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陳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歷史】:
陳姓自古就是名門望族,陳姓出自姚姓,後歷經媯姓,商氏,虞氏,最終因封地而得陳氏,是舜帝的後代使用的姓氏。舜帝,生於姚地,所以姓姚。在中華姓氏中,媯、陳、姚、胡、田五姓同根同源,其血緣先祖同為舜帝。通志·氏族略》:"舜有二姓,曰姚曰媯。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媯水之居而姓媯。"因而史稱媯、陳、田、姚、胡為"媯汭五姓"。 "媯汭",古水名,又作"溈汭",前文已述,舜帝本為姚姓,因居媯汭而得媯姓。這就是溈汭的名稱來歷,所以媯姚二姓為同宗,曾經互用。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商朝紂王以後,建立周朝,找到舜的三十四世後人媯滿,並封媯滿為諸侯,還把大女兒太姬嫁給他,封國於—陳(今河南省淮陽縣),謚號稱為胡公。他在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 舜帝的後裔滿的子孫有以國為姓的,即成為陳姓的由來。以國為姓,使用陳姓的始祖是胡公滿,陳姓使用主要從周朝初年的陳胡公滿開始,陳胡公滿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姚姓的後代。舜在被選為堯的接班人前,堯為了考察他,讓舜搬到媯水旁居住,所以舜的部分後代便以所居住的這條河為姓,為媯氏。 部分改姓的本姓是姚的族人後來有改回姚氏,部分沒有改回來,便發展出其他姓,比如陳姓——《唐書·宰相世系》部分又改回本姓姚的:舜後代胡公媯滿封於陳,至陳敬仲(陳完)仕齊,又改為田氏。王莽封本姓為姚的姚氏族人田豐為代眭侯,後豐子田恢為避王莽之亂,過江徙居吳郡,又改為媯姓,其五代孫媯敷,又改回為姚氏。從姚姓發展到媯姓,再到胡公滿傳至10世孫媯完,陳國內亂,陳厲公的兒子媯完怕株連自己,出奔到齊國,以故國為氏,稱陳氏,陳完一支在齊國落了戶,把自己的姓氏也由陳改成了田,到十代孫田和時,廢齊康公而自立為齊太公,並受到周王朝和諸侯列國的承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田代齊姜」。 公元前221年,齊王田建時,齊國為秦所滅。齊王田建亡國後,子孫紛紛改姓避難,舜帝一系又經歷了一次大分化。田姓今在中華大姓中列第34位。齊王田建三子:升、桓、軫,升、桓改姓為王氏,其後代即漢代王莽一族,此為王姓的一大發源。軫奔楚為相,後遷入潁川(今河南長葛)。田軫復姓陳。自秦漢以來,由田姓復姓歸宗的潁川陳氏一支,在中國歷史上十分顯赫,繁衍極盛,播遷極廣。前文已經敘述,從姚姓族人衍生出媯姓,再媯姓改姓陳姓、胡姓,部分陳姓再改為田姓,部分田姓族人改為媯姓,其五代孫媯敷,又改回為本族人最早的本姓姚姓,部分田姓族人改為王姓。其它從從姚姓族人衍生出的姓氏沒有改回族人最早的本姓姚姓的,便繼續發展出其他姓。舜帝一系主支姓氏歷經多次變遷,夏代和商代商均、虞遂為正朔,姓虞;西周和春秋時媯滿正朔,姓陳;戰國時承繼舜帝香火的是陳完一支,姓田;此後舜帝一系姓氏又不斷地分化。《漢書·王莽傳》載王莽在談及自己的族系時說: 舜帝之先受姓曰姚,其在陶唐曰媯,在周曰陳,在齊曰田,在濟南曰王。姚、媯、陳、田、王氏,凡五者皆舜帝苗裔。 王莽在這里概述了舜帝一族姓氏變遷的歷程。舜帝後裔歷經數千年繁衍播遷,蔚為望族,並從中派生出60多姓,其中多為中華大姓。 天下舜裔子孫,姓氏字面上有所不同,但同根同源,血脈相連,具有巨大的親和性和凝聚力陳姓發展歷程:自幕至於瞽瞍無違命,舜重之以明德。自虞幕至虞舜,有近1500多年的歷史,《韓非子》說:虞夏二千餘歲。《國語》記載幕能帥顓頊者也,有虞氏報焉;杼能帥禹者也,夏後氏報焉;上甲微能帥契者也,商人報焉;高圉大王能帥稷者也,周人報焉。虞夏商周四代是奴隸社會的頂峰的代表,華夏正統。自黃帝至舜、禹,雖不同姓卻都為炎黃子孫,以彰明德。因舜帝生於姚虛而姓姚,其子商均生於媯汭而姓媯,《堯典》記,舜「厘降二女於媯汭,嬪於虞。」夏代虞後,虞族子孫亦姓虞,姓媯,姓姚,姓王,姓吳......在夏代,有虞氏的首領虞思曾幫助禹的後代少康復國......;在商代,《世本》宋忠注:「虞思之後,箕伯直柄中衰,殷湯封遂於陳,以為舜後是也。」;在周代,《史記》、《左傳》記載:《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之產曰:昔虞閼父為周陶正,以服侍我先王,我先王賴其利器用,與其神明之後,以備三恪,庸以元女太姬配胡公而封諸侯。」《史記》詳細見陳杞世家;自陳胡公以後其子孫姓陳,姓胡,姓袁......;陳完,陳厲公之子,陳氏重要支系,詳見田敬仲完世家,陳完的子孫代姜齊稱孤道寡,陳完的子孫姓陳,姓孫,姓王,姓田,姓陸......詳細見右表(點擊放大),虞舜帝部分後裔簡表,商族姓氏參考宋微子世家,在此不再累述。另外根據唐書記載,漢族李姓出自陳國,始祖李利貞為陳國大夫,老子亦陳國人。孔子亦在陳國居住了三年。 補充:殷墟甲骨卜辭載商人高祖夔,據王國維考定,「夔」為「帝嚳」之名,因形訛而成「夋」。因此由夔神而分化成嚳、夋二神,同見於《山海經》神話中,唯「夋」寫作「帝俊」,為全書中最主要最顯赫的一個上帝神。「帝嚳」只偶爾提到兩三次,而另外分化出「帝舜」一神。自晉郭璞至近代學者多認為「舜」自「夋」音變而出。是「嚳」與「俊」、「舜」原由同一神「夔」分化出來已可論定。可參閱《山海經》郭璞《注》、郝懿行《箋疏》、畢沅《新校正》、王國維《殷先公先考》、郭沫若《古代社會研究》、《卜辭通纂》、袁珂《山海經校注》,這也同時證明了虞族和商族的血緣關系.
【現狀】:
陳姓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南地區,向西北的方向逐步地減少。
陳姓在浙江、廣東、福建、台灣、、海南、香港、澳門都是第一大姓,在上海排第二或第三,在廣西排第三,在江西是第三,在湖南排第四,江蘇、安徽、湖北第五,四川第五或第六。
【古今結合】:
在當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華姓氏中字面名義上為第5大姓,因為包括出生時候為陳姓和改姓後為陳姓的人,如上文的某些其它姓改為陳姓的,即某人的姓的字是"陳"就符合這個條件。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4.53%,分布很廣,以南方居多,除台灣外,以廣東為最,廣東陳姓約佔全省人口的10%以上,廣東、四川、福建、浙江、江蘇、河南、湖北、湖南、山東9省陳姓,約佔全國漢族陳姓人口的67%。陳姓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在古今許多少數民族中亦有分布。例如:宋代黨項羌所建的西夏國有陳姓;金時女真人完顏氏,漢姓為陳;明、清時雲南臨安府落恐甸長官司副長官為陳,系哈尼族;世居沈陽、遼陽的清代滿州人有陳姓;清代高麗人有陳姓;清代滿州入旗姓陳佳氏,後改為陳氏;清代雲南麗江府石鼓土把總、中甸廳土守備,均為陳姓,系藏族;拉祜族瓷氏,漢姓為陳;雲南芒人度旺氏,漢姓為陳;佤族斯木古氏,漢姓為陳;鄂倫春族卡格吉爾氏,漢姓為陳;台灣土著曾被迫使用志良、比野等日本姓,台灣光復後奉命廢除日本姓,選擇了漢族陳姓,朝鮮、哈尼、布依、土家、蒙古、傈僳、保安、東鄉、京、黎、壯、侗、苗、瑤、彝、回、土、白、羌等民族中均有陳姓。
Ⅱ 關於「陳」姓的研究報告
陳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媯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陳胡公為陳姓的得姓始祖。
據2019年1月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數據顯示,陳姓在2018年排名第5位,戶籍人口數量達0.633億人;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陳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4.53%,在台灣、廣東二省,陳姓約占該省人口10%以上,為省內第一大姓。
歷史上陳姓的重要人物有: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陳勝;西漢名相陳平;南朝陳武帝陳霸先;唐朝詩人陳陶;南宋思想家陳亮;明朝畫家陳洪綬;近代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中華人民共和國元老陳雲,元帥陳毅,數學家陳景潤,歷史學家陳寅恪、陳述、陳垣等等。
【姓氏起源】
出自媯姓,是舜帝的後裔
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商朝紂王以後,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陳胡公媯滿」,封他在陳(今河南淮陽)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胡公滿傳至十世孫媯完,陳國內亂,陳厲公的兒子媯完怕株連自己,出逃到齊國,以故國為氏,稱陳氏。
出自於陳國公族後裔
陳國在媯滿死後,其子孫有以國為氏,即陳氏。陳胡公滿的子孫,除陳完這一支主系外,還有三支(一)陳哀公之子媯留,避居陳留(今河南開封陳留鎮)。(二)陳愍公之長子陳衍。避居陽武戶牖(今河南蘭考東北)。(三)陳愍公次子陳全溫之後的陳引奇,居於固始(今河南固始),後因無子,便以潁川陳寔為嗣子,遂融入潁川陳氏。
劉氏改姓
《通志・氏族略》記載:廣陵(今江蘇江都東北)陳氏,實為劉氏,春秋時,因魯相無子,以外孫劉矯為嗣。
白氏改姓
《河南官氏志》記載:隴右白永貴,於隋初改為陳氏,此為萬年(今陝西西安)之陳氏。白姓原為龜茲王帛氏,因入仕內地,怕胡人之姓遭受歧視,而改為陳氏,史稱陳永貴。他有孫叫令英,史稱陳令英。
侯莫陳氏改姓
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北魏時期鮮卑貴族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孝文帝實行漢化改革,易胡姓為漢姓,於496年把侯莫陳氏改為單姓陳氏。
其他少數民族改姓或賜姓而來
女真族陳氏:據陳述《漢姓女真姓的對照和說明》可知女真皇族完顏氏中,有的在金末已改為陳氏。
蒙古族陳氏:據《續通志・氏族略四》載,陳氏,明太祖朱元璋賜給降明的蒙古貴族的姓。如恰恰賜名陳守忠,哈哈賜名陳元等。
滿族陳氏:有兩種情況。一是後金努爾哈赤統治時,居住在東北的漢族陳氏,被強迫改為滿族陳氏;二是本系滿族姓氏,改為陳氏,仍屬滿族。
【得姓始祖】
陳姓人是舜帝的後裔。在舜當天子之前,堯把他的兩個女兒人嫁給了舜,並讓他們居住在媯河邊。於是舜的後代便稱為媯姓。西周初年,周武王滅了商朝以後,他找到當時舜帝的後代媯滿,把大女兒嫁給他,封他在陳,建立了陳國,定都宛丘(今河南淮陽)。他選賢任能,揚善罰惡,勵精圖治,使陳國強盛了許多年。媯滿死後,謚號為胡公,故又稱陳胡公、胡公滿。他的子孫便以國為姓,稱為陳氏,並尊陳胡公為陳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先秦時期,陳姓主要活動於河南、安徽、湖北地區,秦漢時期,陳姓的足跡已踏上了湖南、江蘇、山西、山東。
西晉末年,中原動盪,居民紛紛南遷,安徽、江蘇、浙江、江西已經是陳姓主要的遷回遷移的地區。同時,中原地區大姓林、黃、陳、鄭率先進入了福建,到南朝時,陳姓已經成為福建的四大姓之一,主要是潁川派陳宸的後裔。陳宸十世孫陳霸先,到南京建立陳朝,史稱陳武帝,南朝陳國封了許多陳姓王,子孫遍布長江與珠江之間,為陳姓在東南地區的發展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唐朝初,以河南固始人為主力,陳政陳元光父子率58姓經江西攻入福建,祖孫四代一直任漳州地區的行政長官,後人尊陳元光為「開漳聖王」,其後裔成為閩、粵、台地區和南陽諸島陳姓的主要派系。唐末固始人王審知在福建建立了閩國,大批中原陳姓再一次移民福建,從此,陳姓成了東南地區的第一大姓。
宋朝時期,陳姓大約有300餘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3.9%,為宋朝第六大姓。陳姓第一大省是福建,約佔全國陳姓總人口的20.8%。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福建、江西、浙江、四川四省,大約居住了陳姓總人口的57%,其次分布於河南、廣東、江蘇、湖南四省,又集中了26%。全國形成了以閩粵贛湘、蘇浙、四川、河南為中心的四大塊陳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陳姓大約有42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4.5%,為明朝第四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陳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要高得多,純增長率高達40%。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蘇、江西、福建四省,大約居住了陳姓總人口的55.4%,其次分布於廣東、安徽、山東、湖南四省,又集中了24.6%。浙江為陳姓第一大省約占陳姓總人口的20%。全國重新形成了浙蘇皖魯、贛閩粵湘兩大塊陳姓人口聚集地區,陳姓聚集重心開始裂解,向東、向南分離。
Ⅲ 關於陳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300字
陳姓歷史悠久,是舜帝之後。舜本名虞重華,其子商均在舜去世以後因自己沒有治國之才,就傳帝位於大禹。大禹即位,封商均於虞城,不久又移封於商。商均雖然西遷,但他的後人虞思公卻滯留虞城,未再遷徙。舜當天子時,,曾建都蒲坂,他的另一支後裔虞遂便定居在蒲坂附近的虞鄉。虞遂的一支後裔被封於遂國,春秋時被齊國所滅。商湯滅夏,封虞遂的另一支後裔於陳。商朝統治了大約五個世紀,被周朝所滅。周朝初年,商均的後裔遏父投奔周武王,擔任陶正之官。周武王滅殷商後,正想尋找舜的後裔,得知遏父正是舜的後裔,便將長女太姬嫁與遏父之子胡公滿為妻,並封地於陳,取代虞遂之後的陳國,接續舜的香火。胡公滿的子孫後來就以國為姓,陳姓自此流傳至今。
到了陳宣公的時候,內室叛亂,太子禦寇被殺,好友陳完怕受到株連,逃到了齊國,被齊桓公任命為工正,掌管製造器械。公元前478年,楚惠王殺陳閔公,將陳地劃為楚國的縣,至此,陳國宣告滅亡。自胡公滿受封陳地,到陳閔公亡國,共歷二十世,26代君主,前後一共588年。陳國滅亡後,除了一部分貴族遷徙他處,大多數陳姓後裔仍居留原地,保留原來的姓氏。前邊提到的陳完後來改姓田,到了第五世孫田乞,當上了齊景公的大夫,聯合另一個大夫鮑攸發動政變,趕走齊國國君晏孺子,立其異母兄陽生為齊悼公。齊悼公死後齊簡公即位,田乞之子田常當上了簡公之相,大權在握,又發動政變,誅殺齊國貴族鮑、晏及公卿中有實權的人,最後連簡公也殺了,立其弟為平公。自此,田氏掌握了朝廷大權,世代為齊相,國君成了田氏擺布的傀儡。田常之子田盤又把田氏族人派到齊國各邑任大夫,把地方政權也控制在手。到了田盤之孫田和為相時,終於按捺不住篡齊自立,為齊太公。周王朝和其他諸侯見事已至此,便認可了既成事實。到了齊太公田和之孫田齊因時,自稱為齊威王,傳至玄孫齊王建時為秦國所滅,共傳八君,綿延183年。秦滅齊國,使田姓蒙受了奇恥大辱,於是田姓子孫紛紛改姓,其中一支該姓王,意為王室後裔,後來成為陳留、北海兩地王姓祖先。齊王建的第三子田軫投奔楚國,任楚國相,被封為穎川侯,於是攜家遷往穎川,恢復陳姓。
二.陳姓的諸多分支。
敬姓、靖姓、慶姓、胡姓、胡非姓、胡母姓、袁姓、爰姓、轅7、掾姓、夏姓、少西姓、宗姓、揣孫姓、原仲姓、原姓、來姓、子仲姓、子宋姓、偃師姓、司城姓、司徒姓、車姓、恩姓、公良姓、斗門姓、嘗姓、孔姓、子石姓、子占姓、子沮姓、子獻姓、子鞅姓、子穆姓、穰姓、陸姓、法姓、賜姓、第姓
三.陳姓郡望。
所謂郡望,古代是指某郡中有名望、聲望的氏族,今天是指出身何地。周朝實行分封制,秦漢則實行郡縣制,秦分全國為36郡,漢則為103郡,每郡都有一些家世顯赫、聞名遐邇的家族。他們重視出身門第,與別人交談,往往自報家門,稱某郡某氏,以抬高自己的身價,比如唐代就有太原王氏、滎陽鄭氏等。陳姓作為我國人口占據第五位的大姓,自然也有一些郡中有名門望族,這些郡主要是:穎川郡、廣陵郡、河南郡、東海郡、汝南郡、下邳郡、武當郡、新安郡、廬江郡、馮翊郡、京兆郡。
四.陳姓歷代名人。
1.帝王篇
陳勝(?——前208年)字涉,陽誠人,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的領袖,由陳勝領導的大澤鄉起義,雖然只有六個月,但席捲了當時大半個中國,他首倡起義的歷史功績,受到歷史學家司馬遷的高度評價。
陳武帝(503——559)即陳霸先,南朝陳朝的建立者,公元557——559年在位,字興國,吳興長城人,小史出身,公元549年在始興起兵,討滅侯景,任征虜將軍,公元555年擊敗北齊的進攻,受封陳王,不久代梁自立。
陳後主(553——604)即陳叔寶,南朝陳皇帝,公元582——589在位,字元秀,在位時大建宮室,生活奢侈,日與嬪妃、文臣游宴,製作艷詞,如《玉樹後庭花》、《臨春樂》等。公元589年,隋兵攻入建康,被俘,後在洛陽病死。
陳友諒(1320——1363),出自漁家,曾為縣吏。參加徐壽輝紅巾軍,屢立戰功,升為元帥,1360年殺害徐壽輝,稱帝建都江州,國號漢。後屢為朱元璋所敗,1363年大敗於鄱陽湖,在九江口中箭身亡。
2.名臣篇
陳平(?——前178)漢初陽武人,少時家貧,好黃老之術,陳勝起義後,他投魏王咎,為太僕,後從項羽入關,任都尉,旋歸劉邦,任護軍中尉,建議用反間計使項羽不信任謀士范增,並以爵位籠絡大將韓信,為劉邦所採納,惠帝、呂後時任丞相,因呂後專權不理朝事,呂後死後,與周勃定計誅殺呂產、呂祿等,迎立文帝,任丞相。
陳玉成(1837——1862)太平天國將領,廣西藤縣人,貧農出身,十四歲參加金田起義,立下大小戰功,1859年受封英王,率軍收復浦口,1862年廬州失守,退往壽州途中被苗沛霖出賣,同年6月在河南延津就義。
陳化成(1776——1842)清末福建同安人,字蓮峰,行伍出身,歷任總兵、提督,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調任江南提督,鑄銅炮、制火葯、修炮台、練士兵,積極在吳淞設防,1842年6月英艦進犯吳淞口,反對兩江總督牛鑒求和,率部猛烈發炮,擊傷英艦多艘,後英軍從寶山登陸,從後抄襲炮台,督部孤軍奮戰,與所屬官兵共殉國難。
3.學子篇
陳壽(公元233——297)三國蜀巴西安漢人,師事名士譙周,後任觀閣令史,因不阿附宦官黃皓,屢遭貶降,鬱郁不得志,西晉太康年間,陳壽搜集史料,集中官駐著述撰成《三國志》六十五卷,以紀傳體記述魏、蜀、吳三國史事,此書為後世所推崇,被世人稱為「有良史之才」,他留下的著作除《三國志》外,還有《益耆日傳》、《古國志》,但如今都已失傳了,只剩下一部光耀古今的《三國志》。
陳煒出家後叫玄奘法師,三十餘歲時就已經是唐朝佛教界的一位頗有聲望的人物了,他在十九年間共翻譯經論75部,1335卷,1300多萬字,並著有《大唐西域記》,玄奘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但他的貢獻已經遠遠超出了宗教的范圍,他西行取經,對促進中國同中亞及印度等國的文化交流,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陳子昂(1661——1702)唐代文學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少時尚俠,君進士,上書論政,為武則天所贊賞,官拜拾遺,敢於陳述時弊,後得罪權貴解職回鄉,為縣令所誣,入獄,憂憤而死,他的詩標舉漢魏風骨,反對柔靡之風,所作《感遇》等詩指斥時弊,風格高昂清峻,是唐代詩歌革新的先驅,對唐詩發展頗有影響。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7697926.html
Ⅳ 關於陳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關於陳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我姓陳。
有一次,我看語文書上一篇課文叫《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看完後覺得姓氏也是一種文化,很值得研究,於是我對陳姓的歷史和現狀作了一次調查。
二、調查方法
1、查閱有關中華姓氏的書籍,閱讀報刊、上網瀏覽, 了解陳姓的來源和陳姓的歷史名人。
2、訪問有關人士,收集陳姓的名人故事。
3、通過各種途徑,了解陳姓的人口和分布的情況。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涉及方面具體內容包括書籍、報刊、雜志、上網等。
爺爺的講述:陳姓族譜在江蘇溧水保存一卷較早的陳姓族譜。
電視、廣播:歷史上陳姓名人陳獨秀,陳景潤,陳三立,陳毅、陳子昂、陳勝
陳姓的來源,陳氏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在海內分布極廣,按人口統計為第五大姓,陳姓人口數量,據統計陳姓人口總數將近一億。
四、結論
1、我國的陳姓源遠流長,傳說周武王滅商後,追封前代聖王的後人,找到了舜帝的後裔,武王把大女兒嫁給他,封他為陳候,讓他奉守舜帝的宗祀,陳候死後,謚號陳胡公,陳氏就是他的後代,歷代視為正宗。
2、在歷史長河中,陳姓人才輩出,有政治家陳獨秀、數學家陳景潤、詩人陳子昂、軍事家陳毅....等等,我為陳姓祖先創造的輝煌感到自豪。
3、陳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五大姓氏之一,據上網調查,目前陳姓人口總數將近一億。
金卓的話:我為自己是陳姓人而感到驕傲,立志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我的「足跡」!
Ⅳ 關於陳姓的研究報告 一、問題提出 我們班有幾十個同學姓陳有一次老師說姓氏是一種文化,很值得研究,於是,
(1)出於媯姓。以國名為氏。《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所載,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分封大舜的後裔胡公滿於陳國,其子孫遂為陳氏。後來陳公子完投奔齊國,食采於田,古時陳田讀音相近,再因政治原因,不利於繼續不忘舊國,齊庄公時,陳氏得寵,陳完四世孫陳文子為宰相,改陳姓為田姓稱田文子。歷史上常說「陳田一家」,即本於此。(2)為古代北方鮮卑族改姓。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有代北三字姓候莫陳氏,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定居中原後,改為漢姓陳氏。(3)古代安南國王姓陳氏。
陳姓在宋《百家姓》列為第10姓,在當代中國為第5姓,約有5800多萬人。
Ⅵ 陳姓研究結論是什麼
陳姓研究結論是白氏、劉氏等都曾被改為陳氏。陳姓的來源歷史十分悠久,據記載,白氏、劉氏等都曾被改為陳氏。陳姓到今天已經有近3050年的歷史。陳姓是中國五大姓氏之一。
陳姓得姓始祖
陳姓人是舜帝的後裔。在舜當天子之前,堯把他的兩個女兒人嫁給了舜,並讓他們居住在媯河邊。於是舜的後代便稱為媯姓。西周初年,周武王滅了商朝以後,他找到當時舜帝的後代媯滿,把大女兒嫁給他,封他在陳,建立了陳國,定都宛丘(今河南淮陽)。
他選賢任能,揚善罰惡,勵精圖治,使陳國強盛了許多年。媯滿死後,謚號為胡公,故又稱陳胡公、胡公滿。他的子孫便以國為姓,稱為陳氏,並尊陳胡公為陳姓的得姓始祖。
由於陳姓主力早在秦漢時期已遷離北方,東晉、隋唐的北方地區戰亂對陳姓的傷害相對要輕。
陳姓在宋初由福建大批遷入廣東的潮州和梅州地區,北宋末年,河南陳姓南逃抵廣東南雄,由北向廣東各地散移。
Ⅶ 關於陳姓的研究報告
希望對你有幫助。
黃帝二十五子,其得性者十四人,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螺祖。螺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二悅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文。生高陽。黃帝崩。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顓頊生窮蟬。窮蟬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橋牛,橋牛生瞽叟,瞽叟生重華,重華既虞舜帝。從黃帝至舜帝。傳九世。是為我陳氏遠祖。舜帝生一子。名曰商均。商均尊帝遺命。讓位於禹。夏禹封其國於虞濱。生子思。思公字祖孝。夏王侯。生子南。南公字宏度。襲虞侯。(抱歉啊,後面的很多字我都不認識。很生僻的。我直接跳到陳胡公那裡)陳胡公媯滿。是五帝之一的舜帝三十四代孫。武王滅商建周後,封舜的後裔媯滿在陳地(今河南淮陽縣東南)死後稱胡公。他的子孫有的以國為氏。姓陳。有的以稱為氏。姓胡。
陳姓來源有五: 1、出自媯姓,其始祖為媯滿,也為虞舜之後裔。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周武王滅商以後,追封前代聖王的後人媯滿於陳,媯滿為陳侯,稱胡公滿,胡公滿傳至10世孫媯完,陳國內亂,陳厲公的兒子完怕株連自己,出奔到齊國,以國為氏,稱陳氏。 2、出於陳國公族後裔。陳國在媯滿死後,其子孫有以國為氏,就是陳氏。除胡公滿的子孫陳完這一支主系外,還有三支。一是陳哀公之子留,避居陳留。二是陳泯公之長子陳衍。避居陽武戶牘鄉。三是陳泯公次子全溫之後陳孟璉,居於固始,其後因無子,便以穎川陳實為嗣子,遂融入穎川陳氏。 3、出自白永貴之後。隋初有白永貴改姓陳,其後裔也多改陳姓 ,是為萬年(今陝西省西安市)之陳氏。 4、齊國王子軫的後裔。秦滅齊後,軫逃到楚國為相,被封為潁川(今河南省禹州)侯,是潁川陳姓的開始。 5、他姓或少數民族改姓而來。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改革,將鮮卑族一支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實行漢化政策,改姓為陳,稱陳氏。是為河南洛陽陳氏。據《河南官氏志》所載,隋初白永貴改姓陳,是為萬年(今陝西西安)陳姓之源起;據《通志·氏族略》載,劉矯的後裔改陳姓,其子孫居廣陵之陳(今江蘇省鎮江東)。 遷徙分布 淮陽是陳姓的發源地,至今淮陽還有「老陳戶」之說。陳國滅後的播遷,前文已述,不贅。其中支系清晰,繁衍昌盛者是以陳軫為始祖的潁川陳姓,其子孫多顯軼,其後有裔孫陳伯珍於西晉末年渡江赴曲阿(今江蘇丹陽),伯珍孫徙居長城(今浙江長興)下若里,陳霸先便是其支傑出代表,他建立陳國,定都建康(今江蘇南京),並封了許多陳姓王,使陳姓子孫遍布長江與粵江之間,其諸侯王宜都王陳叔明的十世孫陳環,為避難遷居今泉州仙游縣,其孫陳旺徙居江西德安縣太平鄉常樂里,為江州義門陳姓開基祖;唐初,陳政領兵平「蠻獠之亂」,其子陳元光在父亡後接班,歷時九年始平,陳元光被稱為「開漳聖王」;再就是潁川陳後裔陳邕受李林甫排擠而遷福建同安,在福建發展成為「太傅派」陳姓,尊陳邕為南院始祖;宋仁宗時分江州義門陳姓於十六省一百二十五個地方,陳姓入越南於宋朝人數最多,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陳 創建越南陳朝,傳八世十三王,故陳姓為越南十大姓之首;陳姓入粵始於南宋,中原人陳魁(陳後裔)遷居福建寧化、上杭,其曾孫有遷今廣東梅縣;明末福建同安人陳永華(開漳聖王之後)隨鄭成功入台,被尊為陳姓入台始祖,與林姓共有「陳林半天下」美譽;陳氏遷入越南的歷史比較久遠。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陳,於1228年創建越南陳朝,共傳8世13王,歷時175年。經過一千多年的繁衍,如今陳姓成為越南十大姓氏之首;明初朱元璋曾派陳姓水手去日本琉球;明清以後,閩粵陳姓有人出海謀生到南洋和歐美。陳姓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地區,尤以廣東、福建、四川、浙江、江蘇、河南、湖北、湖南、山東等省多此姓,在台灣和廣東兩省,陳姓約占當地漢族人口的百分之十以上。陳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四點五。 歷史名人 陳 勝:陽城(今河南省登封東南)人,秦末農民起義將領,建立張楚政權,第一個翻開了封建社會農民起義的歷史篇章。 陳 平:陽武(今河南省原陽)人,漢初名相,曾六齣奇計,佐劉邦定天下,後與太尉周勃合力而誅諸呂,迎立文帝。 陳 琳:字孔璋,漢末著名文學家,江蘇省揚州人,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漢靈帝末年,任大將軍何進主簿。何進為誅宦官而召四方邊將入京城洛陽,陳琳曾諫阻,但何進不納,終於事敗被殺。董卓肆惡洛陽,陳琳避難至冀州,入袁紹幕。袁紹使之典文章,軍中文書,多出其手。最著名的是《為袁紹檄豫州文》,文中歷數曹操的罪狀,詆斥及其父祖,極富煽動力,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一戰,袁紹大敗,陳琳為曹軍俘獲。曹操愛其才而不咎,署為司空軍師祭酒,使與阮瑀同管記室。後又徙為丞相門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與劉楨、應瑒、徐乾等同染疫疾而亡。 陳 群:三國魏時尚書,河南許昌人。曾建議選任官吏,實行九品中正制。這一制度,後來演變成士族壟斷政權的具。 陳 壽:西晉著名史學家,巴西安漢(今四川省南充)人。著有《三國志》65卷。書以三國並列,亦屬首創。陳 禕:法號玄奘,河南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縣)人,生於官吏家庭。曾歷險去天竺(今印度)取經,他是佛教經典名著的翻譯家,中國佛教唯識宗的創始人。 陳 摶:宋初著名道士,亳州真源(今河南省鹿邑縣)人。是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著有《無極圖》、《指玄篇》、《正易心法注》等。對理學和道教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好累啊,一個一個字的打起來的。。。。
Ⅷ 陳姓氏的歷史發展
陳姓氏的由來
相傳,胡公滿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的後代。舜幼年喪母,繼母不慈,常對他進行毒打和虐待,但他逆來順受,反而更加孝敬父母。由於他好學孝友,聞名四海,至帝堯末年,不僅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都嫁給了他,還把自己的皇位相傳。所以舜當政時,天下大治,人民豐樂,加上他常「調於玉燭,息於永風,食於膏火,飲於醴泉」,與人民大眾同甘苦,因此更加獲得百姓的擁戴。至他去世後,約35傳至胡公滿,被周武王分封於陳(今河南淮陽),建諸侯國,屏衛王室。此後,胡公因封於陳而稱陳胡公,所建方國亦稱陳國,子孫後來也以國名為姓氏,姓陳。
姓氏的發展
十六國時期,漢王劉聰的大臣中有位本名高元達的人,因生辰年月妨忌父親,改姓陳,史稱陳元達,他的後代也以陳為姓。至北魏時期,有一支鮮卑族出身的人姓侯莫陳,在魏孝文帝漢化運動中被改姓陳,從而使陳姓又有了一個新的來源;唐朝初年,原丘茲王的後裔帛(白)永貴入仕內地,因姓氏罕見怕受歧視,也改姓漢族大姓陳,此後也以陳姓知名,史稱陳永貴。他有孫名令英,史書也稱陳令英。唐末,浙江寧海人曹憲來入贅陳家,生子4人,也冒姓陳。元朝時,原北齊清河王高岳的14世孫高諒入贅陳家,子孫也改姓陳。明初,明太祖賜西域胡人某為陳姓,其孫陳友,後來官至右都督,爵封武平伯。明成祖時,滅安南國黎朝,黎王之子澄改名陳澄,仕明官至工部尚書,子孫也以陳為姓。陳姓在發展中,由於居住地和支派不同,形成了潁川、江州、汝南,下邳,廣陵,河南等幾大郡望,以及德星,德聚,繩武等著名堂號。在文化上,陳姓歷來有「太丘德望,潁水淵源「、讀孔璋之檄,岩岩經國文章;卧元龍之樓,耿耿濟時偉略」等專用楹聯,以及大量的家譜族譜、宗規祠約等特色文化。
姓氏的名人
秦朝末年揭桿反秦的陳勝到滅梁建國的陳霸先,都曾是具有一國之尊的帝王,從漢相陳平到太丘長陳宴、鹽鐵使陳恕、宋朝宰相陳堯叟、陳堯佐等都是譽滿天下的名臣;從漢代射聲校尉陳湯到南朝太尉陳顯達、「開漳聖王」陳元光等都是勇謀兼備將帥之才;從晉代史學家陳壽到唐代大詩人陳子昂、唐僧陳偉(玄奘)、宋儒陳彭年、道學家陳摶、文壇怪傑陳師道、畫家陳洪綬、學者陳寅恪等人都是各有成就的殷殷學子;從宋代太學生領袖陳東到革命黨人陳其美、「警世鍾」陳天華等都是憂國憂民的愛國志士;從明代愛國華僑陳申到實業家陳啟源、僑領陳嘉庚等都是身在異域的僑界名流。至於陳獨秀、陳毅、陳果夫、陳雲、陳賡、陳誠、陳布雷等更是當代影響重大的政治名人。
Ⅸ 有關陳姓的研究報告
陳氏起源
1、陳姓最早出自姚姓或媯姓,舜帝的後裔。舜,也稱虞舜,黃帝八世孫,生於姚地,以地取姓為姚。 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商朝紂王以後,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三十四世後人媯滿,武王為籠絡天下,特封媯滿為諸侯,並把大女兒太姬嫁給他,封國於—陳(今河南省淮陽縣),稱為胡公,在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舜帝的後裔媯滿的子孫有以國為姓的,即成為陳姓的由來。以國為姓,受姓始祖是胡公滿,陳姓主要得姓於周朝初年的陳胡公滿,胡公滿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姚姓的後代。舜在被選為堯的接班人前,堯為了考察他,讓舜搬到媯水旁居住,所以舜的部分後代便以所居住的這條河為姓,為媯氏。 胡公滿傳至10世孫媯完,陳國內亂,陳厲公的兒子媯完怕株連自己,出奔到齊國,以故國為氏,稱陳氏,陳完一支在齊國落了戶,把自己的姓氏也由陳改成了田,到十代孫田和時,廢齊康公而自立為齊太公,並受到周王朝和諸侯列國的承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田代齊姜」。 公元前221年,齊王田建時,齊國為秦所滅。齊王田建亡國後,子孫紛紛改姓避難,舜帝一系又經歷了一次大分化。田姓今在中華大姓中列第34位。齊王田建三子:升、桓、軫。升、桓改為王氏,其後代即漢代王莽一族。軫奔楚為相,後遷入潁川(今河南長葛)。田軫復姓陳。自秦漢以來,由田姓復姓歸宗的潁川陳氏一支,在中國歷史上十分顯赫,繁衍極盛,播遷極廣。 2、出自於陳國公族後裔。陳國在媯滿死後,其子孫有以國為氏,就是陳氏。陳胡公滿的子孫,陳完這一支主系外,還有三支。一是陳哀公之子媯留,避居陳留(今河南開封縣陳留鎮)。二是陳閔公之長子陳衍。避居陽武戶牖(今河南蘭考縣東北)。三是陳閔公次子陳全溫之後的陳引奇,居於固始(今河南固始縣),後因無子,便以潁川陳寔為嗣子,遂融入潁川陳氏。 3、劉氏改姓陳,《通志‧氏族略》記載:廣陵陳氏,實為劉氏.陳矯,東漢廣陵東陽(今安徽天長)人,曹魏名臣,本姓劉氏,因過繼與外祖父家為嗣而改姓陳. 4、隋朝時文帝楊堅有一心腹大臣陳茂,本是河東猗姓人,冒姓陳氏; 5.浙江海寧陳氏,原系曹姓,因娶陳氏之女為妻,有子便隨母姓,後成為海寧望族; 6. 南北朝時北齊清河王高岳之後,幾經陵谷變遷,成了普通百姓,傳到第十四代元朝高諒時,因窮困潦倒,入贅於陳氏之家,改為陳姓; 7、西晉末年陳元達,原姓高,占因卜者說他生辰八字妨忌父親,便改高姓為陳姓 8、明初太祖賜西域胡人某為陳姓,其孫陳友,官至右都督,爵封武平伯。 8.隋將領陳永貴,原是隴右地區胡人,龜茲王帛氏之後,姓白,甚得楊堅寵信,封北郡陳公,便以封號中陳字為姓氏; 9、元末明初,陳友諒與朱元璋逐鹿天下;陳友諒祖上原本姓謝,因贅於陳家,改姓陳。 10、陳姓疍民與墮民。疍民或說疍戶,指在廣東、福建、廣西沿海港灣和內河從事漁業或水上運輸的居民,多以船為家,其中有陳友諒敗兵為明所驅迫者,便以陳為姓。關於墮民,一說明初俘陳友諒之部,編之為丐戶;一說明太祖滅陳友諒,俘其子孫九族貶入墮民,賤樂戶,不與齊民齒。但保留家族系統稱號,仍然姓陳。 11、侯莫陳氏改姓,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北魏時期鮮卑貴族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孝文帝實行孝文漢化改革,易胡姓為漢姓,於496年把侯莫陳氏改為單姓陳氏。 12、女真族陳氏,據陳述《漢姓女真姓的對照和說明》可知女真皇族完顏氏中,有的在金末已改為陳氏。 13、明成祖時,出兵越南,滅安南國黎朝,黎王之子澄改名陳澄,仕明,官至工部尚書,子孫也以陳為姓。 14、瑤族陳氏,湖南新寧縣黃卜洞瑤民有李、陳、鄧三姓;麻雷洞瑤民有雷、藍、陳三姓:圳源洞瑤民有楊、陳、藍、匡四姓:汝城縣瑤民有陳、李、張三姓。廣西大瑤山山子瑤十五姓中有陳、李。《過山榜》九姓中也有陳、李。 15、蒙古族陳氏。據《續通志·氏族略四》載,陳氏,明太祖朱元璋賜給降明的蒙古貴族的姓。如恰恰賜名陳守忠,哈哈賜名陳元等; 16、哈尼、侗、土家、布依、京、羌、回、苗、壯、黎、彝、朝鮮、白、畲、高山等民族均有陳姓。 17、滿族陳氏,滿族陳氏有兩種情況:一是後金努爾哈赤統治時居住在東北的漢族陳氏被強迫改為滿族陳氏,二是本系滿族姓氏改為陳氏,仍屬滿族;據《清朝通志·氏族略八》滿洲旗分內高麗姓載:「陳氏,世居平壤地方,巴顏鑲藍旗包衣人。天聰時來歸,其曾孫二達色任護軍。」其後多由高麗人(其祖上多為漢人)融入滿族。劉慶華《滿族姓氏錄》載,世居東北張當地方的陳佳氏,後改為陳氏。其實陳佳氏因明代居於遼東,後為金國努爾哈赤所統治。被逼改為雙宇,滿族姓陳佳,即陳家的同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