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化學鍵怎麼學
化學鍵可以分為離子鍵和共價鍵,而共價鍵可以分為極性鍵和非極性鍵。
1.離子鍵
離子鍵:使陰、陽離子結合成化合物的靜電作用.
成鍵元素:活潑金屬(或NH4+)與活潑非金屬(或酸根,OH-)。
就比如鈉等金屬
2.共價鍵
共價鍵:原子之間通過共用電子對所形成的相互作用.
成鍵元素:一般來說,同種非金屬元素的原子或不同非金屬元素的原子之間能形成共用電子對達到穩定結構。
3、非極性分子子和極性分子
極性鍵存在於不同種原子間;
非極性鍵存在於同種原子間。
(1)定義:非極性分子中整個分子的電荷分布是均勻的、對稱的;極性分子中整個分子的電荷分布不均勻不對稱。
(2)判斷依據:由鍵的極性和分子的空間構型兩方面因素決定
一般對稱的幾何形狀:直線型、正三角形、正四面體,如直線型分子CO2、CS2、C2H2,正三角形分子BF3,正四面體分子CCl4、CH4等。不對稱的分子有:三角錐形、折線型,如NH3為三角錐形,H2O、H2S等為折線型。前者為極性鍵的非極性分子,後者為極性鍵的極性分子。
⑵ 有關化學鍵的理論都有那些
人類對物質結合方式的認識源遠流長。在古希臘,恩培多克勒用愛和恨說明物質間的結合和分離,德謨克利特則用原子的漩渦運動說明原子的聚集和分散。中世紀的J.R.格勞伯(1604~1670)提出了物質同類相親、異類相斥的思想。其後還出現了關於物質結合的親和力說,認為物質的微粒具有親和力,由此互相吸引而結合在一起。19世紀初,瑞典化學家 J.J.貝采利烏斯(1779~1848)提出了一種建立在正負電相互吸引的觀念基礎上的電化二元說,從而使親和力說更加系統化。闡明分子中原子相互作用的經典價鍵理論是在原子概念基礎上形成的。1852年,英國化學家E.弗蘭克蘭(1825~1899)提出了原子價概念。1857年,德國化學家F.A.凱庫勒(1829~1896)提出碳四價和碳鏈的概念;1865年,他又揭示出苯的環狀結構。1874年,荷蘭化學家J.H.范霍夫(1852~1911)等提出了碳原子的四個價鍵向正四面體頂點取向的假說。這是有機化合物的結構理論。
20世紀20年代,在N.H.D.玻爾的原子結構理論的基礎上,對價鍵的實質有了新的認識,形成了原子價的電子理論。該理論包括離子鍵理論和共價鍵理論。離子鍵理論是1916年由美國化學家W.科塞爾(1888~1956)提出的。同年,G.N.劉易斯(1875~1946)提出共價鍵理論。但這個理論不能解釋共價鍵的方向性、氧分子的順磁性等,也無法解釋兩個原子為什麼共享一對電子時能相互結合。1927年,W.H.海特勤(1904~)和F.倫敦(1900~1954)提出氫分子成鍵理論。該理論認為兩個氫原子結合成一個氫分子由於電子密度的分布集中在兩個原子核之間而形成化學鍵。現代價鍵理論是將這一成果推廣到其他分子體系而形成的。它認為共價鍵由一對自旋反平行的耦合電子組成,並根據原子軌道最大重疊原理,認為分子中的電子只處於與化學鍵相連接的兩個原子之間的區域內。L.鮑林進而提出共振論對此作了補充。該理論認為分子在若干價鍵結構間共振。1928年,美國化學家R.S.穆利肯(1896~)和F.洪德(1896~)等人提出分子軌道理論,將分子看作一個整體,認為形成化學鍵的電子在整個分子區域內一定的分子軌道上運動。現代化學鍵理論是在量子力學的基礎上形成的,它使電價理論不能解釋的問題獲得滿意的解釋。這種理論目前還在進一步發展中。
⑶ 如何區分化學鍵
區分離子鍵與共價鍵的簡易方法:含有金屬元素或銨根離子(NH4+)的一般含有離子鍵,(AlCl3、HgCl2等例外,但高中化學不要求掌握這么多)其餘只含非金屬元素的單質和化合物一般都是只含有共價鍵的(稀有氣體單質不含化學鍵)
極性鍵是成鍵原子不同的情況下才會出現的;
如H-Cl H-O Cl-I等
非極性鍵是成鍵原子相同的情況下才會出現的;
如H-H N≡N Cl-Cl等
⑷ 什麼是化學鍵
化學鍵是指分子內或晶體內相鄰兩個或多個原子(或離子)間強烈的相互作用力的統稱。化學鍵有3種類型:離子鍵、共價鍵、金屬鍵。離子鍵是由帶異性電荷的離子產生的相互吸引作用,例如,氯和鈉以離子鍵結合成氯化鈉。共價鍵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原子通過共用電子對產生的吸引作用,例如,兩個氫核同時吸引一對電子,形成穩定的氫分子。金屬鍵則是使金屬原子結合在一起的相互作用。此外,還有過渡類型的化學鍵:由於粒子對電子吸引力大小的不同,使鍵電子偏向一方的共價鍵稱為極性鍵,由一方提供成鍵電子的化學鍵稱為配位鍵。
⑸ 如何正確理解化學健
通過對比回憶說出化學鍵的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