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用教育學觀點辨析「授之以魚」與「授之以漁」
授之以魚,就是給予具體的物的支援,而授之以漁,是給予如何獲取物的方法、道理的支援,而魚與漁的差別在於,具體的物與能夠獲取物的一般的共性的抽象的方法與道理。
「魚」與「漁」的關系,反映的是我國教育過於重視知識傳授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這個現實,與我國教育目的提倡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個根本之間的矛盾關系。當今時代,我們要反對僅僅是「授之以魚」,要更加註重「授之以漁」。
(1)教學方法中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擴展閱讀:
原話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意思是說:送魚給別人,不如教會他怎樣捕魚。喻指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
《淮南子·說林訓》,原文說:「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意思是說,與其站在水邊渴望也能得到魚,不如回家結網從而真正捕到魚。也就是說,總在不切實際地空想、總在艷羨他人的成績,不如腳踏實地耕耘、把願望付諸點滴行動。
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傳授給人以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道理其實很簡單,魚是目的,捕魚是手段,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飢,卻不能解長久之飢,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捕魚的方法。
② 教學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對嗎
摘要:「授之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之以漁,則終生受用無窮.」這句話說出了授予解決問題方法的重要性.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計策和謀略,是學生在學習體會之後形成的一種意識,這種遇到什麼問題就想到用什麼方法解決的意識就是策略.可見,策略不同於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它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成為我們研究課程改革的主要內容
③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怎樣理解"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原文:"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急,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
【解釋】
這段話是出自道家,但至於出自誰手,至今學術界仍在考證當中。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說的是"送給別人一條魚能解他一時之飢,卻不能解長久之飢,如果想讓他永遠有魚吃,不如教會他捕魚的方法",有魚吃是目的,會釣魚是手段。這句話說明。要想幫助他人解決難題。還不如傳授給他人解決難題的方法。
【另一說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欲。" 就是指沒有直接給予物質,而是教以方法或某種信念。
教育,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一個好的稱職的教師,不但要給學生以知識,還要教會學生自學的方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談到:今後的文盲將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自學和學了知識不會應用的人。
【現代內涵】
多被引用為一種新型的教育方式,即要求老師改變過去填鴨式的教育模式,擺正自己的位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創造力。而這也是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
④ 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漁什麼教學原則
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漁的教學原則是體現了教授學習策略提高遷移意識性。說的是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道理其實很簡單,魚是目的,釣魚是手段,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飢,卻不能解長久之飢,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
原話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意思是說送魚給別人,不如教會他怎樣捕魚,喻指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多被引用為一種新型的教育方式,即要求老師改變過去填壓式的教育模式,擺正自己的位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創造力。而這也是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
⑤ 授之以魚 不如授之以漁 有什麼典故
1、授之以魚 不如授之以漁 的典故:
送給別人一條魚能解他一時之飢,卻不能解長久之飢,如果想讓他永遠有魚吃,不如教會他捕魚的方法",有魚吃是目的,會釣魚是手段。這句話說明,要想幫助他人解決難題,還不如傳授給他人解決難題的方法。
2、其他相關故事:
多年前的一個傍晚,一個叫亨利的青年,站在河邊發呆。這天是他30歲生日,可他不知道自己是否還有活下去的勇氣。因為亨利從小在福利院長大,身材矮小,長相也不漂亮,講話又帶著濃重的鄉土口音,所以一直自卑,連最普通的工作都不敢去應聘,沒有工作也沒有家。
就在亨利徘徊於生死之間的時候,他的好友約翰興沖沖地跑過來對他說:「亨利,告訴你一個好消息!我剛從收音機里聽到一則消息,拿破崙曾經丟失了一個孫子。播音員描述的特徵,與你毫不相差!」「真的嗎?我竟然是拿破崙的孫子!「
亨利一下子精神大振,聯想到爺爺曾經以矮小的身材指揮著千軍萬馬,用帶著泥土芳香的法語發出威嚴的命令,他頓感自己矮小的兇狠才同樣充滿力量,講話時的法國口音也帶著幾分高貴和威嚴。 就這樣,憑著他是拿破崙的孫子這一「美麗的謊言」,憑著他要成為拿破崙的強烈慾望,30年後,他竟然成了一家大公司的總裁。後來,他請人查證了自己並非拿破崙的孫子,但這早已不重要了。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欲。」就是指沒有直接給予物質,而是教以方法或某種信念。
(5)教學方法中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擴展閱讀:
1、出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是一句文言文名言,出自原文:「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急,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譯: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只能救一時之急,授人以漁就可以解除一生的需要。)
2、現代內涵:
多被引用為一種新型的教育方式,即要求老師改變過去填壓式的教育模式,擺正自己的位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創造力。而這也是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
⑥ 「授之魚不如授之於漁」出自哪裡有何典故
「授之魚不如授之於漁」這段話是出自道家,但至於出自誰手,學術界仍在考證當中。故事如下:
從前,有兩個飢餓的人得到了一位長者的恩賜:一根魚竿和一簍鮮活碩大的魚。其中,一個人要了那簍魚,另一個要了那根魚竿。這位長者並沒有提出什麼要求。於是他們分道揚鑣了。得到魚的人原地不動立即用乾柴點起篝火煮起了魚,他狼吞虎咽、坐吃「魚」空,很快就將魚吃光了,連魚湯都沒有剩。不久,他便餓死在空空的魚簍旁。
另一個人則忍著飢餓、提著魚竿,一步一步艱難地向海邊走去。可當他已經看到那片藍色的大海時,他身上最後的一點力氣也使完了。他只能眼巴巴地望著大海,帶著無盡的遺憾撒手人間。又有兩個飢餓的人,他們同樣得到了一位長者的恩賜:一根魚竿和一簍碩大鮮活的魚。這位長者要求他們互相幫助,萬萬不要分開。
於是,他們沒有各奔東西,而是商定共同去尋找大海。他們倆每次餓了,只煮一條魚充飢。他們經過艱苦的跋涉,到達了海邊,開始了以捕魚為生的日子。幾年後他們蓋起了新房,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漁船,過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6)教學方法中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擴展閱讀
長者,好比是施教者。兩個飢餓的人,好比是求學的人。魚,好比是現有的食物,好比是現有的知識,好比是現有的財富,好比是現已認識的真理。魚竿好比是獲得新食物的方法,好比是求得新知識的方法,好比是創造新財富的方法,好比是探索尚未認識的真理的方法。施教者要傳道、授業、解惑,就不能不處理好授之以魚和授之以漁的關系。
授之以漁,如果完全脫離了授之以魚,就會失去根基。在這個意義上講授之以漁必須以授之以魚為基礎。授之以魚,只能保證一時不挨餓;授之以漁才能保證一生不挨餓。在這個意義上講,授之以漁比授之以魚更重要。
授之以魚解決當前的問題,授之以漁解決長遠的問題。施教者只有把之以魚和授之以漁結合起來,把解決當前和解決長遠結合起來,才可能成功。
⑦ 受人之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意思和教育啟示是什麼
原話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意思是說:送魚給別人,不如教會他怎樣捕魚。喻指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
教育啟示:魚是做事目的,捕魚是做事的手段,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飢,卻不能解長久之飢,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真正學會捕魚的方法。
管理學中的「八魚」
1、授人以魚:給員工養家糊口的報酬。
2、授人以漁:教會員工做事情的思路和方法。
3、授人以欲:激發員工上進的慾望,讓員工樹立自己的目標。
4、授人以娛:把快樂帶到工作中,讓員工獲得幸福。
5、授人以愚:訓練團隊扎實、穩重,大智若愚,不可走捷徑和投機取巧。
6、授人以遇:給予、創造團隊成長、學習、發展的機遇,成就人生。
7、授人以譽:幫助團隊成員獲得精神層面的贊譽,為成為更有價值的人而戰,光宗耀祖。
8、授人以宇:上升到靈魂層次,頓悟宇宙運行智慧,樂享不惑人生。
⑧ 古語有雲: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句話對我們開展教學活動有何啟發,請用遷移的有關理論加以說明。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道理其實很簡單,魚是目的,釣魚是手段,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飢,卻不能解長久之飢,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
在促進遷移的教學方法中,「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體現了教授學習策略提高遷移意識性。
⑨ 教學中「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對嗎
在促進遷移的教學方法中,「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體現了教授學習策略提高遷移意識性。
⑩ 怎樣理解"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句話的道理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句話字面意思是「送給別人一條魚,不如教會他捕魚的方法」。
道理其實很簡單,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飢,卻不能解長久之飢。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
在教育中的迎審意思也是一樣的道理。就是一個好的教師,不但要給學生以知識,還要教會學生自學的方法。
對於這句話我們是非常贊同的,他對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對於一個好的老師來說,僅僅傳遞知識是不夠的,要讓學生具備學習的能力,掌握恰當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終生受益的。
那麼該怎樣「授之以漁」呢?
首先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長於他人的能力。我們要做的就是想方設法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材施教,還要及時抓住孩子的興趣。這樣久而久之就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在不知不覺中把學習的方法教給了學生。
其次,我們要精心創設環境。
要給他們一個學習的理想空間和范圍,不要指手畫腳。要給他們一個安靜的空間,讓他們自己看。不要過多的干涉他們,做到不教而教。讓他們自由自在的閱讀,讓各種各樣新奇的想法在他們的頭腦中翱翔。
最後,採用恰當的教學方法。
循循善誘,多啟發,多提問,引導學生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者採用小組合作交流法,既鍛煉團隊合作能力,也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總之,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做到「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漁」,從而更好的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方式方法以及獨立的學習習慣,從而促進自身各方面真正得到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