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誰知道 社會研究方法(作者:(美)艾爾·巴比(Earl Babbie)著 邱澤奇譯)這本書有網上下載或在線閱讀嗎
《社會研究方法》簡答論述重點
第一章 社會研究導論
1、簡述社會研究的特徵
① 經驗性。經驗性,是指社會調查研究活動是通過了解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事實而獲得對社會的認識。
② 理論性。社會研究的理論性包含接受理論指導和得出理論兩層含義。
③ 目的性。首先,社會研究是一種有目的的認識活動。每個社會研究項目的第一步都是要根據理論發展和社會實踐的需要而確定研究題目和明確研究的意義。
④ 社會性。社會性特徵,是指社會研究是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進行的,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
2、試述社會研究的社會性 (論述)
所謂社會性特徵,是指社會研究是在特定的環境中進行的,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
首先,社會研究的目標具有社會性的意義。一般說來,社會研究的選題應該具有社會意義,它應該對解決社會問題和促進社會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其次,社會研究是一種社會活動。一方面,在當代社會中絕大多數調查研究活動都是以有組織的方式進行的,在社會調查活動中需要有各種機構和各類人員的分工合作;另一方面,許多社會研究活動,尤其是較大規模的調查和研究活動需要有大量的社會配合。因此,在社會研究活動中會涉及分工、合作、配合等一系列的社會互動過程。
再次,社會研究活動要符合法律和社會規范,並受其他多種社會因素的制約。
最後,社會研究的結果會對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學術發展等方面產生影響。
3、簡述社會研究的基本要素
任何一項社會研究活動都包含:社會研究主體、社會研究對象、社會調查內容、社會調查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要素。
4、簡述各類組織在社會研究活動中一般扮演哪幾種角色
(1)社會研究活動的組織者
(2)社會研究項目的委託者
(3)社會研究項目的承擔者
(4)社會研究的資助者
5、試述社會研究的目的(論述)
社會研究是一項有目的的社會認識活動,其目標在總體上看是為了獲得對於人的行為和對社會的可靠認知。
(1)探索未知的事物
社會研究者探索未知社會現象的原始動機首先為了服務於社會實踐,即人們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需要了解人的行為和社會運行的規律。
在人們的行為和社會運行中有大量未知的領域,需要通過專門的社會研究活動去加以探索。
(2)驗證不確定的知識
在復雜多變的當代社會中,經驗和常識變得越來越不確定,因此,需要通過專門的社會研究來將經驗和常識上升為可靠的理論和社會知識。經過科學驗證的知識會更加可靠,人們按照這些可靠的理論和知識來進行決策,將大大減少決策的失誤。
(3)擴展已有的知識
在社會研究活動中,研究者們以已有的知識(理論)為基礎,通過科學的研究工作而得到新的知識。通過不斷的研究,人們對某一社會現象的認識將不斷地加深。
6、試述社會研究的意義
所謂社會研究的意義,是指一項社會研究活動及其研究結果對研究主體(研究者、委託者等)所能夠產生的作用。社會研究的意義主要分為理論性意義和應用性意義。
(1)社會研究的理論性意義。
社會研究的理論性意義主要指社會研究對理論發展做出的貢獻。社會研究在理論發展中的作用主要在於它可以通過可靠經驗資料和科學的推論而提出並驗證新的理論,可以推翻虛假的或過時的理論,可以為現有的理論增添新的內容從而豐富了已有的理論,以及可以擴展或限定已有理論適用的范圍等等。
(2)社會研究的應用性意義
社會研究的應用性意義又稱為「實踐意義」或「實際意義」,它是指社會研究的成果能夠直接應用於指導社會實踐活動。更具體地講,一項社會研究是否具有應用性意義,主要看其研究成果能否直接應用於當前的社會實踐,幫助人們解決各類社會實踐中的具體問題。
從實際情況看,大部分社會研究項目都兼有理論性意義和應用性意義,但許多社會研究項目在理論和由於兩個方面各有側重。
7、簡述社會研究的基本原則
(1)客觀性原則
所謂客觀性原則,簡單說就是實事求是的原則,是指社會研究應該盡最大可能客觀地反映社會實際情況。
(2)價值中立與價值關聯
價值中立,是指研究者在社會研究過程中不受對所研究問題的價值判斷的影響。
價值關聯,是指研究者的研究工作要受到他們對所研究問題的價值判斷的影響。
(3)認真嚴謹的工作作風
社會研究的對象是復雜的社會現象和人的行為,並且研究過程中往往包含了較復雜的程序,因此,社會研究工作除了要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外,還要求研究人員在研究過程的各個階段上都採取認真嚴謹的工作作風。
(4)遵守法律和社會規范
社會研究本身是一項社會活動,因此,必須符合法律和社會規范的要求,而不能超越法律和社會規范之上。社會研究是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的,其研究活動及其結果不應該對社會中個人的正常生活和各類組織的正常運行產生負面影響。
8、試述社會研究方法的意義 √
社會研究方法在現代社會研究中的意義主要體現以下兩個方面。
(1)保證社會研究客觀性的意義
在社會研究中採用科學方法的首要意義是社會研究客觀真實性要求,即在社會研究中要通過科學方法去把握真實的社會現象,客觀性分析社會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並在此基礎上對所研究的問題做出符合社會事實的結論。
(2)提高社會研究活動效率的意義
在社會研究中,採用科學方法的另一方面意義源於社會研究活動簡捷性和提高研究工作的效率的要求。當代社會中每天都有大量的問題需要研究,不可能對每項研究工作都投入大量的研究資源,因此,要求提高研究工作的效率,即在保證研究結論客觀真實的基礎上,盡量減少在研究工作中對研究資源的消耗。而這一要求也是靠在社會研究中採用科學的研究方法來保證的。
9、簡述現代社會研究方法的特徵
① 經驗型。所謂經驗性方法,是指研究者通過直接接觸社會實際而獲得關於社會現實的第一手資料的手法,其具體方法包括訪談、觀察、實驗等。
② 理論性。所謂理論性特徵,是指在現代社會研究的方法體系中,注重理論對經驗研究的指導,並且重點要解決從具體的經驗資料到普遍性理論概括的邏輯過程。
③ 規范性。所謂規范性特徵,是指社會研究方法體系同時也是社會研究活動的規范體系,為研究者提供研究的手段,也規范著研究工作的各個環節。
④ 多樣性。所謂多樣性特徵,是指社會研究方法體系是由多種不同的研究方法組成的,並且在社會研究過程中可以採用多種不同的研究方法
10、簡述社會研究的一般過程
所謂社會研究的一般過程,是指社會研究過程中一般需要採取的各個步驟及其先後次序。
社會研究的一般過程一般是:
① 確定研究題目階段、
② 研究設計階段、
③ 收集資料階段、
④ 整理和分析資料階段、
⑤ 研究報告的寫作和發表階段。
第二章
1、簡述探索性研究的主要內容。
①實地考察。在正式調查前,先到調查現場去觀察、詢問、走訪,以便明確調查內容、確定調查方法、設計調查方案。
②請教專家。對研究課題比較熟悉的人,包括有關學者、政府機關工作人員、熟悉情況和掌握資料的人員等。目的是為了全面掌握研究課題的背景資料,為後面的正式研究奠定基礎。
③查閱資料。從已有的資料中尋找對本課題有用的信息,從以往的理論文獻和調查報告中,可知道其他人是從那些角度、採用哪些方法研究這一課題的,他們得出了哪些結論,哪些經驗值得吸取,哪些方面值得借鑒。
2、普查的主要特點。
①結論確定。
②資料精確。普查的形式比較規范,一般採用統一的報表或調查表格,填寫資料的時間和填寫要求也有統一規定,所有這些保證了普查資料的准確性和精確性。
③調查項目少。
3、抽樣調查的特點。
①抽樣調查只對總體中一定數量的個體進行調查,因此比普查要節省時間、人力和經費。
②由於調查規模有限,因此抽樣調查的內容可以比較廣泛和深入,並且資料的標准化程度較高,可以進行較深入的統計分析和概括。
③由於採用了科學的抽樣方法,研究者可以將抽樣調查的結果推論到總體,從而了解總體的一般狀況和特徵。
④概括起來看,抽樣調查的結果具有客觀性和普遍性,因此廣泛應用於社會研究的各個領域。
4、定性研究的特點。
定性研究的特點,可以從其哲學基礎、研究目標、分析方法、資料收集方法和技術以及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的關系等方面看出。
首先,從哲學基礎上看,定性研究是基於 人文主義 的哲學基礎,認為社會與自然有本質的不同,應該重視人的主觀性,強調通過投入理解的方法來獲得對社會現象和人的行為的真實意義的理解。
其次,從研究目標上看,定性研究一般注重在復雜的心理、文化和社會生活環境中去理解社會現象的意義,而不是簡單的去尋找社會現象的某種因果關系。
再次,從收集資料的方式上看,定性調查主要採用參與觀察和深入訪談等方式,有時也採用文獻資料的方法,而一般不採用量表、問卷等手段。
最後,從分析和表述的方法上看,定性研究研究主要採用語義分析和文字描述等分析方法,並有時輔之以圖片和實物,不常採用統計分析、數學符號和形式邏輯的表述方式。
5、定量研究的特點。
定量研究的特點,可以從其哲學基礎、研究目標、分析方法、資料收集方法和技術以及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的關系等方面看出。
首先,從哲學基礎上看,定量研究是基於 實證主義 的哲學基礎,認為社會與自然本質上是相同的,可以將自然科學的方法論應用到社會研究中。
其次,從研究目標上看,定量研究一般注重研究的問題從復雜的文化及社會背景中抽象出來,加以具體的數理化描述,並分析其因果關系。
再次,從收集資料的方式上看,定量研究主要採用量表、問卷等手段去進行調查,並通過被調查者的語言和行為等外部信息去獲得有關的經驗資料。
此外,從分析和表述的方法上看,定量研究主要採用統計分析方法,並且常採用數學符號和形式邏輯的表達方式。
6、試述定量方法的有缺點。(論述)
優點:
①定量方法能快速的進行大規模的社會調查,因此能較好的適應當代社會要求,隨時把握社會發展變化趨勢的要求。
②定量方法通過運用統計和數學分析而大大提高了社會研究的標准化和精確化程度,並且講求嚴密的邏輯推理,因而其結論更准確、更科學。
③定量方法還能大大提高理論的抽象化和概括性程度,並能夠對社會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行精確的分析。
缺點:
①由於定量方法是對大量樣本的少數特徵作精確的計量,因而它在每個個案那裡獲得的數據往往較少,並且是比較表面的,很難獲得深入、廣泛的信息,容易忽略被調查者深層的動機和具體社會過程中的一些復雜因素。
②由於社會現象是錯綜復雜的,一種社會現象的產生往往有眾多難以控制的影響因素。因此,很難客觀、准確的確立兩個變數之間的因果關系。
③由於許多社會現象都是獨特的,無法得出普遍的經驗概括,因而也無法依賴數量分析。
第三章
簡答題
1、簡述選題的意義。△
選題過程對整個研究工作有重要意義。
首先、從研究工作的社會意義上看,一個合理的選題過程可以使有限的研究資源有效的集中在最急需解決的問題上,從而使研究資源得以合理的利用。
其次、從研究過程來看,選題規定著研究工作的總體目標和整個研究工作的具體內容。
因此,社會研究中的選題過程往往是研究者對一個研究項目進行總體規劃的過程,選題過程的質量對一項研究工作的整體質量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2、簡述選題的標准。△△
所謂選題的標准,是指研究者評價和選擇研究題目時所採用的一般標准。
選題的標准包括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的標准。
客觀的標准:一般包括題目的重要性、新穎性和可行性。
①選題的客觀標准
選題客觀性標準的基礎在於選題要符合社會實踐或理論發展的客觀需要。
所謂「重要性」,指一項研究題目的意義和價值,它一般是根據所研究的問題在社會實踐和理論發展的地位、作用而決定的。
所謂「新穎性」,又稱「創造性」或「創新性」等,是指研究題目具有與其他人所不同的內容和特點。
所謂「可行性」,指一項社會研究項目是否具備相應的研究條件。
②選題的主觀標准
所謂選題的主觀標准,指在選題過程中研究者根據自身價值觀、態度、研究興趣和其他自身條件而自覺或不自覺的設置標准。
首先,研究者在選題過程中要受自身價值觀和社會態度的左右。
其次,研究者在選題過程中還受其學術興趣的引導,尤其是在一些理論性的研究項目中,個人研究興趣往往是選題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標准。
3、簡述選題的新穎性標准。△
所謂「新穎性」,又稱「創造性」或「創新性」等,是指研究題目具有與其他人所不同的內容和特點。
首先,是研究領域的新穎性,即在一個新的、前人尚未涉足的實踐或理論領域的研究,研究的新穎性是最高層次的新穎性。
其次,是研究視角的新穎性,即從不同的角度去對一個舊的問題進行新的研究,從而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
再次,是研究內容的新穎性,即對前人已經研究過的問題補充不同的研究內容,從而進一步挖掘前人尚未發現的新問題,並豐富人們對有關問題的知識。
最後,是研究方法的新穎性,即採用新的方法對有關問題進行新的研究,以擴展或深化已有的研究,或突破以往研究的局限,發現以前難以發現的規律。
4、簡述選題可行性的標准。△
所謂「可行性」,指一項社會研究項目是否具備相應的研究條件。
首先,是研究人員的可行性,即是否有足夠的合格研究者及輔助人員。
其次,是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即現有的研究方法是否能夠解決所想要研究的問題。
再次,是組織體系的可行性,即是否需要並且能夠得到必要的組織配合。
另外,是物質條件的可行性,即是否具備完成該項研究所需要的時間、經費、工具和其他物質手段。
最後,是社會可行性,即該項研究是否符合法律、道德、習俗和政治標准,其研究過程和研究結論是否能夠被社會所接受。
5、簡述選題的過程。△△
所謂選題的過程,也就是在選題階段需要進行的程序和工作,它一般包括:
①了解社會實踐和理論發展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②初步選擇研究題目
③論證研究題目的意義
④確定研究的范圍、層次、內容
⑤論證研究項目的可行性
6、簡述研究設計的主要內容。△
(1)明確研究目的與研究性質
①確定研究目的
② 確定研究性質
(2)確定分析單位和具體的研究對象
①確定分析單位
②確定具體的研究對象
③確定調整對象
(3)確定研究方式和具體的研究方法
①確定研究方式
②選擇資料收集方案
③設計資料分析方案
第四章
簡答題
1、簡述社會理論的含義和特點。△
社會理論是人對客觀社會現實的反映。
(1)社會理論來自於社會實踐(包括日常生活、生產及其他社會活動和科學研究等)。
(2)社會理論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點,能夠反映一類社會現象的共同特點。
(3)社會理論具有解釋和預測社會現象的功能。
論述題
1、試述社會理論在社會研究中的意義。△
首先,社會理論是社會研究課題的重要來源之一。社會研究課題有兩個方面的來源:一是來自社會實踐,二是來自理論的發展。
其次,社會理論是社會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許多社會研究課題,不僅來源於理論發展,並且其研究的目的也是為了修改、加深、和完善理論體系,進而促進理論的發展。
再次,理論可以為社會研究提供指導。在社會研究過程中,始終要一定的理論來提供指導。一方面,理論可以引導研究的方向,也可以指導社會研究中收集資料的方向。另一方面,理論可以為社會研究提供一定的概念和分析框架。
最後,社會理論可以為分析資料提供解釋。在對定量研究資料的分析中,研究者可以得到各個變數之間的相關聯系,這些相關關系是否代表著現實世界中社會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則需要通過理論分析來加以解釋。
在定性研究中,研究者所獲得的資料也往往是少數的情況,而這些少數個案資料能否代表普遍的情況,也需要通過理論的分析來確認。
2、試述變數結構圖示法的定義及有缺點。√
變數結構圖示法,是首先找出所研究問題中涉及的各種概念或變數,並用文字或其他符號來表述它們。然後按照它們之間可能的關系而將各個變數區分為自變數、因變數和中介變數。最後按照它們之間的關系結構而將各個概念和變數排列起來,從而形成理論模型圖。
優點:① 可以包含許多變數。
② 能夠較清楚的表示出各個變數之間復雜的因果和影響關系。
缺點:它難以表示出各個變數之間的非線性關系。
② 社會研究方法分為三個層次
(1)簡述社會學研究方法體系的構成。(東北財大2007年研)
(2)什麼是社會研究的方法論?試述它所探討的主要問題。(中財2010年研)
答:
(1)社會學研究方法體系的構成可分為三個層次:
①方法論
社會研究的方法論所涉及的主要是社會研究過程的邏輯和研究的哲學基礎。或者說,方法論所涉及的是規范一門科學學科的原理、原則和方法的體系。
社會研究的方法論所探討的主要問題包括:
a.社會現象的性質及其理解;
b.社會研究的哲學基礎及其假定;
c.社會研究過程和結果的客觀性問題;
d.社會研究者的價值與研究之間的關系;
e.社會研究中的不同範式及其應用;
f.不同研究方式的內在邏輯等。
②研究方式
研究方式是指研究所採取的具體形式或研究的具體類型。通常,社會研究的具體方式可分為四種主要類型:a.調查研究;b.實驗研究;c.實地研究;d.文獻研究。其中每一種方式都具備某些基本的元素或特定的語言,構成一項具體社會研究區別於其他社會研究的明顯特徵。同時,每一種方式可以獨立地走完一項具體社會研究的全部過程。
③具體方法與技術
具體方法與技術是指在研究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資料收集方法、資料分析方法,以及各種特定的操作程序和技術。資料收集和分析是社會研究過程中的兩項重要任務,與四種不同的研究方式相對應,研究者可以採用多種不同的資料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
(2)研究過程的五個階段
包括:①確定研究課題並將其系統化;②設計研究方案和准備研究工具;③資料的收集;④資料的處理與分析;⑤結果的解釋與報告。
③ 社會學有哪些研究方法,這些方法適用於那些社會問題
社會學研究方法有四種: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文獻分析、實地調查。每一種總研究方式都有適用范圍,也存在一定優缺點。
調查研究適用於社會生活狀況調查、社會問題調查、市場調查、民意調查和學術性調查。
實驗研究適用於探索兩種現象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實驗的類型有實驗室實驗和實地實驗、標准試驗和准實驗。
文獻研究適用於研究那些無法接觸的研究對象和縱觀分析,類型有內容分析、二次分析和現存統計分析。
實地研究適用於研究現象發展變化的過程及其特徵,它是一種深入到研究現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參與觀察和無結構訪談的方式收集資料,並通過對這些資料的定性分析來理解和解釋現象的社會研究方式。
(3)社會研究方法選擇判斷擴展閱讀:
社會學是一門研究社會事實(客觀事實:社會行為、社會結構、社會問題等;主觀事實:人性、社會學心理等)的擁有多重範式的學科,起源於19世紀末期。是從社會哲學演化出來的現代學科。社會學是一門具有多重研究方式的學科。主要有科學主義的實證論的定量方法和人文主義的理解方法,它們相互對立相互聯系,發展及完善一套有關人類社會結構及活動的知識體系,並以運用這些知識去尋求或改善社會福利為主要目標。社會學的研究范圍廣泛,包括了由微觀層級的社會行動(agency)或人際互動,至宏觀層級的社會系統或結構,因此社會學通常跟經濟學、政治學、人類學、心理學、歷史學等學科並列於社會科學領域之下。
④ 什麼是社會經濟調查方法
第一章 導論第一節 調查研究概述一、社會調查研究方法的界定:就是通過向被訪者詢問問題來搜集資料,並對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的一種量化的社會研究方法。理解其內涵需注意以下三點:1、詢問-作為調查研究的基本要素,是一個科學測量過程。2、選取有代表性的被訪者,是調查研究成功的關鍵。抽樣調查-現代調查最常用的技術。抽樣誤差-抽樣調查特有誤差,影響抽樣質量。 第一節 調查研究概述(1)隨機原則(2)增加樣本數目(3)選擇恰當抽樣方式3、統計分析和撰寫調查報告-是完成調研的必要環。 節總之,社會經濟調查研究—是通過對事實的考察,現狀的了解,材料搜集來認識社會經濟問題,或探討社會經濟現象之間聯系的研究方法。 節 第一節 調查研究概述二、調查研究發展簡史(一)歷史上調查研究——主要包括行政和社會問題調查。公元前21世紀 夏朝 — 華夏大地分九州 人口1355萬人 土地約2438萬頃1676年 英國 威廉.配第《政治算術》 首次以數字資料為基礎用計算和對比方法,系統地比較了英、法、荷三國經濟、軍事、政治等方面的實力。並提出用圖表形式概括數字資料的理論和方法。政治算術學派是採用計量方法研究社會經濟問題,應用大量觀察法、分類法、通過對比、綜合、推算等方法解釋與說明社會經濟活動,構建了初具規模的社會經濟統計的研究方法體系。 節 第一節 調查研究概述(二)現代調查研究-民意測驗、市場調查和研究性調查。從調查研究發展簡史中可以看出,調查研究是一項綜合了多項技術的研究方法,抽樣和統計,一。 分析技術的完善 進 步擴展了調查的應用范圍三、社會經濟調研的局限性1、缺乏彈性2、無法了解被訪者具體的生活情境3、易受人為因素影響 第二節 調查研究分類一、按調查對象的范圍分類:1、普查:人口普查(53、64、82、90、2000、2010)2、抽樣調查二、按調查目的要求分類1、探索性調查2、描述性調查3、解釋性調查三、按執行方式分類:1、自填問卷2、當面訪問3、電話訪問(2011年6月末,中國電話用戶數突破12億戶,其中移動9億戶多,佔3/4.固話不足3億戶。) 第二節 調查研究分類四、按時間維度分類:1、單一時點的橫剖調查2、多重時點的縱貫調查五、按應用領域分類:1、人口調查2、抽樣調查3、民意調查4、市場調查5、社會問題調查6、居民家計調查7、學術性專業調查 第三節 調查研究的一般過程一、調查設計(一)調查工作的總體規劃(二)抽樣設計(三)資料搜集和處理方案二、實際抽樣三、資料搜集四、資料處理五、撰寫報告—調查研究的最後一步 第二章 抽樣設計第一節 抽樣概述一、抽樣的概念:抽樣是指根據某種既定規則從一個總體中選取一組元素的過程
⑤ 社會研究方法的研究原理
1、社會研究指的是一種以經驗的方式,對社會世界中人們的行為、態度、關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種社會現象、社會產物所進行的科學的探究活動。 2、社會研究具有三個方面的基本特徵:(1)研究的主題是社會的,而非自然的(2)研究的方式是經驗的,而非思辨的(3)研究的問題是科學的,而非判斷的。 3、社會研究的方法體系劃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或部分,及方法論、研究方式、具體方法及技術。 4、社會研究的方法體系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⑥ 社會學研究的數理的方法是什麼
一、數理社會學(Mathematical socio-fogy)是一門研究如何運用數學模型來擴充社會學理論的應用范圍、精確度和解釋能力的一門學科。將數學應用於社會學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從而使人們對數理社會學的理解也各不相同。首先,在描述統計與參數統計為基礎的調查研究方法中,歸納資料和驗證假設需要數學;在社會學中,這一種運用數學的方式占統治地位,所以,大多數人所稱的「數理社會學刀往往僅指這一類型。其次,可以運用數學從資料中直接提煉理論模型,比如在社會學中進行因素分析和路徑分析。再次,數學可作為理論的語言,用來構造以數學形式存在的社會學理論,也就是通過建立數學模型來研究社會學現象;確切地說,這一領域的工作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數理社會學,即所謂「數學理論社會學,』o 二、運用數學來研究社會生活的思想由來已久。隨著歷史的發展,數學已經滲透到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但是,數學運用於社會科學究竟產生多大效力?這還始終是未能解決的難題。所謂「科學的」社會學研究。數理社會學是以數學方法或圖表方式為研究手段的課題和研究項目的總稱,不是一套用於研究社會的嚴謹的數學理論。把精確而又機械的數學規律用於分析社會現象,這一直被斥之為「狹隘的社會物理學」。為了論述社會生活不可捉摸的復雜性質,數學的大部分效用只是被用來選擇各種對策。 在隨機過程模式中,社會現象的變異被當作概率過程運行的結果,該過程的全部行為都可用數學方式來作分析。博奕論要解決的是合作和沖突情境的合理內核。系統論和結構方法運用數學方法為某復雜現象中的總體關系形式建立模式,同該現象各部分的細節形成對比。在方法論中,數學被用以檢驗按照證據來作出推論的程序,並使之精確;在分析對程中,數學被用作解決衡量中特殊問題和簡化社會資料的手段,如因果模式,聚類分析,生態謬誤,因素分析,故障探測系統。在分析性數學方法不適用的情況下,可以把某復雜過程一段時間內的行為編成計算機程序,用計算機模擬對其進行說明和研究。
⑦ 社會研究方法是文科還是理科
高中生如何選擇文理科 [僅供同學們參考]
文理分科一直爭議不斷,但它作為目前的一種客觀存在,可以說是高中生面臨的第一次重大選擇,學生的發展之路也將自此發生改變。以下是較為合理合理的選文理的方法:
一、杜絕盲目選科
盲目選科主要有以下幾種:
(1)「一邊倒」,根據哪科選的人多就選哪科;
(2)根據傳統觀念,認為哪科好就選哪科;
(3)學習態度不好,認為哪科好念就選哪科;
(4)過早的為工作尋找門路,認為哪科好賺錢就選哪科;
(5)情感沖動,為了某個好朋友或捨不得原班集體和班主任老師而選科,認為 與某人交好而隨之選擇(包含早戀因素);
(6)根據家長的要求選擇。
二、適合自己,切忌盲從
高中階段的學生基本具備了一定的職業能力傾向,選擇文理時一定要從自己實際出發,結合自己的特點和興趣所在,慎重選擇。有不少學生在分班時比較盲從,看到自己班內很多同學都報理,自己也跟著報理,形成「隨大流」現象,還有的學生和自己的好朋友商量著報同一科,好能繼續呆在一個班,這兩種現象都比較普遍。
三、選擇文理要切合實際
由於重理輕文的社會風氣,許多家長在指導學生文理分科時,帶有一定的傾向性社會偏見,他們沒有發展的眼光,只是根據目前高校的招生現狀和就業形勢,不切實際地要求孩子選擇理科,他們認為只要選擇了理科,孩子前途的保障系數就大大提高了,更有甚者認為只有選擇理科,未來才有出路。這些認識顯然都是錯誤的。
有不按自己志願選科考取大學,孩子將來在自己不喜歡的領域也未必有多少發展潛力。更可悲的是,孩子在今後的工作中沒有多少人生快樂可言,特別是那些志趣在文而被家長強求學理的孩子,他們今後的工作會由於缺乏興趣和動力而乏味枯燥。而這些又有幾個家長考慮過呢?可以斷言,那些不顧實際情況盲目選擇的結果,最終只能事與願違。
四、應注意幾個誤區
一、重理輕文的誤區:
曾幾何時,盛行一句話「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受此影響,在選擇文理時,優秀生很少問津文科,只有理科吃不消的人才會進入文科班。政治課、歷史課被看作是放鬆課、休息課,遭受冷遇,其實這種做法是沒有道理的。
很多大學生文史常識的匱乏和精神世界的失衡現象已經不容忽視。青年歌手大賽綜合素質中反映出某些人文史知識的極度貧乏令人咋舌,圍繞娛樂圈和足球界的諸多問題,體現出一代人文化素質和精神素質的持續荒廢有目共睹。一個人要成就偉大的事業,沒有足夠的文化底蘊是絕對不行的,揚振寧的成就在於他的文理交融。文科和理科對個人的成長和國家的貢獻具有同樣的重要,絕不能有重理輕文的思想。
有家長認為,好苗子就該學理科,學文科那是因為成績跟不上而不得已;還有人認為,女孩子讀文科也就算了,男孩子就應該學理科。其實文科和理科完全沒有孰優孰劣之分,如果說男孩更適宜學理科,女孩更適宜學文科,那是從整個群體的成功率上考慮的結果。而作為家長,你無需理會群體,只需關心你的孩子是適宜讀文還是讀理。
有的人認為文科知識在社會上應用得不多,所以對文科知識學習很不重視,其實不然。按照國家人事部的有關統計預測,21世紀初我國將急需以下14類人才:稅務會計師(會計類)、電腦系統分析專家(電腦類)、電腦軟體工程師(工程類)、環境工程師(環保類)、中醫師(健康醫療類)、經紀人(咨詢服務類)、索賠估價師(保險類)、律師(法律類)、老人醫學專家(醫學類)、家庭護理(個人服務類)、專業公關人員(公共關系類)、商業服務業務代表(推銷類)、生物化學家(科學研究類)和心理學家(社會工作類)。
粗略統計一下我們不難發現,上述14類人才中,文科及與文科相關的專業佔了一半以上。從某種意義上說,文科與理科學生的比例反映了社會的發展水平.但從國家的其他方面如物理學研究、化學研究、創新科學研究以及生物學研究等都需要理科的高素質人才,因此文科與理科的比例接近是1比1的,而文理科的發展是衡量國家綜合實力的基礎,故此文理科同樣重要,我們決不能社會偏科的不良風氣所影響.
其實現在很多學校的很多專業已經文理兼報了,大學都在倡導大類招生,不用界限明確,所以在這個問題上不用過於擔心。更何況對每一個同學來說,你只能報考一所大學,不論文科還是理科,對於你升學的概率都是100%。
二、文科成績好就報文科、理科成績好就報理科。
如果你把高中的學習目標確立為考大學的話,我覺得這種策略有可能未必就是上策,大家都學過「田忌賽馬」的故事,若是文科好的都報文科,你文科好的優勢不一定就能夠顯露出來,反而如果你理科好的去讀文科,至少在數學上大佔便宜,所以這裡面充滿了不定之數。我總覺得充滿人文氣息的縣中的學生不能功利庸俗地把考大學作為高中學習的惟一目標,我們應該把學習的目標定位在「求學問長知識」上。同學們在選學科時不要被表面的成績所迷惑。我們應該慎取。
三、成績不好就去讀文科
是一種逃避心理。試想,你現在的學習都成問題,換了學科就一定能學好嗎?一個智力正常的學生如果全力以赴地學習,肯定能學好。之所以成績不行,一般是在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時間和學習方法上出了問題,找出原因並解決問題比簡單地換個環境重起爐灶要重要。
關於文科的學習 。人們對文科的偏見主要在於把它看成一個死記硬背的東西,但其實,對那些比較好一點的同學來說,他學進去以後,對很多東西的理解會超出常人的那個層次。你要是問胡適、李大釗、蔡元培,文科是不是死背的,他們肯定不這么認為。背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但是背完以後,你必須學會融會貫通。史地政這三科本質上是一家,融會貫通後會學得很活,而且會涉及到對當前社會的一些實際問題的思考、解決,在這當中自己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所以文科也是一門生動活潑的學科,在某種意義上它的智慧更高於理科。
面對眼前,對於理科基礎比較差的同學宜選文科,因為文科的基礎易補回來,如高一的文科放假期間可補回來,甚至政史地科在高三階段都還可能補起來,而理科的基礎要補回來則比較困難。
四、同學間打賭
如果某科考不及格就選讀文科或理科。盡管現象較少,但仍需注意。
我校2003級有位譚同學與在城北的初中同學沈某在讀高一時,兩位成績相當的好朋友商定如果誰的物理及格誰就讀理科,結果譚同學選擇了文科,沈同學選擇理科,兩年後高考,譚同學考上北京大學(2007年順利畢業進入了中國第一女富翁的公司),沈同學兩年後沒有考上,2004年到我校補習轉入文科學習,並上了本科線,但不甘心,又在我校復讀一年,考上了川內的一所二本大學,2009年該就業,卻趕上了全球金融危機。五、怎樣選擇文、理科
經過大量的調查分析以及對多位老師的采訪,我們總結出了以下幾點(包含老師及高二、高三尖子的意見):
1、興趣。興趣是學習的最大動力,無論選文、選理,興趣是第一前提。舉個例子,2001年高考文科狀元郝煜在接受采訪時說:「我的強項是理科,但我從小鍾愛文科,並一直保持到高中,所以我選了文科並取得成功。」因此若你在生活中對某方面感興趣,很關注或上某科課時比較有精神,就可以考慮選這方面的學科。總之永遠把興趣放在第一位,一定是對的。
2、特長。特長是學習的推進劑。它將使你的學習得心應手,在競爭上勝人一籌,是文理科選擇的重要依據。那麼怎樣發現自己的特長(天賦)呢?如果你對某科感覺特別好,或用相同的時間得到的效果比起其它科更好,或以少量時間獲得的效果與其它科學花費多時間獲得的效果相當或更好,如果你自身的某些特長與某科的聯系很密切,都說明你有學習這一科的特長和能力。你就應該考慮,哪一科能更好地發揮和促進你的特長的發展。
3、成績。成績是此次選擇的最實際的依據。所以了解自己各科成績的確切情況是非常重要的。政治組周老師說到:同學們非常有必要去查閱自己各科成績,以及文綜、理綜成績的全市排名,並作具體分析比較,看自己哪科更具競爭力,在全市甚至將來全省可能的排位。而且還要特別看準以三科拉分科,了解此三科在文理科選擇中至關重要的作用。
語文:作為各科學習的基礎,與每科都有密切聯系,相比之下,語文與文科的聯系更大,所以語文比較好,文科又比理科稍微好的宜選文科。但若理比文好,則選理也具優勢,因為大部分理科生語文並不強,所以語文好,可以使自己的競爭力提高一個檔次。(來自語文組老師的意見)
數學:文科、理科的主要學科,在促進競爭力上與語文相當,但理科對數學的要求更高。當然數學對文科的某些問題(如地理上的溫度、太陽高度等)的解決也有重要作用。(來自數學組老師的意見)
英語:雖然在高中其地位與語、數相當,但到大學是地位最高的,不管學什麼,英語是必備、必修的學科,英語成績好,可以使你對文理科的選擇較自由些。
4、理想。每個人都有理想,而且它可能是你的奮斗目標。那麼選擇與自己的理想接近的學科,將對此學科的學習起促進作用。比如,你想成為企業家,則文科與這理想更接近,學習起文科來就可能更積極,更主動,學習成績也就可能更出色。
讀文,讀理,對於大家今後的志願是有很大影響的。因為現在盡管有的專業是文理兼收,但是很多還是分開招生的。想像一下自己將來會從事什麼職業。比如喜歡文學,將來想做記者,編輯,或者對政治經濟感興趣,將來想從政或研究經濟等等,這樣的一般選擇文科。對自然科學感興趣或者對科技感興趣的,將來想當工程師,或者技術人員等等,一般選擇理科。
5、社會。觀察、分析社會趨勢,了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因為此次文理科選擇不光為了考好高考,從長遠上看,還要要為自己的未來作好打算,打好基礎。
總之,每一個同學都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認真分析,切不可由於某些不良的客觀原因而作出錯誤的選擇,誤已一生。這樣的例子我們一中舉不勝舉。
理科:高中學理科的同學,在添志願時分為兩大類:理學,工學。就是大學合稱的理工類。 理科是自然科學、工程與技術、農林科學、醫葯科學的統稱,包括理學、工學、農學、醫學4個學科門。報考理科的考生,可以錄取到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等學科門的專業.
文科:經濟類的: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 ,財政學,金融學
管理類:工商管理,市場營銷,會計學,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旅遊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
還有法學,社會學,漢語言,對外漢語,新聞學,廣告學,心理學,應用心理學
⑧ 社會研究方法的相關內容
第四章 社會過程研究方法
社會矛盾推動社會的發展,使社會展現為一個自然歷史過程。馬克思主義揭示了這一過程的內容、實質和規律,為我們具體研究社會歷史現象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指導。
一、 人類社會是一個過程
(一) 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
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每一事物都有其產生、發展和滅亡的過程。凡是在歷史上產生的東西,最終都要在歷史上消亡。一個過程的結束,就是另一個過程的開始。正是這種有限的、無始無終的、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自然界如此,人類社會也是如此。我們周圍的感性世界絕不是開天闢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人類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是歷史的產物。人類社會「永遠不會在人類的一種完美的理想狀態中最終結束;完美的社會、完美的『國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東西;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歷史狀態那隻是人類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的無窮發展進程中的暫時階段」。
人的認識也是一個過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那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正如歷史不具有最終的性質一樣,人類的認識也不具有最終的性質。「真理是在認識過程本身中,在科學的長期的歷史發展中,而科學從認識的較低階段向越來越高的階段上升,但是永遠不能通過所謂絕對真理的發現而達到這一樣,在這一點上它再也不能前進一步,除了袖手一旁驚愕地望著這個已經獲得的絕對真理,就再也無事可做了。」
恩格斯說:「這種辯證哲學推翻了一切關於最終的絕對真理和與之相應的絕對的人類狀態的觀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終的東西、絕對的東西、神聖的東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暫時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滅亡的不斷過程、無止境地由低級上升到高級的不斷過程,什麼都不存在。」這一論述,為正確認識人類社會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方法論指導。
(二) 社會歷史過程的連續性和非連續性
社會歷史的發展是漸進與飛躍的統一,即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社會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在量變階段,社會面貌總的說是穩定的,表現出自身發展的連續性;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便引起質變、飛躍,新質代替舊質,漸進性過程「中斷」,表現出發展的非連續性。發展史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只有不間斷的量的積累,才有間斷性的質的飛躍。
堅持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對於我們正確把握歷史過程中各個階段的聯系和區別,採取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階段的社會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毛澤東說:「我們反對革命隊伍中的頑固派,他們的思想不能隨變化了的客觀情況而前進,在歷史上表現為右傾機會主義。這些人看不出矛盾的斗爭已將客觀過程推向前進了,而他們的認識仍然停止在舊階段。……我們也反對『左』翼空談主義。他們的思想超過客觀過程的一定發展階段,有些把幻想看作真理,有些則把僅在將來有現實可能性的理想,勉強地放在現時來做,離開了當前大多數人的實踐,離開了當前的現實性,在行動上表現為冒險主義。」
(三) 社會歷史過程的前進行和曲折性
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而道路是曲折的、迂迴的,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新事物否定舊事物,不是對舊事物的簡單拋棄,而是有所拋棄、有所發揚,有所否定,有所肯定,即辯證的否定。舊事物中積極的東西作為新事物的要素而成為新事物的要素而成為新事物的組成部分。特別是經過「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一個周期之後,第三階段的食物擊中了前兩個階段食物各自的積極因素,成為更高級、更完善的食物。因此,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
然而,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由於矛盾雙方斗爭此消彼長或次長比的復雜性,由於人們認識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和反復性,決定了事物的前進運動並不是直線的,而是曲折的、迂迴的,表現為波浪式發展、螺旋式上升。列寧說,歷史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不可能那樣筆直又筆直。毛澤東說:「革命的道路,同世界上一切事物活動的道路一樣,總是曲折的,不是筆直的。」
堅持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一的歷史觀,既要反對歷史循環論,又要反對歷史直線論。堅持新生事物不可戰勝的歷史辯證法,牢牢把握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同時在實踐中自覺走曲折前進的道路。
二、社會歷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與主體選擇性
(一)社會歷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
恩格斯說:「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這些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盡管歷史活動是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這是因為:
第一,「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這是他們的全部歷史的基礎」。任何生產力都是一種既得力量,都是以往活動的產物。人們擁有的生產能力決定與人們所處的條件,決定於先前已經獲得的生產力,決定於在他們以前已經存在、不是由他們創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創立的社會形式。
第二,歷史是一個合力。歷史「最終的結果總是從需索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於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相互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於就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而這個結果又可以看做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
(二)社會歷史過程的主體選擇性
自然界的發展是自發的、盲目的、無意識的;社會發展則是自覺地、有意識的。二者的區別,集中表現為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具有選擇性。這種選擇性包括選擇「做什麼」和「怎麼做」,即包括選擇實踐目標、實踐手段、實踐方法等。主題選擇是否正確,是否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對於實踐活動的成敗具有決定性意義。這種選擇並非只有非此即彼的正確選擇或錯誤選擇,還包括最優選擇、次優選擇等。同樣是正確選擇,是最優的還是次優的,對於加速或延緩歷史的發展,也有重大的影響。
(三)社會歷史過程是合目的與合規律的統一
主體選擇性與客觀規律性的統一,就是合目的與合規律的統一。
人們只有把握客觀規律才能實現自己的目的。當人們沒有認識必然性的時候,必然性是盲目的,外在於人的;當人們認識並把握了必然性的時候,就可以利用必然性來為自己的目的服務。「社會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樣,在我們還沒有認識和考慮到它們的時候,起著盲目的、強制的和破壞的作用。但是,一旦我們認識了它們,理解了它們的活動、方向和作用,那麼,要使它們越來越服從我們的意志並利用它們來達到我們的目的,就完全取決於我們了。」
社會歷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體現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和統一性,社會歷史過程的主體選擇性體現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偶然性和多樣性。社會歷史過程作為客觀規律性與主體選擇性的統一,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統一、合規律與合目的的統一。因此,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決定論是科學的、辯證的決定論。
三、研究社會歷史過程的若乾重要方法
(一)歷史主義的方法
認識社會歷史,離不開現代人的眼光。但是,後人在認識既往的社會歷史時,必須從特定的歷史時代、歷史條件和歷史環境出發,把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放到具體的歷史過程中加以認識。列寧說:「在社會科學問題上有一種最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要忘記基本的歷史聯系,考察每個問題都要看某種現象在歷史上怎樣產生、在發展中經過了哪些主要階段,並根據它的這種發展去考察這一事物現在是怎樣的。」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能離開歷史過程和歷史條件,用個人的好惡、主觀的模式等,去剪裁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我們要求把歷史的內容還給歷史」。
歷史的真實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的真實,二是歷史本質和歷史規律的真實。我們要把這兩種真實統一起來,離開了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的真實,無從發現歷史本質和歷史規律;而僅僅認識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又遠遠不夠,還必須透過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把握歷史本質和歷史規律。正如恩格斯所說:「現代唯物主義把歷史看做人類的發展過程,而它的任務就在於發現這個過程的運動規律。」
堅持歷史主義原則,既要反對否定一切的歷史虛無主義,又要反對肯定一切的歷史復古主義。對於歷史遺產 要採取批判繼承的科學態度。
(二)科學預見的方法
對未來的預測、關注和把握,是人的自由的有意識活動的表現。研究社會過程、認識社會規律的目的在於通過對社會歷史的正確認識和把握來解決當前和今後面臨的歷史課題,幫助人們正確認識社會發展的趨勢、過程和階段,確立和設計未來社會發展的目標,宣召和選擇實現目標的有效手段和路徑,從而增強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自覺性,避免盲目性和被動型,做到在某一時間和過程發生之間未雨綢繆,掌握主動。
科學預見之所以可能,在於社會歷史過程是偶然性與必然性的統一。必然性總是通過大量的偶然性表現出現,而大量偶然性中又存在著某種必然性。正如恩格斯所說:「被斷定為必然的東西,是由純粹的偶然性構成的,而所謂偶然的東西,是一種有必然性隱藏在裡面的形式。」透過偶然認識必然,便可以預見事物發展的趨勢和前程。
(三)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
馬克思說:「歷史從哪裡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裡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後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研究社會歷史過程必須堅持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
歷史是人類社會自身的客觀進程,邏輯則是對這一進程和歷史順序的認識和把握。社會歷史過程是邏輯的基礎,邏輯是社會歷史進程在人類思維中的再現。因此,二者具有同一性。
但是,由於「歷史常常是跳躍式地和曲折地前進的,如果必須處處跟隨它,那就勢必不僅會注意許多無關緊要的材料,而且也會常常打斷思想進程」。因此,邏輯對歷史的反應不是機械的、照鏡子式的反映,而是在科學抽象基礎上對歷史進程的本質和規律的反映。」這種反映是經過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現實的歷史過程本身的規律修正的,這時,每一個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的發展點上加以考察。」邏輯反映歷史又高於歷史,只有上升
到邏輯的高度才能真正把握歷史的本質和規律。因此,以科學抽象和邏輯的方式把我社會歷史進程,就其實質來說,依然是歷史的方式,它「不過擺脫了歷史的形式以及起擾亂作用的偶然性而已」。
堅持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觀點,既要反對把歷史碎片化、否認歷史發展規律的錯誤傾向,又要反對從邏輯出發剪裁歷史、用邏輯統一歷史的錯誤傾向。
⑨ 社會研究方法如何判斷一份調查問卷的質量好壞
社會研究方法 只能 說明 此事物 在社會中 框架的構成 的可行性,不能作為 實際行動 的指南!調查問卷 需要做到 深入到 各個 階級層面,其質量的好與壞 取決於 提問者 對於次類事物的認知程度,也就是 說 所提的問題 是否 能 深入地 直接命中 關鍵和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