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職老師應如何為師作文
中職生文化基礎薄弱,而作文課在語文課中又佔有很有重要的比例,大多數的中職生看見作文幾乎都無異於是遇上了洪水猛獸。我曾經做過一份關於我校中職生作文寫作情況的調查,現狀令人堪憂:大部分學生 「怕寫作文」、認為「沒有什麼好寫的」、「 沒有思路」、「 不知該怎麼寫,不知該從何下手」、「寫作時沒耐心」、「深度不夠,沒想法,不知怎樣用文字表達」、「不知怎麼寫,邊想邊寫思路比較亂,字數難湊,總結較少,感悟和經歷太少,」、「寫不出,積累太少,沒思路,書看的太少,把時間放在玩上了,沒給學習留出時間,理解能力不夠,不願意去想」……
調查結束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我的思緒都難以平靜。我一直在想究竟該如何激發中職生對作文課的興趣,使他們能「感到需要,感到樂趣」呢?
近日,讀張中行先生的《作文雜談》獲益匪淺。張先生認為作文是「教師出題,學生圍繞題目思索、組織、分段編寫,至時交卷,教師批改、評分,發還,如是而已。」可學生連寫作的興趣都沒有,談何組織構思、語言表達呢?所以張先生又說作文「更多的時候是有所思,有所信,言為心聲。」確實,如果一個人沒有所思,就不會「感到需要」,沒有需要,就很難能表達出比較深刻的真情實感。那該如何讓見了作文就頭疼的中職生對作文產生興趣呢?
我結合讀張中行先生《作文雜談》的啟發,認真地分析和總結了自己六年中職語文作文教學的實踐經驗,經過一個暑假的反思,認為下學期的作文教學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重視命題的設計,充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健康的寫作思路。在思想上予以啟示,啟發他們尋找生活中的真善美,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作文是學生的思想、生活、知識和寫作能力的綜合表現,也是語文教師教書育人得天獨厚的優勢。可以說作文教學本身就是一種德育活動。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應培養學生健康的品德,將作文與做人有機結合起來。重視作文命題的設計,能夠正確引導學生判斷是非、區別榮辱、分清好壞,把他們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過的事情,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使其認識逐步靠近真理,使其感情逐步走向健康。
二、抓住貼近生活的典型事件和社會熱點事件,以增強學生的真切體驗,從而激發學生思考。貼近學生的真實生活,就需要我們了解學生的需求,正確引導,讓他們寫熟悉的人和事。學生最渴望得到什麼,最討厭的是什麼,他們最敏感的話題又是什麼,讓學生寫他們熟悉的內容才能收到好的訓練成果。就像2008年,當學生們看到大地震使生靈塗炭時,他們感同身受,迅速激起了他們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我指導的09賓服班的王雨晴同學撰寫的《感恩無聲》榮獲了上海市 「外研社杯」第23屆上海市中學生作文競賽中職組一等獎的佳績。我在上《大力弘揚燦爛輝煌的中華民族文化》的課外拓展延伸課時,整理了《路漫漫——流失海外的圓明園獸首何時回歸?》的材料給學生。學生們懷著極大的愛國熱情抒寫了各自發自肺腑的感想,字里行間涌動著濃濃的愛國熱情,流露出深深的民族激情。其中08計算機(2)班金亦程同學據此撰寫的《別在異鄉哭泣——由「圓明園獸首拍賣」引發的感想》一文,獲得了「2009年第一屆魯迅青少年文學獎」優秀獎;撰寫的《失落的國寶》榮獲第六屆中職校「文明風采」競賽上海市級復賽「我愛我的祖國」徵文三等獎。
寫作是學生藉助自己對自然、社會及人生的理解獨立完成的一種綜合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只有當學生體驗理解生活時觸發美感,觸景生情經事生情,對自然、社會及人生有自己的理解時,才會觸動靈感,「感到需要,感到樂趣」,激起寫作慾望,寫出富有真情和趣味的作文,所謂 「哀樂之心感,歌詠之聲發」。理解的前提是體驗,體驗愈充分,理解才會愈深刻。要利用職校學生相對充盈的時間和空間,創設情境,讓學生體驗生活,品味人生,關注社會,感受時代脈搏,讓他們在生活中積淀思想,體味和揣摩語言。
三、貼近學生的作文基礎,以強化學生的寫作能力。作文訓練應循序漸進,由易到難,重點反復,難點強化。寫作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在作文教學中要貼近學生的作文基礎,珍視學生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要尊重學生的個人興趣、愛好,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潛能得到發揮,所以,在表揚作文基礎較好的同學時,也要及時肯定基礎較差的學生的進步。我經常組織學生參加各級職校學生作文比賽,學生們也屢屢得獎,獲獎學生樂此不疲地寫作投稿,想獲獎的學生躍躍欲試。教學過程中,我們只要幫助學生樹立「人人都能成功」的信念,培養學生自尊、自信、自強不息的成功品質,學生的寫作興趣和熱情才可能會得到充分的發揮。中職生寫作能力的培養有其特殊性,而成功的標准,「好作文」的標准也應有其特殊性。教師在培養過程中,必須密切關注並及時幫助學生排除各種寫作心理障礙。使學生心理活動規律與寫作活動規律協調一致。達到以至情之心,用至情之筆,寫至情之文,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中職生的作文能力才有提高的可能。
四、貼近不同專業學生的實際需要。中職生不重視作文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沒有認識它的作用,未認識到作文與專業就業的關系,沒有危機感。所以,教師要把作文教學與專業實踐活動結合為一體,在實踐中學,實踐中教。中職生要參加專業實習,他們要深入社會,具體接觸生活生產的各個細節,磨練專業技能。這時可以帶領學生搞社會調查、訪問專家、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回來形成文字。教學過程中應採取靈活多變、緊密結合專業學習際的作文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適時指導學生寫作,力求學生畢業後能學有所用、適應時代要求。中職生雖然文化課基礎差,沒有良好的寫作習慣,但如果能結合專業、切實促進學生就業,學生的作文參與意識就會明顯增強,寫作水平也能普遍提高。
很多職校學生面對作文卻表現出畏難甚至厭倦情緒。產生這種情緒固然和他們缺乏寫作技巧、語言貧乏有關,但最關鍵的是他們找不到作文和自己生活的關聯、作文和時代的對應點。而作文要求的是「有感而發」、反映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感悟。中考和高考大作文近幾年的態勢走向也清晰地告訴人們:作文要切實「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注大事、關注人文」。這就需要學生具備敏銳的社會嗅覺,對社會、對生活有較強的感悟力。而中職生生活圈子比較狹窄、閱讀量小、悟性又較低,他們「寫不出」「沒感覺」,正反映了他們缺乏對生活的積累、聯想、感悟,寫作不能為自身帶來快樂和成就感。這就需要我們中職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千方百計使學生對作文「感到需要,感到樂趣」。
B. 高中語文教學論文 中學生作文如何提檔升格
一些老師常說,教學生寫作文難,教學生寫出高質量的作文更難,其實,要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並非空中樓閣,只要按照一定的訓練方法循序漸進練習,就能提升學生作文的檔次。
一、指導學生構建閱讀記誦和寫作的橋梁
葉聖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於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系。」可見閱讀與寫作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寫作必須以閱讀記誦為先導,「勞於讀書」才可「逸於文」。
魯迅開始寫小說,「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過的百來篇外國作品」。巴金寫散文也是以「兩百多篇古文」為「啟蒙老師」。關於閱讀帶給寫作的益處,著名學者張中行先生曾從表達與內容的角度分成四點進行闡釋:首先,「多讀,熟了,筆未著紙,可用的多種表達方式早已蜂擁而至,你自然可以隨手拈來,不費思索就可經順理成章。這是多讀作用的初步,因而筆能達意」。其次,「進一步,多讀,熟悉各種表達方式,領會不同筆調的短長輕重,融會貫通,還可以推陳出新,把意思表達得更圓通,更生動」。再次,「吸收『思想』(包括各種知識)」。另外,學「思路」,即「條理」,「多讀,熟了,積蓄在兩方面增多,既有內容可寫,又熟悉如何表達,作文的困難自然就沒有了」。魯迅先生也曾說過:「必須和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
因此,我們平時教學中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閱讀誦記指導:古今中外名著,名篇佳句集錦,教本中要求背誦的課文等。並要求他們能「讀以致用」,比如,我在教學《我的空中樓閣》時就以「人與自然」為話題作文。有個學生在透徹領悟課文內容後寫下了這么一段精彩的文字:
湖光山色,鳥語花香,溪水淙淙,都是宇宙的精靈,是大自然賦予人們最美妙的文章和樂章。但這些文章和樂章卻不是每個人都能讀懂的。有的人,泉水叮咚,在他聽來是大自然描繪的最美最好的圖畫;青山綠水,在他讀來是大自然書寫的美妙絕倫的山水詩。而有的人,面對大自然的美景,聽到看到的只是聲音、顏色,這樣的人是無法領略大自然的情趣的。
可見,閱讀記誦對作文的作用巨大。而且通過閱讀記誦,學生可積累審題、立意、選材、布局、謀篇、造句等方面的大量知識,然後才能在借鑒中求異,在模仿中創新,才能獲得飛翔的翅膀。
二、創設一定的生活情趣,將作文教學生活化。
中學生作文所涉及的內容大都是學校、家庭和自我等幾方面,當然也會涉及到社會的,但由於受各方面的限制,學生要讀懂社會還是比較困難。因此,我們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圈子裡,引發他們發現美,進而抒寫心中的情趣。
1、在家庭生活中挖掘親情和最感動的作文素材。
C. 張中行:為什麼要作文
學習作文主要有四個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一、作文學習從根本上說是情感教育,它對孩子幼年時期的情感啟蒙、情感發育、性格形成、理想塑造、人生態度、生活習慣等等許多方面產生重要影響。第二、作文是表情達意的工具,孩子口頭表達和筆頭表達能力的強弱都與作文的學習和訓練有著直接關系。因此,學習作文是提高孩子口頭交流和文字表達能力的需要。第三、學習作文是為學好其他科目打好基礎創造必備條件,是開發孩子的理解力、想像力、創造力和表達力的重要途徑。第四、在語文學習中,作文學習佔有重要位置,它既是語文基礎知識的綜合運用,又是促進學生學好語文基礎知識的重要手段。學生作文能力的普遍提升是未來語文教學追求的基本目標,也是考核語文綜合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所以,作文考試是中小學生未來學期、學年、升學語文考試中的主要形式,作文分數在語文總分中所佔的比重將越來越大。作文學習既是現實學習的迫切需要,也是孩子未來人生發展前途的戰略任務。
D. 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性為話題八百字作文
作文是學生認識水平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體現,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師總是花比較多的力量用在指導學生怎樣寫上,然後布置一篇篇的練習,讓學生去寫,而忽略了對學生在寫作後修改的指導。而學生呢也只重視寫的過程,一寫完,筆一扔,就完事了。據調查,將近四成的學生沒有寫完後修改作文的習慣。寫完後沒斟酌,自然文章就不精緻。這也就是許多學生寫作水平難提高的原因之一。所以我認為將時間花在修改上十分重要。正所謂「作文不嫌百遍改。」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好作文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改出來的。修改作文的能力是寫作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自能作文的重要途徑。在作文教學實踐中,我漸漸悟出了培養和提高學生自改作文能力的「一二三」。
一、全員參與,集體改。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作文教學中更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寫自己想寫的事,說自己想說的話,不禁錮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大膽地想,大膽地寫,充分給予寫作自主權,所以我一改以往由「教師先指導——學生作文——教師再修改——最後教師講評」的做法,採用「學生自主作——教師通篇覽——集體參與評——個人主動改」這一流程進行作文,突出「修改」在寫作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學生的預作往往是粗糙的,不完善的,必須經過認真評點修改,才能使作文血肉豐滿起來。第一步的修改要求全員參與,集體改。學生完成初稿,我先通覽全班的作文,找出共性的問題,選取學生中具有代表性的若乾片段。徵得學生同意後,用視屏展示台投影出學生的作文,讓大家自由讀投影上出示的片段。然後拿出自己的「點評手冊」,圍繞單元習作要點進行評議,隨讀隨記點評內容。然後,自由發表見解,把作文中的優點談充分,不足談具體,點評有理有據,修改適「實」適度。小作者再談想法,或接受,或質疑,或談修改設想……學生獨到的點評,有創意的見解,教師滿腔熱忱地給予充分肯定,對於點評不足的地方,教師再加引導,並予以熱情的鼓勵。大家在和諧的氛圍中表異見、談獨見、抒創見,充分品嘗修改的樂趣。教師適時總結全班在習作中帶有傾向性的問題,指點修改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信息形成全方位的流動,完成學生自改作文的第一步。
二、師生溝通,合作改。
學生的作文基礎各不相同,興趣、愛好各有所長,寫作水平和潛能也就不一樣。因此,要充分地關注和正確對待學生的差異。「孔子教人,多因其才。」教師要正確地運用因材施教的原則進行作文教學,使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所發展。
首先,在學生自主習作、集體評點作文後,教師進一步針對學生個人實際進行面對面批改。通過「學生自讀——師生共讀——點撥溝通——再次修改」,讓每個學生作憑借各自的習作提高修改文章的能力。張中行先生說:「我的經驗,寫文章,寫了一些,尤其中間停一會的時候,繼續寫常常要念念前面的,以期意思和語氣能夠順下來。念會發現一些小的不妥,要隨發現隨改。」修改作文時,教師不光要求學生看作文,更要求學生「念」。一路念下去,學生便會發現自己作文中的疏漏之處,主動修改。爾後,再和學生共同念作文,遇到需要改的地方就停住,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如「這兒的意思說清楚了沒有?」、「這個詞用得是否恰當?」等,和學生共同探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老師導在學生習作的關鍵處、疑難處,導在無形與有形之間。「哪個地方應該調整,哪個地方應著力渲染,哪個地方應作補充說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到修改的方法,提高修改的能力。
其次,在當面評點,指出學生作文中的不足後,由學生自行修改,自行選擇修改方法、修改內容,充分發揮學生修改的自主性。
最後,修改要求因人而異。就一篇修改得一般水平的作文來說,如果是出自一個優秀學生之手,則認為「不夠好」,但如果出自一個後進的學生之手,則認為「不錯」。「文如其人」,「知其人,才能更好地論其文」,因此,同樣一篇作文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修改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總之,通過學生主體的勞動,讓每個學生學有所練,練有所得,讓每個學生在修改作文能力方面有不同層次的提高。
三、生生互動,賞析改。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獨立性,才能實現知識、能力的轉換。完成了前兩步作文修改後,老師組織學生拿出自己幾經修改後的作文在小小組里交流、賞析。每個學生既是作者,又是聽者。這里生生互動,既是行為互動,又是思維互動;既有知識的交流,又有情感的交流和合作。有對寫作成功者的贊許,有對還需努力者的幫助……使他們在合作中取長補短。小組的交流,常常會激發靈感的頓悟,促進自改能力的進一步形成和發展。
在賞析評點的基礎上,老師趁熱打鐵,鼓勵他們為自己的作文再改一改,並給自己的文章寫上評語。這是學生自我評價,自我發現,自我提高的過程。在學生自己評定的基礎上,同學之間再互相評價,這樣又提高了學生自己認識和評價的水平,促進知識轉化為能力。
修改後的作文文質兼美,學生從中獲得了成功的體驗,激起了他們作文後多修改的內驅力,變寫作後的「要我修改」為「我要修改」。
教學實踐證明:作文不僅僅是讓學生「寫」完就了事,更重要的是「改」。只有教給學生修改文章的方法,讓學生積極參與,自主自改,學生的作文才會越寫越好,越改越好,作文教學才會煥發生命的活力。
E. 一篇作文
音樂就是將幾個不同的音符巧妙的連接起來,就組成了不同的燦爛之章.音樂與我們的生活是密切相關的,它不以地域而存在,也不以時間而消亡,它彌漫於天地間,參透於人群里.
其實,真正的音樂指的是那些穿著整齊的禮服,坐成六排的藝術家們演奏的諸如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的作品.這些樂曲反映了一定時間,一定環境下作曲家們的心聲,是他們對時代的見解,對人生的詮釋.但王朝更迭,江上易改,同樣音樂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由以前的樂府到現在的各歌曲,由士大夫的音樂到大眾的音樂,無不能看出音樂的發展史.人們愛把歌曲與音樂分開而論,其實歌曲就是音樂,最大眾化的音樂才是音樂的主流,就流行程度而言,現在的歌曲早已勝過音樂家們的作品,由此可以看出現實生活中的音樂已經不再是那麼狹窄了,只要能對我們產生美感的聲音,我們都可以把它稱之為音樂.
天地悠悠,過客匆匆,多少人隨波逐流,敗於金錢和名利之下,終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尤其是當今時代,生活的誘惑太多.須知,金玉滿堂,並不能保得你心情舒暢,身體安康.唯有音樂,才能讓我們心情暢快,陶醉於音樂的波浪之中,站在浪尖上的感覺你領會過嗎?
音樂豐富多彩,其來源也多如牛毛,有來自民間的,有來自藝術家的……雖然來源之廣,但分之就只有兩類,一類是好的,一類是壞的,當然是相對而論.它們有的庸俗,有的高雅,有的乏味,有的新鮮,有的讓人滿懷鬥志,也有的讓人甘心墜落.如果我們說音樂對生活的作用是消遣,療傷,奮進,那麼音樂與生活關系的根源也就是這三點了;沒有音樂對生活產生的作用,那就沒有音樂存在的必要了.
所謂消遣,就是在無聊的時候聽聽音樂,打發時間.消遣的方式是多樣的,但聽音樂是最值得提倡的,它可以讓你在緩緩的音樂聲中忘了自己,投入其中,真正的去享受那種「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的音樂魅力.在悠悠的樂聲中升華自己的靈魂,陶冶自己的情操,培養自己的靜性,尤其是抒情,繪景的音樂,如果能坐著,閉上眼睛聽一段十五分鍾的<<田園交響曲>>,聽後腦海里如果能有一片農民在田裡耕種,暴風雨來臨時又急又忙收拾東西在一個草房下避雨的畫面,那你便聽懂了貝多芬創作時的心情.
如果你精神上有負擔,感情上受了傷,那麼音樂就是你療傷的最好膏葯.你為了金錢,名利,地位,弄得兩眼冒金星,那又何必,倒是那破趾道人的<<好了歌>>唱得好:「……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你為了愛情,親情,友情傷得遍體鱗傷,那又何苦,要知道感情的東西不是一個人的事,要懂得該放手時就放手.如果這一切你都放不下,那就一個人靜下來聽聽音樂吧!那些抒發離愁別恨,抒發思鄉憶親之情的作品也許會讓你兩眼淚下,但傷心之後卻能留給你一片晴空,一首<<松花江上>>,一曲<<梁祝>>也許會以情動人,催人淚下,震撼你的心扉,留給你的不止是傷心喲!年少懂懂的我們都曾感動於那份過來人的滄桑,但從中也學會了不少的東西,人生難免經歷痛苦掙扎,這就是<<愛的代價>>,就當她是個老朋友吧?也讓我心痛也讓我牽掛……
音樂就像燭光,能照亮一個人,也能照亮無數的人.音樂是作者的心聲,但同時也能讓我們聽眾奮進,進取.眾所周知,革命傳統歌曲是指歷史上那些激發人民革命情感的歌曲.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抒發了中國人民反抗侵略,保衛祖國的豪情;鮑狄埃所作的無產階級戰歌<<國際歌>>,抒發了無產者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和永遠革命的戰斗激情.你能說這些歌曲曾經沒有震撼一代人的心扉,沒有激勵一代人奮勇向前嗎?在那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的音樂中體會作者的寬闊胸襟,豪情壯志,以及那種感人肺腑的力量;被征服於那種氣勢,那種震撼.所以說那些不朽之作,燦爛之章之所以能流傳至今,價值就在這里.
生活中的音樂無處不在,我們要聽那些健康的,積極向上的音樂,拒絕那些黃色下流小曲,反對毫無音樂性的狂呼;我們為音樂提供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環境,既促進了音樂事業的發展,同時也讓我們的生活多姿多彩.
自己在修改一下就好了\(^o^)/~
F. 《怎樣作文》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怎樣作文》(張中行)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OXeuoLz9YENBsMVkfiaKNA
書名:怎樣作文
作者:張中行
豆瓣評分:8.9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年份:2017-1
頁數:270
內容簡介:
作文是中小學生語文課中極重要的內容之一,也是極難講解,極難一蹴而就的課程,往往令學生困擾,視為畏途。本書將從什麼是作文,為什麼要作文講起,將如何培養寫作能力,如何寫,如何修改等作文法門一一道來,為旨在學習寫作的讀者指明了門徑,同時對師生之間的教學互動以及教師如何批改作文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書末尚有數篇欣賞分析文字,以中學生課文為例,詳解其優點與不足,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充分理解課文,也為教師提供了更豐富的背景資料。
作者簡介:
張中行(1909-2006)原名張璿,字仲衡。後以名字難認,改今名,1909年1月生於河北香河一農家。1929年畢業於通縣師范,193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先後任教於中學和大學。建國後就職於人民教育出版社,從事編輯工作。先生涉獵廣泛,博聞強記,遍及文史、古典、佛學,哲學諸多領域,人稱「雜家」。自覺較專者為語文、中國古典和人生哲學。晚年為文,以「忠於寫作,不宜寫者不寫,寫則以真面目對人」為信條。
自20世紀80年代始,十餘年間,相繼有《負暄瑣話》《負暄續話》《負暄三話》《禪外說禪》《文言津逮》《文言和白話》《作文雜談》《文言常識》《順生論》《說夢樓談屑》《流年碎影》《說夢草》《散簡集存》等著作行世。其中或記舊人舊事,或談學論理,或探究人生……鉤玄提要,百煉工純,以其見識之深邃,文筆之獨特,受到海內外廣泛關注。
G. 三年級學生,如何教他們寫作文
先,老師要對學生習作的訓練點心中有數。
准確把握住目標,對全冊書以及適當的練筆處都要心中有數。有了系統的把握,深刻的理解才能對學生的習作給予得當的指導。
其次,訓練學生習作要講系統。
對於剛剛接觸習作的孩子,只靠課本中那幾次習作是不可能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的,老師就要根據訓練目標認真在課本中尋找讀寫結合點並進行系統的訓練。如訓練學生對人物的描寫,就從觀察動作、觀察模擬對話場景、觀察神態等各個方面,一步步對學生進行訓練。不求快,但求理解的准確,描寫的細致。
再次,身邊處處是素材。
讓孩子寫作最難的問題莫過於沒得可寫,通過婁老師的講座我感受到了身邊處處是素材。觀察身邊季節的變化;留心觀察學校的活動;引導學生關注感興趣的東西;記下條目日記……關鍵看老師的引導,學生是習作的主人,但是這些小主人需要老師的引導與點撥,當事情發生在身邊時,老師提前提醒學生細心的觀察,教會孩子怎麼觀察。長此以往,身邊經過的不起眼的事情在孩子的筆下也會變得惟妙惟肖啊!
最後,習作積累要豐富。
通過這次講座以及老師們的交流溝通,我知道了孩子寫作的難點除了培養觀察的習慣,還有一點就是豐富的積累。和老師一起練的再刻苦,腦中沒有積累怎麼也寫不出好的習作啊。所以還應該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僅讀課本,還有讀課外書,老師適時的介紹給孩子看課外書,當孩子著迷其中時必定會被書中的人物吸引,也自然會記住其中的細節,當他自己習作時就會不知不覺得用到自己的習作之中啊。不過,我覺得「閱讀「是一種興趣,有的孩子有這種興趣,有的孩子沒有這種興趣,怎麼樣讓沒有這種興趣的孩子同樣養成閱讀、博覽的習慣是我需要努力思考的。
看過一篇文章《成功,不像你想像的那麼難》,寫的是人們往往被成功的難度所嚇倒,以為成功就要錐刺骨,吃得苦中苦,其實只要踏踏實實,快快樂樂地做,人們照樣可以輕輕鬆鬆地成功。
作文也是如此,還沒開始學,早就被「作文難啊」、「到三年級你可要努力啊」等諸如此類的輿論蒙住了,弄得小小學生戰戰兢兢,愈發緊張,愈發寫不出好的作文來。
其實,作文也不像你想像的那麼難,來,別把作文當回事,今天我們就此為三年級師生打開一扇習作的新窗。
一、淡化作文概念,我手寫我心
《語文課程標准》關於寫作的總目標確定為:「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在階段目標部分,第一學段稱「寫活」,第二、三學段都稱為「習作」,到第四學段才稱為「寫作」,這就體現出降低小學階段寫作難度的意思。
我國傳統的作文教學理念也認為應該「我手寫我心」,從寫「放膽文」起步,逐漸過渡到寫「小心文」。即在學習寫作的初始階段,不必強調種種規矩,應讓學生放膽去寫,就像剛學走路的幼兒,首先是讓他有邁開步子自己去走不要人扶的勇氣,什麼走路的規矩和技巧對他都沒用處,所以,我們不必過於強調作文的重要,應鼓勵學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說的話用文字寫下來,消解寫作的神秘感,讓學生處於放鬆的狀態,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
二、順應兒童天性,自然寫作
《語文課程標准》對寫作初始階段的目標設定,也特別強調情感態度方面的因素,讓孩子願意寫作,熱愛寫作,變「要我寫」為「我要寫」,也就是順應兒童的天性,不拘形式,自然寫作。例如,第一學期的相關表達是「對寫話有興趣」第二學期是「樂於書面表達」,第三階段才要求具有初步的寫作意識。
記得國學大師張中行先生曾說過這樣一段說:「有些人認為寫作是件了不起的事,一寫文章就不由自主板面孔、端架子,這容易造假。其實寫作就是用筆說話,初學者不妨解放思想,先練『胡說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