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股骨頭缺血的自我鍛煉法
隨著人類飲食生活質量的改變,股骨頭缺血壞死發病率越來越高,已成為醫學發展中的常見病、多發病,也是一種難治之症。此病屬於中醫的「骨蝕」、「骨瘺」、「髖骨痹」等范疇。其成因是體弱腎虛、痰瘀內阻、創傷勞損、復感風寒、濕邪侵入筋骨所致。主要症狀為髖關節疼痛、跛足、活動受限、功能障礙等,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在中醫中葯補腎壯骨、活血化瘀等法的治療基礎上,少負重,多鍛煉,才能治癒快、效果好。
現介紹自我鍛煉法:
1、雙手捶腰法:雙手空拳交替捶擊腰眼部200次(站立或平坐均可),此法能補腎壯骨充髓等。
2、病人坐床上,雙腿平伸,全身放鬆,雙手空拳叩擊髖關節5分鍾。手法先輕後重,再由重至輕收功。此法能松解髖關節周圍肌肉韌帶的粘連,促進血液循環。
3、仰卧床上,雙腿慢慢上抬到極限,再用力做雙腳尖背屈動作12次。此法能增加髖關節後側及雙下肢後側的肌肉筋膜的彈性。
4、雙腿開合交叉動作:雙下肢上抬到極限,再左右用力分開,然後再合並交叉,反復做12次。此法能伸展大腿內側肌肉群。
5、左側卧身,以左肘和右手為支點著床上,用力上抬右下肢到極限,做12次。然後再做右側卧身,同樣方法上抬左下肢12次。此法可松解髖關節外側肌群。
6、在腰骶部墊一10CM厚的棉墊,然後上抬右下肢向外向後劃圓弧動作12次,慢慢放下右下肢,再用向樣方法做左下肢12次,休息片刻,同時抬起雙下肢向外向後劃圓弧8次,可松解腰骶關節和髖關節的粘連。
7、雙腿抬起做空中蹬車動作20次。可鍛煉股四頭肌的收縮與舒張12次。
8、准備2把椅子放在身體左右兩側,以雙肘關節為支點放在椅子上,左腿在前,膝、髖關節均呈角900角,右腿後伸,右腳尖著地用力伸到極限,再用右手握住左手四指,雙臂上舉過頭,盡量後伸到極限,為時5秒鍾。 用同樣方法再做對側,可拉伸腹股溝部肌肉韌帶,促進髖關節前面血液循環。
9、雙手撐在小椅上為支點,雙腳左右分開伸到極限,為時1分鍾,此法可伸展內收肌,改善股骨頭供血。
以上功法堅持每天做兩遍,可增加全身機能代謝,促進髖關節和下肢的血液循環,有利於消除肌肉血管的痙攣,降低血管阻力,能改善股骨頭缺血、缺氧狀況以及代謝產物的排泄,加速病情恢復。
試論按摩配合斜扳牽引治療股骨頭壞死股骨頭壞死又稱股骨頭無菌性缺血性壞死。由於多種原因造成股骨頭的血液供應被破壞,導致單側或雙側下肢疼痛及功能障礙的一種疾病,嚴重者生活難以自理。近年來,該病較為多見,筆者在臨床工作中,共收冶本病患者19例,療效基本滿意,現介紹如下。
1、一般資料:本組19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姓4例;公務員3例。司機7例,個體戶2例,工人2例,教師3例,農民2例;年齡最大60歲,最小19歲;病程最長11年,最短4個月;單側壞死者7例。雙側壞死者12例;早、中期患者16例,股骨頭塌陷者3例,單純壞死者9例,合並腰椎者10例。
2、病因病機:該病的發生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2.1 長期大劑量服用激素葯物,長期服用皮質激素,可使脂肪在肝肪中沉積,造成高血脂症,脂肪球粘在供應股骨頭血液的血液的血管壁上,出現脂肪栓塞,引起血管梗阻,或是血液處於高凝狀態及血管有炎症,特別是在膠原性疾患中,極易造成血管栓塞及骨壞死。長期服用激素葯物還可引起骨質疏鬆,導致股骨頭塌陷。
2.2 局部閉合性外傷:局部外傷後,軟骨破裂、撕脫,骨頭表面充血水腫,癒合後疤痕組織形成,血管壁粘連影響股骨頭的血液供應。
2.3 過度飲酒:過量欽酒引起機體胰酶釋放,造成脂肪壞死,繼而鈣化,出現骨的硬化病變。另外,酒精中毒,可導致過性高血脂症,合並血液凝固性改變,可使血管堵塞,造成骨缺血壞死。
2.4 醫源性及其他(如紅斑狼瘡、血管疾患):在治療過程中,不同程度損害血管壁,直接影響股骨頭的血液供應。另外,潛水員、登山員,股骨頭長期處在高壓狀態下,直接影響其血液供應,導致股骨頭壞死,但臨床發病率較低。
3、臨床表現:早期臨床症狀不甚明顯,多在拍照X線片時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或再次外傷後,患者髖膝關節疼痛,持續性或間歇性內收肌疼痛,行走困難或跛行,疼痛持續性加劇;雙側患者可見疼痛同時發作或進行性加劇,仰卧時內收外展困難,行走時,依賴助行器。
4、血液循環特點:股骨頭的血液供應來源於腹主動脈,腹主動脈下行稱為髂外動脈,股動脈續接骼外動脈,在腹股溝處分為股深動肪(分為旋骨內、外側動脈)和股淺動脈,它行向後內下方,分支營養大腿諸肌。具體說,股骨頭的血液供應有3個來源:4.1股圓韌帶的小凹動脈。它只供應股骨頭少量血液,局限於股骨頭後凹窩部。
4.2股骨乾的滋養動脈升支,對股骨頸的血液供應很少。
4.3旋股內外側動脈的分支是股骨頸的主要血供來源。在股骨頸基底部關節滑膜反折處,分成三組血管進入股骨頭,即骨後外側動脈、干骺端上、下側動脈,骺外側動脈供應股骨頭的4/5—2/3地區,旋股外側動脈的供血量要比旋股內側動脈少。旋骨內、外動脈的分支在股骨頸基底組成一個動脈迂環,有人認為,旋骨內側動脈的損傷是導致股骨頭缺乏血性而壞死的主要因素。
5、治療:治療原則:活血通絡,理筋止痛,加強血液循環,促進骨細胞再生,恢復關節功能。
5.1按摩法:患者俯卧位,醫者立於患者左側,(以右側股骨頭壞死為例,若雙側患者應分別處理)雙手掌沿腰部脊柱兩側推至骶骨,然後分推至股骨大轉子處3-5遍,單掌摩揉以上路線5-7分鍾,點按肝俞、脾俞、腎俞搓擦八寮穴,以患者有溫熱感為度,晃拔臂部肌肉,拇指靜壓環跳,拇指橫拔承扶,拿揉大腿後肌群。
患者側卧位:患側在上,醫者立於患者後側,以股骨頭為圓心作環形摩法(有鑽孔者,應放大圓點),以局部有溫熱滲透感為度,接著用掌根叩擊5-7遍,股骨頭塌陷者慎用,拇指彈拔股骨大轉子與髂前上棘的連線3-5遍。
仰卧位:醫者立於患側,摩揉小腹點按天樞、大橫,由膝關節處向心推大腿前側、外側至骨盆上緣,拿揉大腿前外側肌群,點壓股動脈走行路線,壓放氣沖,反復點按天樞、大橫穴,患肢膝關節屈曲、外展,醫者在手掌根揉拔患者大腿內收肌群,各心推5-7下,掌心點壓血海,然後用手掌推、揉、摩內收肌群。
斜扳斜牽法:患者仰卧自製牽引床,胸衣固定胸部,踝套固定雙踝關節,連接器連接踝套與牽引墜,使病人進入牽引狀態,搖動牽引柄,讓床面在床體上傾斜上升30-600度,牽引力度應根據患者病情而定,極限量60KG,牽引時間第次30-40分鍾。
6 、療效評判6.1療效標准:痊癒為患肢症完全消失,髖關節活動范圍正常,X線片復查無異常發現;顯效為患肢症狀消失,髖關節活動范圍有不同程度障礙,X線片復查無異常發現;好轉為患肢症狀基本消失,活動范圍有不程度改善,X線片得查有新骨組織顯現;無效為治療前後症狀無明顯改善。
療效結果:本組病例治療時間最短20天,最長7個月。1個月為1個療程,一般約需2-3個療程。 痊癒8例,42.1%;顯效4例,佔21%;好轉5例,佔26.3%;無效2例,佔10.5%,總有效率89.4%. 7、典型病例:劉某,男47歲。4個月前下車時不慎跌倒,臂部著地,次日疼痛,至某醫院就診,給以局部封閉,內服消炎、激素葯物,持續7天後停葯,雙髖關節仍有疼痛,繼續服用半月,疼痛消失,1個月後症狀再度復發且髖關節內收受限,X線片檢查雙側股骨頭骨骺線處可見細長、不規則、銳利、密度減低線,骨小梁無通過。診斷:股骨頭無菌性壞死,輾轉多處保守治療不佳,於1996年青5月14日來我處就診。經詢部問患者平素好酒,採用上述方法治療20天後,臨床症狀消失。X線對比檢查,股骨頭軟骨下仍有密度低線。建議病人繼續治療,加強鍛煉。3個月後X線對比檢查:股骨頭軟骨密度有所增高。6個月後復查,股骨頭表現光滑,無特異,1年後追治無復發。
8、討論:目前,該病尚處於研究探索階段,國內外學派不同,對該病的認識不盡相同,X光學將本病臨床分為4期,即軟骨下溶解期、股骨頭塌陷期股頭修復期、股骨頭脫位期。
因脫位股骨頭破壞,缺損嚴重,修復無望,多採用手術治療,故不屬本組討論內容之列。
股骨頭壞死主要是由於股骨頭血液循環障礙所導致,醫者認為該病早發現、早治療是關鍵,在治療過程中,以「加大循環流量,加強循環動力,加快血液速度」為根本,依照供應股骨頭血液循環的血管走向反復壓放天樞、大橫、府舍、氣沖、箕門等穴,使用搓、擦八遼等穴。另個,長期服用激素或飲酒,可使脂肪在肝臟中沉積,脂肪球粘在供應股骨頭血液的血管壁上,引起血管梗阻,故選用輕揉、推、摩等手法來軟化血管,增強彈性,以達到疏通經絡、管腔的目的,對於股骨頭塌陷者,在股骨頭鑽孔術的基礎上,選用以股骨頭為圓點作環形摩法,加強葯物的滲透性,使葯力直達病所,以求新骨形成。
祖國醫學認為:「肝藏血,脾統血」,故選用肝經的箕門、血海、三陰交,脾經的天樞、大橫、府舍等穴。「腎主骨生髓」,故選用腎俞、大腸俞、八遼等穴。中醫有「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行血行」之說。股骨頭又處於足陽經走行之位,因此,選用陽經之穴以平衡陰陽,調和營衛,改善循環。
斜扳牽引可使患者機體得到充分放鬆,擴大股骨頭鈍面與髖臼窩之間的間隙,減少刺激性摩擦,為新骨組織出現創造環境。通過下肢牽引,還能使患者內收肌痙攣得以舒展,此外,該病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腰部疾患,該牽引法對擴大腰椎間隙,緩解腰部症狀同樣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依照中醫「葯食同源,以臟補臟」的理論,在治療時,患者可內服動物骨骼湯,配加中草葯:當歸、黃芪、條參、黨參、杜仲、牛膝等食補法。
② 如何處理肌肉痙攣
肌痙攣是由於人肌肉緊張、過度疲勞、情緒激動、受寒等誘因而引發的肌肉抽搐,以肌肉不能自製的間歇性收縮,肌腹僵直為特點。如果在鍛煉過程中一旦發生肌痙攣而不及時處理,日後易形成習慣性痙攣。下面介紹幾種在健美訓練中常見的肌肉痙攣的現場處理方法。 面肌痙攣常見於負重訓練中的超負荷運動的後期,因肌緊張減退了肌腹的柔韌度或是機體疲勞超過限度而誘發。患者表現為面肌頻繁抽搐,鼻唇溝健側加深,患側眼裂較健側縮小。此時,應將患者仰卧平躺,以放鬆頸部,取銳物如縫衣針、牙簽在消毒後對患者地倉穴(口角旁0.4寸)作扎刺,擠出少量血液即可使痙攣停止。 膈肌痙攣患者大多在背肌或上肢肌訓練過程中因動作不當或者由於屏吸氣而造成胃部平滑肌痙攣,此類患者多有消化系統疾病史。可用拇指和食指揉捏患者的耳甲腔和耳甲艇部,同時由患者配合作深長呼吸即可消除症狀。 腓腸肌痙攣這是在訓練及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肌痙攣現象,其處理的方法也最簡單。當小腿腓腸肌出現僵直時,人體只需作直立動作,肌痙攣則會馬上消失。 在健美訓練和其他運動中,還有許多其他形式的肌痙攣現象,但大多是由於訓練者不得要領造成的,只要嚴格遵循正確的訓練方式,肌痙攣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③ 有什麼辦法可以增強肌張力
這種情況比較復雜。引起肌張力減弱的原因有很多種的,你沒有說具體的原因,我也不能提供具體的方法。在此只能全面的所說這個問題。
對症才能治病,如果是由肌營養不良引起的肌張力減弱,主要還是通過營養飲食調節復原,這是可以比較好地把握好的。如果是由神經病變引起的肌張力減弱(表現為肌肉萎縮),這種情況就比較復雜了,要通過多方位的治療才見一點效果。如果你還不知道是屬哪種情況,最好就去醫院內科檢查一下,找出具體的病因,醫生會給你提供一套具體可行的方案。
有針對性的回答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網路知道」只能知道這么多了。祝生龍活虎!
④ 我的右腿內收肌的韌帶特別粗硬,是痙攣嗎
韌帶的長期的緊張狀態,會給韌帶帶來傷害,比如腱鞘炎這些。建議去檢查下有沒有軟組織損傷。神經受到損害,控制不協調,所以痙攣,攣縮,肌張力升高這些現象就會出現。肌肉和韌帶經常受到收縮刺激就會肌纖維變粗,韌帶增厚,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我大腿內收痙攣導致韌帶增厚緊縮,現在用無水酒精做神經阻滯,能緩解掉一些緊張,原理是阻斷削弱閉孔神經對大腿內收肌的信號,這樣就能緩解一些痙攣。不過別的部位需要用肉毒素,價格相對很高,目前也沒有太針對的辦法,吃葯還有一定副作用。經常拉伸韌帶吧,來維持住狀態,不讓它進一步發展,練習和痙攣對抗的肌肉,足經常踩斜板。 查看原帖>>
希望採納
⑤ 發育遲緩康復訓練方法
發育遲緩的康復訓練方法:
1、視覺的追蹤:拿兒童喜歡的物品或食物,放在兒童的眼前,移向不同的方向,可呈垂直方向,平行方向,環轉,吸引兒童的目光對視,運用多種方式,吸引兒童,達到兒童索要的慾望,要求他看自己的眼睛後,達到他的需求,如果不配合可用手固定其頭部,只要他看一眼,就滿足他等,達到對視的效果。
2、對事物持續記憶的訓練:先讓兒童注視一件感興趣的物品後,可用布遮住,讓孩子去找,讓他認識理解到布下面的東西仍在。
3、發音表達的訓練:有的兒童存在構音器官的運動功能障礙,則可進行訓練,包括;咂唇,伸舌,左右擺舌,上下捲舌,鼓腮,彈舌,吹氣,張閉嘴訓練等。訓練前期主要以誘導發音,增強主動交流能力為重點,訓練中後期主要以語言表達的清晰度和自主說話兩個為主。
⑥ 運動時肌肉痙攣的處理方法是什麼
在大量或突然的運動之後,會導致肌肉過度緊張而出現痙攣的狀態,緩解肌肉痙攣的方法有很多。首先要對痙攣部位的肌肉進行按摩幫助痙攣的肌肉舒展,然後採用熱敷或冷敷的方式,使肌肉進行繼續的放鬆,還可以達到減輕痛苦的作用,要注意在肌肉痙攣之後多加休息避免再次運動。
⑦ 肢體局部肌肉痙攣應如何進行家庭葯物治療
引起
肌肉痙攣
常見的原因:
1.
疲勞:身體疲勞時,肌肉的正常生理功能會改變,
此時肌肉會有大量的
乳酸堆積
,而乳酸會不斷的刺
肌肉痙攣。
2.電解質不平衡:運動中大量出汗,特別在炎熱的氣
候下,會有大量的電解質流失。汗的主要成分是水
和鹽,而鹽和
肌肉收縮
有關,流失過多的鹽會使肌
肉興奮造成抽筋。
3.寒冷的刺激:在寒冷的氣候中,例如游泳時受到冷
水的刺激,特別是
熱身運動
沒有準備充分,肌肉容易產生痙攣,主要原因是肌肉會因寒冷而興奮性增
高所致。
處理方法:
1.發生抽筋時,不要緊張,先檢查並確定何處的肌肉
產生痙攣,在針對此處的肌肉加以處理。
2.發生肌肉痙攣時,通常只要向
相反的方向
牽引痙攣
的肌肉,使之拉長,一般疼痛都可以得到緩解。處
理時要注意保暖,牽引用力要均勻,切忌暴力,以
免造成肌肉的
拉傷
。
3.
腹部肌肉
痙攣時,可做背部
伸展運動
以拉長腹肌,
還可以進行腹部的熱敷及按摩。
4.小腿肌肉痙攣時,可伸直膝關節,勾起腳尖同時雙
手握住腳用力向上牽引即可。
5.游泳中發生肌肉痙攣時不可驚慌,可先吸一口氣,
仰浮於水面,並立即求救,在水中自救的方法是用
沒抽筋的一側手握住抽筋的腳趾,用力向身體的方
向拉,同時用抽筋一側的手掌按住抽筋腿的膝蓋上
,幫助膝關節的伸直,待痙攣緩解後,在慢慢游向
岸邊。
肌肉痙攣的預防:
1.要加強身體的鍛?,提高本身之健康狀況及身體
素質,尤其應注意
耐寒力
及耐久力之增進。身體情
況不佳時,特別是疲勞和飢餓時,不要進行劇烈
運動。
2.運動前,必須認真地做好准備動作及暖身,對容易
發生痙攣的肌肉可先做適當的按摩,不可突然進行
緊張用力的動作或劇烈的運動。
3.在高溫或進行長時間劇烈運動時,應是當的補充電
解質,身體疲勞時,應有充分的休息再進行運動。
游泳下水時應先用冷水淋浴,並做暖身運動。使全
身肌肉逐漸適應冷水的刺激,水溫過低時,游泳的
時間不宜過長。
4.預防勝於治療,當發生肌肉痙攣時需鎮定並小心
處理,運動時更不可以勉強。
⑧ 臀肌攣縮症術後如何讓鍛煉恢復
你做的是微創還是傳統大切口的手術呢?
標准足量系統康復訓練是治療臀肌攣縮症(外八字、蛙形腿)及防止新的粘連和攣縮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增強患者康復信心必不可少的環節。當所有動作象正常人一樣自如即可停止針對性鍛煉。
一、防止或改善攣縮的康復
目的:維持延長後的長度、改善皮膚攣縮和增加韌帶柔韌性
1、並膝屈髖屈膝(或稱下蹲)鍛煉有主動鍛煉和被動鍛煉兩種;被動屈髖屈膝適用於不能領會鍛煉目的及方法、無法主動配合的6歲以下保守治療患者和術後早期(有縫合的1周內,微創的12小時後)需要鍛煉協助引流但因疼痛不能很好鍛煉到位的患者。具體方法:雙膝並攏固定後,操作者將患者雙足抬起雙足底與操作者胸部相接觸,雙手握住患者小腿踝上,雙手及胸部緩慢用力並囑患者深呼吸使髖膝充分屈曲,各組3-4個,保守治療者復日6-8組,術後患者復日3-4組即可。被動鍛煉痛若減輕後即進行主動鍛。雙膝並攏固定,雙手抓住牢固支持物進行下蹲訓練,要求次數同被動。
2、雙下肢交叉重疊屈髖屈膝鍛煉(坐著翹二郎腿),主被動操作要求與並膝鍛煉時相同,但開始時間比並膝鍛煉晚1-2天,且每次先練並膝再練交膝,以減少痛苦增加適應性。
3、全程翹二郎腿(又稱魔鬼動作):雙手扶牢(或拉牢)後翹著二郎腿單腿蹲下站起,每條腿5次,兩腿交替一遍為一組。
4、抱膝觸肩法:坐穩後雙手抱右小腿膝關節去接近左肩,約接近越好直到接觸;再雙手抱左小腿膝關節去接近右肩,反復交替訓練,抱膝過程中膝關節始終內收內旋。
二、防止積血殘留
由於大轉子區非微創手術的工作腔在切口的前後均有,所以要求患者仰卧位府卧復隔2小時交替一次,尤其早期鍛煉每組後均應交換一次體位,間隔約15分鍾。微創手術時由於工作腔位切口前方,所以無需俯卧位,只需按時進行鍛煉,以增加工作腔壓力擠出積血。
三、內收肌群康復
目的:增加內收肌和外展肌力
患者略彎腰,雙手抓牢固定物,站立的下肢稍後移後需練下肢用力左右擺動,尤其內收擺動時要求擺的越高越好,切記擺動過程中軀干一定要中立穩定,不能發生旋轉,擺動的下肢要求處於內旋位。一側擺動10次後換另一下肢同樣擺動,鍛煉開始時間有縫合者宜在術後1周後,無逢合者宜在術後2天後,每日3-4組。
四、步態體姿的康復
目的:改變原先「外八字」和「蛙形腿」步態
昂首挺胸兩眼看前方兩米高處的標志物,向前一字步(即模特步)行走,擺動雙上肢與步代協調,鍛煉從術後第一天開始每日不少於3次,每次至少200米,同時要求只要下床行走就必須用此步伐。術前有脊柱側彎及髖傾斜的每日必須向凸側作側屈運動及雙上肢懸吊下垂牽引,從術後第3天開始,每日3組側屈10-20個,懸吊5-10分鍾,懸吊時作深呼吸運動。
五、內旋前屈肌群康復
目的:增加內收肌和外展肌力
身體垂直站立臂部下垂屈肘向前平伸前臂及雙手,下肢內旋位用力上抬大腿,要求抬大腿時膝自然屈曲,上抬大腿應盡量接觸同側手掌,有縫線者從術後第7-10天開始,無縫合者從術後第三天開始,每日3組,每組練至肌肉稍酸即可。
六、臀大肌的康復
目的:使臀部豐滿以改變癟臀和凹臀
雙手抓牢固定物,受練下肢側偏離固定物,後前後擺動下肢,每次後伸時用力抬越高越好;鍛煉有縫合者從術後7-10天開始,無縫合者從術後第3天開始,每日不少於3組,每組練至肌肉稍酸為止,間隔至少2小時,讓其恢復。
七、腰背肌的康復
目的:使腰背肌強壯有力糾正駝背和翹臀
趴在床上(俯卧位)頭和四肢全都慢慢向上離開床,四肢伸直離開床越高越好只有肚子(腹部)接觸床,然後再慢慢回到床上平;每次後伸時用力抬越高越好;鍛煉從術後第1天開始,每日不少於3組,每組練至肌肉稍酸為止,間隔至少2小時,讓其恢復。持續至少3個月,如果堅持終生對保護脊柱穩定和防止及治療腰背部酸痛更好。
八、骨盆傾斜的康復
目的:糾正假性雙下肢不等長
動作1:提抬法:身體重心放在站直的短腿上,垂直伸直長腿並使腳離開地面保持2分鍾;每次重復20遍。
動作2:後抽法:雙膝並攏始終保持平齊緩慢下蹲到底,然後再保持雙膝並攏平齊緩慢站起。
動作3:抱膝觸肩法:坐穩後雙手抱
⑨ 大腿內收肌受傷要怎麼鍛煉恢復
由於股內收肌群多應用於髖關節內收及大腿外旋等運動性較強的動作,該類損傷多見於運動傷,根據受傷當時的情況可分為急性損傷和慢性損傷。
(1)急性損傷:當髖關節突然遭受過度外展暴力時,常使骨內收肌群於其起點處受損,輕者僅少數肌纖維斷裂,重者可致肌肉、肌腱部分或完全斷裂。這種損傷多見於體育運動,如騎馬跳越障礙時,緊收著的兩腿被馬鞍暴力撐開,足球運動員鏟球、打羽毛球和網球跨步救球,或在滑冰運動中高速滑行被絆倒時均可因髖關節過度外展或大腿強力內旋而致內收肌群的急性損傷。急性損傷一般情況下傷勢較重往往伴有局部出血,症狀明顯,如不能夠及時有效地治療,有可能會造成局部組織纖維化。
(2)慢性損傷:當內收肌群受到長期反復牽拉、磨損時,就可導致骨內收肌群特別是起止點的損傷,久之可引起恥骨部止點處的病理性改變,形成反復發作遷延不愈的慢性疼痛症狀。
大腿內收肌損傷的臨床表現與診斷
本病多有明顯外傷史,傷後即感大腿內側疼痛,尤其近腹股溝處疼痛更甚。嚴重病例,傷側髖膝關節呈半屈曲姿勢,足不敢用力著地,跛行,大腿不敢作內收及外展動作。個別病例,可有下肢內側竄痛及小腹部不適感。
檢查:骨內側腫脹、肌張力增高,廣泛壓痛,尤其在內收肌群恥骨附麗區壓痛更著。股內側可有皮下瘀血斑,或觸及粗硬條狀隆起,或筋位不正。髖關節被動外展時股內側痛劇,抗阻力髖關節內收試驗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