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世界文學和比較文學 、文藝學這兩個專業有什麼具體的區別希望有個人認識的經驗性回答,不要百度到的
1、世界文學和比較文學,說白了就是要研究外國文學以及外國文學和中國文學的對比差別。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研究高爾基,或者高爾基和魯迅的異同。與它最近的是單個語言的文學,比如英國文學,法國文學,不過不同的是,世界文學比較文學是中文就好了,而單個語言文學需要外語。
2、文藝學屬於理論的范疇,研究文學理論,文學批評,西方文論,中國古代文論這一類的。比如什麼結構主義文論,新批評,俄國形式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論。
文學,接觸的是文學作品,比如小說,詩歌,劇本,散文,而文藝學接觸的是文藝方面的理論書籍,然後再運用到個別文本里。
3、總的說起來,文藝學更枯燥,但是,文藝學更有前途,因為單純的依靠文本和社會文化做批評已經落伍了。
(1)文學研究方法論講義在線閱讀擴展閱讀:
《世界文學》除刊載外國優秀的文學作品外,還辟有文化交流、國外通訊、評論、文摘、書評、譯壇縱橫、外國文學翻譯出版漫筆、作家談創作、編譯者序跋、外國文學資料、世界文藝知識、文學史話、作家逸事、
中外作家答本刊問、中國作家談外國文學、中國詩人談外國詩、世界文壇熱點、中國文學在國外、世界文藝動態等多種欄目,並發表外國文學名著插圖選登、美術作品和作家肖像。
近二十年來,國內直接出版翻譯作品的出版社越來越多,出版速度也越來越快,而《世界文學》受到篇幅、出版周期等因素的限制,只能依靠編輯部人員的研究水平和文學判斷能力,力圖尋找一些經得起時間積淀的考驗,能夠體現出世界文學歷史發展方向,真正值得介紹給中國讀者的作品。
尤其那些篇幅比較小一些的中短篇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紀實文學等體裁的作品。
② 文學研究方法有哪些
1、分析法:
2、歸納法:
3、列舉法:
4、調查法:
5、觀察法:
6、文獻研究法:
7、實證研究法:
8、定量分析法:
9、定性分析法
10、個案研究法:
③ 文學理論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文學理論的方法體系總的說來包括三個層面,即哲學方法的層面,科學方法的層面,專業方法的層面。
1、哲學方法的層面。哲學方法是在總體上把握世界的方法,對於每一個具體學科都具有指導的意義,因此哲學方法是文學理論方法體系的最高層次,也是這一體系的理論基礎,它包括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邏輯的與歷史的相統一的方法,抽象上升為具體的方法,等等。
2、科學方法的層面。這是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中逐漸形成的方法,以其橫斷性和交叉性而為文學理論所吸收和借鑒,它處於中間層次而對文學理論准確地把握研究對象產生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包括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突變論、耗散結構理論、模糊數學理論等方法。
3、專業方法的層面。這是適用於文藝學自身專業特點的特殊方法,其中既有從自身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傳統方法,如賞析方法、考證方法、評點方法等,也有從其他學科中移植過來,後來逐步固定下來的方法,這些方法比較具體,也最接近文藝學的研究對象,如社會學方法,心理學方法,文化學方法等。
總之,上述幾種文學研究方法具有各自的理論背景和操作原則,在把握文學的本質和規律時形成了特有的角度和途徑,顯示出自己的優長之處,同時它們又是相輔相成、殊途同歸的,在文學研究和文學理論的建設方面都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因此都值得重視,值得借鑒和吸取,而在具體操作中最佳的選擇是對其加以融會貫通和綜合利用。
首先,要堅持整體的、綜合的研究視野。其次,要正確處理好文學的審美規律與其他規律之間的關系。再次,要堅持內部研究與外部研究的相結合。然後,要堅持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研究方法的相統一。
(3)文學研究方法論講義在線閱讀擴展閱讀:
文學理論的現代發展
文學理論的自主性,在於理論自身的學理建設。80年代下半期和整個90年代,是中國文學理論比較全面地建立自身學理的時期,確立自身主體性的時期。
在文學理論學理的探索、建構中,無疑,西方文學理論發生過重要影響;80年代初期,在西方文學理論思潮如潮水般湧入中國的時候,中國文學理論中的西化傾向十分流行。但是西方文學理論中的審美研究、作品形式、結構等因素的內在研究,和那時中國美學問題的大討論,都對中國文學理論改造起到良好的作用。
同時在討論中,不少學者對現代文論傳統進行了有批判的吸收,並且力圖打通古今中外。所以到了80年代後期和90年代,中國的文學理論研究就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生動景象,新說屢起,佳作迭現。文學理論中的新作,都是在解構舊說的基礎上出現的,同時又是新的建構。
因此,這十多年的文學理論,不是一味的解構,不是一味地聽從外國人說話,不是把外國人的文學理論進行簡單的移植,而是在批判。借鑒的基礎上,對文學理論既有改造,又力圖有所創新,並且卓有成效地創立了一些新的文學理論范疇。
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下,文學理論在不斷地走向邊緣化,不被人們重視,但是應當承認,文學理論是個有成績的部門,真正的理論創新,自會留下自己的印痕。自然,不必把成績估計過高,但也沒有理由妄自菲薄。新的理性精神的解構與建構,正是文學理論現代性的體現。
④ 漢語言文學專業論文研究方法有哪些
1、文獻法
文獻法是一種既古老,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學研究方法。無論哪一種社會活動想要留下永久的痕跡都離不開各種文獻。人類活動與認識的無限性和個體生命與認識的有限性的矛盾,決定了我們在研究逝去的事實時必須藉助於文獻。
2、比較研究法
作為一種思維方法,比較研究貫穿於教育研究的全過程。無論在科學實驗的過程中,或是在理論研究中,比較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基該方法。
3、歸納綜合法
歸納綜合法的基本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實例法,藉助於給出的一組輸入/輸出實例逐步導出適於一類問題的程序;另一種是「軌跡」法,通過所給實例的執行軌跡,逐步導出程序。
4、實證研究法
其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利用科學儀器和設備,在自然條件下,通過有目的有步驟地操縱,根據觀察、記錄、測定與此相伴隨的現象的變化來確定條件與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
5、定量分析法
通過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以便更加科學地揭示規律,把握本質,理清關系,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
⑤ 文學研究的方法
這個怎麼說呢,文學這個東西首先你自己要些文學的功底,自然而然你就能夠了解什麼是文學了,文學研究包含研究主體與研究客體兩個方面,研究客體是指從事學術研究之學者所研究的對象,如中國文學與漢族文學等。比較文學研究的客體是介於兩種民族文學或兩種國別文學之間的學理關系,或是介於文學與其他相關學科之間的學理關系。
把比較文學研究的客體定義為是介於兩種民族文學或兩種國別文學之間的學理關系,或是介於文學與其他相關學科之間的學理關系,這僅僅是向初涉比較文學者介紹關於比較文學研究客體之理論的第一步。下面還需要進一步介紹的是,比較文學的研究客體——關系,還應該涵蓋三種不同的類型:材料事實關系、美學價值關系與學科交叉關系。這三種不同類型的學理關系是依憑學派理論的不同而劃定的。
⑥ 《中國古代文學史講義》txt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中國古代文學史講義》(傅斯年)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lA1ggK9vO3Pm_WB_0CcUZg
書名:中國古代文學史講義
作者:傅斯年
豆瓣評分:8.0
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8-12
頁數:181
內容簡介: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東聊城人。著名歷史學家。1919年底赴歐留學,前後研習實驗心理學、物理、化學、高等數學和比較語言學。1926年歸國後歷任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中央歷史研究員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北大教授、代理校長等職,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本書系傅斯年生平代表作之一,對中國上古至近代時期的文學史作斷代研究,論及詩、史、文、論,對某些專題還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並在宏觀上涉及文學史研究之方法論,頗具啟發之效。
作者簡介:
傅斯年著名歷史學家,1919年底赴歐留學,前後研習實驗心理學、物理、化學、高等數學和比較語言學。1926年歸國後歷任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中央歷史研究員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北大教授、代理校長等職,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本書系傅斯年生平代表作之一,對中國上古至近代時期的文學史作斷代研究,論及詩、史、文、論,對某些專題還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並在宏觀上涉及文學史研究之方法論,頗具啟發之效。
⑦ 文學概論(第二版)這門課程第一章 文學理論的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的知識點有哪些
文學概論(第二版)這門課第一章 文學理論的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的知識點包含章節導引,第一節 文學理論的性質,第二節 文學理論的研究范疇,第三節 文學理論的研究方法。
⑧ 《中國古代文學史講義》epub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中國古代文學史講義》(傅斯年)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IwuPoUOcQQCndUegQo7NRw
書名:中國古代文學史講義
豆瓣評分:8.5
作者:傅斯年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2-10
頁數:210
內容簡介
該書系傅斯年1928年在中山大學任教期間所留下的講稿,該書所講論者,上起殷周之際,下迄西漢哀平王莽之時,其不以政治時代作為文學分段的標准,對於傅氏身後乃至今日的文學史書寫,都有過重要的啟發意義。他在書中提出的"文學史是史","文學史時代中一切事物之印跡",將文體的生命視為有機體,都是今日了解文學和欣賞文學的重要門徑。
作者簡介
傅斯年著名歷史學家,1919年底赴歐留學,前後研習實驗心理學、物理、化學、高等數學和比較語言學。1926年歸國後歷任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中央歷史研究員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北大教授、代理校長等職,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本書系傅斯年生平代表作之一,對中國上古至近代時期的文學史作斷代研究,論及詩、史、文、論,對某些專題還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並在宏觀上涉及文學史研究之方法論,頗具啟發之效。
⑨ 請問王國維的《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其續考的全文,或收錄的集子~
甲寅歲莫,上虞羅叔言參事撰《殷墟書契考釋》,始於卜辭中發現王亥之名。嗣余讀《山海經》、《竹書紀年》,乃知王亥為殷之先公,並與《世本•作篇》之胲、《帝系篇》之核、《楚辭•天問》之該、《呂氏春秋》之王冰、《史記•殷本紀》及《三代世表》之振、《漢書•古今人表》之垓,實系一人。嘗以此語參事及日本內藤博士(虎次郎)。參事復博搜甲骨中之紀王亥事者得七、八條,載之《殷墟書契後編》。博士亦采余說,旁加考證,作《王亥》一篇,載諸《藝文雜志》,並謂「自契以降諸先公之名,苟後此尚得於卜辭中發現之,則有裨於古史學者當尤鉅」。余感博士言,乃復就卜辭有所攻究,復於王亥之外得王恆一人。案《楚辭•天問》雲:「該秉季德,厥父是臧。」又雲:「恆秉季德。」王亥即該,則王恆即恆,而卜辭之季之即冥(羅參事說),至是始得其證矣。又觀卜辭中數十見之■字,從甲在■中(十古甲字),及通觀諸卜辭而知■即上甲微,於是參事前疑卜辭之■、■、■(即乙丙丁三字之在〔或■中者,與■字甲在■中同意),即報乙、報丙、報丁者,至是亦得其證矣。又卜辭自上甲以降皆稱曰「示」,則參事謂卜辭之示壬、示癸即主壬、主癸,亦信而有徵。又觀卜辭,王恆之祀與王亥同,太丁之祀與太乙、太甲同,孝己之祀與祖庚同。知商人兄弟,無論長幼與已立未立,其名號典禮蓋無差別,於是卜辭中人物,其名與禮皆類先王而史無其人者,與夫父甲兄乙等名稱之浩繁,求諸帝系而不可通者,至是亦理順冰釋。而《世本》、《史記》之為實錄,且得於今日證之。又卜辭人名中有■字,疑即帝嚳之名。又有土字,或亦相土之略。此二事雖未遽定,然容有可證明之日。由是有商一代先公先王之名,不見於卜辭者殆鮮。乃為此考,以質諸博士及參事,並使世人知殷墟遺物之有神於經史二學者有如斯也。丁巳二月。
王 亥
卜辭多記祭王亥事。《殷墟書契前編》有二事,曰「貞■於王亥」(卷一第四十九頁),曰「貞之於王亥■牛辛亥用」(卷四第八頁),(賢按:「之」字原文作■,乃祭名。舊釋「之」字,誤,下第二十八頁一條同)。《後編》中又有七事:曰「貞於王亥求年」(卷上第一頁)。曰「乙已卜□貞之於王亥十」(下闕,同上第十二頁)。日「貞■於王亥」(同上第十九頁)。曰「■於王亥」(同上第二十三頁)。曰「癸卯□、貞、□□高祖王亥□□□」(同上第二十一頁)。曰「甲辰卜、□貞、■辛亥■於王亥也牛十二月」(同上第二十三頁)。曰「貞登王亥羊」(同上第二十六頁)。曰「貞之於王亥,□三百牛」(同上第二十八頁)。《龜甲獸骨文字》有一事,日「貞■於王亥五牛」(卷一第九頁)。觀其祭曰用辛亥,其牲用五牛、三十牛、四十牛、乃至三百牛,乃祭禮之最隆者,必為商之先王先公無疑。案《史記•殷本紀》及《三代世表》,商先祖中無王亥,惟雲:「冥卒,子掁立。振卒,子微立。」《索隱》:「振《系本》作核。」《漢書•古今人表》作垓。然則《史記》之振,當為核或為核字之■也。《大荒東經》曰:「有困民國,句姓而食,有人曰王亥,兩手操鳥,方食其頭,王亥托於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殺王亥,取仆牛。」郭璞注引《竹書》曰:「殷王子亥,賓於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綿臣殺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師於河伯以伐有易,克之,遂殺其君綿臣也。」(此《竹書紀年》真本,郭氏隱括之如此)今本《竹書紀年》:「帝泄十二年,殷侯子亥賓於有易,有易殺而放之。」「十六年,殷侯微以河伯之師伐有易,殺其君綿臣。」是《山海經》之王亥。古本《紀年》作殷王子亥,今本作殷侯子亥。又前於上甲微者一世,則為殷之先祖冥之子微之父無疑。卜辭作王亥,正與《山海經》同。又祭王亥,皆以亥曰,則亥乃其正字。《世本》作核,《古今人表》作核,皆其通假字。《史記》作振,則因與核或核二字形近而■。夫《山海經》一書,其文不雅馴,其中人物,世亦以子虛烏有視之。《紀年》一書,亦非可盡信者,而王亥之名竟於卜辭見之,其事雖未必盡然,而其人則確非虛構。可知古代傳說存於周秦之間者,非絕無根據也。
王亥之名及其事跡,非徒見於《山海經》、《竹書》,周秦間人著書多能道之。《呂覽•勿躬篇》:「王冰作服牛」,案篆丈冰作掁,與亥字相似,王■亦王亥之■。《世本•作篇》:「胲作服牛。」(《初學記》卷二十九引。又《御覽》八百九十九引《世本》,「胲作服牛」,鮌亦膠之■。《路史》注引《世本》,「胲為黃帝馬醫,常醫龍」,疑引宋衷注。《御覽》引宋注日「胲,黃帝臣也,能駕牛」,又雲「少昊時人,始駕牛」,皆漢人說,不足據。實則《作篇》之胲,即《帝系篇》之核也。)其證也。服牛者,即《大荒東經》之仆牛。古服仆同音。《楚辭•天問》:「該秉季德,厥父是臧,胡終弊於有扈,牧夫牛羊。」又曰:「恆秉季德,焉得夫朴牛。」該即胲,有扈即有易(說見下),朴牛也即服牛,是《山海經》、《天問》、《呂覽》、《世本》,皆以王亥為始作服牛之人。蓋夏初奚仲作車,或尚以人挽之。至相土作乘馬,王亥作服牛,而車之用益廣。《管子•輕重戊》雲:「殷人之王,立帛牢,服牛馬,以為民利,而天下化之。」蓋古之有天下者,其先皆有大功德於天下:禹抑洪水,稷降嘉種,爰啟夏、周,商之相土王亥,蓋亦其儔。然則王亥祀典之隆,亦以其為製作之聖人,非徒以其為先祖。周秦間王亥之傳說,胥由是起也。
卜辭言王亥者九,其二有祭日,皆以辛亥,與祭大乙用乙日,祭大甲用甲日同例。是王亥確為殷人以辰為名之始,猶上甲微之為以日為名之始也。然觀殷人之名,即不用日辰著,亦取於時為多。自契以下,若昭明,若昌若,若冥,皆含朝莫明晦之意,而王恆之名亦取象於月弦。是以時為名或號者,乃殷俗也。夏後氏以日為名者,有孔甲,有履癸。要在王亥及上甲之後矣。
王 恆
卜辭人名,於王亥外,又有王■。其文曰:「貞之於王■。」
(《鐵雲藏龜》第一百九十九頁及《書契後編》卷上第九頁)又曰:「貞■之於王■。」(《後編》卷下第七頁)又作王■。曰:「貞王■□。」(下闕,《前編》卷七第十一頁)案■字即恆字。《說文解字》二部:「■,常也。從心,從舟,在二之間,上下心以舟施恆也。■古文■,從月。《詩》曰:『如月之恆』。」案,許君既雲古文■從月,復引《詩》以釋從月之意,而今本古文乃作■,從二從古文外,蓋傳寫之■字,當作■。又《說文》木部,「■,竟也。從木,■聲,■古文■」。案:古從月之字,後或變而從舟。殷墟卜辭,朝莫之朝作■(《後編》卷下第三頁),從日月在■間,與莫字從日在■間同意。而篆文作■,不從月而從舟。以此例之,亘本當作■。《■鼎》有■字,從心從■,與_篆文之■從■者同,即■之初字,可知■■一字。卜辭■字,從二從■(卜辭月字或作 ■或作■),其為■互二字或恆字之省無疑。其作■者,《詩•小雅》:「如月之恆」。毛傳:「恆,弦也。」弦本弓上物,故字又從弓。然則■■二字確為恆字。王恆之為殷先祖,惟見於《楚辭•天問》。《天問》自「簡狄在台嚳何宜」以下二十韻,皆述商事(前夏事,後周事)。其問王亥以下數世事曰:「該秉季德,厥父是臧,胡終弊於有扈,牧夫牛羊?干協時舞,何以懷之?平脅曼膚,何以肥之?有扈牧豎,雲何而逢?擊床先出,其命何從?恆秉季德,焉得夫朴牛!何往營班祿,不但還來?■微遵跡,有狄不寧,何繁鳥萃棘,貞子肆情?眩弟並淫,危害厥兄,何變化以作詐,後嗣而逢長?」此十二韻以《大荒東經》及郭注所引《竹書》參證之,實王亥、王恆及上甲微三世之事。而《山海經》、《竹書》之有易《天問》作有扈,乃字之誤。蓋後人多見有扈,少見有易,又同是夏時事,故改易為扈。下文又雲:「■微遵跡,有狄不寧」,■微即上甲微,有狄亦即有易也。古狄易二字同音,故互相通假。《說文解字》辵部,逖之古文作遏。《書•牧誓》:「逖矣西土之人。」
《爾雅》郭注引作「遏矣西土之人」。《書•多士》:「離逖爾土」。《詩•大雅》:「用逷蠻方」。《魯頌》:「狄彼東南。」
《畢狄鍾》:「畢狄不龔」。此逖、遏、狄三字異文同義,《史記•殷本紀》之簡狄,《索隱》曰:舊本作易。《漢書•古今人表》作簡逷。《白虎通•禮樂篇》:狄者,易也。是古狄易二字通。有狄即有易。上甲遵跡而有易不寧,是王亥弊於有易,非弊於有扈,故曰扈當為易字之誤也。狄易二字不知孰正孰借,其國當在大河之北,或在易水左右(孫氏之�說)。蓋商之先自冥治河,王亥遷殷。(今本《竹書紀年》:帝芒三十三年,商侯遷於殷。其時商侯即王亥也。《山海經》注所引真本《竹書》亦稱王亥為殷王子亥,稱殷不稱商,則今本《紀年》此條,古本想亦有之。殷在河北,非毫殷。見余撰《三代地理小紀》。)已由商邱越大河而北,故游牧於有易高爽之地,服牛之利,即發見於此。有易之人乃殺王亥,取服牛。所謂胡終弊於有扈牧夫牛羊者也。其雲「有扈牧�,雲何而逢,擊床先出,其命何從!」者,似記王亥被殺之事。其雲「恆秉季德,焉得夫朴牛」者,恆蓋該弟,與該同秉季德,復得該所失服牛也。所雲「■微遵跡,有狄不寧」者,謂上甲微能率循其先人之跡,有易與之有殺父之仇,故為之不寧也。「繁鳥萃棘」以下,當亦記上甲事,書闕有間,不敢妄為之說。然非如王逸章句所說解居父及象事,固自顯然。要之《天問》所說,當與《山海經》及《竹書紀年》同出一源,而《天問》就壁畫發問,所記尤詳。恆之一人,並為諸書所未載。卜辭之王恆與王亥,同以王稱,其時代自當相接。而《天問》之該與恆,適與之相當。前後所陳,又皆商家故事,則中間十二韻自系述王亥、王恆、上甲微三世之事。然則王亥與上甲微之間,又當有王恆一世,以《世本》、《史記》所未載,《山海經》、《竹書》所不詳,而令於卜辭得之。《天問》之辭,千古不能通其說者,而今由卜辭通之,此治史學與文學者所當同聲稱快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