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系統設計教學方法任務分析的概念

系統設計教學方法任務分析的概念

發布時間:2022-07-27 14:52:51

❶ 教學系統設計的內容簡介

《教學系統設計》是教育部高等學校教育技術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組織編寫的教育技術學專業系列教材之一。《教學系統設計》力求反映教改成果和學科發展的新動向,從內容和形式上充分體現較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學觀念,在注重培養學生基本理論知識的同時突出強調學生實踐能力的訓練。
全書共分8章。第l章著重闡述教學系統設計的基本概念、學科性質、主要理論基礎以及國內外比較有影響的教學設計理論和模式。第2章簡述教學目標的含義、功能,幾種代表性的教學目標分類理論以及教學目標分析和闡明的方法。第3章分析影響有效教學設計的若干學習者的特徵因素,並探討網路環境下的學習者特徵。第4章在辨析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教學模式三個概念的基礎上,從典型的教學模式與策略、協作學習策略、研究性學習設計、教學策略選擇的原則及教學活動設計等方面,闡述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的方法。第5章從物理環境、技術支持、人際關系等三個方面介紹學習環境設計的方法,重點討論技術支持環境的設計。第6章闡述教學設計結果評價的內容、方法以及新發展。第7章是專門針對本科生缺乏教學實踐經驗而編寫的,從多媒體教學軟體設計、網路課程設計、課堂教學設計、培訓系統設計等四個方面提供教學設計應用的典型案例,教師在教學中也可參考。第8章簡要介紹教學系統設計理論和應用研究領域的新發展和新趨勢。
教學系統設計是教育技術學專業的主幹課程之一,因此《教學系統設計》既可作為高等學校教育技術學專業的本科生教材和非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公共選修課教材,也可作為廣大教師和教育技術領域工作者的參考書。

什麼是教學設計教學目標設計分別從那幾個方面進行系統的分析

一、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
二、從一下幾個方面進行系統的分析:
1、系統性原則。教學設計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是由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分析、教學內容和方法的選擇以及教學評估等子系統所組成,各子系統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諸子系統中,各子系統的功能並不等價,其中教學目標起指導其他子系統的作用。同時,教學設計應立足於整體,每個子系統應協調於整個教學系統中,做到整體與部分辯證地統一,系統的分析與系統的綜合有機地結合,最終達到教學系統的整體優化。
2、程序性原則。教學設計是一項系統工程,諸子系統的排列組合具有程序性特點,即諸子系統有序地成等級結構排列,且前一子系統制約、影響著後一子系統,而後一子系統依存並制約著前一子系統。根據教學設計的程序性特點,教學設計中應體現出其程序的規定性及聯系性,確保教學設計的科學性。
3、可行性原則。教學設計要成為現實,必須具備兩個可行性條件。一是符合主客觀條件。主觀條件應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已有知識基礎和師資水平;客觀條件應考慮教學設備、地區差異等因素。二是具有操作性。教學設計應能指導具體的實踐。
4、反饋性原則。教學成效考評只能以教學過程前後的變化以及對學生作業的科學測量為依據。測評教學效果的目的是為了獲取反饋信息,以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學設計。

❸ 什麼是語文教學設計中的任務分析

就認知學習來說,教學目標只規定一定教學活動完成之後,學生應習得的終點能力。任務分析則要進一步完成如下任務:一是確定學生的起點能力。起點能力指學生在接受新的學習任務之前,他原有知識與技能的准備。二是分析使能目標及其類型。從起點能力到終點能力之間,學生還有許多知識技能尚未掌握,而掌握這些知識技能又是達到終點目標的前提條件。三是分析學習的支持性條件。使能目標是保證終點目標達到的必要的先決條件,有效的學習除了必要條件以外,還要有支持性條件。例如在學習以陳述性知識為主的主要目標的條件下,學生原有的基本智慧技能則是支持性學習的條件。任務分析一旦把起點能力、使能目標和終點目標及其類型和它們的先後順序分析清楚了,教學的步驟和方法的確定就有科學的依據了

❹ 系統分析的任務是什麼 如何進行系統分析

任務是:在充分認識原信息系統的基礎上,通過問題識別、可行性分析、詳細調查、系統化分析,最終完成新系統的邏輯方案設計,或稱邏輯模型設計。邏輯方案不同於物理方案,前者解決「做什麼」的問題,是系統分析的任務;後者解決「怎麼做」的問題,是系統設計的任務。 沒有系統分析的內容,只有系統化分析的主要內容。可能不太一樣,系統化分析是系統分析的一個步驟呢。 如果硬要講內容,也許就是問題識別、可行性分析、詳細調查、系統化分析、邏輯模型設計吧 系統分析方法是指把要解決的問題作為一個系統,對系統要素進行綜合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可行方案的咨詢方法。蘭德公司認為,系統分析是一種研究方略,它能在不確定的情況下,確定問題的本質和起因,明確咨詢目標,找出各種可行方案,並通過一定標准對這些方案進行比較,幫助決策者在復雜的問題和環境中作出科學抉擇。 系統分析方法來源於系統科學。系統科學是20世紀40年代以後迅速發展起來的一個橫跨各個學科的新的科學部門,它從系統的著眼點或角度去考察和研究整個客觀世界,為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它的產生和發展標標志著人類的科學思維由主要以「實物為中心」逐漸過渡到以「系統為中心」,是科學思維的一個劃時代突破。 系統分析是咨詢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我們可以把一個復雜的咨詢項目看成為系統工程,通過系統目標分析、系統要素分析、系統環境分析、系統資源分析和系統管理分析,可以准確地診斷問題,深刻地揭示問題起因,有效地提出解決方案和滿足客戶的需求。 系統分析的主要任務是將在系統詳細調查中所得到的文檔資料集中到一起,對組織內部整體管理狀況和信息處理過程進行分析。它側重於從業務全過程的角度進行分析。分析的主要內容是:業務和數據的流程是否通暢,是否合理;數據、業務過程和實現管理功能之間的關系;老系統管理模式改革和新系統管理方法的實現是否具有可行性等等。系統分析的目的是將用戶的需求及其解決方法確定下來,這些需要確定的結果包括:開發者關於現有組織管理狀況的了解;用戶對信息系統功能的需求;數據和業務流程;管理功能和管理數據指標體系;新系統擬改動和新增的管理模型等等。系統分析所確定的內容是今後系統設計、系統實現的基礎。

❺ 闡述教學設計的含義,說明教學目標和教學目的的異同

教學設計(Instructional Design,ID)也稱教學系統設計(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isd),是以傳播論、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為基礎,運用系統論的觀點和方法,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需求,從而找出最佳解決方案的一種理論和方法。是將學和教的原理轉化成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方案的系統化過程,是一種教學問題求解,側重與問題求解中方案的尋找和決策的過程。 教學設計是為了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依據課程內容主題、學生特徵和環境條件,運用教與學的原理,為學生策劃學習資源和學習活動的過程,即教學設計是在現代教育理論指導下,為了促進學生學習和發展而設計的解決教與學問題的一套系統化程序。 教學設計方案,內容包括學習內容特徵分析、學習者特徵分析、任務分析、教學目標、設計思路或意圖、教學過程、課堂小結(含板書設計)、自主性教學評價(教學反思)、教學資源鏈接等。 1、評估需求確定教學目的:測量學習差距、確定完成教學後能夠做什麼? 2、教學內容分析:學習者學習之前的知識技能分析? 3、學習者分析:學習者個性特徵和學習環境分析? 4、編寫教學目標:具體陳述學習後能夠做什麼? 5、開發評價方案:你准備如何評價學生的學習 6、開發和選擇教學材料:你設計各種教學資源和材料為教學做准備? 7、實施與評價:實施你的設計並進行多方面的評價? 8、修改:整理反饋資料和數據,進行修改教學設計 9、總結性評價:對學習者使用效果進行最終評價 教案是教師的教學設計和設想 教學是一種創造性勞動。寫一份優秀教案是設計者教育思想、智慧、動機、經驗、個性和教學藝術性的綜合體現。我認為教師在寫教案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1、科學性 所謂符合科學性,就是教師要認真貫徹課標精神,按教材內在規律,結合學 生實際來確定教學目標、重點、難點。設計教學過程,避免出現知識性錯誤。那種遠離課標,脫離教材完整性、系統性,隨心所欲另搞一套的寫教案的做法是絕對不允許的。一個好教案首先要依標合本,具有科學性。 2、創新性 教材是的,不能隨意更改。但教法是活的,課怎麼上全憑教師的智慧和才幹.盡管備課時要去學習大量的參考材料,充分利用教學資源,聽取名家的指點,吸取同行經驗,但課總還要自己親自去上,這就決定了教案要自己來寫。教師備課也應該經歷一個相似的過程。從課本內容變成胸中有案,再落到紙上,形成書面教案,繼而到課堂實際講授,關鍵在於教師要能 」學百家,樹一宗」。在自己鑽研教材的基礎上,廣泛地涉獵多種教學參考資料,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而不要照搬照抄,要汲取精華,取去糟粕,對別人的經驗要經過一番思考——消化,吸收,獨立思考,然後結合個人教學體會,巧妙構思,精心安排,從而寫出自己的教案。 3、差異性 由於每位教師的知識,經驗,特長,個性是千差萬別的。而教學工作又是一項創造性的工作。因此寫教案也就不能千篇一律,要發揮每一個老師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所以老師的教案要結合本地區的特點,因材施教。 4、藝術性 所謂教案的藝術性就是構思巧妙,能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僅能學到知識,而且得到藝術的欣賞和快樂的體驗。教案要成為一篇獨具特色」課堂教學散文」或者是課本劇。所以,開頭,經過,結尾,要層層遞進,扣人心弦,達到立體教學效果。教師的說,談,問,講等課堂語言要字斟句酌,該說的一個字不少說,不該說的一個字也不能說,要做到恰當的安排。 5、可操作性 教師在寫教案時,一定從實際出發,要充分考慮從實際需要出發,要考慮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該簡就簡,該繁就繁,要簡繁得當。 6、考慮變化性 由於我們教學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有思維能力的學生,又由於每個人的思維能力不同,對問題的理解程度不同,常常會提出不同的問題和看法,教師又不可能事先都估計到。在這種情況下,教學進程常常有可能離開教案所預想的情況,因此教師不能扣教案,把學生的思維的積極性壓下去。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改變原先的教學計劃和方法,滿腔熱忱地啟發學生的思維,針對疑點積極引導。為達到此目的,教師在備課時,應充分估計學生在學習時可能提出的問題,確定好重點,難點,疑點,和關鍵。學生能在什麼地方出現問題,大都會出現什麼問題,怎樣引導,要考慮幾種教學方案。出現打亂教案現象,也不要緊張。要因勢利導, 耐心細致地培養學生的進取精神。因為事實上,一個單元或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在教學的一定過程中逐步完成的,一旦出現偏離教學目標或教學計劃的現象也不要緊張,這可以在整個教學進度中去調整。 寫教案的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十項: 一.課題(說明本課名稱) 二.教學目的(或稱教學要求,或稱教學目標,說明本課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 三.課型(說明屬新授課,還是復習課) 四.課時(說明屬第幾課時) 五.教學重點(說明本課所必須解決的關鍵性問題) 六.教學難點(說明本課的學習時易產生困難和障礙的知識點) 七.教學過程(或稱課堂結構,說明教學進行的內容、方法步驟) 八.作業處理(說明如何布置書面或口頭作業) 九.板書設計(說明上課時准備寫在黑板上的內容) 十.教具(或稱教具准備,說明輔助教學手段使用的工具) 在教案書寫過程中,教學過程是關鍵,它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一)導入新課 1.設計新穎活潑,精當概括。 2.怎樣進行,復習那些內容? 3.提問那些學生,需用多少時間等。 (二)講授新課 1.針對不同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 2.怎樣提出問題,如何逐步啟發、誘導? 3.教師怎麼教學生怎麼學?詳細步驟安排,需用時間。 (三)鞏固練習 1.練習設計精巧,有層次、有坡度、有密度。 2.怎樣進行,誰上黑板板演? 3.需要多少時間? (四)歸納小結 1.怎樣進行,是教師還是學生歸納? 2.需用多少時間? (五)作業安排 1.布置那些內容,要考慮知識拓展性、能力性。 2.需不需要提示或解釋? 1、課件的概念 課件(courseware)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經過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和任務分析,教學活動結構及界面設計等環節,而加以製作的課程軟體。它與課程內容有著直接聯系。 2、課件的長度 多媒體課件的內容可多可少、一個大的多媒體課件可以包括一門完整的課程內容,可運行幾十課時;小的只運行10-30分鍾,也可能更少時間。 3、多媒體課件 所謂多媒體課件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學的需要,經過嚴格的教學設計,並以多種媒體的表現方式和超文本結構製作而成的課程軟體。 4、常用製作方式 現在應用最廣泛的多媒體課件形式是 PPT(用office PowerPoint 製作的幻燈片),由於它編輯、播放,各種操作簡單易學,而且能夠很方便地找到資源,並且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改善和加工,對技術的要求相對不高,並且多加鑽研也可以有反復多彩的效果,能滿足許多需要,因此廣受歡迎。 其他應用較廣的還有 Flash 和 Authorware 以及幾何畫板(數學老師常用)等等,它們更加強大的功能,尤其是在動畫方面更為精彩的表現能力十分吸引。只是對製作者的技術要求較高,需要多花一點時間學習和練習,另外從網上找到的這一類資源雖然廣泛,但是因為不能隨心所欲地進行二次編輯,因此有一點點制約性。不過其豐富表現力仍然使它們應用廣泛,只要刻苦鑽研,就能利用多種手段,製作出精良的課件。 網上也有許多現成的課件資源,可以根據需要進行尋找利用,不過最精良的資源往往是收費的。 課件現在不僅僅是學校教育應用的專有名詞,它也被廣泛的應用到企業和政府的培訓中,成為創建學習型組織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無論應用在何處,只有能產生學習的吸引力,能透徹地講解學習內容,能帶來良好的學習效果的課件才是有價值的課件。 有價值的課件必須具備以下要素,也就是優秀課件的評價標准: 1、教學設計 精心的設計是優秀結果的保證,沒有正確完整的設計後續一切都象散沙一樣無法凝聚,缺少靈魂。 2、生 動 性 把教學內容的重點和多媒體手段充分地結合起來,帶給學生最易理解的方式。 3、交 互 性 讓學習者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加深理解和記憶。 4、方 便 性 好的導航可以掃除非教學因素的學習障礙,不讓學習者迷失在技術障礙中,始終能便捷地訪問。 5、自 由 性 自由學習是課件的一大特色,學員任何時候都清楚地知道自己所處位置和進度,控制自己的學習進程。 6、個性化學習 提供多種模式和習慣的選擇,讓每門課給每個學習者帶來最貼心的學習感受。 7、評 估 檢查學習效果是必須的手段,沒有評估可能會很容易放棄學習。 更重要的是,一個優秀的課件,採用的形式其產生的效果應該是高於傳統教材的,也就是說,如果連傳統教材的效果都沒有達到,那也就沒有必要做成課件了。

❻ 什麼叫教學系統設計教學設計方案內容包括哪些

一。教學系統設計也稱作教學設計是以傳播理論、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為基礎,運用系統論的觀點和方法,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需求從而找出最佳解決方案的一種理論和方法。內容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設計等。各類型教案的主要內容及其功能 1.新授課教案主要內容是提出新課的教學目標,把握傳授新知識的深度、廣度、重點、難點。其主要任務是完成新知識的傳授。 2.復習課教案主要內容是提出復習的范圍和要求。主要任務是幫助、引導學生鞏固掌握已有的知識,並將知識系統化、網路化。 3.實驗課教案主要內容是提出培養技能技巧的具體內容、要求。主要任務是完成教師的示範性操作、實驗原理的講解,指導學生獨立進行實驗,培養學生的技能、技巧和嚴謹的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學科實驗操作方法。 4.檢查課教案主要內容是提出檢查(即形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的具體目標和要求。主要任務是檢查了解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以利於下階段制定針對性極強且有效的教學設計方案。 5.詳細教案主要內容是課題、課時、教學目標、教學的重點、難點、教學方法、教具(包括學具)、教學過程(包括反饋檢測題等)、板書內容、補充教材、教材前後知識點的銜接、當今科技動態等,側重把握教材的深度和廣度。其主要任務是:(1)教師完成對教材深度和廣度的把握;(2)通過多年的備課、搜集和整理大量的信息,不斷地補充同一問題的新知識、新進展,同時完成教師的知識更新和完善。 6.表格式教案這類教案多適用於有經驗的老教師。主要內容有課題、課時、教學目標、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具(包括學具)、教學程序(所有教具的操作順序、教學方法的具體操作過程,學法指導的具體操作過程)、板書設計,側重教法、學法的具體操作。主要任務是:(1)教師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幫助引導學生學會應掌握的知識,並學會學習的方法(即學法);(2)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總結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並且不斷更新、完善。 7.課堂實錄教案多採用優質課評選、公開課等。它是教學改革和教學研究的產物,是教師課堂具體實施教學過程的安排表或實錄。主要內容有:課題、課時、教學目標、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具(及學具)、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側重於教學過程的具體安排。其中導言、知識的過渡、重點的教法、難點的學法指導、教具的選擇和使用等將體現教師的教學特色、教改意識和教改的具體做法。主要任務是:(1)為各級領導、各類教師聽課、評課提供參考資料;(2)為教師互相學習、交流經驗進行教學改革和研究提供學習的材料。

❼ 什麼叫教學系統設計教學設計方案內容包括哪些

問題一: 答:教學設計是教學系統設計的簡稱,是以傳播理論、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為基礎,運用系統論觀點和方法,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需求從而找出最佳解決方案的一種理論和方法。其主要環節包括:學習需要分析、學習內容分析、學習者分析、學習環境分析、確定學習目標、設計教學策略、選擇教學媒體或資源和學習效果評價。
教學設計方案,內容包括學習內容特徵分析、學習者特徵分析、任務分析、教學目標、設計思路或意圖、教學過程、課堂小結(含板書設計)、自主性教學評價(教學反思)、教學資源鏈接等。 問題二:請簡述你對教案的理解,教案編寫包括哪些內容? 答:我個人認為,教案體現了老師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對課本內容的理解,展現了老師在對本課講授時的思想以及講授完後老師本人對本課的認識和學生課後的反應。寫教案的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十項:
一.課題(說明本課名稱)
二.教學目的(或稱教學要求,或稱教學目標,說明本課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
三.課型(說明屬新授課,還是復習課)
四.課時(說明屬第幾課時)
五.教學重點(說明本課所必須解決的關鍵性問題)
六.教學難點(說明本課的學習時易產生困難和障礙的知識點)
七.教學過程(或稱課堂結構,說明教學進行的內容、方法步驟)
九.板書設計(說明上課時准備寫在黑板上的內容)
十.教具(或稱教具准備,說明輔助教學手段使用的工具)

❽ 系統設計的概念

系統設計是根據系統分析的結果,運用系統科學的思想和方法,設計出能最大限度滿足所要求的目標 (或目的) 的新系統的過程。進行系統設計時,必須把所要設計的對象系統和圍繞該對象系統的環境共同考慮,前者稱為內部系統,後者稱為外部系統,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互支持和相互制約的關系,內部系統和外部系統結合起來稱作總體系統。因此,在系統設計時必須採用內部設計與外部設計相結合的思考原則,從總體系統的功能、輸入、輸出、環境、程序、人的因素、物的媒介各方面綜合考慮,設計出整體最優的系統。進行系統設計應當採用分解、綜合與反饋的工作方法。不論多大的復雜系統,首先要分解為若乾子系統或要素,分解可從結構要素、功能要求、時間序列、空間配置等方面進行,並將其特徵和性能標准化,綜合成最優子系統,然後將最優子系統進行總體設計,從而得到最優系統。在這一過程中,從設計計劃開始到設計出滿意系統為止,都要進行分階段及總體綜合評價,並以此對各項工作進行修改和完善。整個設計階段是一個綜合性反饋過程。系統設計內容,包括確定系統功能、設計方針和方法,產生理想系統並作出草案,通過收集信息對草案作出修正產生可選設計方案,將系統分解為若乾子系統,進行子系統和總系統的詳細設計並進行評價,對系統方案進行論證並作出性能效果預測。

閱讀全文

與系統設計教學方法任務分析的概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流量共享怎麼使用方法 瀏覽:375
滾筒洗衣機搖晃怎麼解決方法 瀏覽:509
半水調漂方法視頻 瀏覽:373
kindle使用方法說明書 瀏覽:854
油畫無痕掛鉤使用方法 瀏覽:839
幼兒貼肚臍貼的正確方法 瀏覽:47
內開窗安裝方法 瀏覽:565
質性研究主題分析方法 瀏覽:448
汽車提速異響解決方法 瀏覽:489
科三有什麼方法定好油門 瀏覽:743
電腦表格列印方法 瀏覽:454
泡腳片的使用方法 瀏覽:904
滾動手機屏保怎麼設置方法 瀏覽:898
3d圖片黑斑處理方法 瀏覽:809
應用方法研究 瀏覽:825
如何分析人物的描寫方法 瀏覽:1000
提高游戲幀數最快的方法手機 瀏覽:501
乳清蛋白粉使用方法 瀏覽:402
簡單繩子打結的方法 瀏覽:424
格力微波爐使用方法 瀏覽: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