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做好學術研究
作為在讀研究生,,是我們迫在眉睫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有了這樣的思考和總結,才能更好的規范期間我們的研究態度和方法。在談論我對於的認識之前,想先分享一則小故事,這個故事是我偶然在一篇博客上發現的,之所以於此分享,是因為我覺得,這個故事中影射著我認為做好學術研究的幾個關鍵因素。故事是這樣的:
一天,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龐帝雅克(Pontiac)部門收到一封客戶抱怨信,上面是這樣寫的:「這是我為了同一件事第二次寫信給你們,我不會怪你們為什麼沒有回信給我,因為我也覺得這樣別人會認為我瘋了,但這的確是一個事實。我們家有一個傳統的習慣,就是我們每天在吃完晚餐後,都會以冰激凌作為我們的飯後甜點。由於冰激凌的口味很多,所以我們家每天會在飯後投票決定要吃哪一種口味,等大家決定後我就會開車去買。但自從最近我買了一部新的龐帝雅克後,在我去買冰激凌的這段路程問題就發生了。你知道嗎?每當我買的冰激凌是香草口味時,我從店裡出來車子就發不動。但如果我買的是其他口味,車子發動就順得很。我要讓你知道,我對這件事情是非常認真的,盡管這個問題聽起來很豬頭。為什麼這部龐帝雅克當我買了香草冰激凌它就秀逗,而我不管什麼時候買其他口味的冰激凌,它就沒有問題?為什麼?為什麼?」
事實上龐帝雅克的總經理對這封信還真的心存懷疑,但他還是派了一位工程師去查看究竟。當工程師找到這位仁兄時,很驚訝地發現這封信是出自於一位成功、樂觀且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之手。工程師與這位仁兄的見面時間剛好是在用完晚餐之後,兩人於是一個箭步躍上車,往冰激凌店開去。那個晚上的投票結果是香草口味,當買好香草冰激凌回到車上後,車子又秀逗了。這位工程師之後又依約來了三個晚上。第一晚,巧克力冰激凌,車子沒事。第二晚,草莓冰激凌,車子也沒事。第三晚,香草冰激凌,車子秀逗了。
到目前為止,這位嚴謹而富有邏輯的工程師還是不相信這位仁兄的車子對香草過敏。因此,他仍然不放棄繼續安排相同的行程,希望能夠將這個問題解決。工程師開始記錄下從開始到現在所發生的種種詳細資料,如往返行駛時間、停放時間、車子使用的燃油種類……根據資料,他有了一個結論:這位仁兄買香草冰激凌所花的時間比其他口味要少。
現在,工程師所要解決的疑問是:為什麼這部車會因為從熄火到重新激活的時間較短就會秀逗?原因很清楚,絕對不是因為香草冰激凌的關系。工程師很快想到,答案應該是「蒸汽鎖」。因為當這位仁兄買其它口味的冰激凌時,由於時間較久,引擎有足夠的時間散熱,重新發動時就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買香草口味時,由於花的時間較短,引擎太熱以至於還無法讓「蒸汽鎖」有足夠的散熱時間。問題迎刃而解,廠家也發現了「蒸汽鎖」設計不合理這個漏洞。
從這個故事中,我得到三個認識:
一、 沒有荒謬的問題,只有荒謬的態度。事物之間的關聯性,決定了一切皆有可能。不輕易下結論,而是付出足夠的努力去探究隱藏在錯綜復雜的關系中的真理,才是成功的關鍵。我們做學術研究也是類似的,不輕易判定一個論點正確還是錯誤,不人雲亦雲,只有踏實的求證才能得到最准確的結論。
二、 遇到問題時,查詢起因,即要追本溯源,然後依照事情發展,對比,記錄,最終得到症結所在。亦如故事中「嚴謹而富有邏輯的工程師」所為,從產生症狀的問題出發,將所有的相關過程還原出來,只有進行了一次完整的實驗,涉獵到所有的步驟,記錄「種種詳細資料,如往返行駛時間、停放時間、車子使用的燃油種類」等等,才能判定問題的症結出現在哪個環節。而這種探究問題的方法,在學術研究中,也是非常必要的。
Ⅱ 學術規范與學術研究方法的關系是什麼字數越多越好
學術規范與學術研究方法是大概念與小概念的關系,學術規范是指凡涉及學術領域中內容都要規范化管理,如學校對學生教師的管理,科研單位對研究人員的研究工作、成果鑒定及應用等,而學術研究方式僅指某個項目的研究方法,不同項目不同領域的學術研究有不一樣的研究方法。
Ⅲ 社會科學類 學術研究的研究方法 有哪些
思辨法,哲學研究;文獻法,歷史研究;調查法,社會學研究;實地法,人類學研究。實際上很多研究是多種方法的統一。
Ⅳ 如何科學的學習研究方法
學習科學的定義: 學習科學(Learning Sciences)是在反思認知科學等學科關於學習的研究方法和觀點的基礎上新近興起的一門科學。它借鑒建構主義、認知科學、信息技術、社會文化研究和關於知識工作等相關領城的研究成果,匯集和整合關於腦的研究和內隱學習、非正式學習、正式學習等已有對於學習的研究,採用多種現場研究的方法,對不同情境脈絡中的學習發生機制進行分析和探索,提出的若干關於學習的漸觀點,並通過創新性項目的實踐和基於設計的研究,創設新型學習環境,革新學習實戲。 學習科學興起的背景:(學習科學從認知科學中誕生) 學習科學最初是一門認知科學,它是站在認知科學的肩膀上發展起來的新興學科。正如達菲(T.Duffy,2004)所定義的:「學習科學是認知科學的一部分,它重點關注真實世界境脈中的思維」。在上世紀80年代,一些在認知科學領域卓有建樹的科學家,如柯林斯(A.Collins)、科羅德納(J.L.Koloder,2004)等人普遍感到「對當時的認知科學感到沮喪」。沮喪的原因來自於認知科學的關注對象和研究方法過於遠離人在真實世界中認知發展的際狀況。 學習科學是認知科學家在思考傳統的、以實驗心理學和計算機科學為主要支柱的、統認知科學的局限和困境中,吸收了認識論、社會學、人類學以及腦科學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所展開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城。事實上,從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這二十多年的總結.學習科學家們在有關學習的一些基本事實上達成一致:深度的概念理解的,要性、聚焦於學而非教、創建學習環境、在學習者先前知識上建構知識的重要性,以及反思的重要性。 學習科學萌發於70年代末以來對於人類學習本質的多學科深究,當各領域中有關學習的假設達成一致、形成了一些相對獨特的方法論、並且積累了若干設計實踐後,學習科學在90年代後開始走向成熟,開始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領域脫穎而出,至新世紀來臨之際,這一新興學科已經開始影響課堂教學、校外教育、學習產品設計、學習組織設計、教師教育、職業培訓等一系列諸多方面的變革與創新。 學習科學關注的主要關鍵問題是: 學習的本質是什麼,人是如何學習的,以及如何設計有效地學習環境促進深層學習。 學習科學的目標是:更好地理解產生最有效的學習的認知和社會過程,並運用這方面的知識去重新設計課堂和其他學習環境,
Ⅳ 學術指導思想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工作按照系統論、實踐論、資訊理論、相似論、整體觀的科學思想,以大陸造山帶、區域成礦學、礦產勘查學、成礦作用地球動力學、資源工程學、構造-流體-成礦系統、成礦譜系、地質系統的復雜性和多源地學信息集成礦產預測等新理論與新方法為指導,以礦集區綜合研究為主線,以典型礦床系統研究解剖為支撐,以成礦研究服務於找礦預測為原則,以建立成礦模式和總結找礦標志為目標,把地質研究與地球化學、地球物理、遙感研究結合起來,把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結合起來,把野外地質觀察與室內資料研究結合起來,把成礦理論研究和找礦實踐、勘查方法技術研究結合起來,把樣品測試分析與成岩成礦作用分析結合起來,按照相似類比、存同求異和非線性相互作用的地質思維,最終以獲得新的成礦認識、勘查靶區、找礦模型和勘查方法技術組合體系為目的,由已知到未知、由淺入深、由點到面開展研究工作。遵循微觀求證、宏觀分析、點面結合、整體聯動、循環反饋、綜合集成的技術路線,突出專題重點和主攻方向,實現研究突破。
地球經過46億年漫長的歷史演化,形成了今天包括岩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含人類圈)的地球系統。行星地球系統是在太陽等外源影響下,由流體地球子系統、固體地球子系統和生物地球化學子系統所構成的。從全球尺度上看,地球是由相互關聯和相互作用耦合的各具特性的地核、地幔、地殼、水圈、氣圈、生物圈、人類智慧圈和地球空間系統各圈層綜合集成的連續開放的復雜動力系統。其各圈層或子系統是多級、多時、多性、多相、多尺度、多因素、多作用的。因此,按照地球系統科學的思維,堅持系統論、整體觀,成岩成礦研究與地質演化、構造運動、流體運移、殼幔物質分異等相結合,勘查模型建立與不同找礦信息的綜合集成相結合,礦床模式、勘查方法與找礦預測相結合,實現地質特徵、找礦標志、礦化信息與勘查方法的相互統一。
研究方法遵循以上學術思想,以成礦系列、礦床模型和找礦方法技術優選為基礎,以秦嶺造山帶陝西段主要礦集區、典型鉛鋅銀銅金礦床不同層次的解剖分析為核心,結合秦嶺造山帶區域地質構造演化,尤其是熱水沉積盆地、構造岩漿過程的形成演化研究,分析其成生關系、成因類型、控礦因素、找礦標志及成岩成礦機制; 系統收集分析工作區不同尺度的地質、地球化學、地球物理、遙感和礦山開采資料,開展區內鳳-太、柞-山及勉-略-寧礦集區成礦條件、成礦規律研究,總結和完善區內鉛鋅、銅、銀、金礦床成礦模式與勘查模型,建立區域綜合找礦模型和勘查方法技術組合。在此基礎上,按照分析資料—確定問題—系統調研—建立模型—預測選區—驗證反饋的技術思路,採取地質研究、異常篩選、相似類比、集成選靶的工作路線,篩選圈定找礦靶區,實施工程驗證,及時反饋改進礦床模型和勘查方法技術組合。
Ⅵ 如何使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學術研究
從扎實基礎知識的本科學習進入挖掘深度的研究生學習階段,如何做好學術研究是不少學生感到頭痛的難題。
科學、高效的研究方法是做好學術研究的一把關鍵鎖鑰,而鍛造這把關鍵鎖鑰則需要廣泛、及時、有效的數據信息。
Ⅶ 學術研究是什麼
學術是指系統的、專門的學問。學術研究則是藉助已有的理論、知識、經驗對科學問題的假設、分析、探討和推出結論,其結果應該是力求符合事物客觀規律的,是對未知科學問題的某種程度的揭示。學術(Academia)一詞來自(akademeia)是古蠁雅典外的一間健身房,由 柏拉圖 改為學習中心。後來,Academia在 希臘 被延伸來形容「知識的累積」.後來,在1 世紀,英國及法國的宗教學者常用學術一詞來表示高等教育機構。英語稱呼 academy而法語稱呼為academe及academie。在英國 ,根據不同的 學術級別 分為 跟隨者 、 講師 、讀者及 教授 。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學人都是被稱呼為學者。學術行政人員卻不包括在內。我國古代也有對「學術」的闡述的。《說文》謂「學」與「教」通。「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廣雅釋詁》則謂:「學,效也。」「效」即是仿效,即是傳承。「術」,《說文》謂「邑中道也」,指道路,引申之,則門徑、方法等義皆在焉。我國人將「學」與「術」合為一詞,由此可理解為,學術是從累代所積之經驗、知識中,求出通向未來的途徑。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學術研究更趨向於科學、規范、系統和學科的組合交叉研究了,其技術更為先進,其手段更為多樣,其成果更是豐盛浩繁,顯示出人類社會及其科學文明的不斷進步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