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學研究中有沒有一個研究方法叫「史料實證法」
有的。畢竟有歷史學就是史料學一說。
史學研究和其他社會科學研究的一個重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史學家是根據歷史遺留下來的材料、痕跡進行研究的。史料及史料處理於是便成為史學研究的一個關鍵。史學家對史料的認識及史料處理的選擇反映了史學本身的演進。傳統史學是一種以政治、人物活動為重點的史學,其材料來源便也主要是各類敘述性的文字材料。19世紀的實證史學流派表明這種傳統史學達到了頂峰:在史料組成上,實證史學家搜集了政府、私人各類檔案、文件、公文信函、財政紀錄、文契、外交文件、司法紀錄等各類與政治事件、人物活動有直接、間接關系的史料;在史料處理中,實證史學家與文獻考據學派結合而對史料進行內證、外證兩方面的考證。
外證即是依靠碑銘學、古文字學、語言學等輔助學科來消除史料的錯誤,辨別其真偽,同時確定其年代、日期。內證分析史料內容的完整性、統一性並將其與同時代的其他史料比較、對照以確定其可靠性和價值。在這一考證步驟結束之後,史學家便將這些史料根據日期及揭示的事件信息順序加以聯貫,編寫成書。
⑵ 史學理論史學研究方法史學常識。
主要史學理論和史學研究法總結
一.主要史學範式(史觀)
史學範式是史學家研究歷史的范型和模式,是歷史觀和方法論的統一,也是史學觀點、史學范疇和史學方法等有機集合體。高中新課標程式下的史學範式已從單一走向多元,由傳統單一的階級斗爭範式(或稱革命史範式),發展為階級斗爭範式、文明史範式、整體史範式(亦稱全球史範式)和現代化範式等四種史學範式。這些新的史學範式,提高了歷史研究的框架性認識.
文明史範式(通史順序)
文明史範式認為:人類歷史從本質上說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人類文明的發展及其人類自身的文明化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人類創造、積累文明的過程及其所獲得的成果是歷史的基本內容。人類文明由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構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協調互補中交替促進、共同發展。
例:請利用1949年到1956年的歷史事實來分析「由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構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協調互補中共同發展。」?
全球史範式(經濟一體化全球化)
全球史觀,又稱整體史觀。他們把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視為一個有機整體,是從分散發展到整體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進程中重視交往、強調交往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生產力的發展和世界各地區交往的發展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兩條主線,建立在生產力發展基礎上的世界各地區交往的發展是推動人類社會從分散走向整體發展的決定因素。
例:請分析16世紀到19世紀的歐洲是如何加強與世界各地區交往的?並以此分析其對歐洲及世界發展的影響。
近(現)代化範式
現代化是以商品經濟為特徵的工業文明取代以自然經濟為特徵的農業文明的結果,它主要表現為經濟領域的工業化和市場化、政治領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領域的理性化和科學化。
例:請從現代化範式的角度分析1840年到1949年的中國的歷史,以此說明這一時期中國近代化的發展。
革命史範式(階級斗爭)
革命史範式作為中國近代史學界從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占絕對主導地位的理論範式。其理論基礎源於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基本矛盾的學說。根據這一學說,在階級社會里,兩大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該社會發展階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階級矛盾、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發展,便能把握住歷史發展中最本質的內涵,揭示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性。
例:請從革命史範式出發研究1919年到1956年的歷史(提示:分析社會主要矛盾)
二.史料的分類
一般可分為:
1,實物史料: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各種物件
如:遺跡,遺址,遺物,出土文物等
2,文獻(文字)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記錄的資料
如:官私史書,文書檔案,地方史志,傳記譜牒,文集日記,野史筆記,報刊,雜志,信件等
3,口述史料:神話,傳說,故事,史詩,俗諺,遺訓,回憶錄,對話錄,采訪記,座談錄音等
4,圖片、影像史料:
如:新聞圖片,照片,紀錄片,影視資料等
另一種分法:
1,第一手史料:實物史料,原始的圖片、影像史料,真實的口述史料,部分文獻史料
2,第二手史料:文獻史料,口述史料,部分圖片、影像史料
三.獲取史料的途徑
1.去圖書館或相關機構查閱檔案、文字史料、圖片史料
2.參訪當事人或目擊者獲得口述史料
3.觀看紀錄片的影視資料
4.到當事人活動過的地方探訪遺跡或獲取實物資料
5.現場考古(或考古現場的實跡復原)
四.影響史學觀點和史料運用的幾個主要因素
1.研究者的立場不同;
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3.史料的選取和運用上的差別;
4.時代的局限性等。
五.運用史料時,要保持結論的客觀性,在史料選擇上應堅持的方法或原則
重視史料來源的真實性,選取第一手(原始)史料
堅持正確的史學觀點
選取客觀、公正、正確的史料
對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論結合
搜集更多的史料,對多種史料進行甄選、辨別
六.唯物主義歷史辯證法理論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發展是生產關系變革的根本因素,也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關系反作用於生產力,合理的生產關系推動生產力的進步、落後的生產關系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原來合理的生產關系也會逐漸落後,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阻礙。這時,生產關系就必須作出調整或變革(表現為統治者的改革或劇烈動盪的社會變革)
(2)生產力包括勞動者、勞動對象和生產工具(近代以來主要表現為科技的進步)三個方面,其中生產工具(科技)的進步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關鍵
例1:鐵犁牛耕--私田出現、井田制瓦解--奴隸制生產關系過渡到封建制生產關系。(奴隸制生產關系阻礙生產力發展,導致春秋戰國的社會變革)
例2:第一次工業革命--自由競爭--第二次工業革命--壟斷組織--壟斷組織間的自由競爭加劇生產力與生產關間矛盾--羅斯福新政。
例3:斯大林模式的前期和後期
例4:三大改造和「一五計劃」推動我國生產力發展和工業進步;人民公社化運動對生產力發展造成破壞,國民經濟比例失調;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整生產關系,推動農村生產力發展)
階級斗爭理論
(1)不同的社會形態有著的相應的對立階級。
(2)不同的階級有著不同的階級利益和階級立場;任何階級的措施、觀點都是為了維護本階級的利益(注意選擇題中的「根本目的」)
例:分封制維護奴隸主階級的統治;百家爭鳴中的不同思想流派代表不同的階級利益:法家--新興地主階級;孔子、道家--沒落的奴隸主階級;墨家--小生產者、社會下層;孟子荀子--地主階級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決定政治、思想文化);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例1:資本主義萌芽--文藝復興--新航路開辟--經濟發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政治變革--經濟發展……)
例2:商品經濟發展--城市發展、市民階層出現壯大--市民文學、工商皆本、經世致用思想出現。
例3:近代中國資產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是什麼?(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⑶ 紅學研究的幾大流派分別是
一、評點派
評點派起源於明代中葉,有金聖嘆批《水滸傳》、毛宗批《三國演義》、張竹坡批《西遊記》等。
評點派的固定格式:卷首有批序、題詞、讀法、問答、圖說、論贊等,每回有回前回後批的眉批、夾批、批註等,主要形式有圈點、加評語等。
二、索隱派
索隱派又稱政治索隱派,是紅學的老派別,自誕生已有200年歷史。
索隱,即透過字面,探索作者隱匿在書中的真人真事。索隱派在乾嘉時期經學考據風的影響下,形成一種學派。主要手段是大作繁瑣的考證,從小說的情節和人物中考索出所隱之事,所隱之人。
三、題詠派
題詠派是以韻文形式對《紅樓夢》進行聚焦透視的一個早期流派,其著眼於書中人物之悲歡離合,從而寄其羨慕或感慨之情。
題詠派的詩詞、賦、贊,有的抒發「榮華易逝人生如夢」的人生觀;有的渲染繁華之景和香艷之情,吐露出一種仰慕、一種思緒;有的同情寶黛釵,抒發一種「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感慨。
四、評論派
評論派的開端為1904年王國維《紅樓夢評論》的問世。王國維運用德國學家叔本華的理論,不僅分析了《紅樓夢》的精神和主題思想,而且分析了它的美學價值、倫理價值等。
在將《紅樓夢》與《牡丹亭》、《長生殿》、《西廂記》等比較之後,得出「《紅樓夢》者可謂悲劇中之悲劇也」的結論。
這是第一篇用哲學、美學思想系統評論《紅樓夢》的論文,學術界由此開始了對《紅樓夢》全面系統的研究和評論。
五、考證派
考證派是紅學史上影響最大,實力最雄厚的紅學派別。胡適的《紅樓夢考證》是考證派的開山之作,開辟了紅學的新時代。
胡適通過大量的歷史資料,考證了《紅樓夢》的作者、作者的身世背景、成書的經過以及書中封建家族的原型等,從而得出《紅樓夢》是曹雪芹的「自傳說」的結論,這些在當時都是驚人之筆。
⑷ 歷史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基本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幾種:
1、考據法,即搜集和考證材料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2、計量史學,通常通過一些統計的數據進行計量,然後得出一些結論
3、口述史學方法,也稱口碑史學、口頭史學等,是運用現代化的手段收集人們口述的歷史資料,用來研究歷史的新學科。口述歷史學是歷史學與社會學、民族學、人類學等注重田野工作即實地調查的學科相結合的產物。
4、比較史學,是通過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歷史現象的比較來加深、擴大和驗證對歷史的認識的一種方法。
5、心理史學方法,又稱「心理歷史學」,西方「新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汲取心理學的某些理論、原則和方法,探究世界歷史進程中人類的各種活動,從「心理」的視角豐富和完善歷史認識的能力,提高歷史研究的科學認識水平。由精神分析學大師弗洛伊德所開創。
6、跨學科史學方法,跨學科學是以學科間有關的共同問題為研究對象,運用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探討解決問題的途徑,促進學科技術全面協調發展的新學科。現代科學發展的突出特點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一方面,學科劃分越來越細,分支越來越多;另一方面解決日益復雜的許多重大問題又需要多學科的配合和綜合,學科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交叉、相互結合,不斷涌現與傳統學科分類迥異的新學科。
(4)史料研究方法屬於什麼派擴展閱讀:
歷史研究是一種很有意義的研究方法。這一方法具有其他方法不具備的優勢。譬如,人們通常對過去的事情感到有興趣,而興趣對於研究者來講,是不可缺少的。另外,歷史研究有彈性,也就是說,它無需固定的時間,也不受人事因素的限制。
它能充分結合個人的興趣和愛好,因而有利於研究的開展。但是,歷史研究也有局限性。因為歷史具有不可復驗性。因而無法確定在新的情況下是否會有同樣的結果發生,是否會得出與舊情況下相同的結論。此外,歷史資料往往難以搜集完整,其本身的有效性難以判斷。這些局限性恐怕是與人自身的局限性相關的。
參考資料:歷史研究法-網路
⑸ 史料學與史史學有啥區別嗎
傅斯年的「史學便是史料學」
「史學便是史料學」是傅斯年及史料學
派的代表性話語之一。史料學派誕生少一十
世紀一十年代末至二十年代初.山J幾觀察視
角的不同.人們對它還有不同的稱呼.如新
考據學派、科學史學派等。其代表人物便是
當時頗有影響的傅斯年.他主掌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時.摩卜石集了一批志趣相
近的史學精英.歷史語言研究所理所當然成
為史料學派的主陣地。
傅斯年提出的「史學便是史料學」.在當
時國勢不振、列強群據.時人為救國多有語
不驚人死不體.常作振聾發嘖之言的情況卜.
也許不算太過新奇。但在史學領域.它把傳
統史學中的歷史哲學、歷史評論、史J的編
撰等一概拒之門外.獨尊史料學.震動之大.
可想}fi!知。但後來的影響證明這種給史學重
新定位的觀l從步{非無稽之談.它的提出自有
其深刻的原因。
理論來源
首先是當時國內普遍興起的「科學熱』,。
近代中國長期領教了西方自然科學成就所帶
來的巨大沖擊.伴隨著痛徹肺腑的創傷.一
改過去視其為「奇技淫巧」的無知.完全臣
服少科學的魅力之卜。五四前後的新文化運
動中.科學與L心主同時)I舉.成為新文化運
動中向舊社會開刀的鋒利武器.其勢銳不可
擋.影響遍及各領域。當時就讀少北大、熱
衷少接受各種新事物的傅斯年也深受觸動.
對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中國的傳統學問.掃
除因循守舊、了無創新的學風懷有濃厚的興
趣與強烈的使命感。他主持之卜的《新潮》
雜志也經常刊登一些關」幾自然科學的文章。
北大學業完成後.在西方自然科學知識
的感召卜.1920年傅斯年考取山東啟』費留學
名額.赴英德學習。在倫敦大學研究院他跟
史培曼教授學習實驗心理學、生物學.後又
兼及數學.1923年入柏林大學哲學研究院.
被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及勃朗克的量r論所吸
引。對少這種偏重自然科學的原因.其好友
羅家倫解釋說:「要明白他這個舉動.就得要
明白當新文化運動時代那般人的學術心理背
景.那時候大家對自然科學非常傾倒.除了
想從自然科學里而得到所謂可靠的知識}fi!外.
ifu N.想從里而得到科學方法的訓練。; f } 1 c P. 20)在
西方學術糾纏不清的有關「歷史是科學還是
藝術』,的討論中.他對探討過程似乎從來都
沒有太大的興趣.只是堅定了要將中國的歷
史學建成科學歷史學的信念.要以考訂史料
的學術實踐來說話:歷史學是科學。
其次是基」幾傅斯年深厚國學素養。傅家
堪稱是詩}J傳家。傅斯年的七世祖傅以漸是
清朝入主北京後的第一位狀兀.傅家因此以
『開代文章第一家」If1J聞名山左。至其祖父傅
淦.雖博通經史.但淡泊名利.無意科舉。
然If1J他對傅斯年卻寄望甚厚.5歲時便把他送
進私塾.放學回家再課以家學。至1905年傅
斯年10歲時.就己經修畢十二經.此後進入
小學堂.放學回家仍被督促學習儒家典籍。
直到1908年他被其父生前一學生帶至人津讀
J.才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其它學科上。小
時候對傳統文化的這種深度接觸.為傅斯年
日後奠定了深厚的國學根基。許多人形容他
為通才.一方而是指日後自覺主動去學的自
然科學知識.另一方而就是小時候所學到的
傳統文化知識。與其同在德國留學的內兄.
精研數學、數理邏輯、歷史、音樂、法理.
最後成為彈道專家的俞大維十分佩服他.曾
私卜對人說.搞文史的人當中出了個傅胖J ",
我們就永無出頭之日了。他的重要作品《性
命占訓辯證》收集了占代典籍中有關性、命
的詞條達一力一多個.以比較的方式說明原訓
及字義的演變.顯示出他對占籍的熟悉程度
非同尋常。正是基」幾對占籍的了解.他對占
代的史學及史學家也有自己的評價。他認為
從司馬遷至司馬光中國史學處J幾進步之中.
因為他們的著述能廣泛收集各種史料.盡量
使史學走向客觀.If1J後的史學家大多隻注意
在著J的體例上因循前人.使用別人的材料
If1J不注重自己擴充佔有史料.導致史學發生
退步。後來的歷史上.乾嘉學派的治史方法
頗得他的推崇.當時的史家閻若墟、錢大聽
等人也深為他所欽佩。因為他們的這種治學
方法「很有l從科學的意味.用的都是科學的
方法
採納哦
⑹ 古史辨派的簡介
古史辨派的主要代表,受到胡適在新文化運動中倡導的「整理國故」思想的影響。他們主張用歷史演進的觀念和大膽疑古的精神,吸收西方近代社會學、考古學等方法,研究中國古代的歷史和典籍。自1923年顧頡剛發表《與錢玄同論古史書》 ,到1926年《古史辨》第一冊問世,標志著該派的正式形成。以後,《古史辨》又持續出到七冊,當時有不少知名學者參與了這項活動,在學術界形成了較大的影響。古史辨派在其研究中,推翻了傳統所謂的「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等概念構成的中國古史系統。其中,顧頡剛提出了著名的「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的觀點。他著重地考察了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源頭,認為:「時代愈後,傳說中的古史期愈長」;「時代愈後,傳說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雖然「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確的狀況,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傳說中的最早的狀況」。據此,他提出要打破「民族出於一統「地域向來一統」、「古史為黃金世界」等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參見《古史辨》第一冊)。
古史辨派對儒家經學涉及的內容也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關於孔子與「六經」的關系認為「六經」是周代通行的幾部並不相乾的書,它們既不是如古文經學家所謂的「六經皆周書之舊典」,也不是如今文經學家所說的「六經皆孔子之作品」,孔子沒有刪述或製作過「六經」,「六經」的配成當在戰國後期(參見《古史辨》第一冊)。 在《周易》方面,顧頡剛的《論的比較研究及與的關系書》錢穆的《論非孔子作》、李鏡池的《易傳探源》及《周易築辭考》、余永梁的《易卦、爻辭的時代及其作者》、容肇祖的《占卜的源流》等,屬於有相當影響的作品。在《尚書》方面,較多地討論了《今文尚書》各篇如《堯典》、《禹貢》、《盤庚》、《金滕》等的時代及其真偽諸問題。
在《詩經》方面,《古史辨》第三冊下比較集中地討論了《詩經》和《毛詩序》的問題,發表了胡適、錢玄同、顧頡剛、劉大白、鄭振鋒、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鍾敬文、魏建功等許多學者的文章,他們各抒己見。主調是否認《詩經》即所謂聖賢的「遺教」之說,認為它不過是民歌而已;也否認孔子刪《詩》之說,以為《詩》與孔子無關。在《春秋》方面,著重討論的是《春秋》的性質、孔子與《春秋》的關系,此外還有關於《左傳》的考辨問題。 在其他諸經方面,有關於今古文《孝經》的真偽、差異及作者的討論;有關於《論語》的考訂;有關於《大學》和《中庸》的年代問題的討論等等。古史辨派對破除長期存在的「唯古是信」的傳統觀念、將經典作為歷史文獻來進行實事求是的科學研究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古史辨派的許多研究成果,至今仍是研究中國古代史和儒家經典方面很有參考價值的學術文獻。當然不能否認,在古史辨派的研究中,也夾雜著一些武斷片面的東西。
⑺ 教育科學的歷史研究方法名詞解釋
一、含義
歷史研究法:藉助於對相關社會歷史過程的史料進行分析、破譯和整理,以認識研究對象的過去,研究現在和預測未來的一種研究方法。
教育科學的歷史研究法:是以歷史研究法來研究教育科學。是通過搜集某種教育現象發生、發展和演變的歷史事實,加以系統客觀的分析研究,從而揭示其發展規律的一種研究方法。
二、基本特點
1.歷史性:首先表現在研究對象上,歷史研究法主要研究對象是過去發生的教育事件,研究目的是通過對教育事件的歷史發展實際過程及具體內容的考察,藉以探求教育發生、發展、演變的歷史規律,並對它未來發展的基本趨勢提出科學預言。其次,在研究過程上,按照歷史的時間順序和空間范圍再現歷史的全過程,包括它的每個發展階段。
2.具體性:歷史研究是在豐富而具體的文獻資料基礎上,揭示研究對象發展過程中的一切歷史形式、全部豐富的內容以及各種相關因素,從中探尋基本規律,所以必須把握最能說明問題的史料。
3.歷史研究是以邏輯分析方法為主。
三、局限性
正是由於歷史研究法本身的特點所決定,在用於教育研究時存在以下局限性:
1.歷史是年代順序,經歷了一個時間空間錯綜復雜的發展過程,而歷史文獻常常是滯後記載,歷史史料十分零散,很不系統。由於搜集和考證分析這些史料的困難,影響到歷史研究可靠性問題。
2.歷史文獻的理論內容,是經過「加工」的抽象形態,留存著加工者們的主觀認識;而歷史研究過程對史料的分析取捨,又受研究者主觀因素的影響,包括研究人員的學識、能力、價值觀、對史料的掌握程度以及方法論水平等,很容易造成失誤。
3.歷史研究中無法做精準的量的分析。
四、歷史研究法在教育科學研究中的適 用范圍
1.對各個時期教育發展情況的研究
2.對歷史上教育家們的教育思想理論觀點的研究
3.對一個時期教育流派、教育思潮的分析研究,以及對不同教育流派理論的比較研究
4.對一定時期教育制度,如法令、計劃、政策等的評判分析
5.對外國教育發展狀況的分析
6.開拓新的研究領域
五、歷史研究的一般程序
1.分析研究課題的性質、所要達到的目標以及有關的資料條件
2.史料的搜集與鑒別
3.對史料的分析研究
六、歷史研究法運用中的幾個問題
1.注意歷史研究中資料來源及分析鑒別
(1)歷史研究的來源
*第一手信息資料(原始來源)
*第二手信息資料(間接來源)
(2)教育史料的鑒別考證內容和基本方式
*辨偽考證
*年代考證
*地點考證
*作者考證
*文獻原
⑻ 史料學對於歷史研究的重要性
曾經有一種偏向,似乎在歷史研究工作中,違背歷史主義原則倒無所謂,就是害怕說違背了階級觀點。似乎只要表面上強調階級觀點,就是革命的,是「左」派,而如果強調歷史主義的話,就會被看成不那麼革命,而是右傾了。因此,在歷史研究中也來一個「寧『左』勿右」,只提階級觀點,不提歷史主義。這也是對階級觀點與歷史主義的關系缺乏正確理解的一種表現。
其實,如前所述,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觀點和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是一致的。
堅持階級觀點固然是必要的,但是堅持歷史主義同樣也是必要的。堅持歷史主義,並不意味著忽視階級觀點。如果在研究工作中對階級觀點有所忽視的話,應該說那不是歷史主義原則本身有什麼過錯,而只能是研究者沒能正確地運用這一原則。因為正確地運用歷史主義原則是不會違背階級觀點的。
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要求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要求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既不誇大也不縮小,要求還歷史以本來面目,但是,它同資產階級的客觀主義絕對不是一回事。客觀主義表面上標榜不帶階級觀點,實際上是帶有資產階級的偏見,為資產階級服務的,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同無產階級的階級觀點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具有鮮明的黨性原則。它要求尊重歷史的辯證法的發展,不是頌古非今,而是引導人們向前看。它根據古為今用的原則,對於歷史遺產採取批判繼承的態度,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而絕不是兼收並蓄。如果認為歷史主義態度就是不加分析鑒別地把歷史上的陳年老賬統統擺出來,那是對歷史主義的曲解。絕不能把在歷史研究中堅持歷史主義原則看成是不講階級觀點的表現。馬克思和恩格斯根據十九世紀中期資本主義的發展情況作出的社會主義革命不可能在一國取得勝利的結論,
列寧在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的歷史條件下作出的社會主義革命可以
在一國取得勝利的結論,都是正確的,都是根據不同的歷史條件作出的結論,都是實事求是的典範,難道能說他們沒有階級觀點嗎?顯然是不能這樣說的。
應該指出,我們所認為的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觀點,是無產階級的階級觀點,是站在無產階級的階級立場上來看問題。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分析、認識和評價,也是要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來看,而不是站在任何別的階級
的立場上來看。盡管歷史上的一些階級在歷史發展的某一階段上、某一時期內曾經有過這樣那樣的進步性,但是比起無產階級來,他們都有著自己的階級偏見或者階級局限性,而無產階級卻不存在階級局限性的問題。歷史上任何階級都是過渡的階級,只有無產階級最有前途,它與人類歷史發展方向是一致的,它代表著全人類的根本利益。因此,無產階級毫不隱瞞、也沒有必要隱瞞自己的觀點。無產階級對於歷史上的一切事物,根本不需要美化、誇大、掩蓋或縮小,而是把歷史現象弄得越清楚越能從中發現規律,因而對推動歷史發展也就越有利。在無產階級看來,對於歷史上的剝削階級,並不是簡單的痛罵一頓,對於歷史上勞動人民的苦難,也不僅僅只是流下一些同情的眼淚,就算完事了。這樣作雖然無可非議,然而階級觀點並不是僅僅表現在這一點上。因為這並不能解決問題,這不是研究歷史科學的目的。無產階級是從歷史發展的高度來看待歷史上的一切事物的。有利於推動歷史前進、社會發展的,就應該肯定;反之,就應該否定。我們歌頌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並不是站在農民階級的立場上,簡單地表示同情,而是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運用唯物主義的觀點,認為它是歷史發展的動力,並且根據歷史主義的原則,恰當地指出它的局限性。可以說,只有站在無產階級的階級立場上,才能有正確的階級觀點,也只有無產階級才能把歷史主義原則貫徹到底。如果離開了無產145階級的立場,則既沒有正確的階級觀點,也沒有真正的歷史主義,或者只會把兩者對立起來,這正是歷史研究中產生種種錯誤(盡管表現形式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
(原載《社會科學輯刊》1979年第1期,收入本書時,作者作了個別文字修改。)
實事求是史論結合
李鴻然艾力雲
史論關系問題,是史學領域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新中國成立後,史學界對這個問題曾開展過多次討論,其間有一定收獲,也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偏差。
林彪、「四人幫」橫行時,這個問題更被搞得混亂不堪。時至今日,人們對它的認識仍然很不一致。因此,進一步探討一下這個問題,有助於肅清林彪、「四人幫」的流毒和影響,也有助於我們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理論和史料,處理好二者的關系,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主義史學。
一、「以論帶史」的謬誤與流弊建國初期,廣大史學工作者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並力圖用它指導史學研究,使史學領域面貌一新。由於主、客觀條件的限制,當時有些同志不能正確處理革命理論與歷史資料之間的關系,於是史學界便自然地開展了史論關系問題的討論。討論中,不少同志都用「史論結合」的提法表述史與論的關系,也就是說,不管史學工作者們當時能否把二者正確地結合起來,但都願朝這個方向努力。一九五八年,在所謂「拔白旗插紅旗」的運動中,有同志片面地強調理論的作用,把史料看成無足輕重的東西,甚至有人把史料同資產階級史學劃上等號,誰強調史料,誰成了「白旗」,就要受到無情的批判。這場運動之後,「史料」被批臭了,因而出現了研究歷史的人避諱史料的怪現象。那麼,歷史課怎麼教呢?歷史科學如何研究呢?一些抱有善良願望的同志,想在山窮水盡的史學研究絕路上鑿出一條通道,於是迎合批判者的心理,提出了「以論帶史」的主張。
「以論帶史」的主張曾左右過當時的史學論壇,並對以後的史學研究產生過不可小視的影響。怎樣看待這一主張呢?我們認為,這一主張在反對那種輕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傾向中,也起了一些作用;然而,這個在「左」傾思潮泛濫時應運而生的主張,在理論上站不住腳,在實踐中產生了許多流弊,其消極作用是主要的。
首先,「以論帶史」違背了實事求是的原則,帶有濃厚的主觀唯心主義色彩。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研究歷史應當從歷史實際出發,從客觀史料出發,而不能從固有的結論出發,或從抽象的概念出發。正確的理論是研究歷史的指導原則,而不是出發點;只有史料才是研究歷史的出發點。史學工作者應當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認真地掌握充分的史料,對這些史料進行科學的分析,然後再得出自己的結論。「以論帶史」顛倒了這種研究程序。
它不是用理論指導實踐,而是將實踐充當理論的圖解;不是從史料中得出結論,而是隨意剪裁史料,使之適合某種先驗的結論。它把馬克思主義的原理變成了簡單的公式,把馬克思主義的詞句變成了包醫百病的靈丹妙葯,用現成的結論代替了對具體問題的具體分析。它先有觀點,後套材料,史料不過是某種觀點的注腳,而這種觀點又是受主觀意志支配的。所以我們認為,「以論帶史」不是唯物主義的治史主張,而是唯心主義的治史主張。
這種唯心主義的治史主張,必然導致從概念到概念。研究歷史必須掌握大量的材料,進行艱苦細致的研究工作,而不能撇開研究對象去發空論。這
是連古人都懂得的常識。孔子就曾說過:「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都十分重視史料問題,並把史料看成研究歷史的前提和依據,反對不研究史料而先有結論的空談。恩格斯指出:「即使只是在一個單獨的歷史實例上發展唯物主義的觀點,也是一項要求多年冷靜鑽研的科學工作,因為很明顯,在這里只說空話是無濟於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審查過的、充分地掌握了的歷史資料,才能解決這樣的任務。」(《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118頁)按照「以論帶史」的方針治史,「無濟於事」的「空話」是不可避免的。一九五八年以後的一段時間里,史壇上出現了不少這種講空話的文章。有些人以為摘引幾條經典作家的語錄就是有了「論」,不掌握史料也可以寫史學論著了,甚至強求別人的文章必須有語錄,認為沒有語錄就不是「政治掛帥」,而是「史料掛帥」,語錄成了「接受絕對科學的烤火雞」,成了檢驗史學真理的唯一標准。語錄能不能代替史學研究呢?當然不能。世界上的事物錯綜復雜,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歷史都有其自身的特點,經典作家告訴了我們歷史發展的總的規律性,或對某些特定的具體問題作了概括,但是他們沒有也不可能對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的歷史作專門研究,對每個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作出結論。把經典作家的言論當作標簽到處亂貼,把史學論著變成語錄匯編和語錄注釋,是本本主義的表現,它使「以論帶史」邏輯地走向了「以論代史」。
這種本本主義的治史之道,阻礙了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發展,使它失去了應有的創造性。文化大革命前曾有不少史學家否定了這種治史之道,但是當「左」傾思潮居於支配地位的時候,這種治史之道總在困擾糾纏我們。在那種情況下,我們的史學研究只能固守在經典作家的一些具體論點上,不能越雷池一步。中國封建社149會歷史發展的動力是什麼?怎樣看待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的歷史作用?如何認識某些農民起義後地主階級採取的讓步政策?
從孔夫子到孫中山等歷史人物,又該怎樣進行評價?諸如此類的問題,只能從經典作家的著作中去尋找答案,經典著作中沒有寫的,須以領導人的有關講話作依據。若是有人提出一個經傳未載的新觀點,即使有十足的史料根據,也會被視為異端。要是誰發表了和領導人某一論點有出入的見解,更象是觸犯了天條,便可能遭到討伐。
這種本本主義的治史之道不僅使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發展受到影響,而且使我們某些史學工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思考和分辨力。十年內亂中,從所謂「史學革命」到什麼「評法批儒」,為什麼總有一些同志上當受騙,隨聲附和?原因自然很多,很復雜,但是原因之一是:這些同志把本本視為神聖教條,把經典作家的個別結論乃至領袖人物的一兩句話看成金科玉律,所以當林彪、「四人幫」一夥高舉本本整人或憑借領袖言論騙人的時候,這些同志就容易成為他們的俘虜,接受他們的反動謬論,並以此為依據去宰割歷史實際。我們決不能把革命隊伍中的本本主義與林彪、「四人幫」的陰謀詭計混淆,也不能把「以論帶史」與「影射史學」等同起來,但是應當承認,前者確實具有可供後者利用的地方,這就給野心家以可乘之機,使有些同志失足落水。因此,在揭露批判林彪、「四人幫」的陰謀詭計和影射史學的同時,我們還應當分析「以論帶史」的謬誤與流弊,屏棄史學領域中一切形式的本本主義。
二、「論從史出」不宜作為全面的治史口號「以論帶史」的口號出現幾年之後,史學界一些同志從實踐中初步看到了它的錯誤與危害,於是提出了「論從史出」的口號。這兩個口號針鋒相對,一個強調「論」,一個強調「史」。所謂「論從史出」,是說研究歷史應當從史料出發,結論或觀點應當出自史料。它的本意在於強調史料的第一性,結論的第二性,這當然是正確的。但是,研究歷史不但需要有豐富的確鑿的史料而且需要有正確的理論指導。「論從史出」這個口號沒有表達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意義、在實踐中容易助長忽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傾向,所以它也有片面性,不宜作為一個全面的治史口號。
我們尊重歷史學家在記錄整理史料方面所取得的成果,重視他們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那些帶有科學意義的評價。但是我們不應忘記,文明社會遺留下來的史料,都反映一定階級的意志,表現了作者所屬階級的觀點。這些觀點不僅集中地反映在「君子曰」,「太史公曰」、「臣光曰」和大量的「論」、「贊」、「評」里,而且也反映在章節安排與材料取捨上。有時甚至簡單到一個字或一個詞,如「侵」、「伐」、「圍」、「弒」、「誅」、「殺」等等,也都包含著作者的觀點,這就是所謂「春秋筆法」。我國古代史學中確曾有過「秉筆直書」,它是可供我們繼承和發揚的優良傳統之一。
所謂「秉筆直書」,是指某些優秀的史學家真實地記述了部分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本來面貌,不隱瞞自己的觀點。但是,這種記述並不能擺脫時代和階級的局限。而且大多數舊的史學家,也沒有做到這一點。所以劉知幾慨嘆道:「史之不直,代有其書」(《史通·曲筆》)。事實上,大量的舊史料都帶有階級烙印,都不同程度地被歪曲了。面對這樣的史料,只有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加以分析研究,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來,如果忽視了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分析研究,片面強調「論從史出」,那怎麼稱得上是馬克思主義史學呢?
有人曾說,只要掌握了大量史料,然後加以科學的考訂,合理的安排,就可以從中得出正確的結論。我們認為,如果問題僅僅是對某些具體史料的考訂,這種看法也許是不無道理的。然而,如果問題超出這個范圍,情形就大不相同了。歷史科學是由多門學科組成的,其中各門學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內容和研究目的,涉及的問題非常廣泛,不僅僅是對某些具體史料的考訂。對史料的搜集、整理、校勘、考訂等等,屬於史料學的范圍。史料學只是歷史科學中的一門學科,史料學不等於歷史學。只搞史料的考訂、編排,最多能把一個個的個別史實弄清楚,而不能找出各種史實之間的互相聯系,發現歷史的規律性。誠然,掌握足夠的可靠的史料,才談得上從中引出正確的結論,但這不等於掌握了歷史發展的規律性。而歷史科學的根本任務,又恰恰在於後一方面。我們衡量歷史研究的水平,不單看它擁有多少史料,主要還是看它根據這些史料所揭示的歷史規律的深度與廣度。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的許多史學家,曾對不少史料作了考訂和排比,對不少歷史事件作了生動具體的記述,對不少歷史人物作了相當中肯的評價,但是從全局來看,他們都沒有也不可能把歷史研究變成科學。對許多歷史現象,他們或者感到惶惑不解,或者表現出階級偏見;對歷史的發展規律,他們要麼是茫然無知,要麼就是作些主觀武斷的臆測。正象列寧所指出的那樣,他們至多是積累了片斷收集來的未加分析的事實,描寫了歷史過程的個別方面,而不能摸到社
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也不能把歷史當做一個十分復雜並充滿矛盾但畢竟是有規律的統一過程來研究。深刻認識歷史的本質,真正掌握歷史的規律,是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後的事。自從馬克思恩格斯發現了歷史唯物主義,歷史研究才達到科學的高度。這就啟示我們,要發展歷史科學,單講「論從史出」
是不行的,還必須在史學研究中堅持馬克思主義,有正確的理論指導。
在史學研究中,既不能片面強調理論,輕視史料;也不能片面強調史料,輕視理論。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和掌握大量的確鑿的史料,是史學工作者的兩項不可缺少的基本功。這兩項基本功相互聯系,相輔相成,不是毫不相干或彼此對立的。不從史料出發,搞本本主義,會阻礙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發展;匍匐在史料上,搞唯史料主義,也難以推動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前進。馬克思主義史學任何時候都不能離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有這個指導和沒有這個指導是大不相同的。郭沫若、範文瀾、吳晗、翦伯贊等許多優秀史學家,都從不同角度對馬克思主義史學做了卓越的貢獻,他們都是史料、理論並重的。在許多問題上,他們所使用的史料,大多仍然是前人所用過的史料,然而他們卻得出了嶄新的結論。這是為什麼?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有馬克思主義理論作指導,善於對這些史料作科學分析,因此能撥開歷史的迷霧,發現歷史的本質。如果沒有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只講「論從史出」,他們就無法超過前人,不可能做出卓越的貢獻。在這方面。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有關歷史論著更能說明問題。恩格斯的名著《德國農民戰爭》中,關於農民起義和托馬斯·閔采爾的全部料材,都是從戚美爾曼的《偉大農民戰爭史》一書中借用的。戚美爾曼熱愛自己的研究對象,在他的著作中處處為被壓迫階級辯護。恩格斯公正地指出:他的著作,「不失為一部最好的資料匯編」,「是德國唯心主義歷史著作中值得嘉許的一個例外,就當時來說,它還是寫得很富於現實主義精神的」(《〈德國農民戰爭〉序言》)。他是從史料出發論述問題的,論述中也不乏真知灼見。但是就整體來看,他的論述缺乏內在聯系,沒有擺脫歷史唯心主義的羈絆。恩格斯的《德國農民戰爭》雖然在有關問題上沒有提供新材料,然而卻深刻地闡明了這次農民戰爭的歷史進程,精闢地分析了這次農民戰爭的起源和結局,透徹地論述了參加這次153農民戰爭的黨派的立場與理論,又一次發揮了由馬克思指出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兩部著作從同樣的材料出發,結論的正確性和深刻性卻如此不同,這又是為什麼?原因同樣應當從作者有無馬克思主義理論作指導這方面去尋找。「論從史出」本是可以作為唯物論口號的,但是如果把它絕對化,忽視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作用,這個口號可能導致不好的結果。
三、還是「實事求是,史論結合」的提法好一九四一年毛澤東同志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深刻批評了不注重研究現狀、不注重研究歷史、不注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應用的學風,批評了理論和實際相分離的主觀主義的反科學的方法,強調實事求是,強調理論和實際結合。他對「實事求是」作了如下解釋:「『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怎樣才能做到「實事求是」呢?他說:「要這樣做,就須不憑主觀想像,不憑一時的熱情,不憑死的書本,而憑客觀存在的事實,詳細地佔有材料,在馬克思列寧主義一般原理的指導下,從這些材料中引出正確的結
論。這種結論,不是甲乙丙丁的現象羅列,也不是誇誇其談的濫調文章,而是科學的結論。「這段三十九年前的話,今天聽來何等親切!對於今天的史學研究,這段話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實事求是「,本來就是針對研究現狀和研究歷史等問題而提出的,因此對史學研究無疑完全適用:」理論和實際結合「,在史學研究中就是史論結合。據此,我們認為,治史方法還是概括為」實事求是,史論結合「為好。
「實事求是,史論結合」,要求我們從客觀歷史實際出發,詳細佔有史料,並且以正確的理論作指導進行認真細致地研究。對史料,不能有任何主觀隨意性,不可抓取片斷的事實去適應某個現成結論,而應當「從事實的全部總和、從事實的聯系去掌握事實」(《列寧全集》第23卷第279頁),同時對這些事實加以馬克思主義的分析。
「實事求是,史論結合」,還要求我們用科學的態度對待理論。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它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是被無數歷史實踐證明了的普遍真理,所以在歷史研究中是應當嚴格遵循的,違背了就會犯誤錯;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歷史問題所做的個別結論,是根據特定的歷史現象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得出的,因此我們不能死抱住這些結論不放,而應當根據客觀歷史實際及時地改變那些必須改變的部分;同時,我們還要敢於從新的歷史材料出發進行新的理論創造,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在後一點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都曾為我們提供過偉大的示範。一八八四年,恩格斯發表了《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這是科學社會主義主要著作之一,在原始社會史研究方面有劃時代的意義。但是恩格斯並沒有把它當作「終極真理」,一八九一年第四版里,他又吸取了新的歷史資料和新的理論觀點,對這本書的論點進行了許多補充和修改。恩格斯這種態度,就是實事求是的態度。我們在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歷史時,也應當採取這種態度。列寧說:「我
們決不把馬克思的理論看做某一種一成不變的和神聖不可侵犯的東西;恰恰
相反,我們深信:它只是給一種科學奠定了基礎,社會主義者如果不願落後於實際生活,就應當在各方面把這門科學推向前進「(《列寧全集》第4卷第187頁)。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指導無產階級各項事業的理論,不應該也不可能停滯不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無產階級需要用新的結論和新的原理來代替那些過時了的舊結論和舊原理。這原是經典作家們生前用以發展他們理論的方法,也應是我們發展他們理論的一155個必要途徑。今天,史學領域中有許多新問題需要我們解決,我們應當堅持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原則,實事求是,勇於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史學,豐富馬克思主義理論。
要做到「實事求是,史論結合」,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就史學界的現狀來看,我們既需要加強理論學習,也需要努力做好資料工作,更需要解決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問題。建國以後,史學領域出現的空談理論、不務
實際的本本主義傾向和滿足於史料羅列、輕視理論指導的經驗主義傾向都沒
有得到徹底糾正,十年內亂中「影射史學」造成的嚴重創傷也沒有最後痊癒。
這幾年雖然理論探討逐步活躍,鑽研史料日益認真,但要做的工作還多得很,我們應當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不斷實踐,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