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G2多技術融合環境下教研活動組織或參與提升總結
摘要 G2多技術融合環境下教學模式創新的提升總結
② 多技術融合教學的基本模式如何選擇
多技術融合教學的基本模式:教師可將做好的課件發布在校園網上,課件根據教學內容組織材料,採用Web技術,利用超鏈接組織教學資源,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方便地找到所需資料。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是中心、是主體,由傳統模式中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成為知識的探索者和學習過程中真正的認識主體。
教學模式概念
在多媒體網路教學進程中,學生有時處於傳遞接受狀態,但更多的時候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主動思考和探索:在情境中自己確立問題,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
在信息化教學模式中,教師的主要作用不是提供信息和知識,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
③ G1多媒體融合存在問題及改進措施
摘要 (一)內容同質:流水線式生產,內容同質化嚴重
④ 如何選擇教學方法與教學策略(五)
以學為主的教學策略主要有三種:支架式教學策略、拋錨式教學策略和隨機進入式教學策略。
關於這三種教學策略教科書上已有很多介紹,這里就不再詳談,我只說點自己的理解。
所謂支架式教學策略俗稱「搭腳手架」,就是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必要的框架、線索、路徑、信息和資源,引導學生根據教師的指引去開展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這些學習「支架」不一定需要一次性提供,而可以根據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依次提供,就像建房子時搭腳手架一樣,要根據房屋建築的高度來逐漸升高。
所謂拋錨式教學策略是指教師應該提出一個真實的問題或案例,讓學生們圍繞著這個問題或案例開展自學、協作與探究。這個問題或案例就如同一個「錨」,起到固定學習活動(船)的中心和范圍的作用,讓所有的學習活動都圍繞著這個「錨」來逐漸展開。支架式教學策略和拋錨式教學策略可以結合起來使用,例如可以先利用拋錨式教學策略啟動一項學習活動,再通過支架式教學策略引導學習活動深入開展。
隨機進入式教學策略是指要從不同時間、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或以不同方式「隨機」地進入同一個學習主題,從而加深對學習主題多層次、多角度、立體化的理解。
上述三種教學策略只是提供了一種粗略的指導學習的思路,具體如何開展需要結合學習內容由教師創造性地發揮。開展教師指導的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和研究(探究)性學習較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法要復雜得多,條件要求要高得多,效果也較難確定。當然,如果開展得好,學生的收獲也較聽課要大得多。所以我說這種活動式教學法是教學法中的「尖端技術」,只宜用於一些合適的課程、合適的內容。如果普遍推廣,不僅成本極高,效果也未見得佳。
何克抗教授針對以教為主和以學為主兩種教學策略各自的優缺點,提出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雙主模式」,這一思想是很好的。但在教學中到底如何理解「主導」與「主體」的關系,拿捏起來比較困難。根據何教授提出的過程模式,我的理解是:雙主模式實際上是在確定教學主題與教學目標、並對學習者進行分析後,加了一個選擇的「樞紐」,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學內容的性質,教師應該決定下面的教學是選擇以教為主還是以學為主。有些情況下應該選擇以教為主,有些情況下應該選擇以學為主。這個思路我也是比較贊成的。
一般來說,在大班教學、時間緊內容多、教學內容屬於結構嚴謹的學科、教學資源不夠豐富、教學條件不太充足、學生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不強、評價體系以考試等傳統方式為主等情況下,宜選擇以教為主;反之,在小班教學、目標比較靈活時間比較充裕、教學內容屬於結構鬆散開放的學科、教學資源豐富、教學條件優良、學生的自主性和自律性較強、評價以作品和論文等多元評價方式為主等情況下,宜選擇以學為主。
至於有些人還提出一種啟發式教學策略,我以為無論是以教為主,還是以學為主,都應該也可以以啟發式教學為主,沒必要專門討論。
⑤ 教師能力提升工程實踐應用案例信息表格式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2-28
⑥ 信息技術2.0A5和G1區別
信息技術2.0A5和G1的區別是:A5比G1更加生動有趣。A5技術支持的課堂導入是通過引入動畫視頻,更形象的去理解課堂內容。G1多技術融合教學的方法和策略,主要使用的工具是圖文結合和文檔形式。
⑦ 怎樣做到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
1、更新教學理念
教師要從思想上更新教學理念,轉變觀念,通過理論學習講座、親身實踐體驗認識到信息技術與學科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將會改變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從而增強教師運用信息技術開展與課堂教學融合的研究和實踐的信心。
2、加強對教師信息技術的培訓
學校要定期組織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培訓。一是培訓教師熟練掌握通用教學軟體(如,PPT和Word等)的使用,並且在此基礎上用好常用的學科軟體;二是提高計算機的操作技能,把計算機作為備課、上課和組織學生的工具;三是對電教設備的使用培訓,讓教師了解設備的性能、用途與使用方法,以便在教學中更好地應用。
3、鼓勵教師鑽研,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堂教學融合的課題研究的進度
課題研究對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相融合的工作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學校要鼓勵教師在這些方面的專題研究,要著重探討融合的方式、方法,探索出一條科學高效的途徑。
(7)g1多技術融合教學方法與策略題目擴展閱讀:
「深度融合」的定義
所謂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就是通過將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合於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來營造一種信息化教學環境,實現一種既能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突出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徵的新型教與學方式,從而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較充分地發揮出來,使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發生根本性變革——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轉變為『主導—主體相結合』的教學結構。
⑧ 信息技術如何與學科各科教學融合進行中
隨著互聯網路時代的到來,在學校的教育中,我們必然會在學科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來檢索、收集、分析、處理所學學科的有關資料,促進該學科的教與學。因此,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不僅有利於提高教學效率,也有助於提高學生信息素養和文化水平。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都應該是高素質、高起點的,能全面適應突飛猛進的科學技術,能綜合運用各種信息技術並有效地進行自主學習。結合現狀談談如何才能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有效融合。
一、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的存在弊端
(一)教師對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認識不到位
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就是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融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但是有些教師認為只要在課堂上運用了多媒體課件教學就是將兩者融合了,這就是在理解上有偏差、不全面。
(二)教師對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的開展存在懶惰、畏懼的心理
信息技術與學科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開展首先需要學科教師不斷探索和研究如何進行有機融合。有些教師不想動,在思想上存在著懶惰的心理;其次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還需要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的支撐,教齡偏大的教師對新技術的使用缺乏信心,便不願使用。
(三)教師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需掌握的技術操作還不足
信息技術是與學科進行融合的工具,如果技術不到位,融合就不能有效順利地進行,對於非信息技術專業的教師而言,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也是他們所面臨的一個實際問題。
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的目標
(一)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
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融合的本質是在先進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的指導下,把以計算機及網路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作為教學環境的創設工具和促進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應用到各學科教學過程中。將各種教學資源、各個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經過組合、重構的方法,相互融合,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傳統教學方法的變革。
(二)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培養學生獲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為學生打好全面、扎實的信息文化基礎,同時應具備對信息內容的批判與理解能力,並能在虛擬的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倫理道德和法律意識。
(三)培養學生掌握信息時代的學習方式
大量的網路信息,改變了人類的學習方式,學習方式從接受式學習轉變為自主性學習、探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和協作性學習。新的學習方式要求學習者必須能夠利用資源自主地進行學習,學會在數字化情境中進行自主發現,學會利用網路通信工具進行協商交流、合作討論;學會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創作平台,進行實踐創造的學習。
(四)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態度
在信息時代中,知識的更新率加快,各學科間相互滲透,出現了更多的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在這種科學技術、社會結構發生劇變的大背景下,要求學習者能夠具有主動汲取知識的態度並能付諸於日常生活實踐中,要能夠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夠自我組織,並能控制整個學習過程,對學習進行自我評估。
(五)要運用創造性思維理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
(六)要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應變能力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信息技術與學科課堂教學之間有效融合的策略
(一)學校領導的重視和支持
學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學校領導的重視與否將直接決定學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高低,決定信息技術與學科課堂教學有效融合程度的強弱。首先,學校要根據應用的需要來進行信息化設備的配備,這是推動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有效融合的重要支持性物理環境;其次要給予行政上的支持,對於在課堂上開展信息技術教學融合方面研究的教師和提供信息技術支持的教師給予政策上的鼓勵。
(二)信息技術與教師專業化發展相結合
1.更新教學理念
教師要從思想上更新教學理念,轉變觀念,通過理論學習講座、親身實踐體驗認識到信息技術與學科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將會改變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從而增強教師運用信息技術開展與課堂教學融合的研究和實踐的信心。
2.加強對教師信息技術的培訓
學校要定期組織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培訓。一是培訓教師熟練掌握通用教學軟體(如,PPT和Word等)的使用,並且在此基礎上用好常用的學科軟體;二是提高計算機的操作技能,把計算機作為備課、上課和組織學生的工具;三是對電教設備的使用培訓,讓教師了解設備的性能、用途與使用方法,以便在教學中更好地應用。
3.鼓勵教師鑽研,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堂教學融合的課題研究的進度
課題研究對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相融合的工作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學校要鼓勵教師在這些方面的專題研究,要著重探討融合的方式、方法,探索出一條科學高效的途徑。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的主陣地,只有抓好
⑨ 在學習了G1多技術融合教學方法中取得的成果和疑惑
摘要 通過這次學習,我學習到了教學領域里的很多先進理念,受益匪淺,結合課堂教學作了一些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