句簡潔、明了,一般有字數上的限制。
得體,文明禮貌,人性化。
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內容的作用或好處可從三個方面考慮,一是內容方面,如深化主題、強調感情等;二是結構方面的,如過渡、呼應等;三是語言方面,如引人入勝、生動活潑等。
思想內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如善惡、好惡、褒貶等。
以上各「常用術語」,暗中考查學生的語文基礎,同時也是題目賦分點所在,考生理解清楚,可很好地根治「答非所問」的弊病。
詩歌鑒賞五步法
【第一步】
先看一下詩歌是哪一類(按表現手法分為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按內容分為田園詩、邊塞詩等)
古詩一般選擇唐詩宋詞,以抒情詩居多,抒情詩可分寫景抒情,借古感懷,托物言志。寫景抒情詩主要把握景和情的關系;借古感懷詩,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關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諷今;托物言志詩主要領悟物和志的關系,借何物顯何志,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
到詩詞的後半部分去找詩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達的志)。
【第三步】
看詩詞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寫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構成什麼畫面,這些畫面有什麼特點,對詩歌的中心有什麼作用(這實際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 :
①必看題目(題目常常是詩眼,或中心事件,有助於了解詩的內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論世,了解作者風格);
③必看注釋(可以藉此了解詩歌的感情基調,難懂的知識典故,有時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詩眼常常在此。詩歌鑒賞也常常是名句的鑒賞);
⑤必看題干(題乾的指向性很強,必須看清要求,必須結合原詩內容、題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闡述概念。答案必須有針對性、指向性,一定要問什麼,答什麼,要什麼,給什麼,這一點非常重要,可謂重中之重)。
【第五步】
看一看詩歌運用了哪些手法,這樣古詩鑒賞就很容易做了。組織成文時一般可用這樣的表達程式:這是一首什麼類型的詩,詩人攝取了哪些景物組成了怎樣一幅畫卷(或通過什麼形象的描寫刻畫),從中寄寓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在藝術特色上,主要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起到了怎樣的表達效果。或這樣表述:這首詩採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作文高分秘訣
1、多練審題
尤其是對於哲學性命題,涉及辯證關系的,更要深入研究其深刻內涵。審題越細,越准,越透,立意的思路就越寬,越深,越通暢,把握就越大。吃透話題的實質,弄清它究竟向我們要什麼。但當材料審讀感到困難時,如遇到詩歌類的材料,在讀不懂的情況下,乾脆撇開材料,就抓住話題來思考。萬不得已時,直接以「話題」來作為作文題目,也總比無題或瞎擬題目好。材料中所說的是「事」也好「物」也好,都要與「人」掛起鉤來。
2、牢記標准
什麼是好文章?濃縮成八個字:「深刻,豐富,文采,創新」。心裡牢記這四桿尺子,就有了作文的高標准。當然,由於電腦閱卷,要特別注意書寫的美觀。
3、加強理性思考
怎樣才能使自己的文章觀點深刻一些,視野寬闊一些,見解新穎一些,富有啟發作用?
(1)運用縱向思維,由表及裡、由果及因想一想,凡事都可以透過現象看到本質,透過結果看到原因。最好的思想武器是哲學,哲學是聰明學、明白學,不可不用。為什麼說近墨者未必黑?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為什麼說評價玫瑰的好壞根據在花而不在刺?花是主流,刺是支流。為什麼說不能讓感情的親疏遠近影響認知的正誤深淺?情與理,是與非,真理與謬誤,感性與理性,涉及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
(2)運用橫向思維,由此及彼,由點到面想一想,就可以拓寬思路,從時間到空間,從古今到中外,再看看社會,看看自己,還愁找不到最佳的立意角度嗎?
(3)觀點有沒有啟發性,這是文章拉開檔次的又一個重要因素。人雲亦雲,老生常談,一覽無余,索然無味,那就是白開水,就是「陳言」。有了啟發作用,才談得上有意蘊,有意境,有內涵。
要想寫出有啟發性的觀點,有一個重要技巧是常常要用上的,那就是類比推理。當然這也是由此及彼的辦法。運用成功的關鍵,則在於抓准兩件事物的相似點,否則反而節外生枝了。
4、加強材料儲備
從哪些方面選材備料呢?主要是四個方面:
(1)自己的生活。一要真實(切勿瞎編);二要有內涵,有特點,有味道,有新意,確保不會與別人雷同、撞車;三要自己對這個生活材料有所感悟,且比較深刻。
(2)學識與見識。從科學、文學、哲學、美學四個方面多備點料,不求多,但求精。
(3)社會熱點,媒體焦點,國內外信息。視點高,眼界寬,材料新,意義又重大,這就是有價值的素材。一要保證真實,道聽途說不行;二要把握好選用的尺寸。信息材料的引用最好有準確的時間、地點、人名、數據,使之更有說服力。
(4)名人名言,格言警句。這是思想的精華,語言的典範,全人類共享的文化財富。倘能用得准確,恰到好處,無疑會給文章增色,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5、練語言,練技巧,出文采,上水平
文采是從心裡流出來的真誠、自然、優美、機智和幽默。我口說我心,我手寫我口而已。在你記敘、抒情、議論的時候,你的學識、見識、個性、修養、趣味、神韻也同時往外流,這就是言為心聲,這就是文采。
6、力求創新
從立意選材到構思設計能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棄我取,人趨我避。沒有逆向思維、多向思維,就很難突破思維定勢和新老八股。平時背誦名言警句時,要學會分類、歸納記憶。
運用了這些
做起題目就得心應手了
㈢ 如何指導學生進行現代文閱讀
如何真正提高中學生閱讀能力,這一直是許多中學語文教師所迷惑的問題,更是他們亟待解決的問題。在多次考試之後,總有不盡人意之處。老師們也往往苦不堪言,勞動與所得不成比例,學生也大失所望,怨天載道。那麼,究竟怎麼樣才能提高學生現代文閱讀能力呢? 通過二十年的語文教學實踐,我深深體會到培養學生現代文閱讀能力要做到以下幾方面。 一、要注意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鼓勵學生積極地閱讀,充分調動他們讀的積極性,真正體會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 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也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巧」。對於這個「例子」廣大教師要給學生質疑解難的具體方法,逐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具體途徑。古人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因此,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在閱讀中發現問題,用自己的思想、方法去領悟問題,達到釋疑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從課文的「矛盾」之處著手,如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時,可抓住文章開頭「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一句來分析,提出問題:為什麼既用「似乎」又要運用「確鑿」,從而引導學生分析課文,深刻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使學生掌握從課文「矛盾」之處產生疑問,從分析課文,感知課文,回顧課文中釋疑的方法。這樣,圍繞「疑」有的放矢地閱讀就能逐漸達到解難釋疑的目的,從而調動學生讀的積極性。同時,教師指導,閱讀課文時,針對閱讀內容,因勢利導地提出問題,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也可因地制宜創設情境,搭橋鋪路,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從而啟發引導他們閱讀的興趣。教師在講解課文時,結合教材,循循善誘地推薦,介紹一些與課文中內容上或形式上相似的作品學生閱讀。例如,我們學習了《背影》,可以推薦學生讀一些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如,《荷塘月色》等,也可組織一系列的讀書活動,如:讀書會、讀書討論,開展書評等,以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 二、要注意充分運用教材,更新教學觀念,改革陳舊教法,強化閱讀訓練 現行教材現代文文體齊備,範文較多,結構合理,語言准確、生動、鮮明,是我們進行閱讀訓練的極好的材料,關鍵在於改變那種僅著眼於課文內容的死板的教條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以教學大綱和教學目的中對閱讀能力的要求作為准則,因文制宜地提出問題,學生思考並通過對課文的閱讀回答問題,有計劃地把一些講授課上成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閱讀基本規律的新型課。這樣,至少避免了「碗外討米」,另覓閱讀材料進行訓練的麻煩。省時、省力,既減輕學生理解的負擔,又能收到良好的訓練效果。 三、要注意指導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提高閱讀能力 學生在做現代文閱讀題時,不必急於解答,首先瀏覽一下所有的問題,帶著問題針對性的閱讀。同時,注意閱讀材料所屬文體的有關知識,並以其引導學生的思維,爭取理解這些題目,全面認識,理解材料,從而提高閱讀能力。同時,在現代文閱讀教學過程中,還要教給學生預習、復習、使用工具書的方法等等。強化學生的生活實踐,把閱讀與生活體驗結合起來,把學課文與學生活、學做人結合起來,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在閱讀和應用實踐中掌握閱讀的方法,提高閱讀的能力。 誠然,只要我們在工作中勤於總結,積極探索,不斷進取,定會找到更好的方法、途徑,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有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㈣ 現代小學語文教學方法有哪些
小學現代語文教學方法:
(一)閱讀法(朗讀、默讀、背誦)
(二)講授法(講述、講解、講評、講演、復述、講讀、講練、說書法)
(三)對話法(問答、談話、討論、辯論)
(四)實踐法(觀察、調查、訪談、參觀、實驗、考察、考證、游戲、交往、旅遊、實習、見習、練習、作業等)
(五)電教法(照相機、幻燈機、投影機、錄音機、廣播、電視、電影、錄相機、語音實驗實、電腦、網路、多媒體)
(六)研究法(問題—解決式;課題—探究式;實驗—論證式)
(七)自學法(自學—輔導式)(盧仲衡、魏書生)
(八)其他教育教學的方法舉隅:
1、語感教學法 (洪鎮濤、王尚文)
2、思路教學法
3、情感教學法 (於漪)
4、案例教學法 (根舍因、克拉夫基)
5、點撥教學法 (蔡澄清)
6、情境教學法 (李吉林)
7、導讀教學法 (錢夢龍)
8、目標教學法(布盧姆)
9、反饋教學法(劉顯國)
10、問題教學法(杜威、馬赫穆多夫)
11、欣賞教學法
12、活動教學法 (杜威)
13、點面教學法
14、愉快教學法 (上海一師附小等)
15、成功教學法 (上海閘北八中)
16、整體教學法 (查有梁)
17、合作教學法 (美國的斯萊文、前蘇聯阿莫納什維利)
18、啟發式教學法 (《學記》、柏嘗試教學法拉圖)(邱學華)
19、設計教學法 (克伯屈)
20、發現教學法 (布魯納)
21、創新教學法 (奧斯本、吉爾福特、陶行知)
22、差異教學法 (華國棟)
22. 單元教學法
23. 比較教學法
24. 程序教學法(普萊西、斯金納)
25. 直觀教學法
26. 圖示教學法 (王松泉)
27. 暗示教學法 (洛扎諾夫)
28. 競賽教學法(羅樹根)
29. 大語文教學法(張孝純)
30. 非指導性教學法(羅傑斯)
31. 掌握學習教學法(布盧姆)
32. 道爾頓制教學法(柏克赫司特)
33. 有意義學習教學法(奧蘇貝爾)
34.遷移教學法 (馬芯蘭)
35.嘗試教學法 (邱學華)
36.學導式教學法 (胥長辰)
㈤ 如何做好現代文詩歌的教學
新課程標准語文教科書選編了大量的現代詩,詩歌的引入帶來了不可估量的積極影響。它能培養學生的讀詩興趣,認識詩歌的基本特點和類型;讓學生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陶冶學生心態,豐富學生情感;培養積極的鑒賞態度,激發鑒賞興趣,提高詩歌的文學鑒賞能力;培養學生的想像、聯想能力,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體味作品的藝術魅力,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內涵;開闊學生胸懷,美化學生心靈,培養學生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品味詩歌語言魅力、藝術構思技巧,可以培養精煉、准確地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可發展學生形象思維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不斷提高其表情朗讀水平。那麼如何適應新教材的變革,遵循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從事現代詩歌的教學呢?下面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談談我對詩歌教學的幾點粗淺的體會:
一、精心設計導語。
把學生帶人詩歌所描述的意境中,讓他們的心靈首先受到強烈震撼而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在學習艾青的《我愛這土地》這首詩時,由於現在的學生對抗日戰爭了解不夠具體、全面,感情不容易投入,在上課開始時,我說了這樣的一段話:「誰不愛自己的母親,誰不愛自己的祖國!穿越時空,只有一種感情能將民族的心聯系起來,那就是對祖國深深的愛!早在1938年,著名詩人艾青面對日本鬼子對中國人民的燒殺搶掠、對我國領土的肆意踐踏,眼含熱淚、懷著誠摯的感情,對祖國母親唱出了一曲愛國主義戀歌——《我愛這土地》!」通過這段導語創設情境,渲染氛圍,一下子就把學生帶人了硝煙彌漫的抗日戰場,進人丁全民族同仇敵愾、保家衛國的氛圍之中,在學生的心理上產生了強烈共鳴,學習進入了狀態,而對於理解這首詩的主旨也便容易得多。
二、加強朗讀訓練
古人雲:「詩緣情而綺霏」意思就是詩歌藉助於具有節奏感和音樂美的句子,構建具有審美的意象,表現詩人強烈而凝煉的情感。通過朗讀讓學生領略詩歌的氣勢、韻味和情感,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都點明了朗誦教學的重要性.可以根據詩歌的不同風格選擇不同的朗讀方式:如教師范讀、個別朗讀、齊聲朗讀、配樂朗讀、分角色朗讀等,讓學生邊讀邊聽,邊讀邊學,邊讀邊思,得到科學而有效的訓練。營造朗讀的氣氛,引導學生漸入佳境。朗誦應講究方法,教師應加強這方面的指導。如初讀,讀准字音(查字典及結合課文注釋), 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再讀,整體感悟,把握其節奏及感情, 能夠用語音語調的變化來表達不同的感情;能夠用不同的停頓的方式和重讀方式來表現作品的內容與情感。一般情況下,對於詩歌,應多指導學生大聲朗讀,讀出感情色彩,讀得琅琅上口,熟讀成誦;需要強調課文中的重點詞、重點句、重點段時,應指導學生齊讀;讓學生領略某篇文章的優美文辭;欣賞其藝術特色時,應指導學生自由讀。當然對詩歌更高要求的朗誦,能夠根據作品的思想內容進行個性化的朗讀,必定是在對內容有了更深的理解與把握之後,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品味詩歌語言而把握誦讀的感情,洋溢著朗讀的渴望。同時還應注意朗誦不應只是教學的開始,而應貫穿於整個詩歌教學過程中,可以說詩歌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離不了朗誦,應根據每一步的教學任務提出不同的朗誦要求。
三、發揮想像和聯想,調動形象思維
詩中的世界已不同於實際生活中的客觀世界,他們總是經過詩人有意無意的「改造」,投上了詩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感情色彩,要理解詩人的感情,首先得進入詩中的世界。每一篇詩作都是客觀世界在詩人心中的再現,或多或少地打上了詩人自身思想感情的烙印,讀詩必要經歷這樣一個過程:詩人心中之詩——紙上之詩——讀者心中之詩。所以鑒賞詩歌首先應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感悟詩歌的內涵,品味詩情畫意。這中間有一個關鍵環節,就是聯想和想像。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聯想和想像,如「請同學們團上眼睛,仔細聆聽詩人的深情絮語,看看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了哪些畫面?」並讓同學們描述出自己頭腦中的畫面,經過這一環節的教學,同學們大多能結合詩歌內容有所想,有所說,當然學生此時所說的已不完全是詩之內容了,而總是帶有自己對生活的認識和感悟了。現代詩歌教學中,通過這樣的訓練,既活躍了學生的形象思維,使他們更好地品味了詩情畫意,又培養了他們口頭描述的能力。學生在聯想和想像中,加進了自己的感悟,又不同程度地激發了他們的創造力。
四、聯系學生實際,引導學生獲得獨特的生活和情感體驗
教學現代詩歌時應注重引導學生注意語文與生活的聯系,當然這里的生活包括社會、自然和人生三方面。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學習詩歌,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讓他們自己說出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從而更深刻地領悟詩歌的內涵。由於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不同,故而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也不盡相同,「詩人以一致之思,讀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詩歌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對詩歌內涵的與眾不同的獨特體驗,也許創造性的火花就此而迸發。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有意識地設置這種機會。如問:請把你喜歡的詩句向同學大聲朗讀出來,並說明喜歡的理由;請找出你認為寫得較好的詩句或詞語,並簡要說明原因。經過我的多次實踐,這種情況下學生皆能有所發現並不時有精彩而獨到的見解,特別是對詞句的理解,往往具體而深刻。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的個性皆能得到張揚。我們有時可以在找准整首詩歌的關鍵之後,再找一個小的,貼近學生生活、情感的切入點,作為進入一首詩的楔子。要尊重學生對作品獨特的個性化解讀,甚至要引導學生有獨特閱讀體驗。新課標指出「文學作品得閱讀鑒賞,往往帶有更多的主觀性和個人色彩,應鼓勵學生積極的,富有創意地構建文本意義」,詩歌尤其如此。要聯系學生的實際並不是要處處都落到學生的生活實際、認知實際和情感體驗,要防止將詩歌庸俗化處理的傾向。
五、品味語言,獲得感悟
詩歌語言不同於日常口語,也不同於普通的散文化的語言,而表現出新穎、凝練,不拘泥於通用的語法規范、邏輯結構,寫景抒情能直入人心的特點。詩的語言精煉、濃縮、字少意多,有極強的表現力。我們引導學生讀詩,通過對詩的用詞的研究、鑒賞,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領略詩歌的價值,還可以為學生寫文章時在遣詞造句方面提供經驗。好的詩常在煉意、煉字、雕詞琢句上獨見功夫,因一詞一字而盡傳精神。人們常提及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用得好,好在形象,生動:把春風吹拂、草綠花開、一派生機的景象形象生動地描繪了出來,「綠」字中含蓄著詩人對春天來到的欣喜之情。所以我在「一詞」上精當講解;在「一字」上進行「點撥」啟發,學生認真地思考和體味,就能獲得獨有的感悟。上課時,我們在詩歌中的某一句或幾句話中抽掉一個關鍵性的詞語。學生把抽後的單薄的詩歌和原詩相對比,把缺失的詞語反復體會,融入自己的想像和感受,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品析詩歌語言對於入景、入情地感知詩歌非常重要。
六、抓住詩歌的意象,理解詩人的感情
「意象」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感、思想的客觀事物。鄭敏有過十分精當的比喻,她說:「詩如果是用預制板建成的建築物,意象就是一塊塊的預制板。」指出了意象即是詩歌的基本成分這一事實,一首詩也就是一個有機組合的意象系統。可以這樣說,意象既是構建詩歌的基本元素,又是區別詩與非詩的基本特徵。沒有了意象,詩就成了直白與說明,換言之也就不能稱之為詩了。從某種意識上講,意象就是詩歌看得見的靈魂,抓住一首詩的意象就等於獲得解讀該詩的一把金鑰匙。作者要表現的思想,抒發的感情,在詩中往往通過一些具體的事物來表現,這些具體事物也就是意象。抓住這一點有助於我們快速了解詩人要表達的情感。如:艾青的詩《我愛這土地》,土地、河流、風、黎明等這都是一些客觀事物,但入得詩來,注入了作家的感情,則為詩中的意象了,這些意象則象徵著特定內容: 「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象徵著被戰亂、貧困、苦難所襲的國土和人民,「悲憤的河流」象徵著苦難民族、人民的歷史等。通過這些意象的象徵意義的理解,我們就體味到了詩人的深沉的愛國之情。也看到了一個充滿深沉熾熱的愛國之情的詩人形象。
七、模仿寫詩,學以致用
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注意詩來源於生活,是詩人對生活的感悟,那麼我們也同樣可以把對生活的感悟用詩化的語言表述出來,當然這種寫作是帶有模仿借鑒性質的。仿寫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可就例句進行延續性仿寫,可就例詩進行整段仿寫。仿寫時要注意藉助聯想、想像、比喻、排比等手法來表達自己獨特的情感和生活體驗。
詩歌畢竟是詩人對生活的藝術再現,是最精粹的文學形式之一。詩歌教學也是一項富有創造性的工作。講好一篇詩是一種藝術創造,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提高思想水平和業務能力,發揮獨創精神,不斷在教學上進行探索、改革,讓現代詩歌教學逐步走向科學化、藝術化的軌道。
㈥ 現代文的學習方法有哪些
學生學習,是從「想學」開始,通過學習活動的實踐,逐步達到「善學」,並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這里的「想學」,是建立在你們對學習的認識、看法和態度的基礎上的,也就是樹立起正確的「學習觀」;「善學」指你們掌握了學習的基本原則,基本方法和認知策略、學習策略。學習因各人主觀條件和因素的不同,採取的學習方法和策略也不可能一樣。所以,重要的是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符合自己個性或特點的學習方法(這是初中階段的一大任務),以求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盡管從總體上來說,學習方法因人而異,但不乏有不少共同的方法。我要說的就是課堂教學相適應的學習方法,即預習、聽課、復習、作業等的基本方法。
1、預習的方法。
預習是上課前對即將要上的內容進行閱讀,了解其梗概,做到心中有數,以
便於掌握聽課的主動權。預習是你們獨立學習的嘗試,對學習內容是否正確理解,能否掌握其重點、關鍵,洞察到隱含的思想方法等,都能及時在聽課中得到檢驗,加強或矯正,有利於提高學習能力和養成自學的習慣,所以它是學生學習中的重要一環。
任何知識都有很強的邏輯性和連貫性,新知識往往是建立在已學知識的基礎上,因此,預習時先要找出學習新知識所需的知識,並進行回憶或重新溫習,一旦發現已學知識掌握得不好,甚至不理解時,就要及時採取措施補上,克服因沒有掌握好或遺忘帶來的學習障礙,為順利學習新內容創造條件。例如:預習「整式的加減」這一小節,就涉及到有理數的加減運算、同類項的概念、合並同類項法則,去括弧法則等已學知識,如果你對這些已學知識掌握的很好,那麼這節教材內容你完全可以自學完成,否則即使你上課聽講認真,但由於某已學知識(比如去括弧法則)不掌握,那要完成整式的加減運算也是不可能的。
預習的方法,還應該了解新課的基本內容即要知道要講些什麼,要解決什麼問題,採用什麼方法,重點關鍵是什麼等,預習時一般要採用邊閱讀、邊思考、思書寫的方式,把內容的要點、層次、聯系劃出來或打上記號,寫下自己的看法或弄不懂的地方和問題,最後確定聽課時要解決的主要的問題或打算,以提高聽課的效率。若時間允許,也可以做做練習或習題。
2、聽課的方法。
聽課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形式。在教師的指導、啟發、幫助下學習,就可以少
走彎路,減少困難,事半功倍。所以聽課是學習知識的關鍵。
聽課是方法,除了要集中注意力,把自己的思維活動緊跟上老師的講課外,還得開動腦筋思考教師怎樣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特別要從中學習思維的方法,如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歸納、演繹、一般化、特殊化等。例如在聽課時,一方面要理解教師的講的內容,思考或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另一方面還要獨立鑒別哪些已聽懂,哪些尚有疑問或有新的問題,並勇於提出自己的看法。若課內一時不能解決,就應把疑問或問題記下,留待課後自己去思考或請教同學、老師,並繼續專心聽老師講課,切勿因一處沒聽明白,思維就停留在這里,而影響後面的聽課。一般,聽課時要把老師講課的要點補充的內容與方法記下,以備復習之用。
3、復習的方法
復習就是把已學的知識再進行學習,以達到深入理解、牢固掌握的目的。復習也是一種對知識的梳理,概括並融放到已有的知識結構中,成為自己知識網路的一條鏈。在復習中應與聽課緊密銜接,需要邊閱讀教材邊回憶聽課內容或查看課堂筆記,及時解決存在的知識缺陷與疑問。務求當天解決問題,獨立解決實在有難度,可請教同學或教師。
復習的另一大任務就是要在理解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溝通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明確重點、關鍵,再提煉概括,組成一個知識系統。例如,學習「平行線」這一節,在復習過程中,首先應明白這節的內容,平行線的意義,平行線的識別與平行線的特徵。再要弄清「平行線的識別」與「平行線的特徵」,兩者之間的聯系,明了它們都是在「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的前提下,前者是研究由三線八角中角的相互關系來判斷直線的平行關系;而後者是在給出兩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得角的相互關系。
復習,不能僅停留在把已學知識溫習記憶一遍的要求上,而要努力思考新知識的產生、發展與解決過程,要思考如何去應用、發展所學知識。如學習了在同平面內的兩條直線的兩種截然不同的位置關系——平行與垂直後,你是否在復習中去思考過它們之間的聯系與相互作用呢?
其實這里有很多問題可以去研究的:
如判斷兩直線平行除定久與三種由角的關系判斷平行外,還有別的方法嗎?「若兩條直線都與第三條直線平行,那麼這兩條直線也相互平行」也可成立,而這里的「兩條直線」改成幾條直線呢?這里的都平行改成都垂直呢?在同一平面內怎樣,沒有「在同一平面內」的前提又怎樣?還有若「兩條平行線中的一條與已知直線垂直那麼另一條與已知直線垂直嗎?……」等等。
在復習過程中,更應注意上課教師對新的問題的處理方法,要切實掌握老師是怎樣將新的問題等價「轉化」為已經熟悉的問題,從而用已學的方法去解決問題的。如:計算 ,對於初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這種冪的運算是全新的問題,已有知識只為乘方的意義,很多學生難以入手,而其實 就是23個2的積, 就是22個(-2)的積也即22個2的積(為什麼)所以 就是22個2相乘的積的2倍,即 ,所以原式= ,由此就可學著去解決 的計算。由此可見,在復習中,不斷對知識本身或從學科思想方法的角度進行提高與提煉,是十分有利於我們自身能力的發展和提高的。
4、作業的方法
各科的學習往往是通過做作業,以達成對知識的鞏固、深化理解和學會應用,從而形成技能技巧,以及發展智力和能力。
作業應在復習的基礎上獨立完成的,作業一方面能檢查出對所學學科知識的掌握程度,考查你的能力水平,還便於發現你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以便及時糾正。
做作業必須要規范,要按一定的程序、步驟進行。⑴要捨得化時間審清題意,弄清哪些是已知條件,哪些是要你去求證的結論,題中涉及到哪些運算,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是怎樣的,能否用直觀地表示,能否用字母去代替一個未知的數(或量)等等。⑵要對上述內容進行詳盡的分析,找出已知與未知之間的聯系,回憶與之有關的知識、方法探索合理、充分地利用組織已知條件與相關知識,求得未知的內容。⑶根據探究得到的解題方案按要求規范書寫,把解的過程敘述出來,並力求簡單、明白、完整,步步有據。⑷最後要對解題過程進行回顧體會,檢查過程的合理性有無問題,思考解題方法可否改進,結論可否推廣等。並小結一下解題的經驗,進而發展與完善解題的思想方法,總結出帶有規律性的東西來。
例如,比較一個角的補角與它的餘角的大小。
審題:本題已知的是一個角的補角與這個角的餘角,要求比較它們的大小。相關知識:餘角、補角的定義,角的大小比較。
分析:由復習知,我們說的角,一般是指銳角、直角和鈍角。而直角和鈍角是沒有餘然,所以「這個角」指的是銳角。
方法:設這個角為 。
關系:這個角的餘角是 ,這個角的補角是 。
思想:原問題就成了, 與 哪個大?
解決途徑:作差比較法。
解:設這個角為 ,那麼這個角的餘角為 ,這個角的補角為 ,
而( )-( )= ∴ >
即一個角的補角比這個角的餘角大.
體會解決過程,你會不會想到,是不是任一個銳角的補角都比它的作餘角大90º,事實解題過程就是你的猜想的理論依據,於是「一個角的補角比它的餘角大90º」這一規律就成為你的發明。
(數學符號發不上,諒解)
學習語文要養成好習慣。
同學們也許會發現,在同一個班級里,有的同學學習不怎麼緊張,也不「加班加點」,總是從容不迫在學習,但學習效果很好;有的同學看起來非常用功,花的時間也不少,但是學習效果並不理想。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呢?其中的「奧秘」之一就在於:學習效果好的同學有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而學習效果不理想的同學在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上往往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欠缺。可見,有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習能否取得成效的關鍵之一。
學習語文同樣也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下面,我想談兩點:
首先,我們認為學習語文要重視積累。養成善於積累的好習慣。俗話說得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積累,頭腦中沒有貨色,我們的語文學習等於是空或樓閣。
同學們可以回想一下這次的語文月考卷,第一部分基礎題有10道題,共30分,考查了10個知識點,它們分別是:⑴漢語拼音;⑵錯別字;⑶詞語解釋;⑷標點符號;⑸修辭方法;⑹文學常識;⑺成語運用;⑻造句;⑼修改病句;⑽古詩文默寫。這10題能否得分,完全取決於同學們平時學習過程中有沒有進行積累,換句話說,也就是有沒有去記,有沒有記牢,有沒有加以正確地運用。比方說,拼音這道題,給你a、b、c、d四個選項,每個選項3個拼音,要求選擇拼音完全正確的一項。如果你把每個拼音都讀准確並牢牢地記在了腦子里,那麼,看到題目就能輕而易舉地把正確答案篩選出來。
再來看第三部分的文言文。文言文的學習同樣注重積累。首先要積累常用詞語和用法。關於這一點有點類似於英語學習中的單詞的積累,學習英語重要的是背單詞。學習文言文如果對一些常用詞語的意義和用法不了解,那麼,拿到一篇文言文,就很難准確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思想意義,甚至在理解上會有偏差。其次要積累文言文的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
至於現代文閱讀這一塊,表面上看起來這是考查閱讀能力,實際上老師在平常上課過程中教給我們的一些解題思路,解題方法也是需要積累的。比方說,有這么一道題:文中的景物描寫有什麼作用?我們就得從記憶庫去找尋,景物描寫的作用有:⑴渲染氣氛;⑵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⑶襯託人物的某種心情或性格。如果我們平時沒有記住景物描寫的作用,那麼,答題時就有可能會偏離了方向。
至於作文,更要注重積累了。好詞佳句,平時不積累,你能用到作文中去嗎?生活素材不積累,作文總是閉閉造車,能有新鮮題材嗎?我們用不著去羨慕那些 寫起文章來洋洋灑灑,一揮而就的人。俗話說得好「一份耕耘,一分收獲」。只要我們勤學苦練,也能練就這種本領。
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語文學習過程中能重視積累養成善於積累的好習慣。
第二個問題,我想談談關於預習,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預習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那麼,如何預習呢,我講三點:
1、查。查字典、詞典或其它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弄清、弄懂生字、難詞的形、音、義,一些難以把握的字詞就劃出來,及時請教老師或同學,加以解決,做到對文章內容有初步印象。
2、讀。古人雲「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句話道出了讀的真諦。「讀」的確是一種很好的預習方法,逐字逐句地有表情地朗讀,可以幫助理解課文。做到讀音準確,不添字,不漏字,不換字,不讀破句,正確把握語調、語氣。尤其是課文的重點篇目,必須反復朗讀。仔細推敲課文的含義,品其意味,得其精華。
3、思。孔子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說明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每篇課文後的思考與練習是課文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我們應該掌握的內容,在課前預習時,不妨將這些思考題想一想,動手做一做,不會做的等上課時,師生共同探討解決,這樣帶著問題上課,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