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快樂孩子的訓練方法

快樂孩子的訓練方法

發布時間:2022-07-31 02:51:09

如何鍛煉孩子專注力

1、環境很重要。
2、孩子專注的時候,不要打擾他。
很多寶寶到了一定年齡,比如2歲以後,就能主動安靜下來,因為他對某個東西感興趣,想研究研究。比如,玩水、玩沙、玩土,通常都很專注,這個時候大人不要打擾他,不要怕弄臟衣服而阻止他。
再比如,孩子做作業,家長在旁邊指手劃腳,要麼指出錯誤,或者說一些無關的詢問,都是干擾了孩子的思路。
3、讓孩子獨立思考,不要急於幫助他。
如果孩子自己在思考問題,在想辦法解決,這本身就是專注的表現,家長千萬不要著急,不要急於去幫助他。
其實,孩子如果能夠獨自玩一些沒有危險的游戲,家長不應該過多干預,你一喊一叫一插手,當然會影響他的專注力,也會減少他的探索慾望。
而且,家長幫忙越快,孩子獨立性越差,造成他的依賴性。比如,他做事不能堅持,做一會沒有成功,就急於向你求助。所以,給孩子一點思考的時間吧!
4、家長的作用是「玩花樣」,激發孩子的興趣。
這個時候,就是家長大顯身手的時候啦,孩子不感興趣是因為他玩不出花樣,如果大人能夠變著法子玩新鮮,就能幫助孩子提高專注力、增強探索的持續時間。
舉個自己的例子吧。笑笑剛開始玩積木頂多三五分鍾,他只知道一層一層搭起來蓋房子,搭一會就跑去玩車。這個時候,我把積木按照顏色和形狀分類,他在旁邊觀察著,覺得很有趣,又跟我參與進來一起玩。過一會呢,我把長條形的積木擺成「軌道」,讓小卡車在中間通行,他又覺得很有趣,於是又坐下來一起玩。
還有冰棒棍,我以前的博文中多次介紹過的,能玩出很多花樣,這里不贅述了。
5、家長的「示範」,能夠有效地感染和帶動孩子。
直接舉例說明這一點。還是以最熟悉的搭積木為例,笑笑連續搭了七八塊高高的,忽然,轟一下倒了,孩子不耐煩,推著積木說「我不搭了」,轉身就跑走。我呢,不指責他,也不叫他回來,我就坐在原地,繼續擺弄我自己的這一棟房子,我故意讓高樓轟一下也倒了,然後我誇張地自言自語:「哎呀,怎麼倒了?真可惜,是下面的沒放平吧?」我繼續搖頭晃腦:「沒關系,嘿嘿,我再來一次,這一次我每一塊都擺的穩穩的,嗯,我一定會比剛才搭的高!嘿嘿。」然後我開始一塊一塊慢慢搭。我用眼角的餘光看見,笑笑沒有跑遠,他站在那裡仔細觀察我的一舉一動。很快,他被感染了,他興奮地跑到我身邊,說「我也會,我也能搭高高的。」然後,繼續專注地做。
6、鼓勵孩子,讓孩子有「成就感」。
在做事過程中,孩子如果遇到困難,要鼓勵他,讓他願意去克服困難,久而久之,就能養成善始善終做完每一件事的良好習慣。另外,成功的喜悅能夠刺激孩子再接再厲,當孩子順利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要及時給予肯定,讓孩子在成就感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當然,不要將結果看得太重要,即便孩子還沒有達到要求,但只要他有了積極的表現,同樣也可以贊美孩子哦。

㈡ 一如何培養一個快樂成功的孩子

因為我13歲就考上了大學,學習成績特別好,有一套獨到的學習方法,就有很多家長同我一起討論教育問題,並且讓我輔導他們的孩子,以期幫助他們的孩子迅速提高學習成績。在本書中我將同大家一起分享我多年來的心得體會。 一要培養一個具有傑出才能的孩子必須盡早開始 要培養一個具有傑出才能的孩子,早期教育是關鍵。大多數的天才,小時候都是神童。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些關於大腦的知識,在大千世界中,不同的生物,其大腦神經細胞的數量也不同。一隻蒼蠅的大腦有10萬個神經元,老鼠有500萬個神經元,在生物界最接近人類的動物是猴子,有100億個神經元,一個成年人則有1000億個神經元。人和人之間相差不大,基本上都是這個數字。一個人的聰明與否,並不決定於他的神經元的數目,而是決定於他的神經元所建立的網路。聰明人的頭腦所建立的神經網路具有強大的功能,就像一個大作家,他認識的漢字數量同我們普通人差別不大,但是他利用這些漢字排列組合,描述復雜的現象,創作出深深感動我們的作品的能力要遠遠超過普通人。一個大音樂家,他用幾個簡單的音符通過復雜的排列組合就可以創作出優美的音樂旋律。 好,現在我們再看看人類大腦神經網路的發育過程: 當一個生命在母親的體內孕育,第23天腦纖維組織開始形成,第40天神經元開始出現,並且急劇地分裂、發展。在短短的4個月里,神經元的數目會達到2000億個。(記得前面說過,一個成年人的大腦只有1000億個神經元嗎?)這2000億個神經元會積極活動,爭取各種機會相互聯系,活動最強的1000億個神經元會成功取得聯系,並且因而得到養料的滋養。較弱的1000億個神經元,因爭取不到「工作」,便被淘汰。嬰兒出生時,大腦的體積是成年人的30%,在兩年內,便會達到成年人的90%。 神經元之間的連接網路,絕大部分是因為受到外界的刺激而產生出來,在母親的體內便已經開始。嬰兒出生後,開始獨立地生存,外界的刺激既多且密,神經元的連接網路急劇地發展。在8個月時達到最高峰,會有1000億個連接點(在數量上這時是最高峰,但從效率上看,連接網路最強的時候是三歲左右)。在達到最高點之後,又會有一次淘汰過程:連接得不好的網路會消失,連接點的數字會下降到500億個,這會在孩子12歲時完成。此後,人一生的神經元連接網路的數字大致會停留在這個水平。 在神經元和神經網路兩次的淘汰過程中,每次都淘汰一半,只有最好的一半會保留下來。所以說人生的童年是在組裝大腦。一個人頭腦的功能如何就看童年大腦組裝得如何。從出生到12歲這個階段里,神經網路會不斷地發展出一些特別的組合,去配合某些學習和成長的需要,比如音樂、語言、繪畫、運動、思考、觀察、態度、行為傾向等等。這些特別組合會快速形成,若沒有被好好運用,也會快速地消失。這些特別組合,便是兒童「天分」的顯示,一般來說,孩子12歲之前所有這些「天分」的窗子都已經打開過了。 以前關於天才的成因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是認為天才是天生的,有些人天生頭腦就特別好,天才下地的第一聲哭聲就是美妙的音樂,甚至天才出生都有一些特別的徵兆,據說漢高祖劉邦的媽媽懷他時夢到巨龍入懷,劉邦出生時他家房屋上的天空有七彩祥雲圍繞,門口喜鵲歡唱,其實這都是騙人的,是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故意編出來愚弄大眾的,他們的潛台詞是龍生龍種,那麼特殊的方法出生,一定是偉大的人物降臨了!這種思想是一種非常有毒害性的錯誤思想,使得人們放棄對孩子進行認真的培養:反正如果孩子是天才也不用我辛苦的培養,如果是蠢才培養也沒用,就放棄了對孩子的培養。另一種思想是認為天才是後天的努力,頭腦無所謂,只要刻苦就行了。 現在根據大腦神經發展的科學,我們知道這兩種觀點都是錯誤的,首先根據孩子在母體內的遺傳、營養、胎教的不同就開始有所不同,但直到孩子出生時這種差別還不是很大——嬰兒的腦神經網路都只有一些最簡單的基本功能。真正開始產生巨大差別是0~6歲,腦神經網路開始大規模建立的時期。比如學外語,成人就沒有小孩學得快,因為成人的腦神經網路早就建立完成了,成人的腦神經網路是在他們幼年時建立的,而當時建立網路時大腦是為了適應母語的需要建立的,現在頭腦沒有建立新網路的功能,就只有利用原有的網路,利用原來處理母語的網路。所以成人學習外語的效率當然是不高的。而孩子的頭腦正處於建立網路的時期,他們的頭腦就會建立專門處理外語的網路,當然專用的網路一定是高效率的,因此學習外語一定要從小開始。 在3~6歲以後,人類的頭腦是由潛力遞減規律控制的。也就是說超過了6歲,越大越不容易學習新的東西。早期智力開發最重要的有五個方面: (一)多聽優美的古典音樂 優美的古典音樂可以使我們的頭腦更聰明,因為優美的古典音樂結構性特別強,對開發孩子的右腦特別有幫助,對發展孩子頭腦的協調性、想像力、構造能力、感受力特別好,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就特別喜歡音樂,他的小提琴演奏達到了專業的水平。愛因斯坦說:「我是通過直覺發現運動體的光學原理的,這種直覺的源泉就是音樂。我從6歲起就在父母的指導下學習小提琴,正是因為這樣我才會有超常的第六感。我的很多發現都受到音樂世界的啟發。」 (二)語言能力的培養 這里指的語言能力包括漢語和外語兩種語言能力。孩子0~6歲是他們發展語言能力的重要時刻,尤其是2~3歲時更是他們語言的敏感期。讓我們花幾分鍾時間了解一點敏感期的概念:動物出生後都存在某一行為形成的時間期限,即在這一期限內,不用學習,只要適當給予環境的刺激,就可以形成某種行為,並且保持終生,如果這個時期缺少適當的環境刺激,這種行為便永遠不能產生。比如印刻現象,剛孵化出的小天鵝把第一眼看見的動物當成媽媽。如果出生時母天鵝在跟前,它就跟著母天鵝走;如果是母雞,它就跟著母雞走;如果孵出時看到的是人,它就把人當媽媽,而不跟著它們真正的媽媽。人類也有著同樣的敏感期,比如印度狼孩卡瑪拉,是剛出生不久就被母狼叼去養大的,被人類重新發現時約八歲,因為錯過了語言學習的敏感期,到卡瑪拉17歲死的時候,英國牧師辛格對她進行了9年的教育,卡瑪拉仍然不能真正掌握人類語言,她只學會了50個詞彙。 所以在孩子2~3歲的語言敏感期內,我們一定要抓緊寶貴的敏感期時間,培養他們的語言能力,親切地讀書、講故事給他們聽,再讓他們復述我們講的故事,讓他們講述一天的活動,描述最喜歡的事情、最喜歡的人、最喜歡的地方。有一個特別好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聲音把故事和書籍的內容錄下來,放給孩子聽,因為孩子對父母的聲音最敏感。父母的聲音會給孩子帶來安全感。給孩子讀書也可以促進父母的學習與提高,增強和孩子的情感聯系,讓孩子以後喜歡讀書,熱愛學習。 特別要講一下的是英語學習,現在中國是世界上學習英語人數最多的超級大國,每年花在學習英語上的時間、精力和各種資源數以百億計。我們的孩子將來會面臨一個雙語的世界,但是現在的英語教學問題很大,1~6歲的語言敏感期,我們的英語教育沒有大的成績;6~12歲,最後的語言黃金學習期,仍然採用非常簡單的英語課本,學生聽、說、讀、寫訓練仍然不夠,掌握的單詞太少。進入中學學習後,孩子的語言潛力開始下降,英語的難度卻加大了。到了大學,應該是學習專業知識、構建科學思維的時候,學生卻不得不花大量的時間學習英語,過4級、6級,考托福、GRE,整個學習英語的過程正好是和人的頭腦成長規律相反。 正確學習英語的方法是從孩子1歲起,每天堅持給孩子放一段英語的動畫片,孩子都喜歡色彩鮮艷、配樂優美的動畫片,不知不覺中就習慣聽英語了,你不用管孩子是否聽懂了,只要孩子喜歡那種語言感覺就行了,這樣堅持2~3年,到3~4歲時就可以開始教孩子熟讀英語1000個基本句子,然後再把以前看過的英語動畫片的句子一句一句分解開來,學懂全部內容。這樣,當孩子到6歲時就可以自己看英語電影,自己閱讀一些簡單的英語書籍了。建立學習英語的基礎和興趣後,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自己就會慢慢真正掌握英語這門語言工具了。 有家長會認為這么小的孩子就這么辛苦地學習,是不是太可憐了,不如等他們長大一點等到頭腦發育完善,各方面的承受力都增強了再學習更好一點。這種看法是大錯特錯的,在學校上學的孩子都覺得學習太累,但是6歲以下的孩子情況大不相同,他們學習時,不但不會感到疲勞,反而覺得有興趣,因為幼兒的精神構造和成人有著較大的差別,他們屬於吸收知識型的精神構造,成人只有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才不感到辛苦,幼兒在幾乎所有學習型的事情上都不覺得辛苦,如果你仔細觀察孩子,就會發現他們往往會把一件事重復做很多遍,絲毫不覺得疲勞。 (三)識字和閱讀能力的培養 閱讀是我們最重要的獲取知識的手段,其他的手段,如看電視、人際交往、旅遊、上學、親自動手做實驗,都不能取代大量讀書的作用,只有大量地閱讀,才能了解不同的觀念,只有大量不同的觀念在我們的頭腦里激盪,才能訓練我們的頭腦具備思考的功能,只有具備了思考能力才能使得我們擁有一個快樂、成功的人生。要培養孩子喜歡讀書的習慣,識字能力必須從小培養。比如我們從小都聽過烏龜和兔子賽跑的故事,如果你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你就會認同作者,批判兔子驕傲,學習烏龜努力的精神,只有你大量讀書,真正動腦筋思考,你才能看清隱藏在故事更深層的東西:首先,讓兔子同烏龜賽跑的制度是殘忍的,兔子那麼靈活,奔跑是它的特長,讓兔子去同烏龜賽跑是不公平的。第二,故事的作者潛意識里是認同烏龜的,他會制定一些烏龜政策,我知道有些老師就喜歡實行烏龜教育,他們的主要精力就是用在一些成績差的「烏龜」身上,以為這樣做會把「烏龜」變成「兔子」,結果「兔子」因為看到老師只關注「烏龜」,他也想被關注,到最後「烏龜」沒有變成「兔子」,反而「兔子」都變成了「烏龜」。再講一個「狼來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故事講的是一個小孩去放羊,為了取樂,他就喊「狼來了」,把大人騙來,最後真的狼來了,人們不再相信小孩,結果小孩被狼吃了。故事的用意是告訴孩子要誠實,不要騙人,但這個故事本身是編出來的。有一個叫吳思的人寫了一本書,書名是《潛規則》,講的是過去人們通常以為中國社會是按照一套公開的規則運行,實際上真實的社會是按照現實的利害計算運行的,這一套現實的利害計算就構成了「潛規則」。我們的孩子要想在真實的社會上取得成功,就必須知道真實世界的真實規則。學校教育主要是圍繞分數進行的,家長必須大力培養孩子的閱讀、思考能力。 (四)感覺能力和身體運動能力的培養 傳統的教育理念認為孩子是被動接受教育的,我們只要不斷灌輸給他們一些觀念和知識就行了。這可以從一些隱喻里看出來,比如:要想給學生一碗水,老師必須有一桶水。這句話的潛意識是學生僅僅是一個裝水的碗。還有一個隱喻:教師是園丁,好像學生是植物,只要進行培育、修剪,就能成才。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孩子是一個獨立的精神體,孩子按照自己的內在精神潛力獨立地發展,外界必須提供必要的成長環境。孩子的活動都有他內在的目的性,是他成長所必需的,像1~2歲的孩子,自然就喜歡玩水、玩沙子,這並不要人教他,是他的天性使然,外界如果阻止他的活動,他就會拚命反抗,如果多次反抗都不能達到目的,就會使他的成長受到阻礙,孩子就會產生無力感。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缺乏意志力,無法為實現自己的目標堅持不懈地努力。所以我們不要過分干預、限制孩子的活動。 (五)少看電視 這是特別要注意的一點,很多家庭的電視機只要家裡有人就一直開著,這對孩子的智力損害是非常嚴重的。因為孩子的腦神經網路正在構建中,電視信號不停地刺激,就會使頭腦建立習慣於處理電視信號的腦神經網路,電視畫面的色彩鮮艷、動感強烈,同相對平淡的文化課的信息是完全不同的,這樣的頭腦以後會出現閱讀障礙,無法靜下心來閱讀文字材料,無法聽老師講解相對枯燥的文化課,不能進行深入的思考。電視信息也同實際生活的世界有很大的不同,看電視太多的人都是生活在幻想里,對現實世界興趣不大,必然缺乏人際交往能力,缺乏在現實世界取得成功的能力和慾望,以後還特別容易沉溺於電腦網路和電子游戲,被虛幻的電腦網路吸引而不能自拔。

㈢ 讓孩子快樂起來的教育方法有哪些您能做到多少

讓孩子快樂起來的教育方法是看孩子喜歡什麼對什麼感興趣按孩子的興趣方向教育孩子,這樣才是讓殄子快樂的教育方法,我不能做到70%吧。

㈣ 怎樣訓練孩子寫作業又快又好

怎樣訓練孩子寫作業又快又好
微信上經常有家長咨詢,「孩子不愛寫作業怎麼辦」「怎樣讓孩子寫作業不磨蹭」……當今孩子厭學,不喜歡學習,不喜歡看書,不喜歡作業,非常普遍。孩子的作業一般都要在家長的再三催促下進行,能夠開心而又獨立地完成作業者極少,尤其是小學生。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家長抱怨孩子不用功,不聽話,愛貪玩。細分析起來,其實我們錯怪了孩子,孩子天生是喜歡學習的,是有學習本能的,有學習慾望的。

如何讓孩子們高興地學習,快樂地做作業呢?接下來,我向大家詳細介紹幾種完全能解決上述問題的學習方法,就叫它「快樂作業科學五法」吧!我為什麼要詳細講呢?因為作業的問題,幾乎苦惱著大多數的家長,也傷害了大多數的孩子,更是孩子厭學的重要原因。這個問題不解決,孩子無快樂而言,家庭無快樂而言。

方法之一:先吃水果,後做作業

孩子放學回來,不要急於做作業,可讓他先吃水果,邊吃水果邊休息。然後再讓孩子做作業。為什麼要先吃水果呢?因為水果里有果糖,果糖吃了後,很快就變成了葡萄糖,即血糖。而葡萄糖是大腦工作時需要的能量。除此之外,大腦工作時還需要氧,氧正常呼吸就可以得到。人體中2/3的葡萄糖都是用來供應神經系統的,而通常我們飲食中的葡萄糖含量又不高,所以,葡萄糖要不斷的補充。孩子學習了一下午,大腦累了,肚子也餓了,身體的葡萄糖也消耗得差不多了,需要及時補充。孩子在休息了15~20分鍾後,大腦獲得了能量,很快就興奮起來,做起作業來,就會得心應手。

方法之二:先做作業 後吃晚飯

不同的家庭吃飯的時間是不同的。選擇先做作業後吃晚飯是科學的。人人都有這樣的感覺:在飽餐一頓後,反而覺得精神不振,懶洋洋的,混混欲睡。為什麼這樣呢?原來,吃到胃裡的食物,不是吃完就完事,而是人體還需要對這些食物進行消化。消化食物需要能量,這能量還是血液,也就是渾身的大部分血液都要流到胃部來加工剛剛吃過的食物。這樣一來,大腦的血液就減少了,大腦處於供血不足狀態,如果在這個時候,家長催促孩子快去做作業,孩子是不情願的。即使硬讓孩子做作業,他的大腦工作效率會降低,注意力會分散,也會厭倦作業。有時我們會看到,孩子做一會作業就去喝水,做一作業就去吸收間,磨磨蹭蹭,原因就在於此。因此,先做作業後吃飯是有道理的。晚飯什麼時候做,什麼時候吃,家長是可以控制的。家長最好在孩子看動畫片的時候做飯。如果孩子做作業時,家長做飯,孩子嗅到飯菜的香味,食慾就上來了,做作業就不會專心。有的家庭如果必須先吃飯,就要在晚飯後,讓孩子多休息一會,食物消化差不多了,再做作業,這樣也是可以的。

方法之三:作業在前,「好事」擺後

每個孩子都有他最喜歡的一項活動,或看動畫片,或游戲,或搞體育活動,或找小朋友聊天。比如,你的孩子最喜歡看動畫片,可以讓他看,但必須在做完作業以後看。如果以前沒有這樣的習慣,讀了此書後,你和孩子達成協議,假設動畫片是在下午6點播放,孩子就要在5點開始做作業。達成協議後,寫在紙上,媽媽和孩子共同簽字,貼在門上,孩子每天遵守協議。在這里我告訴大家,教育孩子的過程,就是和孩子不斷達成協議的過程。如果一個協議不合適,再重新簽訂。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孩子的自律品質也就形成了,這是題外的話。

為什麼要「作業在前,『好事』擺後」呢?原來,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它的大腦神經系統高速運轉,做完作業,孩子非常疲勞,非常痛苦,有的孩子臉色都發白。孩子要抵抗很多不利因素,才能最後完成作業。在做完一件疲勞的事情後,然後再讓他做他最喜歡的事情,就等於給他一個安慰,一個獎賞。下次再做作業他就有了一個美好的期待,於是作業的積極性就高了。

如果你不這樣安排孩子,情況將是這樣的:孩子放學回到家,直接按下電視機的按鈕,打開冰箱就喝飲料,接著坐在沙發上看電視,電視看完再打游戲,再過一會和大人吃晚飯,飯後再磨蹭一會,又洗澡,結果到了快要睡覺的時候,作業還沒做呢。此時讓孩子去做作業,他就提不起精神了。也就是他把你家裡能享受的都享受完了,再讓他做辛苦的勞動,他就沒有了沖力,也就是,作業前邊沒有什麼好時等著他了,他也就沒有了做作業的動力了。還由於孩子作業多,時間已晚,又受身體生物鍾的控制,作業無法完成,長此以往,孩子就會進入到惡性循環狀態,所以,必須遵守「作業在前,『好事』擺後」的原則。

方法之四:做一會兒,玩一會兒

繼續和孩子達成協議:允許孩子做一會兒作業,玩一會兒。這可能與家長的教育觀念相抵觸。我現在說說為什麼要做一會兒,玩一會兒。在前邊已經說過,當孩子用心做作業的時候,他大腦的神經系統高速運轉,一年級的孩子大約在不到10分鍾的時候,他大腦的葡萄糖就供應不上了。如果不主動終止大腦的工作,大腦就會由於缺少葡萄糖而形成壓力,大腦為了轉移這一壓力,它就會指使孩子去玩。此時的玩,完全是大腦的自我保護。家長不懂這里的科學,一看到孩子邊做作業邊玩,就氣不打一處來,於是就訓斥孩子學習不用功,總貪玩,不是好孩子!我們對孩子的批評和責怪是不公平的。

在我們明白上述科學道理後,家長應該主動在孩子學習疲勞前,把他從書房裡領出來,終止學習,開心玩一會。根據你孩子年齡的大小,確定做作業和玩的時間。當孩子玩了8~10分鍾,他渾身的血液又循環到大腦,大腦得到了葡萄糖,又有了精神,然後再把孩子送到書房繼續做作業,做一會,再叫他出來玩,這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勞逸結合。

這里有個在什麼地方玩,玩什麼的問題。不能讓孩子在書房裡玩,書房是學習的地方,要玩就到大廳去玩。家庭條件好的,可給孩子單設個游藝室,專供孩子玩。如果孩子在書房玩時間長了,他會一進入書房,他玩的大腦神經系統就會被擊活,孩子做作業就沒有了勁頭。孩子玩什麼?不能讓他玩游戲,也不能讓他看動畫片,他可以看圖畫書,可以聊天,可以在地板上打個滾,或者什麼也不做。

孩子主動快樂地學習一會,輕鬆快樂地玩一會。玩一會,學一會,慢慢孩子就進入到良性循環,即學習一會,快樂一會;快樂一會,學習一會,於是孩子就會感覺到學習是快樂的,在他的大腦里慢慢就形成了一個神經鏈的連接,即「學習——快樂」的連接。孩子一學習就快樂,一學習就快樂,最後發展到能從學習中獲得快樂的最高學習境界。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一天天長大,孩子學習的時間逐漸延長,我們家長所希望的那種「刻苦學習」的精神,在孩子身上就體現出來了。從此,孩子會把學習當作自己的事情,不用大人操心,孩子的獨立學習能力也就培養起來了。

方法之五:背景音樂 緩解疲勞

而我國的古典音樂韻律優美,最適合孩子聽了。下面是一些輕音樂的介紹:

樂曲如梁代琴家邱明的《幽蘭》、晉代桓伊的笛曲《梅花三弄》、二胡獨奏曲《病中吟》、《空山鳥語》、古箏獨奏曲《平沙落雁》,還有《塞山曲》、《春江花月夜》、《仙女牧羊》、《小桃紅》、《燭影搖紅》、《出水蓮》、《少年游》、《忘憂》、等。

通過我以上講的,我們會發現,科學學習,會恢復孩子的學習本能,會點燃孩子的學習慾望,會讓孩子重新喜歡學習,會使孩子沿著一條快樂學習之路,越走越遠。

同時,在教育孩子的實踐中,我們也會悟出一個道理:在學習這件事情上,或者在學習的每個環節上,都讓孩子獲得快樂,孩子就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習這件事上,或者在學習的每個環節上,都讓孩子獲得痛苦,孩子就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㈤ 如何培養一個健康,陽光,自信,快樂的孩子

第一,訓練孩子獨處的能力
心理學家說,安全感不是依賴感,如果一個孩子需要熱情而穩定的感情聯系,他也需要學會獨處,比如讓他自己呆在安全的房間里。
孩子獲得安全感,不一定需要父母時刻在場,即便他看不見您,他心裡也會知道您在那裡。
專家說,對於孩子的各種需要,大人需要去「回應」,而不要事事「滿足」。
第二,滿足孩子要有度
要人為地制定一些界限,不能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
「能夠心情愉悅的另一個前提,是孩子能承受生活中那些不可避免的挫折和失望。」
「只有當孩子明白了一個道理,即能獲得某種東西並不取決於他的慾望,而是取決於他的能力,他才能得到內心的充實快樂。」
孩子越早明白這個道理,他的痛苦就越少。
一定不要總在第一時間滿足孩子的願望。正確的做法是,拖延一些。
比如,孩子餓了,可以讓他等上幾分鍾。
不要屈從於孩子的所有要求。拒絕孩子一些要求會更有助於他獲得精神的平靜。
在家庭中接受這種「不如意的現實」的訓練,會使孩子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來面對將來生活中的挫折。

第三,孩子發火的時候冷處理
孩子發火,第一個辦法是轉移注意力,想辦法讓他去自己的房間發火。沒有了觀眾,他自己慢慢地就會安靜下來。
適當的懲罰,並貫徹到底。
說「不」的策略:不要乾巴巴地說不,要給孩子解釋為什麼不行。
即便孩子聽不懂,他也能懂得你對他的耐心和尊重;
家長之間要意見一致,不能一個說行,一個說不;禁止一件事情的同時可以給他做另外一件事的自由。
第四,正視他的缺陷
如果孩子和別的孩子不同,比如孩子太胖了,耳朵形狀有問題,或者性格與行為很偏激,
家長一定不要否認這些事實,而是積極和他討論,尋找解決辦法,或者接受現實。
在這方面,去找專家是最好的辦法,因為小孩子一般會把專家(比如醫生)的話當回事。
第五,批評,對事不對人
批評孩子要就事論事。比如,孩子弄壞了媽媽的首飾,這樣說是對的:
「你看,如果你去玩你沒權利玩的東西,就會發生這樣糟糕事。」
這樣說是錯的:「你太壞了,你怎麼能弄壞我的首飾呢?你成心不讓媽媽戴了!」
第一句明確告訴了孩子,他的錯誤在於他「動了不該動的東西」,並沒否定孩子的人品。
第二句話則為孩子定了性,使他很沮喪,打擊了他作好孩子的自信心。

㈥ 方法丨孩子想要的快樂學習方法,你真的知道嗎

輕松高效的學習,首先要學會聽課:
1、有準備的去聽,也就是說聽課前要先預習,找出不懂的知識、發現問題,帶著知識點和問題去聽課會有解惑的快樂,也更聽得進去,容易掌握;
2、參與交流和互動,不要只是把自己擺在「聽」的旁觀者,而是「聽」的參與者,積極思考老師講的或提出的問題,能回答的時候積極回答(回答問題的好處不僅僅是表現,更多的是可以讓你注意力更集中)。
3、聽要結合寫和思考。純粹的聽很容易懈怠,能記住的點也很少,所以一定要學會快速的整理記憶。
4、如果你因為種種原因,出現了那些似懂非懂、不懂的知識,課上或者課後一定要花時間去弄懂。不然問題只會越積越多,最後就只能等著擁抱那「不三不四」的考試分數了。

其次,要學會記憶:
1、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2、合理用腦。所謂合理,一是要交替復習不同性質的課程,如文理交叉,歷史與地理交叉,這可使大腦皮層的不同部位輪流興奮與抑制,有利於記憶能力的增強與開發;二是在最佳時間識記,一般應安排在早晨、晚上臨睡前,具體根據自己的記憶高峰期來選擇。
3、藉助高效工具。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其訓練原理就在於激活「腦、眼」潛能,培養形成眼腦直映式的閱讀學習方式,主要練習提升閱讀速度、注意力、記憶力、理解力、思維力等方面。掌握之後,在閱讀文章、材料的時候可以快速的提取重點,促進整理歸納分析,提高理解和記憶效率;同時很快的閱讀速度,還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游刃有餘的做其它事情。具體學習可以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
學習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一種將放射性思考具體化的方法,也是高效整理,促進理解和記憶的方法。不僅在記憶上可以讓你大腦里的資料系統化、圖像化,還可以幫助你思維分析問題,統籌規劃。不過,要學好思維導圖,做到靈活運用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花費很多時間的。前面說的「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中也有關於思維導圖的練習和方法講解,可以參考。

最後,要學會總結:
一是要總結考試成績,通過總結學會正確地看待分數。只有正確看待分數,才不會被分數蒙住你的雙眼,而專注於學習的過程,專注於蘊藏在分數背後的秘密。二是要總結考試得失,從中找出成敗原因,這是考後總結的中心任務。學習當然貴在努力過程,但分數畢竟是知識和技能水平的象徵之一,努力過程是否合理也常常會在分數上體現出來。三是要總結、整理錯題,收集錯題,做出對應的一些解題思路(不解要知道這題怎麼解,還有知道這一類型的題要怎麼解)。四是要通過總結,確定下階段的努力方向。

㈦ 孩子的專注力訓練方法

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尤其重要,因為專注力是一個人學習和做事成功的關鍵,對人的一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家長平時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呢?

關於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我在這方面也是個菜鳥。不過我想起上年把孩子送去巧問教育的入學綜合能力培養課程之後,他的專注力提升了不少。所以今天我在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下他們老師在培養孩子的專注力時所採用的一些技巧,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視覺注意力訓練
目的在於提高孩子的視覺注意力,從而培養孩子的專注力,減少孩子做作業粗心的現象,幫助孩子養成專心學習的良好習慣。
做法:給孩子看一些圖片,比如水果圖片、動物圖片、卡通人物圖片。例如,讓孩子說出裡面有什麼東西,有幾個人,幾個男的,幾個女的,他們每個人都在干什麼。又或者讓孩子觀察水果圖片中有哪幾種水果,它們分別叫什麼名字,是什麼顏色等等。聽覺注意力訓練
孩子升上小學後,在學校大約50%的時間用於傾聽。如果孩子的聽覺注意力較弱,那麼就會影響聽課效率,從而影響學習成績。所以在培養孩子的專注力時,家長也要知道如何培養孩子的聽覺注意力。
做法:做指令游戲。比如,給孩子下指令「左手畫橫,右手畫豎,同時畫十組」。各位家長要注意,如果孩子沒聽清指令,大家千萬不要著急罵孩子,要耐心地和孩子再說一遍。如果孩子做對了,也要及時給孩子一定的獎勵哦。動作注意力訓練
感覺動作能力較弱的孩子,在學習新的動作時會比較吃力,在別人看來是很簡單的動作,他們一般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學習。而專注力不集中,屬於感覺動作能力落後的一種類型。所以培養孩子的專注力的時候,家長千萬不要忽略了訓練孩子的動作注意力。
在訓練孩子動作注意力的時候,我一般參考卓越巧問教育的手指操游戲,這里說的是我常和孩子玩的一個游戲,小烏龜。做法:小烏龜,不說話(左拳疊在右拳上);背著厚重的龜殼爬爬爬(右手伸出大拇指點2下);爬到水裡會游泳(左右晃動);爬上岸來伸尾巴(伸出小拇指)。各位家長要注意,一定要給孩子示範動作,讓孩子跟著你的動作來,這樣才能起到培養孩子的專注力的作用哦。混合型注意力訓練

等到孩子各方面注意力練到一定的程度,我們就要開始給孩子進行感統整合訓練了。簡單來說,就是把眼睛看、耳朵聽和做動作結合起來,既訓練了視覺和聽覺,又訓練了動作。通過科學系統的感統整合訓練,可以改善孩子的視聽知覺,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做法:建議剛開始從教簡單的動作開始,一邊說一邊給孩子做示範,讓孩子跟著做。比如,在桌面上擺放多種物品,家長說出某一種物品的名稱,讓孩子把對應的物品指出來。
看完這幾個小方法之後,想必大家已經了解培養孩子的注意力的方法。然後嘮叨一句,孩子的接受能力和承受能力都是有限度的,大家在訓練孩子的時候,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否則會適得其反哦!

閱讀全文

與快樂孩子的訓練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可以填哪些數一年級方法 瀏覽:365
如何用科學方法理財 瀏覽:406
檢測受體的密度和數量用什麼方法 瀏覽:26
蘋果二手機驗機方法的軟體 瀏覽:158
用跑步機跑步的正確方法 瀏覽:659
長沙膽結石哪些方法治療好 瀏覽:351
雞腳的正確安裝方法 瀏覽:502
如何正確泡奶粉的方法 瀏覽:22
豆腐腦不出水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335
法蘭軟連接使用方法 瀏覽:452
尿不濕正確睡眠方法 瀏覽:643
平行四邊形abcd角度計算方法 瀏覽:92
win7系統屏幕時間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635
耳鳴手術有哪些方法 瀏覽:761
根據教學情景設計教學方法 瀏覽:673
趣讀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461
普爾茶餅如何保存方法 瀏覽:118
後手開士角炮正確方法 瀏覽:822
體院館鍛煉方法 瀏覽:549
豬肉餡快速解凍最好方法 瀏覽: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