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研究方法

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07-29 04:28:37

A. 「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是研究遺傳物質的經典實驗,主要過程如下:①標記噬菌體→②噬菌體與細菌混合培

A、由於噬菌體是病毒,沒有細胞結構,不能獨立生活,所以在標記噬菌體時,需要利用細菌;又檢測放射性時不能區分何種元素,所以要分別利用含有35S和32P的細菌,A正確;
B、②中少量噬菌體未侵入細菌會導致上清液中有放射性物質,但不會導致實驗失敗,B錯誤;
C、攪拌和離心的作用是讓細菌和噬菌體分開,C錯誤;
D、標記的元素不同,放射性部位不同,D錯誤.
故選:A.

B. 經典實驗分析(1)1952年赫爾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體的蛋白質和DNA在侵染過程中的功能,實驗包括4個步驟:

(1)噬菌體是病毒,是在活細胞中營寄生生活的生物,不能直接在培養基上培養.所以要先培養細菌,使細菌被標記,用噬菌體侵染被標記的細菌,②35S和32P分別標記噬菌體→①噬菌體與大腸桿菌混合培養→④攪拌離心分離→③放射性檢測,因此順序為②①④③.
(2)為了實驗更加嚴謹,艾弗里等人又做了第四組實驗,即S型細菌的DNA+DNA水解酶+R型活細菌→R型菌落.
①上述實驗可以得出的結論是DNA是遺傳物質,蛋白質、多糖不是遺傳物質.
②艾弗里實驗最關鍵的設計思路是設法將DNA與蛋白質等物質分開,獨立地觀察其作用.
故答案為:
(1)②①④③
(2)實驗四:經DNA水解酶水解過的S型細菌的DNA+R型活細菌→R型菌落
①結論:DNA是遺傳物質,蛋白質、多糖不是遺傳物質
②設計思路:把DNA、蛋白質和多糖分開,單獨地、直接地觀察DNA的作用

C. 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

把35S標記的噬菌體與細菌混合,吸附幾分鍾後,離心除去沒有吸附上的噬菌體,收集沉澱(噬菌體—細菌混合物),將沉澱懸浮後再一次離心,收集上清液和沉澱,分別測定放射性活性,發現80%的放射活性存在於上清液中,沉澱中只有20%的放射活性,這是由於在在這期間大部分吸附的噬菌體已經將其DNA注入細菌而蛋白質外殼與細菌解離進入上清液,但仍然有少部分留在細菌細胞壁上,後來證明沉澱中的20%放射活性確實是由於尾絲與細菌表面結合太緊,以至於不容易把它除去。用32P標記的噬菌體和細菌混合,用上述方法同樣處理後實驗結果差別很大,70%的放射活性在沉澱里,而30%的放射活性在上清液里。在上清液的30%的放射活性可能是由於攪拌細菌時破裂產生的。(幾年後發現有些缺損噬菌體粒子不能將其DNA注入到細菌中去)。把這些沉澱懸浮在生長培養基中重新保溫,發現能夠產生子代噬菌體的細菌同時也具有從親代噬菌體轉移32P到細菌細胞中去的能力。

D. 赫爾斯和蔡斯的噬菌體侵染實驗結論

T 2 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
①研究著:1952年,赫爾希和蔡斯.
②實驗材料:T 2 噬菌體和大腸桿菌等.
③實驗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
④實驗思路:S是蛋白質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質中幾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 32 P和放射性同位素 35 S分別標記DNA和蛋白質,直接單獨去觀察它們的作用.
⑤實驗過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體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體的DNA;原料:細菌的化學成分)→組裝→釋放.
⑥實驗結論:DNA是遺傳物質.
故選:B.

E. 赫爾希實驗方法

(1)赫爾希和蔡斯利用噬菌體研究遺傳物質時,用 32 P和 35 S分別標記噬菌體的DNA分子和蛋白質外殼,運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
(2)該實驗中,用 35 S標記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所以大腸桿菌所含的硫和磷分別是 32 S和 31 P.
(3)噬菌體侵染細菌的過程中,只有DNA進入細菌,所以指導蛋白質合成的DNA來自噬菌體,核糖體、氨基酸原料和酶,由細菌提供.
故答案為:
(1)同位素標記法     32 P
(2) 32 S和 31 P   
(3)DNA模板    原料、酶和核糖體

F. 在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中離心的方法是差速離心法嗎

這是高中生物必修二中的經典實驗,也是重點實驗,必須准確的把握它!首先,在實驗之前,用s35標記的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用p32標記的是噬菌體的遺傳物質DNA;這些都是熒光放射性性物質,可以在電鏡下得到追終;第二,開始進行實驗,我們先選擇用s35標記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進行研究說明——噬菌體會吸附在大腸桿菌或者其他宿主細胞之上,在經過一系列生化反應以及噬菌體侵染並進行繁殖,最後,可以用差速離心法對試管進行離心處理。結果:用s35標記的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在試管中部會有大量熒游標記,而在底部會存在微量標記,這只是實驗的誤差(一般會在考卷中出現此類分析誤差的探究題);同樣的道理,用p32標記的是噬菌體的遺傳物質DNA,會在試管底部有有大量熒游標記,而在中部會存在微量標記。結論:DNA是遺傳物質

G. 寫出艾弗里的轉化實驗與赫爾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原理和過程。具體些。 生物必修2

肺炎雙球菌的轉化現象最早是由英國的細菌學家格里菲斯(Griffith) 1928年發現的。
• 肺炎雙球菌是一種病原菌,存在著光滑型(Smooth簡稱S 型)和粗糙型(Rough簡稱R型) 兩種不同類型。
• 其中光滑型的菌株產生莢膜,有毒,在人體內它導致肺炎,在小鼠體中它導致敗血症,並使小鼠患病死亡,其菌落是光滑的;粗糙型的菌株不產生莢膜,無毒,在人或動物體內不會導致病害,其菌落是粗糙的。

肺炎雙球菌轉化的實驗過程
一、將無毒性的R型活細菌注射到小鼠體內,小鼠不死亡。
二、將有毒性的S型活細菌注射到小鼠體內,小鼠患敗血症死亡。
三、將加熱殺死後的S型細菌注射到小鼠體內,小鼠不死亡。
四、將無毒性的R型活細菌與加熱殺死後的S型細菌混合後,注射到小鼠體內,小鼠患敗血症死亡。

• 這表明無毒性的R型活細菌在與被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混合後,轉化成了有毒性的S型活細菌。
• 這些轉化成的S型細菌的後代也是有毒性的S型細菌,可見這種性狀的轉化是可以遺傳的。

實驗表明,S型死菌體內有一種物質能引起R型活菌轉化產生S型菌,這種轉化的物質(轉化因子)是什麼?

1944年美國的埃弗雷(O.Avery)、麥克利奧特(C. Macleod)及麥克卡蒂(M.Mccarty)等人在格里菲斯工作的基礎上,對轉化的本質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實驗的方法:
• 從SⅢ型活菌體內提取DNA、蛋白質和莢膜多糖,將它們以及「用DNA酶處理的DNA」分別和 RⅡ型活菌在體外混合,然後注射到小鼠體內。

實驗結果:
• 只有注射SⅢ型菌DNA和RⅡ型活菌的混合液的小鼠才死亡,這是一部分 RⅡ型菌轉化產生有毒的、有莢膜的SⅢ型菌所致,並且它們的後代都是有毒、有莢膜的。

實驗表明:
• 由此說明蛋白質、莢膜多糖和用DNA酶處理的DNA均不引起轉化,而DNA卻能引起轉化。如果用DNA酶處理DNA後,則轉化作用喪失。

實質是S型的DNA或基因與R型活細菌DNA之間重組,使後者獲得了新的遺傳信息。

同位素示蹤法——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直接證據之二)

實驗思路:只有設法把蛋白質與DNA分開,單獨地、直接地觀察DNA的作用,才能證明DNA是遺傳物質。

實驗方法:放射性同位素示蹤。

用35S標記一部分T2噬菌體的蛋白質;

用32P標記另一部分T2噬菌體的DNA;

用被標記的T2噬菌體分別去侵染未作任何標記的細菌,在細菌中對標記的物質進行放射性測試。

實驗材料:T2噬菌體、大腸桿菌。

T2噬菌體:病毒;成分:DNA和蛋白質;習性:寄生細菌體內,並能在細菌體內大量繁殖。

實驗現象及分析:只有DNA用32P標記的T2噬菌體侵染細菌時,細菌體內才有放射性。

說明T2噬菌體侵染細菌時,只有DNA進入細菌體內部,蛋白質留在細菌外部。

實驗結論:DNA是遺傳物質而蛋白質不是。

⑸、遺傳物質應具備哪些特點?DNA分子具有哪些特點?

在細胞生長和繁殖過程中能精確復制自己;

能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從而控制生物的性狀和新陳代謝;

具有儲存巨大數量遺傳信息的潛在能力;

結構相對穩定,但在特殊情況下能發生突變,突變後還能繼續復制並能遺傳給後代。

DNA分子具有:穩定性、多樣性、特異性。

H. 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我怎麼看都看不懂,誰能幫我具體解釋下,最好是通俗易懂的

『第二課時』: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
【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理解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2.了解煙草花葉病毒感染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3.理解DNA是主要遺傳物質的證據,RNA也具有遺傳作用
(二)能力目標
1.初步學會分析插圖的能力
2.初步學會分析,處理生物科學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樹立辨證唯物主義自然觀
【重點難點】: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教學方法】:講述法,演示法,
【教學用具】:製作多媒體課件及多媒體教學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生物的性狀能夠遺傳——細胞結構是細胞核——細胞核內染色體是主要的遺傳物質——染色體中的哪種物質是遺傳物質呢
a. 早在1928年英國科學家Griffith等人進行了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發現具有光滑外表的S型肺炎雙球菌因為帶有莢膜而都能使小鼠死亡,而具有粗糙外表的R型因為沒有莢膜而失去致病力.關鍵是:轉化因子能使R型轉化為S型;
b. 美國著名的微生物學家Avery,經過定性分析認為:在DNA,蛋白質,多糖等物質中,DNA是促進R型細菌轉化的因子,DNA能使R型細菌產生穩定的遺傳物質的變化.但這些都是間接的推論,有沒有直接的證據呢
(二)新課教學:噬菌體浸染細菌的實驗
A 介紹: ① 細菌:原核生物,有細胞結構,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遺傳物質細菌的細胞內有DNA等遺傳物質;
②噬菌體: 結構 頭:外殼蛋白質, 內含一個DNA分子
尾:尾鞘,尾軸,基片,尾絲
習性:專門寄生在細菌的體內.侵染——在細菌體內大量繁殖——細菌死亡——噬菌體釋放,重新侵染細菌;
B介紹:美國冷泉港卡內基遺傳學實驗室科學家Hershey和他的學生Chase在1952年從事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選材的原因:噬菌體結構簡單,成份只有二種,便於分析.二種成份中的哪一種呢 做標記!
蛋白質元素:C,H,O ,N,S;DNA元素:C,H,O,N,P
放射性同位素35S標記噬菌體的蛋白質,放射性同位素32P標記噬菌體的DNA;
標後,研究噬菌體的繁殖過程.
C繁殖過程:共五步(具體見多媒體課件)
第一步:感染 ①吸附在細菌表面;
階段 ②注入噬菌體DNA;(外殼蛋白質不進入);
第二步:增殖階段 ③復制噬菌體DNA,合成噬菌體蛋白質;
(與外殼蛋白質無關)
第三步:成熟 ④組裝成子代噬菌體;
階段 ⑤釋放子代噬菌體.
(他們發現被感染的細菌中帶有70%的噬菌體DNA,但只帶有20%的噬菌體蛋白質.子代噬菌體中帶有50%標記的DNA,卻只有1%的標記蛋白質.)
D先請學生分析,然後教師歸納:
①子代噬菌體和親代噬菌體的性狀相同,這是遺傳;
②這種遺傳性狀由噬菌體的成份(蛋白質或DNA)決定;
③標記結果表明:外殼蛋白質沒進入,不可能與性狀遺傳有關;
DNA進入了細菌,性狀遺傳與DNA有關;
E結論:在噬菌體中,親代和子代之間具有連續性的物質是DNA,而不是蛋白質.子代噬菌體的各種性狀是能過親代的DNA 遺傳給後代的.DNA是噬菌體的遺傳物質.
親代噬菌體
細菌細胞內
親代噬菌體
實驗結論
32P標記
DNA
有32P標記的
DNA
DNA有
32P標記
DNA分子具有有連續性,
是遺傳物質
35S標記
蛋白質
無35S標記的
蛋白質
蛋白質無
35S標記
F說明: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
煙草花葉病毒感染實驗
成份:蛋白質和RNA;
實驗:①煙草花葉病毒——煙葉染病;
②煙草花葉病毒的蛋白質——煙葉不染病;
③煙草花葉病毒的RNA——煙葉染病;
結論:煙草花葉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
(三)綜述:
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少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RNA.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①絕大多數生物(細胞型生物和只含DNA的病毒)以DNA作為遺傳物質;
②少部分生物(只含RNA的病毒,如煙草花葉病毒)以RNA作為遺傳物質.
(四)鞏固練習:
1,真核細胞內遺傳物質的主要載體是( )
A.細胞核 B.線粒體 C.染色體 D.葉綠體
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證明了( )
A.DNA是遺傳物質 B.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C.蛋白質是遺傳物質 D.RNA不是遺傳物質
3,在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中,能說明DNA是遺傳物質的關鍵步驟是下列那項組合( )
① 吸附 ② 注入 ③ 復制合成 ④ 組裝 ⑤ 釋放
A. ① 和 ② B. ② 和 ③ C. ③ 和 ④ D. ② 和 ⑤
4,病毒的遺傳物質是 ( )
A.DNA B.RNA C.DNA和RNA D.DNA或RNA

I. 懸賞分:0 回答數:1 瀏覽數:8 「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是研究遺傳物質的經典實驗,主要過

你的理解有誤,在這個實驗中,理想狀況是這樣的:經過攪拌離心後,破碎化的桿菌碎片,和空外殼全部進入上清液。而完整的噬菌體結構才會沉澱。因此,如果向B所說沒入侵,那麼完整噬菌體就會帶著35s進入沉澱,並放射。上清的放射性就比理想狀態偏低了。

J. 下面介紹的是DNA研究的科學實驗:1952年,赫爾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標記法,完成了著名的噬菌體侵染細菌的

(1)先將細菌培養在含 35 S的培養基上,再用噬菌體去侵染該細菌。
(2)不能 它只能證明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沒有進入細菌體內,(要證明遺傳物質是DNA,還要用 32 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細菌)
(3)C

閱讀全文

與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玉米和仙人掌的食用方法 瀏覽:967
手機種子下載方法 瀏覽:833
北京兒童多動症治療方法 瀏覽:719
快速畫圓的封口方法 瀏覽:677
手錶鋼化膜怎麼貼方法 瀏覽:471
機械盒子連接方法 瀏覽:554
如何在大學生活中獲益的方法 瀏覽:161
廚房鋼架安裝方法視頻 瀏覽:207
鑽石怎麼折立體方法圖解 瀏覽:308
6歲兒童專注力訓練方法 瀏覽:715
魅族鬧鍾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85
道教改名快速轉運的方法 瀏覽:199
內存卡不夠怎麼辦用什麼方法 瀏覽:486
用肉皮做皮凍方法視頻 瀏覽:142
科比不眨眼鍛煉方法 瀏覽:353
正規減肥方法有哪些 瀏覽:856
如何快速祛痘印的小方法 瀏覽:76
胱氨酸的檢測方法 瀏覽:737
57x7的正確計算方法 瀏覽:887
雀斑怎麼治療適合的方法 瀏覽: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