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顆粒分析校正項目及方法百度

顆粒分析校正項目及方法百度

發布時間:2022-07-30 02:55:57

㈠ PLD-0201顆粒度分析儀應該怎麼校準

目前顆粒計數器的校準與檢定非國家強制項目,主要以生產廠家建議,使用單位維護為主。
PLD-0201應該正常的校準是建議可以6~18個月的,你可以和生產廠家聯系一下。

㈡ 目前常採的粒度分析方法哪些

測粒度分布的有:篩分法、沉降法、激光法、電感法(庫爾特)。
測比表面積的有:空氣透過法(沒淘汰)、氣體吸附法。
直觀的有:(電子)顯微鏡法、全息照相法。

顯微鏡法(Micros)
SEM、TEM;1nm~5μm范圍。
適合納米材料的粒度大小和形貌分析。

沉降法(Sedimentation Size Analysis) 沉降法的原理是基於顆粒在懸浮體系時,顆粒本身重力(或所受離心力)、所受浮力和黏滯阻力三者平衡,並且黏滯力服從斯托克斯定律來實施測定的,此時顆粒在懸浮體系中以恆定速度沉降,且沉降速度與粒度大小的平方成正比。10nm~20μm的顆粒。

光散射法(Light Scattering)
激光衍射式粒度儀僅對粒度在5μm以上的樣品分析較准確,而動態光散射粒度儀則對粒度在5μm以下的納米樣品分析准確。

激光光散射法可以測量20nm-3500μm的粒度分布,獲得的是等效球體積分布,測量准確,速度快,代表性強,重復性好,適合混合物料的測量。
利用光子相干光譜方法可以測量1nm-3000nm范圍的粒度分布,特別適合超細納米材料的粒度分析研究。測量體積分布,准確性高,測量速度快,動態范圍寬,可以研究分散體系的穩定性。其缺點是不適用於粒度分布寬的樣品測定。
光散射粒度測試方法的特點
測量范圍廣,現在最先進的激光光散射粒度測試儀可以測量1nm~3000μm,基本滿足了超細粉體技術的要
光散射力度測試遠離示意圖
求。
測定速度快,自動化程度高,操作簡單。一般只需1~1.5min。
測量准確,重現性好。
可以獲得粒度分布。

激光相干光譜粒度分析法
通過光子相關光譜(PCS)法,可以測量粒子的遷移速率。而液體中的納米顆粒以布朗運動為主,其運動速度取決於粒徑,溫度和粘度等因素。在恆定的溫度和粘度條件下,通過光子相關光譜(PCS)法測定顆粒的遷移速率就可以獲得相應的顆粒粒度分布。
光子相關光譜(pcs)技術能夠測量粒度度為納米量級的懸浮物粒子,它在納米材料,生物工程、葯物學以及微生物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優點是可以提供顆粒大小,分布以及形狀的數據。此外,一般測量顆粒的大小可以從1納米到幾個微米數量級。
並且給的是顆粒圖像的直觀數據,容易理解。但其缺點是樣品制備過程會對結果產生嚴重影響,如樣品制備的分散性,直接會影響電鏡觀察質量和分析結果。電鏡取樣量少,會產生取樣過程的非代表性。
適合電鏡法粒度分析的儀器主要有掃描電鏡和透射電鏡。普通掃描電鏡的顆粒解析度一般在6nm左右,場發射掃描電鏡的解析度可以達到0.5nm。
掃描電鏡對納米粉體樣品可以進行溶液分散法制樣,也可以直接進行乾粉制樣。對樣品制備的要求比較低,但由於電鏡對樣品有求有一定的導電性能,因此,對於非導電性樣品需要進行表面蒸鍍導電層如表面蒸金,蒸碳等。一般顆粒在10納米以下的樣品比較不能蒸金,因為金顆粒的大小在8納米左右,會產生干擾的,應採取蒸碳方式。
掃描電鏡有很大的掃描范圍,原則上從1nm到mm量級均可以用掃描電鏡進行粒度分析。而對於透射電鏡,由於需要電子束透過樣品,因此,適用的粒度分析范圍在1-300nm之間。
對於電鏡法粒度分析還可以和電鏡的其他技術連用,可以實現對顆粒成份和晶體結構的測定,這是其他粒度分析法不能實現的。

㈢ 粉體顆粒分布常用檢測方法有哪些

大概有以下幾種方法: 1、篩分法,這個通過查看篩餘量,過篩率等來判斷粉體粒度的分布,優點是成本低,缺點是只能給出點的粒徑,不能給出全部粉體的粒度分布。 2、沉降法,一般是利用斯托克原理,通過懸浮液體客戶的在重力作用下的沉降速度來判定顆粒的大小。可以給出粒度分布表等,但對於粒徑較小的顆粒,沉降速度比較慢,測試耗時較多。 3、激光散射法,目前使用較多,比較適合測試粒度分布較寬的粉體,測試成本相對較高,儀器價格從國產的幾萬元到國外的幾十萬元不等。更多相關問題,可關注<粉體圈>網路

㈣ 顆粒分析試驗的成果整理

1、試樣顆粒粒徑按斯托克斯公式(1-3)計算,d 為土顆粒粒徑,mm; 為水的動力粘滯系數(kPa·s×10-6 );Gs為土粒比重;Gwt為 tºC 時水的比重;ρwt為4ºC時純水的密度,g/cm3;L為土粒下沉距離,cm;t 為土粒下沉時間,s;g為重力加速度(cm/s2 );A為粒徑計算系數,與懸液溫度和土粒比重有關,可由表1-3查得。 2、小於某粒徑的試樣質量占試樣總質量的百分比可按式(1-4)或式(1-5)計算: ,X為小於某粒徑的試樣質量的百分比,%;ms為土樣干質量,g;CG為土粒比重校正值, 查表1-2;R 為甲種密度計讀數;mt為懸液溫度校正值,查表1-1;n為彎液面校正值;DC為分散劑校正值。 (2)乙種比重計,GC 為土粒比重校正值,查表1-2;R為乙種密度計讀數;tm為懸液溫度校正值, 查表1-1;n為彎液面校正值;DC 為分散劑校正值;Vx為懸液體積(=1000mL);ρw20為 20℃時純水的密度,取0.9982g/cm3 。 3、在半對數坐標上繪制顆粒大小分布曲線,求不均勻系數Cu和曲率系數Cc,說明該土的均一性。 必須指出的是, 當試樣中既有小於0.075mm的顆粒, 又有大於0.075mm的顆粒, 需進行密度計法和篩析法聯合分析時, 應考慮到小於0.075mm的試樣質量占試樣總質量的百分比, 即應將按式(1-4)或式(1-5)所得的計算結果, 再乘以小於0.075mm的試樣質量占試樣總質量的百分數, 然後再分別繪制密度計法和篩析法所得的顆粒大小分布曲線, 並將兩段曲線連成一條平滑的曲線。 4、填寫試驗報告。

㈤ 粒度分析

粒度與搬運流體的性質及其力學特徵密切相關,它是判別環境的標志之一。目前國際上應用最廣的粒度分級標準是伍登-溫德華粒級。它是以1mm作為基數乘以或除以2來分級的。後經克倫賓將其轉化為φ值。轉換公式為:

φ=-log2d

式中:d為毫米直徑值。形成一個以1為基數,2為公比數的等比級數列。如表4-3所示。

表4-3 伍登-溫德華φ值粒度標准

*有些分界點記為0.05mm;**有些分界點記為0.005mm

沉積物粒度測量方法,主要包括放大鏡、照片分析、篩析、沉降分析、顯微鏡下粒度分析等方法。針對不同的顆粒選擇適用的方法進行測量,其中,礫石等顆粒級別較大的多用皮尺或測量規直接測量,用量筒測礫石的體積。可松解或疏鬆的細、中碎屑岩多採用篩析法。粉砂及黏土岩常用沉降法、流水法等方法測量。固結的無法松解的岩石多採用顯微鏡下粒度分析。不同的方法測出的結果,略有差別,需校正後才能互用,其中沉降粒徑和篩析粒徑之間的偏差小於或等於0.1φ,可以直接互用。但薄片顯微鏡下分析粒徑,因存在切片效應,需經過弗里德曼(1962)所提出的粒度的回歸校正方程:

D=0.3815+0.9027d

式中:D為校正後的篩析粒徑,d是薄片中測定的視長徑,均為φ單位。進行校正後才能與篩析法的結果相互用,一般校正後的平均粒徑最大偏差一般不超過1/4φ單位。

此外,在粒度測量中雜基校正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其方法是:顯微鏡測至7φ,測定或估出雜基含量。取其2/3~1/2為校正值,假定為Δ,將各累計頻率乘以(100-Δ),重新繪曲線。對於弱固結岩石,可用同一標本既做篩析也作薄片分析,通過實驗求出校正系數(100-Δ)的數值。

粒度分析的結果可獲取到大量的測值,這種大量的數字資料要用統計的方法加以處理,才能推斷其與流體力學性質和沉積環境之間的關系。主要的方法是:根據資料做出一些圖件,從這些圖件上做定量的解釋分析。或者直接通過計算,統計參數。兩種方法各有優劣,往往需綜合分析利用。

粒度分析圖主要包括直方圖、頻率曲線圖和累積曲線圖(累積百分含量圖)。其中最常用的是累積百分含量圖,是由維希爾(1969)根據采自現代和古代不同環境內的1500個樣品測得的粒度數據,以粒徑(φ值)為橫坐標,以累積概率值為縱坐標,用來表現大於一定粒級的百分含量統計圖。他通過分析得出了沉積物搬運方式與粒度分布之間的關系,以及一些環境的概率圖模式(圖4-1)。

圖4-1 搬運方式與粒度分布的關系

(據Visher,1969)

沉積物的粒度一般不是表現為單一的對數正態分布,因此,在概率分布圖上總是表現為幾個相交的直線段。每個直線段是不同搬運方式產生的響應。主要包括牽引負載、跳躍負載和懸浮負載三種。其中,懸浮負載的顆粒一般很細,粒徑在0.1mm左右,其負載顆粒的粗細變化取決於介質的擾動強度,在概率圖上的右上角形成懸浮次總體;跳躍負載是指靠近河床底部層,通過在動盪的水中或流水中對顆粒進行分選,粒徑一般在0.15~1.0mm之間,往往是沉積樣品中分選最好的組分,在概率圖的中部形成跳躍次總體,其不是一個粒度總體,而是由兩部分組成,如海灘砂;底部牽引負載是粗粒組分,因顆粒粗而在地面上滾動,形成的滾動次總體位於圖的左下方。沉積物因粒徑大小和分選性的不同,經歷了不同的搬運方式,在累積概率圖上形成了不同的次總體直線。直線的不同斜率代表不同的分選性,斜率越大代表分選越好,一定的粒度分布區間和斜率,表明不同的次總體具有一定的平均粒徑和標准偏差。各直線段的交點稱為交截點,有的樣品在兩個粒度次總體間有混合帶,在圖上表現為兩線段圓滑接觸。

大量的粒度數據通過計算獲得各種分析參數後,往往也通過作圖來進行定量分析,最常用的是弗里德曼(1961,1967)通過對現代海洋與河流、湖灘沉積所做的粒度分析,用粒度參數離散圖(採用10種粒度參數,作出19種圖)來區分河流與海(湖)灘沉積。離散圖能夠把不同成因的砂區別開來,是由於不同成因的砂具有不相同的結構參數。

此外,C-M圖也是另外一種常用的圖版(圖4-2),它是應用每個樣品的C值和M值繪成的圖形,由Passega(1957,1964)所提出。其中,C值是累積曲線上顆粒含量1%處對應的粒徑,M值是累積曲線上50%處對應的粒徑。C值與樣品中最粗顆粒的粒徑相當,代表了水動力攪動開始搬運的最大能量;M值是中值,代表了水動力的平均能量。該圖版對於每一個樣品都可以用其C值和M值,在以C值為縱坐標,以M值為橫坐標的雙對數坐標紙上投得一個點,研究沉積地層包含的由粗至細的全部粒度結構類型樣品在圖紙上會投得一個點群。根據點群的分布繪出的圖形形態、分布范圍,以及圖形與C-M基線的關系等特點,與已知沉積環境的典型C-M圖進行對比,再結合其岩性特徵,從而對該層沉積岩的沉積環境做出判斷。

圖4-2 牽引流的C-M圖像及粒度類型

(據Passega,1964)

在C-M圖中,Ⅰ,Ⅱ,Ⅲ,Ⅸ 段表示C>1000μm,Ⅳ,Ⅴ,Ⅵ,Ⅶ,Ⅷ段表示C<1000μm。1表示牽引流沉積,2表示濁流沉積,「T」代表靜水懸浮沉積。「S」形圖是以河流沉積為例的完整C-M圖,可劃分為N—O—P—Q—R—S段。其中從左至右:

N—O段基本上由滾動顆粒組成,C值一般大於1mm(1000μm),常構成河流的砂壩礫石堆積物。

O—P段是滾動物質與間歇懸浮物質(跳躍)混合,物質組分中滾動組分與懸浮組分相混合。C值一般大於800μm,但由於滾動組分中有懸浮物質的參加,從而使M值有明顯的變化。C值稍微變化即會使M 值發生重大改變,即粒度分布極不對稱,粗細首尾不均。

P—Q段是以間歇懸浮質為主,粗粒滾動質減少。由上游至下游C值變化而M值不變,說明隨著流體搬運能力的減弱,越向下游滾動組分的顆粒越小。但由於滾動顆粒的數量並不多,因此M值基本不變。P點附近的C值以Cr表示,它代表著最易作滾動搬運的顆粒直徑。

Q—R段為遞變懸浮段,沉積物的特點是C值與M值相應變化,顯示出與C=M線平行的結果,主要搬運方式為遞變懸浮搬運,懸浮物質組分在流體中由下向上粒度逐漸變細,密度逐漸變低。它一般位於水流底部,常是由於渦流發育造成的。該段C的最大值以Cs表示。

R—S段為均勻懸浮段,是粒徑和密度不隨深度變化的完全懸浮,隨著M值向S端逐漸變小,C值基本不變,最大C值即Cu,它代表均勻懸浮搬運的最大粒級。搬運方式常是遞變懸浮之上的上層水流搬運,不受底流搬運分選,物質組成主要為粉砂和泥質混合物,最粗的粒度為細砂。表示在河流中從上游至下游沉積物的粒度成分變化不大,只是粗粒級含量相對減少。

C-M圖也可用來研究水深、分選性、古流速和碎屑岩分類等,它是一種多功能綜合圖。

㈥ 粒度分析方法

粒度分析方法視碎屑岩顆粒大小和岩石緻密程度而異。

1.礫岩的粒度分析方法

礫岩的粒度分析主要在野外進行,一般採用篩析和直接測量兩種方法。對膠結不太堅固的礫石和疏鬆的礫石層,先用孔徑為10 mm和1 mm的篩子過篩,小於1 mm的基質和膠結物,可帶回室內進行再細分;10~1 mm的細礫部分若是含量多且差異大者,要用篩析方法進行細分;10 mm以上的礫石,一般在野外用尺子直接測量,然後將各粒級的礫石分別稱重,記錄於粒度分析表中。采樣過程中應選擇有代表性的取樣地點,而且樣品質量不少於25~30 kg,否則誤差就會相當大。對於膠結堅固的礫岩,可在風化帶上進行粒度測量;或采標本回室內,先進行膠結處理,將礫石分開,再進行粒度測量。

2.砂岩和粉砂岩的粒度分析方法

砂岩和粉砂岩的粒度分析常採用篩析法、沉速法和薄片法,常用的沉速法有阿茲尼法、沙巴寧法和羅賓遜法等。篩析法和沉速法適用於未固結的疏鬆岩石,如粗碎屑岩一般只用篩析法;而中—細粒碎屑岩由於常常含有較多的粉砂和黏土,常將沉速法與篩析法結合使用。薄片法主要用於固結堅硬的岩石。一般來說,篩析法適用於大於0.25 mm的顆粒,亦可用於大於0.1 mm的顆粒,而沉速法適用於小於0.25 mm的顆粒。

3.顆粒粒級的劃分

一般採用伍登-溫德華標准,它是以毫米為單位的一種分類方案,後來克魯賓(1934)提出了一種對數換算(表3-1),稱其為Φ值:

沉積學原理

其中,D為顆粒直徑。

表3-1 粒級劃分標准對比表

4.薄片粒度分析

篩析法只適用於現代沉積的沙和古代固結疏鬆的砂岩,對不能松解的砂岩不再適用。固結的岩石,特別是硅質膠結岩石的粒度分析,只能在薄片內進行。薄片粒度分析的精度較篩析法差,因薄片內計算的顆粒比篩析的量少得多,同時分析速度慢,分析結果不能與篩析法直接對比。下面簡單介紹一下薄片粒度分析的方法,薄片的制備與普通岩石薄片的制備方法相同,疏鬆的砂岩用膠浸煮後磨片。用作粒度分析的薄片要稍大些(3.0 cm×2.0 cm),尤其是粗粒砂岩,以便在薄片內可測量到足夠的顆粒數。用作磨製薄片的標本,必須在所採集的岩層內是有代表性的。

(1)在薄片上測定粒度的方法

在薄片上採用什麼方法選擇欲測量的顆粒稱為抽樣方法,一般常用的系統抽樣方法為點計法和線計法,此外,還有一種方法為帶記法。

點計法 常用有網格的目鏡進行測量,每一方格的邊長應大於薄片中顆粒的最大視直徑,應用機械台使薄片通過顯微鏡視域,測量網格結點所觸遇的顆粒粒徑(圖3-1)。

線計法 用機械台在垂直目鏡微尺的方向移動薄片,凡為十字絲豎絲觸遇的顆粒都要測量。量完一行,平行橫絲將薄片移動一定距離,再按上述方法測量,一直測到足夠的顆粒為止。測線間隔要大於薄片內顆粒的最大視直徑(圖3-2)。

不同抽樣方法所得出的結果不同,線計法測量時,與測線相交的顆粒的概率與測線垂直方向上的顆粒直

圖3-1 薄片粒度分析的點計法

徑成比例;點計法測量時,與點相遇的顆粒的概率與顆粒的可見表面積成比例。

帶計法 將薄片放在機械台上,固定橫坐標,使薄片垂直目鏡微尺慢慢移動,凡是顆粒中心在目鏡微尺一定讀數之間的顆粒,都要按大小分類計數(圖3-3)。這個帶的寬度應等於或大於樣品內顆粒的最大視直徑。有人通過實驗證明,帶計法測得的結果最近似於樣品內真正的粒度分布。

圖3-2 薄片粒度分析的線計法

圖3-3 薄片粒度分析的帶計法

由於不同抽樣方法所得的結果不能直接對比,因而不同的樣品要用統計方法比較的話,必須在每個細節上使用同樣的抽樣方法和測定方法。最後,將測得結果填入薄片粒度統計表(表3-2)。

表3-2 薄片粒度統計表

(2)各種測定直徑的對比與換算

用粒度資料解釋沉積環境的工作開始於對現代沉積物的研究。對於古代岩石的沉積環境分析,也可藉助於岩石粒度分析同現代沉積物粒度分析加以比較。

現代沉積物的粒度分析一般採用常規篩析法,所得結果為不同粒度的顆粒質量百分比。而古代岩石目前大部分只能用薄片分析法,所得結果為不同粒度的顆粒數百分比。兩者不能直接對比,如果需要對比則必須進行換算。即使在同一方法中,也只能進行統計對比,絕不能進行單顆粒對比。

篩析直徑與沉速分析直徑之間,平均值偏差<0.1Φ,兩種方法一般不經換算可以互相使用,但在精確研究工作中則必須換算。薄片分析視直徑與篩析直徑之間的偏差可達到0.25Φ或更大,在任何情況下均不可互用或直接對比。將視直徑換算為篩析直徑的方法很多,其中G.M.Friedman通過統計分析進行的線性回歸換算較為簡便、准確,任意粒度的回歸換算方程為

沉積學原理

式中:D是換算後的篩析直徑;d是薄片中測定的視長直徑,均以Φ值計。經換算後,換算值同實際篩析值的平均直徑最大偏差一般不超過0.25Φ,這個精度高於0.25Φ分組間隔,可滿足一般沉積學研究。

對於切片視直徑與真直徑的對比,根據實驗可知,等直徑的球狀集合體的切面上所測得的視直徑平均值為真直徑的0.765倍,即在顆粒集合體的切片中,顆粒視直徑平均值小於真直徑,這種現象稱為切片效應。

(3)薄片粒度測量的要求

粒度測量是粒度分析的基礎,故對其測量要求很高,而測量工作卻非常煩瑣、效率很低。薄片粒度分析是研究固結樣品的唯一方法,可使用偏光顯微鏡和掃描電子顯微鏡。近年來出現的圖像分析儀使薄片粒度分析基本實現自動化,效率大為提高。薄片統計數據為顆粒數。

在沉積環境研究中使用薄片粒度分析時,對岩石樣品的基本要求是:砂岩中石英碎屑含量應大於70%,至少石英和長石含量要大於70%,溶蝕交代與次生加大現象越弱越好,切片方向可垂直層面或平行層面,隨研究目的和要求的精度而定。在碳酸鹽岩研究中,取樣密度可達1 點/cm,可平行紋層切片。測定時一般採用線計法抽取顆粒,凡在線上的顆粒都要測量,不能有任何主觀取捨,每個薄片計200~500顆粒即可,碳酸鹽岩需測1000顆粒以上。

在薄片內,需要測定多少顆粒才能代表全薄片的粒度分布,這在開始分析之前必須確定。測定的顆粒太少,不能代表薄片內的粒度分布;測定的顆粒太多,又會浪費時間,而且對精確度無所增益。根據砂岩樣品的實驗,分別測量100、200、300、400、500顆粒,繪制粒度累積頻率曲線,從計數400顆粒起,粒度累積曲線的形狀基本保持不變,因而可確定薄片內計數400~500顆粒是達到精度要求的最小計數。

薄片分析視直徑換算成篩析直徑時,還要考慮「雜基」的存在。薄片分析若不做雜基校正,往往無懸浮總體尾端,而是跳躍總體直接穿過3~4Φ的截點呈直線延伸,不出現轉折,在平均值小於2Φ的中細砂岩、粉砂岩中經常出現這種情況,這是因為4~7Φ的顆粒細小,被測機會增多,或者全被歸並到4.5Φ或5Φ的顆粒而造成細粒數增加,實質上是一種統計截尾效應(截尾點不同,其分布也不同)(圖3-4)。

圖3-4 截尾效應

雜基校正的方法是將顯微鏡調至6Φ後測定或估計出雜基含量。薄片雜基量由於切片效應和成岩後生作用,值一般偏高,取其2/3~1/2為校正值,假定為Δ,將各累積頻率乘以(100—Δ),重新繪一曲線。對於弱固結岩石,可用同一標本既做篩析,又做薄片分析,通過實驗求出校正系數(100—Δ)的數值。

㈦ 顆粒分析試驗的基本原理

密度計法是依據斯托克斯(Stokes)定律進行測定的。當土粒在液體中靠自重下沉時,較大的顆粒下沉較快,而較小的顆粒下沉則較慢。一般認為,對於粒徑為0.2~0.002mm的顆粒,在液體中靠自重下沉時,作等速運動,這符合斯托克斯定律。密度計法是靜水沉降分析法的一種,只適用於粒徑小於0.075mm的土樣。
密度計法,是將一定量的土樣(粒徑<0.075mm)放在量筒中,然後加純水,經過攪拌,使土的大小顆粒在水中均勻分布,製成一定量的均勻濃度的土懸液(1000mL)。靜止懸液,讓土粒沉降,在土粒下沉過程中,用密度計測出在懸液中對應於不同時間的不同懸液密度,根據密度計讀數和土粒的下沉時間,就可計算出粒徑小於某一粒徑d(mm)的顆粒占土樣的百分數。 用密度計進行顆粒分析須作下列三個假定: 1、斯托克斯定律能適用於用土樣顆粒組成的懸液。 2、試驗開始時, 土的大小顆粒均勻地分布在懸液中。 3、所採用量筒的直徑較比重計直徑大得多。

㈧ 油品顆粒度分析方法有哪些

得利特(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為您解答:油品顆粒度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光學法、電容法、電磁法和顯微圖像分析法。其中,光學檢測法因其靈敏度高、檢測速度快和顆粒形狀分析能力強,被廣泛應用於微小顆粒的計數檢測。光阻法是光學檢測方法中廣泛檢測和發展的一種顆粒計數測量方法。國內外許多知名儀器製造商已經推出了基於光阻法原理的液體顆粒計數儀器。光散射法也是兩相流中顆粒物質檢測的常用方法之一。例如,光散射法用於測量空氣和油中的顆粒等。與光阻法對光源光束直徑和樣品池大小的嚴格要求相比,光散射法對光束直徑的要求要低得多,其測量區域被定義為柔性的,更便於在線測量。

㈨ 塑料顆粒的檢驗標准及方法

塑料及塑料產品通常需要進行如下性能檢測:
1- 物理化學性質;
1.1密度和相對密度: 通常採用浸漬法,常見檢測標准包括ISO 1183,ASTM D792 ,ASTM D1505,GB/T 1033。
1.2吸水性:試樣在經過下燥後,在規定的試樣尺寸、規定的溫度、規定的浸水時間下的吸水量。常見檢測標准包括ISO 62,ASTM D570,GB/T 1034。
1.3 耐化學葯品性:塑料耐酸、耐鹼、耐溶劑和其他化學品的能力。常見檢測標准包ISO 175,ASTM D543, GB/T 11547。

2- 力學性能,也稱機械性能;
塑料力學性能常用的檢測項目包括:
2.1 拉伸性能:拉伸彈性模量;拉伸強度;斷裂伸長率;泊松比。常見檢測標准包括ISO 527,ASTM D 638,GB/T 1040-2006;
2.2 彎曲性能:彎曲彈性模量;彎曲強度。常見檢測標准包括ISO 178,ASTM D790,GB/T 9341
2.3 壓縮性能:壓縮彈性模量;壓縮強度。常見檢測標准包括ISO 604,ASTM D695,GB/T 1041;
2.4 撕裂性能:撕裂強度。常見檢測標准包括ISO 6383,ASTM D1004,GB/T 16578。
2.5 摩擦和摩損。常見檢測標准包括ISO 8295;ISO 5470,ASTM D1044,GB/T 3960,GB/T 19089,GB/T 5478。
2.6 剪切性能:剪切強度。常見檢測標准包括ISO 6721―2,5,ASTM D5279。
2.7 抗沖擊性能:簡支梁;懸臂梁;落錘;落球;儀器化落鏢法;拉伸沖擊。常見檢測標准包括ISO 180,ASTM D256,GB/T 1843;ISO 179,GB/T 1043;ISO 6603,ASTM D3763;ASTM D 3420,GB/T 8809。
2.8 硬度:球壓痕;布氏硬度;洛氏硬度。常見檢測標准包括ISO 2039,ASTM D785, GB/T 2411,GB/T 3398,GB/T 9342。
2.9 粘接性能。常見檢測標准包括ISO 15509,ASTM D 3164,ASTM D3163,GB/T 16276。
2.10 耐疲勞性。ISO 13586-1,ASTM D5045。
2.11 蠕變和應力鬆弛。常見檢測標准包括ISO 899-1/-2, ASTM D2990。
3- 熱性能;
3.1 熔體質量流動速率(MFR)和熔體體積流動速率(MVR),常見檢測標准包括ISO 1133,ASTM D 1238,GB/T 3682;
3.2 維卡軟化點(VST);常見檢測標准包括ISO 306,ASTM D1512,GB/T 1633;
3.3 熱變形溫度(HDT);常見檢測標准包括ISO 75,ASTM D 648,GB/T 1634;
3.4 玻璃化轉變溫度和熔點(結晶行為)(DSC);常見檢測標准包括ISO 11357,ASTM D3417,GB/T 19466;
3.5 熱膨脹系數(TMA);,常見檢測標准包括ISO 11359,ASTM E 831,GB/T 1036;
3.6 動態力學性能(DMA);,常見檢測標准包括ISO 6721。
3.7 熱失重(TG);,常見檢測標准包括ISO 11358。
3.8 脆化溫度;,常見檢測標准包括ISO 974,ASTM D746,ASTM D1790,GB/T 5470。
3.9 流變行為:常見檢測標准包括:轉矩流變儀(ASTM D3795),毛細管流變儀(ISO 11443,ASTM D3835), 旋轉流變儀(ISO 6721-10,ASTM D4440)。

4- 電性能;
4.1 體積電阻率,常見檢測標准包括 IEC 60093,ASTM D257,GB/T 1410;
4.2 介電強度,常見檢測標准包括IEC 60243,ASTM D 149;
4.3 介電常數,常見檢測標准包括IEC 60250,ASTM D150,GB/T 1409;
4.4 介質損耗因數,常見檢測標准包括IEC 60250,ASTM D150,GB/T 1409。

5- 耐老化性能;
5.1 實驗室光源曝露,常見檢測標准包括ISO 4892 ,GB/T 16422;
5.2 大氣自然暴露,常見檢測標准包括ISO 877,ASTM D1435,GB/T 3681;
5.3 熱空氣暴露,常見檢測標准包括GB/T 7141;
5.4 濕熱暴露 ,常見檢測標准包括ISO 4611,GB/T 12000。

㈩ 液壓油顆粒度分析儀應該怎麼校準,原理是什麼

一般需要6到18個月校準一次,利用的ISO11171或者ISO4402。

本儀器採用英國普洛帝核心技術—「光阻測量顆粒」,並採用油液行業經典方法NAS1638和ISO4406,並可根據用戶的要求,內置用戶所需多種標准。
引用精密柱塞泵和超精密流量電磁控制系統,實現進樣速度恆定和進樣體積精確的雙控制,取樣量1ml~無限大隨意設定,准確無誤。
感測器採用普洛帝經典「光阻測量顆粒」專用感測器,更加適合於NAS1638和ISO4406。
內置閾值、粒徑曲線和脈沖阻值,可設定通道粒徑值。
集成式自動取樣倉,內設壓力測量系統,可實現正/負壓,使儀器可實現樣品脫氣和高粘度樣品的檢測。
採用大屏幕液晶顯示,觸摸屏菜單操作,鍵盤、觸摸雙輸入,外形美觀功能及全。
數據處理功能豐富;可根據標准給出油液等級,繪制分布直方圖等。
內置操作系統和微型列印機,無需外接電腦和列印機可直接測試和列印。
具有標准串列RS232口,可外接計算機存儲檢測結果,方便數據分類、檢索。
可按GB/T18854-2002(ISO11171-1999、JJG066-95)等標准進行標定、校準。
根據客戶要求可有償提供國家級顆粒度計量測試站「中國航空工業顆粒度計量測試站」國防科技工業顆粒度一級計量站效驗報告。
提供行業獨有的「OIL17服務星」 簽約式服務,365天無憂使用。

閱讀全文

與顆粒分析校正項目及方法百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玉米和仙人掌的食用方法 瀏覽:967
手機種子下載方法 瀏覽:833
北京兒童多動症治療方法 瀏覽:719
快速畫圓的封口方法 瀏覽:677
手錶鋼化膜怎麼貼方法 瀏覽:471
機械盒子連接方法 瀏覽:554
如何在大學生活中獲益的方法 瀏覽:161
廚房鋼架安裝方法視頻 瀏覽:207
鑽石怎麼折立體方法圖解 瀏覽:308
6歲兒童專注力訓練方法 瀏覽:715
魅族鬧鍾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85
道教改名快速轉運的方法 瀏覽:199
內存卡不夠怎麼辦用什麼方法 瀏覽:486
用肉皮做皮凍方法視頻 瀏覽:142
科比不眨眼鍛煉方法 瀏覽:353
正規減肥方法有哪些 瀏覽:856
如何快速祛痘印的小方法 瀏覽:76
胱氨酸的檢測方法 瀏覽:737
57x7的正確計算方法 瀏覽:887
雀斑怎麼治療適合的方法 瀏覽: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