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強身練氣,內功練習的基礎方法
內功心法之秘要訣竅
千百年來,太極拳的內功心法之秘要很少形成文字,形成文字的東西永遠表述不清身心的感覺和身心的獨特體驗。這些感覺和體驗是內向性運用意識引起的內氣催姿勢的變化規律,這些規律,就是拳家們所說的內功心法。現在,我們擇其要地簡述其中的部分內容。
1 周身一家。周身一家是傳統太極拳家最為推崇的太極境界之一。周身一家就是時刻保持周身的整體性,不顧此失彼。任何動作都是有前就得有後,有左就得有右,不能光想到一個方面。如何做到周身一家呢?太極拳老前輩們留下了許多方法。第一,身如鍾鼎。要求不管坐著還是站著,都要意念像一口鍾一樣把整個身體都罩起來,這樣周身的氣也會整起來。第二,內外相合。傳統的養生法要求周身一動無不動,如何做到呢,主要的方法就是有內三合和外三合。內三合要求把神意氣有機地結合到一起,外三合主要是用意念把肩和胯連上,把肘和膝連上,把手和腳連上。意念這樣一連,百會再一提,感覺就不一樣了。此外,內外相合的方法有3圈相摞等。第三,一身備五弓。「一身備五弓」的五弓是:脊柱一張弓,上面弓梢是大椎到枕骨,下面弓梢是尾閭,弓背是脊中到陽關(這個弓背較長一點);上肢一張弓,肩到脊柱和手分別是弓梢,肘關節是弓背;下肢是張弓,胯骨到骶髂骨和腳分別是弓梢,膝關節是弓背。每個弓梢都不是一點,而是展開的。如何做到「一身備五弓」呢?關鍵是用五弓之意來代替軀體。
2 內外相合。隨著功夫境界的提升,「外三合」和「內三合」有了基礎,還必須做到內外相合。如何做到內外相合呢?可以用意念造型的辦法,假想自己的身體是一個大圓氣球,在球內有一個水平線和垂直線相互交叉的十字,十字交叉處在圓心,好比是自己的中心點。練拳時要求的「四梢平」就是指十字橫豎線的四個端要保持平衡。找平的要領是:十字的橫線標志著兩肩相平,保證人體不致傾斜;十字的豎線垂直在百會穴與尾閭之間,從而就能體現出「虛領頂頸」和「尾閭松垂」的內涵。胸椎前側的十字線交叉點即是身體的中心點,這是練習太極拳必須注意的關鍵之處。內外相合要求把身形和內勁結合起來才能發揮出太極拳的特殊功能和作用。但是,這種結合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只有通過認真鑽研和刻苦磨練才有可能實現。
3 鬆散通空。有的老師講鬆散「就像十三層塔層層疊疊」,有的老師比喻鬆散「像煙灰一樣鬆散」,而汪永泉所傳揚式太極拳老六路的秘法就是練「三道氣圈」——這是直接練習鬆散通空的保密之法。經常進行三道氣圈的訓練,逐漸就會「氣遍周身不稍滯」,不光能感覺到自己身上的三道氣圈,甚至能感到對方的三道氣圈(這還只是初級的神明),揉手時可以運用這三道氣圈,比如,用自己的氣圈或者自己的意念非常快地碰對方的肩圈或者胯圈,則對方會被彈到拙力所遠不能及的距離等。當然,我們現在練三道氣圈主要還是為了養生。如何進行三道氣圈的訓練呢?用「意念造型」的方法——用意念道出一個三道氣圈的形象來——等練得有了基礎,自然就會有感覺。剛開始只能是想像(意識導引的意識圈),然後是氣的因素強化,到最後自然而然形成了「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彌漫圈。
㈡ 怎麼練習內功
內功,武術術語,古代又稱為氣功、道功、吐納、導引、煉丹、玄功、靜功、定功、性功、修道、坐禪、內丹功、內養功、養身功等多種叫法。其原理是通過吐納的方式,從萬物星辰中吸入清氣(靈陽之氣),滋養及混合先後天之氣,從而使體內真氣漸至充實。
內功修練方法
1、內功修煉有三大要素,即調身、調息、調心。其中的調息,就是指對呼吸的調整,武術諺語雲:「能柔軟,所以能靈活,能呼吸然後能剛硬」。丹田之呼吸方法極簡單,吸氣時小腹自然凸起,呼氣時則意念肚臍與小腹內收,並後貼於命門即可。
2、肩與胯,在內家拳中是人身體的根節,形意拳有「六合」之說,其中外三合即「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能達外三合者,已經可以打前透後,輕易的致人於死命啦,這里肩與胯又是關鍵的關鍵。
3、在本功法中,肩(肩胛骨)要求是以向上、向前、向下、向後的順序形成前縱立圓的運動,且吸氣時為向下向後,呼氣時則向上、向前運動,大家切不可忽視「肩不活,力不透」。
4、嚴格的說,雙手開合這一步,還包括了雙腳的開合,與肩胯開合一樣,下盤的開合為隱,上盤開合為顯。在丹田吸氣外凸時,人的雙掌心的勞宮穴要有內吸之意,雙腳心的湧泉也同樣如此,此時人的五指(趾)皆要有內扣,扒之意;在丹田呼氣後貼時,則人的勞宮、湧泉要有外吐之勁意。
5、從傳統氣功的說法來講,雙手(足)開合可以迅速打開勞宮,練出開磚斷石,以及擊表傷內的小天星掌力,而我個人體會,這一要決是人修煉由外用內,開發人體潛能,功臻上乘的關鍵。
內功的最高境界叫做「身知」,即是「身體本身知道氣的運行」的意思。再說得「武俠」一點,叫做「打通任督二脈」。這個說法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學中醫的人都學過穴位,同時有一首口訣,講的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順序和時間。
(2)少兒內功在家訓練方法擴展閱讀:
內功基礎理論
1、科學上,所謂內功即是寸勁加強版,不依賴距離(即短距離甚至是零距離)發出強大的爆發勁。
2、原理如高頻振動器,內功即將高頻振動轉化為肌肉本能,在打擊物體的瞬間,在打擊力量不變的前提下,對物體進行零距離高頻打擊,這種所謂的內功。
3、強者甚至可以發出所謂的內力外放,形成所謂的氣勁,達到遠程攻擊的目的,對物體進行直接打擊時可以出現諸如隔山打牛(與物體表面形成諧振,對物體內部進行毀滅性打擊),劍氣(與武器形成諧振並影響空氣振動,有點像高頻振動匕首。)等現象。
4、內勁又有陽勁與陰勁之分。陽勁,即採用內功的一般攻擊頻率,可攻擊力量巨大的攻擊方法;陰勁,即攻擊力量稍弱,但是攻擊頻率極高的攻擊方法。這也是內功分陰陽的說法的解釋。
5、論不盡相同,也就是說各家的內功心法不同。中國武術門派眾多。內家功:太極、八極、形意、八卦等。不論哪一門,都有一種所謂的「氣拳」,每一個招勢都要靜止很長時間,這就是內功的修煉。
㈢ 內功的修煉方法
給你介紹兩種簡單適合自修的功夫。得者珍視。但練功前
必須弄懂功法,勿盲目練習。
功法一
龍罡內勁功
龍罡內勁功心法采天地精氣行功,練氣生力,氣貫周身自然疏通全身經絡,不必求周天之術,內氣自然充足全身,丹田只是根源而已。絕大部分人練功開始即有強烈氣感,本心法簡單易行,不受時間、場地限制隨處可行。若做全盤功法,可使得周身內氣護體,不使任何器械行功,即可做到周身任擊無恙!出手傷人之能!按本心法認真練習一次便可知本功真偽!領略中華真功神妙!
擺架高馬式:兩腳平行站立同肩寬,兩膝微曲與腳尖齊,上身中正,小腹不可凸,胸部不可鼓,頭亦中正,舌抵上齶,雙手重疊掌心向內,右手放在左手背(女子左手在外),將手心貼在肚臍下一寸五的地方(這里是氣海穴,也是下丹田所在地,臍下一寸五指自己的兩指寬距離)。雙目輕閉,將意念集中在下丹田(小腹內),內視下丹田(假設看著下丹田)。呼吸緩慢、均勻、深長(圖1-1)。練習2分鍾左右。
擺架采陰式:在高馬式的基礎上兩臂微直左右分開,手心向下,手指微直,兩手臂在體側成"一"字,與肩同高,隨著吸氣;意念:純陰地氣被我從地下吸出,入掌心勞宮穴、經雙臂、肩內流入心口,兩股氣在心口融合。呼氣;內氣團、落入小腹丹田,小腹外鼓,仔細體會氣流流動的手感,和在體內流動的感覺(圖1-2)。練習5-10分鍾左右。
擺架采陽式:接上式;雙手上翻,手心向上,吸氣意念:溫暖柔和的太陽之氣被我從掌心勞宮穴吸入、經雙臂、肩內流入心口融合為一體。呼氣;內氣團、落入小腹丹田,小腹外鼓,仔細體會氣流流動的手感,和在體內流動的感覺(圖1-3)。練習5-10分鍾左右。
收功式:姿勢恢復成" 擺架高馬式",意念:兩股採集的陰陽之氣在丹田內旋轉融合為一個紅色發光的氣團。呼吸依然保持緩慢、均勻、深長。練習5-10分鍾左右。
第二章 內勁五式
此章在內功心法的基礎上主練內勁功夫,若成此技,可使周身宛如一體、渾身如棉裹鐵。堅持行功一個月必見齊效。內勁五式是練就氣血鼓盪、抗擊、攻擊的重要功法。
准備行功:擺架高馬式2分鍾。
第一式:氣貫雙掌;雙手成掌,自身體兩側直臂抬起與肩同高、立掌、以掌刀為力點(圖2-1)。要點:吸氣時以丹田為中心全身微收,閉氣:頭掌腿暗勁伸向各方。意念;吸氣入丹田,閉氣意貫雙掌,堅硬如鐵,呼氣放鬆。反復練習10-20次。
關於閉氣詳解:吸氣滿後,剎那間閉住呼吸,並全身用力,牙扣住,腳趾抓地,肛門用力收縮。渾身的每一處肌肉都要綳緊,頸部、整個手臂、胸腹、臀部、大小腿,腳關節,總之;全身都要緊張,可以用思想檢查一下,身體看看那裡沒有緊張綳緊。尤其以腹部綳緊最為明顯。時間3-5秒。閉氣也是中華特有的硬氣功經常使用的呼吸方式,經常伴有哼、哈、嘿發聲助力,由於函授不容易掌握,所以不加介紹。
註:通過此式訓練可使氣血聚於掌刀,為手掌開石、技擊打下基礎。可使手掌堅硬、增強肌力。閉氣可使人體靜電力大增,已刺激肌肉長力。
第二式:鐵拳固臂:接上式;雙掌變拳(圖2-2),拳背向上,吸氣入丹田,閉氣力貫雙臂,用力上抬10厘米,呼氣放鬆。反復練習10-20次。細則同上式。(圖2-3)
註:通過此式訓練;可練堅硬拳、臂。拳功具有穿透力。
第三式:催指穿壁:接上式;雙肘收到肋旁,手掌平伸,指尖向前,小臂與大臂成90度角(圖2-4),吸氣入丹田,閉氣丹田之氣湧入十指,堅硬如鐵,用力伸直手臂,意念十指插入堅壁內(圖2-5),呼氣放鬆。反復練習10-20次。
註:此式可練十指堅硬,內勁增強,會有內氣催動手臂、貫入手指發漲的感覺。為以後更高深的指功二指禪打下基礎。
第四式:雙龍搶珠:接上式;雙肘左右向外抬起,雙手心相對分開大於肘,雙手成爪(圖2-6),吸氣滿;閉氣,雙手爪內勁用力握成拳,雙臂同時向內用力(圖2-7),呼氣放鬆,還原。意念:雙手堅硬將鐵球抓扁。反復練習10-20次。
註:通過此式練習可以提高抓力、指力、堅韌度,強化此式可用於擒拿,威力巨大,並為高級鷹爪力,拿穴功夫,打下基礎。
第五式:金剛震體:接上式;雙肘外展同肩高(圖2-8),吸氣滿;以鼻噴氣,同時雙臂回擊身體肋部,雙臂震體(圖2-9)。意念:吸氣入丹田,噴氣氣血鼓盪抵抗來力。反復練習15-30次。
註:此式可直接提高內臟抗震能力,提高抗擊能力。
收功:行高馬式2分鍾。或者吞氣5-10口,參照"易筋經"第12式
第三章 護體勁功
所謂:"要學打人,先學挨打"。學習武功,自身不被擊傷的功夫當為首選。通過本功短期練習即可獲得較深的功力,使來力不入體內,並能用鼓盪勁將對手震傷、震斷木棍。
准備行功:可接內勁五式的收功練習,如果單獨練習要先行高馬式2分鍾。
第一式:噴氣護胸:吸氣同時雙手自兩側分開與肩同高,手心向前(圖3-1)。吸氣滿稍停,然後雙手以掌用力擊打胸部同時以鼻噴氣以抵來力(圖3-2)。噴氣時胸部要緊綳。意念:吸氣入丹田,稍停時提入胸中、噴氣、堅如鋼鐵,並具有彈性。反復練習40次。胸氣回丹田。
註:拍擊可使胸部彈性增強,胸肌越練越發達。胸內是肺臟之所在,深吸氣可使肺臟充滿氧氣,拍胸噴氣可強壯肺臟,胸中內氣更足,不但起到了氣體的保護作用,而且彈性增強可起緩沖力的作用,長久練習可使拳腳來力不入,凡胸肌瘦小,宗氣不足,體格過胖或瘦弱過渡的人必練此以充實強壯。練習半月以後可加入拳拍打,也可不加。
第二式:鐵丹田:接上式;吸氣時左手握拳上舉過頭(圖3-3),吸氣滿,左拳下落力砸丹田同時以鼻噴氣丹田鼓盪反彈來力(圖3-4),左右拳共打100次。然後:吸氣時雙手握拳上舉過頭(圖3-5),吸氣滿;雙拳下落力砸丹田兩側同時以鼻噴氣,小腹鼓盪反彈來力,共打50次。意念:吸氣入丹田,稍停布滿小腹,噴氣如鐵般堅硬。
第三式:鐵肚功:接上式;吸氣時左手拳上舉過頭,吸氣滿,左拳以拳輪下落力砸腹部同時以鼻噴氣腹部鼓盪反彈來力(圖3-6),由心口延直線向下擊打至肚臍,反復練習,左右手共打100次。然後,雙手握拳上舉過頭,吸氣滿,雙拳下落以拳輪力砸心口制肚臍兩側(圖3-7),同時噴氣鼓盪來力。由上而下擊打至與肚臍平行,由中線部位直接到接近肋部區域都要打到(圖3-8)。反復練習50次。意念:吸氣入丹田,稍停布滿腹部,噴氣如鐵般堅硬。
註:鐵丹田的訓練,由於拍打內部時丹田所在,通過力打可使丹田氣機啟動,內外如一,丹田如鐵,一般人練習3-7天左右抗擊功力漸漸形成。20-30天便可抗與自身素質相仿之人重拳力擊而不傷不痛。鐵肚功因由心口所在,練之較難,但通過刻苦練習,掌握此技也非難事。一般訓練5-10天抗打功力漸漸上身,20-40天便可經的起自身素質相仿之人力擊。拳砸自身要握實心拳並以拳輪擊打,打擊力度要以內臟由震動感為宜,只是皮疼內臟不受震動是長不了什麼功力的。
第四式:鐵肋功:接上式;意念:吸氣入丹田,再行至左右肋部部,然後舉起左手,右拳握緊用拳拍打左肋(圖3-9),自上而下密密麻麻打到腰間(圖3-10),並以鼻噴氣鼓盪來力,意肋似鐵。以同樣方式擊打右肋(圖3-11、3-12)。以上為一遍,共打9遍。氣回丹田。
註:本式在練習到自己能承受拳打的時候,可以用小沙袋拍打效果更好。20天左右抗擊力漸漸形成,30-60天的刻苦練習可經得起同等素質之人帶拳擊手套擊打,雖功力增長可抗腳踢。
第五式:鐵背功:接上式;以拳背擊打腎區50次(圖3-13、3-14),打時要噴氣鼓盪,意行腎區,然由夥伴自上往下踢擊後背,受擊時要噴氣,綳緊後背。自己練習也可以用後背撞擊結實的牆壁。
註:後背本來就很結實,所以稍加練習就會抗腳踢,練習應該由輕至中重。
收功:行高馬式2分鍾。或者吞氣5-10口。
第四章 硬功三絕
精選簡單快捷的三種硬功練習方式供大家選擇練習。
羅漢鐵頭硬功速成
此功是從傳統功法中提煉出來的精簡之式,是易學、速成、安全的功法,經我的學生們實踐證明,練習3-5天就可以頭開酒瓶,3周開磚。40-60天功力可以做到撞斷石板,擊斷鋼板等功效。對治療神經衰弱也有效果。
行功方法:雙腳開立同肩寬,以頭頂百會穴頂住水泥地面(地不可太涼),雙手放到背後,或抓住褲腳(圖4-1)。意念:吸氣入丹田,呼氣意守百會穴,堅持10分鍾,閉氣九口,起身做氣沉丹田三次(圖4-2、4-3)。呼氣松胸小腹外鼓,將頭頂之氣下行導引到小腹內。活動一下頸部,然後用頭袋(長一尺半、內裝半尺綠豆、粗直徑7、8公分)閉氣快速擊打頭頂發際處20次(圖4-4),呼氣放鬆,反復練習15-20組。也可以擊打的時候噴氣抵抗。收功氣沉丹田。
鐵骨拳勁
練習本功雙拳堅硬似鐵,出拳可碎磚石,中拳者無不受重創,用作實戰增加數倍威力,在打完沙袋、或者壁袋以後練習效果更佳。
行功方法:把左拳面撐於水泥地面上,兩腳重疊,身體伸直(圖4-5),意念:吸氣入丹田,呼氣內氣沖向拳面,沉入地下,堅持2分鍾,在換由拳練習左右共練12分鍾。
註:練完以後,輕輕揉搓拳面,抖抖雙手手腕,不可擊打硬物。這種簡單的練習方式對提高雙拳硬度有奇效,出現雙拳骨節變黑,脫皮,是正常現象。
震山腳功
練習本功10日可將磚踏碎,20-50天可將敵移交踹出丈外並受重傷(需要配合易筋經的練習),輕易踏碎石板斷3-5磚,而練法極為簡單。
行功方法:吸氣入丹田,並沉入腳底,然後抬起左腳,膝蓋與肚臍同高(圖4-6),然後踏向地面的磚塊(圖4-7),每次200此。換右腿練習。
註:剛開始練習力量應該輕一些,免得功夫沒練好倒傷著自己了,以後適應了才可以增加力度。磚塊開始放一塊,以後等到應腳即碎的時候在酌情添加。
第五章 修煉事項
1、飯後1小時內不得練功,功後1小時內也不能吃飯。
2、雷鳴閃電的時候不得練習內功心法,其它可練。
3、練習本功2個月內不得練習其它氣功類功法。
4、練共一定要心專意靜。
5、酒後不得練功。
6、大風天不得在室外練功。
7、練功30分鍾內不得用濕毛巾擦汗、洗澡、有汗不可讓大風吹,用干毛巾擦。
看著可能麻煩點,但還是遵守的好。
功法二
岳家拳高級功法----
生鐵運功
序 說
自《岳武穆遺書探密》及《岳家元霸功》、《瀝泉功》
公布之後,一時佳評如涌,習者如潮。今特將生鐵運功整理面世
生銑運功和元霸功、瀝泉功及十八練功法同屬岳家上乘氣功。其特點是:以意導氣,以氣催力,得氣快,內功足。功法練成後,雖患久病,病癒氣功猶存,若真傳實練,可以指代槍,以掌代刀,以皮代甲1全身硬似生鐵澆鑄, 達到登峰造極之
境界。
筆者張業金系中國岳家拳、岳家氣功研究會主任,湖北省武穴市體委副主任兼
武術總教練;楊直峰系武穴市民間老拳師,張奇鋼系張業金之子。其一脈為岳家第
二十代孫無尚道人傳田德和、翟慶元、庫伯芝、來付業、張為松。其另一脈為翟慶
元傳楊曉春(楊茂廉、楊雲禮。今三人以強身健體為美德,以振興中華為己任,
將祖國之魂寶——岳家生鐵運功整理成文,與各門各派良師益友共同探討,造福人
類。
概說
話日:練成岳家真功,皮層與內皆松。
以氣推血活絡,強筋壯骨健身。
氣是動力,氣推動血液運行。由嘴吸氣進入肺部轉入各個器官,流注周身皮層
與肌肉層之中。
功是動作,人的周身范圍,氣不能運到全身,只有通過動作催逼,強制它前進,
才能按照人的思想意圖運送到各個部位。
岳家《生鐵運功》共為十二節,氣的吸進與呼出是一樣,但十二節動作各不相
同。
吸氣用嘴兩角先右後左一絲細風慢慢的吸進,要細長、均勻。進氣一次進足,
隨即吞津,一口分三咽,並要求全部注入丹田,練功時,舌尖頂住上胯,排除雜念,
集中思想,意守丹田。
呼氣是氣進入腹內以後,進行某節功動作作動行,待氣在腹內不能再忍受的一
發之際,用嘴(微張)將氣快速呼盡並發「賊」音。
功 法
一、佛手陰陽
1、身體直立,雙足略寬於肩,平行站立,全身放鬆,調整呼吸, 舌頂上齶,
意守丹田。
2、雙手從身體兩側直臂上舉至頭上萬後沿任脈下按至丹田部位, 手背朝上,
十指相對,大拇指內扣,雙臂緊挾兩肋;上動同時嘴微張吸氣,氣吸足後提踉震踵
注入丹田,全身帶勁,雙手用力下按,氣在丹田內運行至忍耐不住時將氣全部呼出。
3、雙手掌心向上從身體兩側直臂上舉至頭上萬十指相對,沿任脈下行至丹田,
雙臂緊挾身體兩肋;上動同時,嘴微張吸氣,氣足提跟下震,全身用勁。咬緊牙關。
氣在腹內運行至忍耐不住時將氣全部呼。
功應:胸、腹、背、鳳翅。
二。仁貴擔山
1、身體直立,雙手直垂於身體兩側,雙腳分開略寬於肩,平行站立, 舌頂上
齶,全身放鬆調整呼吸、意守丹田,雙眼似閉非閉。
2、雙臂屈肘, 兩手掌心向下從身體兩側各自上升至腋下後向兩側平伸如扁擔
形;上動同時嘴微張吸氣,氣吸足後提跟震踵。氣注丹田牙關咬緊,全身用勁,將
丹田之氣用力向手兩側運行。少許,嘴微張將氣呼出。
功應:兩臂、手心、十指。
註:氣運行至兩臂、手心、十指時,應感到兩臂似兩山下壓,十指尖端有氣外
射!
三、天王托塔
1、身體直立,雙手直垂於身體兩側,雙腳分開略寬於肩,平行站立, 舌頂上
齶,全身放鬆調整呼吸,意守丹田。
2、雙手掌心向上, 兩臂屈肘從身體兩側各自上升至腋下後向兩側平伸於扁擔
形;上動同時,嘴微張吸氣,氣吸足後提跟震踵,注入丹田,牙關緊咬,全身用勁,
丹田之氣隨意向十指兩側暗運,氣在腹內運行少許,將氣用嘴呼出。
功應:雙燕入洞、內外關、掌心。
註:氣運行到雙燕人洞、內外關、掌心時,應關閉雙燕人洞兩穴,兩掌似托起
兩座於年古塔。
四、元霸舉鼎
1、身體直立,雙手直垂於身體兩側,雙腳分開略寬於肩,平行站立, 舌頂上
瞪,全身放鬆,調整呼吸,意守丹田。
2、雙掌心向上,直臀從身體兩側上舉至頭上萬,十指相對,掌心朝天; 上動
同肘嘴微張吸氣,氣吸足後提跟震踵,氣人丹田後緊咬牙關,全身用勁,氣在腹內
運行後至兩掌心,少許將氣從嘴呼盡。
功應:兩肋、兩腿、湧泉。
註:氣在腹內運行至兩掌時,兩掌似千斤巨鼎下壓,此肘兩臂、兩肋、兩腿應
似一個整體,共同承受干斤下壓之力。
五、玉骨頂心
1、准備一根長二米的木棍(白臘桿最好),面朝牆站立,兩腳略寬於肩, 全
身放鬆,調整呼吸,舌頂上齶,意守丹田,肛門上提。
2、將棍的一端頂在牆腳下,另一端頂在心窩穴上,嘴微張吸足氣,提跟震踵,
吞津同氣齊注入丹田,丹田之氣上引至心窩穴,身體重心前傾,兩手握住棍端,給
心窩穴增加頂力,氣在體內運到少許呼盡。
功應:心窩穴。
註:心窩穴系人之死穴,是三十六大穴中除頭、襠部穴位外最薄弱的穴位之一,
較易受傷,氣運到心窩穴時,頂棍的力度要循序漸進,不能過余強求,以免受傷。
六、浪子劃船
1、身體直立,雙手垂於身體兩側,雙腳分開略寬於肩,平行站立,舌頂上齶,
全身放鬆,調整呼吸,意守丹田,肛門上提。
2、雙手掌心朝上,從身體兩側兩肘上托緊貼於身體軟堂(即肋骨之下, 髖骨
之上較軟和的部位),兩側;上動同時,嘴微張吸氣,氣直注入丹田後提跟震踵,
咬緊牙關,全身用勁,上半身徐徐向左邊倒壓,氣在體內運行少許將氣呼盡。
3、緊接上動,嘴微張吸氣,氣吸足後提跟震踵,咬緊牙關,全身用勁, 上半
身向右邊慢慢倒壓,氣在體內運行少許,將氣用嘴呼出。
功應:左右軟堂。
註:①人體軟堂部位的組織比較軟弱,功成的速度比其它部位要慢些,練功是
不能求之過急。
②練本部功時,當身體倒用那一側時,氣要從丹田運行到那一側,此時的感覺
似腹內有氣外鼓,腹外用掌使力內擠。
七、生鐵鑄身
1、身體直立,兩手各自直臂垂直於身體兩側,雙腳略寬於肩,平行站立, 全
身放鬆,調整呼吸,舌頂上齶,肛門上提,意守丹田。
2、吸氣,雙手握拳,拳心向內,兩臂屈肘從身體兩側上升至腋下。
3、上動不停,兩拳各自經山尖穴橫淮至任脈相碰。
4、上動不停,兩拳緊貼胸腹沿任脈用力緩緩下扎至丹田,少許,將氣呼盡
功應:兩肋、山尖、膻中、丹田、膀耽。
注意:1、氣隨兩拳行走路線而行,兩拳行至身體某部位時, 某部位氣感應明
顯。
2、吸進之氣吐盡時,全身帶勁,直到不忍受時才放鬆。
八.張飛擂鼓
1、身體直立,兩腳與肩同寬平行站立,兩手自然放於身體兩側, 全身放鬆,
舌頂上齶,肛門上提,嘴微張吸氣入丹田,提跟震踵,將氣布滿全身。
2、雙手握成實心拳,屈肘於胸前和背後同時甩打。
3、雙拳變掌從身體兩側下按,嘴微張將氣用力吐盡。
功應:胸、腹部位。
註:①此功開始可用雙掌拍打,後再用雙拳甩打,最後可用鐵沙袋甩打。「昏
憋氣時間(也就是排打時間)可由短到長,但不可一意強求長時間憋氣。;
九、童子拜佛
1、身體直立,兩腳與肩同寬平行站立,舌頂上齶,身體放鬆,肛門上提, 調
整呼吸後,嘴吸氣人丹田,兩掌從身體兩側上舉至頭上柑會(十指朝上,掌心相對)
屈肘下壓至胸前。
2、上動不但,腰徐徐向前彎壓,兩掌直下伸,指尖著地少許,將氣呼盡。
功應:背部、腰部。
註:練此功開始時,下腰不必強求手指觸地以免腰部受傷。
十、猛虎扒地
1、身體直立,兩腳略寬肩平行而立,全身放鬆,舌頂上瞪,意守丹田, 調整
呼吸,肛門上提。
2、兩腿屈膝,上體前俯下蹲,兩臂前伸,雙手直垂於地。
3、緊接上動,兩臂前伸約0.17m,十指張開著地。
4、接上動,嘴吸氣人丹田,身體全俯,兩膝相並伸直, 腳尖與指尖負荷全身
體重,全身斥勁,氣運兩臂,兩肘屈,全身下撲(以胸不貼地為宜)。
5、接上動,兩臂直伸將上體撐起。
6、氣在腹內行少許,上體直,兩腿屈膝下蹲將氣呼盡。
功應:兩臂、全身。
十一,鐵稟鎖喉
1、身體直立,兩腳同肩寬平行站立。全身放鬆,舌頂上齶, 兩手自然垂於身
體兩側,調整呼吸後吸氣人丹田。
2、將丹田之氣上運至頸,頸粗。雙手握拳擊打後頸。
3、上動不停,用雙拳擊打頸兩側。
4、上動不停,雙拳變掌,用十指戳擊頸兩側。
5、上動不停,雙掌大拇指、無名指、小指屈,用食中指戳在咽喉穴。
功應:喉部。
註:①此功練到一定時候,可用槍尖頂刺喉部。
②、可用筷子頂住喉部擊打,將其擊斷。
十二、天門封頂
1、身體直立,兩腳與肩同寬平行站立。舌頂上昭,兩手自然下垂,全身放鬆,
吸氣人丹田。
2、將丹田之氣沿任脈上運至頭部,咬緊牙關,頭部帶勁, 雙手握拳在百會穴
上拍打。
3、承上式,雙拳面緊貼兩太陽穴用力擂壓。
4、接上動,雙拳後移拍打後腦。
5、兩掌從身體兩側下按並將氣呼出。
功應:百會、太陽、後腦。
註:①初練此功時,雙掌拍打後腦時不要過急應循序漸進,由輕到重。
②雙拳拍打百會穴後,隨著功力的增高,可用頭撞牆、用棍擊背、用棍擊腰、
和用棍擊腹。
注意事項:
1、每6保持練功兩次,每次各30分鍾以上。
2、練功期間切忌吃冰冷食物。
3、練功100天內禁房事。
4、初練此功時,師傅最好站在旁邊輔導。
5、加強營養,提高身體素質。
㈣ 如何修煉內功
氣功
氣功:我國特有的一種健身術。基本分兩大類,一類以靜為主,靜立、靜坐或靜卧,使精神集中,並且用特殊的方式進行呼吸,促進循環、消化等系統的功能。另一類以動為主,一般用柔和的運動操、按摩等方法,堅持經常鍛煉以增強體質。
氣功是什麼?
氣功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有關氣功的內容在古代通常被稱為吐吶、導引、行氣、服氣、煉丹、修道、坐禪等等。在古書記載中很少有「氣功」二字,偶爾出現「氣功」的提法,亦無完整的解釋。直到20世紀50年代,劉貴珍在《氣功療法實踐》一書中寫到:「『氣』這個字,在這里代表呼吸的意思,『功』字就是不斷地調整呼吸和姿勢的練習……」一般認為「氣功」二字從此被確定和傳播開來。國外有些資料將氣功譯為「深呼吸鍛煉法」,國內有些工具書也如是照搬,顯然是未認識到氣功的真諦,實際上氣功鍛煉包括呼吸、體勢、意念三類手段,每一類手段又有多種鍛煉方法,深呼吸只是眾多呼吸鍛煉方法中的一種。可見,將氣功的定義解釋為「深呼吸鍛煉方法」,是過於片面了。
如果從中醫學角度定義氣功:氣功是通過調神的自我鍛煉,使自身氣機變得協調的鍛煉方法。
隨著科學的向前發展,我們可以用現代科學的有關知識來認識氣功,這將更加深化我們對氣功實質的認識。
如果從現代行為醫學的角度看,氣功鍛煉是對一種有利於心身健康的良性行為進行學習訓練,最終以條件反射方式固定下來的行為療法。
如果從氣功作用的心理生理學過程看的話,可將氣功定義為:主要是通過使用自我暗示為核心的手段,促使意識進入到自我催眠狀態,通過心理—生理—形態自調機制調整心身平衡,達到健身治病目的的自我鍛煉方法。
我們也可將上述認識概括成一句話:氣功是一種帶有中國民族文化特色的自我心身療法。心身療法的種類很多,氣功區別於其它眾多自我心身療法的重要之處是帶有中國民族文化特色——中國人所獨有的,以中醫理論內容「調神」為核心指導的實踐活動。
[氣功] 氣功這門學問在中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氣功一詞首見於晉朝許遜的《靈劍子》一書,此處氣功雖有練氣、修德之意,但尚未作為專用名詞使用。至清末《少林拳術秘訣》一書 的《氣功闡微》中才明確提出氣功一詞。直至1953年劉貴珍把自己的功法定名為「氣功療法」,後又建立氣功療養院,並著有《氣功療法實踐》等書,氣功一詞才廣泛應用並為廣大群眾所熟知。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氣功已發展成為人們約定俗成的一門特殊學問。
何謂氣功,目前已有數十家為之規范定義,雖各有道理和根據,但未有為眾人所公認者。智能氣功科學本著氣功定義的內涵必須是各家氣功實質的集中表現,將氣功一詞定義如下:「氣功是建立在整體生命觀理論基礎上,通過主動的內向性運用意識活動的鍛煉(調心、調身、調息是其外延),改造、完美、提高人體的生命功能,把自然的本能變為自覺智能的實踐。」該定義指出了氣功的理論基礎——整體生命觀,包括宇宙大自然是一整體、人本身是一整體、人和大自然是一個統一整體(天人合一),其天人合一的整體觀是各家氣功共同的理論基礎;指明了氣功的特殊鍛煉方法——主動的內向性運用意識的鍛煉,即意念活動集中、專一並和自己的生命活動結合到一起,這是氣功鍛煉區別於其它鍛煉方法的根本實質,是氣功定義的靈魂;明確了氣功鍛煉的目的——改造、完美、提高自己的生命功能,脫離自然本能的束縛,進入自覺智能的自由王國;指明了氣功是運用功法完美自己身心、提高自己生命功能的實踐——氣功是一門實踐的學問,氣功鍛煉的過程是運用氣功科學的功理、功法來重新塑造、升華自我的實踐過程。該定義概括了氣功的全部內涵,是完整的、符合現代科學規范要求的科學定義。
——轉貼自:《智能氣功名詞釋義》
×××××××××××××××××××××××××××××××××××
氣功
中國獨特的健身術。系現代名詞。古代則根據功法不同,分別稱吐納、導引、行氣、服氣、食氣、練氣、靜坐、坐禪或內功等。其特點是通過練功者的主觀努力對自己身心進行意、氣、體結合的鍛煉,以達到健身和防治疾病的目的。
內容 氣功內容廣泛,主要有調身(姿勢)、調心(意念和松靜)、調息(呼吸)、自我按摩和肢體活動等。氣功功法繁多,有以練呼吸為主的吐納功,以練靜為主的靜功,以練站樁為主的站樁功,以練動靜結合為主的動功,以練意念導引為主的導引功,也有以自我按摩為主的保健按摩等。中國氣功流派很多 ,一般分為醫、儒、道、釋、武術五大派別,每個派別又分為若干個小流派。醫家氣功主要以防治疾病,保健強身為目的。儒家氣功主要以修身養氣為目的。道家氣功主要以身心兼顧、性命同修、清靜無為為目的。釋家氣功主要以練心為目的,要求精神解脫,其中又分兩派,一派叫做八定,強調四大皆空,一派叫做參禪,強調修身養性,普渡眾生。武術氣功主要以鍛煉身體、防身和提高擊技為目的。各派氣功盡管方法各異,但總以練意、練氣為主。氣功從形態上可分為靜氣功和動氣功兩類。靜氣功採取卧、坐、站等外表上靜的姿勢,運用精神內守和調整呼吸的方法,著重練身體內部,所以也稱為內氣功。動氣功是採取意和氣結合的各種肢體運動,如走式氣功、太極棒氣功、自我按摩等,因為它有動作表現於外,所以又稱為外氣功。
作用和療效 中國古代氣功從一開始就用於治病和健身。氣功所以能夠治病,主要是因為它對大腦皮層和皮層下植物神經中樞及心血管系統能起到有益的調節作用,對機體的異常反應有糾正作用,對腹腔器官有一種按摩作用,對自身生理機能可起到自我控製作用等。練功對人體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排除情緒的干擾,讓人體的生理、生化處於最佳工作狀態;氣功中的放鬆、入靜和呼吸可緩解大腦皮層對整體的應急性反應准備,為機體的休息、修復和調整提供有利條件,亦即可清除「七情」對機體的擾亂,降低機體對外部環境的劣性刺激的敏感性,減弱「六欲」的危害;經過緩慢調整,使整體耗能減少,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姿勢(調身) 姿勢自然放鬆,是順利進行氣功呼吸和誘導精神松靜的先決條件。不同的姿勢有不同的生理特點,姿勢本身也起著一定的治療作用。常用的姿勢有平坐、自由盤膝、單盤膝、仰卧、側卧、站式、走式等。
入靜(調心) 入靜是指一種穩定的安靜狀態 ,無雜念,集中意念於一點,即意守丹田或留意呼吸,對外界刺激的感覺減弱,進入似醒非醒、似知非知的境界,即大腦皮層進入保護性抑制狀態。常用的入靜方法有五種:①意守法。②隨息法。③數息法。④默念法。⑤聽息法。以上五種調心入靜法初練時可從意守法開始,逐漸過渡到隨息法或聽息法,或始終練一種,可因人而異。
呼吸(調息) 呼吸是氣功療法的重要環節 。通過鍛煉,改胸式呼吸為腹式呼吸,改淺呼吸為深呼吸,最後練成自發的丹田呼吸。呼吸方法常用的有8種:①自然呼吸法。②順呼吸法。③逆呼吸法。④停閉呼吸法。⑤鼻吸口呼法。⑥氣通任督脈呼吸法。⑦潛呼吸法。⑧真息法。練呼吸要在柔和自然的基本法則指導下逐步做到深長、細勻、緩慢,切不可急於求成。
要領 氣功功法不同,其特點和要求也各不相同,但共同的要求是:松靜自然、意氣相隨、練養結合、動靜結合、循序漸進、因人因病而異、持之以恆、生活有節。上述要求,大多適用於各種氣功,練功者具體練某種功時,還要參照該種氣功的具體要求。一般有精神病、大出血、高熱、各種急性病及急性傳染病的人不宜練氣功。
把後天空氣與先天元氣合成一股浩然正氣的功夫;對生命過程實行自我調節、自我鍛煉、健身長壽的科學。古代稱謂很雜亂,有吐納、導引、煉丹、玄功、靜功、定功、性功、內功,以及修道、坐禪、內養功和養身功等。「氣功」一詞,最早見於晉朝許遜《凈明宗教錄》,其中有「氣功闡微」記載。解放前董浩著《肺癆病特殊療養法 氣功療法》及中華書局《少林拳秘訣》等書中,都提到過「氣功」之詞。但是,直到1953年劉貴珍等編著的《氣功療法實踐》一書,才對氣功作了完整的解釋,氣功作為正式名詞開始確定和流行起來。
一般認為,氣功在商朝時即已產生。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氣功已經形成一定的理論體系,道、儒、醫各家都研究生命運動的規律,提出自己的主張。佛教傳入我國後,佛教哲學中關於宇宙以及人的生命理論和我國古代性命之學相結合,佛教傳統的修持方法和我國古代氣功的修身養性相結合,從而在理論和實踐上推動了氣功科學的發展。
一般而言,氣功可分兩種,即養氣與煉氣。養氣就是道家靜坐功夫,把氣運在丹田,使之凝聚不散,不讓身外景物誘導而外泄。煉氣乃以運行為主。如拳術家在練拳時要用臂力,就把氣運到臂上;用腰力,就把氣運到腰上;假如四肢百胲都用力時,就把氣運到全身。氣有呼吸的區別,呼為陽,吸為陰;呼為動,吸為靜;呼為剛,吸為柔。要把陰陽、剛柔、動靜結合在一起,才能完成它的作用。氣要運行時,不可逆走,貴當順行。如順行的話,不但臟腑會舒暢,並可快慢自如;倘若逆運的話,內部各臟腑就要受到傷害,一些習練者練岔氣致傷致殘者時有所見。
古代氣功一般劃分為儒、醫、道、釋、武術五大派。儒家氣功以「修身養氣」為目的;醫家氣功以防病、治病、保健強身為宗旨;道家氣功講究「身心兼修」、「性命雙修」等;佛家氣功要求「煉心」以求精神解脫,其中入定派強調「四大皆空」,參禪派強調「修身養性」、「普渡眾生」;武術氣功主要為了鍛煉身體和提高技藝。近年來,有人依據氣功功法的特點,將古代氣功歸納為靜功與動功,並劃分為吐納、禪定、存想、周天、導引五大派。吐納派強調呼吸鍛煉為主;禪定派強調意念鍛煉為主,要求思想內聯,靜坐凝心,採取一些不復雜的方法來集中意念,一般的靜坐均屬這一派;存想派也強調意念鍛煉為主,但要求用一種想像幻視到莫種事物;周天派強調在思想內聯的基礎上意氣相依,推動內氣感覺沿自己體內的任、督脈等經絡路線周流,也稱為內丹派;導引派強調以動功為主,特點是與意氣相結合的肢體操作,或作為自我按摩。
----------------------------------------------------------------------------
氣功是以調心、調息、調身為手段,以防病治病、健身延年、開發潛能為目的的一種身心鍛煉方法。調心是調控心理活動,調息是調控呼吸運動,調身是調控身體的姿勢和動作。這三調是氣功鍛煉的基本方法,是氣功學科的三大要素或稱基本規范。
原始的氣功沒有名稱,以後一部分稱為「舞」,如《呂氏春秋》所說的「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春秋戰國時期,氣功被概括於「導引按蹺」之中,如《素問·異法方宜論》的「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而散見於歷代名家著作中的靜坐、坐忘、禪定、胎息、行氣、服氣、調氣、周天、內丹等也都屬於氣功的內容。至於「氣功」一詞,最早見於晉代道士許遜所著《凈明宗教錄》一書,即使這是後世託名之作,那麼最晚也在隋唐時期。在隋唐以後才出現的《中山玉櫃服氣經》記載:「氣功妙篇,氣術之道略同……」,但在內涵上與我們現在所說的氣功不完全一致。現在所通用的氣功,則是在50年代建立了北戴河氣功療養院之後才逐漸得到推廣的。
氣功是人們在生產、生活、醫療保健等多種實踐中,逐漸總結而形成的。氣功療法與體育療法有聯系又有區別,它可以包括體育療法,但體育療法卻代替不了氣功療法。肢體運動始終只是氣功調心的手段之一,呼吸運動也是為調心服務的,三調是統一的整體,必以調心為核心。內練與外練是結合的,應以內練為主。氣功之氣是指「內氣」、「真氣」,具有更深刻的含義。氣功療法具有綜合性的特點,至少它是心理療法與體育療法的綜合。
氣功療法包含心理療法,但是與心理療法有區別。心理療法一般是指醫生用語言、表情、姿勢、態度等,對覺醒狀態下的病人進行說理、暗示治療;或用一些特殊的誘導方法,使病人引起一種表面上有些類似於睡眠的催眠狀態,再對呈催眠狀態下的病人進行暗示治療。故病人始終是被動的。而氣功療法的特點是發揮病人的主觀能動性,病人在醫生指導下,通過自我鍛煉從而加強自我控制能力而收效。
氣功與宗教有著本質的區別。氣功作為一門科學,不涉及各教派的宗旨與教義,只從教徒的修煉實踐中提取科學的內涵。這反映在道藏、佛經中也記載了不少古代氣功的資料;另外宗教中的一些理論,也常為練功者所借鑒。
--------------------
氣功的研究
1955年,劉貴珍的氣功著作翻譯成日、英、印尼等語,他的氣功概念也傳播到世界各地,在中國大陸引起了第一次全國性氣功高潮,陳毅、林伯渠、謝覺哉等領導人也進行了練功或題詞。1978年,上海的顧涵森女士在《自然雜志》發表了多篇研究報道,宣稱找到了氣功「外氣」的電磁波、微粒流、靜電等物理證據。次年,四川省發現了唐雨的耳朵認字的特異功能。這兩個事件引起了研究氣功熱潮。1980年代中期,嚴新醫師與清華大學陸祖蔭、李昇平等合作做出了氣功外氣影響分子結構的實驗。在《自然雜志》、《生物物理學報》發表。在《光明日報》等重要媒體被廣泛轉載。氣功協會會長張震寰、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貝時璋等在確認研究報告可靠性的情況下,對該報告進行了推薦。中國中醫研究院在1983年成立了氣功研究室,1986年建立了氣功學碩士學位。
!!!!!!!!!!!!!!!!!!!!!!!!!!!!!!!!!!!!!!!!!!!!!!!!!!!!!!!!
氣功原理與特異功能
氣功和特異功能現象存不存在?是科學還是迷信?目前的科學能不能作為評判標准?
與其它是中國傳統文化類似,氣功受到很多的質疑,相信的、反對的人都不少。但不管是相信和反對,都需要根據事實和實踐。現有的科學理論仍有不少現象不能解釋,它仍不是一個完全的理論。因而我們只能用它來分析,而不能用它作為武器來肯定和否定未知現象。肯定的人需要盡量提出證據,而反對是人既然要反對,就應該親自去進行實踐和驗證。
在我們已知的領域,虛假的現象也普遍存在。在未知領域,因為難以鑒別,虛假的現象則可能會更多。因而我們不能因為發現了一些虛假的證據便斷然持否定態度,但卻只要發展了一個確切的證據,便可說明其真實性。
對於氣功也有這種態度。我本人為了驗證中國傳統思想,也曾廣泛地研究過不少的氣功功法(因沒有師傅,怕走火入魔),自覺理解了氣功原理後,便開始練習道家周天功法。練習的第七天周田開始發熱,不久便有一股熱氣流從督脈沖向著頭頂,感受到諸如印堂跳動、腦中麻雀唱蟬鳴、廉泉湧出純香汁液等眾多感覺,均與功法所述一致,並曾在不經意間,手指輕輕地點破了窗戶玻璃。正因為經過了親身的實踐,我肯定氣功和特異功能的存在。
科學目前對氣功沒有恰當的解釋,即使有些解釋也局限於科學的思維方法。其實,氣功需要基於中國傳統的系統整體思想來理解。
一、氣功原理
氣功的「氣」即非氣體的「氣」,也非單純的人體精微物質,而是相對於形體而言,是形體功能及功能性物質的系統性的整體。
氣功的種類和功法很多。但無論是何種功法,都是通過一定的方法和程序的訓練,增強和平衡人體或人體某些部分的系統功能。因而,恰當的功法訓練對人體產生系統性的良性作用,不恰當的功法訓練則可能只是使人體某些系統性功能得到平衡和增強,但對人的身體和精神平衡卻有破壞作用。只有了解了氣功和氣功修煉原理,氣功才是有益的,才能稱為人體生命工程。
氣功主要有以下一些修煉方法和途徑:
修性:性與肉體和精神構成三才,肉體為地,精神為天,性為人。通過對肉體和精神的系統平衡的修習或直接通過對性的體驗和認識進行修習,達到平衡肉體和精神的作用。
靜功:人體是一個自動平衡和穩定的系統,通過身體和精神的入靜,讓人體進行自動地平衡調整。
意功:通過意守心神、某些重要的平衡中心或用意念引導氣血按一定掕規律運行,而達到對系統和人體的平衡調整。
觀功:通過觀想某些人、景、物,達到對人體系統平衡的調整。
動功:通過一系列運動程序,引導氣血按一定的規律運行,而達到對系統的平衡和調整。
外丹:通過葯物輔助,對人體進行系統的平衡和調整。
辟穀:通過減少、控制和短期絕食,達到對身體系統平衡的調整。
無論是什麼功法,都是要達到對肉體和精神進行系統的平衡和調整。如果單練某一個部分,便易導致整體系統平衡,從而對身體和精神導致損害。
二、練功反應
由於練功是對人體進行的一系列的平衡和調整,因而。在這種平衡和調整過程中,會出現一些練功反應:
觸感:在對身體和平衡和調整過程中,會出現發熱、酸麻、脹痛、循以感測、肌肉跳動等感覺。
自動:在對身體和平衡和調整過程中,可能出現身體自然運動的現象。
幻覺:在對身體和平衡和調整過程中,由於大腦對有害信息自動釋放,而產生各種幻覺(類似於做夢,但是在清醒的條件下)。
飲食增減:練功初期,由於臟腑功能的增強,飲食會增加。但臟腑達到平衡後,由於吸收和營養轉化能力的增強,飲食反而減少,或拒食某些食物。
無夢:身心達到平衡後,大腦無效信息減少。睡眠減少,睡眠質量提高,因而無夢。
三、特異功能
特異功能現在還不能很好地解釋,但結合易學和西方科學推理,我們可以作一些推理。
所謂特異功能,其實不過都是人體自然的生理和生物功能。其之所以特異,是因為這些功能在一般條件下難以表現出來。這些功能,或者是人類進化所退化或丟失的功能,或者是人體進一步系統化而自然產生的功能,或者是人體後天所掩蓋的先天功能。只要經過一定的訓練,使系統處於某種或某些特定的狀態,這些功能便可以發揮出來。
1、人類因進化而退化或丟失的功能:生物的進化過程是對環境適應性的過程,因而,在進化過程中,由於環境的變化,以前所具有的一些功能便會被掩蓋、丟失或退化。如細菌利用特殊礦物質的能力、厭氧呼吸能力等,在進化為動植物後,便有一定程度的退化。動物的休眠能力,在進化為人類後便退化,等等。這些功能的退化實際上都是由於系統的復雜化、系統功能的分工和系統定向衍化所導致。
2、後天掩蓋的先天功能:指生物進化到人類後已經具備的功能和能力,但在身體發育和適應後天環境過程中,這些功能或能力便因系統平衡協調的需要而被抑制。通過一定的訓練,它們比較容易便可開發出來。如松果體、尾閭、闌尾等。實際上,它們同樣是生物進化所導致。
3、人體進一步系統化所產生的功能:生物進化都是通過生物體的系統性功能發生改變和系統復雜化所實現的。人經過一定的修煉,可能會導致系統功能和分子結構更加協調和系統化,因而可能會產生一些新的功能。
㈤ 內功是如何修煉的
這個自然界從來都是強欺弱,沒有弱欺強的道理。武術的功夫修煉,是把自身功能變得更加強大的過程,簡單說就是易骨易筋。
但是在具體方法上,傳統武術主要是內煉,而搏擊之類是外練。武術從身心修養起步,搏擊從跑步負重開始。
為什麼三四百斤的老虎,能夠竄起來四五米高獵殺動物?仔細觀察就會得知,老虎竄起來也只是靠後面兩條腿而已。除了人家是腰胯驅動之外,更主要是筋骨強健。食肉動物並不耐跑,相反食草動物倒是能夠長距離奔跑。老虎獅子都是短距離一擊必殺,就這一瞬間以十幾倍於對手的堅硬尖銳速度,就足以取勝了。
武術技擊也是如此,一個照面的事。而人類在後天的能力是有局限性的,搏擊是通過長跑強化體能,通過負重強化肌肉力量,還有諸如跳繩、速度球之類強化速度。李小龍通過電擊訓練瞬間反應。這些都是後天外部手段,起效很快,但越往後越慢,到一定程度就上不去了,然後傷病就隨之而來,伴隨終生。
對於筋和骨的研究,越是強壯的動物,骨頭越重,筋也越韌。練武術的人斂力入骨,看著一百四五十斤的人,一上稱有一百七八十斤,所謂藏肉,其實是骨頭密度大,髓滿骨硬,骨骼強壯於常人。我們都見過動物的筋,就是煮熟了也不好嚼,而生的時候用刀子都很難割斷。所以筋骨強健,才是運動功能強大的主因。
我們的前輩很早就發現了筋骨的道理,才發明出了易骨易筋的系統訓練方法,把筋骨的強健結合在一起,塑造超強的體質體能和力量硬度。最有名的就是易筋經,以及衍生出來的各種練法。傳說達摩創造易筋洗髓二經,由岳飛歸納總結與岳家軍拳法融合,形成了後來的形意拳。故形意拳有易骨易筋洗髓三步練法。
武術大師們一致推崇的練武要訣請點擊:練武要訣。擇得好師――站的好樁
㈥ 如何練內力
內功:鍛煉身體內部器官的功夫。內功是通過氣的練習而成的,練氣講究呼吸吐納,多用腹式呼吸法,精神集中,循序漸進,從而達到鍛煉身體內部器官的目的。武術中可以提高耐力、戰鬥力和極強的自我保護作用等。
說起內功,大家可能會想到《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里那些玄妙的東西。又有不少人說內功根本是胡說八道。那麼到底有沒有內功這種東西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了,這篇小文就叫內功簡介嘛,沒有內功還簡介個X啊~~那麼我來說一說吧。先來澄清一個事實,輕功和硬氣功不算內功。這兩種功夫雖然用氣,但用得不系統。較之內在的力道來說,更傾向於外在的力道。硬功重在皮肉,輕功重在腰腿。它們的氣是在長期的鍛煉中自然形成的,而不是專門練出來的。我來逐一說明:
一,輕功。輕功的練法很多,大多是漸進著練的。比如說,用一個大竹笸籮(直徑約2米),內裝滿沙子。在笸籮邊上走,熟練了就跑。要求是不能把笸籮踩翻。當然,在一開始,這個要求是很容易達到的。然後用一個碗從笸籮里把沙子掏出去一碗,再跑。熟練了以後再掏一碗沙子……如此練習,當笸籮里的沙子全部掏空的時候,你就達到身輕如燕了。在這個過程中,你也會很自然地形成一股氣。正所謂「提氣輕身」。不過大家不要嘗試,因為你怎麼練也不太可能達到標准,因為這裡面還有用氣的訣竅是不能說出來的。如果有誰知道這些用氣的訣竅的話,運用這些訣竅,並勤加苦練的話,最多1年,可以達到身輕如燕的境地。
二,硬功。硬功大多是用木棒等物敲打身體的各個部位,用這種刺激來減輕身體被打到時的痛苦,也就是所謂的抗擊打練習。外在的皮肉練到一定地步,再加上硬功用氣的訣竅。身體也會產生一股自然而然的內力。
也許這些東西你們已經覺得很神奇了,但是,這不能算是內功。因為他們的氣都是自然而然的,並不是本身的控制用出來的。那麼,內功難道還要神奇嗎?從外觀上來看,是的。從科學上來看,不是的。正如亂影說的,任何人都不能打破自然科學規律的束縛。也許有些東西自然科學也解釋不了,不過,再怎麼樣也不能把大米白面變成核武器。內功也有他的極限。一個人通過修煉,可以達到種種近乎「不可思議」的地步,但是,人的肉體永遠都打不過飛機大炮。
說內功之前,先說一些自然科學不能解釋的東西:
第一,人體的穴位和經絡。西方人大多不相信這些,中國人基本相信這個。從解剖學上解釋不出來,不過穴位和經絡的存在是確切無疑的。印度的瑜珈中也有類似穴位的理論。瑜珈認為人的脊柱上有14個生命能源點,瑜珈的修煉正是刺激這14個能源點,從而達到強身的功效。中國的穴位理論更加詳細,穴位不僅存在於脊柱,更存在於身體的其他部位。而經絡起到一種類似於綱領的作用。奇經八脈把人身的穴位貫穿起來。
第二,氣。氣這種東西,連很多中國人也不相信,主要是因為沒見過。當然,氣是看不見的東西,我也沒見過,不過親身體驗過。它的存在也是確切無疑的。連中醫里也有很多關於氣血的理論。
下面說說內功的理論。各家的內功理論不盡相同,也就是說各家的內功心法不同。中國武術門派眾多。內家有太極、八極、形意、八卦等等。不論哪一門,都有一種所謂的「氣拳」,每一個招勢都要靜止很長時間,這就是內功的修煉。用行話來說叫「樁功」。初級的樁功只是為了體驗氣,比如某一個姿勢,你要感覺到有熱氣從腳下向上蔓延,直到腰間。有這種感覺說明練對了,沒有就說明練得不對。當你對於內力的行走很熟悉了,就練習更加高深的樁功,這時,就涉及到各家各派的心法了。如何引導、控制你的內力,並使之在身體里如何運行。
內功的最高境界叫做「身知」,就是「身體本身知道氣的運行」的意思。再說得「武俠」一點,叫做「打通任督二脈」。這個說法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學中醫的人都學過穴位,同時有一首口訣,講的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順序和時間。子時運行到哪一個臟腑,午時運行到哪一個臟腑……一天12個時辰正好周身運行一遍。這就是一個周天(先天大周天)。這個周天是人生來就不停運行的。練內功的人,控制他的內力在身體內快速運行,把本來應該一天完成的運行用一個小時完成,他還可能和正常人一樣嗎?而這個周天(後天周天)又分兩種,一種是大周天,一種是小周天。小周天是指控制氣血只繞行於任督二脈(上起頭頂百匯穴,下止襠部會陰穴。身體前面中央線為任脈,身體後面中央線為督脈),速度快但是長功慢。大周天是指控制氣血繞行身體所有經絡,長功快但是速度慢。這種程度的內功修煉則是只有「身知」的人才能作到的。
達到「身知」的人真的給人一種深不可測的感覺。有一位太極名家(已故),身高1米6多,生前(當時已八十多歲高齡)坐於一把藤椅上,一個身高1米9的壯漢雙手壓住他的胳膊,全身用力壓住他。老人家只是大喝一聲,就用內力把壯漢彈出2米多遠,這就是「身知」的威力。
另外,還有一種不為打人的內功。武當派的老道有一種功夫叫「寒暑鐵布衣」,是張三豐創立的,練這種功夫,可使人不畏寒暑,四時只穿單衣蔽體而能雲游四海。這種內功不僅涉及到上面所說的理論,還要提到道家獨特的宇宙觀和養生理論。在此不贅述。不過還是那句話,內功也是有極限的。像我現在在長春,經常下雪,天氣較冷,但是我仍然只穿一件襯衣一件外套,不穿毛衣和羽絨服。寒暑鐵布衣比我還要狠,但是也絕不可能只穿一個小褲衩到南極科考去。
以上是關於內功講解來源於書籍及民間的傳說,尚無考證及科學依據 內功來源於中華武術,尚有許多的深奧之處值得我們去進一步研究與考證
中國內功應該誕生於1932年,它的「發明」人叫做李壽民。李壽民還有一個筆名叫「還珠樓主」,他與張恨水等人都是民國初年鴛鴦蝴蝶派小說的領軍人物。 李壽民的代表作是《蜀山劍俠傳》,但他最為著名的成就是開創了「武俠小說」這一文學體裁,將古代傳說中的神話、志怪、劍仙、武俠融合於一體,創作出繁盛的武俠小說,開一代先河。 李壽民是在《青城十九俠》中首先提到「內功」的,而後,他在《武當七女》、《長眉真人傳》等書中將「內功」「學說」進一步完善。並在書中提出武當派是「內家功夫」、少林派是「外家功夫」的「學說」。解放後,李壽民改名李紅,並於1956年開始,奉上級指示在報紙上對自己創作的「封資修大毒草」,做出深刻的自我批判。五年後,他被革命小將「批判」致死。 在李壽民接受批鬥的同時,港台作家金庸等人開始接過李壽民的旗幟,深化他的內功「學說」,並開始創立各種武林門派,由此,李壽民創立的這種小說流派發展壯大,並從鴛鴦蝴蝶派中獨立出來,成為後來為大陸津津樂道的「武俠小說」。 李壽民死時,武俠小說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有好事者根據那些著名武俠作家所創立的武林門派,或者他們書中設定的主角所偏好的門派,把他們封為各大門派掌門人。比如梁羽生,他在書中創立了一個天山派,並喜歡把主角或者正面人物設定為天山派弟子,故而被人稱作是「天山派掌門人」。這就是後來所謂的武俠作家八大門派掌門人,十大門派,十八大門派掌門人的濫斛。 據說,有一位柳姓武俠作家,老是偏好在書中給主角喂一些古代蔬菜——比如古代西紅柿(書中常被寫為赤霞珠,或者朱果),或者古代茄子(昆侖紫瓜)等等,所以他在被定為某派掌門人後,又被人戲稱為「野果派掌門人」,也稱「古代蔬菜派掌門人」。而後,那些也偏好給書中「豬腳」猛喂古代蔬菜的作家,也都被統稱為「野果派弟子」。 李壽民出生前,或者說《青城十九俠》誕生前,中國決不會有「內功」存在。在此之前的中國古代小說中從未提起過「內功」之說,所以在誕生於明初的《三國演義》里,關羽張飛沒有內功。甚至連《封神演義》、《西遊記》里的神仙也不會內功,那可是武當張三豐活著的時代啊!
一直到了清代,《新兒女英雄傳》里的俠客也不會內功。
㈦ 內功怎樣練
說起內功,大家可能會想到《射鵰XX傳》、《天龍X部》里那些玄妙的東西。又有不少人說內功根本是胡說八道。那麼到底有沒有內功這種東西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了,這篇小文就叫內功簡介嘛,沒有內功還簡介個X啊~~那麼我來說一說吧。先來澄清一個事實,輕功和硬氣功不算內功。這兩種工夫雖然用氣,但用得不系統。較之內在的力道來說,更傾向於外在的力道。硬功重在皮肉,輕功重在腰腿。它們的氣是在長期的鍛煉中自然形成的,而不是專門練出來的。我來逐一說明:
一,輕功。輕功的練法很多,大多是漸進著練的。比如說,用一個大竹笸籮(直徑約2米),內裝滿沙子。在笸籮邊上走,熟練了就跑。要求是不能把笸籮踩翻。當然,在一開始,這個要求是很容易達到的。然後用一個碗從笸籮里把沙子掏出去一碗,再跑。熟練了以後再掏一碗沙子……如此練習,當笸籮里的沙子全部掏空的時候,你就達到身輕如燕了。在這個過程中,你也會很自然地形成一股氣。正所謂「提氣輕身」。不過大家不要嘗試,因為你怎麼練也不太可能達到標准,因為這裡面還有用氣的訣竅是不能說出來的。如果有誰知道這些用氣的訣竅的話,運用這些訣竅,並勤加苦練的話,最多1年,可以達到身輕如燕的境地。
二,硬功。硬功大多是用木棒等物敲打身體的各個部位,用這種刺激來減輕身體被打到時的痛苦,也就是所謂的抗擊打練習。外在的皮肉練到一定地步,再加上硬功用氣的訣竅。身體也會產生一股自然而然的內力。
也許這些東西你們已經覺得很神奇了,但是,這不能算是內功。因為他們的氣都是自然而然的,並不是本身的控制用出來的。那麼,內功難道還要神奇嗎?從外觀上來看,是的。從科學上來看,不是的。正如亂影說的,任何人都不能打破自然科學規律的束縛。也許有些東西自然科學也解釋不了,不過,再怎麼樣也不能把大米白面變成核武器。內功也有他的極限。一個人通過修煉,可以達到種種近乎「不可思議」的地步,但是,人的肉體永遠都打不過飛機大炮。
說內功之前,先說一些自然科學不能解釋的東西:
第一,人體的穴位和經絡。西方人大多不相信這些,中國人基本相信這個。從解剖學上解釋不出來,不過穴位和經絡的存在是確切無疑的。印度的瑜珈中也有類似穴位的理論。瑜珈認為人的脊柱上有14個生命能源點,瑜珈的修煉正是刺激這14個能源點,從而達到強身的功效。中國的穴位理論更加詳細,穴位不僅存在於脊柱,更存在於身體的其他部位。而經絡起到一種類似於綱領的作用。奇經八脈把人身的穴位貫穿起來。
第二,氣。氣這種東西,連很多中國人也不相信,主要是因為沒見過。當然,氣是看不見的東西,我也沒見過,不過親身體驗過。它的存在也是確切無疑的。連中醫里也有很多關於氣血的理論。
下面說說內功的理論。各家的內功理論不盡相同,也就是說各家的內功心法不同。中國武術門派眾多。內家有太極、八極、形意、八卦等等。不論哪一門,都有一種所謂的「氣拳」,每一個招勢都要靜止很長時間,這就是內功的修煉。用行話來說叫「樁功」。初級的樁功只是為了體驗氣,比如某一個姿勢,你要感覺到有熱氣從腳下向上蔓延,直到腰間。有這種感覺說明練對了,沒有就說明練得不對。當你對於內力的行走很熟悉了,就練習更加高深的樁功,這時,就涉及到各家各派的心法了。如何引導、控制你的內力,並使之在身體里如何運行。
內功的最高境界叫做「身知」,就是「身體本身知道氣的運行」的意思。再說得「武俠」一點,叫做「打通任督二脈」。這個說法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學中醫的人都學過穴位,同時有一首口訣,講的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順序和時間。子時運行到哪一個臟腑,午時運行到哪一個臟腑……一天12個時辰正好周身運行一遍。這就是一個周天(先天大周天)。這個周天是人生來就不停運行的。練內功的人,控制他的內力在身體內快速運行,把本來應該一天完成的運行用一個小時完成,他還可能和正常人一樣嗎?而這個周天(後天周天)又分兩種,一種是大周天,一種是小周天。小周天是指控制氣血只繞行於任督二脈(上起頭頂百匯穴,下止襠部會陰穴。身體前面中央線為任脈,身體後面中央線為督脈),速度快但是長功慢。大周天是指控制氣血繞行身體所有經絡,長功快但是速度慢。這種程度的內功修煉則是只有「身知」的人才能作到的。
達到「身知」的人真的給人一種深不可測的感覺。有一位太極名家(已故),身高1米6多,生前(當時已八十多歲高齡)坐於一把藤椅上,一個身高1米9的壯漢雙手壓住他的胳膊,全身用力壓住他。老人家只是大喝一聲,就用內力把壯漢彈出2米多遠,這就是「身知」的威力。
另外,還有一種不為打人的內功。武當派的老道有一種功夫叫「寒暑鐵布衣」,是張三豐創立的,練這種功夫,可使人不畏寒暑,四時只穿單衣蔽體而能雲游四海。這種內功不僅涉及到上面所說的理論,還要提到道家獨特的宇宙觀和養生理論。在此不贅述。不過還是那句話,內功也是有極限的。像我現在在長春,經常下雪,天氣較冷,但是我仍然只穿一件襯衣一件外套,不穿毛衣和羽絨服。寒暑鐵布衣比我還要狠,但是也絕不可能只穿一個小褲衩到南極科考去。
以上是關於內功的一些極淺顯的東西,因為理論中太多涉及到門戶的東西是不能說出來的,所以可能大家覺得不知所雲,這也沒有辦法,畢竟門戶之間還是很深的。
㈧ 什麼叫內功怎麼練
1.抱丹田
早晨(寅時最好)選一空氣清新,有松柏樹叢之處(湖泊河水邊亦可),自然站立,左足向左開一步,與肩同寬,平行而立,身體微下蹬,膝稍彎曲,頭直目正,身端氣靜,松肩垂時,十指分開,手心向內置與腹前,兩手相抱若抱球狀。此時要身體似站非站,似坐非坐,面部似笑非笑,意守丹田部位。隨意呼吸,莫令耳聞。這樣站立一段時間後,再做下一動作。
2.轉丹田
立正站立,開左腳向左與肩同寬,意守丹田,然後以意領氣,以丹田為圓中心,自左向右轉36下,吸一口氣咽下。再從右向左轉36圈,再吸一口氣咽下。是為轉丹田。
3.晃丹田
立正站定,左腳向左開一步,與肩同寬,全身放鬆,用腰部帶動,自左向右作圓形晃動。但要意守丹田,以丹田為圓中心。先隨意呼吸,然後再由左向右作圓周晃動,當身體晃動時,先向左半周吸氣,吸氣時舌頂上齶。當身體轉向右邊時呼氣,呼氣時舌抵下齶。但晃動時要松肩松胯,全身不得有一絲呆板之意,共約36下。這樣的平行轉圓可以使代脈得到鍛煉。
4.揉丹田
如前兩腳立正站立,左腳向左開一步,與肩同寬,兩手虎口張開對稱放在丹田兩旁。以丹田為圓心,自左向古作劃圓運動,也是吸氣舌頂上胯(搭鵲橋),呼氣舌抵下齶。約36下。
5.擊丹田
如前兩腳站成與肩同寬,全身放鬆,然後伸左腳向左前方半步,兩臂鳥展翅一樣向後用力展開,為白鶴亮翅,舌頂上齶吸氣。然後左腳後收,與右足井齊,兩掌變拳一齊向丹田兩邊猛擊,舌抵下胯呼氣。計36下。
6.折丹田
輕步站開始,上左步,左手掌向右腮護去。再上右步,右掌向左腮旁護去。然後兩掌交叉一齊向前撲去,撲時叩首,為「以首叩碑」呼氣;起時吸氣。這樣腹部會得到壓迫的鍛煉,丹田也會充實起來。
7.搓丹田
取一木凳,隨意坐下,右腳落地,腳心斜向前方,左腿壓在右腿上。左手掌心向上,放在左腿上,右掌心向下,兩掌相合,右掌由左掌上向前向下斜搓去,直到手不能再伸時,呼氣。然後右手心向上,左手掌心向下,右手掌回抽,吸氣,氣貫丹田,如此36下。再換成左腳落地,腳心斜向前方,右腿壓在左腿上,有掌心向上,放在盲腿上。左掌心向下,兩掌相合,左掌由右掌上向前向下斜搓去,直到手不能再伸時,呼氣。然後左手心翻往上,右手心向下,左手掌往回抽,吸氣,氣貫丹田,也36下。
8.噴丹田
兩腳立正,並腳而立,兩手掌從左右胯旁,手心向上,升到胸前交叉,兩手心均向上,右手放在左手上,吸氣。然後一齊向前猛然推去,為「嬰兒擊食」,推出時喊「喝」,呼氣,一共36下。
9.提丹田
立正站立,右子領左手,高舉在頭部,右手心向左,左手掌附在右掌根處,兩腳尖掂起,向空中吸氣。然後兩手就像大有把柄被握住一樣,用力一齊向下拽,兩肘打墜勁,墜到兩手落到胸前,呼氣。這樣子起吸氣,下墜呼氣,計36下。通過強行呼吸,丹田氣足,內氣鼓盪,能達到內壯的目的,只有內壯才能力源豐富,勁力渾圓,用之不盡。
四、丹田功的效應
練功練到一定的程度,會覺得丹田部位有一股熱氣感,或者形成一個「氣」上感,這就是內氣聚集、儲蘊的表現。通過進一步的鍛煉,這個「丹田」之氣就會循經絡系統運行全身,你會感到一條熱氣流下伸至會陰穴,往後向上升經督脈經絡的尾閻、夾脊、玉枕、百會等穴,再向前往下,循任脈經絡經「膻中穴」回到「丹田穴」,出現任督經氣循環的感覺。再進一步鍛煉,可出現內氣沿周身十二條經絡及奇經八脈路線循環感覺。練功到此,人就會感到周身經絡氣血通暢,精力充沛。功到高級的上乘功夫時,能做到不用眼睛而能視,不用耳朵而能聽,那怕是芥未小物能知,微弱之聲而能聽。這樣,你還愁動戰不能勝嗎?
心意拳內功功法問題
1.問:為什麼心意拳內功首重丹田功?
答:丹田功就是培植先天真陽之氣的功法。人在母體中時是靠肚臍從母體中吸取營養而維持生命。離開母體以後,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先天靈性漸漸抿滅,先天的真精元陽之氣也會逐漸減少,一直到風燭殘年時,人就如耗盡油的燈一樣滅(死)了。所以,加強丹田功的鍛煉,正是像疏通淤塞的河道一樣,疏通經脈,特別是練通周天後前任督氣通以後,真陽氣通,勁蓄力足,不但百病消除,延緩衰老,還能練成上乘武功。
2。問:為什麼叫丹田功?
答:心意拳內功不光叫丹田功,也可叫周天功,或者叫得真法。有的又把此功叫十六把氣功、坐功、卧功、站功、內功四經、貫根八法等。但我們這一派則專練此丹田功,以培植先天元氣,扶持真陽;當煉到氣滿全身,全身鼓盪,上下丹田氣充時,則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有真意時,即可達心意拳的上乘境界。拳譜上說:「精養靈根氣養神,元陽不走得其真,丹田養成千日寶,萬兩黃金不與人」,說明丹田功在心意拳的重要。因丹田是人的元氣之所在,所以叫丹田功。
3.問;煉丹田功先從哪裡入手?
答:首先認清三大奇經。按中華醫學學說人身有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為什麼要認識三大經,哪三大經呢
(1)督脈。督脈是奇經八脈之一,起於尾聞骨端,長強穴後的會圖部,上循脊柱至腦後凹陷中的風府穴,進入腦內,再上巔頂,沿額下行至鼻拄。在人身的背後。督含有總督的意思,「督乃陽脈之海」。「督脈督一身之陽」。一身之陽脈皆會於督脈。
(2)任脈。任脈也是奇經八脈之一,起於中校之下的會陰部,上出毛際的深部,沿腹內上過關元穴到咽喉;再上至頦下,走面部深入眼內。在人的前面。任有擔任的意思,「任脈為陰脈之海」,「任脈任一身之陰」。全身陰經皆會於任脈。此兩脈在人的一前一後,一陰一陽。此兩脈通則形
成一周天通。
(3)帶脈。帶脈也是奇經八脈之一,起於脅下,環繞身軀腰腹部一周。像人的束帶一樣把人束住。認識這三大脈以後,能打通任督脈,即小周天通。我們練心意拳丹田功即先從我介紹的功法(參看(武魂)199;年第一期)從一往後逐一演練。因為雖然此功不出偏,但為能適應東西南北中的五種人的環境、氣候、人體等不同,所以還是按我介紹的步驟練。
4.問:每次練習一式還是九式一次練完
答:按我多年鍛煉的經驗,每次首先練抱丹田,其次再練晃丹田,時間,次數不限。練多練少均可,但每次不能少於36下,否則不出功。有的時間寬余也可一次九式全部做完,有的時間少,可只做其中一二式。這要視自己時間自己掌握。
5.問:抱丹田每次站多久?怎樣收式?
答:抱丹田一法主要是人與天(大自然)進行有益的交流活動。人每天迫於生計匆匆忙忙,思想緊張,肢體疲乏,這就是平常所說會產生一種乏力、僵力。而人要活命又不能不做,所以,在緊張之餘去到河邊、湖沿,或山林樹叢中去放鬆一下思想,舒展一下肢體筋骨,吸進—些新鮮空氣,做「吐故納新」,這就是抱丹田功。每次抱丹田的時間是以思想達到放鬆,似想非想,一切皆空,也就是心情舒暢,不再緊張,不再焦慮即好。此動作不要收式。經過思想凈化,肢體放鬆,此動作就是一無復始的開始,再練其它幾式,即可練功出效。
6.問:轉丹田要求自左向右,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
答:男女有別。男性是以丹田為中心,自左向下,然後再向上,再往左轉,是順時針方向轉。轉36下。女性相反(因為心意弟子女性很少),應自左向右往下再往左上,是逆時針方向,但只轉32下。
7.問:晃丹田怎樣轉法
答:其實只要掌握了男左女右的原則,我想練心意拳的朋友都可想通。功法中已介紹「意守丹田,以丹田為圓中心,以腰部帶動自左向前再向右晃動。這種晃動應是以意領氣,以氣引導帶動身體晃,腰部帶有螺旋力的意境。這種晃動主要是鍛煉入的帶脈。
8。問:操舟田怎麼揉?輕重怎樣掌握?
答:兩手虎口張開形成一個自然圓,兩掌對稱地放·在丹田兩旁,此時丹田穴正好在兩虎口的圓中;兩掌要貼身,但不能按死,而是輕輕地貼身。做圓形轉動時動作也要輕柔,自左向右,路線也是自左向下再向右,是順時針方向,但兩掌虎口圓不能轉到丹田穴的外面去。
9.問:擊丹田的輕重怎樣掌握?
答:心意拳內功功法從第五式開始一般是內功有了一定的功力後才練的。兩臂往後如鳥展翅,要盡力後展,兩手心往上,除拇指外其餘四指盡量往後翻。兩掌回落時要攥拳擊丹田時一船是功力小時用力輕一些,功深時可用力大一些。這要視每人的體質和內功功力而掌握。
10.問:折丹田應多少次,是否也要36次
答:此式在心意拳中既是內功也是技擊動作之一。所以,折丹田時應多練。多練多出功,不能只局限36下。此式如用在技擊上,前撲時兩掌心均向前,每掌五指乍開向前,左掌從右掌上穿前,右掌經右肘下持回,左手掌一直撲到左膝前處。右式也同前,唯動作相反。
11.問:搓丹田要注意哪些?
答:搓丹田不管凳坐式還是盤坐式,均兩手相合,但凳坐式兩手向前搓時像搓繩一樣,但此勢是手脛相摩也,其功仍在丹田部。盤坐式也同;
12。問:噴丹田應怎樣做
答:噴丹田也是技擊動作之一。兩手在胸前交叉時吸氣,一齊向前猛然推出時呼氣。向前推擊時兩掌分開均五指乍開,掌心向前,兩大拇指相距約半尺到八寸。此式因為也是擊人動作,所以,兩掌出掌要看對方的身型而定。
13.問:提舟田左右手高舉,兩足尖掂起怎樣呼吸?
答:此勢不管左右手哪手舉起,足尖掂起,都要有恨天無柄,恨地無環之勁意。即手往上高舉時,就像地上有個環被我握住,能把地拎起來一樣;手往下就像天有個柄被我抓住打墜勁能把天拽下來一樣。手高舉時吸氣,打墜落時呼氣。『這個動作,一般練心意拳的人要多練,多練多出功。就像李元霸以錘擊天,練的是抖絕力,錘從天上掉下來,又要接住,就要有順勢墜落勁。
14.九式做完是否要收式?怎樣收式?
答:關於內功功法的幾個動作,如果光做前四個動作,則不要收式,做完以後即可結束而從事其它工作。唯從第五式擊丹田開始,練完後要:「決斷」或者「虎撲」並發一聲噫這就是雷聲。人就像一台機器一樣,每天鍛煉,運氣就是要把身體修煉好,不然一旦元氣耗盡,就像一台壞了的機器一樣無用了。所以,鍛煉身體就是一種無形的儲蓄,是儲蓄人的機能、生命;保持人的體能,處長人的壽命,以達到天人合一、延年益壽這樣一個目的。
渾圓功源於意拳氣功,意拳氣功源於意拳。
意拳宗師王鄉齋先生,少年時從師於形意拳大師郭雲深先生,得其真傳。後以形意拳為基礎,博採眾長,創立意拳。
王安平先生一九五八年拜王老的入室高足王斌魁先生門下習意拳。通過潛心修煉,深得意拳之精髓,並在技擊和養生治病方面有獨到之處。王安平先生對拳學悉心鑽研,參悟,通過科學的鍛煉方法,能使人集氣功,武功,特異功能於一身。所以王安平先生從一九七二年起都發意拳氣功命名在全國傳功授徒。
渾圓樁是意拳氣功的根基,是修大道的根本,大道包羅萬象,與自然,社會,人生等萬物圓通。王安平先生由一九九六年用「渾圓」二字將意拳氣功改名為渾圓功。
中華渾圓功的特點:簡單易行;不出偏差;上功特快;自然呼吸;鍛煉整體;多種功能;治病范圍廣范,醫療效果顯著。
渾圓功修習者是多煉多受益,少煉少受益。其修習效果就與習練者的練習時間長短有關,不象其它騙人功法說的,你沒有效果是因為你心不誠或悟性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