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文章分析中常常出現的寫作方法
誇張:誇張既是一種修辭手段,又是一種文藝創作手法,二者的特點都是誇大其詞、鋪張揚厲。
比喻:根據事物之間的相似點,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變得具體,把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
擬人:類似於比喻,擬人是指把非人類的東西加以人格化,賦於他們以人類的思想感情、行動和語言能力。
懸念:懸念是指作者為了激活讀者的「緊張與期待的心情」,在藝術處理上採取的一種積極手段。它包括「設懸」和「釋懸」兩個方面。
聯想和想像類似,但聯想是由於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關的實物概念,而想像則是由於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關的虛概念。
.......
寫作手法應該包括修辭手法和其他一些不同的手法,網路里好像也有相關的說明。
襯托對比可以說是兩個概念,但也可以放在一起使用。
襯托還分成正襯和反襯,以動襯靜,以靜襯動等等。
正襯,即是用一與本體事物一致的觀點或景物,從正面去陪襯、烘托本體事物的格式。
反襯,即是把一種與本體事物相反或對立的觀點、事物從反面去陪襯烘托本體事物的格式。
例如:
時候既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縫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 (魯迅《故鄉》)
這段文字描寫了故鄉荒涼、冷落、窒息的景象,襯託了「我」的悲涼心情。這里是以景襯情。
對比是把互相矛盾對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較的一種修辭格。對比可以截取兩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的方面,兩相比較,使形象美醜顯得更加鮮明,雙方特點比得更加顯著,正反道理說得天加深刻,矛盾問題揭得更加尖銳。對比,從內容分,有兩體對比、一體兩面對比兩種。
例如: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分炭直。(白居易《賣炭翁》)
「一車炭,千餘斤」,說明物質之多,「半匹紅綃一丈綾」,說明價值之少,兩相比較,揭露了宮市的掠奪性質,表現了詩人對人民疾苦的同情。
Ⅱ 語文閱讀寫作手法答題技巧
語文閱讀理解的技巧?》網路網盤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認真通讀所有題目,理解題意,明確題目的要求。解答,要帶著問題,仔細地閱讀有關內容,認真地思考、組織答案。檢查,看回答是否切題,內容是否完整,語句是否通順,標點是否正確。
Ⅲ 三種寫作方法是什麼
寫作方法可不止三種,不過你要三種的話我就給你分享三種寫作方法吧。
1、贊美頌揚法
各種植物都有自己的特點,如青松不怕嚴寒,楊柳隨處生長,蓮花出污泥而不染,桂花香飄十里,留芳人間,野草有頑強的生命力,……植物的這些特點往往使我們聯想到做人的道理。如看到蓮花出污泥而不染,我們可以聯想到要對不正之風作斗爭;
看到野草有頑強的生命力,我們可以聯想到做人要不怕困難,不怕挫折……贊美頌揚法就是對植物的這些特點進行贊頌。採用贊美頌揚法首先要對植物的能聯想到怎樣做人的特點進行具體的描寫,並以此貫穿全文,這樣文章的中心才能突出。
其次文章中要把贊美的感情抒發出來,要在描寫植物中寫出自己的情感,這樣才能感人。此外還要注意首尾呼應,突出贊頌。
2、靜態素描法
動物的外形包括身體、毛色、腦袋、四肢、眼睛、耳朵、尾巴等。不同的動物,身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不同,例如鳥只有兩只腳,但有一對翅膀;魚沒有腳,但有鱗和鰭。靜態素描法就是把動物靜態時各個部位的形狀和顏色的特點寫出來。
首先要仔細觀察,分辨動物各個部位的顏色有什麼不一樣。其次要找出各個部位形狀的特點。此外,要運用恰當的比喻。這樣,可以使讀者好像看到一幅動物的寫生畫。
3、總分結合法
採用總分結合法描述動物,要注意總述與分述之間關系。分述部分要緊緊圍繞總述所講的特點描寫。如果總述是講動物的美麗,分述部分都要圍繞著美麗來寫;如果總述是講動物的「靈活」,分述部分就要圍繞它的靈活來寫。此外分述部分要有一定的順序,或從上到下,或先形狀後顏色,或先中間後兩邊,一定要有條理。
Ⅳ 寫作方法寫作新手如何分析話題,並准確切題
五、舊題新做
對一些已經不再新鮮的老話題,我們要善於聯系社會大背景,緊跟時代步伐,進行多維分析,從「新」切入,寫出新意。
【例如】以「魚」為話題寫作,這是一個老話題,寫過「魚」的說明文,寫過「魚」的記敘文。但有個同學想到了春秋時的魯國丞相公孫儀吃魚的故事:公孫儀喜歡吃魚,但人們送的魚卻一概拒收,理由是收人之魚,必去遷就別人,徇情枉法,最終導致罷官免職,連自己吃魚的機會也沒有了。
由此聯系社會現實,借用公孫儀的故事,告誡掌權者不要貪「魚」而落水,應像公孫儀那樣嚴於律己,才能長久地買「魚」吃。作者進而把思維伸向縱深,我們應該建立這樣的機制:該辦的事,不送「魚」也照辦;不該辦的事,送魚也不辦。
編輯:心台
Ⅳ 作文的技巧
寫文章的人用文字表達思想感情,讀者看到的卻遠遠超越了平面的文字,他們靠想像,把文字變成立體的畫面,所以,作文中的聲音、顏色、氣味、變化和對比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好的廚師除了煮出一道道的美食外,還要懂得引起食客的食慾,讓看到的人會想要吃,吃的人會滿意。因此,廚師花心思處理食物的擺設,也讓食物看起來色、香、味具全。
1、聲音
你可以想像看默片的感覺嗎?沒有了聲音與色彩,效果一定大打折扣。
在一篇作文中,聲音肯定不是主角,但是,必要與適當地加入音響效果,可使文章更生動、親切。
在寫景的文章中,聲音調和了畫面過多的缺陷,讓雨滴落地、風吹過樹葉、蟲鳴鳥叫、浪拍堤岸等大自然的聲音,以及都市的不同聲響交代你所要傳達的意思。
其他主題的作文也可以視情況加入聲音,例如哭泣、心跳、清喉嚨、腳步聲等,只要傾心聆聽,你就會感受到文字敲擊出來的聲音,只要稍花心思,這些聲音就可以點綴你的作文。
2、顏色
我們生活在一個彩色的世界,寫出來的文章就不可能是黑白的,可是有很多作文卻恰恰是白底黑字。
為作文添上色彩,靠的是觀察,什麼狀況之下要突出什麼顏色;什麼顏色襯托什麼心情,在文字的世界裡,是有一定的規矩。我們要多讀多思考,才可以准確掌握。
例如風,風是沒有顏色的,但我們可以借風帶出不同色彩。風吹過綠樹青草地、藍天、紅色屋頂、蔚藍的海,風甚至吹拂了你的黑發與藍色憂郁的心。
當然,不必要、不妥當的顏色,會顯得格格不入。
3、氣味
在現實生活中,氣味看不見,但是,它肯定存在。正如一道美食散發出的香味,它無法填飽肚子,卻讓人胃口大開。嗅覺在關鍵時刻取代了視覺、聽覺與觸覺,例如,食物如果餿了,我們不見得看得出來,但是,肯定聞得出。
作文的氣味使表達的方式更多樣化,也更活潑。
例如風,風的味道全憑它來的方向決定。風吹過海岸,帶來濃重的鹽味、魚腥味;
風吹過垃圾槽,你聞到腐臭;風吹過歡樂的人,你甚至聞到他們的笑聲中夾帶的美好氣息。
無論是美好的氣味或者令人惡心的惡臭,都具有畫龍點睛的妙處。
4、變化與對比
變化可以是肉眼分辨得出的,例如陽光的轉移、人的情緒與表情。變化也可以是間接的,如一個人改變了,或者是成長、老化的過程,我們不一定可以在短時間內察覺,
卻一直在進行著,運用變化,可以使文章有層次,也更有深度。
對比往往離不開變化,不過,對比的運用更強烈。無論是顏色、聲音、光暗、心情、行為,對比的作用在於製造沖突,讓讀者有震憾的感受。通過對比,我們所要表達的意思會更清楚,效果也顯著。
在作文中運用變化與對比,可以表現作者觀察入微的仔細。
5、總結
廚師煮一道菜,不會只注重色彩與調味,更不會輕重倒置,顧此失彼,破壞了原料的特色,使食物失去原味。同樣的,我們寫一篇文章,也不可以過度注重技巧的運用,而掩蓋了原本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一篇好的作文,應該平衡、有輕重、先後、主次之分。
小學生怎樣寫好作文
作文部分
作文是一個人認識事物水平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體現。我們要能夠把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像明白地寫出來,做到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語句通順、書寫工整。注意不寫錯別字,會用常用的標點符號。養成留心觀察、認真思考、勤於動筆、認真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
無論是命題作文或半命題作文、自由作文等,不外乎是寫人的,記事的,寫活動的,寫景的,狀物的,看圖作文,擴寫、縮寫、改寫、續寫,應用文,想像作文等。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注意寫好作文:
1. 審清題意。包括審對象(寫人?寫事?寫活動?寫物?);審范圍(時間、地點、數量、人稱等范圍);審重點(抓住題目的關鍵詞,即題眼)。
2. 明確中心。一種是題目本身就規定了文章的中心(如,《一個刻苦學習的同學》);另一種是只規定了寫作范圍,寫什麼內容,確定什麼中心要靠自己來定(記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個同學)。
3. 選擇材料。材料要能反映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材料要真實;材料要有代表性、典型。材料的篩選要經過幾個回合,反復思考。可以先將能用的材料一起羅列出來,再根據題意的需要,選擇最有表現力,最具體而新鮮的材料,並安排主次詳略。
4. 組織材料。這就要求我們在寫文章之前先列好提綱,明確按什麼順序寫,先寫什麼,再寫什麼,最後寫什麼,怎樣分段,怎樣銜接過渡;哪些詳寫,哪些略寫;怎樣開頭結尾等等,一一列出來,寫出來的文章才會條理清楚。
5. 認真修改。文章寫好後,必須認真讀幾遍,邊讀邊查邊改。修改文章包括改正錯別字,改通句子,正確標點,注意條理清楚,以及重點部分是否具體等。
當然,文章的類型不同,寫作時具體的要求也不同。如,寫人的文章要抓住事件來寫,寫好人物的外貌、語言、行為動作和心理活動,能表現人物特點的細節要寫具體。記事的作文,要把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寫清楚,要把事情的主要部分寫具體,做到詳略得當。寫活動的文章,關鍵要寫好活動中的幾個場面。寫景的文章要按照一定的順序,把景物的特點寫具體、形象、生動,要借景抒情。看圖作文關鍵要看清圖意,合理想像。想像作文關鍵要大膽展開想像,既是想像、幻想,又對現實有著意義,表達了自己的理想與追求。應用文則要掌握一定的格式,明確寫作的目的等等
寫文章到底有沒有「秘訣」?
同學們要想寫好作文,從小就要扎扎實實地練好作文基本功。
怎樣練好作文基本功呢?
前人為我們總結了幾條行之有效的經驗,即:多觀察,多讀書,多練筆,多思考,多修改。
多觀察:就是說要注意觀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魯迅先生在答復《北斗》雜志社討論怎樣寫文章的一封信中第一條就是「留心各樣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點就寫。」對於周圍的人物,動物,植物,景物……都要留心觀察。
多讀書:古人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少年時熟讀背誦一些好文章,可以經久不忘,也可以學到一些作文的方法。魯迅先生說:「凡是已有定評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說明著『應該怎樣寫』。」魯迅先生還主張「廣博」,除了閱讀文學書以外,還要適當閱讀一些歷史、地理和科學技術知識方面的書籍,以增長知識,擴大視野。讀書,還要養成認真的習慣,不要走馬觀花,不求甚解,應該努力做到讀一本書有一本書的收獲。
多練筆: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現在,有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察日記,做讀書筆記,這很好,應該堅持下去。已故作家老舍先生告誡我們:「要打好基礎,第一步就要學會『記』,每天記一件事。」「最好的竅門就是『每天必寫』、『天天拿筆』,哪怕是寫幾十個字也好。」因為「習慣養成之後,雖不記,也能抓住要點了,這樣日積月累,你肚子里的東西就多了起來。」不練,不寫,手就生;多練,多寫,熟就能生巧。
多思考:老舍先生說:「讀一篇文章,讀完要仔細想想。會寫文章的人,他用一個字就能頂幾個字,他會找一個頂合適的字來用。讀文章的時候只念一念,不仔細想一想,是體會不到它的好處的。」讀文章要想,寫文章也要想,拿起筆就寫,結果不是下筆千言,離題萬里,就是寫了幾句就寫不下去,只好「擠牙膏」,想一句,寫一句,東拉西扯,這樣的文章怎能寫好呢?多思才能出智慧,多思考才能把文章寫深刻,多聯想才能把文章寫生動。
多修改:修改是寫作的重要一環。如果把寫文章比作生產一種產品,那麼,修改就是生產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有人說,好文章是改出來的,這話有道理。一篇文章,什麼地方需要改,什麼地方不需要改,要從實際出發,認真地把已經寫出來的文章從立意、選材、篇章結構、語言文字、標點符號等多方面進行增、刪、改,使文章更完美、更周密、更准確地反映客觀實際。同學們初學寫作文,更應該養成認真修改的習慣。
以上說的「五多」,不是什麼寫作的「秘訣」和「竅門」,卻是練好作文基本功必須知道的常識。。
記敘文閱讀技巧:
1.社會環境描寫作用:交待時代背景、社會習俗、思想觀念等自然環境作用:交代時間背景、渲染氣氛、表現人物性格烘託人物心情、推動情節發展、深化主題
2.理解記敘文中的關鍵詞語的含義:一般意義+深層意義(聯繫上下文、主題)
3.關鍵詞語的表達的感情:肯定了、褒揚了、歌頌了、批判
了、諷刺了、否定了、反駁了
4.加點詞能否被替換:A能否 B、比較這兩個詞 C、哪個表達效果更好
寫作手法和作用:
環境描寫:渲染或烘托某種氣氛或心情 為故事的結局起預示性作用
人物描寫:表現了人物某種思想感情或性格對比、反問等的作用:突出對象的特徵
象徵:象徵該事物有某種精神
事例概括:
1.必須包含的兩個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時間、地點等
劃分段落、概括段意:
藉助有過渡性的句子,段落,詞語等
賞析技巧:
描寫(心理、神態、外貌、動作、語言)+表面意義+深層意義
體味詞語含義與作用:
1.聯繫上下文體味詞語指代的內容。
2.聯繫上下文體味詞語概括的內容。
3.體味詞語的表達效果,揣摩詞語的情味和色彩等附加意義。
4.替換法:
用同義詞替換某個詞語,將形成的新句子與原句進行比較對照,通過比較,體會適當與否,分析原因,從而理解詞語的意思.
品析句子的含義與作用:
1.從在內容上的作用來理解
2.從在結構上的作用來理解
3.從藝術效果的角度來理解我是語文老師,相信我的話就採納吧,
一、描繪類
提問方式: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或:文章的某個句子說成另一個句子好不好?為什麼?
答題模式: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具體(形象、准確)地寫出了+對象+效果,換了後就變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為該詞比另一詞的感情更強烈(或該詞比另一詞更切合對象的性格特徵)。
答題示例:山間林密,泉隱其中,有時,泉水在林木疏朗處閃過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尋,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遠的嬌態,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時,常常繞我膝下的愛女。每見我伸手欲攬其近前,她必遠遠地跑開,仰起笑臉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顧,她卻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間。好一個調皮的孩子!(節選自謝大光《鼎湖山聽泉》)
問:「好一個調皮的孩子」,為什麼不說成「真是可愛的孩子」?
答:因為「好一個」比「真是」感情更強烈,「調皮」比「可愛」更切合愛女的性格特徵。
結構類
提問方式:某兩個或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答題模式:不能。因為(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不一致(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表達了……
答題示例:「記住:想佔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親指著碗里的荷包蛋告誡兒子……「記住,想佔便宜的人,可能要吃虧!」父親指著蛋教訓兒子說……「不想佔便宜的人,生活也不會讓他吃虧!」父親意味深長的對兒子說。(節選自《荷包蛋》)
問:文中的「告誡」「教訓」「意味深長」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答:不能。因為文中這三個詞語是遞進關系,表達了父親對兒子的關愛之情。
修辭類
提問方式:這句話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麼好處?
答題模式:確認修辭手法+修辭本身的作用+結合句子語境
1. 比喻、擬人: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 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層層鋪開,逐步擴大,對點明主旨起強化作用等;強調了+對象+特性
3. 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4. 設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6. 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答題示例:兩千多年前的這個關於知音的傳說,已經深深地珍藏在無數華夏子孫的心坎里,有時發出細微的聲響,讓人們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時卻又像颶風似地咆哮,催促人們趕快付諸行動。神往和渴求充滿了崇高友誼的知音,是一種多麼純潔而神聖的情操。(節選自2002年全國卷《話說知音》)
問:怎樣理解這一段中「有時發出細微的聲響,讓人們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時卻又像颶風似地咆哮,催促人們趕快付諸行動」的表達作用?
答:此處運用了比喻、比擬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表達了知音的傳說帶給人們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二、有關布局謀篇的題型:
提問方式:某句(段)話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答題模式:
1. 文首:開篇點題;照應題目;總領全文;渲染氣氛,埋下伏筆;設置懸念,為下文作輔墊。
2. 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呼應前文。
3. 文末:點明中心;升華感情,深化主題;照應開頭,結構嚴謹;畫龍點睛;言有盡而意無窮。
答題示例:我怕我父親,他打我是真打。看著他瞪圓了眼,一步一步逼近,還不敢躲,綳緊了肌肉等著,於是一巴掌扇過來,於是腦袋嗡的一聲……(節選自韓羽《父子之間的怯意》)
問:請簡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為下文寫父親對「我」的愛作反襯;(2)為文末寫父親對「我」的怯意作鋪墊;(3)照應了「父子之間的怯意」這個題目。
三、有關表現手法的題型:
藝術類
提問方式:文章這樣寫有什麼好處、效果、作用?
答題模式:使用的方法+內容+效果(或作用)
答題示例:這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浮海遠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內涵,不可一概而論,卻都是時代浮沉的側影,歷史浩盪前進中飛濺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並不取決於地理距離的遠近。我們第一代的華僑,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兒育女,卻世代翹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當祖國需要的時候,他們都做了慷慨的奉獻。香港蕞爾一島,從普通居民到各業主王、紳士爵士、翰苑名流,對大陸踴躍捐助,表示休戚相關、風雨同舟的情誼,是近在眼前的動人事例。
問: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寫了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浮海遠游的潮流,並贊頌他們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獻,與祖國休戚相關。請你結合情結,分析這樣寫的作用和好處。
答:把鄉土情結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來認識,豐富並深化了鄉土情結的涵義。具體說明了鄉土情結不因時間的悠遠(歷史)和空間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應了開頭,也使本文的主題得到深化。
人稱類
提問方式:使用這種人稱寫的好處是什麼?或:為什麼要改變人稱?
答題模式:第一人稱:親切、自然、真實,適於心理描寫;第二人稱:便於感情交流,進行抒情,還能起擬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稱:顯得客觀冷靜,不受時空限制,便於敘事和議論。
答題示例:但幻想畢竟是幻想,封閉終不能封閉。幾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帶著環佩的響聲在月夜中歸來了。幾多寒霜凍硬的弓弦,射出了斷喉的利箭。薊門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嘯著風聲的寶劍,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們發現:邊牆不再是屏障,紫塞(註:指長城)不再是嶔奇。它變得可笑,彷彿受盡了時間與空間的嘲弄。在風沙剝蝕下,它過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說,你是一個文化愚鈍的標志,長城!(節選自2000年全國卷《長城》)
問: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稱寫長城,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⑵第六段的結尾改用第三人稱「它」,原因是什麼?
答:⑴將長城擬人化:A. 便於與長城對話,B. 便於抒發感情。⑵因為這句話承接「由是人們發現」而來,寫的是「人們」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長城抒懷。
四、有關歸納內容要點的題型:
提問方式:請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內容要點。
答題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劃分本段的層次,第二步提取要點詞語,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題示例:母親愛花,我也跟著愛起花來。家住在石門鄉間,前後有兩個小小的院子,於是,也種了不少雜七雜八的植物,按著季節,也會開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時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來淡淡的清香,覺得自己好像也安靜古雅了起來。夏天的傍晚,茉莉會不停地開,摘下兩三朵放在手心裡,所有青春的記憶都會隨著它的香氣出現在我眼前。我想,我愛的也許並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時光,在每一朵花後面,都有著我珍惜的記憶。(節選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問:本段寫我愛花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三點,請概括寫出。
分析:四句話中很顯然前兩句各是一層,後兩句是一層。再提取每層的要點詞「母親的愛花」「安靜古雅」「珍惜的記憶」,最後整合答案。
答:(1)受母親的愛花的影響 (2)花讓自己變得安靜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記憶。
五、有關鑒賞人物形象的題型:
提問方式:請簡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題模式:按總分(分總)來回答。先用一句話從整體上對該人物作出一個定性分析,然後再從幾個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從幾個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後再用一句話作定性式的總括。
答題示例:女主人很快發現了我的反常行為,她嗅到了屋子裡的油煙味。即刻提出了質疑。那時我正站在廚房裡陶醉地聽著三兄弟的叫聲,我已經能夠准確地分清他們聲音中的微小差異了,有一個不叫我就會心事重重。女主人說,傻瓜蛋,有吸油煙機不用,你有神經病啊?我剛給她幹活時,她對我的稱呼是四個字——文學青年。這四個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話發出來,顯得無比的惡毒。僱用我三個月後,她叫我的就是這三個字——傻瓜蛋,她說之所以沒有解僱我,是因為我看上去不像別的人一樣嚇她一跳。
我示意她小聲一點,低聲說,煙囪里有一窩小麻雀,他們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個什麼怪物),扭身走出了廚房,在門口她從牙縫里擠出了兩個字——農民。我喜歡這個稱呼,雖然它同樣惡毒,但我確實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我認為做個農民並不可恥。(節選自安勇《煙囪里的兄弟》)
問:文中的「女主人」是個怎樣的人物形象?請用一句話加以概括,並舉一例說明。
答:是一個鄙視進城打工農民的城裡人形象。如:從牙縫里擠出了兩個字——農民。(或無比的惡毒地將「我」稱為「文學青年」「傻瓜蛋」等)
說明文閱讀
一.說明方法
1.舉例子:具體形象 2.打比方:生動形象 3.作比較:突出強調 4.分類別:條理清晰 5.列數字:具體准確 6.下定義:科學准確 7.引用:更具體
二.說明語言
1准確性 2平實和生動
記敘文閱讀
Ⅵ 關於解決閱讀題(或解析作文)的主要方法
我的看法是:多練多寫,多記多背
多寫作文,多看優秀作文書。
這 六多 就是我做這些題的經驗
還有就是多做有關的練習,
就這些,你好自為之吧
閱讀題主要類型和判別方法:
一.記敘文閱讀規則
1.景物描寫的作用:渲染氣氛,烘託人物心情,推動情節發展,表現人物的品質,襯托中心意思
2.運用描寫方法的作用:表現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題
3.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的作用:運用了……的修辭,生動形象地寫出了……
4.運用排比的作用:增強語言啟示,生動形象地寫出了……
5.反問句的作用:加強語氣,引起下文,承上啟下
6.設問句的作用: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啟下
7.題目的作用:概括內容;揭示主題;提示線索
8.記敘文第一段的作用:
1.環境描寫:點明故事發生的地點,環境,引出下文,為下文情節發展作鋪墊
2.其他:開篇點題,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調;總領全文或引起下文,為下文情節發展作鋪墊
9.中間句段的作用:承上啟下的過度作用
10.結尾議論性句子的作用:總結全文,照應開頭,點明中心,深化主題
11.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12.寫作人稱的好處:第一人稱,真實可信;第二人稱,親切自然;第三人稱,可以多角度描寫,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13.記敘線索的形式:實物;人物;思想感情變化;時間;地點變換;中心事件
14.找線索的方法:標題;反復出現的某個詞語或某個事物;抒情議論句
15.賞析句段從三方面考慮:內容(寫了什麼,選材有什麼獨特之處);形式(寫作方法,語言特色,修辭);感情(文章的社會價值,意義,作用等)
二.說明文
一、分類
1、從說明對象的角度:事物性說明文、事理性說明文。
2、從說明文語言特徵:平實的說明文、生動的說明文。
二、說明的順序
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邏輯順序的具體分數:主——次、原因——結果、現象——本質、特徵——用途、一般——個別、概括——具體、整體——局部。
典型考題:本文使用了什麼說明順序?有何作用?
標准化答題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的說明順序對__________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第一空應該填具體的說明順序,第二空應該填寫具體的事物名稱或說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說明文,但又不能准確表述,可用「事理」、「科學事理」等模糊性的語言表述。)
三、說明的方法
1、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分類別、下定義、摹狀貌、作詮釋、打比方、列數字、列圖表、引用說明。
2、常見說明方法的作用:
①、舉例子:通過舉具體的實例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說明,從而使說明更具體,更有說服力。
②、分類別: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分門別類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
③、作比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較,突出強調了事物的特徵/事理。
④、作詮釋: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具體的解釋說明,使說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將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從而形象生動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徵/事理。
⑥、摹狀貌: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說明更具體形象。
⑦、下定義:用簡明科學的語言對說明的對象/科學事理加以揭示,從而更科學、更本質、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徵/事理。
⑧、列數字:用具體的數據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說明,使說明更准確更有說服力。
⑨、列圖表:用列圖表的方式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說明,使說明更簡明更直觀。
⑩、引用說明:引用說明有以下幾種形式——
A、引用具體的事例;(作用同舉例子)
B、引用具體的數據;(作用同列數字)
C、引用名言、格言、諺語;作用是使說明更有說服力。
D、引用神話傳說、新聞報道、謎語、軼事趣聞等。作用是增強說明的趣味性。
(引用說明在文章開頭,還起到引出說明對象的作用。)
四、說明文的語言品析
1、對整篇文章語文的品析,一般從二個角度談:A、准確;B、形象生動或簡明平實。
A是一般說明文的共同特點。B是針對不同語文風格的角度談。做這種評析整篇文章語言特點的題目,一定要結合文章具體內容談,比如可以選擇一句話為例子。
規范性的答題格式如下:這篇文章充分體現了語文准確/生動形象/簡明平實的特點,如「……」一句,就准確/生動形象/簡明平實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徵/事理,像這樣的例子文章中還有很多。
2、對具體篇/句/詞的評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詞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點字詞有何作用?B、能否替換為另一個詞語?C、加點詞語能否刪去?
這種題目往往要結合說明語言的准確性(有時是體現語言生動性)的特點答題。第二種題型還要在答題中比較二者的區別。第三種題型還要加上「刪去後不符合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規律或與客觀事實不符合」之類的表述。
五、說明文寫法分析
1、結合說明方法談
規范性的答題模式如下:
這篇文章主要運用了……的說明方法,說明了……(內容:事物特徵或事理),使說明……(作用:參考前面說明方法,明確其作用)
2、結合修辭手法談
規范性的答題模式如下:
這是一篇生動地說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種修辭手法,說明了……(內容),使文章的說明形象生動。
3、結合表達方式談
記敘、描寫使說明更具體形象;抒懷議論使說明更有感情。那麼,從這個角度分析說明文的寫法,答題的規范性格式如下:
這篇文章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除了說明外,還有……(從「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根據內容選擇),如……(具體舉例),就是……(表達方式)的運用,使說明更具體形象/充滿感情。
六、說明語段的作用
這種題目答題的角度有三:
(1)、結構、內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啟下、總結全文/前文。
有時在文章在開頭,還起著引出說明對象/說明事理的作用。
(2)、結合說明方法談。
通過……的說明方法,說明了……(事物特徵或事理),使說明……(作用)。
三.議論文
議論文相比較就簡單多了。重點是找中心論點。
方法:在開頭結尾找,如果沒有,可以自己概括。
分析論證方法:道理論證,事實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
區分論證方式:立論,駁論,理論駁論相結合
我要告訴你的是,中考的主要題型中議論文不佔主體。你應該多看看記敘文和說明文 做這些題的經驗
Ⅶ sat寫作怎麼分析
sat寫作到底該怎麼分析?
開宗明義:套路。
但我們先得明白為什麼寫SAT文章需要套路。道理很簡單,沒有套路,大多數學生都是瞎寫一通,即使整篇文章寫完自我感覺良好,好似行雲流水,把該說的都說了,基本上分數都只能在5/5/5到6/6/6晃悠,想要那更高的分數,必須學習寫作套路。
以上便是一份完整的sat寫作技巧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祝你成功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