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樣訓練馬拉松
現代高水平馬拉松運動員訓練的特點:是訓練量大,訓練強度高,一天進行兩次訓練,總時間有時長達6個
小時以上。
現代馬拉松訓練有兩種不同的方法:一種是重點突出大里程訓練,澳洲、日本運動員被廣泛接受,他
們每周訓練量為210-25。公里,如克萊頓准備期達280-35。公里。另一種是重點抓質量訓練,如歐美運動
員,他們是在越野跑的基礎上增加場地訓練。.總之,堅持長期的科學訓練,是他們取得勝利的基礎. 在
我國馬拉松運動員中,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以內蒙為代表的耐力型運動員,一種是以雲南為代表的速度型
運動員,兩種訓練都有很好成績表現,從長遠角度出發,後者有較廣闊的發展前途.速度對馬拉松成績的
影響.
業余馬拉松運動員的訓練,究竟如何起步呢?我們採取在努力提高有氧耐力訓練的同時,重視無氧耐
力的速度訓練的方法。
實踐證明,對於具備一定速度基礎的長跑運動員,應在不影響學習、工作、健康與訓練質量的前提下
,進行不間斷的有氧耐力訓練,三個半月後,即可見效.即:每周可有一次超長(30,35km)和一次稍長(
20,25km)訓練;每周另外幾天為短距離訓練(10,12km)。賽前兩周可跑30km(比賽的平均速度);賽前一周可
跑20km,採用此計劃的運動員第一次參加馬拉松比賽均取得了較好成績。
現在跑馬拉松的人們有常年堅持公路耐力跑的習慣,一般耐力發展較好,自練能力較差,生活無規律
,但是,對全面身體訓練不夠:尤以速度、力量素質發展更差,訓練缺乏科學性.
參加馬拉松競賽,就其性質來說,有兩種:一種是競技性;一種是健身性.後者居多數.根據我國職工余
暇時間及結構特點,我認為對我國業余馬拉松運動員的訓練,就近期來說,其指導思想,應以健身作為其
出發點,在訓練量的安排上,應從實際情況出發,考慮到訓練條件、對象和該項運動特點,制定一套業余
馬拉松運動負的訓練方法。
在訓練中,我們突出了以下幾個特點:
(一)全面身體素質訓練與專項訓練相結合:馬拉松項目主要是以耐力為基礎,同時相應發展速度、力
量、協調、柔韌和靈敏等素質。在一定的有氧代謝訓練基礎上,加強專項耐力訓練,逐步提高成績。我們
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身體素質訓練.
(1)耐力訓練:有兩種形式,一是心血管耐力練習.①定時跑( 60'-120')小強度;②勻速跑(30' -"-
50')中等強度,③越野跑(定時、定距、勻速、變速);中等強度以上,④計時跑(反復跑、間歇跑),大強
度。二是肌肉耐力練習.一般人對耐力有誤解,認為鍛煉肌肉耐力與心血管耐力毫不相干,因而忽視肌肉
力量素質訓練,其實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我們通過力量循環練習六個內容,進行6 --8組,時間為50'
".60',心率控制在150次/分,提高了肌肉耐力,同時也增強了心血管系統的機能,使訓練內容多樣化,
這樣訓練興趣高,收效大。
(2)速度訓練:現在業余馬拉松運動員多數是「半路起家」,長時間奔跑能力較強,而5000, 1000。米
的水平卻不高,因此,對速度訓練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妥善安排。考慮到隊員的年齡較大和基礎不牢,
我們則採取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即:在努力提高馬拉松耐力跑的同時,使速度得到相應的提高,以適應比
賽的需要(表21),我們採用如下訓練方法:①快速長跑:15' -35'; ②無氧訓練:間歇跑10一12X (400 m-1
-100 m):節奏跑(400一1200 m) X 6一8,也可以從長2000 -1600 -1400-1200-800 -400米中間休息3到4分
,也可作8 X1000 m ( 3' 10")反復跑,組間休息6'^-8'.②專項力量訓練:上坡跑、抗阻力跑等,坡度不
太陡,能保持跑的正確姿勢,沒有長的坡度(200 m以上),就多跑幾次短跑,跑時注意向前性,保持正常
步幅。坡度訓練可一直繼續到比賽前三周,接近比賽前三周上坡跑可由200-250米縮短到60-80米,長坡放
松跑,縮短距離後要加快,接近短跑速度,反復進行,如3-5次x2組,組間休息1',經過一個階段的練習
後便可跑10次x2組,組間休息3'。賽前三周,每周這樣訓練一次,就會覺得體力充沛,達到良好的競技狀
態,投入比賽. (3)柔韌性練習:跑者平時訓練,由於時間不充足,思想又不重視,經常不做准備活動和整
理活動性體操.多數人,柔韌性很差,體前屈只能手指觸地.柔韌性對途中跑動作是否能舒展,步幅是否開
闊都起了重要的作用.直接舒展起重要的作用,直接影響跑的速度.因此,要求跑步者每天在准備活動中做
一些正壓腿、正踢腿、前後左右劈腿和其它柔韌性練習,時間約15'。.途中跑時步幅才有舒展感,消除了
步子拉不開的現象,也可避免肌肉拉傷. (優秀馬拉松運動員的,耐力系數平均值高於我國,他們有繼續
提高馬拉松成績的速度基礎.市隊馬拉松運功員,襯力系數雖高,但也只能達到一般水平。國內外優秀馬
拉松運動員,由於有良好的500。術和1000。米速度,當他們第一次參加馬拉松比賽就取得了較好成績.)
(二)場內與場外訓練相結合:
場內便於進行有強度的場地訓練和帶器械的練習,克服以往隊員單純在公路上跑很長的距離而不要求
強度的做法。有的隊員由於缺乏5000 m, 。比賽的基礎,開始練習就跑很長的距離,因此,各項成
績提高緩慢。因隊員各自參加訓練的動機不同,個別隊員不願改變他們習』質了的平日練習內容,怕強度
訓練。為了防止訓練過度,在採用間歇訓練、反復訓練、變速訓練的過程中,應嚴格控制強度;在持續時
間延長,強度保持不變的情況下更應控制.同時應注意訓練後的恢復,』將場地段落跑和場外的有氧耐力
訓練有機結合起來。通過越野跑、公路跑、坡度跑、自然地形跑的訓練,可避免在場地練習時單調、呆飯
、易產生疲勞的缺點,提高了隊員耐久跑的積極性,完成了更大的跑量。實踐證明:這種耐力訓練對善內
臟器官機能和提高有氧代謝能力;發展一般耐力水平和增強腿部力量較為有效。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這種耐力訓練,可以使心臟得到有效的擴張,增加心肌擴張潛在能力的儲備和心
輸出量,但是,過多的耐力訓練也會使心肌「收縮儲備力」下降,心肌出現動力不足,心輸出量降低,不
僅影響速度;而且影響耐力。
同樣,雖然場地段落跑速度訓練可以提高心肌「收縮儲備力」,增加心臟排空能力,增大心輸出量;
適應比賽與提高馬拉松速度的需要,但是數量過多,強度過大的速度訓練,也會由於心肌「收縮儲備力」
過份地增加,而使心臟擴張能力受到影響,導致心輸出量下降,影響運動員的耐力.
因此,通常在安排場外耐力訓練與場內速度訓練的比例時,以及在應用強度大小時都必須產格注意以
上兩個方面的關系。
(三)展練與午練相結合:
根據餘暇時間的結構特點,體育鍛煉多安排在清晨.然而,究竟早晨訓練會不會有害於健康,能否有
助於成績的提高?
科學試驗證明,經過一夜的睡眠,人體內的能源對晨跑來說,是很充足的,清晨,人體內腎上腺皮質
激素分泌最旺盛,它能動員身體機能,促進體內糖元的代謝,使人體適應一於長跑時肌肉活動的需要。這
時練跑,人不易疲勞,並能獲得更好的效果。同時,一早晨空氣新鮮,晨跑訓練能使體內獲得更多氧氣,
促進新陳代謝,對增強心肺功能十分有益。
巴甫洛夫指出:由於每天有嚴格的生活制度的影響,一定神經過程的定型就在大腦皮層中逐漸形成和
鞏固起來.這就說切為什麼習慣於早晨訓練的運動員,能毫不困難地去進行早晨訓練,而且還感到自己的
精神很愉快。
早晨訓練是業余馬拉松運動員的基本訓練,但當晨練作為午練的補充訓練時,晨練的負荷量就應該比
午練小些,同時要考慮到前一天的運動量和訓練內容。對帶有檢查性的訓練,應有較長時間的恢復,一天
訓練兩次時,一般應等恢復了再訓練,有時恢復不到原來水平,也可以繼續進行,但不能老是這樣搞,否
則就會走下坡路.訓練後恢復得快慢與刺激強度、量、密度以及待續時間有關,與運動員的訓練水平也有
關,一般來說,運動員訓練水平越高,恢復得就越快。
運動員在早晨訓練時,對於習慣了的運動量是不會感到負擔過重的。
(四)重點訓練日與非重點日相結合:
一定要在重點日與非重點日相結合的基礎上安排訓練.我們一般採取星期日重點訓練日+星期一、二非
重點日十星期三重點日+星期四非重點日+星期五重點日+星期六非重點日的方法,連續交替進行.這種強度
訓練日與松訓練日相結合的方法,使運動訓練有張有馳,提高了跑的質量.如果肩毛鬍子一把抓放,沒有
重點課做保證,跑得雖多,而質量卻不高,跑得越多越難恢復,往往造成過度疲勞.
(五)運動量要大、中,小相結合:
我們採用周期節奏,每月四周一循環:第一、二周(大)耐力周,突出量,以完成數量為主,第三周(中
)專項周,保持一定量(相當前周的3/4 ),提高一下強度,第四周(小)身體訓練周,放鬆調整。
由於業余馬拉松運動員對量的適應能力快,但對強度適應能力慢,易產生過度疲勞的弱點,這就要求
節奏明顯,我們安排一周中身體素質訓練不少於兩次,要求練習動作快,幅度大,強度低,組間有間歇.
大訓練量訓練,一周安排2-3次,強度訓練每周以兩次為宜。周訓練次數8-10次為宜。這樣,由於平時練
習課次少,周期也不長,不會造成對機體的不良影響。實踐證明,周訓練量冬訓:男140-180k m,女120-
150k m:夏訓:男120^-180km;女90-130k m為宜。馬拉松比賽,全年不得超過兩次。
(六)、分散與.集中訓練相結合:
業余馬拉松隊的訓練是以分散訓練為主,集中訓練為輔的。集中訓練日,隊員可在教練的指導下進行
訓練,而大部分時間,隊員是在無教練親自指導下,進行分散訓練.由於隊員A練刻苦,事業心強,加之三
三倆倆的結伴訓練,也起到相互促進與監督的作用。但是,由於主、客觀條件的影響,隊員在訓練計劃的
執行上卻有不小差別,分散訓練時執行計劃得好壞,直接影響集中訓練時的效果,所以說分散訓練是集中
訓練的保證,而集中訓練的結果,又在不斷檢驗、指導、推動著隊員分散訓練時計劃的執行,兩者互相依
存,有機結合,缺一不可。
② 業余馬拉松, 如何訓練
全面身體素質訓練與專項訓練相結合:馬拉松項目主要是以耐力為基礎,同時相應發展速度、力量、協調、柔韌和靈敏等素質。在一定的有氧代謝訓練基礎上,加強專項耐力訓練,逐步提高成績。我們主要從二個方面進行身體素質訓練:
(1)耐力訓練:有兩種形式,一是心血管耐力練習.①定時跑( 60'-120')小強度;②勻速跑(30' -"-50')中等強度,③越野跑(定時、定距、勻速、變速);中等強度以上,④計時跑(反復跑、間歇跑),大強度。二是肌肉耐力練習.一般人對耐力有誤解,認為鍛煉肌肉耐力與心血管耐力毫不相干,因而忽視肌肉力量素質訓練,其實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我們通過力量循環練習六個內容,進行6 --8組,時間為50'".60',心率控制在150次/分,提高了肌肉耐力,同時也增強了心血管系統的機能,使訓練內容多樣化,這樣訓練興趣高,收效大。
(2)速度訓練:現在業余馬拉松運動員多數是「半路起家」,長時間奔跑能力較強,而5000, 1000。米的水平卻不高,因此,對速度訓練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妥善安排。考慮到隊員的年齡較大和基礎不牢,我們則採取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即:在努力提高馬拉松耐力跑的同時,使速度得到相應的提高,以適應比賽的需要(表21),我們採用如下訓練方法:①快速長跑:15' -35'; ②無氧訓練:間歇跑10一12X (400 m-1-100 m):節奏跑(400一1200 m) X 6一8,也可以從長2000 -1600 -1400-1200-800 -400米中間休息3到4分,也可作8 X1000 m ( 3' 10")反復跑,組間休息6'^-8'.②專項力量訓練:上坡跑、抗阻力跑等,坡度不太陡,能保持跑的正確姿勢,沒有長的坡度(200 m以上),就多跑幾次短跑,跑時注意向前性,保持正常步幅。坡度訓練可一直繼續到比賽前三周,接近比賽前三周上坡跑可由200-250米縮短到60-80米,長坡放鬆跑,縮短距離後要加快,接近短跑速度,反復進行,如3-5次x2組,組間休息1',經過一個階段的練習後便可跑10次x2組,組間休息3'。賽前三周,每周這樣訓練一次,就會覺得體力充沛,達到良好的競技狀態,投入比賽.。
希望採納,謝謝!
③ 如何訓練才能參加馬拉松比賽呢
您好,我現在身邊很多朋友都熱衷跑步,而且越來越多人去參加馬拉松比賽,我想知道怎麼訓練才能參加馬拉松呢?
首先你得考慮到自己是要成為一名職業馬拉松選手還是業余馬拉松選手,職業馬拉松選手的要求是相當高的,它考慮的不僅是個人的努力訓練,而且與個人的先天賦予的素質具有較大的關系。
1. 耐力訓練:有兩種形式,一是心血管耐力練習。①定時跑( 60'-120')小強度;②勻速跑(30'-"-50')中等強度,③越野跑(定時、定距、勻速、變速);中等強度以上,④計時跑(反復跑、間歇跑),大強度。二是肌肉耐力練習,一般人對耐力有誤解,認為鍛煉肌肉耐力與心血管耐力毫不相干,因而忽視肌肉力量素質訓練,其實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我們通過力量循環練習六個內容,進行6 --8組,時間為50'".60',心率控制在150次/分,提高了肌肉耐力,同時也增強了心血管系統的機能,使訓練內容多樣化,這樣訓練興趣高,收效大。
2. 速度訓練:現在業余馬拉松運動員多數是“半路起家“,長時間奔跑能力較強,而5000米和1000米的水平卻不高,因此,對速度訓練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妥善安排。我們採用如下訓練方法:①快速長跑:15' -35'; ②無氧訓練:間歇跑10-12X (400 m-1100 m):節奏跑(400-1200 m) X 6一8,也可以從2000 -1600 -1400-1200-800 -400米中間休息3到4分,也可作8 X1000 m反復跑,組間休息6'-8'.
②專項力量訓練:上坡跑、抗阻力跑等,坡度不太陡,能保持跑的正確姿勢,沒有長的坡度(200 m以上),就多跑幾次短跑,跑時注意向前性,保持正常步幅。坡度訓練可一直繼續到比賽前三周,接近比賽前三周上坡跑可由200-250米縮短到60-80米,長坡放鬆跑,縮短距離後要加快,接近短跑速度,反復進行,如3-5次x2組,組間休息1',經過一個階段的練習後便可跑10次x2組,組間休息3'。賽前三周,每周這樣訓練一次,就會覺得體力充沛,達到良好的競技狀態,投入比賽。
3. 柔韌性練習:跑者平時訓練,由於時間不充足,思想又不重視,經常不做准備活動和整理活動性體操。多數人柔韌性很差,體前屈只能手指觸地.柔韌性對途中跑動作是否能舒展,步幅是否開闊都起了重要的作用。直接舒展起重要的作用,直接影響跑的速度.因此,要求跑步者每天在准備活動中做一些正壓腿、正踢腿、前後左右劈腿和其它柔韌性練習,時間約15'。途中跑時步幅才有舒展感,消除了步子拉不開的現象,也可避免肌肉拉傷。
2場內與場外訓練相結合
場內便於進行有強度的場地訓練和帶器械的練習,克服以往隊員單純在公路上跑很長的距離而不要求強度的做法。為了防止訓練過度,在採用間歇訓練、反復訓練、變速訓練的過程中,應嚴格控制強度;在持續時間延長,強度保持不變的情況下更應控制.同時應注意訓練後的恢復,將場地段落跑和場外的有氧耐力訓練有機結合起來。通過越野跑、公路跑、坡度跑、自然地形跑的訓練,可避免在場地練習時單調、呆飯、易產生疲勞的缺點,提高了耐久跑的積極性,完成了更大的跑量。實踐證明:這種耐力訓練對改善內臟器官機能和提高有氧代謝能力;發展一般耐力水平和增強腿部力量較為有效。
3晨練與午練相結合
根據餘暇時間的結構特點,體育鍛煉多安排在清晨。然而,究竟早晨訓練會不會有害於健康,能否有助於成績的提高?
科學試驗證明,經過一夜的睡眠,人體內的能源對晨跑來說,是很充足的,清晨,人體內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最旺盛,它能動員身體機能,促進體內糖元的代謝,使人體適應一於長跑時肌肉活動的需要。這時練跑,人不易疲勞,並能獲得更好的效果。同時,一早晨空氣新鮮,晨跑訓練能使體內獲得更多氧氣,促進新陳代謝,對增強心肺功能十分有益。
4重點訓練日與非重點日相結合
一定要在重點日與非重點日相結合的基礎上安排訓練。我們一般採取星期日重點訓練日+星期一、二非重點日十星期三重點日+星期四非重點日+星期五重點日+星期六非重點日的方法,連續交替進行.這種強度訓練日與放鬆訓練日相結合的方法,使運動訓練有張有馳,提高了跑的質量。沒有
重點課做保證,跑得雖多,而質量卻不高,跑得越多越難恢復,往往造成過度疲勞.
5運動量要大、中,小相結合
我們採用周期節奏,每月四周一循環:第一、二周(大)耐力周,突出量,以完成數量為主,第三周(中)專項周,保持一定量(相當前周的3/4 ),提高一下強度,第四周(小)身體訓練周,放鬆調整。
由於業余馬拉松運動員對量的適應能力快,但對強度適應能力慢,易產生過度疲勞的弱點,這就要求節奏明顯,我們安排一周中身體素質訓練不少於兩次,要求練習動作快,幅度大,強度低,組間有間歇.
大訓練量訓練,一周安排2-3次,強度訓練每周以兩次為宜。周訓練次數8-10次為宜。這樣,由於平時練習課次少,周期也不長,不會造成對機體的不良影響。實踐證明,周訓練量冬訓:男140-180k m,女120-150k m:夏訓:男120-180km;女90-130km為宜。馬拉松比賽,全年不得超過兩次。
④ 馬拉松跑步訓練方法
關於馬拉松,隨著跑友們參加的比賽越來越多,經驗也越來越豐富,很多人也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訓練體系和風格,不過,萬變不離其宗,現如今推廣在跑友和專業運動員當中的基本訓練方法是相通的,今天,我們馬拉松助手就給大家詳細解讀一下各種訓練方法該怎麼練,有怎樣的作用。
1、長距離跑
定義:長距離跑,一般指超過26公里的跑步訓練。
目的:提升耐力,為42,195公里的距離的煎熬做准備。
不過,對於長距離,我們大多數人都有一個誤區,就是凡跑長距離,則必是慢跑,這樣收益不會太大。想要獲得最大的效益,需要在正確的強度下進行長距離跑,要明確一個准則,長距離跑,不應該是慢跑,慢跑的目的只是為了緩解身體疲勞而用的。
長距離跑訓練最有益的配速應當是比馬拉松目標配速慢10%~20%。對於大多數跑者來說,這個配速應當是最大心率的74%~84%。在這個強度下,才能達到長距離訓練應有的效果,那就是跑得足夠努力,但強度又沒有沖出限制,這樣一來,第二天可以更快地恢復過來進行下一場訓練。
長距離跑的方式,應該採取負分段跑法。
負分段跑法,簡單說就是前慢後快,慢慢提速,從馬拉松目標配速的20%開始,逐漸加速到馬拉松目標配速的10%。
2、中長距離跑
定義:中長距離跑一般指18到26公里的訓練。
目的:維持強度稍大的持久力。
如果說30公里以上是訓練馬拉松耐力的最好距離,那麼18到26公里的中長距離訓練就是半馬耐力絕佳的訓練方式,這種訓練要稍高於長距離訓練的配速以達到更高一個層級的強度耐力提升效果。
但盡管如此,中長距離耐力訓練也不要把速度提高的過快,因為相對與全馬訓練來說,它更像是縮減版的長距離跑,也就是說,在自己狀態不好,不足以跑長距離的時候,可以用中長距離取代。
3、馬拉松配速跑
定義:馬拉松配速跑也屬於中長距離練習范圍,旨在用馬拉松目標配速完成大部分里程。
目的:模擬比賽感,增強信心。
現在,很多跑著開始重視馬拉松配速跑,承認它的價值以及提升成績的作用。
與中長距離訓練相同,馬拉松配速跑也應該由相對舒適的狀態開始訓練,在訓練的最後階段提升到馬拉松目標配速。
比如,我要跑30公里,其中前面5公里作為熱身跑,在後面的25公里,全部按照目標配速進行。訓練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讓身體提前適應比賽當中的強度。除此之外,如果有條件的話,在氣候、溫度、路線方面也要盡可能的模仿比賽線路。
對於多數人來說,馬拉松目標配速的心率應該是最大心率的79%~88%。
4、有氧跑
有氧跑基本包含兩個層級,一個是標准有氧強度,一個是更舒適的的有氧強度。
它比乳酸門檻跑的速度慢,比中長距離的訓練短,比恢復跑的速度快。有氧跑的目的則很簡單,就是為了通過訓練量的增加來提升有氧能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拉量。
有氧跑量的充分能有效的提高比賽狀態,因為很多與耐力進步相關的適應性提升都與跑量有關。
對於普通跑者來說,有氧跑的最佳強度應該是比馬拉松目標配速慢15%到25%。在這個配速下奔跑,跑者的心率一般是最大心率的70%到80%。
衡量是否為有氧跑的標准就是第二天是否能進行強度訓練,如果不能,那證明有氧跑訓練過度了。
5、乳酸門檻跑
定義:乳酸門檻跑是指在練習中有至少20分鍾是以乳酸閾值配速進行訓練的節奏跑。大約相當於15公里到半程馬拉松的比賽配速。
對於普通跑者來說,這個配速對應的是最大心率的82%到91%。節奏跑為了提高選手的維持高速配速的能力,進而會提升馬拉松成績,訓練一般需要3到5公里的熱身,結束之後要安排10到15分鍾的放鬆。
一般的節奏跑可以安排6到11公里的距離。總體相加約為16到20公里.
6、間歇跑
最大攝氧量間歇跑距離應該在400到1600米之間,通常情況下是以現在的5公里比賽配速訓練,實際上,間歇的作用在5公里和10公里的比賽重要性會更高,這也是為什麼馬拉松選手一周的間歇訓練最多不超過2次的原因。
當然,間歇的好處非常多,想提高成績這種訓練方法必不可少。
間歇訓練來自20世紀30年代,運動員使用這種方法來提高自己的體能。間歇訓練對心臟的改善作用主要來源於每次訓練當中的休息期。
最初的間歇訓練,是在30到70秒的時間里讓運動員心率保持在170到180之間,再休息階段,再讓隊員的心率下降到120,在這樣的基礎上循環往復。
⑤ 馬拉松 訓練方法
1.跑夠就行
「保持健康」是馬拉松訓練中最重要的建議,絕大多數人都忽視了這條。這就是說你不要練得太狠然後受傷,最好是稍微訓練少一些而讓人感到強健和充滿慾望,而不是訓練過量。方法當然就是在這兩者之間找到一條合適的界線。
2.慢慢加量
每周跑量只增加10%。在長距離跑達到10英里之前,每次只增加1英里,然後如果你還想增加距離,每次增加2英里。同時要加入恢復的周和恢復的日子。以下是個類似的8周馬拉松訓練每周跑量(英里):20-22-24-20-26-28-30-20。
3.恢復,恢復,還是恢復
不用一周七天都拚命訓練,你只需要一周聰明地訓練3-4天就可以了,這是北愛荷華州立大學在1994年的一項研究中證實的,表明一周4次訓練的跑步者與那些一周訓練六次跑量多20%的跑步者的水平差不多。現在一個類似的方法就是Furman的FIRST馬拉松訓練計劃 ,其中70%的跑步老手將他們的訓練時間修改為一周三次。
4.進行長距離跑
這是毋庸置疑的。你的馬拉松經歷越少,跑得越慢,長距離跑 對你越重要。你需要讓自己適應用雙腳跑過3小時、4小時或者更長時間。絕大多數專家建議長距離跑的時間為2個半小時到3個小時;而Jeff Galloway建議跑更長的時間,不過中加包括一些走路休息。只要你能健康而強健的站在起跑線上,一切都ok。
5.練習馬拉松配速
Ann Alyanak是代頓大學的一名教練,她在去年春天的波士頓馬拉松中跑出了2:38,將個人最好成績提高了10分鍾。她相信她的關鍵就是在訓練計劃中增加了「遞進的馬拉松配速」長距離跑。Alyanak作兩英里的熱身跑,然後用比馬拉松配速慢40秒的速度跑6英里,然後比馬拉松配速慢20秒的速度再跑6英里,最後6英里用馬拉松配速完成。「我在波士頓可以戰勝消極的因素。」她說道。
6.增加你乳酸門檻跑的距離
乳酸門檻跑一開始是以4英里為准而由天才教練Jack Daniels博士提出的,然後另外一個天才教練Joe Vigil博士建議Deena Kastor將乳酸門檻跑進行得更長一些——甚至達到12英里。他使得Meb Keflezighi兩次站上奧運會馬拉松領獎台。逐漸延長你的乳酸門檻跑距離,速度比你4英里跑的時候的配速要慢一些。「你乳酸門檻跑能堅持的距離越長,你在公路比賽上的獲利就越大。」Vigil說道。
7.補充碳水化合物
為了保持健康以及從你馬拉松訓練中恢復,你需要讓你身體高效得充滿能量。首先在長和艱苦的訓練中補充碳水化合物——能量棒和運動飲料以及其他——以保持強健,然後訓練後盡可能快的補充有益的碳水化合物,這能讓你衰竭的腿部肌肉重新充滿能量,同時為肌肉恢復要補充一些蛋白質。
8.注意鐵
在Karp的被研究人群中沒有人提到他們是素食者。跑步中的流汗和前進加速鐵的消耗,為了跑馬拉松不用成為肉食者,不過你最好補充足夠的鐵。用鐵器來做飯有助於這點,同時可以吃富含鐵和維生素C的食物,這可以增加身體對鐵的吸收。
9.躲避傷痛
我最近詢問運動Peter Pfitzinger如果他現在回到22歲,他會作什麼不同的,他兩次(1984和1988)作為美國奧運會馬拉松選手出征奧運會,現在是運動生理學家和作家。他說他在出現問題的一開始就會每周花一些時間來休息以及作交叉訓練,這樣他就能訓練計劃中會包含一些核心的訓練。「我意識到保持穩定可以幫助跑步者保持良好的跑步狀態以及在比賽中可以配速到底。「Pfitzinger說道,他現在是紐西蘭北方運動學院的CEO。
10.最後2-3周減量
很多跑步者不喜歡減量,我們被一種崇高的執著所迷惑——付出努力越大,收獲越多,如果你退縮你就會無法取得勝利。鮑爾州立大學的一項新的研究表明2-3周的減量可以讓II型肌肉力量得到顯著的增強,II型肌肉就是我們說的快肌,或者有氧肌,這類肌肉可以提高我們的運動水平。當然正如Ryan Hall的經驗表明的那樣,你不必完全遵照這些原則來跑一個好的馬拉松,不過你遵循這些原則越多,你取得馬拉松勝利的可能性就越大。
⑥ 馬拉松怎麼訓練
1、讓身體適應長時間大運動量運動,堅持每天3至5公里,周末加到10至15公里,比賽前至少跑過一次25至30公里,訓練2至3個月。
2、調整配速,配速就是自己預定的比賽時間速度,速度勻速的跑,體力消耗最少。
3、改進跑步技術,加快些頻率,步幅要控制好,要輕快,又快又輕,又省力。
4、跑步要專心,可以聽音樂,不過專注去跑,隨時調整,保持身體的協調,特別是減少腿部的壓力。
5、選擇合適的鞋子。
6、比賽前的飲食要仔細調整。
1、跑馬拉松應該注意什麼
馬拉松訓練在於平時量的積累,但賽前的積極調整、提升狀態還是很重要的。比賽三天以前應該堅持每天訓練40分鍾左右,跑8—10公里。不過,運動前後的熱身和恢復不能偷懶,分別在30分鍾為宜。臨近比賽前兩天就不能再跑了,但保持熱身,以微微出汗、身體感覺輕便、愉悅為准。比賽前一天可以做一個全身的 保健按摩,或者游泳半小時,注意不要感冒了。賽前頭天多喝水非常重要,建議3升以上。排尿和清水顏色一樣才達標。飲食要多吃水果蔬菜,推薦每天西紅柿燉牛腩,每天2個蘋果、2支香蕉,都是促進消化、促進排泄,又補充維C的好東西。比賽當天的早餐可以吃麵包、蛋糕、粥,以6分飽為宜。
2、哪些人不適合參加馬拉松
心肺功能差,做輕微活動時感到胸部中等程度疼痛的人。心臟有隱疾的人,如患風濕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心絞痛、心肌炎等人群。冠狀動脈病患者和嚴重心律不齊者。血糖過高或過少的糖尿病患者。高血壓和腦血管疾病患者。過於肥胖者,一般指BMI超過28的人。關節受過嚴重傷害者。年齡太大的人。
⑦ 跑馬拉松應該如何訓練
1、速度訓練
馬拉松運動員的速度通常是指運動員的速度耐力,是看運動員1500米、5000米、10000米的運動水平,並非大家認為的100米、400米等短距離水平。通常,世界優秀馬拉松運動員的5000米、10000米水平也非常高。
(7)4個馬拉松訓練方法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要注意保持體溫。
在跑馬拉松之前,一定要注意保持體溫,不要到了場地以後,過早的脫衣服,而是要保存身體熱量,這樣做的目的是防止身體沒熱起來而受傷。
2、賽前要注意預熱。
當馬拉松比賽開賽之前,一定要做適應性訓練,比如,可以在比賽開始前30分前進行熱身,從而能夠提高身體溫度,並且提高心臟的適合能力。
3、做好身體的保護。
比如一些比較肥胖的人,或者是腿部比較粗壯的人,一定要注意防止皮膚的磨損受傷,盡量在襠部塗抹一些凡士林膏,再有就是要將乳頭用創可貼貼上。
4、早餐不要吃太多。
如果確定了要跑馬拉松的話,一定要注意早餐的科學,我們在不吃多的情況下,要吃適當的食物,比如,白米粥一小碗、麵包一個、雞蛋二個,基本就可以了。
⑧ 馬拉松訓練方法和技巧是什麼
確定身體狀況是否適合跑馬:在確定參加馬拉松這樣的耐力賽之前,最好到醫院進行體檢,了解心臟以及心血管方面的健康狀況,看是否適合跑馬拉松,參加馬拉松時應將安全始終放在第一位。馬拉松屬於極限運動,患有風濕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的人群絕對不適合馬拉松。
睡眠充足心理放鬆,保持良好心態,確定參加馬拉松後,參賽者要在策略上重視,但心理上要放鬆,尊重平時的睡眠習慣、睡眠時間段,不要刻意提前,如果不能及時入睡,也不要焦慮,放鬆心情就好。
注意事項
對於馬拉松這類的耐力項目而言,心理准備永遠比身體准備要重要。大家都知道馬拉松難,但是大部分參加過馬拉松的人都表示真正的比賽情況會比預想的更難。在比賽前做好心理准備是順利完成且享受比賽的前提。
碳水化合物提供跑者主要的能量來源。馬拉松訓練過程中,65%的卡路里來自碳水化合物,特別是復雜碳水化合物,10%的卡路里來自蛋白質,20%--25%的卡路里來自不飽和脂肪酸。除了能量的攝入,還要注意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保證水鹽平衡。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馬拉松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馬拉松訓練有技巧 掌握正確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⑨ 馬拉松運動員是怎樣訓練的
現代高水平馬拉松運動員訓練的特點:是訓練量大,訓練強度高,一天進行兩次訓練,總時間有時長達6個小時以上。
現代馬拉松訓練有兩種不同的方法:一種是重點突出大里程訓練,澳洲、日本運動員被廣泛接受,他們每周訓練量為210-25。公里,如克萊頓准備期達280-35。公里。另一種是重點抓質量訓練,如歐美運動員,他們是在越野跑的基礎上增加場地訓練。.總之,堅持長期的科學訓練,是他們取得勝利的基礎.在我國馬拉松運動員中,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以內蒙為代表的耐力型運動員,一種是以雲南為代表的速度型運動員,兩種訓練都有很好成績表現,從長遠角度出發,後者有較廣闊的發展前途.速度對馬拉松成績的影響.
業余馬拉松運動員的訓練,究竟如何起步呢?我們採取在努力提高有氧耐力訓練的同時,重視無氧耐力的速度訓練的方法。
實踐證明,對於具備一定速度基礎的長跑運動員,應在不影響學習、工作、健康與訓練質量的前提下,進行不間斷的有氧耐力訓練,三個半月後,即可見效.即:每周可有一次超長(30,35km)和一次稍長(20,25km)訓練;每周另外幾天為短距離訓練(10,12km)。賽前兩周可跑30km(比賽的平均速度);賽前一周可跑20km,採用此計劃的運動員第一次參加馬拉松比賽均取得了較好成績。
現在跑馬拉松的人們有常年堅持公路耐力跑的習慣,一般耐力發展較好,自練能力較差,生活無規律,但是,對全面身體訓練不夠:尤以速度、力量素質發展更差,訓練缺乏科學性.
參加馬拉松競賽,就其性質來說,有兩種:一種是競技性;一種是健身性.後者居多數.根據我國職工餘暇時間及結構特點,我認為對我國業余馬拉松運動員的訓練,就近期來說,其指導思想,應以健身作為其出發點,在訓練量的安排上,應從實際情況出發,考慮到訓練條件、對象和該項運動特點,制定一套業余馬拉松運動負的訓練方法。
在訓練中,我們突出了以下幾個特點:
(一)全面身體素質訓練與專項訓練相結合:馬拉松項目主要是以耐力為基礎,同時相應發展速度、力量、協調、柔韌和靈敏等素質。在一定的有氧代謝訓練基礎上,加強專項耐力訓練,逐步提高成績。我們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身體素質訓練.
(1)耐力訓練:有兩種形式,一是心血管耐力練習.①定時跑( 60'-120')小強度;②勻速跑(30'-"-50')中等強度,③越野跑(定時、定距、勻速、變速);中等強度以上,④計時跑(反復跑、間歇跑),大強度。二是肌肉耐力練習.一般人對耐力有誤解,認為鍛煉肌肉耐力與心血管耐力毫不相干,因而忽視肌肉力量素質訓練,其實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我們通過力量循環練習六個內容,進行6--8組,時間為50'".60',心率控制在150次/分,提高了肌肉耐力,同時也增強了心血管系統的機能,使訓練內容多樣化,這樣訓練興趣高,收效大。
(2)速度訓練:現在業余馬拉松運動員多數是「半路起家」,長時間奔跑能力較強,而5000,1000。米的水平卻不高,因此,對速度訓練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妥善安排。考慮到隊員的年齡較大和基礎不牢,我們則採取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即:在努力提高馬拉松耐力跑的同時,使速度得到相應的提高,以適應比賽的需要(表21),我們採用如下訓練方法:①快速長跑:15' -35';②無氧訓練:間歇跑10一12X (400 m-1-100 m):節奏跑(400一1200 m) X 6一8,也可以從長2000 -1600-1400-1200-800 -400米中間休息3到4分,也可作8 X1000 m ( 3'10")反復跑,組間休息6'^-8'.②專項力量訓練:上坡跑、抗阻力跑等,坡度不太陡,能保持跑的正確姿勢,沒有長的坡度(200m以上),就多跑幾次短跑,跑時注意向前性,保持正常步幅。坡度訓練可一直繼續到比賽前三周,接近比賽前三周上坡跑可由200-250米縮短到60-80米,長坡放鬆跑,縮短距離後要加快,接近短跑速度,反復進行,如3-5次x2組,組間休息1',經過一個階段的練習後便可跑10次x2組,組間休息3'。賽前三周,每周這樣訓練一次,就會覺得體力充沛,達到良好的競技狀態,投入比賽.(3)柔韌性練習:跑者平時訓練,由於時間不充足,思想又不重視,經常不做准備活動和整理活動性體操.多數人,柔韌性很差,體前屈只能手指觸地.柔韌性對途中跑動作是否能舒展,步幅是否開闊都起了重要的作用.直接舒展起重要的作用,直接影響跑的速度.因此,要求跑步者每天在准備活動中做一些正壓腿、正踢腿、前後左右劈腿和其它柔韌性練習,時間約15'。.途中跑時步幅才有舒展感,消除了步子拉不開的現象,也可避免肌肉拉傷.(優秀馬拉松運動員的,耐力系數平均值高於我國,他們有繼續提高馬拉松成績的速度基礎.市隊馬拉松運功員,襯力系數雖高,但也只能達到一般水平。國內外優秀馬拉松運動員,由於有良好的500。術和1000。米速度,當他們第一次參加馬拉松比賽就取得了較好成績.)
(二)場內與場外訓練相結合:
場內便於進行有強度的場地訓練和帶器械的練習,克服以往隊員單純在公路上跑很長的距離而不要求強度的做法。有的隊員由於缺乏5000 m,10000。比賽的基礎,開始練習就跑很長的距離,因此,各項成績提高緩慢。因隊員各自參加訓練的動機不同,個別隊員不願改變他們習』質了的平日練習內容,怕強度訓練。為了防止訓練過度,在採用間歇訓練、反復訓練、變速訓練的過程中,應嚴格控制強度;在持續時間延長,強度保持不變的情況下更應控制.同時應注意訓練後的恢復,』將場地段落跑和場外的有氧耐力
訓練有機結合起來。通過越野跑、公路跑、坡度跑、自然地形跑的訓練,可避免在場地練習時單調、呆飯、易產生疲勞的缺點,提高了隊員耐久跑的積極性,完成了更大的跑量。實踐證明:這種耐力訓練對善內臟器官機能和提高有氧代謝能力;發展一般耐力水平和增強腿部力量較為有效。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這種耐力訓練,可以使心臟得到有效的擴張,增加心肌擴張潛在能力的儲備和心輸出量,但是,過多的耐力訓練也會使心肌「收縮儲備力」下降,心肌出現動力不足,心輸出量降低,不僅影響速度;而且影響耐力。
同樣,雖然場地段落跑速度訓練可以提高心肌「收縮儲備力」,增加心臟排空能力,增大心輸出量;適應比賽與提高馬拉松速度的需要,但是數量過多,強度過大的速度訓練,也會由於心肌「收縮儲備力」過份地增加,而使心臟擴張能力受到影響,導致心輸出量下降,影響運動員的耐力.
因此,通常在安排場外耐力訓練與場內速度訓練的比例時,以及在應用強度大小時都必須產格注意以上兩個方面的關系。
(三)展練與午練相結合:
根據餘暇時間的結構特點,體育鍛煉多安排在清晨.然而,究竟早晨訓練會不會有害於健康,能否有助於成績的提高?
科學試驗證明,經過一夜的睡眠,人體內的能源對晨跑來說,是很充足的,清晨,人體內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最旺盛,它能動員身體機能,促進體內糖元的代謝,使人體適應一於長跑時肌肉活動的需要。這時練跑,人不易疲勞,並能獲得更好的效果。同時,一早晨空氣新鮮,晨跑訓練能使體內獲得更多氧氣,促進新陳代謝,對增強心肺功能十分有益。
巴甫洛夫指出:由於每天有嚴格的生活制度的影響,一定神經過程的定型就在大腦皮層中逐漸形成和鞏固起來.這就說切為什麼習慣於早晨訓練的運動員,能毫不困難地去進行早晨訓練,而且還感到自己的精神很愉快。
早晨訓練是業余馬拉松運動員的基本訓練,但當晨練作為午練的補充訓練時,晨練的負荷量就應該比午練小些,同時要考慮到前一天的運動量和訓練內容。對帶有檢查性的訓練,應有較長時間的恢復,一天訓練兩次時,一般應等恢復了再訓練,有時恢復不到原來水平,也可以繼續進行,但不能老是這樣搞,否則就會走下坡路.訓練後恢復得快慢與刺激強度、量、密度以及待續時間有關,與運動員的訓練水平也有關,一般來說,運動員訓練水平越高,恢復得就越快。
運動員在早晨訓練時,對於習慣了的運動量是不會感到負擔過重的。
(四)重點訓練日與非重點日相結合:
一定要在重點日與非重點日相結合的基礎上安排訓練.我們一般採取星期日重點訓練日+星期一、二非重點日十星期三重點日+星期四非重點日+星期五重點日+星期六非重點日的方法,連續交替進行.這種強度訓練日與松訓練日相結合的方法,使運動訓練有張有馳,提高了跑的質量.如果肩毛鬍子一把抓放,沒有重點課做保證,跑得雖多,而質量卻不高,跑得越多越難恢復,往往造成過度疲勞.
(五)運動量要大、中,小相結合:
我們採用周期節奏,每月四周一循環:第一、二周(大)耐力周,突出量,以完成數量為主,第三周(中)專項周,保持一定量(相當前周的3/4 ),提高一下強度,第四周(小)身體訓練周,放鬆調整。
由於業余馬拉松運動員對量的適應能力快,但對強度適應能力慢,易產生過度疲勞的弱點,這就要求節奏明顯,我們安排一周中身體素質訓練不少於兩次,要求練習動作快,幅度大,強度低,組間有間歇.大訓練量訓練,一周安排2-3次,強度訓練每周以兩次為宜。周訓練次數8-10次為宜。這樣,由於平時練習課次少,周期也不長,不會造成對機體的不良影響。實踐證明,周訓練量冬訓:男140-180k m,女120-150km:夏訓:男120^-180km;女90-130k m為宜。馬拉松比賽,全年不得超過兩次。
(六)、分散與.集中訓練相結合:
業余馬拉松隊的訓練是以分散訓練為主,集中訓練為輔的。集中訓練日,隊員可在教練的指導下進行訓練,而大部分時間,隊員是在無教練親自指導下,進行分散訓練.由於隊員A練刻苦,事業心強,加之三三倆倆的結伴訓練,也起到相互促進與監督的作用。但是,由於主、客觀條件的影響,隊員在訓練計劃的執行上卻有不小差別,分散訓練時執行計劃得好壞,直接影響集中訓練時的效果,所以說分散訓練是集中訓練的保證,而集中訓練的結果,又在不斷檢驗、指導、推動著隊員分散訓練時計劃的執行,兩者互相依
存,有機結合,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