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胃脘滿悶怎麼緩解
你好;就是脾胃不和吃歸脾丸治療.
脾胃的生理功能和基本病機
脾胃病是大家常問及的疾病,現將一些關於脾胃病的基本知識貼上來,希望對大家戰勝疾病有一些幫助。
脾位於腹中、橫膈之下。脾主運化、主統血、主升清、主四肢肌肉、在液為涎、其華在唇、開竅於口,與胃互為表裡。脾對維系生命起著重要的作用,故稱「後天之本」。
主運化運,即轉運輸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運化,是指脾具有對飲食水谷消化吸收,化生為精微物質,並將精微物質轉輸到全身各臟腑組織中去的生理功能;也就是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運輸的功能。脾的運化功能,包括了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濕兩個方面。
(1)運化水谷:水谷,為各種飲食物的泛稱。運化水谷,即是脾對水谷的消化及精微物質的吸收和輸布作用。飲食入胃,通過胃的「腐熟」和小腸的「化物」分解成水谷精微和糟粕,還要通過脾的進一步消化,並將其所產生的精微物質吸收,上輸於肺。又經肺的宣發功能輸送到全身各個器官,作為各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其中精微的部分,又在臟腑功能的作用下,化生為血,通過心脈輸布全身,所以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因此,脾的運化功能正常,才能為化生精、氣、血、津液提供足夠的水谷之精,給予臟腑、經絡、四肢百骸、筋肉皮毛骨等組織器官充分的營養,以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脾運化水谷的功能失常,則會出現消化功能障礙,臨床上可出現腹脹、便溏、食慾不振、倦怠乏力、氣血不足、消瘦等症。
(2)運化水濕:脾主運化水濕,又稱運化水液,是指脾對水液代謝的調節作用。也就是說脾有促進水液吸收、轉輸、排泄的作用。人體攝入的水液,一方面通過脾的吸收轉化布散全身,一方面在脾運化水濕的作用下,將各器官組織代謝後的水液,轉輸至腎,通過腎的氣化作用形成尿液,下輸膀胱,排泄於外,從而維持人體水液代謝的平衡。因此,脾運化水濕的功能正常,人體各組織器官既能得到津液的充分濡潤,又不致使水濕過多瀦留在體內。如果脾運化水濕失常,而致水濕停滯生痰,就可引起水腫、痰飲等證。
脾有升清、喜燥惡濕的特性。升指上升和輸布,清指水谷精微。脾運化水谷,吸收水谷精微,上輸於肺,並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營養全身;其功能特點以上升為主,因此「脾氣主升」;其上升的是精微物質,又稱「脾主升清」。脾的升舉,還具有防止人體內臟下垂的作用。故脾氣升,才能使消化吸收的水谷精氣上輸於肺送達全身;若脾氣不升,則會出現「中氣下陷」,表現為少氣懶言,久泄脫肛,胃下垂,或子宮脫垂,或其它內臟下垂等病證。同時脾還有喜燥惡濕的特性,若脾虛失運,濕邪內郁,久而困脾,出現頭身沉重體倦、脘腹滿悶不食、舌苔白厚、脈濡緩等證。
主四肢肌肉
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四肢肌肉有賴於脾所運化的水谷精微的濡養,才能使肌肉發達,四肢健壯。如果脾的運化失常,氣血不能榮於四肢肌肉,則會出現肌肉消瘦,四肢無力,甚至痿廢不用。
胃主受納、腐熟水谷。受納,即接受和容納。腐熟,即飲食物經過胃的初步消化,變成食糜。飲食入口,經食道容納於胃中,故稱胃為「太倉」,「水谷之海」。水谷經胃的腐熟,下傳於小腸,其精微物質經脾的運化而營養全身。若胃的受納與腐熟水谷的功能失常,則可出現胃脘脹痛,納呆厭食,噯腐吞酸,或多食善飢等症。
胃氣宜降:飲食入胃,經胃的腐熟後,必須下輸入小腸,進一步消化吸收,所以胃主通降,以降為和,以下行為順,從而保證水谷的不斷下輸和消化吸收。因此胃的通降作用,還包括小腸將食物殘渣下輸大腸及大腸傳化糟粕的功能在內。胃的通降是降濁,降濁才能繼續受納。如胃失通降,則不僅影響食慾,而且因濁氣不降可出現口臭、脘腹脹悶或疼痛,以及大便秘結。如胃氣上逆,則可見惡心、嘔吐、呃逆,噯氣等症。
肝主疏泄
促進消化功能:脾胃的運化功能與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濁之間是否協調平衡密切相關。而肝的疏泄功能,和脾胃氣機的升降密切相關。肝的疏泄,有助於脾胃的運化功能,還體現於膽汁的分泌與排泄;膽汁是肝之餘氣積聚而成。膽汁的分泌與排泄,實際上也是肝主疏泄功能的一個方面。肝的疏泄正常,則膽汁能正常地分泌和排泄,有助於脾胃的運化,促進消化吸收。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全身氣機疏通暢達,則有助於脾升胃降,共同完成消化功能;若肝的疏泄功能異常,影響脾的運化,症見兩脅脹滿,腸鳴泄瀉。影響胃的降濁功能,在上則為嘔逆、噯氣;在中則為脘腹脹滿、疼痛;在下則為便秘。
脾與胃的基本病機
脾胃的病狀可以概括為主腐熟運化及主升清降濁失常兩方面,
(一)脾氣虛
在氣虛證基礎上,以運化功能減退為突出是本證的特點。表現為面色萎黃,肌肉消瘦,倦怠無力,少氣懶言,食少納呆,脘腹脹滿,食後尤甚,大便溏薄或腹瀉。
(二)脾氣下陷
脾氣下陷又稱「中氣下陷」或「氣虛下陷」,是脾氣虛的進一步發展。表現除上述氣虛症狀外,尚有氣陷症狀。脘腹重墜作脹,食後益甚,小腹墜脹,便意頻數,經久大便溏瀉,肛門重墜,甚則脫肛,子宮脫垂,小便混濁如米泔等均是中氣虛甚不能固攝而下陷的表現。
(三)脾不統血
脾不統血是指脾氣虧虛不能統攝血液所表現的證候。在脾氣虛的基礎上兼見月經過多,崩漏,便血,尿血,肌衄(皮下出血),齒衄,鼻衄等出血症狀。
「脾不統血」與「氣不攝血」本無嚴格劃分,二證表現基本相同。若從理論上說,氣不攝血的出血是全身性的,咯血、吐血、便血、尿血、肌衄等均可能是氣不攝血所致,其所指范圍較廣;而脾不統血主要是指脾氣虛所致的出血,主要表現為便血與崩漏,可以認為脾不統血是氣不攝血的一部分。
(四)脾陽虛
脾陽虛,往往胃陽也虛,故亦稱脾胃虛寒證。本證是脾氣虛的進一步發展。在脾氣虛的基礎上,尚有腹中冷痛,喜溫喜按,口泛清水,大便稀溏,白帶量多、清稀,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等寒象。脾陽虛=脾氣虛+里寒。
(五)寒濕困脾
本證是指寒濕內盛,困阻脾陽所表現的證候。濕邪困脾有寒象者屬之,表現為脘腹痞悶脹痛,口粘乏味,不思飲食,泛惡欲吐,腹痛溏瀉,頭身困重,面色黃晦,婦女可見帶下綿綿,舌淡苔白膩,脈濡緩。
寒濕困脾與脾陽虛都有脾失健運、寒象及濕阻表現,但前者是寒濕外侵,濕為因,中陽受阻,病程短,屬實證;後者是陽虛失運,寒濕內生,濕為果,病程長,屬虛證或本虛標實證。
(六)濕熱蘊脾
濕熱蘊脾又稱脾胃濕熱。多因感受濕熱外邪,或過食肥甘,酒酪釀濕生熱,內蘊脾胃所致。表現為口苦粘膩,脘腹痞悶,納呆厭食,惡心嘔吐,口渴不欲飲,肢體困重,小便短赤,大便臭穢不爽,或有身熱起伏,或見色澤鮮明之黃疸,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濕熱蘊脾與寒濕困脾,在病機上皆為濕邪阻遏脾氣所致,都表現為脾失健運的症狀,其不同點在於前者為濕熱,後者為寒濕。
(七)胃陰虛
胃之虛證,雖有氣虛、陽虛及陰虛三種,然胃之陽氣虛常隨同脾之陽氣虛出現,而胃陰虛則常獨立成證。胃陰不足,胃失濡養,虛熱郁於胃中,影響胃納及和降功能。表現為胃脘嘈雜、隱痛及虛痞,飢不欲食,食後飽脹,口燥咽干,干嘔呃逆,大便干結,舌紅少津,苔少,脈細數。
(八)胃寒證
本證是胃的實寒證,由陰寒凝滯胃腑所致,故又稱寒凝胃脘證。腹部受涼,過食生冷,寒邪凝於胃,致氣機阻滯而發病。表現為胃脘冷痛,遇寒加重,得溫則減,口淡不渴,或伴見胃脘水聲漉漉,口泛清水,舌淡苔白滑,脈遲或弦。
胃寒證須與胃氣虛寒鑒別。前者為實寒證,當寒邪襲胃後而急性發病,病勢較劇,病程短;後者為虛寒證,發病緩,病程長,遷延難愈,且多在脾胃虛證中出現,伴有脾陽虛不能健運的症狀,如腹部脹滿,食後更甚,大便溏薄清稀等。
(九)胃熱證
本證是胃的實熱證,又稱胃火證。據其表現又可分為胃中郁熱與胃火上炎兩種證型。前者的病變局限在胃中,又稱熱熾胃中或胃中伏火,表現為胃脘灼痛,吞酸嘈雜,或食入即吐,或渴喜冷飲,或消谷善飢,尿赤便結,舌紅苔黃,脈滑數;後者的病變不僅在胃,且循經上熏,沿胃經循行部位,致牙齦腫脹疼痛,面頰腫脹,牙齦出血,咽峽及扁桃體腫痛,口臭等症。胃熱證須與胃陰虛證鑒別。前者為胃之實熱證;後者為胃之虛熱證。
(十)食滯胃脘
食滯胃脘又稱傷食。由暴飲暴食,飲食過度而急發。表現為胃脘脹悶,甚則疼痛,噯腐吞酸,惡心嘔吐,吐出酸腐餿食,吐後脹痛得減,或矢氣便溏,瀉下物酸腐臭穢,舌苔厚膩,脈滑。
了解以上脾胃的基本功能和病機,就能對自己的病有個基本了解,找醫生看病的時候可以更好反映病情,並可以結合具體情況採取相應的食療保健措施。
⑵ 治療脹肚子的方法
總結了一下,發現有以下幾種原因: 1.缺乏運動,腸胃也是需要運動的嘛,要不然就會動力不足也就會漲氣了. 2.缺乏綠色蔬菜瓜果. 3.吃了太多的氣體食物. 應該細嚼慢咽,多吃含纖維成分的蔬菜水果類食物,肉類多吃白色肉類,如魚雞類。同時早餐少,午餐多,晚餐少。不過飽,配合一些利於消化的維生素B族,堅持數天症狀消失。 在晚飯後吃蘋果一個+柑橘一個+一大杯水,10分鍾後讓大便來,排除積累的宿便。堅持一個星期。 減少漲氣食物。 補充營養素維生素C/維生素B族/利於雙歧干菌生長的碳水化合物增補劑,一個月後自然調回來。 腹脹之人宜吃以下食物。 金橘 能理氣、解郁、化痰、除脹、醒酒。《本草綱目》稱它「下氣快膈。」《隨息居飲食譜》亦雲:「金橘醒脾,辟穢,化痰,消食。」無論氣滯型腹脹或是食滯型腹脹,均宜用金橘煎湯喝或泡茶飲。民間習慣做成金橘餅,腹脹時嚼食一、二枚。 佛手柑 能理氣、化痰,也能消食解酲。《本經逢原》中就說它「專破滯氣」。《本草便讀》亦載:「佛手,功專理氣快膈。」《隨息居飲食譜》又稱它能「醒胃豁痰,辟惡,解酲,消食止痛。」所以,凡是腹脹之人,無論是氣滯或食滯引起,均宜用鮮佛手12~15克,或干品6克,開水沖泡,代茶飲。 檳榔 能下氣除脹,又能消食解酒。《用葯心法》中說:「檳榔,苦以破滯,辛以散邪,專破滯氣下行。」《鶴林玉露》曾指出:「嶺南人以檳榔代茶,醉能使之醒,酒後嚼之,則寬氣下痰,餘酲頓解;飽能使之飢,飽後食之,則飲食快然易消。」凡氣滯或食滯腹脹者均宜。然檳榔畢竟是破氣耗氣之物,適宜身體壯實之人短暫食用。 蘿卜 能健胃消食、順氣寬中。《四聲本草》中載:「凡人飲食過度,生嚼咽之便消。」《本草綱目》亦雲:蘿卜「主吞酸,化積滯,解酒毒,甚效。」可見,蘿卜對食滯腹脹者尤宜,或搗汁飲,或煎水服。除新鮮蘿卜外,蘿卜子、蘿卜葉、老蘿卜根(即地骷髏,蘿卜的老根)煎水服用,也適宜食滯腹脹之人。 胡荽 有消食下氣作用,中醫常用以治療食物積滯。崔禹錫《食經》稱:「調食下氣。」《食療本草》說它「至消谷能食,治腸風,熱餅裹食」。《日用本草》亦認為,胡荽「消谷化氣,通大小腸結氣。」所以,對食積腹脹者尤宜。 青菜 能通利腸胃,無論氣滯腹脹或食滯腹脹者皆宜。青菜含豐富的維生素和食物纖維,能刺激胃腸的蠕動,通利二便,幫助消化,消除腹部脹滿不適。 豇豆 含多量的食物纖維和維生素,有幫助消化的作用,對食滯腹脹者尤為適宜。《四川中葯志》中記載:「豇豆健脾胃,消食,治食積腹脹。」成都《常用草葯治療手冊》還介紹治食積腹脹,噯氣:「生豇豆適量,細嚼咽下,或搗茸泡冷開水服。」 山楂 能消食積,特別是能消化肉積。《滇南木草》中說:「消肉積滯,下氣。」《日用本草》亦載:「化食積,行結氣,健胃寬膈,消血痞氣塊。」《本草綱目》中曾記載了鄰居小兒一案,因食積黃腫,腹脹如鼓,取山楂食之,「至飽,歸而大吐痰水,其病遂愈。」凡食積腹脹者,均宜多吃些山楂。 大麥芽 能和中、消積、下氣,對脘腹脹滿者,食之頗宜。《醫學啟源》曾說:「補脾胃虛,寬腸胃。」《本草匯言》亦說:「大麥芽,補而能利,利而又能補,如腹之脹滿,膈之郁結,以此發生之物而開關格之氣,則效非常比也。」 楊梅 能和胃消食,唐代食醫孟詵認為楊梅「和五臟,能滌腸胃。」現代《中國葯植圖鑒》亦載:「治心胃氣痛有效。」《泉州本草》載有一方:「治胃腸脹滿,楊梅腌食鹽備用,越久越佳,用時取數顆泡開水服。」 啤酒花 能健脾消食,適宜消化不良之人腹脹者服食。民間多用啤酒花10~15克,開水泡茶飲,對氣滯腹脹或食滯腹脹者有效。 紫蘇葉 是一種調味品,並能解魚蟹毒,有理氣除脹的作用。《日華子本草》稱:「治心腹脹滿」。《本草綱目》載:「紫蘇葉行氣寬中。」《本草匯言》中還說它「散寒氣,清肺氣,寬中氣,安胎氣,下結氣,化痰氣,乃治氣之神葯也。」所以,凡氣滯腹脹者,尤為適宜,可用紫蘇葉10克煎水服,或開水沖泡代茶飲。 砂仁 為民間常用芳香性調味品,能行氣、和胃、除脹,適宜脘腹痞脹、不思飲食之人食用。明·李時珍就曾說它「理元氣,通滯氣,散寒飲脹痞」。凡氣滯腹脹,尤其是受涼後寒氣腹脹者,尤為適宜。每天可用砂仁3~5克,搗碎,煎水服,或開水沖泡當茶飲用。 白豆蔻 是一種芳香健胃調味品,能行氣、暖胃、消食、寬中、除脹,功與砂仁同。凡氣滯腹脹或食滯腹脹者,均宜用白豆蔻3~5克,煎水代茶。 此外,腹脹之人還宜吃胡蘿卜、橘子皮、刀豆、大白菜、芹菜、蕹菜、冬瓜、瓠子、番茄、苦瓜、茴香、薤白、橙子及茶葉等。
⑶ 腹痛腹脹的食療
慢性胃炎治療及保養
消化性潰瘍的治療
療法一:雞蛋殼焙黃研為細末,每次服6克,溫水送服,主治胃潰瘍。
療法二:紅茶5克,放入茶杯中加沸水沖泡10分鍾,調入適量蜂蜜、紅糖飲服1日1-2次,主治胃、十二指腸潰瘍。
療法三:牛奶250克,煮沸調入蜂蜜30克,溫熱飲用,1日1-2次,主治胃十二指腸潰瘍、產後便秘。
療法四:豆漿1碗,加飴糖15克,煮沸後晨起空腹服,主治胃、十二指腸潰瘍。
療法五:每日飯前1個香蕉(以未成熟者為好),主治胃潰瘍。
炒蛋黃粉。
取雞蛋0.5公斤,放水中煮熟,剝去蛋殼蛋白,取出蛋黃,用鐵鍋文火翻炒,直到冒油成咖啡粒狀,切忌炒焦發苦。每次兩枚,空腹食用,1公斤新鮮雞蛋為一療程。此方可醫治胃十二指腸球部漬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慢性胃炎是指由不同病因所致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最常見的是慢性淺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縮性胃炎。其主要臨床表現為食慾減退、上腹部不適和隱痛、噯氣、泛酸、惡心、嘔吐等。病程緩慢,反復發作而難愈。
養生指南:
一.積極治療口咽部感染灶,勿將痰液、鼻涕等帶菌分泌物吞咽入胃導致慢性胃炎。
二.保持精神愉快:精神抑鬱或過度緊張和疲勞,容易造成幽門括約肌功能紊亂,膽汁返流而發生慢性胃炎。
三.慎用、忌用對胃粘膜有損傷的葯物,如阿斯匹林、水楊酸類、保泰松、消炎痛、激素、紅黴素、四環素、磺胺類、利血平等。此類葯物長期濫用會使胃粘膜受到損傷,從而引起慢性胃炎及潰瘍。
四.煙草中的有害成分能促使胃酸分泌增加,對胃粘膜產生有害的刺激作用,過量吸煙會引起膽汁返流。過量飲酒或長期飲用烈性酒能使胃粘膜充血、水腫、甚至糜爛,慢性胃炎發生率明顯增高。應戒煙忌酒。
五.過酸、過辣等刺激性食物及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應盡量避免,飲食時要細嚼慢咽,使食物充分與唾液混合,有利於消化和減少胃部的刺激。飲食宜按時定量、營養豐富、含維生素A、B、C多的食物。忌服濃茶、濃咖啡等有刺激性的飲料。
六.可練內養功法。
慢性胃炎一般分為兩個類型:炎症病變比較表淺,局限在胃粘膜表面一層(不超過三分之)者,稱作慢性淺表性胃炎;而炎症病變波及胃粘膜的全層,並伴有胃腺體萎縮者,則為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胃炎是常見病和多發病。胃鏡普查證實,我國人群中慢性胃炎的發病率高達60%以上,萎縮性胃炎約占其中的20%。
慢性胃炎的發病誘因有許多,常見的有長期、大量地飲酒和吸煙,飲食無規律、飲食物過冷或過熱、過粗糙堅硬,濃茶、咖啡和辛辣刺激性食物等都易誘發或加重病情。飲食不衛生所導致的胃粘膜受到幽門螺桿菌的感染所致的慢性胃炎不易痊癒。急性胃炎治療不徹底,會轉成慢性胃炎,某些葯物,如阿斯匹林、保泰松、糖皮質激素等可破壞胃粘膜屏障,誘發或加重胃炎。
本病最常見的症狀是胃部疼痛和飽脹感,尤其在飯後症狀加重,而空腹時比較舒適。每次進食量雖不多,卻覺得過飽而不適,常伴有噯氣、反酸、燒心、惡心嘔吐、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現象。由於進食少、消化不良,可產生營養不良、消瘦,貧血和虛弱。一些病人還伴有神經系統症狀如精神緊張、心情煩躁、失眠、心悸、健忘等,這些現象反過來又可加重慢性胃炎的胃部症狀,形成惡性循環,使病情復雜,不易治癒。
做胃液分析檢查,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的胃酸往往正常或略低,而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酸明顯降低,並可伴有貧血(血色素低於正常)。胃鏡檢查加胃活組織病理檢查可確診是淺表還是萎縮性胃炎;胃鏡檢查時還可取胃活組織做一種檢測,看是否存在著幽門螺桿菌的感染。
一般來說,慢性淺表性胃炎和單純輕度慢性萎縮性胃炎預後是良好的。慢性萎縮性胃炎以往曾被認為是胃癌前奏(癌前病變),現在看,這種認識有失偏頗。但萎縮性胃炎與胃癌確有一定關系,其根據是:1.研究證明,對萎縮性胃炎胃鏡取材活檢,伴有「結腸型腸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這兩種胃粘膜病變者,有可能發展成胃癌,這已是公認的事實。2.流行病學調查,在胃癌高發地的人群中,萎縮性胃炎的發病率高。3.病理檢查發現,胃癌周圍的粘膜中,萎縮性病變多見。中、重度萎縮性胃炎,特別是萎縮性胃炎伴有病理檢查上的結腸型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屬於癌前病變,如不積極治療、合理調養,比較容易誘變為胃癌。因此,慢性萎縮性胃炎需要定期做胃鏡復查:一般的慢性萎縮性胃炎3年復查1次,伴有不完全性結腸型腸上皮化生伴輕度不典型增生者1年1次,伴中度不典型增生者3個月1次,伴重度不典型增生者(癌變率10%以上)應視為癌變,可予手術切除治療。只有積極治療、生活調養、定期復查,才能使病變好轉或靜止而不發展,從而防止胃癌的發生。即便是病情發展,若能堅持定期復查胃鏡,也能及時發現,採取胃病變處的預防性切除或早期胃癌的切除,仍是徹底的根治方法,效果還是很好的。因此,只要做到積極治療、生活調養、定期復查,那麼,主動權就掌握在自己的手裡,這樣看來,慢性萎縮性胃炎還有什麼可怕的呢?!
慢性胃炎患者要在飲食方面十分注意:飲食規律、少食多餐、軟食為主;應細嚼慢咽,忌暴飲暴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忌煙戒酒、少飲濃茶咖啡及進食辛辣、過熱和粗糙食物;胃酸過低和有膽汁反流者,宜多吃瘦肉、禽肉、魚、奶類等高蛋白低脂肪飲食;避免服用對胃有刺激性的葯物(如水楊酸鈉、消炎痛、保泰松和阿斯匹林等);緩解精神緊張,保持情緒樂觀,從而提高免疫功能和增強抗病能力;注意勞逸結合,適當鍛煉身體。
西葯治療本病以對症治療為主。胃酸嚴重不足者,可口服稀鹽酸,以增加胃液酸度;消化不良者可服用胃蛋白酶合劑、多酶片等;飽脹、惡心、嘔吐者可用胃復胺、嗎丁啉;伴有膽汁反流的,可因長期膽汁反流而破壞胃粘膜屏障,造成慢性淺表性胃炎,進而發展成慢性萎縮性胃炎。在此情況下可應用胃動力葯,防止膽汁反流,從而達到保護胃粘膜的目的,嗎丁啉或西沙比利可以抗膽汁反流,並促進排空和止吐;胃痛明顯者以巔茄片、654—2解痙止痛;伴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者還要加服麗珠胃三聯以除菌根治。硫糖鋁是胃粘摸保護劑,可減少外部因素對胃粘膜的刺激作用,有利於胃粘膜病變的恢復,各型慢性胃炎均可用之。慢性萎縮性胃炎加服維酶素,能提高人體免疫力,增強人體內解毒酶的活性,抑制癌細胞生長和防止細胞的異常代謝。
中醫治療慢性胃炎有很好的療效。慢性胃炎在中醫多屬於胃脘痛、胃痞證。常見7個類型:
a.脾胃虛弱型:素體脾虛,或飲食不節、飢飽失常,使脾胃受傷而虛弱,表現為胃脘痞滿脹痛、食慾不振、食後腹脹、倦怠乏力,治療以香砂六君子湯健脾和胃;
b.脾胃虛寒型:脾虛較重,脾陽不足,或貪食生冷,損傷脾陽,致陰寒內盛,表現為胃脘隱痛、喜得溫按、飯後痛減、空腹痛重、四肢清冷,治以黃芪建中丸(湯)溫脾暖胃,緩急止痛;
c.肝氣犯胃型:情志不暢,郁怒傷肝,肝氣犯胃,氣機阻滯,升降失常,表現為胃脅脹痛、噯氣頻繁、噯氣或排氣後減輕,或伴有心煩易怒、胸悶善太息、頸部憋悶、咽部有異物感等症狀。治療以氣滯胃痛沖劑疏肝理氣和胃止痛,或加用逍遙丸、元胡止痛片;
d.肝火犯胃型:肝氣郁滯,日久化火,肝火犯胃,致胃中灼痛、口苦、心煩、大便乾燥,治以清瀉肝胃之火,用左金丸;
e.胃陰虧虛型,肝火灼傷胃陰或嗜食辛辣,耗傷胃津,引起胃脘隱痛、知飢不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結。治療以一貫煎合芍葯湯滋陰養胃;
f.血瘀胃絡型:肝鬱氣滯或脾氣虛,日久使血行不暢,瘀停於胃,產生胃脘刺痛或割痛、痛有定處、痛處拒按,舌質暗或有瘀暗斑點。可用失笑散活血化瘀止痛,配合溫養胃氣;
g.寒熱錯雜型:既有口苦、口乾、口臭、胃中灼熱、想飲食冷物、大便乾燥等胃熱症狀,又有胃部怕冷、進食冷飲食或胃部受寒後引起胃部不適、胃痛、胃脹等脾寒的症狀。我以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效果很好。
慢性胃炎系指由不同病因所致的胃粘膜慢性炎性病變.本病比較常見,病程長,症狀持續或是反復發作。本病病情輕重不一,按胃鏡和病理學所見可將慢性胃炎分為三種:①淺表性胃炎胃粘膜表層有充血和水腫,而糜爛和出血較少見.胃腺體常保持正常。②萎縮性胃炎胃粘膜層變薄,胃腺體部分或完全消失.③肥厚性胃炎粘膜層粗大增厚,呈粗條索狀或結節狀.上皮細胞和胃腺體增生,但胃鏡診斷的肥厚性胃炎常得不到病理學的證實,故目前不少人對這型胃炎的存在有疑議。近年來多認為慢性胃炎常可兼有淺表性和萎縮性病變,但多以萎縮性為主,並將慢性胃炎分為胃體胃炎和胃竇胃炎。胃體胃炎的粘膜病變多呈萎縮性和彌漫性,並局限於胃體通常不累及胃竇部,胃酸分泌功能有嚴重障礙,血清胃泌素水平增高,血清抗壁細胞抗體多呈陽性反應,可有維生素B12吸收障礙,並可致惡性貧血。胃竇胃炎(亦稱胃竇炎)則胃竇部粘膜受累為主,多呈局限於胃竇部的萎縮性病變或兼有淺表性炎性病變,同時胃體粘膜也可伴有局灶性、較輕的萎縮性病變,胃酸分泌功能障礙較輕,血清胃泌素水平低下,血清抗壁細胞抗體常呈陰性反應,一般不引起惡性貧血。
目前認為,胃體胃炎可能與免疫關系比較密切,而胃竇胃炎則與吸煙、飲酒等外來刺激或膽汁返流等關系較大.在我國,胃竇胃炎的發病率顯著超過胃體胃炎。
【症狀】
慢性胃炎的臨床表現主要為食慾減退、上腹部不適或隱痛、噯氣、反酸、惡心、嘔吐等,並呈持續或反復發作。胃體胃炎和胃竇胃炎可有不同的臨床特點。前者的上述消化道症狀較少,而易發生明顯或隱性惡性貧血,較多發生缺鐵性貧血。後者則較多出現消化道症狀,部分患者的症狀可酷似消化性潰瘍,呈周期性、節律性上腹部疼痛,並可反復表現為黑糞或嘔吐咖啡樣液,但多可自動止血.目前認為,部分慢性萎縮性胃炎可發展為胃癌,而胃竇胃炎發生胃癌者遠較胃體胃炎多見,故這些病人應作定期隨訪觀察。
胃鏡檢查結合直視下活組織清理檢查是診斷慢性胃炎的主要方法。
【治療】
慢性胃炎的治療:
1.消除病因去除致病因素,如戒煙茶酒,避免對胃粘膜有刺激的食物和葯物;如胃鏡檢查發現明顯膽汁返流者,可服用胃復安和膽酪胺治療。
2.葯物治療①缺胃酸或低胃酸者可服取用1%稀鹽酸和胃蛋白酶合劑。②高胃酸者可服用氫氧化鋁凝膠、胃舒平和甲氰咪胍等。③疼痛發作時可服用阿托品、普魯本辛和顛茄制劑。④抗菌葯物:由於低胃酸或缺胃酸常可使胃內細菌繁,對本病的發展有一定的關系.可短期內選用不易被吸收的抗菌葯物口服,如痢特靈、慶大黴素、鏈黴素等。⑤中成葯:香砂養胃九、陳香露和猴菇菌片等,對改善腹痛、腹脹、噯氣、惡心和嘔吐等症狀有效。③缺鐵性貧血者可補充鐵劑;有惡性貧血者可注射維生素B12。
3.手術治療:胃鏡檢查所見即使是炎症、糜爛或潰瘍,而病理檢查發現有癌變可疑者,即應考慮手術治療。病理檢查為胃粘膜輕度間變或腸腺化生者,則不應急於手術
⑷ 肚子脹氣,有什麼辦法治療大神們幫幫忙
食療:胃脹氣跑光光 胃脹氣多是消化不良,胃腸運動慢造成的,胃炎、胃潰瘍的人常會胃脹氣,這里提供2個食療法,3-5天可以改善情況。 食療方一:炒谷芽15克,金桔2-3枚(或桔餅) 炒谷芽有健脾理氣的作用,金桔有理氣和胃的作用。 製作方法:將金桔洗凈,壓扁,將炒谷芽放入砂鍋內,加冷水200毫升,浸泡片刻,煎煮10分鍾後,再放入金桔煮5分鍾,將葯汁潷出,再加水煎1次,將兩次葯汁合並,加入少量糖,當茶飲。 這種食療法任何人可用。 食療方二:檳榔12克粳米60克檳榔有消食行氣的作用。 製作方法:將檳榔洗凈,用水煎,取汁去渣,將粳米洗凈,加入葯汁中,用小火煮成粥,可以根據自己口味加少量糖或鹽,隨量食用,一天吃一次,早晚吃最好。 參考資料: http://pop.pcpop.com/default.aspx?MainUrl= http://pop.pcpop.com/040711/1111380.html 胃脹氣 1、發病機理與病因 引起胃脹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如精神壓力、消化不良等,主要是胃動力不足。 2、臨床症狀與危害 一般是飯後飽脹,噯氣,坐卧不安,茶飯不思; 胃脹的反復性和長期性可以導致胃炎,消化道潰瘍,甚至可以發展為胃癌。 3、常用葯的危害 醫葯治療主要加強胃動力,但是長期服用會造成人體的依賴性; 由於葯物是化學合成,對人體存在著副作用。 4、日常生活以及飲食的注意事項 避免攝食刺激性和對身體敏感的食物;飲食規律,細嚼慢咽,戒煙少酒;情緒穩定,放鬆精神,適量運動,勞逸結合。 5、營養產品調理建議 ■維生素 C:具有抗氧化,解毒的功效,減輕精神壓力;促進膠原蛋白的合成,增強胃動力。 ■維生素 B族:促進消化,加速人體的新陳代謝;穩定情緒,減輕精神壓力,改善睡眠。 ■復合維生素片:補充人體所需的維生素和礦物質,促進消化,加速人體的新陳代謝;加速修復受損的組織;穩定情緒,減輕精神壓力。 6、建議服用方法 ■急需營養重點補充,按標簽注量的 3倍服用,直到有關症狀緩解為止:維生素C,維生素B族 ■正常需要基本營養補充,按標簽注量服用:復合維生素片 附: 脹氣可能是胃、腸道出毛病的一個症狀,張開嘴巴咀嚼、邊吃邊說話、狼吞虎咽(同時吃進許多空氣)、邊吃飯邊喝湯(將胃中的消化酶沖下消化道)等,都容易造成消化問題帶來脹氣。消化不良、胃病也會伴隨脹氣;食物過敏也可能是造成原因,它使食物在結腸發酵,產生氫氣及二氧化碳;糖類食品含有細菌,是產生脹氣的主要來源。你需找出自己無法消化的食物,進而避開這些食物。生活壓力、情緒緊張、缺乏消化酶等,均可能引起脹氣。 家庭治療措施 ●服用嗜酸菌 消化不良型脹氣可用嗜酸菌來改善,因為缺乏這些良性菌是最常見的消化不良因素。打開10粒膠囊服用,或使用一湯匙的粉末配方。對乳晶過敏者,可改用不含牛乳的制劑。嗜酸菌也是頗安全的灌腸劑,開始你可能感到輕微的不適,不過大約1小時後即可乎息。 ●不直搭配的食物 食物搭配不良會帶來消化問題,例如蛋白質與澱粉就不是好搭檔,蔬菜與水果也是不佳的組合,牛奶不宜與三餐同時用,糖不要與蛋白質或澱粉合用。 ●喝醋 用一湯匙純的蘋果醋加一杯水,在正餐時啜飲,有助消化。也可以早晨起床時先喝一杯檸檬水,它也有治療及清血的作用。 ●嚼米湯 米湯及大麥粥對脹氣、排氣及胃灼熱等毛病有效。用5份的水加一份的米(穀子或大麥),煮沸10分鍾。蓋上鍋蓋再慢燉50分鍾。過濾,冷卻後,一天喝數次。 ●應避免的食物 脹氣的主要原因是消化系統無法吸收某類碳水化合物,豆類容易引起脹氣,甘藍菜、綠花椰菜、洋蔥、白花椰菜、全麥麵粉、白蘿卜、香蕉等也容易產生脹氣。 ●遁量攝取高纖維食品 雖然高纖維食品有利於健康,但有些高纖維的蔬菜和水果可能會增加排氣。如果你想在飲食中增加纖維用量以維持健康,應從少量開始,使腸子逐漸適應,這樣可以減少脹氣。 ●服木炭片 活性炭能有效地排除過多的氣體,在你感到不適時,立即服用5粒。但你若正服用其他葯物,則需注意,木炭粒除了吸收氣體,也會吸收葯物成分。同時,切勿每天使用,因為木炭的吸收力強,能吸收有用的營養索。 ●葯物的選擇 胃部脹氣可用胰臟酵素;腸子脹氣可用微量礦物質;制酸劑對排氣及脹氣均無效。當氣體產生過多,可用新鮮檸檬榨成汁加1.14升的溫水,當作灌腸劑,以平衡體內的PH值。如果體內排氣仍持續數日,可用雙叉乳桿菌灌腸劑,它可在數小時內解除問題。 ●少吃乳品 如果你有乳糖不耐症,則當你吃乳品時,可能產生脹氣問題。有乳糖不耐症的人,其腸內的乳糖酶不足,無法充分消化乳品中的乳糖。有些人只能接受限量及某類乳製品。如果你的醫師懷疑你最愛的乳品是問題的來源,應減少用量,看看脹氣的情形如何。 ●細嚼慢咽 吃飯時應細嚼慢咽,不要張開嘴巴咀嚼或邊吃邊說話,邊吃飯邊喝湯,它們均容易造成消化問題帶來脹氣。 ●怎樣熏豆子 如果你喜歡吃豆子,又不希望脹氣,這里教你一個解決辦法。豆類在水中似乎會流失大部分產生氣體的物質。研究顯示,浸泡豆子12小時,或用濕紙巾覆蓋24小時,可以大幅度地降低產生氣體的化合物含量。用壓力鍋煮後,再浸泡30分鍾,更可以減少90%的此類化合物。 其他療法 ●使用胰臟醇康 如果你曾經作過腹腔手術(例如,切除一段腸子),使用胰臟酵素將有助於消化食物。低血糖症患者也需要胰臟酵索。用餐畢,若感到飽脹、肚內有咕嚕聲、脹氣或排氣等,也可服用胰臟酵素。 ●作運動 運動有利於腸胃的蠕動,有助於排除脹氣,你可以快步行走和做操。 ●過敏症測試 作一個過敏症自我測試,看看你對那些食物過敏。
滿意請採納
⑸ 胃漲怎麼辦簡單的辦法
1、喝食醋緩解胃脹氣
當出現胃脹氣的情況時,可以把適量的食醋加入到飲用水中喝下。胃脹氣的症狀可以快速得到緩解,每天喝幾次可以治療經常胃脹氣哦。
2、喝粥湯治療胃脹氣
感覺腹部脹氣,並且胃部有灼熱的感覺,可以通過喝些粥湯而得到緩解。大米粥、粳米粥、大麥粥等對緩解胃脹氣都有很好的效果。
3、熱敷、按摩肚子可以緩解胃氣脹
躺在床上或者沙發上,雙腳彎曲,然後用熱毛巾敷在肚子上。並且雙手輕輕按摩肚子,這樣可以促進肚子內的氣體排出,胃脹氣的症狀自然得到有效的解決。
(5)脘腹脹滿有什麼土方法擴展閱讀:
引起胃脹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憂 思 惱怒 生氣也會損傷胃。
2、飲食不衛生。有些病菌於腸道中會產生毒素,造成急性胃腸炎等胃腸道疾病。
3、飲水量太少或纖維素食物進量太少造成便秘 脹氣。
4、生活作息不正常。還可能定時定量,造成腸道過於飢餓或過於飽食,導致腸道動作異常,長期可以使胃腸負擔過重。
5、吃的太油膩,造成腸道不易消化。高蛋白質或高脂肪的飲食,易造成腸道菌群改變,不利於有益菌存活。如果油膩食物攝入過多,體內脂肪酶和蛋白酶就會不堪重負,直至耗竭。
6、吃的太快。會使咀嚼不到位,造成消化液和食物不能充分攪拌混合,因而不能進行充分的消化分解,對腸道造成傷害。
7、壓力過大直接影響生理功能就是腸道功能異常。如胃酸過多、減緩蠕動或加快蠕動等。胃酸過多會損傷胃粘膜,加快蠕動會造成頻頻腹瀉,減緩蠕動會造成腹脹。很多胃病可以引起胃脹,只要治療好了引起胃脹的胃病,胃脹自然就消除了。
而許多胃病患者之所以久治不愈是因為同時伴有胃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只要治療好了胃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其它胃病就會自然康復,胃病患者如果感覺不僅胃部不舒服,而且睡眠、精神狀態等也不好,那十有八九可以判斷患有胃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需要說明的是胃植物神經紊亂(即胃神經官能症)是功能性疾病,儀器檢查不出,容易被很多醫生和患者忽視,有的患者想不通,有的醫生也想不通,所以很多醫生不知道從這方面用葯,而耽誤了病人,導致久治不愈!
8、疾病引起:臨床上淺表性胃炎、十二指腸潰瘍、急性胃炎等,這類患者常常是以胃脹為主,由於胃腸粘膜的損傷,常以胃脹、惡心、食慾不振等形式表現。
9、少數患者是由於胃部手術後損傷胃絡,耗傷氣血,胃失其職造成胃脹。
⑹ 肚子脹,有什麼好的方法沒
多吃蔬菜和水果,特別是香蕉.每早一杯溫水,每晚一杯蜜水.堅持一段時間,定有效果.葯物治療,有麻仁潤腸丸,瀉葉,果導片,開塞露等。
少吃生冷辛辣食物,少吃肉類,多葉菜類(韭菜,茴香),粗糧(白薯),保持大便通暢。
⑺ 肚子總是脹氣怎麼解決啊,除了山楂。
常人胃腸道內存在100毫升一150毫升氣體,分布於胃與結腸部位。當胃腸道存在過量的氣體時,即稱為腹脹。腹脹常為多種疾病的首發症狀,了解引起腹脹的病因,對於指導掛號就診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分類及常見疾病
引起腹脹的病因大致可分為以下6種:
1.胃腸道疾病
(1)胃部疾病:常見於慢性胃炎、胃潰瘍、胃下垂、胃擴張及幽門梗阻等。
(2)腸道疾病:常見於腸結核、痢疾、腸梗阻及習慣性便秘等。
(3)其它:胃腸神經官能症。
2.肝、膽與胰腺疾病 如急、慢性肝炎,肝硬變,慢性膽囊炎,膽石症及胰腺炎等。
3.腹膜疾病 常見於急性腹膜炎、結核性腹膜炎等。
4.心血管疾病 常見於心力衰竭、腸系膜動脈硬化症、腸系膜動脈梗塞等。心絞痛和心律失常亦可反射性地引起腹脹。
5.急性感染性疾病 如敗血症、重症肺炎及傷寒等。
6.其它 可見於手術後腸麻痹、肺氣腫、哮喘病、低鉀血症、吸收不良綜合征、脊髓病變、葯物反應、慢性盆腔炎、附件炎、結締組織疾病及甲減等。
如何掛號就診
上述多種疾病均可引起腹脹,那麼,就診時如何區分科別呢?一般根據病史及伴隨症狀即可一目瞭然。
1.消化內科 腹脹伴暖氣、反酸,進食後加重或有腹瀉的病人,應掛消化內科。
2.普通外科 急起的腹脹、腹痛,伴嘔吐或不排氣、不排便的病人,應掛普通外科。慢性腹脹伴右上腹痛、進食油膩食物後加重者,亦應掛普通外科。
3.婦科 經常腹脹伴腰酸、白帶多的病人,應掛婦科。
4.肝炎科 腹脹伴厭油、黃疽的病人,應到肝炎科就診。
5.結核科 經常腹脹伴低熱的病人,應掛結核科。
6.心臟內科 有心臟病史,經常腹脹者,應到心臟內科就診。
7.神經內科 有下肢癱瘓的病人,經常腹脹,應到神經內科就診。
腹脹之人宜吃以下食物。
金橘
能理氣、解郁、化痰、除脹、醒酒。《本草綱目》稱它「下氣快膈。」《隨息居飲食譜》亦雲:「金橘醒脾,辟穢,化痰,消食。」無論氣滯型腹脹或是食滯型腹脹,均宜用金橘煎湯喝或泡茶飲。民間習慣做成金橘餅,腹脹時嚼食一、二枚。
佛手柑
能理氣、化痰,也能消食解酲。《本經逢原》中就說它「專破滯氣」。《本草便讀》亦載:「佛手,功專理氣快膈。」《隨息居飲食譜》又稱它能「醒胃豁痰,辟惡,解酲,消食止痛。」所以,凡是腹脹之人,無論是氣滯或食滯引起,均宜用鮮佛手12~15克,或干品6克,開水沖泡,代茶飲。
檳榔
能下氣除脹,又能消食解酒。《用葯心法》中說:「檳榔,苦以破滯,辛以散邪,專破滯氣下行。」《鶴林玉露》曾指出:「嶺南人以檳榔代茶,醉能使之醒,酒後嚼之,則寬氣下痰,餘酲頓解;飽能使之飢,飽後食之,則飲食快然易消。」凡氣滯或食滯腹脹者均宜。然檳榔畢竟是破氣耗氣之物,適宜身體壯實之人短暫食用。
蘿卜
能健胃消食、順氣寬中。《四聲本草》中載:「凡人飲食過度,生嚼咽之便消。」《本草綱目》亦雲:蘿卜「主吞酸,化積滯,解酒毒,甚效。」可見,蘿卜對食滯腹脹者尤宜,或搗汁飲,或煎水服。除新鮮蘿卜外,蘿卜子、蘿卜葉、老蘿卜根(即地骷髏,蘿卜的老根)煎水服用,也適宜食滯腹脹之人。
胡荽
有消食下氣作用,中醫常用以治療食物積滯。崔禹錫《食經》稱:「調食下氣。」《食療本草》說它「至消谷能食,治腸風,熱餅裹食」。《日用本草》亦認為,胡荽「消谷化氣,通大小腸結氣。」所以,對食積腹脹者尤宜。
青菜
能通利腸胃,無論氣滯腹脹或食滯腹脹者皆宜。青菜含豐富的維生素和食物纖維,能刺激胃腸的蠕動,通利二便,幫助消化,消除腹部脹滿不適。
豇豆
含多量的食物纖維和維生素,有幫助消化的作用,對食滯腹脹者尤為適宜。《四川中葯志》中記載:「豇豆健脾胃,消食,治食積腹脹。」成都《常用草葯治療手冊》還介紹治食積腹脹,噯氣:「生豇豆適量,細嚼咽下,或搗茸泡冷開水服。」
山楂
能消食積,特別是能消化肉積。《滇南木草》中說:「消肉積滯,下氣。」《日用本草》亦載:「化食積,行結氣,健胃寬膈,消血痞氣塊。」《本草綱目》中曾記載了鄰居小兒一案,因食積黃腫,腹脹如鼓,取山楂食之,「至飽,歸而大吐痰水,其病遂愈。」凡食積腹脹者,均宜多吃些山楂。
大麥芽
能和中、消積、下氣,對脘腹脹滿者,食之頗宜。《醫學啟源》曾說:「補脾胃虛,寬腸胃。」《本草匯言》亦說:「大麥芽,補而能利,利而又能補,如腹之脹滿,膈之郁結,以此發生之物而開關格之氣,則效非常比也。」
楊梅
能和胃消食,唐代食醫孟詵認為楊梅「和五臟,能滌腸胃。」現代《中國葯植圖鑒》亦載:「治心胃氣痛有效。」《泉州本草》載有一方:「治胃腸脹滿,楊梅腌食鹽備用,越久越佳,用時取數顆泡開水服。」
啤酒花
能健脾消食,適宜消化不良之人腹脹者服食。民間多用啤酒花10~15克,開水泡茶飲,對氣滯腹脹或食滯腹脹者有效。
紫蘇葉
是一種調味品,並能解魚蟹毒,有理氣除脹的作用。《日華子本草》稱:「治心腹脹滿」。《本草綱目》載:「紫蘇葉行氣寬中。」《本草匯言》中還說它「散寒氣,清肺氣,寬中氣,安胎氣,下結氣,化痰氣,乃治氣之神葯也。」所以,凡氣滯腹脹者,尤為適宜,可用紫蘇葉10克煎水服,或開水沖泡代茶飲。
砂仁
為民間常用芳香性調味品,能行氣、和胃、除脹,適宜脘腹痞脹、不思飲食之人食用。明·李時珍就曾說它「理元氣,通滯氣,散寒飲脹痞」。凡氣滯腹脹,尤其是受涼後寒氣腹脹者,尤為適宜。每天可用砂仁3~5克,搗碎,煎水服,或開水沖泡當茶飲用。
白豆蔻
是一種芳香健胃調味品,能行氣、暖胃、消食、寬中、除脹,功與砂仁同。凡氣滯腹脹或食滯腹脹者,均宜用白豆蔻3~5克,煎水代茶。
此外,腹脹之人還宜吃胡蘿卜、橘子皮、刀豆、大白菜、芹菜、蕹菜、冬瓜、瓠子、番茄、苦瓜、茴香、薤白、橙子及茶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