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張氏研究方法

張氏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01-10 18:59:57

『壹』 關於張氏的姓的研究報告怎麼寫五年級

你好,可以摘抄一段——
關於吳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吳定洲2009-04-11 16:12關於吳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吳定洲
傳說上古時已有吳姓。一是舜的後代有封在虞的,因"虞"與"吳"音相近,故舜後有吳姓。一是顓頊帝時有吳權,其後亦有吳氏。一是少康帝時有神箭手吳賀,其後有吳姓。
中國人口現在有16億,其中吳氏人口約3000萬,3000萬/16億 = 1.875%
歷史上的名人:吳道子、吳承恩、吳勉、吳起、吳廣、吳三桂、吳敬梓、吳沃堯、吳昌碩、吳其浚、 吳懋。

我國吳姓源遠流長,傳說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後裔。商時,黃帝的12世孫古公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兒子季歷頗有才幹,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時,有聖瑞出現,所以太王就屬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兒子太伯和二兒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傳位給季歷,再傳位給姬昌,就決定自動讓賢,便一起南下荊蠻(周人敵視楚國的稱呼)。太伯和仲雍給當時比較落後的江南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被當地土著推舉為君長,號稱句吳。太伯後,由仲雍繼位。周武王(姬昌為文王,其子姬發為武王)滅商後,仲雍的3世孫周章為諸侯,國號改稱吳,並追封太伯為吳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孫壽夢稱王,建都今江蘇吳縣。壽夢的第四子季扎本該繼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為生。此後吳王壽夢的後裔分為兩支:一支在政治上發展,出現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另一支則是季扎及其後裔獨立發展,人丁繁衍眾多,構成了當今吳姓的絕大部分。吳國被越國所滅後,其子孫便以國為氏,稱吳氏。
2、在歷史長河中吳姓人才輩出。有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明朝小說家吳承恩,貴州黎平侗族英雄吳勉,戰國時著名軍事家吳起,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吳廣,大將軍吳三桂,傑出諷刺作家吳敬梓,清代著名小說家吳沃堯,清代著名的篆刻家、書畫家吳昌碩,清代著名政治家、科學家吳其浚,創建中華人民共和國共產社會主義先鋒黨吳懋。
3、中國人口現在有16億,其中吳氏人口約3000萬。
王壽夢的後裔分為兩支:一支在政治上發展,出現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另一支則是季札及其後裔獨立發展,人丁繁衍眾多,構成了當今吳姓的絕大部分。吳國被越國所滅後,其子孫便以國為氏,稱吳氏。

歷史上的吳姓名人
吳廣.吳漢.吳道子.吳曦.吳承恩.吳偉.吳三桂.吳嘉紀.吳偉業.吳敬梓.吳熙載.吳歷.吳大猷.吳清源

吳姓——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2.05%=約2460萬
吳氏族譜藏地:四川省圖書館(存一冊)清刻本吳氏族譜不分卷藏地:北京圖書館(清)吳鏊等纂修清鈔本孝義吳氏宗譜四十二卷吳氏族譜十二卷藏地:吉林大學(民國)吳學潛等重纂 1913年活字

『貳』 關於張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有哪些

關於張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一、提出的問題
我和班裡一位同學的名字非常像,連老師都常常把我們叫錯,因為我們都姓張,名也差不多。有一次聽老師說,姓氏是一種文化,很值得研究。於是,我對關於張姓的歷史和現狀做了一次研究。
二、調查方法
1.查閱有關中華姓氏的書籍,閱讀報刊,上網瀏覽,了解張姓的來源和張姓歷史名人。
2.走訪有關部門,了解張姓人口和分布情況。 3.通過多種途徑,搜集張姓的名人故事。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 設計的方面 具體內容
書籍、報刊
張姓的來源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這支張氏是由黃帝直接傳下來的,最早發源於尹城國的青陽,目口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晉祠附近,其後望族也出於這一帶。
書籍、教科書
歷史上張姓的名人
張 飛、張 良、張 騫、張 衡、張仲景、 張 旭、張 芝、張九齡、張 寶、張大千„„
上網
張姓人口數量
據統計,目前張姓人口總數近億。

爸爸的講述 張姓族譜 在修撰譜牒之風相當興盛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作為張姓這樣的大姓氏,也應該有家乘、譜牒的修撰,只是因為時間久遠,沒有能夠保留下來。現在我們可以考知的張姓家乘、譜牒,有唐朝人張太素的《敦煌張氏家傳》20卷,此後又有《曲江張氏家譜》一卷等。
„„ „„ „„
四、結論
1. 張姓出自皇帝之後代揮。得姓始祖:張揮。黃帝少昊青陽氏第五子,自幼聰明過人,愛動腦筋。他從星星的組合中得到啟發,發明了弓。於是黃帝封揮為專門製造弓的官叫「弓正」。 2. 張姓繁衍昌盛,人丁興旺,支脈眾多,在全國許多地方發展成為名門望族。張姓自古為英才輩出的姓氏。如戰國時有政治家魏國人張儀;西漢最著名的張姓人物是張良和張騫;東漢也有兩個最傑出的張姓人物-科學家、文學家張衡和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東漢張修、張魯創立天師道;三國時大將張飛;西晉文學家張華;南北朝時期畫家張僧繇(you);唐朝張九齡又是宰相,又是文學家,書法家張旭,詩人張若虛、張繼、張志和;南宋大將張憲、張俊;元代有大將張弘范;明代政治家張居正,畫家張路;清代有「天下第一清官」張伯行,捻軍首領張宗禹,洋務派首領張之洞,北洋軍閥張作霖,張敬堯,張宗昌等。

var cpro_psid ="u2572954"; var cpro_pswidth =966; var cpro_psheight =120;

3.張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三位的大姓。有人口近億,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零八。

『叄』 關於張姓的研究作文

張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張揮為該姓始祖。歷史上,西漢時期張耳被劉邦封為趙王,張耳的十七世孫張軌(255年-314年)建立前涼王朝。
張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24位。至2007年,根據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對中國戶籍人口的統計分析顯示,張姓人口在中國姓氏中排在第3位,共有8750.2萬人,佔中國人口總數的6.83%。[1]
張的本義是「使弓弦」,把弦綳在弓上,將要開弓,與「弛」相對。引申為開弓、上弦、捕捉、伸展等意義。張,也是星名,屬朱雀七宿中的第五宿,天象的排列形狀似弓。張是擅長製造弓箭的氏族崇拜的原始天象圖騰,進而成為氏族名、地名和姓氏
起源始祖
起源源流
漢字
張(Zhang)姓源出主要有:
1、源於姬姓:
①出自上古黃帝之孫揮,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3-4] 這一支張姓以青陽(即清陽,在今河北清河縣東面)為發源地,是為清河張氏。民間有「天下張姓出清河」的說法。[5]
②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屬於以字為氏。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他的後代以其字命氏,也稱張氏。[6]
2、源於改姓而來:
①出自聶姓。三國魏將張遼原姓聶,其家族為了避怨而改張姓,其子嗣便以張為姓。[7]
②出自賜姓。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
③源於古奚族。張忠志,奚族人,居住在范陽,因善騎射,被范陽守將張鎖高收為義子,遂從義父姓張。後張忠志屢立戰功,官至禮部尚書,封趙國公。
④由少數民族改姓而來。古代的烏桓、女真、羯、鮮卑、匈奴、契丹等少數民族,有改姓為張姓的。今阿昌族、納西族、僳僳族、瑤族、壯族、黎族、高山族、藏族,以及赫舍里氏、扎拉里氏、章佳氏、章錦氏、扎庫塔氏、愛義氏等十幾個滿族姓氏,都有人改姓張。[8]
得姓始祖
張姓始祖-張揮
張揮,號天祿,青陽之子,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發明者。因弓箭的誕生對社會影響大,所以黃帝封揮為弓正,職掌弓矢製造。後又取弓長之意,賜姓張於濮陽,封地清河。後逝葬於帝丘(今河南省濮陽縣)。因此,張揮成了張姓人的始祖。[9]
遷徙傳播
張姓氏族最早活動於「尹城青陽」,古地在今河南濮陽和河北清河一帶。直至西周宣王時期,在陝西地區出現了張姓的蹤跡,西周青銅器皿上銘有張伯、張仲,他們是西周的貴族。張仲輔佐周宣王,使西周得以中興。[2]
春秋時晉國是張姓發展歷史上最重要的地區。河東「解邑張城」是張姓重要的聚集地和發祥地(古張城在今山西臨猗西的黃河東岸)。張氏世代事晉,晉滅後事韓。張老、張侯(即解張)均是晉國的大夫,張老的後代韓國貴族張良成為漢朝開國第一功臣,解張也被一部分張姓後裔奉為先祖。在西周、春秋戰國時期,張姓人群主要活動於山西、陝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區。[2]
秦漢是張姓向四周發展和繁衍的重要的時期。張姓在秦初進入了四川,多為三晉貴族的後裔,在反秦戰爭和隨後的楚漢之爭中,政治傾向明顯,戰爭中建功立業,封侯賜爵;再西進甘肅、寧夏等地。張姓人群活動地區迅速發展到整個北方、西北和四川地區,成為當時北方地區的第一大姓。同時,西漢留侯張良的後裔從陝西出發,徙河北入江蘇,渡過長江,進入江南地區。西漢末,張姓已經到達浙江、江西和福建了。[2]
進入魏晉南北朝之後,由於北方戰亂和少數民族的大批進入中原的原因,張姓人群向南方和東南遷移,同時繼續向西北發展。西晉末,張姓人群涉足東北,渤海灣地區成為張姓人群重要的聚集中心。唐宋時期,張姓開始向湖廣和雲貴地區移民。明朝永樂年間由廣東始入台灣地區。[2]
人口分布
編輯
宋朝時期,張姓大約有49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6.3%,為宋朝第三大姓。張姓第一大省是山東省。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南兩省,大約占張姓總人口的27.7%,其次分布於四川、河北、陝西、湖南、湖北、山西、甘肅、江西八省,又集中了54.5%。全國形成了華北、西北和中原地區張姓人口聚集中心。[2]
張姓人口分布
明朝時期,張姓大約有56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6%,為明朝第二大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蘇、浙江、江西三省,大約佔全國張姓人口的36%,江蘇省成為張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南方贛浙蘇、北部晉魯冀豫陝兩大塊張姓人口聚集地區。[2]
當代,張姓的人口已達到近8500萬,為全國第三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6.79%。[10] 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張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河南、山東、河北三省,大約占張姓總人口的27.5%,其次分布於江蘇、四川、安徽、遼寧、黑龍江、湖北六省,又集中了28.5%。河南居住了張姓總人口的10.1%,為當代張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張姓區和低比率的南方張姓區。[2]

『肆』 對張氏家譜有研究的進,謝謝!

我也是四川彭州的。我們家現在是「朝廷耀國。。。。後面和前面的都不知道了

『伍』 關於張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關於張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一、 調查方法
我通過上網查資料知道張姓的歷史名人。

[張氏來歷]
張姓之源,可追溯至黃帝。《元和姓纂》記載,黃帝的第五子青陽,生子名揮,揮聰穎異常,他通過觀看天上的弧星,而仿照其形狀製造出弓矢,因此被賜姓張。「張」本義為弓上弦,引申為開弓,即必須用力將弓拉開才能使用弓矢,「張」就是根據此而來的。另外,還有一些史書也有提到張姓的其他來源,但數來源於黃帝的這一支最古老
[張氏名望]
張氏族大支繁,歷史上的張姓名人不勝枚舉,在這里略舉一二: 戰國時魏國政治家張儀,以游說六國連橫事秦而聞名於世。西漢大臣張良,是輔佐劉邦奪得天下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以善出奇謀良計而頗受劉邦重用,漢朝建立後,被封為留侯。張騫,曾兩次出使西域,加強了中原與周邊少數民族的聯系,促進了中原文化與中亞各地文化的交流和發展。西漢還有歷算家張蒼、諸侯王張耳等張姓名人。東漢的張衡,是一名著名的科學家和文學家,他精通天文歷算,創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轉動的渾天儀(也叫渾象儀)和用於測定地震的地動儀,在文學方面,則有《二京賦》等作品傳世。張仲景,東漢著名醫學家,他總結了前代的醫療經驗,對我國醫學發展有重大的貢獻,著有《傷寒雜病論》一書,被後人譽為「醫聖」。書法家張芝,其書法被稱為「今草」。漢以後,張姓名人還出現了如黃巾起義領袖張角,三國時名將張飛、張遼,晉朝文學家張載、張協,北魏教育家張偉,南朝畫家張僧繇等。到了唐代,張氏更是英才輩出。張九齡,即是玄宗時的宰相,同時又是著名詩人。文學家張鷟,書法家張旭,畫家張萱,詩人張若虛、張繼、張籍、張祜、張志和等也為張姓贏得了贊譽。除此之外,北宋詞人張先,詩人張耒,名畫《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張擇端,南宋將領張世傑、張憲,詞人張孝祥、張炎,書法家張即之,大學者張栻,明朝著名政治家張居正,清朝詩人張維屏等等都是張氏中顆顆璀璨的明星。 歷史上的張姓名人不絕於史,張姓家族對我國歷史、文化、經濟等方面的發展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是一個古老的名
望姓氏。 今天,張姓在當代百家姓中位列第三

二、結論
在歷史長河中張姓人才輩出。在漢朝漢武帝時期派張騫曾兩次出始西域,加強了西域各國的友好往.真是一位聊不起的人物我為張姓能出來這樣的人物,我感到很自豪.我也為張姓祖先創造的輝煌感到自豪..

『陸』 張姓 尋根問祖

近代,張姓人群主要分布在中國腹地黃河、長江流域,此不詳述。現將張姓在邊遠地區的分布概況作一簡要介紹。

在位於東南沿海的浙江、福建兩省,就居住人口而言,張姓是屬人口較多的姓氏。浙江的嵊縣、寧海、餘姚、江山等地,張姓人居住較為密集,族眾人多,影響較大。福建的福州、廈門以及長汀、寧化的客家民系中,張姓人較多。

五嶺以南廣東省的張姓民眾,多為唐宋時代從福建、江西、湖南等地遷去的客家人。居住比較集中的地區有韶關、南雄、蕉嶺、梅州、大埔、興寧等地。

西南地區的雲南省的少數民族中有不少人姓張。「土司張姓」就是白族、彝族、哈尼族中的張氏,主要分布在保山、祥雲、洱源、大理、元陽、北勝、開遠、南華、騰沖等地。

東北三省的張姓人群大多是從內地遷去的漢族人,也有滿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其中張姓在遼寧分布較為密集。沈陽、遼陽、岫岩、綏縣、錦縣、興城、朝陽、錦州、肇源等地,是張姓居住較集中的地區。

在我國台灣島的台北、彰化、嘉義和高雄等地,有很多張姓居民。從清初到20世紀中葉,不少張姓人從福建、廣東、江蘇、浙江等地遷居台灣。因此,張姓成為台灣的大姓之一。依1995年估計,台灣地區張姓人口有1455000人,台灣向來有「無張不成鄉」的諺語。在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也有不少張姓居民。

在我國的少數民族中,滿族、回族、蒙古族、朝鮮族、白族、苗族、彝族、瑤族、黎族、壯族、侗族、高山族、阿昌族、藏族、土家族、布朗族中,都有張姓人群。

旅居國外的張姓人士,以東南亞地區為最多。如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等地,都有不少張姓僑民。其遷徙年代有的已經很久遠。

在近代,中國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封建宗法制度的殘余基本被掃除。宗族組織在我國大陸已不復存在,小家族成為社會的細胞。近年來,在河南、山西、福建、廣東等省的一些地區,成立了張姓研究會,開展張姓源流和張姓名人的研究活動,有些地方又重新續修張姓家譜。一些海外華僑也回國尋根問祖。在台灣省、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及東南亞等地區,仍有不少張姓宗親會、聯誼會存在,並開展一些活動。在台灣地區的7市18縣中,除邊遠的台東縣及連江縣馬祖兩地外,均有宗親會組織。他們以一縣市為單位,張廖簡聯宗,僅張廖、張簡聯宗,或各姓單獨,或跨縣市,不拘形式,規模不等。1994年3月13日台灣省張廖簡宗親會正式成立。宗親會又橫向組成青年會、婦女會、烹飪會、插花會、茶藝會、上風舞會、各種樂器研習會、各種體育會、國術會等等,開展活動。

我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的專家依據 1982年我國人口普查資料統計,張姓人口有7800多萬人,是當代中國的第三大姓。

張姓起源

關於「張」字

張是一個象形字,整個樣子像一個張弓欲射之人

『柒』 關於張氏由來的研究報告

格式:
一;問題的提出
二:調查方法
三:調查資料整理(這一欄要帶表格寫)
四:結論
這個就是研究報告格式了,至於內容,那就要從網上查找了,很好找的。希望你滿意。當然,你還要寫的具體點。

『捌』 張姓是怎麼來的,是誰的後人

張姓的來源,可以推溯到遠古傳說時代。張姓源於濮陽」,根據中國科學院提供的資料,匯編的《河南·大姓的故鄉》地圖顯示:當前使用頻率最高的100個大姓中,有78個源於河南[1] 。其中張姓、姚姓源於濮陽。主要根據有:1.史實。2.文物遺址。3.族譜記載。4.當代研究成果。1999年中國在昆明舉辦「世界園藝博覽會」,世博園內立了《源於河南的姓氏》碑。
具體說,張姓,源出有五:
來源一

源於姬姓,出自上古黃帝之孫揮,屬於以職官稱謂為氏。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子少昊青陽氏
張姓淵源
張姓淵源
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又據《元和姓纂》所載:「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由上這兩條史料的記載可看出,曾經是重要武器弓的發明者揮公,其後人以張為姓氏。這一支由黃帝直接傳下來的張姓以青陽為發源地,亦即清陽,清陽在清河以北而得名(今河北清河縣東),是為清河張氏。[2] 民間至今「天下張氏出清河」之說。
來源二

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後,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隨著三國遷都而
張姓圖騰
張姓圖騰
遷移。其中,以遷居韓國的張氏影響較大,歷代都有入朝為官的。韓國始都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後南遷宜陽(今河南宜陽縣韓城),又遷陽翟(今河南禹州),最後遷至鄭 (今河南新鄭)。趙國初都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後遷中牟(今河南鶴壁市西),最 後又遷邯鄲(今屬河北)。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後遷大梁(今河南開封市)。是為山西、河北、河南之張氏。
來源三

出自賜姓或他姓所改。據《讀史方輿紀要》所載,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魏國大將張遼本姓聶,後改為張氏,世居雁門馬邑(今山西朔縣),後成為 大姓。另有韓、姬等姓人士和烏桓、女真、羯、鮮卑、匈奴、契丹等一些少數民族分支改姓張姓。
來源四

源於古奚族,出自唐朝時期奚族,屬於帝王賜改漢姓為氏。奚族,是一個活動於唐、宋、遼、金時期的古老民族。在歷史文獻中,常把奚民族人記作奚人、奚回。在唐朝時期,奚族張氏出自帝王賜姓。
張忠志,本是奚族人,原居住在范陽,因善騎射,被范陽守將張鎖高收為義子,遂從義父姓張。後張忠志屢立戰功,官至禮部尚書,封趙國公。到唐代宗李豫即位後,拜張忠志為成德軍節度使,又改賜姓名為李寶臣。李寶臣,在有的史籍中仍記其為張寶臣。
來源五

源於其他各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阿昌族、納西族、僳僳族、瑤族、壯族、黎族、高山族張氏主要分布在雲南、貴州、廣西、四川、台灣等地區,藏族張氏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四川、貴州等藏族聚居區,其姓氏淵源有待予以考證。

閱讀全文

與張氏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學壓腿的正確方法 瀏覽:393
金花梨施肥的正確方法 瀏覽:693
有幾種鍛煉腰椎間盤突出的方法 瀏覽:636
康熙字典採用哪些注音方法 瀏覽:350
自測腸癌的方法和技巧 瀏覽:619
正確擦屁股的方法是 瀏覽:941
驗證是否為純合子可以用什麼方法 瀏覽:550
如何用簡單的方法製作海綿寶寶 瀏覽:392
用什麼方法治打氣嗝 瀏覽:460
股癬有什麼好方法斷根 瀏覽:513
rank函數使用方法 瀏覽:818
諾科壁掛爐使用方法 瀏覽:393
m6彈簧墊圈硬度檢測方法 瀏覽:611
vv6怠速抖動解決方法 瀏覽:275
寧德裝修檢測與治理方法 瀏覽:458
強迫鍛煉的方法視頻 瀏覽:805
職教基礎模塊上冊英語教學方法 瀏覽:875
牙周炎的圖片和治療方法 瀏覽:119
三首艾青的詩作並揣摩技巧方法 瀏覽:626
定量甲基化檢測方法 瀏覽: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