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海闊天空的手語教學方法

海闊天空的手語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2-08-02 05:36:28

Ⅰ 手語的學習方法

快速學手語可以按照下面的方法學習:
1.先看「漢語手指字母圖」學會26個字母的打法,並練習熟練
2.在網上搜索一些手語教學的視頻跟著學習,最好是經常跟聾人朋友多交流,學以致用才進步得快。
3. 練習手語的時候對著鏡子練習,這樣可以讓你看到自己的動作,記憶會更深刻的。

4.打手語歌,是很多朋友接觸手語,並愛上手語的第一個選擇。練習手語歌可以讓你手語更流暢 ,更有節奏感。而且學會一首手語歌可以讓你更有信心去學好手語。
5.條件允許,到聾啞學校做義工,請老師教

Ⅱ 周傑倫mv手語前30秒教學

你把視頻速度放到很慢,然後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學,我也是這么練的,只能說傑倫太牛逼了

Ⅲ 《最好的未來》手語教學怎麼

每種:右手豎起食指從右向左一頓一頓地移動
色彩:右手五指張開置於嘴前交替抖動
都:雙手掌心相對從中間向兩邊分開,向下做弧線運動至手腕相抵,就象在胸前畫個球體一樣
應該:右手食中指橫伸,指尖向左,手心向下,放在下巴下,兩手指交替抖動二次
盛開:可以打「花」的動作,雙手掌心向上,五指虛握,同時張開,就象一朵花苞開放

別:右手掌心向前,指尖向上左右擺動,表示不要
讓:雙手平攤掌心向上,在腰側同時從右向左移動,就是「請」的動作
陽光:雙手伸拇食指搭成一個大圓在頭頂從右向左移動,一直到頭頂,表示太陽;然後右手五指撮合在頭頂邊向下移動邊放開,表示光線照下來
(背後只)可以不打
剩:可以打「留」的動作,雙手平伸,掌心向下,右手放於左手背上往下一按
黑:右手拇食指並攏,在右側頭發上摸一下
白:左手橫伸,掌心向下,指尖向右,右手五指並攏在左手背上摸一下,然後打「b」的指語(指尖向上,掌心想前,豎四指,好象做數字4的動作)

每一個人:「每」的動作見「每種」;人就是雙手食指搭成一個人字
都:略
有:右手伸拇食指,指尖向前,掌心向上,手臂不動,食指彎動二下
權利:右手五指分開,掌心向左,指尖向前,邊從右向左移動邊握拳;「L」的指語(右手手心向前,伸拇食指並保持垂直)
期待:打「等待」的動作,右手五指並攏手心向下指尖朝左放在下巴下

愛:左手豎拇指,右手五指並攏在左手拇指上沿從指尖到指根方向摸一下
放在手心:左手攤平,右手握拳放在左手掌心上慢慢放開右手,就象把什麼東西放在手心裡
跟我來:雙手伸拇小指,手心相對,虎口向上,一前一後同時向前移動;手按在胸前表示我

這:右手食指向下一指
是:右手食中指相疊,掌心向左,指尖向上,向下一劃至指尖向前
最:右手伸食指,指尖向左,掌心向上,拇指貼於食指根部,向下一頓
好:右手豎大拇指
未來:可以打「將來」的動作,但表演起來不太好看。建議可以打「以後」的動作(右手曲肘掌心向前,指尖向上,向前一揮),或者就雙手平攤自胸前向兩側拉開

我們:右手按在胸前,然後手心向下在胸前畫圈
用:右手平伸,手心向上,指尖向前放在腰側,然後一邊向里收一邊握拳
愛:略
築造:雙手拇指和另四個手指組成[ ]形,指尖向前,掌心向下,兩手交替向上疊
完美:打「美」的動作,右手伸拇食中指,食中指放在鼻尖,然後收回食中指變成豎拇指的動作
現在:右手平伸在腹部,手心向上,指尖向左,上下移動兩下
千萬:打「多」的動作,可以一手做,也可以雙手對稱做,五指分開,指尖向前,掌心相對,邊向外移邊抖動
溪流:雙手掌心相對,指尖向前,同時成平行的曲線向前移動,表示蜿蜒的河流
匯聚:雙手掌心相對,指尖向上,從身體兩側向中間聚攏
大海:雙手掌心向下,指尖相對,從中間向兩側呈波浪狀分開
每:略
浪花:用一個手做大海的動作,然後再做「花」的動作
一樣:右手伸食中指,指尖向左,掌心向下,從胸前向外移動
澎湃:打「大海」的動作,但起伏要大些

每個:略
夢想:右手伸拇小指置於太陽穴旁,小指對著太陽穴,呈螺旋形向外移動
都:略
值得:打「zh」的指語(右手伸食中小指,手心向內,指尖向左)
灌溉:雙手搭成一個圓,並向前傾,表示倒的動作,然後右手手指向左,掌心向下,手指邊抖動邊向一側移動

眼淚:右手拇食指相捏,放在眼角,邊抖動邊向下移動,表示眼淚流下來
變成:右手豎食中指,從手心向前翻為手心向後
雨水就能落下來:這句可以一起打,雙手掌心向前,五指分開,邊抖動,邊從上往下移動,表示下雨

每個:略
孩子:右手掌心向下,指尖向前,放在腰側再向下一按
都應該:略
被:用右手揪一下左手的衣袖(向左側揪)
寵愛:打「愛」的動作

他們:右手食指向外指一下,再打「我們」的「們」

不:略
分:左手掌心向上,右手五指並攏掌心向左指尖向前,在左手心上左撥一下右撥一下
你我:用手指你和我
彼此:打「互相」,雙手掌心相對,指尖向上,向左擺一下,向右擺一下
相親相愛:打「愛」的動作

千山萬水:右手模仿山峰的動作,再打「水」的動作(「灌溉」的第二個動作)
傳遞:左手平伸,手心向上,指尖向前,右手五指撮合在左手掌上按一下,同時左手掌向前伸出(為表演起來好看,幅度和范圍都可以大一些)
關懷:雙手在胸前搭成心形,向前移動

幸福:右手食中指相疊,豎在胸前畫個立圓
永遠:右手豎拇小指,手心向外;然後伸食指,拇指貼於食指根部,掌心向上,指尖向前,向前上方移動
與:雙手五指微曲,指尖向上,掌心相對,從兩側向中間合攏
愛:略
同在:打「陪伴」的動作,雙手伸出食指,指尖向上,一起向前移動

同一:打「一樣」的動作
天空:右手食指在頭頂上畫圓,表示天
底下:用手指指下面
相:「互相」
關懷:略

Ⅳ 怎樣教小學生學習手語怎樣的內容是適合小學生的

教學方法就是
1、課堂上:圖片/視頻+教學
2、課外活動:用手語角
小學生學習手語:日常用語。先從簡單得開始如:謝謝之類的還有就是數字和拼音字母就OK了!因為在中國手語有分類中:打意和打音!打意是主要的。打音為輔!祝你好運!

Ⅳ 手語的特性

手語是「人們在聾人環境中使用手的指式、動作、位置和朝向,配合面部表情、按照一定的語法規則來表達特定意思的交際工具」(《中國手語和漢語雙語教育初探》楊軍輝 《中國特殊教育》2002.1第33頁)。它「用手來表達語言,手形是它的物質載體,通過手的形狀、位置、運動來傳遞信息」 (《手語性質分析》 沈玉林《特殊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中國手語在使用中還可以分為手勢漢語(Signed Chinese)和自然手勢(Chinese Sign Language)(《手語性質分析》 沈玉林《特殊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手勢漢語是依照漢語的語法規則,按照手勢與詞的一一對應的關系打出來的,因而它沒有獨立的語法和構詞體系,它的語法和構詞規則是從屬於現代漢語的,目前,在教學中使用的就是這種手語語言。而自然手語是「聾人之間進行交際的語言,其特點是與有聲語言沒有必然的聯系,不受有聲語言語法規則的制約」(《兩種不同的手語》哈平安 《中國特殊教育》2002年第3期第35頁),有自己特有的構詞規律和語法規則。 手語對聽障人來說是最好的語言,是聽障人交流和學習知識的手段。每個民族都有他的本族言語,對本族言語蘊蓄著強烈的民族感情。聽障人不是一個民族。但生理上的殘缺和感情上的共鳴使他們自然而地形成了一個集團。交際手段的需要產生了他們的特殊言語――手勢語。手勢語實際上是聽障人的「民族言語」――社團語言,他們對手勢語懷有深厚的「民族」感情。
手語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手語是由勞動產生,是在社會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伴隨著語言一起成長,依賴於社會和語言的發展,同時要受到社會和語言的制約。語言的產生先有口語式的喊叫還是先有手勢式的交流,目前尚有爭論,正如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有的人認為,人類最初的語言不是有聲的語言,而是手勢語。有聲語言是在手勢語的基礎上形成的。如德國心理學家馮德(w.N.wundt)認為,最古的時候,人們用「手勢語」表達思想,聲音只用來表達感情,(《語言學系列教材 應用語言學》桂詩春(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5月第1版))到了後來,人們才用聲音來表達思想。蘇聯的語言學家馬爾(Mapp)也認為人類開始時只有「手的語言」,(《語言學系列教材 應用語言學》桂詩春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年5月第1版))後來才被有聲語言代替。正是古代猿人的直立行走、前肢變為手,使得猿人用身勢語進行交流成為可能,由於生理上的進化和交流的需要,逐漸產生了有聲語言,而作為沒有聲音的聽障人來說,隨著社會的進化和語言的發展,手勢語越來越豐富、規范,而成為現代獨立的一種語言。自60年代以來,由於歐美兩地對聽障人手語的重視並且正式把它作為語言研究的一個對象,使得手語在歐美國家已經作為語言的一個種類而進行研究。在歐美,不光是聽障人要學習手語,對於接觸聽障人比較多的人來說,他們同樣也在學習手語,以便與聽障人更好地交流,更好地為聽障人服務,促進了手語的進一步發展。
手語是約定俗成的產物。「約定」的意思品「共同議定」,「俗成」的意思是「大眾中形成的風俗習慣」。當然,這里的「共同」最初是由聽障人自己在生活和交流中雙方都能理解的手勢,當形成大家都能理解時,則形成了一種默契,在聽障人中形成了一定的習慣。隨著社會和語言的發展,由於教育者和研究者的加入,對聽障人手語進行歸納、研究和創造,使得手語的詞彙量不斷豐富,手語不斷的規范化,形成了現在的這種手勢語言。 手語是聽障人之間的交際工具,這是任何人都知道的。這種手語和摩爾所說的「姿勢語言」是不同的。「姿勢語言」使人們之間用來暫時的表達情感、態度等動作,而作為現代意義的手語則是經過了約定俗成的聽障人之間能夠共同使用、相互理解的交際工具,經過了研究者和教育者的研究和規定,用一定的規律,構詞法則,手勢的命名規范。
聽障人也是能夠思維的。聽障人和常人一樣,生活在人類社會中,有健全的大腦和發育器官,人們的大腦分左右兩半球,各有專門的分工。他們主要是因為耳聾聽不見別人說話,才學不會語言。一旦恢復或獲得了聽覺,聽障人也就可以逐漸學會說話。其次,大腦是人的一切活動的司令部,人的各種感覺器官由它統一組成一個完整的體系。聽障人不能從聽覺中得到應有的信息,但可以通過別的感覺器官得到補償。交際工具分語言的交際工具和身勢等非活言的交際工具,聽障人既然得不到語言的交際工具就發展非語言的交際工具,從視覺、感覺等去接收常人用聽覺得到的信息。聽障人視覺很靈,通常用手勢來表達意思。第三, 「眼觀六面耳聽八方」,聽覺獲得信息的可能性比視覺大得多,通過視覺的交際,效果究竟不如有聲語言,這不能不給聽障人思維能力的發展帶來影響。
人無論是說出言語或領會別人的言語,都離不開思維活動,沒有言語,也就沒有思維。聽障人用手勢語交談,海闊天空,引經據典,有思想感覺的傾瀉,也有不同觀點劇烈爭論。沒有思維活動,這些豐富、活潑的具有邏輯性的言語豈非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聽障人思維是否通過手語進行思維的,這還有待於科學家的進一步研究。但毋容置疑的是,手語是聽障人進行思維的工具之一。當聽障人進行思考的時候,往往會自然的掰動他的手指,例如在想一件事情的時候,他會把事情的經過輕輕的用手語演示出來。聽障學生在默讀或朗讀課文時,除老師禁止使用手語外,學生一般都要使用手語。在進行數學計算時,筆者曾對班級的13名學生進行測試,例如:356+678這個算式,2名學生能直接算出答案,6名學生先列出數式,然後再用手勢在豎式下方比劃,先寫4,在打出進1的手勢,然後打出12+1,寫上3,如此寫出答案。4名學生則完全用手勢將各個位上的數字全部打出,按照進位法則寫出答案。1名弱智學生則完全把數字一個一個的數出來相加。手勢語可幫助聾兒將內部言語轉化為外部言語。如教聾兒學習「貓」一詞,過程是理解詞語、模仿發音、表達詞語,手語可以幫助聾兒區分「貓」和其它動物的特徵,從而記憶「貓」的表達形式,是幫助聾兒進行思維活動的有利手段。
不可否認,文字、具體的事物都能成為聽障人思維的工具,但顯然,手勢應當是聽障人思維的工具之一。可見,手語能幫助聽障人積極地思維,沒有脫離思維的語言。聽障人在沒有掌握有聲語言之前,自然的手勢是他與人交流的語言,同時通過自然手勢語及體態語促進了聽障人的思維的發展。 手勢的起源是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而把手勢作為一種語言,它的產生和發展是則和聾人教育同步的。在沒有聾人學校之前,社會的個體的簡單的形象根本不稱為手勢語。聾教育的發展,教學上的需要和聽障人彼此的需要,使手勢語的詞彙逐漸增加並形成它的言語規律,進而形成了一種語言。
長期以來,國內外一些聾教育工作者一直關注手語,開展了理論性和應用性的研究,發表了論文、專著。從手語的形式和內容等方面證明手語的語言價值和地位,從手語構成的表意法(摩狀、會意、指示、借代、綜合等)、構詞法(詞根、詞綴)、造句法(所謂「倒裝句」、「省略句」)三方面作了初步分類、歸納、整理,認識了手語的結構體系。
中國手語採用表意法來表達詞的意義,沈玉林在《中國手語與美國手語表意法比較分析》(《特殊教育研究》1998.4)中把中國手語歸納為五種表意方法,即摩狀、會意、指示、借代、綜合。摩狀是用手語直接模仿事物所具有的明顯的外觀形狀,例如「床、桌子、椅子」等;會意是將一些不宜於直接模仿的或比較抽象的事物,採用與這類相關聯的事物來間接的表達該詞的意義。如「牛奶、表揚、自來水」等;指示就是用手指直接指點(指向)所表達的事物,例如人體器官、方位、人稱等。借代就是直接借用有聲語言的語音或字形,用拼打指語或模仿字形、書空字形等的方法來表達詞的意義。如「之、山、細」等。
上海教育學院蔡浩中在《簡論聾人手勢語的構成要素》(《現代特殊教育》1994.1第11頁)中認為手語詞類有名詞、代詞、動詞、形容詞、數詞、副詞、連詞、介詞、助詞等,但不用量詞,沒有嘆詞,而且詞的兼類現象較多,手語句子有主、謂、賓、定、狀、補等句子成分,有主謂、主動賓、主動補等句子的結構,有賓語前置、定語倒置、狀語倒置、省略介詞等常見特點。
手語的詞根和詞綴是不同於漢語的,手語的詞根和詞綴是根據手的形狀來產生的。「必須具有相同的特徵,或是相關的事物,才能使用前綴和詞根」(《手語――聾人的語言》趙錫安 第169頁)如「好」這個詞根,就可以派生出「首長」、「領導」、「教師」等詞彙。用「房屋」作詞根,可以派生出如「禮堂」、「教室」、「少年宮」等。
1993年,《現代特殊教育》編輯部主編沈玉林先生在它的《中國手語語素分析》中運用切分法,對手語的最小單位進行分析,找到了手語中最小的、有意義的構詞單位――手語語素,並將手語與漢語在構詞方法上進行比較,找出它們在語素構成方面的區別,證明了各有自己的構詞規律(《特殊教育研究》 1993.1)。手語語素有自己獨特的特點,在構詞方面與漢語詞沒有必然的對應規律,例如詞語「冰」,漢語詞只有1個、而手語語素是2個,一個是塊,一個是冷的手勢,表示冷的塊狀物體,這樣就由兩個手勢組成。「房屋」漢語是用了兩個語素,而手語直接用手搭成房屋的樣子,用了一個語素。如果否定手語語素的特點、機械地摹仿漢語構詞方式,結果只能使聾人無法理解和接受。
法籍華人語言學家游順釗先生在1983年提出了「視覺語言學」,並將手語納入語言學的范疇進行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他對當今語言學界的研究情況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人類的語言現象,是一種涉及許多方面和眾多領域的復雜的社會、生理現象,然而歷來的語言研究,過分偏重聽覺方面,只顧舌頭和耳朵,忽略了視覺方面,不顧眼睛和雙手。他覺得這種偏頗給語言研究的深入造成了障礙。發掘手語材料以促進和更新語言理論的研究。正因為這樣,他決定獨辟路徑,全力投入手語的研究。經過幾年的醞釀和幾年的調查,他的看法日趨成熟,進於1983年正式提出了視覺語言學的理論框架。從游順釗的研究中發現,手語與口語確實存在著一系列平行現象,手語(尤其是自然手語)的資料不僅可以,而且完全應當引入到語言學的研究中來。

Ⅵ 唱beyond的海闊天空,要加上什麼手勢

比賽還是演出還是什麼?其實不需要什麼手勢,只要你真正理解歌的含義!真正有感情在演唱的話你自然會知道什麼手勢!家駒唱這歌時最多用 是雙手握緊拳頭,放到胸前!

Ⅶ 有什麼歌可以手語表演

愛---小虎隊
這個比較常見也很好學

Ⅷ 黃家駒的海闊天空手勢

中指無名指向下

Ⅸ 啞語是不是能把所有的意識都能表達

都能,電視上不是有同步播音嗎
手語
①手語是用手勢作比量,根據手勢的變化模擬形象或者音節以構成的一定意思或詞語,它是聽力障礙的人(即聾啞人,以下簡稱為聽障人)互相交際和交流思想的一種手的語言,它是「有聲語言的重要輔助工具」,而對於聽力障礙的人來說,它則是主要的交際工具。手語與語言的差別則主要在於語音這個問題上和聽障人是否以手勢進行思維。語言學家根據語言的語音屬性認為手語是一個符號,而非語言;而聾教育專家、特殊教育工作者和聽障人本身根據手語的語言屬性認為手語同樣是語言,它是語言的一個分支,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然而,手語不能和書面語絕對的對應起來,聽障人書面語言要受到手語的限制,不能形成正確的書面語言,雖然手語不能作為完全意義上的語言,但手語所具有的語言的屬性說明,手語應該作為語言的類型之一。

一、手語的語言性特徵

手語是「人們在聾人環境中使用手的指式、動作、位置和朝向,配合面部表情、按照一定的語法規則來表達特定意思的交際工具」(《中國手語和漢語雙語教育初探》楊軍輝 《中國特殊教育》2002.1第33頁)。它「用手來表達語言,手形是它的物質載體,通過手的形狀、位置、運動來傳遞信息」 (《手語性質分析》 沈玉林《特殊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中國手語在使用中還可以分為手勢漢語(Signed Chinese)和自然手勢(Chinese Sign Language)(《手語性質分析》 沈玉林《特殊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手勢漢語是依照漢語的語法規則,按照手勢與詞的一一對應的關系打出來的,因而它沒有獨立的語法和構詞體系,它的語法和構詞規則是從屬於現代漢語的,目前,在教學中使用的就是這種語言。而自然手語是「聾人之間進行交際的語言,其特點是與有聲語言沒有必然的聯系,不受有聲語言語法規則的制約」(《兩種不同的手語》哈平安 《中國特殊教育》2002年第3期第35頁),有自己特有的構詞規律和語法規則。本文所探討的就是指這種自然手語。

(一)手語具有社團性、社會性

手語對聽障人來說是最好的語言,是聽障人交流和學習知識的手段。每個民族都有他的本族言語,對本族言語蘊蓄著強烈的民族感情。聽障人不是一個民族。但生理上的殘缺和感情上的共鳴使他們自然而地形成了一個集團。交際手段的需要產生了他們的特殊言語――手勢語。手勢語實際上是聽障人的「民族言語」――社團語言,他們對手勢語懷有深厚的「民族」感情。

手語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手語是由勞動產生,是在社會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伴隨著語言一起成長,依賴於社會和語言的發展,同時要受到社會和語言的制約。語言的產生先有口語式的喊叫還是先有手勢式的交流,目前尚有爭論,正如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有的人認為,人類最初的語言不是有聲的語言,而是手勢語。有聲語言是在手勢語的基礎上形成的。如德國心理學家馮德(w.N.wundt)認為,最古的時候,人們用「手勢語」表達思想,聲音只用來表達感情,(《語言學系列教材 應用語言學》桂詩春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年5月第1版))到了後來,人們才用聲音來表達思想。蘇聯的語言學家馬爾(Mapp)也認為人類開始時只有「手的語言」,(《語言學系列教材 應用語言學》桂詩春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年5月第1版))後來才被有聲語言代替。正是古代猿人的直立行走、前肢變為手,使得猿人用身勢語進行交流成為可能,由於生理上的進化和交流的需要,逐漸產生了有聲語言,而作為沒有聲音的聽障人來說,隨著社會的進化和語言的發展,手勢語越來越豐富、規范,而成為現代獨立的一種語言。自60年代以來,由於歐美兩地對聽障人手語的重視並且正式把它作為語言研究的一個對象,使得手語在歐美國家已經作為語言的一個種類而進行研究。在歐美,不光是聽障人要學習手語,對於接觸聽障人比較多的人來說,他們同樣也在學習手語,以便與聽障人更好地交流,更好地為聽障人服務,促進了手語的進一步發展。

手語是約定俗成的產物。「約定」的意思品「共同議定」,「俗成」的意思是「大眾中形成的風俗習慣」。當然,這里的「共同」最初是由聽障人自己在生活和交流中雙方都能理解的手勢,當形成大家都能理解時,則形成了一種默契,在聽障人中形成了一定的習慣。隨著社會和語言的發展,由於教育者和研究者的加入,對聽障人手語進行歸納、研究和創造,使得手語的詞彙量不斷豐富,手語不斷的規范化,形成了現在的這種手勢語言。

(二)手語是聽障人交際和思維的主要工具

手語是聽障人之間的交際工具,這是任何人都知道的。這種手語和摩爾所說的「姿勢語言」是不同的。「姿勢語言」使人們之間用來暫時的表達情感、態度等動作,而作為現代意義的手語則是經過了約定俗成的聽障人之間能夠共同使用、相互理解的交際工具,經過了研究者和教育者的研究和規定,用一定的規律,構詞法則,手勢的命名規范。

聽障人也是能夠思維的。聽障人和常人一樣,生活在人類社會中,有健全的大腦和發育器官,人們的大腦分左右兩半球,各有專門的分工。他們主要是因為耳聾聽不見別人說話,才學不會語言。一旦恢復或獲得了聽覺,聽障人也就可以逐漸學會說話。其次,大腦是人的一切活動的司令部,人的各種感覺器官由它統一組成一個完整的體系。聽障人不能從聽覺中得到應有的信息,但可以通過別的感覺器官得到補償。交際工具分語言的交際工具和身勢等非活言的交際工具,聽障人既然得不到語言的交際工具就發展非語言的交際工具,從視覺、感覺等去接收常人用聽覺得到的信息。聽障人視覺很靈,通常用手勢來表達意思。第三, 「眼觀六面耳聽八方」,聽覺獲得信息的可能性比視覺大得多,通過視覺的交際,效果究竟不如有聲語言,這不能不給聽障人思維能力的發展帶來影響。

人無論是說出言語或領會別人的言語,都離不開思維活動,沒有言語,也就沒有思維。聽障人用手勢語交談,海闊天空,引經據典,有思想感覺的傾瀉,也有不同觀點劇烈爭論。沒有思維活動,這些豐富、活潑的具有邏輯性的言語豈非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聽障人思維是否通過手語進行思維的,這還有待於科學家的進一步研究。但毋容置疑的是,手語是聽障人進行思維的工具之一。當聽障人進行思考的時候,往往會自然的掰動他的手指,例如在想一件事情的時候,他會把事情的經過輕輕的用手語演示出來。聾啞學生在默讀或朗讀課文時,除老師禁止使用手語外,學生一般都要使用手語。在進行數學計算時,筆者曾對班級的13名學生進行測試,例如:356+678這個算式,2名學生能直接算出答案,6名學生先列出數式,然後再用手勢在豎式下方比劃,先寫4,在打出進1的手勢,然後打出12+1,寫上3,如此寫出答案。4名學生則完全用手勢將各個位上的數字全部打出,按照進位法則寫出答案。1名弱智學生則完全把數字一個一個的數出來相加。手勢語可幫助聾兒將內部言語轉化為外部言語。如教聾兒學習「貓」一詞,過程是理解詞語、模仿發音、表達詞語,手語可以幫助聾兒區分「貓」和其它動物的特徵,從而記憶「貓」的表達形式,是幫助聾兒進行思維活動的有利手段。

不可否認,文字、具體的事物都能成為聽障人思維的工具,但顯然,手勢應當是聽障人思維的工具之一。可見,手語能幫助聽障人積極地思維,沒有脫離思維的語言。聽障人在沒有掌握有聲語言之前,自然的手勢是他與人交流的語言,同時通過自然手勢語及體態語促進了聽障人的思維的發展。

(三)手語具有一定的規律性

手勢的起源是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而把手勢作為一種語言,它的產生和發展是則和聾啞教育同步的。在沒有聾啞學校之前,社會的個體的簡單的形象根本不稱為手勢語。聾教育的發展,教學上的需要和聽障人彼此的需要,使手勢語的詞彙逐漸增加並形成它的言語規律,進而形成了一種語言。

長期以來,國內外一些聾教育工作者一直關注手語,開展了理論性和應用性的研究,發表了論文、專著。從手語的形式和內容等方面證明手語的語言價值和地位,從手語構成的表意法(摩狀、會意、指示、借代、綜合等)、構詞法(詞根、詞綴)、造句法(所謂「倒裝句」、「省略句」)三方面作了初步分類、歸納、整理,認識了手語的結構體系。

中國手語採用表意法來表達詞的意義,沈玉林在《中國手語與美國手語表意法比較分析》(《特殊教育研究》1998.4)中把中國手語歸納為五種表意方法,即摩狀、會意、指示、借代、綜合。摩狀是用手語直接模仿事物所具有的明顯的外觀形狀,例如「床、桌子、椅子」等;會意是將一些不宜於直接模仿的或比較抽象的事物,採用與這類相關聯的事物來間接的表達該詞的意義。如「牛奶、表揚、自來水」等;指示就是用手指直接指點(指向)所表達的事物,例如人體器官、方位、人稱等。借代就是直接借用有聲語言的語音或字形,用拼打指語或模仿字形、書空字形等的方法來表達詞的意義。如「之、山、細」等。

上海教育學院蔡浩中在《簡論聾人手勢語的構成要素》(《現代特殊教育》1994.1第11頁)中認為手語詞類有名詞、代詞、動詞、形容詞、數詞、副詞、連詞、介詞、助詞等,但不用量詞,沒有嘆詞,而且詞的兼類現象較多,手語句子有主、謂、賓、定、狀、補等句子成分,有主謂、主動賓、主動補等句子的結構,有賓語前置、定語倒置、狀語倒置、省略介詞等常見特點。

手語的詞根和詞綴是不同於漢語的,手語的詞根和詞綴是根據手的形狀來產生的。「必須具有相同的特徵,或是相關的事物,才能使用前綴和詞根」(《手語――聾啞人的語言》趙錫安 第169頁)如「好」這個詞根,就可以派生出「首長」、「領導」、「教師」等詞彙。用「房屋」作詞根,可以派生出如「禮堂」、「教室」、「少年宮」等。

1993年,《現代特殊教育》編輯部主編沈玉林先生在它的《中國手語語素分析》中運用切分法,對手語的最小單位進行分析,找到了手語中最小的、有意義的構詞單位――手語語素,並將手語與漢語在構詞方法上進行比較,找出它們在語素構成方面的區別,證明了各有自己的構詞規律(《特殊教育研究》 1993.1)。手語語素有自己獨特的特點,在構詞方面與漢語詞沒有必然的對應規律,例如詞語「冰」,漢語詞只有1個、而手語語素是2個,一個是塊,一個是冷的手勢,表示冷的塊狀物體,這樣就由兩個手勢組成。「房屋」漢語是用了兩個語素,而手語直接用手搭成房屋的樣子,用了一個語素。如果否定手語語素的特點、機械地摹仿漢語構詞方式,結果只能使聾人無法理解和接受。

法籍華人語言學家游順釗先生在1983年提出了「視覺語言學」,並將手語納入語言學的范疇進行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他對當今語言學界的研究情況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人類的語言現象,是一種涉及許多方面和眾多領域的復雜的社會、生理現象,然而歷來的語言研究,過分偏重聽覺方面,只顧舌頭和耳朵,忽略了視覺方面,不顧眼睛和雙手。他覺得這種偏頗給語言研究的深入造成了障礙。發掘手語材料以促進和更新語言理論的研究。正因為這樣,他決定獨辟路徑,全力投入手語的研究。經過幾年的醞釀和幾年的調查,他的看法日趨成熟,進於1983年正式提出了視覺語言學的理論框架。從游順釗的研究中發現,手語與口語確實存在著一系列平行現象,手語(尤其是自然手語)的資料不僅可以,而且完全應當引入到語言學的研究中來。

二、文獻資料表明,手語應當屬於語言的范疇

(一)關於語言是否起源於手勢,目前尚有爭論。但無可否認,手語對於語言的形成是有一定的作用的。網路全書派的剛迪額克(condiHac)認為人類最初之所以有語言,是由於感情沖動而發出各種喊叫,並伴以各種手勢,後來這些喊叫變成指稱各種事物的聲音,就成為了語言。(《論語言的起源》)德國的心理學家溫德曾經在他的一些著作里詳細地論述手勢語的理論。他在《民族心理學》里認為人類的語言是從人類一些有表達性的身體姿勢發展而來的,這種姿勢或活動就是一種原始的身勢語。俄國的語言學家阿弗夏尼柯—庫利可夫斯基也主張人類語言起源於手勢語的理論。他斷言人類在幾萬年的歲月中只*手勢說話,有聲語言是以後才有的。馬爾也有類似的見解。(高名凱 , 《語言論》 , 第354頁)當然,這些觀點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批判,筆者無意肯定這些觀點,但從這些觀點中也可以找到一些合理性的因素,那就是手語在語言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

(二)許多語言學論著已將手語或者身勢語作為語言研究的對象。我國聾人教育專家趙錫安先生在1989年提出了「手語是聾啞人的語言」(《手語--聾啞人的語言》)。法籍華人語言學家游順釗先生更在「視覺語言學」的范疇對手語進行了研究,把手語作為語言研究的對象。愛德華·薩丕爾在他的《語言論――言語研究導論》中肯定了身勢語在語言中的作用。許多語言學家或語言學專著僅僅將身勢語作為情感交流的普通的手勢作為語言的補充,卻很少涉及已經成為聽障人交際工具的手語,既然身勢語已經成為語言的組成部分,那作為聽障人交際工具的手語理應成為語言的一種形式。

(三)對於斯大林有關語言問題的兩句話的爭論。

(1)「語言的語法結構和基本詞彙是語言的基礎、是語言特徵的本質」(斯大林:《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問題》,人民出版社,1953年),這句話體現了語言的本質特徵是語言應該具有一定的語法結構和基本詞彙,這兩個特徵,手語基本具有,手語專家、聾教育專家經過研究、論證,上述手語的語言學特徵表明,手語具有它特定的構詞規律,句法結構,由此說明,手語應當成為語言的一部分。

(2)「由於所謂的手勢語言極端貧乏和有限,他(手勢語 筆者注)在這方面是微不足道的。其實這不是語言……」 (斯大林:《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問題》,人民出版社,1953年),許多人以此為據,說明手勢語不是語言。手勢成為交際工具的語言也正是這樣,斯大林只是將手語對於語言的界定僅僅局限在手語所表達的「量」上,即「貧乏」「有限」,在當時的情況下,在手語的研究、教育還不甚發達的昨天,應該是正確的。而在今天,隨著教育和研究的發展,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手勢語言已經極端豐富,手語研究已經非常深入,現在的手語詞彙量已經不是斯大林那個時代的詞彙量,而且,現代的手語還在不斷的豐富和創造中,毋庸諱言,手語即使不在今天,就是在手語更加豐富的明天,必將成為一門語言。因此說,手語天生不是語言,最初只是言語交流的工具,只是用的人多了,產生的詞語多了、詞彙豐富了,形成了它特有的特點和規律,就變成了語言。

凡是言語所需要具備的各種職能,如符號固定職能,概括職能,交流職能,翻譯職能等等。手勢語基本上都具備著。所不同的,手勢語沒有聲音,是無聲的言語。每種語言者有其共性又容許有其特殊性。手勢語具備語言職能的共性,又有適應聽障人生理殘缺需要的無聲的特殊性。它和漢語、日語、英語、德語等都是語言,民族語言的一種,不承認手勢是語言,不但影響聽障人工作的深入開展,而且影響聽障人的感情,影響健全人與聽障人的團結。因此,我們必須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來認識手語,認識手語的價值和作用,認識和研究手語的規律,促進手語進一步的規范化發展,使其在我們的聾教育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淺談手語發展史

一、手語的歷史

古代就有手語的存在,並非專為聾人所有,古人靠手勢來傳達溝通意見,而後才慢慢產生語言。古人打獵耕種為主,社會上需要遵循的規則也少,因此聾人較能適應生活,但文化發達後社會進步,抽象的符號也多,為了適應社會生活,只好藉手語來表達溝通情意了。

手語歷史悠久,但是正式的聾教育卻是四百多年前才發展的,可考察到的是法國第一位偉大的聾教育家德雷佩神父,為了需要,自己創造發明手語以利管訓工作。到了1760年他的收容所改為國立聾校,他被認為第一任校長,他的助手認為應該編手語字典,也花很多時間致力於手語編輯工作,可惜手勢太復雜,不廣被人使用,何況一個字有時往往需要用許多手勢方能解釋清楚,尤其抽象的表達更難,所以在1880年後只好改用口語法教學。

美國在1817年設救濟院,收容聾者並開始使用手語。日本模仿力強,1880年也在東京設立第一所聾啞學校,而後大阪、京都也都相繼成立聾校。1895年起台灣被日本人占據50年,在這段期間日本人在台灣的台南、台北成立聾校,所使用的手語大多是東京、大阪型。

1887年美國傳教士梅耐德夫人,在大陸山東成立啟瘖學校,她採用口語教學,出版一套用貝利字母拼音編輯的″啟瘖初階″讀本,聾人間也有他們使用的大陸型手語,而且廣行於北平、上海、南京和廣東,甚至香港各地,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在台的日本老師被遣送回國,三十八年大陸淪陷,有些大陸聾校的老師棧台北啟聰任教,於是台北混合了一些大陸語。左營啟英聾校姜校長畢業於大陸啟瘖學校,則採用大陸系手語。再加上聾胞散居各地,北、中、南三所聾校地區隔離,於是聾人所使用的手語逐漸現差異。

二、手語的統一

教育部社教司有鑒於此,為了謀啟聰學校教學措施上致力減少聾人溝通上之困難,於民國六十四年十二月底由社教司協調有關機構並敦請專家學者組成手語統一編撰小組,從事收集資料,研討統一手語及手語畫冊之編繪及印行工作,前後歷行三年,於民國六十七年九月正式頒布統一的手語畫冊,推廣至全省各聾校,聾人社會及有關機構,以廣為流傳。

這本就本省現有手語加以統一整理的手語畫冊收集有最常用的字詞二千個,以繪圖形式印行,配合簡易手勢的說明,一目瞭然,並把手語分類成人物、動物、植物、食物、公共場所、建築、自然物、地名、動詞、時令等二十五類,後面還有依筆劃次序而排的中文索引( 附註音符號),英文索引,查用方便。

三、手語的推廣

教育部社教司不但積極統一手語,而且不遺餘力的致力於推廣工作,已進行的有:

1、每年舉辦一次台灣區手語演講比賽(第一屆在台中舉行,第二屆在台北舉行)。

2、舉辦台灣區特殊學生自強才藝表演,藉此把手語推廣出去,並讓民眾了解目前特殊教育的 進展狀況。

3、利用寒暑假在各地成立手語研習班。

四、手語的形成

手語在性質上有打意(自然手勢)與打字(文法手勢)兩種,而統一的手語畫冊其基本字詞是以打」意」為主,打」字」為輔。如果加以分類大約可分為如下:

01、指物本身就是手語:

例:頭、鼻、耳、嘴....

02、描寫或解釋形狀的手語:

例:香蕉、橘子、柚子....

03、代表某一動作的手語:

例:跑、來、去、洗、看書....

04、指東西或某一事物的某一部份的手語:

例:鴨、鳥、房、牛、狗、羊....

05、指與東西本身有關的手語:

例:想、記得、聰明....

06、文字手語:

例:人、工、主、王、日、月....

07、模仿或象徵的手語:

例:寫、床、冷、熱....

08、方向手語:

例:告訴你、愛你、問他....

09、反方向表示相反詞的手語:

例:進步、退步、知道、不知道、會、不會....

10、英文手語:

例:WC(廁所)、博士、碩士....

11、名字手語。

12、打不出來的手語就直接用食指寫出指文字:

例:一枚硬幣的」枚」....

手語有些不可能一個手勢帶表一個字,有時一個手勢就能帶表一句話,例:不知道、告訴你,相反的也有一個字須打出兩三個手勢方能表達清楚的,例:恩,也有幾個詞彙使相同的手語,甚至還有些字無法用手語打出來,只能拿現有的有限手語來解釋,或使用指文字手語,通常具體的較易表達;抽象的、形容詞較難,這也是各國手語共同的阻力現象。

六、手語的價值

聽覺障礙者溝通的方式有口語法,手語法及並用法,雖然目前世界潮流系以口語法為主幹,但無可否認的手語仍不失其正實的價值。聾生要一口氣才發一個單音很累,所以聾生不愛講話而喜歡手語,除了養護訓練課(上課時戴上助聽器,便於口語教學)外大部份是手語

教學為重,或采並用法,由其初、高中生、或全聾者都必須仰賴手語溝通。

七、手語的使用

聾人之間為了簡便,往往喜歡打自然手語,但文法欠順。例:″我聰明不是″″我收到有″″她漂亮很″″你衣窮″(你穿的衣服太少了),還有一些聾人之間的專用語,於是造成語文程度較差或詞句顛倒的現象,因此在校時我們盡可能的指導他們打出文法手語,或配上口語以彌補語文能力的短缺。目前推廣的手語都是統一的新手語,但願學員帶動扭轉聾人的語文。但初與聾人溝通時的話語仍要″簡短、具體″方能引起共鳴,因聽障全賴眼力看手勢易疲倦,還有千萬別問一些文縐縐的抽象話,例:你們學校風氣如何?學生的氣質怎麼樣?聾人往往以打手語的好壞來評價對方,因此長官蒞校一定先學會一、二句打招呼用語,視察時很受聾生敬愛。所以最好以對方能接受的手語程度來溝通較好,萬一有一些打不出來手語就宜用談,但也以簡短、易懂為主。

學手語並不只是便於與聾者溝通,常人間也可以使用,如吵雜的工廠,公共場所,用手語溝通方便多多,手語研習班中的年長者表示,年紀愈大,聽力愈差,因此想及時學手語,以便教會家人,便於溝通。身任教職者表示教兒童手語歌(童謠),可以促進兒童唱遊表演創造能力,聾人親人表示學手語可以減少誤會,增進情感。人人可學,老少皆宜,各行各業人士皆可使用手語,例如:有位牙醫自從學會手語後,聾人競相傳告,凡有患者皆到他診所,業務蒸蒸日上,其餘好處不勝枚舉。

②台灣著名歌手孟庭葦的一首歌曲,出自於她1996年的專輯《心言手語》。

歌詞如下:

我能聽見你的憂郁

卻難告訴你

當我開口聲音就會消失空氣里

而心慢慢

心慢慢

冰在彼此沉默里

你的眼眶紅透了委屈

他們要我用手說出

所有的情緒

我的雙手舉在空中卻不能言語

而窗外是

窗外是

淡淡三月的天氣

你的悲傷卻留在冬季

你還活在去年那場意外的回憶

至今依舊無法接受我無聲嘆息

要如何告訴你

早已原諒你

只是不能親口說出我依然愛你

你不要哭泣好嗎

不要再哭泣

我用雙手緊緊擁抱你

閱讀全文

與海闊天空的手語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醫院設備經濟效益分析方法 瀏覽:379
點痣留下的紅印怎麼去除簡單方法 瀏覽:803
賓得k50跑焦解決方法 瀏覽:509
湖南情感挽回方法操作步驟 瀏覽:26
綁氣球串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388
骨頭疏鬆最佳鍛煉方法 瀏覽:267
蒼耳葉的使用方法有哪些 瀏覽:86
優米手機root方法 瀏覽:292
鑄工塵肺的症狀及治療方法 瀏覽:795
汽車點煙器偶爾斷電解決方法 瀏覽:48
萬能的鍛煉方法 瀏覽:114
後麓茸面膜使用方法 瀏覽:841
電腦越獄使用方法 瀏覽:800
胎壓監測的使用方法和步驟 瀏覽:582
研學課題的研究方法和步驟怎麼寫 瀏覽:365
鍛煉清凈心的方法 瀏覽:81
解決牛市的方法 瀏覽:803
保護員工的最佳方法 瀏覽:837
小粉盒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290
蔥油手工面製作步驟和方法圖片 瀏覽: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