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弗洛伊德所創的精神分析法主要內容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包括兩方面基礎理論
第一是人格結構,把人分成現實的自我,道德的超我,慾望的本我三個部分,把思維分成潛意識,前意識和意識三個空間。並通過這三個部分在三個空間中的轉化移動來解釋神經症的發病機理。
第二是性本惡的人性論,弗洛伊德的經典精分的弊病是泛性論,其中直到現在仍在應用的就是兒童的性慾發展階段理論,即從出生開始,兒童的性慾敏感帶從口腔到肛門到生殖器官的轉化過程,當期間出現問題時,就形成了心理能量的固著。這就是解釋神經症的另一個發病機理。
以上兩個發病機理分別從自我意識和環境教育的角度闡述了神經症的病理,並分別引出了壓抑和心理能量(學名力比多)固著的概念。
這兩個理論和兩個核心概念就是經典精分的主要內容,其它內容都是它們的衍生理論。
⑵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的主要觀點
精神層次、人格結構、性本能、釋夢理論和防禦機制都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主要觀點。
精神層次:該理論是闡述人的精神活動,包括慾望、沖動、思維,幻想、判斷、決定、情感等等、會在不同的意識層次里發生和進行。不同的意識層次包括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無意識)三個層次,好像深淺不同的地殼層次而存在,故稱之為精神層次。
釋夢理論:弗洛伊德認為人類的心理活動有著嚴格的因果關系,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的,夢也不例外,絕不是偶然形成的聯想,而是慾望的滿足。夢是通向潛意識的一條秘密通道。通過對夢的分析可以窺見人的內部心理,探究其潛意識中的慾望和沖突。通過釋夢可以治療神經症。
防禦機制:心理防禦機制是自我的一種防衛功能,很多時候,超我與原我之間,原我與現實之間,經常會有矛盾和沖突,這時人就會感到痛苦和焦慮,這時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覺之中,以某種方式,調整一個沖突雙方的關系,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禦機制。它包括壓抑、否認、投射,退化、隔離、抵消、轉化、合理化、補償、升華、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種形式。
佛洛伊德
S.弗洛伊德(Freud,Sigmund 1856-1939) 猶太籍精神病醫生,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生於現屬捷克的摩拉維亞的弗賴堡,1873年入維也納大學學醫,1881年獲醫學博士學位。1882年與精神病學家J.布洛伊爾合作,用催眠術醫治並研究癔病。1885年和1886年間,先去巴黎就學於J.M.沙可,後赴南錫參觀催眠療法。回維也納後認識到催眠療法的局限性,1895年後改用自己獨創的精神分析或自由聯想法,以挖掘患者遺忘了的特別是童年的觀念和慾望。在治療過程中,他發現患者常有抗拒現象,認識到這正是慾望被壓抑的證據,因而創立了他的以潛意識為基本內容的精神分析理論。初期概念有防禦、抗拒、壓抑、發泄等。在臨床治療時患者還出現了對醫生的「移情」現象,從而認為人的神經活動大都以性慾為基礎,被壓抑的慾望絕大部分是屬於性的,性錯亂是產生神經症的根本原因。1909年應美國克拉克大學校長、著名心理學家S.霍爾邀請,與榮格等赴美國參加該校20周年校慶紀念,並與美國著名心理學家W.詹姆斯、E.B.鐵欽納、J.Mck.卡特爾等晤面。發表了以精神分析為主題的演講,聲名遠揚。回國後,他的一些弟子A.阿德勒、C.G.榮格和O.蘭克反對他的泛性論,先後背離他而自立門戶。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他不斷修訂和發展自己的理論,提出了自戀、生和死的本能及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三分結構論等重要理論,使精神分析成為了解全人類動機和人格的方法。30年代他的理論登峰造極。1930年被授予歌德獎金。1936年壽辰時,榮任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他在最後16年曾與口腔癌作斗爭,堅持工作。在納粹分子的脅迫下,1938年被迫離開維也納去倫敦。1939年9月23日在倫敦死於癌症。主要著作有:《夢的解析》、《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學》、《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引論新編》、《弗洛伊德自傳》。
佛洛伊德(Freud,Sigmund 1856~1939)
奧地利精神病醫師,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
1856年5月6日出生於摩拉維亞,4歲時舉家遷居維也納,
在那裏生活了將近80年。
父親雅各布不但是不得志的羊毛商,而且也是個極其
專橫的人,佛洛伊德出生時,他已經是40歲。母親是父親
的第二任妻子,當時才20歲,佛洛伊德是他母親所生的6
個孩子中的第一個。雅各布的第一任妻子,生了2個兒
子,當佛洛伊德出生時,父親同時也當了祖父。
佛洛伊德與其母親之間有著一種強有力的關系,她一
生都體會到這種關系對他的影響。
佛洛伊德年輕時就顯示出非凡的智慧,並以名列前茅
的成績完成中學畢業。17歲那年進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
可是他足足花了近8年的時間,才學完4年的醫學和科學研
究課程,主要是他有許多醫學之外的興趣和愛好。
在當時的奧地利,行醫是猶太人可供選擇的幾種職業
之一,這大約是促使佛洛伊德學醫的主要因素,但他從未
視醫學為真正的職業,而只是把醫學作為從事科學研究的
一種手段。
最後,由於別人的勸告,他參加醫學考試,1881年才
開始私人開業,擔任臨床神經專科醫生。
1882年佛洛伊德與馬莎、伯萊斯訂了婚,但是直到
1886年她們才最後完婚。在訂婚的5年間,佛洛伊德給她
未婚妻寫了400多封信。後來他們白頭偕老,生有三男三
女,女兒安娜後來也成為著名的心理學家。
精神分析的萌芽
佛洛伊德對精神分析的興趣是在1884年與布洛伊合作
期間開始的。布洛伊是一位非常傑出的醫生,不但幫助佛
洛伊德排難解憂(當時佛洛伊德新婚不久,經濟非常拮拒)
,而且還使佛洛伊德學會用新方法治療歇斯底里症。
當初,人們認為歇斯底里症是女性特有的紊亂症,
(Hysterin在希臘文是子宮的意思),布洛伊採用新方法稱
「宣洩法」(Talking out),當布洛伊用該法治療一個匿名為
安娜的21歲女病人,她因受到激勵而表達出其感情和情
緒,一些病狀也就隨之暫時或永久地消失。
由於安娜病情的好轉,是因為她坦率的表現自己的感
情,因此吸引布洛伊在此後一年多的時間裏幾乎每天都花
幾個小時去探望她。
由於移情作用,兩人彼此之間產生深厚的感情,布洛
伊的婚姻也受到威脅結果他決定停止對安娜的治療,致使
安娜受到強烈刺激而突然暴發歇斯底里分娩症。對此,布
洛伊只好攜妻逃離維也納,把這個攤子丟給佛洛伊德。
1885年,佛洛伊德得到一筆額外補助,可以讓他去法
國度4~5個月的假,從沙可學習催眠治療法。
佛洛伊德追隨沙可學習,目賭沙可的催眠威力,對佛
洛伊德造成很大的影響。
(1) 從沙可那裏他認識把歇斯底里症作為心理失調,而不
是器官失調來治療是有可能的。
(2)在一次晚宴上,佛洛伊德聽到沙可充滿激情地斷言他的
一位患者的障礙有著重要性的原因。這個觀念使佛洛伊德
茅塞頓開,並將這一念頭一直劉存在腦海中。
到了19世紀90年代中期,佛洛伊德已深信不疑,神經官
能症主要障礙是性發展不當。
但是回到維也納後,佛洛伊德試用了一段時間催眠術,
但效果不佳,最後他放棄了催眠術,因為在臨床上他發現
並非所有的患者都能夠接受催眠。
夢的解釋
1897年,佛洛伊德終於創立了具有深遠影響的自我分析
法認為心理障礙是由於性緊張累積而引起的。進行自我分
析的主要方法是對自己的夢進行解析,這種分析結果導致
1900年夢的解析一書的出版。
該書現在被許多人推崇為佛洛伊德最偉大的著作,但
是當時這本書也遭到大量的批評,出版後的8年間只售出
600本,而佛洛伊德從中只獲得209美元的稿費。
隨著夢的解析一書的面世,精神分析的運動逐漸發展
起來。這時在佛洛伊德周圍聚集了一批年輕的學者,成立
了每星期討論小組,或稱為精神分析小組,在佛洛伊德的
書房裏研討神經官能症問題。這些年輕的學者中間有三大
台柱,那就是阿德勒、蘭德和楊格,後來由於佛洛伊德的
努力成立了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
1905年佛洛伊德出版了性學三論
1909年受美國克拉克大學校長霍爾之邀,佛洛伊德及其弟
子赴 克拉克大學舉辦系列講座,使他終於獲得國際上的承
認。 同時佛洛伊德也被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然而,此時精神分析小組內部出現了裂痕,主要原因
是阿德勒、蘭德、楊格等人逐漸發展了他們自己的理論和
風格。
於是原先的精神分析小組因沖突和爭論而瓦解。
蘭克被開除出佛洛伊德圈子,阿德勒於1911年離開,
1914年楊格也與佛洛伊德分道楊鑣。
人格理論的誕生
但是佛洛伊德的聲望,從1919~1939年一直處於頂峰狀態,在這一時期佛洛伊德發展了他的人格理論。
精神分析的人格系統基於本能或內驅力,以Libido形式表現出來。生存本能表現為推動和創造死亡本能表現為向內針對自我毀滅,向外進行攻擊和破壞。
人格的結構分為原我、自我和超我
原我與無意識相一致,包括性慾和攻擊本能,也包括無價值判斷,追求即時滿足和緩解緊張,它服從快樂原則。
自我與理智相一致,介於原我和外部世間之間,使原我尋求享樂的要求置於它的控制之下,它服從現實原則。
超我與良心道德相一致,朝著完全壓抑原我的方向發展,使自我實現達到完美的狀態。
佛洛伊德的晚年
1923年,據診斷佛洛伊德患了口腔癌,這與他每天抽20支雪茄的習慣有關。即使在癌症被發現後他也沒有改變這種習慣。
1923~1939年,他接受了33次手術,雖然非常痛苦,但由於他拒絕使用止痛葯,所以他的頭腦仍然保持十分清醒,並一直工作到生命的盡頭。
1933年納粹執政期間,他們在柏林公開燒毀佛洛伊德的著作,理由是認為佛洛伊德誇大性問題來毀滅靈魂。
1938年維也納被佔領後,仍然不願離開維也納,最後,由於女兒安娜被捕,她的房屋亦遭納粹匪徒搶劫才同意去倫敦,後來他的四個妹妹也被奧地利的納粹份子殺害。
1939年12月23日,佛洛伊德死於倫敦。
佛洛伊德的人格理論
人的心理有三個系統
(1) 意識系統
是人能認識自己和認勢環境的心理部份,在人的注意集中點上的心理過程都是意識的,可是意識只是整個心理系統中的一種浮面水平,它的主要功能是從人的心理能量活動中把那些先天的,獸性的本能或慾望排除掉。
(2) 下意識系統
或稱前意識系統,是意識系統和無意識系統之間的一個邊緣部份。它所有的特點是在其中也存著無意識的沖動,慾望和感情等,但它們可以很容易轉移到意識系統中。下意識系統在整個心理系統中執行著「檢查者」的作用,其目的在於既保證適合於本能,又形成由道德良心和社會意識組合而產生的個人理想。這種個人的理想就是「檢查者」,它考慮到本能,但又不允許充滿強烈心理能量的本能滲透到意識中去。如果那些被壓抑和被排除的本能,藉助偽裝的形式,遇到迂迴的道路,試圖經由下意識系統達到意識系統時,它們必然會遇到檢查者的阻礙,因為檢查者在本能朝向意識的道路上建築了防禦線。
(3) 無意識系統
是心理系統中的深層部份。是人的生物本能,慾望的儲藏庫。這些本能慾望有強烈的心理能量;但由於社會標准不同,得不到 滿足,就被壓抑在無意識之中。
但是它們又總是為自己尋找出路,它們只是不被本人意識到,但並沒有消除,而是在無意識中積極活動,追求滿足。
無意識系統的過程不受客觀現實調整,而是由自己本身來決定的。它服從享樂和不滿的原則,無時不刻不在追求得到滿足。
佛洛伊德的人格理論,把人格只是理解為意識與無意識之間的矛盾;亦即理解為意識與本能慾望之間的爭斗。人的心理,意識並不是在他同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並不是受他的生活條件決定的。
外部世界供給檢查者以宗教和道德標准,社會規范和戒條以便檢查者藉助他們來防止無意識內容滲透到意識領域。
本能及其特徵
在早期理論中,佛洛伊德根據生物的分類法,把本能分為兩種:
自衛本能:包括飢餓的本能、危險害怕的本能等,如果這種本能長期受到阻礙;便會導致死亡。
生殖本能:是指性本能或性愛本能,如果這種本能長期受到壓抑,便會導致人格的改變和精神官能症的產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佛洛伊德目睹了恐怖的屠殺和破壞的行為,這使他感到人的人格中似乎存在著一種侵略的本能,自我毀滅的本能。他把這種本能稱之為「死之本能」。以此根據,佛洛伊德修改自己早先的理論,把人的行為動機重新劃分為兩種「生之本能和死之本能」。
生之本能
產生多種多樣的機體本能,包括性愛本能,它們是為數很多,最初互不依賴在較晚期才結合,成為一個完整的綜合體,每一種生之本能的目的都在於使個別器官得到享受,它們結合起來,起著保存存種族生存的力量。
死之本能
表現為殘忍、攻擊、自殺、殺人甚至體育運動和戰爭毀滅,它是受人類死之本能的慾望所驅使。死之本能的結局,必然是使有機體的自然界變為無機體,使生命變為死亡。佛洛伊德還指出,生存本能可以使死之本能轉向,由指向自己轉變為指向別人,於是變而為攻擊別人的形式。
由於人有兩種本能,人的行為又受本能之配,所以行為有兩個原則,以尋求直接的滿足,但是人們又發現它們受到周圍環境和社會環境的現實制約,慾望不可能直接獲得滿足。因此,人只有在夢中獲潛意識下根據快樂原則行事的,在日常清醒的生活中,其行為受現時原則的支配。在整個心理活動中起著重大作用的是性的本能和慾望,他把性的本能和慾望所具有的心理能量稱為「Libido」。「Libido」能夠給人的全部活動,本能和慾望提供力量。
由Libido的基本概念開始,佛洛伊德把人類的一切生活活動都認為與Libido的性慾有關,所以推斷幼兒要求別人向他表示親善和體貼‧及依偎別人的行為,理解為狹義的「性行為」表現,同時借用希臘神話,伊底帕斯的故事去解釋戀母情結和戀父情結。男孩會戀母仇父,女孩會戀父仇母。
人格結構
人格結構是由三個組成部份:原我、自我和超我這個結構的假設,是佛洛伊德對早期提出的意識,下意識和潛意識的修正。他認為這三個我是由意識和無意識活動的機制下,在Libido發展的關系中形成起來。
(1)原我(Id)
是一個最原始的無意識結構,這是由遺傳的本能習得的慾望所組成,並同肉體聯系著。肉體是他的能量泉源。原我是心理能量的儲藏器,它是無組織的,彷彿是一團混沌的本能和一口慾望沸騰的大口鍋。在原我中充滿著本能,慾望的強烈沖動,力圖很快的滿足。倘若這種滿足遲緩,個體就會感到煩優和懊腦,其結果不是這種原動力消失或弱化,而是企圖滿足的要求更加迫切。原我策動的力量如受到壓抑,就會改變方向而轉移地方。佛洛伊德指出,原我是通過兩種方法來滿足肉體需要的反射作用獲願望滿足。反射作用—是對煩惱起源的自動反應。是依照快樂原則行事,為了避免痛苦緊張而追求快樂的行為。例如新生兒的活動,完全受生物沖動所引發,飢餓不適時就哭叫,擺動四肢,以便滿足肉體需要,在這種狀況下反射作用對減少緊張狀態是很有效的。願望滿足— 是比較復雜。某種生物需要的缺乏,在原我中能激發起一種滿足這個需要的物體或事件中的意像,從而減少與這種需要有關的緊張狀態,這種現象稱為初級歷程。
例如:失意的人會一直想起分手的對象這種意象就是初級歷程,它的出現會暫時減少需要的緊張狀態。但是願望的滿足只能暫時降低緊張狀態,而非真正地滿足肉體上之需要。
(2) 自我(Ego)
是人格結構的表層,但也只是部份意識而已。自我處於原我和外部世 界之間,是外部世界與原我之間的居間者。人若在原我控制的社會中,危險與恐懼是難以想像的,因為原我不受管制。
自我與原我不同,它不是按滿足原則來活動的,而是根據外部世界的需求來行事,並調節著外部世界與原我之間所存在的沖突。自我是尊從現實原則,藉著次級歷程,及現實考驗而運作。
現實原則— 與快樂原則的目的相反,它是在阻止緊張的解除,一直到發現能夠滿足需求的適宜對象為止。次級歷程— 現實原則所經歷的歷程,由於原始歷程是比較虛幻,而次級歷程比較實在的思考,它是屬於較高的智力作用。
現實考驗— 藉著次級歷程,自我建立一種計以滿足需求,且用一些實際的行動來考驗其是否能夠成功,此稱之為現實考驗。
自我所具有的心理能量,大部份消耗在對原我的非理性沖動的壓抑和排除上它建立防禦線,應用各種防衛機制來對付原我。
(3)超我(Super ego)
超我是人格道德的維護者。兒童在與環境的交往中,不但發展了自我,而且還知道了什麼是對的和什麼是 錯的,能夠對正確和錯誤的作出辨別,這就是人格中的超我,與一般人的道德良心是很相似。 超我的形成較大的程度上依賴著父母的影響,所以佛洛伊德說:「在這允長的兒童時期,這個沉澱物構成了自我裡面一個特殊的機制,使父母的影響能夠長期存在」。
兒童在與父母的接處中,通過心力內投或攝取機制,將父母的人格及祖先的社會道德等變成為自己的東西,正是人格中的這一結構— 超我。超我表達了人的性格特點,使人按照道德觀念和各自的自我理想行事。由於超我的出現,自我的職能就變得更加復雜了,它不但要尋找滿足原我需要的對象,而且還必須考慮所尋找的對象不能違背超我的價值觀。
人格的發展
人格發展理論,是佛洛伊德早期的理論,他在1905年「性學三論」,和1916年的「精神分析引論」著作中,有系統的闡述這一套理論。
(1) 口腔期(0~1.5歲)
這一段的性感區是唇和舌諸如吸吮、觸咬、吞咽等是性
欲滿足的主要來源。從快樂原則的引導下,吸吮行為是最
使幼兒感到快樂的行為,可以滿足口唇性感區的要求,使
幼兒得到一種愉快體驗。這時後母親的乳房滿足了幼兒兩
個基本需要—— 營養需要和快樂需要。
早期口唇合並開的階段,此時幼兒沒有對乳房的矛
盾心理,但是在一年後,第二個階段,口唇受虐待階
段。幼兒產生了對乳房的一種矛盾情緒,而且有受虐待
的反應。
口腔期影響日後的人格,例如習慣於與口腔有關的
生活,如他們一般:吃的多、吸煙多,花費很多人去說
話,這種狀況發展下,他們可能成為政治家、教授、長
舌婦、律師、演員等,形成不同的人格特徵。
(2) 肛門期(1.5~3歲):
在這個階段,Libido與肛門聯系起來,性感區由口腔
發展到肛門和大腸,通過體驗糞便的保持和排泄而得到一
種快感。
因為通過排泄時會有一種緊張消除的快感,這一個階
段也稱為肛門受虐性階段。因為排便行為是一種毀滅性的
受虐反應。在父母訓練孩子排便時孩子往往和父母形成一
種對抗情緒,他們採用「保存」和「驅逐」來對抗父母,
他們的反抗主要通過在適當的時機禁止排便,而在不適當
時機卻進行排便這一種方式進行,試圖用這種方式來控制
他人。
肛門性格分為兩類
肛門保護型—一般表現為整潔、小氣,做事有條理。
肛門驅逐型—表現為不潔凈、大方,做事缺乏條理。
(3) 性蕾期(3~5歲)
在這個階段,Libido指向了生殖器區域,慾望主要通過
生殖器來滿足,由於男女不同,所以產生兩類人格。
(a)男性性器階段
這時男孩認為母親是自己快樂的目標,因此想得到母
親,以得到性慾的滿足(泛性論),而且認為女性是快樂
的泉源。
但當他看到父親與母親的關系時,對父親為產生敵
對和嫉妒情緒,這就是「伊底帕斯」情結或成稱之為戀
母仇父情結。
如果母親反對孩子的狂想和性慾望,以及孩子由父親反
對而產生「腌割情結」。這種情結可能引發下面的問
題:
外傷事情 — 包括受到父親或母親的吸引,並產生不可
思議的沖動,而當他看到父母的性關系或性行為時,所
形成的所謂"外傷″。看到成人性器時產生的一種腌割
焦慮所形成的外傷。兄弟姐妹的出生也是一種外傷,因
為這些現象對戀母仇父的情結做成慾望減少。
慢性態度— 父母無意識地把孩子看作為自己的寵物,
例如父親把女兒看作是自己的愛物。這種現象會加深這
種伊底帕斯情結,在某種程度上父母亦可以察覺這種行
為,會因此產生恐懼和犯罪感,接著對孩子產生憤怒和
反對,這種不一致的經驗,會造成孩子的外傷。
(b)女性性器階段
對女孩子來說,這個階段會產生「戀父仇母」的情
結。在性蕾期以前男女幾乎是沒有區別,但女孩子從女
性性器得到快樂,並且是母親聯系起來,到了後來,她
的吸引力從母親轉移到父親。
雖然這種情結之產生相類似,但是腌割情結對於兩
性差異上會有不同的發展,女孩子比較沒有壓力,事實
上這種情結反而令她們進入安全的狀態中,成為正常女
性。
雖然她們也會因為失去母而恐懼,而且曾經要求取
代母親的位置,但是她們很快就會發現不大可能的事,
到最後情結就被破除。
女性的虛榮性— 女性往往把自己的風韻評價得過
高,是對原先生理上劣勢的一種彌補作用。
女性的嫉妒性— 來源於對男性性器的嫉妒,她們往
往因男孩子的腌割情結而高興,這樣可以彌補那種先天
劣勢。因此她們既看不起男人,又看不起女性。
性蕾期的男性人格,往往做事不考慮後果,而且非常
自信,過高的評價自己性器的價值,並力圖證明他是一
個真正的男子漢,因此常常自負自誇。
性蕾期的女性人格,「會出現受阻女性綜合症」,她
們力求在 多方面都優於男子,並且去尋找典型的男性
職業,而且她們對譴責詆毀男人很感興趣。
(4) 潛伏期(5歲至青春期前)
此個階段很長,期間沒有明顯的性發展表現。
這個階段的特色,是兒童失去對與性相聯系的活動興
趣,而把他們的能量集中在其他的事情上,例如學校的
課業,良好的習慣,他們把自己局限在男女或女生堆
中,沒有表現,故稱之為潛伏期。
(5) 生殖期(青春期至成年)
佛洛伊德把口腔期、肛門期和性蕾期三個階段稱為
前性階段。在此階段,性活動是由自發性慾所引起的,
孩子們一直追求的是肉體的愉快。
但青春期後,產生了第二次性慾沖動,這種生理的
驅力使孩子感到這種沖動的作用。佛洛伊德認為這個時
期的性本能是需要通過性高潮才會滿足。而且Libido開
始投射於所愛的事業上,人們開始產生了性愛。
臨床治療
佛洛伊德 在長期的諮商實踐中發現,許多心理障礙例
如歇斯底理症、強迫症、恐懼症焦慮症等等疾病的誘
因,主要是把源於壓抑在原我的某些慾望、意念、情
感、矛盾情緒、精神創傷等因素的作祟。
這些被壓抑的東西,雖然一個人自己不能覺察,但在無
意識的原我內卻並不是安分守己的待在那裏,而是不斷
的興風作浪,從而引起個體的焦慮,緊張、恐懼、抑鬱
不安的心理障礙。
於是,佛洛伊德假設,倘若在心理治療中能將這些被壓
抑入無意識的東西帶回到意識域,使個體自己能夠覺察
這些致障的因素,對當前表現出來的心理障礙或行為問
題有所領悟,則有助於患者在現實 原則的指導下,依
靠自身的力量來克服這些障礙或問題。藉此建立正確與
健康的心理結構。正是在這樣的一種假設下,精神分析
的治療方就應運而生。
⑷ 精神分析的方法主要是
精神分析常用方法介紹:
(一)自由聯想
是精神分析療法的主體。不對病人進行定向的引導,讓病人很舒服地躺著或坐好,把自己想到的(進入頭腦中)一切都講出來,不論其如何微不足道、荒誕不經、有傷大雅,都要如實報告出來。心理分析家的工作則在於對對方所報告的材料加以分析和解釋,直到從中找出病人無意識中的矛盾沖突,藉此可發掘出無意識之中的症結所在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二)夢的分析
弗洛伊德認為夢是通往潛意識願望的橋梁,通過對夢的分析,把夢的「顯像」還原為它的隱意,進而發現潛意識中的動機和願望。
(三)移情
指病人把治療者當作心理傾訴或發泄的對象,也就是將治療者看作是與其早年心理沖突有關的人物,而將自己的情緒轉移到治療者身上。正移情:移情的對象成為被熱愛的人,負移情:移情的對象成為被憎惡的人。
(四)阻抗
是指病人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迴避某些敏感問題,有意無意地使治療重心偏移。治療者需經過長期的努力,通過對阻抗產生的原因的分析,幫助病人真正認清和承認阻抗,治療便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⑸ 精神分析學說三大理論是什麼
一、精神層次理論:意識、前意識、前意識(無意識)
精神層次理論是闡述人的精神活動,包括慾望、沖動、思維,幻想、判斷、決定、情感等等、會在不同的意識層次里發生和進行。不同的意識層次包括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三個層次,好像深淺不同的地殼層次而存在,故稱之為精神層次。
二、人格結構理論:本我、自我、超我
在諸多人格理論中,有一些理論將人格劃分為不同的層次或部分,這些理論都可稱為人格結構理論。較著名的有: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結構模型(精神分析流派)、新精神分析流派的諸多理論、漢斯·艾森克的人格層級模型(特質流派或生物學流派)、亞伯拉罕·馬斯洛的需要層級理論(人本主義流派)。應注意,現階段人格結構理論都屬於假說,實證基礎都並不十分足夠。近期人格心理學界未提出新的較優的人格結構理論。
三、性本能理論
本能理論是著名精神分析家弗洛伊德從本能出發解釋人的行為動機的理論。
⑹ 弗洛伊德的潛意識三原則是什麼
弗洛伊德的潛意識三原則是指追求快感原則、現實原則和唯善原則。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包括意識和無意識現象,無意識現象又可以劃分為前意識和潛意識。前意識是指能夠進入意識中的經驗;潛意識則是指不能進入或很難進入意識中的經驗,它包括原始的本能沖動和慾望,特別是性的慾望。
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的關系是:意識只是前意識的一部分,二者雖有界限,但不是不可逾越的;前意識位於意識和潛意識之間,扮演著「稽查者」的角色,嚴防潛意識中的本能慾望闖入意識中;潛意識則始終在積極活動著,當「稽查者」放鬆警惕時,就通過偽裝伺機進入意識中。
而且他認為,潛意識的心理雖然不為人們所覺察,但卻支配著人的一生。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方法:
精神分析要研究潛意識現象,但是因為潛意識本身不能被直接認識,所以必須通過一些獨特的方法才能對它進行研究。這些方法包括自由聯想法、夢的解析法和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法。
1、自由聯想法
自由聯想是一種不給予任何思想限制或指引的聯想。精神分析者讓患者在全身心都處於放鬆狀態的情況下,進入一種自由聯想的狀態,即腦子里出現什麼就說什麼,不給患者的思路提供任何有意識的引導,但是患者必須如實報告自己所想到的一切。精神分析者對患者報告的內容進行分析和解釋,直到雙方都認為找到患者發病的最初原因為止。
2、夢的解析法
弗洛伊德認為,夢的本質是潛意識願望的曲折表達,是被壓抑的潛意識慾望偽裝的、象徵性的滿足。他把夢分為「顯夢」和「隱夢」兩部分。顯夢是指人們真正體驗到的夢。隱夢則指夢的真正含義,即夢象徵性表現的被壓抑的潛意識慾望。對夢進行分析就是從顯夢中破譯出隱夢來。
3、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法
弗洛伊德認為,潛意識與意識的斗爭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有時候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的「過失」變現出來,比如口誤、筆誤、誤讀、錯放、遺忘和誤解等。弗洛伊德認為,導致過失產生的心理機制和做夢的心理機制類似,都是被壓抑於意識中的願望經過扭曲掩蓋後的表達。通過對這種過失行為的分析,能夠發覺深層的潛意識的內在動機。
⑺ 簡述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論的主要內容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意識有意識和無意識之分,意識是與直接感知有關的心理部分,是人能體驗到的部分;而無意識是包括個人的原始沖動、各種本能與本能有關的慾望部分,這些慾望和沖動因受到禁忌和法律等的控制而壓抑到意識之下,雖然不被意識但未被泯滅,仍在不斷活動,隨時有可能被召回到意識之中,這可召回的部分就是處於意識和無意識之間的前意識。人被壓抑的慾望以性慾為主,弗洛伊德認為性的後面有一種潛在的力量促使人去尋求一種不受約束的快樂或快感,他稱之為"力比多"。
"力比多"是人的本能能量,是人作出一切行為和人格發展的源動力,個體人格的形成與發展與性慾有密切關系,他把人格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沖動e而非理性的,以尋求快樂為原則;超我則按社會的道德准則行動,按至善的原則活動,遵循倫理原則;自我既要滿足本我的即刻要求,又要按超我的客觀要求行事,自我是按現實原則活動。
人格這三個系統在人格發展的各階段--從口唇期一直到生殖器期的五階段中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另外,夢的解釋,生本能和死本能,焦慮和自我防禦機制等也都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的重點內容。
【2】弗洛伊德之後,美國心理學家阿德勒和德國心理學家榮格等人對弗洛伊德的理論作了修改和補充。
阿德勒認為,所有人都有一種自卑感,他們為克服缺陷以達到優越目標,所以人是不斷地超越自卑。人們對付困境的方法和策略,不斷加以總結和歸納,逐漸固定下來,形成一套特殊的行為方式,即"生活風格"。他還認為兒童在家庭中的出生次序及所處地位對人格形成有重要影響,例如,他認為最後出生的兒童常受到嬌慣,長大後可能會出現問題,但也可能發展起異乎尋常的性格。他的心理學被稱為個體心理學。
榮格則對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的觀點做了修正,認為它是一種普遍的生命力,表現於生長和增殖,也表現為其他活動。榮格在分析個體的人格時把個體結構看作是意識、個體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的統一體。集體無意識是榮格最具特點的理論,其主要內容是"原型",即遺傳的先天傾向。他認為人們的科學和藝術創造活動都是原型在起作用。榮格的精神分析被稱為"分析心理學"。
⑻ 費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交談方式分為哪幾類
現實性或客觀性焦慮,神經性焦慮,道德性焦慮。
在現實性焦慮中,其危險根源存在於外部世界,神經性焦慮中威脅來自本我的本能性對象選擇,在道德性焦慮中,威脅的根源是超我系統的良心,簡而言之,自我體驗到的三種焦慮是對外界事物的恐懼,對本我的恐懼,以及對超我的恐懼。
(8)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三大方法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無意識理論弗洛伊德將心理活動解剖為三個層次。
1、意識:是當前注意到的感知外界的各種刺激心理活動。意識活動是遵循現實原則來行事的,即合乎社會規范和道德標準的各種觀念才能進入意識界。
2、前意識:即當前未曾注意到,但一經他人提醒或自己集中注意、努力回憶即可進入意識的心理活動,介於意識與潛意識之間。
3、潛意識:又譯成無意識,是不能被人意識到的。正常人的大部分心理活動是在潛意識中進行的。大部分的日常行為是受潛意識驅動的。
⑼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包括哪些
精神分析學派是弗洛伊德在19世紀末創立的。它最初從神經症和精神病的治療實踐中產生,並逐漸發展壯大,被稱作是西方心理學三大門派的第二大勢力。
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精神分析學派為古典精神分析學,他的主要觀點有以下六個方面的內容:
1、心理學的對象論 弗洛伊德把無意識作為精神分析學的主要研究對象。他認為人的心理結構包括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三個部分。前意識和潛意識統稱為無意識。弗洛伊德開辟了無意識的研究領域,在他之前,傳統心理學只是研究意識范疇內的認識過程。當然弗洛伊德過分強調和誇大潛意識的作用,忽視和貶低意識的地位和作用,否認意識是心理的實質,本身就是犯了非理性主義的錯誤。潛意識不是人的心理活動的核心和根本動力,而是整個心理活動的必要補充和輔助成分。意識和潛意識之間也不是互不相容的對抗關系,而是相輔相成的依存關系。
2、心理學的本能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精神活動的能量來源於本能,本能是推動個體行為的內在動力。在他早期的理論中把本能分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性本能又稱力比多,是人的心理和行為的根本動力,它遵循快樂原則,促使人通過各種方式得到滿足。後期理論中,他則修正了本能論。把本能分為生本能和死本能。生本能代表著愛和建設的力量;死本能則代表著恨和破壞的力量。在本能論中,弗洛伊德過分強調力比多的作用,實際上是一種泛性論,在對傳統主義提出反抗的同時,誇大了人的性心理的自然屬性和性心理發展自身的特殊性,陷入了唯心主義的境地。
3、夢論 夢是通向潛意識的一條秘密通道。夢絕不是偶然形成的聯想,而是慾望的滿足,在睡眠時,超我的檢查鬆懈,潛意識中的慾望繞過抵抗,並以偽裝的方式,乘機闖入意識而形成夢,可見夢是對清醒時被壓抑到潛意識中的慾望的一種委婉表達。通過對夢的分析可以窺見人的內部心理,探究其潛意識中的慾望和沖突。通過釋夢可以治療神經症。
4、人格論 弗洛伊德認為整個人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大系統組成的動態能量系統。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樂原則行事,自我是尋求「本我」沖動得以滿足,而同時保護整個機體不受傷害,它遵循的是「現實原則」,為本我服務。超我,是人格結構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內化道德規范,內化社會及文化環境的價值觀念而形成,其機能主要在監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為, 超我的特點是追求完美,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則」。本我、自我、超我三者達到相對平衡時,則個體表現比較和諧。當三者失調時就容易導致個體出現焦慮
5、自我防禦機制 在人格結構中,自我同時受三個主人即本我、外在現實和超我的驅使。當自我軟弱時,便會產生焦慮。焦慮是一種痛苦的情緒體驗,為了減輕焦慮的威脅,自我防禦機制將發揮作用。心理防禦機制是自我的一種防衛功能。自我防禦機制主要有八種,即它包括壓抑、否認、投射、退行、移置、認同、升華、反向形成等各種形式。人類在正常和病態情況下都在不自覺地運用,運用得當,可減輕痛苦,幫助度過心理難關,防止精神崩潰,運用過度就會表現出焦慮抑鬱等病態心理症狀。
6、精神分析的心理治療觀精神分析治療的目的不僅僅是去除症狀,更重要的是促進個體人格上的成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治療的基本假設是:精神症狀是潛意識沖突的表現,要讓來訪者暴露內心的沖突,以便查找致病原因及進行相應的治療。治療過程只要是通過自由聯想、夢的解析、過失分析等來引導病人領悟病因,理解其意識的沖突,從而達到治療的效果。
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理論開辟了無意識研究的新領域,開辟了新的心理學的學科領域,對西方社會思潮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突出了治療的價值,開辟了一條重視心理治療的新途徑,在臨床實踐中創立了一套治療神經症的方法和理論。
當然,其理論還是有很多不足之處就如上文中所提到的。不過對於在當時能夠從實踐的過程中積累並提出這樣的理論,已經很了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