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劉氏的由來
最早一支劉姓源自堯的後裔劉累,故劉累為劉姓得姓始祖。劉姓望出江蘇彭城。截至2013年,劉姓有人口近7000萬,佔全國人口的5.34%,在王、李、張之後排第四位。劉姓建立了西漢、後漢、南漢等政權。
據史記《漢書》《通志-氏族略》和《中國姓氏》所載,劉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祁姓、姬姓、外族的改姓。
公元前300多年前,劉姓開始向河南及江蘇傳播。戰國時有個叫會的晉大夫,他有子孫留居秦國,稱劉氏。至戰國後期,秦國滅了魏國,劉氏宗族隨秦軍進入魏國都城大梁,即今河南開封。他的十世孫在魏國任職,魏滅後遷至大梁,生子劉清輾轉到今江蘇等地。
❷ 姓氏劉的由來
姓氏劉的由來:據史記《漢書》、《通志·氏族略》和《中國姓氏》所載,劉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祁姓、姬姓、外族的改姓。
1、最早的一支來源於祁姓,是帝堯的後裔,形成於夏朝後期,出自河南魯山。祁姓之劉有同出一源的兩支:一支直接出自劉累,形成於夏朝;一支出自劉累後裔士會,形成於春秋初期。
劉累生於夏朝後期,曾經跟著精通養龍技術的豢龍氏學過馴化龍的本領,為夏朝第十三帝孔甲馴養4條龍,因而被孔甲賜姓為御龍氏。劉累在為孔甲養龍時住在今河南偃師縣南。
後來,由於飼養不善,死了一條雌龍,劉累怕孔甲治罪,就偷偷地帶著家眷南逃到魯縣(今河南魯山縣)躲了起來。劉累的子孫以劉累的名字為姓氏,就是中國最早的劉姓。
2、源於姬姓的劉氏形成於春秋時期,系以邑為氏,出自今河南偃師。
3、外族的改姓:
賜姓:項羽的叔父項伯,因在鴻門宴對劉邦有救助之功,劉邦賜其家族姓劉。公元前202年,劉邦在洛陽即皇帝位後,接受戍卒婁敬定都關中的建議,決定把國都遷到長安,並因此賜婁敬姓劉。
西漢初年:匈奴族劉姓。當時,匈奴部族強盛,漢高祖劉邦採取和親政策,把皇室宗女嫁給匈奴單於冒頓為妻。冒頓姓攣,但按照匈奴貴者皆從母姓的習俗,攣氏子孫皆姓劉。
魏晉十六國時期:匈奴族的一支為爭取中原人民的支持,自稱是漢朝公主與匈奴單於的後裔,一直使用母方的姓氏故而姓劉。他們先後在今山西、陝西、內蒙地區建立了漢、前趙和夏三個政權,後定居河南。史稱「河南劉氏」。前趙的建立者劉淵即是匈奴貴族。
北魏「勛臣八姓」之一有獨孤氏,孝文帝於太和二十年(494年)自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後,於496年實行漢化改革,將鮮卑族的獨孤氏改為劉氏。
唐末五代時期,突厥別部沙陀族的一支也冒稱是劉邦的後裔。五代十國中的後漢政權和北漢政權就是由沙陀劉氏建立的。
從西漢初期的匈奴貴族內附,南北朝的鮮卑族進入中原,一直到清朝的滿洲八旗漢化,這期間有大量外族人改姓劉姓。華北地區,尤其在河南地區的劉姓含有匈奴、鮮卑人的基因;東北地區的劉姓主要摻和了滿族和蒙古族的血液。
(2)研究劉氏起源的過程和方法擴展閱讀:
劉字本義為利器,在東周青銅器銘文中劉字為手執兩刀解剖狀。距今約4000年前,帝堯陶唐氏後裔有善於養龍(鱷)者,名累,輔佐夏帝孔甲,因功封於劉國,又因手掌有「劉」字紋,故以劉為姓(稱劉累)。
漢高祖劉邦開創的劉漢王朝,一統中國近四百年,漢族因此得名;劉邦的子孫分封於全國各地,加之給一些功臣良將賜姓劉氏,使劉姓繁衍發展成為當時第一大姓。
1、西漢文學家劉向,校錄群書,編訂《戰國策》;還著有《誡子歆書》,作為劉氏家訓傳世。劉安主持編寫的《淮南子》,被梁啟超譽為「漢人著述中第一流」的巨著。
2、《三國演義》中的蜀漢開國皇帝劉備,與關羽、張飛桃園結義,傳頌千古。南朝劉宋宗室劉義慶,所撰《世說新語》是專述魏晉人物言談佚事的筆記小說,史料價值很高。
3、南朝蕭梁時劉勰,不以官顯,卻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龍》奠定其在中國文學理論界泰斗的地位。隋時劉焯創《皇極歷》,創新計算方法及公式,為後世沿用。
4、唐代劉知幾,撰《史通》以明志,是中國史學理論的開山祖;文學家劉禹錫,人稱「詩豪」,其代表作《陋室銘》字字珠璣。元末明初軍事家劉伯溫,因輔佐朱元璋開創明朝而彪炳史冊。
5、清代劉統勛、劉墉父子二人,共輔佐雍正、乾隆、嘉慶三帝,父子宰相傳為佳話。清末重臣劉銘傳,領導軍民抗法,促成台灣建省,並首任台灣巡撫。
6、新中國國家主席劉少奇、元帥劉伯承,都功勛卓著。
❸ 劉姓的起源
關於劉姓氏的來源有三種說法:一是 出自祁姓,為炎帝堯陶唐氏之後。相傳祁姓是黃帝的後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後來祁氏被封於劉國,亦即今定州唐縣。其子孫以國為姓,相傳姓劉。史稱劉氏正宗,這就是陝西劉氏。 二是 出自姬姓,為周太後的後裔。相傳周武王去世後,周成王繼位,封王季的兒子於劉邑,其後裔以邑為氏,世代相傳姓劉,這就是河南劉氏。 三是出自他姓,為他族、他姓改嫁或賜姓劉。據史書記載:一、漢高祖劉邦實行和親政策,以皇室宗女嫁於單於為妻。依照匈奴的習俗,貴者皆從母姓,單於的子孫於是皆從劉姓。於是便生成這支劉姓。二、據史籍記載,齊人婁敬在洛陽向劉邦獻入關中建都之策,得到劉邦的重用,劉邦稱帝後,賜姓劉氏,其後保持此姓;劉邦為了感謝項伯在鴻門宴上對他的救命之恩,賜他劉姓。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鮮卑族的復姓獨孤氏改為漢字劉姓,成為當時大姓之一。其他入遷中原的少數民族也有改作劉姓的。
劉氏遷徙分布
劉氏最早發源於河北唐縣,而始姓劉氏卻在今天的陝西省境內。公元前300多年前開始向河南及江蘇傳播。戰國時晉大夫會有子留居秦國,稱劉氏,其十世孫在魏國任職,魏滅後遷至大梁,生子劉清輾轉到今江蘇等地。後來劉氏建立東、西漢兩朝,統治天下,於是其子孫分布於天水、中山、南陽、彭城、東平等十四處之多。漢末三國之際,中原的劉氏為避「董卓之亂」不斷向四方遷徙,主要是向東南投奔孫吳和向西南進入四川投奔蜀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劉氏大舉南遷,在江南影響很大。唐代和宋代,劉姓已遍布大江南北,盛於全中國,直至今日。
郡望堂號
【郡望】 據有關史料記載,劉姓郡望達25個,其中有名的有18個。
1、彭城郡:西漢的時候設立,當時將楚國改為彭城郡,後又改為彭城國,治所在彭城。此支劉氏 是漢高祖的後代。
2、沛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相縣。相當於今安徽、河南等地。
3、弘農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弘農。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漢時劉賈。
4、河間郡:漢初置郡,治所在樂城。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東漢章帝之子河間王劉開。
5、中山郡:漢時置郡,治所在盧奴。此支劉姓多出自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
6、梁郡:漢高帝時置郡,治所在咀陽。此支劉姓為漢文帝之子劉文所開基。
7、 頓丘郡:西漢、西晉兩次置郡。此支劉氏多出自匈奴劉氏。
8、南陽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宛縣。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 西漢長沙定王劉發。
9、東平郡:漢晉置郡,治所在無鹽。南朝宋改稱東平郡。此支劉氏,其開山基始祖為漢宣帝第四子東平王劉宇。
10、高密國:西漢置國,治所在高密。此支劉氏為廣陵王之子劉宏所開基。
11、竟陵郡:西晉置郡,治所在石城。此支劉氏為後漢劉焉所開基。
12、河南郡:漢置郡,治所在洛陽市東北。此支劉氏出自匈奴族劉氏。
13、尉氏縣:春秋時鄭國尉氏邑,秦時置縣。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東漢章帝十一世孫劉通。
14、廣平郡:漢置郡,治所在廣平。此支劉氏出自西漢景帝之孫劉蒼之後。
15、丹陽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宛陵。此支劉氏為臨懷劉氏分支,起開山始祖為東漢光武帝劉秀7世孫劉會。
16、廣陵郡:西漢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治所在廣陵。東漢改為郡。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漢宣帝廣陵王劉胥。
17、長沙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臨湘。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長沙定王劉發。
18、臨淮郡:漢武帝時置郡,治所在今安徽。此支劉姓,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光武帝劉秀六世孫晉永城令劉建。
【堂號】
1、彭城堂:這是劉氏使用最普遍的堂號,因為彭城劉氏其源出西漢皇族,時間較早,人口、支脈較多,影響較大,因此被劉氏看作是郡望堂號的正宗。
2、豢龍堂:夏相劉累,相傳他善於養龍,被封為豢龍氏。
3、藜照堂: 漢代的劉向,元帝的時候校書天祿閣,有一天,一個老翁穿著黃衣,拿者藜杖,吹著拐杖上的火焰,拿出天文、地理的書給劉向。劉向問:「你是誰?」他回答說是太乙之精,聽說他好學,特來看他。劉向一生著述很多,見了老翁後,才思更加敏捷了。
劉氏歷史名人
劉邦:即漢高祖,沛縣人。秦末時陳勝起義,他在沛縣聚眾三千人響應。後受楚懷王之命與項羽分兵入關,公元前206年攻佔咸陽,被項羽封為漢王,與項羽展開五年之久的楚漢戰爭之後得勝,建國稱帝,國號漢,定都洛陽,後遷都長安,史稱西漢。
劉啟 (公元前188~前141)字開,是漢文帝的長子。在位時稱漢景帝,採用竇皇後的黃老治術,實行無為政治,節儉愛民。後因採用晁錯的主張,削奪諸侯王封地,引起七國之亂,幸賴太尉周亞夫平定,自此中央權力鞏固,諸王毫無實力。在位十六年崩。
劉徹(前156一前87),即漢武帝。西漢武帝。前156一前87年在位。景帝之子。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用法術刑名;頒行「推恩令」,削割據勢力;官營鹽鐵貿易,平抑物價;治理黃河,興修水利,移民屯邊,行「代田法」;派張騫等出使西域,任用衛青、霍去病等大破匈奴,設郡縣於雲南、貴州,將漢朝推向全盛時期。能詩善賦,原有文集兩卷,亡佚。
劉秀:南陽蔡陽人,東漢開國君主,史稱光武帝,公元22年在春陵起兵,加入綠林軍,以恢復漢時制度為號召,聯合貴族勢力,打敗赤眉起義軍。建武元年稱帝,定都洛陽。後消滅了各地割據勢力統一了全國。
劉備:中山人,三國時蜀漢的建立者,漢中靖王劉勝的裔孫。東漢末年曾投kao曹cao、袁紹、劉表等人。後得諸葛亮輔佐,採用聯吳抗曹策略。於建安十三年大敗曹cao於赤壁,節節勝利。公園21年稱帝,建都成都,國號漢,與曹魏、孫吳呈鼎足之勢。其父子兩代稱王達43年。
劉伶:沛郡人,西晉時號稱「竹林七賢」之一,曾官至建威將軍。
劉淵:匈奴人,十六國時漢國建立者,西晉末年起兵反晉,稱大單於,後改稱漢王。永嘉二年稱漢帝,建都平陽.
劉過:太和人,南朝著名詞人、詩人。
劉禹錫:中山人,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詩人。他在哲學上的主要成就是提出了「天人交相勝」的學說。著作有《天論》等。
劉松年:錢塘人,畫家,善於作山水畫,與李唐、馬遠、夏圭合稱「南宋四家」。
劉墉:今山東諸城人,清代書法家,官至東閣大學士,與當時的王文治、梁同書、翁方綱齊名。
❹ 劉氏最早起源
最早的一支來源於祁姓,是帝堯的後裔,形成於夏朝後期,出自今河南魯山。
祁姓之劉有同出一源的兩支:一支直接出自劉累,形成於夏朝;一支出自劉累後裔士會,形成於春秋初期。
劉累生於夏朝後期,曾經跟著精通養龍技術的豢龍氏學過馴化龍的本領,為夏朝第十三帝孔甲馴養4條龍,因而被孔甲賜姓為御龍氏 。劉累在為孔甲養龍時住在今河南偃師縣南 。後來,由於飼養不善,死了一條雌龍,劉累怕孔甲治罪,就偷偷地帶著家眷南逃到魯縣(今河南魯山縣)躲了起來。劉累的子孫以劉累的名字為姓氏,就是中國最早的劉姓。
(4)研究劉氏起源的過程和方法擴展閱讀
歷史名人
劉 邦:即漢高祖,江蘇沛縣人。於公元前211年建國稱帝,國號漢,定都洛陽,後遷都長安,史稱西漢。
劉 向:江蘇沛縣人,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是我國目錄學之祖。
劉 秀:南陽蔡陽人,東漢開國君主,史稱光武帝,建武元年稱帝,定都洛陽。後消滅了各地割據勢力統 一了全國。
劉 備:即蜀漢昭烈帝,三國時蜀漢的建立者。曾投靠曹操、袁紹、劉表等人。後得諸葛亮輔佐,採用聯吳抗曹策略。於建安十三年大敗曹操於赤壁。公園221年正式稱帝,建都成都,國號漢。
劉 淵:匈奴人,十六國時漢國建立者,西晉末年起兵反晉,稱 大單於,後改稱漢王。永嘉二年稱漢帝,建都平陽。
劉禹錫: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所著《天論》三篇,為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及辯證法哲學著作。
參考資料網路-劉姓
❺ 劉姓起源
劉姓,最早一支劉姓源自堯的後裔劉累,故劉累為劉姓得姓始祖。劉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祁姓、姬姓、外族的改姓。
一、祁姓
最早的一支來源於祁姓,是帝堯的後裔,形成於夏朝後期,出自今河南魯山。
祁姓之劉有同出一源的兩支:
1、直接出自劉累,形成於夏朝。
2、自劉累後裔士會,形成於春秋初期。
二、姬姓
源於姬姓的劉氏形成於春秋時期,系以邑為氏,出自今河南偃師。
三、外族改姓
1、賜姓:項羽的叔父項伯,因在鴻門宴對劉邦有救助之功,劉邦賜其家族姓劉。
2、西漢初年:匈奴族劉姓。當時,匈奴部族強盛,漢高祖劉邦採取和親政策,把皇室宗女嫁給匈奴單於冒頓為妻。
3、唐末五代時期,突厥別部沙陀族的一支也冒稱是劉邦的後裔。五代十國中的後漢政權和北漢政權就是由沙陀劉氏建立的。
一、劉姓人口分布情況
2013年4月15日,新華社電文公布了姓氏人數排行榜,劉姓人口有近7000萬,佔全國人口的5.34%,在王、李、張之後排第四位。劉姓人口單位面積內密度最高的地區在東北、渤海灣、四川東南,每平方公里的劉姓人口達到14人以上,中心地區可達到25人以上。
二、歷史名人
1、漢高祖劉邦(前256—前195):西漢(前206—203)王朝的建立者。故人亦稱沛公。
2、漢文帝劉恆:漢朝的第3個皇帝(不包括兩位漢少帝的情況下),躬行節儉勵精圖治,開創治世「文景之治」,其廟號太宗,謚號孝文皇帝。
3、漢景帝劉啟:在西漢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與其父一起開創了「文景之治」;又為兒子劉徹的「漢武盛世」奠定了基礎,完成了從文帝到武帝的過渡。
4、劉向:(約前77—前6),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漢沛縣(現江蘇省沛縣)人,漢成帝時,改名為向,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撰成《別錄》一書,為中國最早的分類目錄。
5、漢昭烈帝劉備:字玄德,(150-222),三國時期軍事家,政治家。三國時蜀漢的建立者,漢中山靖王劉勝的裔孫。一生以仁義為本,頗得民心。
❻ 劉姓氏的由來
劉
關於劉姓氏的來源有三種說法:一是 出自祁姓,為炎帝堯陶唐氏之後。相傳祁姓是黃帝的後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後來祁氏被封於劉國,亦即今定州唐縣。其子孫以國為姓,相傳姓劉。史稱劉氏正宗,這就是陝西劉氏。 二是 出自姬姓,為周太後的後裔。相傳周武王去世後,周成王繼位,封王季的兒子於劉邑,其後裔以邑為氏,世代相傳姓劉,這就是河南劉氏。 三是出自他姓,為他族、他姓改嫁或賜姓劉。據史書記載:一、漢高祖劉邦實行和親政策,以皇室宗女嫁於單於為妻。依照匈奴的習俗,貴者皆從母姓,單於的子孫於是皆從劉姓。於是便生成這支劉姓。二、據史籍記載,齊人婁敬在洛陽向劉邦獻入關中建都之策,得到劉邦的重用,劉邦稱帝後,賜姓劉氏,其後保持此姓;劉邦為了感謝項伯在鴻門宴上對他的救命之恩,賜他劉姓。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鮮卑族的復姓獨孤氏改為漢字劉姓,成為當時大姓之一。其他入遷中原的少數民族也有改作劉姓的。
劉氏遷徙分布
劉氏最早發源於河北唐縣,而始姓劉氏卻在今天的陝西省境內。公元前300多年前開始向河南及江蘇傳播。戰國時晉大夫會有子留居秦國,稱劉氏,其十世孫在魏國任職,魏滅後遷至大梁,生子劉清輾轉到今江蘇等地。後來劉氏建立東、西漢兩朝,統治天下,於是其子孫分布於天水、中山、南陽、彭城、東平等十四處之多。漢末三國之際,中原的劉氏為避「董卓之亂」不斷向四方遷徙,主要是向東南投奔孫吳和向西南進入四川投奔蜀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劉氏大舉南遷,在江南影響很大。唐代和宋代,劉姓已遍布大江南北,盛於全中國,直至今日。
郡望堂號
【郡望】 據有關史料記載,劉姓郡望達25個,其中有名的有18個。
1、彭城郡:西漢的時候設立,當時將楚國改為彭城郡,後又改為彭城國,治所在彭城。此支劉氏 是漢高祖的後代。
2、沛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相縣。相當於今安徽、河南等地。
3、弘農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弘農。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漢時劉賈。
4、河間郡:漢初置郡,治所在樂城。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東漢章帝之子河間王劉開。
5、中山郡:漢時置郡,治所在盧奴。此支劉姓多出自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
6、梁郡:漢高帝時置郡,治所在咀陽。此支劉姓為漢文帝之子劉文所開基。
7、 頓丘郡:西漢、西晉兩次置郡。此支劉氏多出自匈奴劉氏。
8、南陽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宛縣。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 西漢長沙定王劉發。
9、東平郡:漢晉置郡,治所在無鹽。南朝宋改稱東平郡。此支劉氏,其開山基始祖為漢宣帝第四子東平王劉宇。
10、高密國:西漢置國,治所在高密。此支劉氏為廣陵王之子劉宏所開基。
11、竟陵郡:西晉置郡,治所在石城。此支劉氏為後漢劉焉所開基。
12、河南郡:漢置郡,治所在洛陽市東北。此支劉氏出自匈奴族劉氏。
13、尉氏縣:春秋時鄭國尉氏邑,秦時置縣。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東漢章帝十一世孫劉通。
14、廣平郡:漢置郡,治所在廣平。此支劉氏出自西漢景帝之孫劉蒼之後。
15、丹陽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宛陵。此支劉氏為臨懷劉氏分支,起開山始祖為東漢光武帝劉秀7世孫劉會。
16、廣陵郡:西漢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治所在廣陵。東漢改為郡。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漢宣帝廣陵王劉胥。
17、長沙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臨湘。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長沙定王劉發。
18、臨淮郡:漢武帝時置郡,治所在今安徽。此支劉姓,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光武帝劉秀六世孫晉永城令劉建。
【堂號】
1、彭城堂:這是劉氏使用最普遍的堂號,因為彭城劉氏其源出西漢皇族,時間較早,人口、支脈較多,影響較大,因此被劉氏看作是郡望堂號的正宗。
2、豢龍堂:夏相劉累,相傳他善於養龍,被封為豢龍氏。
3、藜照堂: 漢代的劉向,元帝的時候校書天祿閣,有一天,一個老翁穿著黃衣,拿者藜杖,吹著拐杖上的火焰,拿出天文、地理的書給劉向。劉向問:「你是誰?」他回答說是太乙之精,聽說他好學,特來看他。劉向一生著述很多,見了老翁後,才思更加敏捷了。
劉氏歷史名人
劉邦:即漢高祖,沛縣人。秦末時陳勝起義,他在沛縣聚眾三千人響應。後受楚懷王之命與項羽分兵入關,公元前206年攻佔咸陽,被項羽封為漢王,與項羽展開五年之久的楚漢戰爭之後得勝,建國稱帝,國號漢,定都洛陽,後遷都長安,史稱西漢。
劉啟 (公元前188~前141)字開,是漢文帝的長子。在位時稱漢景帝,採用竇皇後的黃老治術,實行無為政治,節儉愛民。後因採用晁錯的主張,削奪諸侯王封地,引起七國之亂,幸賴太尉周亞夫平定,自此中央權力鞏固,諸王毫無實力。在位十六年崩。
劉徹(前156一前87),即漢武帝。西漢武帝。前156一前87年在位。景帝之子。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用法術刑名;頒行「推恩令」,削割據勢力;官營鹽鐵貿易,平抑物價;治理黃河,興修水利,移民屯邊,行「代田法」;派張騫等出使西域,任用衛青、霍去病等大破匈奴,設郡縣於雲南、貴州,將漢朝推向全盛時期。能詩善賦,原有文集兩卷,亡佚。
劉秀:南陽蔡陽人,東漢開國君主,史稱光武帝,公元22年在春陵起兵,加入綠林軍,以恢復漢時制度為號召,聯合貴族勢力,打敗赤眉起義軍。建武元年稱帝,定都洛陽。後消滅了各地割據勢力統一了全國。
劉備:中山人,三國時蜀漢的建立者,漢中靖王劉勝的裔孫。東漢末年曾投kao曹cao、袁紹、劉表等人。後得諸葛亮輔佐,採用聯吳抗曹策略。於建安十三年大敗曹cao於赤壁,節節勝利。公園21年稱帝,建都成都,國號漢,與曹魏、孫吳呈鼎足之勢。其父子兩代稱王達43年。
劉伶:沛郡人,西晉時號稱「竹林七賢」之一,曾官至建威將軍。
劉淵:匈奴人,十六國時漢國建立者,西晉末年起兵反晉,稱大單於,後改稱漢王。永嘉二年稱漢帝,建都平陽.
劉過:太和人,南朝著名詞人、詩人。
劉禹錫:中山人,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詩人。他在哲學上的主要成就是提出了「天人交相勝」的學說。著作有《天論》等。
劉松年:錢塘人,畫家,善於作山水畫,與李唐、馬遠、夏圭合稱「南宋四家」。
劉墉:今山東諸城人,清代書法家,官至東閣大學士,與當時的王文治、梁同書、翁方綱齊名。
❼ 劉姓的由來和歷史
的起源,據史記《漢書》、《通志·氏族略》和《中國姓氏》記載,主要出自三個姓氏:「祁姓、姬姓、外族的改姓。
① 出自祁姓:是帝堯的後裔,形成於夏朝後期。據悉劉累生於夏朝後期,曾經跟著精通養龍技術的豢龍氏學過馴化龍的本領,為夏朝第十三帝孔甲馴養4條龍,因而被孔甲賜姓為御龍氏。劉累在為孔甲養龍時住在今河南偃師縣南。後來,由於飼養不善,死了一條雌龍,劉累怕孔甲治罪,就偷偷地帶著家眷南逃到魯縣(今河南魯山縣)躲了起來。劉累的子孫以劉累的名字為姓氏,就是中國最早的劉姓。
② 出自外族的改姓:1、公元前202年,劉邦在洛陽即皇帝位後,接受戍卒婁敬定都關中的建議,決定把國都遷到長安,並因此賜婁敬姓劉;2、漢高祖劉邦採取和親政策,把皇室宗女嫁給匈奴單於冒頓為妻。冒頓姓攣,但按照匈奴貴者皆從母姓的習俗,攣氏子孫皆姓劉。
③ 出自姬姓:形成於春秋時期,系以邑為氏。
二、歷史發展:
劉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發展繁衍。漢朝是劉姓的鼎盛和發展時期,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後,分封同姓於各地,其後支派繁衍,於是彭城、尉氏、臨淮、南陽、廣平、丹陽等地皆有劉氏。
據《中國人名大辭典》當中記載劉姓歷代名人1574名,占歷代名人總數的3.46%,排在姓氏名人的第四位。劉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4.39%,排在第四位。其中在歷代帝王錄上,劉氏以66位帝王而獨占鰲頭,領諸姓氏之先。
劉邦:漢太祖高皇帝,沛豐邑中陽里人,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
劉恆:漢高祖劉邦第四子,母薄姬,漢惠帝劉盈之弟,西漢第五位皇帝。前196年,漢高祖鎮壓了陳豨叛亂後,封劉恆為代王,其為人寬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調。漢高祖死後,呂後專權,諸呂掌握朝廷軍政大權。
劉元梁:晉代南郡破城英雄,曾被封為上卿,後被奸臣所害貶為右淮尉,精通詩詞,頗有文采,詩作眾多,後被庸王抄家,才不得已保存至今,殘詩作有 反昭新書等。
劉德華:1961年9月27日出生於中國香港,男演員、歌手、作詞人、製片人。作為知名藝人,劉德華曾獲得過銅紫荊星章、太平紳士、香港十大傑出青年、世界十大傑出青年、世界傑出華人獎、演藝學院頒發榮譽院士、加拿大紐賓士域藍仕橋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等榮譽,可見他受到各方認可,是一個有學問的藝人。
0 2
zhanghua8198 高能答主
2020-12-23 用力答題,不用力生活
已關注
劉姓為中國主要姓氏之一,全國劉姓人口排名第四。在中國歷史上,劉姓是登基稱帝人數最多的姓氏。在中國古代有「劉天下,李半邊」說法,而在中國北方則有「張王李趙遍地劉」的說法。劉姓在韓國亦有分布。
劉姓的來源之一
1 . 出自祁姓陶唐氏,帝堯(伊祁放勛)之後,受封於劉(今河北省唐縣),建立祁姓劉國,後裔因以為 劉姓書籍源於祁姓,傳說出自上古堯帝的後裔祁氏被封於劉國(前稱定州唐縣,今河北唐縣),屬於以國名為氏。相傳,唐堯是遠古祁姓部落陶唐氏的領袖,名放勛,他賢達善良,後成為部落聯盟首領,被尊為五帝之一。據傳說唐堯出身在順平縣 ( 原完縣 ) 的伊祁山,伊祁山就又稱作堯山,堯因地名而為祁姓,其第九子源明被封在劉國(今河北唐縣),子孫遂以國名為氏,世代相傳為劉氏,史稱劉氏正宗。 又一說劉姓始於劉累(部分留氏族譜作「留累」)。《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載:「陶唐既衰,其後有劉 累,學擾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孔甲賜之姓曰御龍氏,以事孔甲,能飲食之。夏後嘉之,賜氏曰御龍,以更豕韋之後。」《竹書紀年》雲:「孔甲元年,廢豕韋氏,使劉累豢龍。」 《竹書紀年》雲:帝孔甲七年,劉累遷於魯陽。」
劉姓的來源之二
2. 源於晉國士氏:帝堯裔孫劉累事夏王孔甲,賜氏御龍。後遷魯縣,至商代彭氏而為豕韋氏。商末國於唐,周成王滅唐,遷之杜(今西安市南杜陵),為唐杜氏。周宣王時國君杜伯無罪被殺,其子杜隰叔奔晉,其孫杜蒍在晉國擔任士師,其玄孫士會因功封於范(今河南省范縣),子孫遂以封邑范為姓,稱為范氏。士會嫡子範文子士燮,為國之賢臣;次子士魴,立彘氏,士魴便是彘恭子。幼子士囏侍秦,復劉氏,漢高祖劉邦就是他的後代。士會不僅是范氏、隨氏得姓始祖,也是劉氏的大顯祖。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說)「匄之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晉主夏盟為范氏。」 王符在《潛夫論》中稱贊道:「劉氏自唐以下,漢以上,德著於世,莫若范會(即士會)之最盛也」。 鄭樵在《通志》二十六卷《氏族二》中說:「堯之後分為六,唐氏、杜氏、范氏、劉氏、 韋氏、祁氏,皆為著姓,豈堯之不泯歟」!
劉姓的來源之三
3.源於姬姓,出自周定王賜給弟弟姬季子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周定王姬瑜八年(公元前599年)前後,周定王將劉邑(今河南偃師),封給他的弟弟姬季子做領地。至此,姬姓劉子國就正式地在東周王畿之內建立起來了,劉康公也就成了姬姓劉氏的肇姓始祖。姬姓劉氏世代任周朝卿士,主理內政外交長達一百多年。 《左傳》成公十一年:晉郤至與周爭鄇田,王命劉康公、單襄公訟諸晉。
劉姓的來源之四
4. 源於投降漢朝的秦末齊國將領劉到:據史書記載,「平都孝侯劉到,平都。索隱縣名,屬東海。以齊將,高祖三年降,定齊,侯,千戶。五年孝惠四年庚戌(公元前191年)六月乙亥,孝侯劉到元年。索隱故齊將。巳上孝惠時三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