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教學方法由誰提出的

教學方法由誰提出的

發布時間:2022-08-01 18:17:33

① 暗示教學法誰提出的

相關推薦: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基礎知識》知識點|高頻考點匯總

暗示教學法是保加利亞學者洛扎諾夫以現代生理學和心理學為基礎提出來的,是現代教學方法中最具有情緒色彩的一種教學方法。洛扎諾夫經過9年的實驗研究,證實了「暗示超常記憶力」的存在。1966年他進行了一天教1000個英語單詞的實驗。結果表明,良好的學習氣氛能使外語學習的效果成倍提高。從此,暗示教學法在保加利亞得到全面推廣,並很快在世界各國流行開來。
(一)暗示教學法及其基本原則(教綜19天速學班1.1元於10月20日開課)
1.愉快而不緊張與高度心理鬆弛的原則。這條原則要求學習過程保持愉快而自由, 精神鬆弛而不緊張,使學生感到學習的每一分鍾都是享受,教室里的氣氛始終充滿了樂趣、歡快、輕松和舒適。只有消除了心理和生理上的緊張狀態,人的思維活動才可能最活躍,學生的自信心提高,才有利於學習成績的提高。
2.有意識與無意識的統一、理智與情感統一的原則。有意識和無意識活動都是人在復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心理活動,但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中,總是過分強調學生的有意識的心理活動,而忽視了其他的無意識的心理活動,忽略了感情對理性、無意識對有意識的調節制約作用,把學生單純看作理性動物,看作控制論的機械。洛扎諾夫認為,無意識心理活動使人們能和環境保持平衡,而且一切有意識的活動都建立在無意識組合之上。因此, 如果教師不顧學生的無意識活動,這種「不顧」只能愈發造成理性和感性之間的矛盾,加重了有意識和無意識之間的活動失調, 使二者失去平衡,不能和諧統一地起作用, 以至造成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大大降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把學生看做是理性和感性同時在活動的個性整體, 絕不可只顧理性而不顧感性,只顧有意識而忽視無意識· 洛扎諾夫進一步指出, 只有當有意識和無意識達到和諧統一時,學生的記憶力、理解力、想像力和個性才能得到充分發展。
3.暗示相互作用的原則。暗示手段多種多樣, 這就要求教師要善於選擇暗示手段, 利用其暗示手段之間的相互作用, 建立教師和學生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最起碼關系。這種師生關系, 不但能控制學生的情感, 而且能使之與理智趨於一致,使學生通過有意識與無意識心理活動兩種渠道去更多更快地接受知識。
(二)暗示教學法的途徑(教綜19天速學班1.1元於10月20日開課)
1. 心理途徑。要求教師特別重視無意識的知覺,尤其是外圍知覺,創造愉快氣氛,消除緊張氣氛,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和喜悅,把暗示引向激發人的潛力,創造高度的動機和好奇心、求知慾。
2.教學的途徑。暗示教學法要求教材具有濃厚的趣味性,要求教師對環境的布置和教材內容之間充分協調,用愉快的背景,首先排除學生對課文的困惑感,使其充滿了信心要把對信息編碼的概括向教學單元擴大,使學生從課文的單詞、單個句子、單個概念的理解轉向整個句子、整個單元的理解上,最後從整體上掌握知識。
3.藝術的途徑。藝術本來就是付諸人的直覺和感情的,因而利用藝術手段進行教學, 感染能力強,效果好。教學過程中利用音樂、文學等藝術形式與所教內容結合起來,容易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 暗示學法對現代教學的啟示(教綜19天速學班1.1元於10月20日開課)
現代的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是要以人的發展為本, 即關注學生的情緒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關注人正是新課程的核心標准。暗示教學法最有價值之處就在於這點:它把教育對象真正置於教育主體地位,它對我們現代教育所倡導的教學觀有著重要的意義。

中公講師解析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秘籍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方法是誰提出的

陶行知提倡「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方法
教學做合一
源自中國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學理論。視「教學做」為一體。「做」是核心,主張在做上教,做上學。強調「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繫上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繫上說,做便是學。」還要求「以教人者教己,在勞力上勞心。」
在這個定義下,先生與學生失去了通常的嚴格的區別,在做上相教相學倒成了人生普通的現象。《教學做合一下之教科書》 《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650頁
1925 年在南開大學講演時提出,並在此後的《中國師范教育建設論》、《教學做合一》、《藝友制的教育》等論著中多次闡發。他認為,教學做合一是生活現象的說明,也是教育現象的說明。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

③ 愉快教學法提出者是誰

美國教育家克伯屈在1918年發表的《設計教學法》一書中,詳細地論述了設計教學法的理論基礎和實施步驟.因而成為此教學法的代表人物。愉快教學法
愉快教學法,簡單地說就是在課堂上通過教師的引導,能夠調動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有課堂教學和愉快教學法兩重性質。特點
課堂教學愉快教學法有以下幾個特點:

①它面對的是全體學生而不是個別學生

這是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本身的一個特點,課堂教學愉快教學法旨在調動全體同學的內在學習動力。

②學生的注意必須指向同一方面

這是相對教學內容而說的,在同一節課內(除復式班外)相同年級的學生之間學習相同的內容。

③調動學生的內在的學習動力

調動學生的內在的學習動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教與學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調」就是教師的「教」起主導作用,「內在動力」就是學生的「學」起主體作用,主體的內在動力要以主導的意圖為方向。也就是說,沒有以主導意圖為方向調動主體的內在動力的都不是愉快教學法。

④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沒有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仍然不是課堂教學愉快教學法的正確運用,至少可以說是不成功的愉快教學法。

技巧
愉快教學是個大概念。凡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目的,而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掌握知識、技能的教育教學方法,都屬於愉快教學。

愉快教學得到了國家教委的肯定,也為廣大教師所接受。愉快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的做法,注意發揮情感的作用,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減輕了學生負擔。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於1854年就提出了「快樂教育」的思想。他認為學習如果能給學生帶來精神上的滿足和快樂,即使無人督促,也能自學不輟。他的理論完全符合心理科學,因此,根據他的理論創造的各種課堂快樂教學法,在英國教育界普遍得到師生的歡迎。

最近幾年來,我國廣大小學教師和研究工作者,針對小學生天真活潑、好唱好跳的特點,不失時機地利用兒童智力發展的最佳期,積極挖掘教材本身所蘊含的快樂因素,把快樂引進課堂,創造了不少式教學方法。這里粗做一些搜集和整理,以供學習借鑒。

愉快游戲式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戲是由愉快原則促動的,它是滿足的源泉。」游戲是兒童的天堂。做游戲可以滿足他們愛動好玩的心理,使他們的注意力不但能持久、穩定,而且注意的緊張程度也較高。在游戲中,兒童的情緒始終很高漲,並在愉快的氣氛中進行著。例如,根據初入學兒童對學習活動的過程和方式最感興趣,而對學習的內容和結果不大注意的特點,適當採取一些具有游戲因素的練習,如:投籃比賽、小鳥回家、對號入座、數字排隊等游戲,更能吸引和保持兒童的注意力。

一位教師上思想品德課《橫過馬路要走人行橫道線》時,將學生帶到學校附近的三岔路口進行現場教學。首先,他引導學生看清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的位置;再指導學生觀察來往車輛怎樣在紅綠燈的指揮下「前進」和「停車」;接著引導學生看清人行橫道線,明確為什麼要走人行橫道線的道理;然後請交通民警叔叔現場講述發生車禍時的慘狀;最後按交通規則的要求,讓學生練習排隊橫過馬路。這種通過現場活動進行教學的方式,比坐在課堂上單純講交通規則要生動形象得多。

游戲,是最受兒童喜愛的一種活動。在語文、數學課中常用的游戲,就有「套圈答題」、「抽簽背詩」、「找朋友」等100多種,效果很佳。

④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誰提出的

是孔子提出的。
「有教無類」出自於《論語衛靈公》一文中,其意思主要是表達,對於任何人都應該對他進行教育,對待教育對象,不應該存在類別之差,更不應該存在階級和貧富之差。
孔子是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的第一人,並且孔子在教育思想上也有著相當高的成就,多種教育方法更是一種沿用至今,比較耳熟能詳的有「經邦濟世」、因材施教「、「溫故而知新」、「舉一反三」等等,除此之外,孔子還十分注重童蒙、啟蒙教育。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
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是實事求是的做學問的基本素質;
2、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種不同的性格,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強教學效果;
3、三人行,必有吾師焉:只有虛心向別人請教,才能不斷完善自己;
4、勤於思考:只有勤學善問,才能得到知識;
5、溫故而知新:經常復習以前學過的知識,才能學好新知識;
6、不恥下問:提倡人人好學虛心求教。

⑤ 發現教學法是誰提出的

發現教學法的思想淵源可上溯到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產婆術」教學方法和近代西方教育家盧梭、第斯多惠、斯賓塞等人的教學思想,然而當代各國教師廣泛採用此法乃是美國教育家布魯納積極倡導的結果。

布魯納提出的上述著名論斷構成了發現教學法的理論依據,布魯納認為學習、了解一般的原理原則固然重要,但尤為重要的是發展一種態度,即探索新情境的態度,做出假設,推測關系,並應用自己的能力,以解決新問題或發現新事物的態度。

布魯納認為,教育工作者的任務是:把知識轉換成一種適應正在發展著的形式,以表徵系統發展順序作為教學設計的模式,讓學生進行發現學習(discovery learning)。所謂發現,當然不只限於發現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的行動,還包括用自己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形式。

發現教學法的特徵

(1)教師注重的是對學生的啟發、引導,學生只有通過獨立思考與實踐,才能獲得知識、技能,同時教師注意把學生的學、問、思、辯、行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有利於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索的技巧、全面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

(2)在教學中遵循「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的辯證關系,從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自我激勵的內在動機。

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研究問題的方法,即「興趣的培養」與「方法的教授」是發現教育的兩個基本要素。

(3)解決問題的辦法、發現學習的結果是在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啟發、引導和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找出的,從而使學習的過程、學習的結果更有利於學生記憶的保持,甚至終身難忘。

但是這種教學法也有缺點,它的缺點是花費時間較多,延長教學過程,不利於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技能和技巧。

⑥ 最早提出常識教學法的人是誰

最早提出常識教學法的人是,孔子。
研究小學常識科教學的原理和方法,分科教學法之一。 \n中華民國時期,國民黨政府教育部1936年公布的《修正小學課程標准》,把小學低、中年級(1~4年級)的社會和自然兩科合並為常識;高年級(5~6年級)仍設社會和自然兩科,統稱常識。從此便有常識教學法。但其內容實際還是小學社會和自然兩科教學法。1942年國民黨政府教育部公布的《小學課程標准總綱》規定,小學低、中年級設常識科,並決定常識科包括社會、自然和衛生的基本常識。高年級設包括公民、歷史、地理等知識在內的社會科和自然科。在這一時期的常識教學法,也就是歷史教學法、地理教學法、自然教學法等這幾門學科的統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停授國民黨政府設的公民課。1950年教育部印發的《小學課程暫行標准初稿》規定,小學低年級不設常識,1~2年級的社會、自然、衛生等常識,在各科中隨機教學。中年級設常識,高年級設政治常識、歷史、地理和自然等科。1952年教育部頒發的試行《小學暫行規程》(草案),規定小學1~3年級不設常識,教師應將自然、社會常識在語文及其他各科教學和課外活動中聯系進行。4~5年級設自然、歷史和地理3科。1955年教育部在正式公布《關於頒發「小學教學計劃」及「關於小學課外活動的規定」的命令》中,明確規定小學1~4年級不設常識,5~6年級設歷史、地理和自然3科。自此,常識教學法已隨小學教學計劃的改變而消失。一般統稱為常識的小學歷史、地理、自然等科的教學法,已分別為歷史教學法、地理教學法和自然教學法等所代替。

⑦ 美國近代教育改革中創立昆西教學法的教育家是誰

昆西教學法由美國教育家、「進步主義教育運動」最早的提倡者帕克所提出的一個試驗。

1、由來:
帕克在1875一1880年擔任馬薩諸塞州昆西市督學期間,針對傳統的教育的形式主義傾向,進行教育革新試驗。這些試驗成果被稱為「昆西教學法」。

2、主要內容:
帕克吸取了裴斯泰洛齊、福祿培爾等教育家的某些觀點,提出了一條基本原則;「教育要使學校適應兒童,而不是使兒童適應學校。」他的具體改革措施有:教學過程以兒童為中心,為學生安排各種活動;注重計算、測量、繪畫、手工勞動等課程以及各門學科的相互聯系;用報紙、雜志和活頁讀物代替教科書;強調理解,反對機械背誦,重視戶外觀察和實驗 室教學。這些改革措施對當時的教育很有幫助,「昆西教學法」因而名聲大振,各地紛紛前來參觀學習,掀起了所謂「昆西運動」,並成為美國「進步教育運動」的開端。單元教學法這是一種按照教材內容單元的劃分來組織教學過程,進行教學的方法。教材單元是編者根據學科知識的科學結構,考慮到學生的智能水平,知識基礎等因素而編制的。按照「單元」進行教學,在一定條件下,便於知識歸類,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有助於加速教學進程,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有時,教師也可以在鑽研教材體系的基礎上,根據具體情況,另行劃分教學單元。

3、教學過程:

單元教學的過程一般由自學探究、重點講授、綜合訓練、總結鞏固等四個步驟組成。實習作業法又稱「實習法」。是教師根據教學需要,組織學生在校內外從事一定實際操作的一種教學方法。目的在於獲得有關的實際知識和技能,鞏固已學知識,培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獨立完成規定工作的能力。它在自然科學的各門學科的教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各門學科的實習作業因學科性質不同而異,如數學課的測量實習,物理課和化學課的生產技術實習,生物課的植物栽培、採集標本和動物飼養實習,地理課的地形測繪實習等。實習法的特點是:強調實踐性、綜合性、獨立性和創造性,充分重視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體現理論和實際相結合、教學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原則。

4、基本要求:
使學生明確實習作業的目的意義和方法,讓學生獨立進行實習作業,教師巡視指導,隨著學生獨立工作能力的提高,可以鼓勵學生自己設計某些實習作業,以充分發揮其創造精神;教師要爭取生產部門協作,共同指導;還應注意加強遵守勞動紀律、愛護生產工具及公共財物的教育,實習結束,教師要對學生的實習活動進行總結評定。

⑧ 程序教學法是誰提出的

.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博爾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納,是美國心理學家,是新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創始人,也是新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
程序教學法是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提出的。他通過實驗,發現動物的行為可以運用逐步強化的方法,形成操作性條件反射。他把這種操作性條件反射的理論引入人的學習行為,用於學生的學習過程,認為學習過程是作用於學習者的刺激,和學習者對它作出的反應之間的連接形成過程。

⑨ 「發現教學法」是哪國是誰提出的

發現教學法:
完全由學生自己擬定過程,並親自動手進行實驗,從而得出結論的一種教學方法。發現活動基本由四個既連續又可反復的環節所組成。第一,明確所要發現的問題和過程:(1)確定目標;(2)確定路線、步驟和方法。第二,尋找、搜集和制備觀察實驗的生物材料,以便獲得觀察資料和數據;(3)獲得觀察實驗用的材料;(4)觀察和實驗;(5)記錄(包括繪圖);(6)分析;(7)進一步實驗;(8)記錄。第三,資料和數據的處理:(9)數據的處理(數學統計、表格化、線圖化);(10)分析綜合、推理判斷、歸納概括。第四,得出結論:(l1)發現規律性;(12)提出結論;(13)驗證結論。上述13個項目是基本的項目,它們之間還有若干更小的細節。它們的順序也是模式的,實際會有某些變動,例如某些項目可以刪去,某幾項有時又需要幾經反復才能進入下一項等。總之,上述第一至第四是生物學科學研究在中學生可接受范圍內的縮影。從內容上看,它是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一個具體過程。使學生理解這一過程,並能在實際中實行,那麼,培養學生獲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目的就算基本上達到了。
早在18、19世紀,法國教育家J.J.盧梭和美國教育家J.杜威等曾經提倡實踐過。20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J.S.布魯納根據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的智力結構發展理論,提出了此教學法。

閱讀全文

與教學方法由誰提出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耳鳴手術有哪些方法 瀏覽:759
根據教學情景設計教學方法 瀏覽:670
趣讀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458
普爾茶餅如何保存方法 瀏覽:116
後手開士角炮正確方法 瀏覽:821
體院館鍛煉方法 瀏覽:548
豬肉餡快速解凍最好方法 瀏覽:562
華為p9怎麼改變輸入方法 瀏覽:154
愛心沙發安裝方法 瀏覽:417
神奇訓練方法視頻 瀏覽:622
紅米3屏保時間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3
有效高效的教學方法 瀏覽:60
數字簽名通常有哪些方法 瀏覽:640
如何增加雌性激素的天然方法 瀏覽:695
明星怎麼由黑變白的方法 瀏覽:295
切換多個手機軟體的方法 瀏覽:256
爪子抓傷用什麼方法治療 瀏覽:150
電梯無線對講安裝方法說明 瀏覽:511
腦血栓治療方法圖片 瀏覽:655
氣缸psi計算方法 瀏覽: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