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經濟學中耦合是什麼意思
耦合的概念:耦合,也稱互動效應,聯動效應,在群體心理學中,把群體中兩個或以上的個體通過相互作用而彼此影響從而聯合起來產生增力的現象,稱之為耦合,也稱之為互動效應,或聯動效應。
(1)採用什麼方法研究經濟耦合擴展閱讀
耦合性可以是低耦合性(或稱為鬆散耦合),也可以是高耦合性(或稱為緊密耦合)。以下列出一些耦合性的分類,從高到低依序排列:
內容耦合(content coupling,耦合度最高)
也稱為病態耦合(pathological coupling)當一個模塊直接使用另一個模塊的內部數據,或通過非正常入口而轉入另一個模塊內部。
共享耦合/公共耦合(common coupling)
也稱為全局耦合(global coupling.)指通過一個公共數據環境相互作用的那些模塊間的耦合。公共耦合的復雜程序隨耦合模塊的個數增加而增加。
外部耦合(external coupling)
發生在二個模塊共享一個外加的數據格式、通信協議或是設備界面,基本上和模塊和外部工具及設備的溝通有關。
控制耦合(control coupling)
指一個模塊調用另一個模塊時,傳遞的是控制變數(如開關、標志等),被調模塊通過該控制變數的值有選擇地執行塊內某一功能;
特徵耦合/標記耦合(stamp coupling)
也稱為數據結構耦合,是指幾個模塊共享一個復雜的數據結構,如高級語言中的數組名、記錄名、文件名等這些名字即標記,其實傳遞的是這個數據結構的地址;
數據耦合/數據耦合(data coupling)
是指模塊藉由傳入值共享數據,每一個數據都是最基本的數據,而且只分享這些數據(例如傳遞一個整數給計算平方根的函數)。
消息耦合(message coupling,是無耦合之外,耦合度最低的耦合)
可以藉由以下二個方式達成:狀態的去中心化(例如在對象中),組件間利用傳入值或消息傳遞 (計算器科學)來通信。
無耦合:模塊完全不和其他模塊交換信息。
B. 資源稟賦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自然資源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基礎,是經濟活動的基本要素。自然資源具有價值[201]。自然資源參與商品價值形成,支撐經濟發展,但也限制經濟發展,經濟發展依賴自然資源,但也脅迫自然資源,自然資源與經濟發展形成耦合系統[202]。「耦合」 是一個相對於兩個或兩個以上主體之間物理關系衍生而來的概念,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系統要素(或子系統)之間相互作用、相互演變及其最後發展的結果。系統耦合與系統相悖是一個問題的兩面[203]。不同時空尺度的不同區域、不同的資源類型,資源稟賦和經濟發展的耦合模式不盡相同。
耕地是土地的精華,是一種極其重要的自然資源,耕地質量是資源稟賦的表現形式。土地、資本、勞力是經濟最基本的三要素,耕地質量是土地級差地租形成的基礎之一。首先,從農業生產來看,單位耕地的產出與耕地質量、人力、物力投入相關。在相同的投入下,單位優質耕地的產出高於劣質耕地,對區域農業經濟產生直接影響,農業經濟又對整體經濟產生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反過來,區域經濟的發展對農產品產生更大的需求並反哺農業,從而促進耕地質量及其產出的提高。其次,從農產品的可移動性來看,受距離衰減規律的作用,耕地質量較高的區域在空間上的集聚,對區域經濟的集聚產生關聯效應;反之亦然。耕地在數量、質量和生態經濟上的變化是社會經濟發生變化的結果,反過來,它又對社會經濟產生影響,進而推動政策、法律和上層建築的變化[204]。
基於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有關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的時空耦合關系分析,相關研究較多的集中在城市化與生態環境[205]、人口與城市化[206]、人口與資源環境[207]等的研究,揭示其中的關聯特點、耦合機制與規律性。有關自然資源,多關注水資源與社會經濟系統[208]的分析,有關土地資源,尤其是耕地資源稟賦與經濟發展的耦合關系的定量研究並不多見。張雲奇以浙江省吉安小流域為例,對山區可更新資源與經濟發展的空間耦合進行了分析[202],通過計算不同高程實現經濟轉化的資源價值量TRV,TRV占資源價值的比例,TRV佔GDP的比例,得出本土可更新資源實現經濟轉化的那部分價值貢獻了GDP總量的12%的結論,是一種積極的探索;丁文廣對甘肅省耕地資源稟賦與貧困關系進行了相關分析[209],資源稟賦採用縣域人均耕地作為耕地資源數量指標,人均糧食佔有量作為耕地資源質量指標,得出耕地資源稟賦與貧困之間沒有相關性結論,該研究以人均糧食佔有量,而不是以單位耕地糧食產量作為耕地資源質量指標尚值得商榷。時空耦合關聯分析的研究有多種方法,如灰色關聯度[206]、系統動力學方法[208]、耦合度或協調度模型[210]、回歸分析[211]、價值評估等。以上研究及其採用的方法多強調本土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耦合關系,而較少從空間相互作用的角度進行探討。近年興起的空間統計學為此提供了新的工具,目前空間統計學已廣泛應用於環境、地質、土壤、農業以及經濟等領域[212-222],但多限於單因素或單系統的研究,對兩個及其以上系統的耦合關系研究,尚缺乏相關文獻。此外,詳細的資源評價成果的不足,制約了資源稟賦與經濟發展的空間耦合關系研究。重慶市耕地質量評價成果為耕地質量與經濟發展的空間耦合關系的研究提供了耕地質量空間差異的基礎數據。
C. 什麼是「耦合理論」
耦合模理論(coupled-mode theory)是指研究兩個或多個電磁波模式間耦合的一般規律的理論。耦合可以發生在同一波導(腔體)中不同的電磁波的模式之間,也可以發生在不同波導的電磁波模式之間。
研究兩個或多個電磁波模式間耦合的一般規律的理論,又稱耦合波理論。廣義地說,它是研究兩個或多個波動之間耦合的普遍理論。
耦合可以發生在同一波導(或腔體)中不同的電磁波模式之間,也可以發生在不同波導(或腔體)的電磁波模式之間。通常,耦合發生在同一類波動之間,但也可以發生在不同類型的波動之間,例如行波管中的兩個電磁波模式與兩個空間電荷模式之間的耦合。
(3)採用什麼方法研究經濟耦合擴展閱讀:
耦合模方程的不同形式 為了導出耦合模方程,需要將麥克斯韋方程中的場按正交函數集展開,採用不同的正交函數集能得到不同的耦合模方程。
例如,波導中的正交函數集對應於其全部電磁波模式(對於開波導還應包括輻射模)。凡沿波導獨立傳輸而不存在耦合的都稱為簡正模,耦合模則是非簡正模。不均勻波導中的電磁波可以按參考波導中的簡正模集展開,選擇不同的參考波導,對應有不同的簡正模集,得到不同的耦合模方程。
以變截面波導為例(圖2),用虛線表示不同截面位置處的三種參考波導所分別對應的三組簡正模:理想模、本地模和超本地模。
與理想模對應的參考波導是均勻波導,其截面形狀和大小與實際波導輸入端處一致;與本地模對應的參考波導是截面形狀和大小與觀察點處實際波導相一致的均勻波導。
與超本地模對應的參考波導是形狀與觀察點處實際波導一致、且兩者縱剖面邊界線相切的喇叭形波導。後兩組模式隨觀察點位置而改變,其模式特性主要由「本地」特性決定。
D. 西方經濟學的主要研究方法
當代西方經濟學在其歷史唯心主義哲學基礎之上 ,運用了個量和總量研究法、均衡分析法、靜態和動態研究法、實證研究和規范研究法、數理模型分析法、制度分析法來研究了一般的資源配置問題。本文主要對這幾種方法進行評述 ,並從中尋找它對我國經濟學研究方法的借鑒意義。
實證分析是現代西方經濟學中最重要的分析。經濟學作為一門科學,與其他學科包括自然科學具有的共性就是它的科學性。要使經濟學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首先必須揭示各種經濟現象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正確回答客觀事實是怎樣的,而這正是要通過實證分析來達到的。
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一、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經濟學中的實證分析是指排除了主觀價值判斷,只對經濟現象、經濟行為或經濟活動及其發展趨勢做客觀分析,它只考慮經濟事物間的相互聯系的規律,並根據這些規律來分析和預測人們經濟行為的效果。它要回答的只是客觀事物「是什麼」。規范分析是從一定的價值判斷出發,說明某一具體經濟事物是好還是壞,是否符合某種價值標准,它要回答的是某一事物「應該是什麼」。它涉及倫理和價值判斷。所以,許多經濟學家都認為,在經濟學的研究中應該把實證分析方法和規范分析方法結合起來。
四、邊際分析邊際分析是西方經濟學普遍採用的分析方法。所謂邊際(marginal)分析有兩層含義:一是增量的意思,二是一定數量中最後一個單位所帶來的增量,這一增量在數字上可正也可負。因此邊際概念就是指一定數量中最後增加的一個單位所帶來的增量。
西方經濟學認為,在經濟分析中引入邊際分析方法是經濟學的一個革命,尤其在它的定量分析中邊際概念和邊際分析方法被廣泛地使用。如:在微觀經濟學中有邊際效用、邊際成本、邊際產量、邊際收益等概念;在客觀經濟學中有邊際消費傾向、邊際儲蓄傾向等。
E. 經濟學常用研究方法有哪些
F. 請問經濟學研究有哪些方法
現代經濟學分析框架有五個基本組成部分:界定經濟環境、設定行為假設、給出制度安排、選擇均衡結果、以及進行評估比較。任何一個經濟理論基本上都是由這五個部分組成的。對這五個部份的討論自然會引申到如何按科學的研究方法將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並且可以逐步深入地研究各種經濟現象,發展出新的經濟理論。這就是現代經濟學中通常所採用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它包括提供研究平台,建立參照系,給出度量標尺,提供分析工具. 1、研究平台、參照系和度量標尺 現代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首先提供各種層次和方面的基本研究平台、建立「參照系」 ,從而給出度量均衡結果和制定安排的優劣度量標尺。提供研究平台和建立參照系對任何學科的建立和發展都極為重要,經濟學也不例外。提供研究平台和建立參照系有利於:(1) 簡化問題,抓住問題特徵;(2) 建立評估理論模型和理解現實的標尺,以及(3) 理論創新。 研究平台:現代經濟學中的研究平台是由一些基本的經濟理論或原理組成,它們為更深入的分析打下了基礎。現代經濟學的研究方法類似於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即先將問題簡化,再抓住問題的核心部分。當有眾多因素形成某種經濟現象時,我們需要弄清每個因素的影響程度。這可以通過假定其它因素不變,研究其中某個因素對經濟現象的影響來做到。現代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是現代微觀經濟學,而微觀經濟學中最基礎的理論是個人選擇理論---消費者理論和廠商理論。它們是現代經濟學中最基本的研究平台或奠基石。這就是為什麼所有的現代經濟學教科書基本上都是從討論消費者理論和廠商理論著手的。它們為個人作為消費者和廠商如何作出選擇給出了基本的理論,並且為更深入地研究個人選擇問題提供了最基本的研究平台。 一般來說,個人的均衡選擇不僅依賴於自己的選擇,而且也依賴於其他人的選擇。為了研究清楚個人的選擇問題,首先要弄清楚個人選擇在不受他人影響時是如何作出決策的。現代微觀經濟學中標準的消費者理論與廠商理論就是按照這樣的研究方法得到的。在這些理論模型中,經濟人被假定處於完全競爭的市場制度安排中。這樣,每人都把價格作為參數給定,個人選擇不受他人選擇影響,並且每個人的效用或收益只依賴於自己的選擇,而不依賴於他人的選擇。於是消費者的決策就是在給定價格參數和收入的條件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從而個人的最優選擇是價格和收入的函數而不是其他人選擇的函數。通過完全競爭市場制度安排假設及沒有消費外在性假設,可使得我們先考慮最簡單的個人選擇問題,而先不需要考慮自己的選擇對別人的影響,也不考慮別人的選擇對自己的選擇的影響。廠商理論也是從研究完全競爭市場下的企業是如何做出權衡取捨開始的。 剛開始學現代經濟學的人往往會對這種研究方法感到不解,認為這種簡單情況離現實太遠,理論中的假設和現實太不相吻合,從而認為現代經濟學理論沒有什麼用。其實,這樣的批評表明這些人對科學的研究方法還沒有什麼理解。這種將問題簡化或理想化的研究方法為更深入的研究建立了一個最基本的研究平台。這就像物理學科一樣,為了研究一個問題,先抓住最本質的東西,從最簡單的情況研究著手,然後再逐步深入,考慮更一般和更復雜的情況。標準的消費者理論和廠商理論就是按這個思路進行的,先研究最簡單情況下的個人選擇問題,以此建立一個研究個人選擇的基本研究平台。從這個平台出發,人們可以考慮經濟人之間相互影響這個更一般情況下的選擇問題:個人效用或利潤不僅依賴於他自己的選擇,也依賴於他人的選擇,從而個人的均衡結果是他人選擇的函數。微觀經濟學中關於壟斷、寡頭、壟斷競爭等市場結構的理論就是在更一般情況下---廠商間相互影響下---所給出的理論。為了研究經濟人相互影響決策這更一般情況下的選擇問題,經濟學家同時也發展出博弈論這一有力的分析工具。 一般均衡理論是基於消費者理論和廠商理論之上,屬於更高一層次的研究平台。消費者理論和廠商理論為研究在各種情況下的個人選擇問題提供了基本的研究平台,一般均衡理論則為研究在各種情況下所有商品的市場互動,如何達到市場均衡提供了一個基本的研究平台。例如,前面談到的宏觀經濟學中大多數學派就是在一般均衡理論這個平台上展開的,用市場一般均衡來分析市場和研究宏觀經濟變數的相互作用關系和變化規律。 最近30年發展起來的機制設計理論又是更高一層次的研究平台,它為研究、設計和比較各種經濟制度安排或經濟機制(無論是公有制,私有制,還是混合所有制)提供了一個研究平台,它可以用來研究和證明完全競爭市場機制在配置資源和利用信息方面的最優性及唯一性。完全競爭的市場制度安排不僅導致了資源的有效配置,並且從利用信息量(機制運行成本、交易成本)的角度看,它利用的信息量最小,從而它是信息利用最有效的。研究平台也為評估各類經濟制度安排提供各種參照系創造了條件,為衡量現實與理想狀態的差距制定了標尺。 參照系或基準點:參照系或基準點指的是理想狀態下的標准經濟學模型,它導致了理想的結果,如資源有效配置等。參照系是一面鏡子,讓你看到各種理論模型或現實經濟制度與理想狀態之間的距離。一般均衡理論就提供了這樣一種參照系,它主要論證完全競爭市場的最優性,認為它將導致資源的有效配置。將完全競爭市場作為參照系,人們可以研究一般均衡理論中假設不成立(信息不完全,不完全競爭,具有外部性,非凸的生產集、不規范經濟環境等) ,但也許更合乎實際的經濟制度安排(比如具有壟斷性質或轉型過程中的經濟制度安排),然後將所得的結果與理想狀態下的一般均衡理論進行比較。 通過與完全競爭市場這一理想制度安排相比較,人們就可以知道一個(無論是理論或現實採用的)經濟制度安排在資源配置和信息利用的效率方面的好壞,以及現實當中所採用的經濟制度安排與理想的狀態相差多遠,並且提供相應的經濟政策。例如,宏觀經濟學中的凱恩斯學派、後凱恩斯學派、新古典主義學派、貨幣主義學派等都是以一般均衡理論作為參照系,來研究宏觀經濟變數的相互作用關系和變化規律,討論和辯論這些宏觀經濟理論和學派的優劣,評價所給出的經濟政策的有效性,從而改進這些理論,給出更有效的經濟政策建議,甚至發展出新的理論學派。這樣,一般均衡理論也為衡量現實中所採用的制度安排和給出的經濟政策的好壞建立了一個標尺。如錢穎一教授所指出的那樣,除了一般均衡理論,產權理論中無交易成本和無收入效應的科斯定理,以及公司財務理論中的莫迪利安尼-米勒定理等也都被經濟學家用作他們分析的基準點或參照系。 度量標尺:盡管作為參照系的經濟理論可能有許多假定與現實不符,但是它們卻非常有用,是用來作進一步分析的參照系。建立經濟學中的參照系就像生活中樹立榜樣一樣的重要,它們是建立評估理論模型和理解現實的標尺。這些參照系本身的重要性並不在於它們是否准確無誤地描述了現實,而在於建立了一些讓人們更好地理解現實的標尺。就像「學習雷鋒好榜樣」就是給出做人的標尺,將雷鋒作為學習榜樣的重要性並不在於它准確無誤的描述了現實,實際上也根本沒有,---- 因為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不是雷鋒,如果都是雷鋒,就沒有必要學習雷鋒了。樹立雷鋒作為好榜樣就是樹立了度量人的道德規范的一桿標尺,看每人離雷鋒這個榜樣有多大的差距,在哪些方面有差距,從而使人們有了一個追趕目標。因此,參照系本身的價值並非直接解釋現實,而是進一步為解釋現實的理論提供基準點或參照系。由於經濟學中所討論的許多問題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每個人都覺得自己似乎懂一些經濟學,都想在上面發一番議論,然而受過現代經濟學系統訓練的經濟學家和沒有經過這種訓練的非經濟學家的區別在於,受過現代經濟學系統訓練的經濟學家在分析經濟問題時總是用一些經濟理論作為參照系,從而在分析問題時具有系統性和一致性。 2、分析工具 對經濟現象和經濟行為的研究,光有分析框架、研究平台、參照系和度量標尺還不夠,還需要有分析工具。現代經濟學不僅需要定性分析,也需要定量分析,需要界定每個理論成立的邊界條件,使得理論不會被泛用或亂用。這樣,需要提供一系列強有力的"分析工具",它們多是數學模型,但也有的是由圖解給出。這種工具的力量在於用較為簡明的圖象和數學結構幫助我們深入分析紛繁錯綜的經濟行為和現象。比如,需求供給圖像模型,博弈論,研究信息不對稱的委託-代理理論,動態最優理論等。錢穎一教授還指出了另外一些具有分析工具的經濟模型。由於錢穎一對這些分析工具的作用作了較具體的介紹,筆者在這里就不多討論了。當然,也有不用「分析工具」 的,如科斯定理,只要語言和基本邏輯推理來建立和論證所給出的經濟理論。 讀過錢穎一教授的《理解現代經濟學》一文的人,也許會看出錢穎一教授和本文對現代經濟學中分析框架的劃分不太一樣。按筆者的理解,錢穎一教授是將整個現代經濟學作為一個整體來討論它的分析框架的,並認為現代經濟學的分析框架是由視角、參照系及分析工具三部分組成。他所指的視角基本上就是本文所定義的那五個組成部分,只是他沒有展開討論。而本文所給出來的分析框架基本上是現代經濟學中每一個理論所具有的。一個經濟理論基本上由以上五個部分組成,但它不見得提供了參照系或應用了某種「分析工具」。這樣,將參照系和分析工具看作為屬於現代經濟學研究方法的范疇,而不屬於分析框架的范疇也許更合理。
G. 經濟學分析最基本方法是什麼
①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根本方法是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在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中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就是運用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來揭示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的本質及其發展運動的規律。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方法,就是把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制度的變革,看做是客觀必然的歷史過程。對一定社會經濟制度及其變革的評價,要遵循生產力標准。?
②從具體到抽象和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政治經濟學的研究要運用科學的抽象法,這就是從具體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從抽象到具體的敘述方法。
?③邏輯方法和歷史方法。邏輯方法是在研究社會經濟現象時,按照經濟范疇的邏輯關系,從比較簡單的經濟關系和經濟范疇,逐步上升到比較復雜的具體的經濟關系和經濟范疇,闡明社會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的邏輯發展進程。歷史方法是在研究社會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時,按照歷史發展的真實進程來把握其規律。?
④借鑒現代科學和經濟方法。政治經濟學研究應運用和借鑒現代自然科學的某些方法,如數學方法、系統分析方法,以及運用資訊理論、控制論、協同論、耗散結構論等方法論。同時還可借鑒和運用西方經濟學中的一些方法,如實證分析、均衡分析、邊際分析、總量與個量分析、靜態和動態分析方法等。
H. 重慶市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的耦合關系分析
駱東奇1,3 姜文2 羅光蓮3 周心琴3 汪小勇4
(1.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慶工商大學長江上游經濟研究中心,重慶,400067 2.廣西大學農學院,南寧,5300053.重慶工商大學旅遊學院,400067 4.中國環境管理幹部學院,秦皇島,066004)
摘要:本文利用重慶市1996~2005年數據,從耕地、建設用地的變化及其與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角度探討了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之間的耦合關系。分析表明:重慶市地區生產總值、一產產值均與耕地面積變化呈顯著負相關,地區生產總值、非農增加值與建設用地面積均達極顯著正相關關系,重慶市固定資產投資與建設用地面積之間相關性達極顯著水平,同時,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耦合關系只是歷史上某一時期區域經濟增長方式的表徵之一,是衡量土地利用集約和節約的水平。
關鍵詞:經濟發展;土地利用;耦合關系;重慶市
土地利用變化是當今經濟社會中最活躍和最普遍的現象,是全球變化研究的核心領域與熱點問題[1]。土地利用的動態變化,其實質是人類為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不斷調配各種土地利用的過程,反映了人類利用土地進行生產、生活活動的發展趨勢[2~5]。土地利用變化體現了人地相互作用的主要過程,區域經濟發展要以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為重要支撐,土地利用類型與結構差異影響和制約著區域經濟的發展格局[6]。土地的相對稀缺性、不可移動性和不可再生性,決定了土地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土地資源在土地、勞動和資本三要素中是「最小構成因子」,卻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最大限制因素」,存在「木桶效應」的辯證關系[8]。因此,合理利用土地應是經濟發展中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重慶市自成為直轄市以來,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在經濟發展高速時期,不可避免地要佔用土地,尤其是耕地。為了保護好生存環境,保障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就要在保護土地與發展經濟中尋找最佳結合點。實踐表明,經濟發展是一種長期的結構演進過程,這種結構演進過程不僅體現在社會產出(GDP)不斷增長和人均收入的不斷提高,而且也體現在自然物質投入方向和利用結構的不斷變化上[9~10]。本文分析重慶市耕地、建設用地面積變化與經濟發展的相關性,探討重慶市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之間的耦合關系,以便為土地管理者、決策者在發展經濟和保護土地的過程中提供借鑒與參考。
1 重慶市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狀況
1.1 重慶市經濟結構變化情況
重慶市近年經濟增幅表現為高增長、低通脹的良好發展態勢,全市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消費市場旺盛,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穩定性貢獻逐漸增強。據統計,2005年,重慶市全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3000 億元,達到3069.10 億元,同比增長11.5%。其中,第一產業 463.42 億元,增長 4.5%;第二產業 1258.32 億元,增長12.9%;第三產業1347.36 億元,增長12.3%。三次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由直轄前的24.2∶ 41.8∶ 34.0,調整為2005年的15.1∶ 41.0∶ 43.9[11~12] (圖1)。
圖1 重慶市三次產業經濟結構變化
從圖1 可以看出,1996~2005年重慶市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化總體趨勢為:第一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平穩下降,近年下降幅度趨緩;第二產業所佔比重總體上穩中趨升;第三產業所佔比重總體呈現上升趨勢。2002~2005年,重慶市三次產業增長不穩定,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經濟運行中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正日益凸現,如,重慶工業波動幅度較大,投資增長回落,經濟增長就隨之放緩等。
1.2 重慶市土地利用現狀及其結構變化
1.2.1 土地利用現狀
重慶市土地總面積822.69×104 hm2,到2005年末,全市農用地為694.54×104 hm2,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84.42%,主要以耕地、林地和其他農用地為主,分別占土地總面積的27.50%、39.79%和11.38%,體現重慶市大農村、大農業的特點;建設用地為56.91×104 hm2,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6.92%,主要以居民點及工礦用地為主,佔全市建設用地總量的82.90%;未利用地為71.28×104 hm2,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8.66%,主要以未利用土地為主[13] (表1)。
表1 2005年重慶市土地利用情況單位:×104 hm2
1.2.2 土地利用變化
土地利用變化用不同地類土地面積較 1996年面積的變幅表示,即土地利用變化=〔(Pit-Pi0)/Pi0〕×100%;其中 Pit為第 i 種地類某年的面積(hm2),Pi0為第 i 種地類1996年的面積(hm2)。
圖2 1996~2005年重慶市土地利用變化情況
從圖2 可以看出,1996~2005年,重慶市土地利用變化主要體現在建設用地、耕地和未利用地的變化,表現為建設用地面積逐年增加,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積逐年減少,建設用地由直轄前的48.0364×104 hm2 增加到2005年的56.91×104 hm2,而建設用地面積增長4.9612×104 hm2。農用地主要反映在內部結構的調整,具體表現為農用地增減相抵略有凈增但變化不顯著。
1.3 重慶市建設用地內部結構變化情況
1996~2005年,重慶市建設用地凈增8.87×104 hm2,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和水利設施用地的增幅相對於交通用地增加量稍大(圖3)。
圖3 重慶市 1996~2005年建設用地結構變化情況
從圖3 可以看到,1996~2005年間重慶市經濟發展對土地的需求量較大,居民點及工礦用地增加 44239hm2,增幅 10.35%;交通運輸用地增加 17555hm2,增幅 55.93%;水利設施用地增加27043hm2,增幅95.74%。重慶市建設用地以較均衡的速度增加,在2003年、2004年的增加幅度相對較大,主要是重慶的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三峽庫區淹沒和移民遷建用地的影響。重慶市建設用地增加來源主要為農用地,其次為未利用地,2005年居民點及工礦用地和水利設施用地增幅有所減小。
2 重慶市土地利用變化與經濟發展相關性分析
2.1 重慶市耕地與經濟發展
耕地的變化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主要體現在 GDP 和各產業產值方面。1996~2005年重慶市耕地面積變化與地區生產總值以及第一產業產值之間表現出相關關系(圖4)。
圖4 1996~2005年重慶市耕地面積變化與GDP、一產產值相關分析
圖4表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重慶市的耕地面積在不斷減少,從1996~2005年,重慶市耕地面積共減少了30×104 hm2,耕地減少主要集中在2001~2004年間。2003~2004年,由於西部大開發的戰略實施和三峽移民建設導致耕地大面積減少,尤其是三峽庫區淹沒和遷建佔用耕地量較大[10]。與此同時,重慶市農業產值在前期稍有減少,2000年後持續增長,特別是2003~2004年間農業產值增加了62.84 億元,相對1996年增長31.34%。雖然耕地面積在不斷減少但農業產值卻在不斷增加,這種現象也從側面反映了重慶市近年來由於農業結構內部調整,耕地的利用程度有所增加。
耕地的大量流失是經濟快速發展地區面臨的普遍問題,表明經濟發展是耕地數量變化的最主要驅動力之一[14]。1996~2005年重慶市GDP與耕地面積變化呈現顯著負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0.9745 (0.9745>r9,0.01=0.735),其變化模型為 y=-52.69x+14823 (y為地區生產總值,x為耕地面積),表明在原來的經濟發展模式下經濟增長必然會佔用一部分耕地,如果按現有發展模式,經濟持續發展,耕地必將進一步減少;這種耦合關系也從另一方面表明,耕地面積的減少一方面是現有發展模式下的經濟驅動所致。1996~2005年重慶市一產產值與耕地面積變化呈現顯著負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0.9356 (0.9356>r9,0.01=0.735),其變化模型為y=-5.2055x+1608.1 (y為一產產值,x為耕地面積),表明隨著農業生產技術和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一產產值增加受耕地面積變化的影響很小,更多的受其他產業發展推動,受農業生產技術提高的拉動。
2.2 重慶市經濟發展與建設用地變化
建設用地的增加往往是區域經濟快速增長與城市化加速的重要標志。隨著城市化快速增長的全面進入期,城市擴張、基礎建設用地將成為區域土地利用類型變化不可忽略的動力[15]。經濟發展必然會帶來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速,而工業發展、城鎮的擴大都需要更多的土地來支撐,重慶市經濟處在快速發展時期,建設用地需求量也很大。
圖5 1996~2005年重慶市建設用地面積變化與 GDP、非農增加值相關分析
從圖5 可以看出,重慶市地區生產總值以及非農增加值的變化趨勢與建設用地面積變化趨勢呈高度正相關,隨著社會經濟建設的發展,建設佔用土地的規模迅速擴大。地區生產總值與建設用地面積的相關系數達0.9881,達極顯著水平(0.9881>r9,0.01=0.735),其關系模型為y=211.11 x-9082.1 (y 為地區生產總值,x為建設用地面積),表明經濟發展與建設用地極強的耦合關系,建設用地面積增加 1×104 hm2,地區生產總值增加211.11 億元,即相當於渝中區一年的地區生產總值;從另一方面看,地區生產總值每增長1 億元,需要建設用地面積達 50hm2。非農增加值與建設用地面積的相關系數達0.9886,達極顯著水平(0.9886 >r9,0.01=0.735),其關系模型為y=179.3x-7777.8 (y為非農增加值,x為建設用地面積),表明非農產業的發展,與建設用地面積變化有極顯著的關系,非農增加值的增長,需要建設用地為保障,同時建設用地增長,也必將推動非農產業增加值的增長。建設用地面積的增加是重慶市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因素;經濟發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等帶動了建設用地規模的擴張。
2.3 固定資產投資與建設用地的關系
重慶市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持續增長是拉動重慶經濟快速穩定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直轄後重慶市固定資產投資以年均22.76%的速度穩步增長,2005年已達到2006.32 億元,比2004年投資額增長396.39 億元,增長24.6%。社會固定投資的拉動力度逐年增強,在土地利用方面表現為建設用地的增加(圖6)。
圖6 重慶市固定資產投資與建設用地面積相關關系
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推動了建設用地面積的增加,圖6 顯示重慶市固定資產投資與建設用地面積之間關系,兩者相關系數為 0.9864,達極顯著水平(0.9864 >r9,0.01=0.735),其關系模型為y=0.0051 x+47.286 (y 為建設用地面積,x 為固定資產投資),從兩者關系模型看,每增加億元固定資源投資,需要增加建設用地51hm2,按這種需求模式,重慶每年固定資產投資達2000 億元,則需要建設用地10×104 hm2;另一方面,建設用地增加,必然是建設項目的落實,必然帶來更大的投資。同時,也表明土地利用必須符合節約和集約利用要求,才能保證區域經濟持續穩定發展,而單一的靠擴大建設用地規模來推動經濟發展必然會帶來區域發展的不可持續性。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依賴於重慶市項目建設條件的落實,項目建設用地需求的保證對投資的增長發揮了推動作用;同時,建設用地規模的變化也受到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的牽動和區域經濟發展速度及水平差異的影響。
2.4 土地利用變化與經濟結構演進
經濟的發展必將導致土地利用結構的變化,使用跨部門的相關分析方法來驗證1996~2005年間重慶市經濟結構演進與土地利用結構變化之間的關系:橫坐標的經濟結構演進以第一產業比重為1,進行二、三產業計算,再三次產業加和為經濟結構;縱坐標的土地利用結構變化則以農業生產用地規模為1,進行二、三產業計算後,總體合成[9]。
結果表明,重慶市經濟結構演進與土地利用結構變關系模型為y=0.0041 x+1.0516 (y為土地利用結構變化,x為經濟結構演進),相關系數為0.8953,達極顯著水平(0.8953>r9,0.05=0.735);若去除2004年和2005年的兩個突變數據,則1996~2003年間,經濟結構演進與土地利用變化為相關系數高達0.9757 的極顯著正相關,表明重慶市土地利用結構變化和經濟結構的變化兩者在0.01 水平上顯著,存在較高依存關系,工業化、城市化、非農業生產的迅速擴張等經濟作用推動著土地利用在數量和結構上的變化,也是決定區域土地利用轉換的關鍵所在。作為關鍵的自然要素,土地資源的投入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也通過土地利用結構的改變得以實現。但圖7 所顯示的經濟結構與土地利用變化的關系趨勢波動加大。
圖7 經濟結構與土地利用結構變化相關分析
3 重慶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耦合關系分析
3.1 經濟增長是形成重慶市耕地數量變化的主要宏觀驅動因子
重慶市耕地面積減少在發生時間上與經濟發展的增長基本同步,重慶市地區生產總值、一產產值均與耕地面積變化呈顯著負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0.9745、-0.9356),且地區生產總值與耕地面積表現為y=-52.69 x+14823 (y為地區生產總值,x為耕地面積)耦合關系模型。區域經濟發展必然佔用耕地,也即形成重慶市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耕地面積不斷減少的現象。
3.2 建設用地與重慶市經濟增長表現出明顯的耦合關系
1996~2005年重慶市地區生產總值、非農增加值與建設用地面積的相關系數分別達0.9881、0.9886,耦合關系模型分別為y=211.11 x-9082.1 (y為地區生產總值,x為建設用地面積)和y=179.3 x-7777.8 (y為非農增加值,x為建設用地面積)。表現重慶市地區生產總值增加重要因素是建設用地面積的增加,驅動力度逐年增強帶動了建設用地規模的擴張,固定資產投資與建設用地面積之間的相關系數達到0.9864,重慶市經濟發展主要還是靠投資推動;經濟發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等帶動了建設用地規模的擴張。
3.3 固定資產投資與建設用地存在耦合關系
重慶市固定資產投資與建設用地面積之間相關性達極顯著水平(0.9864 >r9,0.01=0.735),其耦合關系模型表現為y=0.0051 x+47.286 (y為建設用地面積,x為固定資產投資)。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推動了建設用地面積的增加,建設用地規模的變化受到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的牽動和區域經濟發展速度及水平差異的影響。
3.4 土地利用結構與經濟結構表現耦合關系
重慶市經濟結構演進與土地利用結構變關系耦合模型為y=0.0041 x+1.0516 (y為土地利用結構變化,x為經濟結構演進),1996~2003年間,經濟結構演進與土地利用變化為相關系數高達0.9757 的極顯著正相關,表現較高依存關系。重慶市經濟結構與土地利用變化高度相關,土地的投入在重慶市經濟發展中起到重要驅動作用。
4 對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耦合關系的思考
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耦合關系大都是利用區域土地利用變更數據和經濟發展指標進行分析,而這些數據均為歷史數據。因此,在分析區域土地利用和經濟發展耦合關系時,基本獲得的是歷史上某一階段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的耦合關系,它表徵歷史上這一階段土地利用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經濟發展對土地利用的影響,也反映是一定歷史階段區域經濟增長方式、土地利用效益以及土地對經濟發展的貢獻。隨著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以及構建節約型社會的要求,經濟的增長對土地資源特別是建設用地的增量可能要比以往低得多。因此,區域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的耦合關系也反映了區域經濟增長方式及區域資源利用的持續性特徵。
參考文獻
[1]柳長順,齊實.土地利用變化研究方法的探討——以西吉縣20世紀80年代土地利用變化為例.水土保持學報.2002,16 (5):60~66
[2]劉彥隨,陳百明.中國可持續發展問題與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研究[J].地理研究,2002,21 (3):324~328
[3]蔡運龍.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研究:尋求新的綜合途徑[J].地理研究,2001,20 (6):645~652
[4]王秀蘭,包玉海.土地利用動態變化研究方法探討[J].地理科學進展,1999,18 (1):81~87
[5]周鐵軍,趙廷寧,孫保平等.寧夏鹽池土地利用與景觀格局變化研究.水土保持學報.2006,20(1):135~138
[6]王業僑.海南省經濟社會發展與土地利用相關分析[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6,25 (3):81~84
[7]薛家驥.發展經濟學與中國經濟的發展[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1
[8]張穎.區域土地資源配置與社會經濟發展[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4,23 (6):93~97
[9]張雷,陳文言.地區經濟發展與土地利用轉換——以長江幹流地區為例[J].資源科學,2004,26 (1):3~8
[10]Perloff H.S,Lowdon W.Jr.Natural resource endowment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InSpenglerJ.J.ed.).Natura Resource and Economic Growth,Resource sfor the Future,inc.[C].Washington,1961
[11]重慶市統計局.重慶統計年鑒(1997~2005) [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12]信息管理協調小組.2005 重慶經濟持續快速協調發展[EB/OL].http://www.cqtj.gov.cn/images/fmt3.asp?c1=tjfx_c&c2=tjkx&c3=cqtjkx&c4=&f=cbf_4182.htm,2006-4-12
[13]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重慶市2005年度土地利用變化情況分析報告[EB/OL].http://www.cqgtfw.gov.cn/download/2005td.doc
[14]楊桂山.土地利用/覆被變化與區域經濟發展——長江三角洲近 50年耕地數量變化研究的啟示[J].地理學報,2004,10:41~46
[15]甘紅,劉彥隨,王靜等.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區土地利用類型轉換驅動因子分析.水土保持學報,2004,18 (4):113~116
I. 經濟學研究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實證研究,另一種是什麼
經濟學的研究方法,與實證研究相對的是規范研究。
所謂實證經濟學和規范經濟學是現代經濟學的兩個重要分支,是學術界對因研究方法的不同而對經濟學的一種劃分。追朔西方經濟哲學發展的歷史可以看出這種劃分並不是一個新的論調,只是在我國的影響范圍的擴大是在改革開放之後,在中國的八九十年代比較流行的是規范經濟學,而現在佔主流地位的是實證經濟學。兩者在中國的爭論還沒有達到在西方的激烈程度。
實證經濟學和規范經濟學二者之間的區別應趨從於西方哲學關於對感性認識論和理性認識論的爭辯。可以說從西方哲學的構建之初就在這個問題上存在兩重看法: 感性認識論者認為只有歷史歸納法才是研究社會科學的唯一有效路徑,他們這一觀點是建立在對理性認識論者的關於科學理性可以解決人類發展中的一切難題的批判之上,經驗主義者認為科學研究只能從人類的認識經驗中尋找答案,所謂的事實後面的本質問題是不存的,或者即使存在,憑借人類有限的認識能力也不能為人類所了解和利用,人類只能認識經驗以內的東西,至於超出經驗的東西不屬於社會科學研究的范圍,而應該交給哲學家去研究。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論,感性認識論者只相信經驗的東西,強烈反對用邏輯和思辨的方法研究社會科學問題,。 與此相反,理性主義者對人類的認識能力推崇備至,認為人類可以憑借自己高超的思辨和邏輯推理能力來解決現實中的任何問題,可以發現社會科學領域的任何規律性的東西,不斷強調人類要剝去感性認識虛假的外衣,用理性來審視一切,用理性來重估一切價值判斷,這一認識方法甚至在西方哲學領域產生過重大影響。他們認為社會科學的研究不可能像自然科學一樣能夠在實驗室裡面模仿現實世界,進而建立模型來進行模擬,而只有憑借科學家的理性思維通過建立一整套嚴密的邏輯規則,運用數學的方法建構起一個個嚴謹的數學模型,從而把抽象的問題轉化為可以直觀的認識的問題,或採用局部均衡或採用整體均衡的方法進行求解.理性主義者只相信經過人類的理性加工過的東西,不相信感性的東西,從而把理性推上了至高無上的寶座.
實證經濟學和規范經濟學正是基於哲學上兩種不同的認識論從而形成了兩個不同的歷史學派,前者反對後者把經濟學的研究建立在幾個簡單的不合現實的基本假設之上,認識他們脫離了人類的實踐活動,這種批判方法正抓住了規范經濟學的理論硬核,給與了致命一擊,他們還反對邏輯推演的方法,強調歷史歸納法的絕對地位.而後者反對前者只注重經驗的東西,不能深入到事物內部去把握事物的本質,他們說歸納的東西只能說明過去的事實,而不能對未來做出預測和幫助.不能從紛繁叢雜的事物中抓住影響事物發展的主要矛盾,他們強調人類理性認識的絕對地位.
另外二者在進行理論構架過程中所使用的語言和理論結構也有很大不同,這些都是次要的問題.
對二者聯系的討論應建立在唯物辯證法的思想之上,實證的分析方法是獲得資料的有效手段,使人類獲得真理性認識的起點,但還需要人類對這些感性材料做出取捨,從中提升出對研究有用的東西,並充分發揮人類的認識能力,挖掘出事物的真正的本質,從而形成真理性的認識,用來指導實踐.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經濟學家都曾做做這方面的嘗試,試圖把二者聯系起來,如威廉.配第,馬克思,亞當.斯密,凱恩斯等都做出來很大貢獻.
J. 經濟學常用研究方法有哪些
現代經濟學中通常所採用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它包括提供研究平台,建立參照系,給出度量標尺,提供分析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