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Mis研究方法論

Mis研究方法論

發布時間:2022-07-27 00:20:53

⑴ 名詞解釋:什麼是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縮寫 IT),是主要用於管理和處理信息所採用的各種技術的總稱。它主要是應用計算機科學和通信技術來設計、開發、安裝和實施信息系統及應用軟體。它也常被稱為信息和通信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主要包括感測技術、計算機與智能技術、通信技術和控制技術。
基本含義
人們對信息技術的定義,因其使用的目的、范圍、層次不同而有不同的表述:

凡是能擴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術,都可以稱作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包含通信、計算機與計算機語言、計算機游戲、電子技術、光纖技術等」。

現代信息技術「以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和通信技術為特徵」。

信息技術是指在計算機和通信技術支持下用以獲取、加工、存儲、變換、顯示和傳輸文字、數值、圖像以及聲音信息,包括提供設備和提供信息服務兩大方面的方法與設備的總稱。

信息技術是人類在生產斗爭和科學實驗中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過程中所積累起來的獲取信息,傳遞信息,存儲信息,處理信息以及使信息標准化的經驗、知識、技能和體現這些經驗、知識、技能的勞動資料有目的的結合過程。

信息技術是管理、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的有關方法、手段與操作程序的總稱。

信息技術是指能夠擴展人類信息器官功能的一類技術的總稱。

信息技術指「應用在信息加工和處理中的科學,技術與工程的訓練方法和管理技巧;上述方法和技巧的應用;計算機及其與人、機的相互作用,與人相應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等諸種事物。」

信息技術包括信息傳遞過程中的各個方面,即信息的產生、收集、交換、存儲、傳輸、顯示、識別、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技術。

信息技術是研究如何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傳輸信息和使用信息的技術。

「信息技術教育」中的「信息技術」,可以從廣義、中義、狹義三個層面來定義。

廣義而言,信息技術是指能充分利用與擴展人類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種方法、工具與技能的總和。該定義強調的是從哲學上闡述信息技術與人的本質關系。

中義而言,信息技術是指對信息進行採集、傳輸、存儲、加工、表達的各種技術之和。該定義強調的是人們對信息技術功能與過程的一般理解。

狹義而言,信息技術是指利用計算機、網路、廣播電視等各種硬體設備及軟體工具與科學方法,對文圖聲像各種信息進行獲取、加工、存儲、傳輸與使用的技術之和。該定義強調的是信息技術的現代化與高科技含量。

信息技術的應用包括計算機硬體和軟體,網路和通訊技術,應用軟體開發工具等。計算機和互聯網普及以來,人們日益普遍地使用計算機來生產、處理、交換和傳播各種形式的信息(如書籍、商業文件、報刊、唱片、電影、電視節目、語音、圖形、影像等)。

在企業、學校和其它組織中,信息技術體系結構是一個為達成戰略目標而採用和發展信息技術的綜合結構。它包括管理和技術的成分。其管理成分包括使命、職能與信息需求、系統配置和信息流程;技術成分包括用於實現管理體系結構的信息技術標准、規則等。由於計算機是信息管理的中心,計算機部門通常被稱為「信息技術部門」。有些公司稱這個部門為「信息服務」(IS)或「管理信息服務」(MIS)。另一些企業選擇外包信息技術部門,以獲得更好的效益。

物聯網和雲計算作為信息技術新的高度和形態被提出、發展。根據中國物聯網校企聯盟的定義,物聯網為當下幾乎所有技術與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的結合,讓信息更快更准地收集、傳遞、處理並執行,是科技的最新呈現形式與應用。

應用范圍
信息技術的研究包括科學,技術,工程以及管理等學科,這些學科在信息的管理,傳遞和處理中的應用,相關的軟體和設備及其相互作用。

信息技術的應用包括計算機硬體和軟體、網路和通訊技術、應用軟體開發工具等。計算機和互聯網普及以來,人們日益普遍的使用計算機來生產、處理、交換和傳播各種形式的信息(如書籍、商業文件、報刊、唱片、電影、電視節目、語音、圖形、圖像等)。

技術分類
按表現形態的不同,信息技術可分為硬技術(物化技術)與軟技術(非物化技術)。前者指各種信息設備及其功能,如顯微鏡、電話機、通信衛星、多媒體電腦。後者指有關信息獲取與處理的各種知識、方法與技能,如語言文字技術、數據統計分析技術、規劃決策技術、計算機軟體技術等。

按工作流程中基本環節的不同,信息技術可分為信息獲取技術、信息傳遞技術、信息存儲技術、信息加工技術及信息標准化技術。信息獲取技術包括信息的搜索、感知、接收、過濾等。如顯微鏡、望遠鏡、氣象衛星、溫度計、鍾表、Internet 搜索器中的技術等。

信息傳遞技術指跨越空間共享信息的技術,又可分為不同類型。如單向傳遞與雙向傳遞技術,單通道傳遞、多通道傳遞與廣播傳遞技術。信息存儲技術指跨越時間保存信息的技術,如印刷術、照相術、錄音術、錄像術、縮微術、磁碟術、光碟術等。信息加工技術是對信息進行描述、分類、排序、轉換、濃縮、擴充、創新等的技術。

信息加工技術的發展已有兩次突破:從人腦信息加工到使用機械設備(如算盤,標尺等)進行信息加工,再發展為使用電子計算機與網路進行信息加工。信息標准化技術是指使信息的獲取、傳遞、存儲,加工各環節有機銜接,與提高信息交換共享能力的技術。如信息管理標准、字元編碼標准、語言文字的規范化等。

日常用法中,有人按使用的信息設備不同,把信息技術分為電話技術、電報技術、廣播技術、電視技術、復印技術、縮微技術、衛星技術、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等。也有人從信息的傳播模式分,將信息技術分為傳者信息處理技術、信息通道技術、受者信息處理技術、信息抗干擾技術等。

按技術的功能層次不同,可將信息技術體系分為基礎層次的信息技術(如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支撐層次的信息技術(如機械技術、電子技術、激光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等),主體層次的信息技術(如感測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控制技術),應用層次的信息技術(如文化教育、商業貿易、工農業生產、社會管理中用以提高效率和效益的各種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應用軟體與設備)。

社會功能
信息產業

隨著信息化在全球的快速進展,世界對信息的需求快速增長,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對於各個國家、地區、企業、單位、家庭、個人都不可缺少。信息技術已成為支撐當今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的基石。在這種情況下,信息產業成為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競相投資、重點發展的戰略性產業部門。在過去的 10 年中,全世界信息設備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增長率是相應的國民生產總值(GNP)增長率的兩倍,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關鍵產業。其中美國經濟在近 10 年的持續快速增長中,年均 GDP 增長 3.6%,而電子信息產業對 GDP 增長的貢獻為 1.4 個百分點。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美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得益於信息技術的支撐和信息產業的帶動是不為過的。信息產業本身經過多年的高速增長,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產業之一。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一些發達國家信息經濟領域的增長超過了 GNP 的 50%,美國則超過了 75%,2000 年全球信息產品製造業產值高達 15000 億美元,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

「九五」期間,中國的信息產業以三倍於國民經濟的速度發展,主要產品銷量迅速增加,結構調整初見成效,部份關鍵技術有所突破,產業規模已居世界第四位。2000 年底信息產品製造業總產值達 10000 億元,銷售收入 5800 億元,成為國民經濟第一支柱產業。信息產業的增加值佔全國 GDP 的 4%,電子產品出口額約佔全國出口總額的 1/5,信息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顯著提高。

發展趨勢
信息技術推廣應用的顯著成效,促使世界各國致力於信息化,而信息化的巨大需求又驅使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當前信息技術發展的總趨勢是以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為中心,從典型的技術驅動發展模式向技術驅動與應用驅動相結合的模式轉變。

微電子技術和軟體技術是信息技術的核心。集成電路的集成度和運算能力、性能價格比繼續按每 18 個月翻一番的速度呈幾何級數增長,支持信息技術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每個晶元上包含上億個元件,構成了「單片上的系統」(SOC),模糊了整機與元器件的界限,極大地提高了信息設備的功能,並促使整機向輕、小、薄和低功耗方向發展。軟體技術已經從以計算機為中心向以網路為中心轉變。軟體與集成電路設計的相互滲透使得晶元變成「固化的軟體」,進一步鞏固了軟體的核心地位。軟體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功能通過軟體來實現,「硬體軟化」成為趨勢,出現了「軟體無線電」「軟交換」等技術領域。嵌入式軟體的發展使軟體走出了傳統的計算機領域,促使多種工業產品和民用產品的智能化。軟體技術已成為推進信息化的核心技術。

三網融合和寬頻化是網路技術發展的大方向。電話網、有線電視網和計算機網的三網融合是指它們都在數字化的基礎上在網路技術上走向一致,在業務內容上相互覆蓋。電話網和電視網在技術上都要向互聯網技術看齊,其基本特徵是採用 IP 協議和分組交換技術;在業務上要話音為主或單向傳輸發展成互動式的多媒體數據業務為主。三網融合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把三個網合成一個網,但它的確打破了原有的行業界限,將引起產業的重組與政策的調整。隨著互聯網上數據流量的迅猛增加,特別是多媒體信息的增加,對網路帶寬的要求日益提高。增大帶寬,是相當長時期內網路技術發展的主題。在廣域網和城域網上,以密集波分復用技術(DWDM)為代表的全光網路技術引人注目,帶動了光信息技術的發展。寬頻接入網技術多種方案展開了激烈的競爭,鹿死誰手尚難見分曉。無線寬頻接入技術和建立在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之上的移動互聯網技術,正向信息個人化的目標前進。

互聯網的應用開發也是一個持續的熱點。一方面電視機、手機、個人數字助理(PDA)等家用電器和個人信息設備都向網路終端設備的方向發展,形成了網路終端設備的多樣性和個性化,打破了計算機上網一統天下的局面;另一方面,電子商務、電子政務、遠程教育、電子媒體、網上娛樂技術日趨成熟,不斷降低對使用者的專業知識要求和經濟投入要求;互聯網數據中心(IDC),網門服務等技術的提出和服務體系的形成,構成了對使用互聯網日益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使信息技術日益廣泛地進入社會生產、生活各個領域,從而促進了網路經濟的形成。

主要特徵
有人將計算機與網路技術的特徵——數字化、網路化、多媒體化、智能化、虛擬化,當作信息技術的特徵。我們認為,信息技術的特徵應從如下兩方面來理解:

信息技術具有技術的一般特徵——技術性。具體表現為:方法的科學性,工具設備的先進性,技能的熟練性,經驗的豐富性,作用過程的快捷性,功能的高效性等。

信息技術具有區別於其它技術的特徵——信息性。具體表現為:信息技術的服務主體是信息,核心功能是提高信息處理與利用的效率、效益。由信息的秉性決定信息技術還具有普遍性、客觀性、相對性、動態性、共享性、可變換性等特性。

教育體系
信息技術教育有兩個方面的涵義:一是指學習與掌握信息技術的教育。二是指採用信息技術進行教育活動。前者從教育目標與教育內容方面來理解信息技術教育,後者則從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來理解信息技術教育。由此,可對「信息技術教育」作如下定義:

信息技術教育是指學習、運用信息技術,培養信息素質,實現學與教優化的理論與實踐。

該定義的理解中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

信息技術教育包括理論與實踐兩個領域。理論領域指信息技術教育是一門科學,是現代教育學研究的一個新分支,又具有課程教學論的一些特徵,具體包括概念體系、理論框架、原理、命題、模式、方法論等研究內容。實踐領域指信息技術教育是一種教學活動,一種工作實踐,一項教育現代化事業,具體包括信息技術的軟硬體資源建設、課程教材的設計開發、師資培訓、教學中各種信息技術的綜合運用、學習指導、評價與管理等。

信息技術教育的本質是利用信息技術培養信息素質。這里,「利用信息技術」只是一種手段和工具,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質,以適應信息社會對人才培養標準的要求。

信息素質是指人所具有的對信息進行識別、加工、利用、創新、管理的知識、能力與情操(意)等各方面基本品質的總和,是人的一種基本生存素質。為此,我們應明確信息技術教育的指導思想:不只是為了讓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知識而開展信息技術教育,而是通過信息技術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信息素質。換句話說,信息技術教育不等於軟硬體知識學習。而是要使學生通過掌握包括計算機、網路在內的各種信息工具的綜合運用方法,來培養學生的處理、創新的能力,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工作、學習與生活打下良好基礎。

信息技術教育的范疇包括學習信息技術和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習兩個方面。這里明確指出了開展信息技術教育的兩種教學形式(專門課程式與學科滲透式)。我們不但要開設專門的《信息技術》課程,重點培養學生運用計算機與網路等現代信息工具的知識和能力;而且要在所有課程的教學中,運用各種傳統的與現代的信息工具促進了學生的學習,要滲透信息技術教育思想,培養學生對各種學科信息的綜合處理與創新能力。

信息技術教育的途徑與模式有多種。除採用學校課堂教學模式外,還可採用課外活動模式、家庭教育模式、遠程協作學習模式。其中,基於項目活動的教學模式能較好解決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學習競爭與協作的結合問題,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信息素質,是一種非常實用的學校信息技術教育模式,值得推廣。

人工智慧
發展歷程

人工智慧(AI)是一門極富挑戰性的科學,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必須懂得計算機知識,心理學和哲學。人工智慧是包括十分廣泛的科學,它由不同的領域組成,如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等等,總的說來,人工智慧的目的就是讓計算機這台機器能夠象人一樣思考。

在 1955 的時候,香農與人一起開發了 The Logic TheoriST 程序,它是一種採用樹形結構的程序,在程序運行時,它在樹中搜索,尋找與可能答案最接近的樹的分枝進行探索,以得到正確的答案。這個程序在人工智慧的歷史上可以說是有重要地位的,它在學術上和社會上帶來的巨大的影響,以至於我們所採用的思想方法有許多還是來自於這個 50 年代的程序。

1956 年,作為人工智慧領域另一位著名科學家的麥卡希召集了一次會議來討論人工智慧未來的發展方向。從那時起,人工智慧的名字才正式確立,這次會議在人工智慧歷史上不是巨大的成功,但是這次會議給人工智慧奠基人相互交流的機會,並為未來人工智慧的發展起了鋪墊的作用。在此以後,人工智慧的重點開始變為建立實用的能夠自行解決問題的系統,並要求系統有自學習能力。在 1957 年,香農和另一些人又開發了一個程序稱為 General Problem Solver(GPS),它對 Wiener 的反饋理論有一個擴展,並能夠解決一些比較普遍的問題。別的科學家在努力開發系統時,右圖這位科學家作出了一項重大的貢獻,他創建了表處理語言 LISP,直到許多人工智慧程序還在使用這種語言,它幾乎成了人工智慧的代名詞,到了今天,LISP 仍然在發展。

在 1963 年,麻省理工學院受到了美國政府和國防部的支持進行人工智慧的研究,美國政府不是為了別的,而是為了在冷戰中保持與蘇聯的均衡,雖然這個目的是帶點火葯味的,但是它的結果卻使人工智慧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其後發展出的許多程序十分引人注目,麻省理工大學開發出了 SHRDLU。在這個大發展的 60 年代,STUDENT 系統可以解決代數問題,而 SIR 系統則開始理解簡單的英文句子了,SIR 的出現導致了新學科的出現:自然語言處理。在 70 年代出現的專家系統成了一個巨大的進步,他頭一次讓人知道計算機可以代替人類專家進行一些工作了,由於計算機硬體性能的提高,人工智慧得以進行一系列重要的活動,它作為生活的重要方面開始改變人類生活了。在理論方面,70 年代也是大發展的一個時期,計算機開始有了簡單的思維和視覺,而不能不提的是在 70 年代,另一個人工智慧語言 Prolog 語言誕生了,它和 LISP 一起幾乎成了人工智慧工作者不可缺少的工具。不要以為人工智慧離我們很遠,它已經在進入我們的生活,模糊控制,決策支持等等方面都有人工智慧的影子。讓計算機這個機器代替人類進行簡單的智力活動,把人類解放用於其它更有益的工作,這是人工智慧的目的。

就業前景
人才需求

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IT 人才的短缺現象將會越來越嚴重。據保守估計,中國市場對 IT 人才的需求每年超過 20 萬人。而國內 IT 教育主要是高等學校計算機、電子、電信、信息技術等相關專業的學歷教育,每年培養的大學畢業生約為 5 萬,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IT 技術人員的極度短缺,迫使許多公司不得不提供高薪才能聘請到符合要求的專業人員,而這些職位優厚的待遇吸引了很多非 IT 人員。於是許多人設法通過各種培訓來獲得這些職位

工作需求

IT 行業良好的就業前景及薪酬待遇吸引了大量非計算機專業的人,大部分是年輕人。他們迫切需要依靠學習和培訓獲得進入 IT 業的技術能力。而另一個方面,IT 行業中職業的變化和更替也是最為頻繁的,它要求從業者必須不斷地學習才能保持這種持續工作的狀態。同時一個人學習的技術越先進,掌握的技術越全面,那麼這個人的事業發展前景就越廣闊,工作選擇的機會就越大。此外,由於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很多掌握過時技術的人員也不得不重新進行培訓,以使自己能夠與最新的技術同步。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各個企業對信息化投入的比例逐步加大,因此要求在職人員必須要學會操作微機。

加入 WTO 刺激了培訓市場的需求

中國加入 WTO,商務運作將會呈現出舉足輕重的地位。國際、國內商務、企業競爭將使得商家對人才的要求更高,只有那些接受過專業培訓的、具備熟練技能和扎實專業知識的人才能適應全球化貿易市場的要求。

興趣愛好

現代人面臨的並不是知識危機,因為很多人都擁有大專以上的學歷,知識不再是危機。現代人越來越多體驗到的是本領和技能的危機。他們個人需要培訓的願望很強烈,願意出錢培訓,所以針對本領和技能方面的培訓市場會越來越大。另外,現代人生活質量提高了,面對個人興趣方面的培訓市場會多起來,在工作之後,人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選擇一些培訓,充實和豐富自己的生活。

高校教育機制存在著不足

高等教育在計算機專業傳統的教育理論型、研究型人才培養上有較大的優勢,但在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上存在層次單一,教學內容滯後,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的情況,課程設置陳舊,設施跟不上,使得大多數畢業生理論有餘,崗位需要的專業應用技術相對不足。許多畢業生、甚至需要較長的培訓才能勝任工作,有的甚至還不如參加過短期培訓的人員。這種狀況最終造成很多計算機專業的專科、本科畢業生,捧著大學畢業證找不到工作。

發展前景
21 世紀初,人類將全面邁向一個信息時代,信息技術革命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量和橋梁,是促進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以信息技術為中心的新技術革命將成為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新亮點。信息技術將使人類能夠進一步把潛藏在物質運動中的巨大信息資源挖掘出來,把世界變成一個沒有邊界的信息空間,以微處理機進入億萬辦公室和家庭、超級計算機問世、衛星通信與光導通信的發展,特別是網路化的迅速發展為標志的,信息技術革命不僅以最為便捷的方式溝通了各國、各地區、各企業、各團體以及個人之間的聯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種種地域乃至國家的限制,把整個世界空前地聯系在一起,推動了全球化的迅速發展。由於這次新科技革命主要是從美國興起,日本和西歐各國隨後迅速推進,形成了一個強大的中心區和三角地帶,所以約阿吉姆·比朔夫甚至列出了這樣一個公式:「全球化=世界中心區域的緊密網路化」,但由於新科技革命的發展需要雄厚的科研力量、昂貴的設備器材、巨額資金和良好的革礎設施,而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普追較低,不僅難以跟上世界新科技革命的腳步,而且被西方國家越拉越遠,從而在全球化進程中也就被進一步邊緣化。

國際互聯網的普及提供了加強各國經濟聯系的新紐帶,信息的快速搜集、加工、儲存和傳遞,使各國政府、公司企業和個人能便捷地獲取信息。信息的這種透明性(公開性)和流動性,有利於各國政府和人民間的相互了解、有利於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播、有利於政府和企業的科學決策,從而必然有利於各國間的經濟合作.國際互聯網將不斷提高金融、貿易、企業全球經營的效率和質量.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國際互聯網可以及時處理幾乎無限的信息,這就為全球居民提供了參加國際經濟合作的手段:銀行可以每天處理 1.5 萬億美元的貨幣交易:證券市場每年可以處理幾十萬億美元的證券交易:海陸空運輸可以從容地把數億個集裝箱送往世界各地:跨國公司可以了如指掌地指揮全球的分廠在流水線上按顧客的需要生產出同一牌號、不同個性的產品(如汽車)。企業在新世紀里的競爭力將取決於它對於網路的運用,企業若不利用網路,則會在未來的全球競爭中處於劣勢、甚至會被排斥在商務圈之外。信息技術的發展,對企業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戰,它要求企業實行集成管理,將上游和下游的環節形成一個整體,通過網路對全球的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因此,企業只有放眼世界,才有可能在未來的信息時代求得生存和發展。

國際互聯網的發展將在 21 世紀大大促進全球實務經濟和服務業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知識將成為對世紀生產要素中的一個獨立成分。哪個國家能在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這個國家就能在 21 世紀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20 世紀的歷史表明,單靠不斷增加資本、人力和原材料的投入不能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不可能在因際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只有稗於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的國家,才能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並在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需要受過良好教育的高素質的公民和讓每個公民的才能得以充分發揮的社會環境。顯然,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需要知識,而全體國民知識水平的提高需要發展教育。然而,一個國家國民教育的高水平,並不等於這個國家就善於進行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就一定能夠嵌得國際競爭的勝利。前蘇聯就是一個國民教育水平很高但沒有贏得國際競爭的國家,更重要的是要創造讓全體公民充分發揮自己才智的社會條件。在 21 世紀,哪些國家認識到了這一點並做到了這一點,這些國家就會在國際競爭中成為強者。

但是,全球生活在貧困之中的人尚難得到信息革命的實惠。

聯合國的資料顯示,在發達困家,信息產業正成為朝陽產業,而窮國和富國在網際網路用戶數量方面的差距比其在國民收入方面的差距更為懸殊。55 個信息技術領先國家投入信息技術產業的資金佔全球信息技術投資的 990/0,世界上 93%的互聯網用戶生活在發達國家,在全世界數億網民中,收入最低的 1/5 人口中只擁有全球網際網路用戶的 0.2%。美國所擁有的計算機數量多於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由此可見,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將使不同國家之間以及不同地區之間信息化的差距逐漸拉大。「信息貧困」和「數碼鴻溝」會在富裕國家與貧窮國家之間築起。

布局初探
本文首先論述了數字信息技術對城市旅遊產業布局的影響,構建了數字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城市旅遊信息系統,並結合武漢市的實際情況探討了數字化旅遊信息系統對其旅遊產業布局優化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數字化 信息技術 旅遊產業布局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新技術的應用、數字化城市旅遊信息系統的建立將為政府旅遊決策部門提供全面、系統、科學的決策依據,為促進城市旅遊業的發展提供強大的技術背景。數字信息技術主要是指利用地理信息系統(GIS)、通訊網路和多媒體等技術構建數字化城市中的旅遊信息系統,進行旅遊信息的採集、整理、加工、處理、傳輸、查詢和展示,以此輔助旅遊管理和旅遊規劃中的決策,全面指導城市旅遊業的發展,並為旅遊者提供及時准確的旅遊信息服務。

數字信息技術對城市旅遊產業布局的影響

數字信息技術在旅遊業中的應用,將引起城市旅遊產業中諸多構成要素的調整和優化,進而促進城市旅遊產業布局更趨於合理和科學,同時為建立城市旅遊信息系統提供指導,更好地滿足城市和旅遊發展的需要,提高城市旅遊產出的能力,樹立旅遊產業的支柱產業地位或主導產業地位。

⑵ 管理信息系統戰略規劃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制定MIS戰略規劃的方法有多種,主要有關鍵成功因素法、戰略目標集轉化法和企業系統規劃法等三種。 還有幾種用於特殊情況,或者作整體規劃的一部分使用,如企業信息分析與集成技術(BIAIT )、產出/方法分析 (E/MA )、投資回收法(ROI)、征費法、零線預演算法、階石法等。

一、關鍵成功因素法(CSF)

1970年哈佛大學William Zani 教授在MIS模型中用了關鍵成功變數,這些變數是確定MIS成敗的因素。 過了10年,麻省理工學院John Rockart教授把CSF提高成為MIS的戰略。應用這種方法,可以對企業成功的重點因素進行辨識,確定組織的信息需求,了解信息系統在企業中的位置。所謂的關鍵成功因素,就是關繫到組織的生存與組織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它們是組織最需要得到的決策信息,是管理者重點關注的活動區域。不同組織、不同的業務活動中的關鍵成功因素是不同的,即使在同一組織同一類型的業務活動中,在不同的時期,其關鍵成功因素也有所不同。因此,一個組織的關鍵成功因素 應當根據本組織的判斷, 包括企業所處的行業結構、企業的競爭策略、 企業在本行業中的地位、 市場和社會環境的變動等。

二、戰略目標集轉化法(SST)

這個方法的第一步是識別組織的戰略集,先考查一下該組織是否有寫成文的戰略或 長期計劃,如果沒有,就要去構造這種戰略集合。

第二步是將組織戰略集轉化成MIS戰略,MIS戰略應包括系統目標、系統約束以及設計原則等。這個轉化的過程包括對應組織戰略集的每個元素識別對應MIS戰略約束,然後提出整個MIS的結構。最後,選出一個方案送總經理。

三、企業系統規劃法(BSP)

企業系統規劃法(Business System Plane, 簡稱BSP)是由IBM公司於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一種企業管理信息系統規劃的結構化的方法論。它與CSF法相似,首先自上而下識別系統目標, 識別業務過程,識別數據,然後自下而上設計系統,以支持系統目標的實現。

四、三種系統規劃方法的比較

關鍵成功因素法(CSF)能抓住主要問題, 使目標的識別突出重點。由於高層領導比較熟悉這種方法,所以使用這種方法所確定的目標,高層領導樂於努力去實現。這種方法最有利於確定企業的管理目標。

戰略目標集轉化法(SST)從另一個角度識別管理目標, 它反映了各種人的要求,而且給出了按這種要求的分層,然後轉化為信息系統目標的結構化方法。它能保證目標比較全面,疏漏較少,但它在突出重點方面不如前者。

⑶ 談談你對MIS(管理信息系統)的認識,以及MIS是如何支持企業的管理職能和管理決策的

所謂MIS(管理信息系統--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系統 ,現代管理信息系統是一個以人為主導,利用計算機硬體、軟體、網路通信設備以及其他辦公設備,進行信息的收集、傳輸、加工、儲存、更新和維護,以企業戰略競優、提高效益和效率為目的,支持企業的高層決策、中層控制、基層運作的集成化的人機系統。

首先了解一下管理信息系統的發展過程。
第一:起步階段:20世紀70年代初,隨著資料庫技術,網路技術的發展和科學管理的推廣,計算機在管理上的應用日益廣泛,管理信息系統逐漸成熟起來。
第二:決策支持系統階段: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Michael S. Scott Marton 首次提出了「決策支持系統」的概念。早期的MIS主要為管理者提供預測的報告,而DSS則是在人和計算機交互的過程中幫助決策者探索可能的方案,為管理者提供決策所需的信息。DSS是MIS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以MIS管理的信息為基礎,是MIS功能上的延伸。
第三:智能決策支持系統和群體決策支持系統階段:20世紀90年代以來,DSS與人工智慧,計算機網路技術等結合形成了決策支持系統和群體決策支持系統。
第四:近年來管理信息系統的發展:
近年來管理信息系統的發展主要體現在:
1、概念基礎、結構和開發方法論的進步。
2、開發手段和技術的迅速發展。
3、應用領域不斷擴大和深入。
4、人才隊伍不斷壯大。今天,它的領域已遠遠超出了企業內部資源管理的范疇。決策支持系統可以協助領導層按照決策程序對非結構化問題進行科學決策。隨著網路的普及和信用制度的完善,電子商務開分地替代傳統的營銷業務,並在節約成本、接近客戶以及提高服務質量方面顯示出了獨特優勢。政府機構使用電子政務系統,可以提高部門內部的工作效率,優化政府部門之間的協作、提高政府和民眾之間的信息傳遞速度和質量。

⑷ 信息系統戰略規劃有哪些方法

制定MIS戰略規劃的方法有多種,主要有關鍵成功因素法(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CSF)、戰略目標集轉化法(Strategy Set Transformation,SST)和企業系統規劃法(Business System Planning, BSP)等三種。 還有幾種用於特殊情況,或者作整體規劃的一部分使用,如企業信息分析與集成技術(BIAIT )、產出/方法分析 (E/MA )、投資回收法(ROI)、征費法(Chargeout)、零線預演算法、階石法等。

一、關鍵成功因素法(CSF)

1970年哈佛大學William Zani 教授在MIS模型中用了關鍵成功變數,這些變數是確定MIS成敗的因素。 過了10年,麻省理工學院John Rockart教授把CSF提高成為MIS的戰略。應用這種方法,可以對企業成功的重點因素進行辨識,確定組織的信息需求,了解信息系統在企業中的位置。所謂的關鍵成功因素,就是關繫到組織的生存與組織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它們是組織最需要得到的決策信息,是管理者重點關注的活動區域。不同組織、不同的業務活動中的關鍵成功因素是不同的,即使在同一組織同一類型的業務活動中,在不同的時期,其關鍵成功因素也有所不同。因此,一個組織的關鍵成功因素 應當根據本組織的判斷, 包括企業所處的行業結構、企業的競爭策略、 企業在本行業中的地位、 市場和社會環境的變動等。

CSF是通過分析找出企業成功的關鍵因素, 然後再圍繞這些關鍵因素來確定系統的需求,並進行規劃。其步驟如下:

(1)了解企業和信息系統的戰略目標。

(2)識別影響戰略目標的所有成功因素。

(3)確定關鍵成功因素。

(4)識別性能指標識別和標准。

確定關鍵成功因素所用的工具是樹枝因果圖。例如,某企業有一個目標,是提高產品競爭力,可以用樹枝圖畫出影響它的各種因素,以及影響這些因素的子因素,見圖4.2.1所示。

圖4.2.1 樹枝圖

如何評價這些因素中 哪些因素是關鍵成功因素, 不同的企業是不同的。對於一個習慣於高層人員個人決策的企業,主要由高層人員個人在此圖中選擇。對於習慣於群體決策的企業,可以用德爾斐法或其他方法把不同人設想的關鍵因素綜合起來。在高層中應用關鍵成功因素法,一般效果好,因為每一個高層領導人員日常總在考慮什麼是關鍵因素。一般不大適合在中層領導中應用,因為中層領導所面臨的決策大多數是結構化的,其自由度較小,對他們最好應用其他方法。

二、戰略目標集轉化法(SST)

1978年William King把組織的戰略目標看成是一個「信息集合」,由使命、目標、戰略和其他戰略略變數等組成。戰略規劃過程是把組織的戰略目標轉變為MIS戰略目標的過程。如圖4.2.2所示。

圖4.2.2 戰略目標集轉化法

這個方法的第一步是識別組織的戰略集,先考查一下該組織是否有寫成文的戰略或 長期計劃,如果沒有,就要去構造這種戰略集合。

第二步是將組織戰略集轉化成MIS戰略,MIS戰略應包括系統目標、系統約束以及設計原則等。這個轉化的過程包括對應組織戰略集的每個元素識別對應MIS戰略約束,然後提出整個MIS的結構。最後,選出一個方案送總經理。

三、企業系統規劃法(BSP)

企業系統規劃法(Business System Plane, 簡稱BSP)是由IBM公司於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一種企業管理信息系統規劃的結構化的方法論。它與CSF法相似,首先自上而下識別系統目標, 識別業務過程,識別數據,然後自下而上設計系統,以支持系統目標的實現。如圖4.2.3所示。

圖4.2.3 BSP方法

1.主要步驟

BSP法從企業目標入手, 逐步將企業目標轉化為管理信息系統的目標和結構。它擺脫了管理信息系統對原組織結構的依從性,從企業最基本的活動過程出發,進行數據分析,分析決策所需數據,然後自下而上設計系統,以支持系統目標的實現。BSP主要步驟如圖4.2.4所示。

圖4.2.4 BSP主要步驟

(1)研究開始階段。成立規劃組,進行系統初步調查,分析企業的現狀、了解企業有關決策過程、組織職能和部門的主要活動、存在的主要問題、 各類人員對信息系統的看法。 要在企業各級管理部門中取得一致看法,使企業的發展方向明確,使信息系統支持這些目標。

(2)定義業務過程(又稱企業過程或管理功能組)。定義業務過程是BSP方法的核心。 所謂業務過程就是邏輯相關的一組決策或活動的集合,如訂貨服務、庫存控制等業務處理活動或決策活動。業務過程構成了整個企業的管理活動。識別業務過程可對企業如何完成其目標有較深的了解,可以作為建立信息系統的基礎。按照業務過程的所建造的信息系統,其功能與企業的組織機構相對獨立,因此,組織結構的變動不會引起管理信息系統結構的變動。

(3)業務過程重組。在業務過程定義的基礎上,分析哪些過程是正確的;哪些過程是低效的,需要在信息技術支持下進行優化處理;哪些過程不適合計算機信息處理,應當取消。檢查過程的正確性和完備性後,對過程按功能分組,如經營計劃、財務規劃、成本會計等。

(4)確定數據類。 定義數據類是BSP方法的另一個核心。所謂數據類就是指支持業務過程所必須的邏輯上相關的一組數據。例如,記賬憑證數據包括了憑證號、借方科目、貸方科目、金額等。一個系統中存在著許多數據類,如顧客、 產品、 合同、庫存等。數據類是根據業務過程來劃分的,即分別從各項業務過程的角度將與它有關的輸入輸出數據按邏輯相關性整理出來歸納成數據類。

(5)設計管理信息系統總體結構。功能和數據類都定義好之後,可以得到一張功能/數據類表格, 該表格又可稱為功能/數據類矩陣或U/C矩陣。 設計管理信息系統總體結構主要工作就是可以利用U/C矩陣來劃分子系統,刻畫出新的信息系統的框架和相應的數據類。

(6)確定子系統實施順序。由於資源的限制,信息的總體結構一般不能同時開發和實施,總有個先後次序。劃分子系統之後,根據企業目標和技術約束確定子系統實現的優先順序。一般來講,對企業貢獻大的、需求迫切的、容易開發的優先開發。

(7)完成BSP研究報告,提出建議書和開發計劃。

2.子系統的劃分

BSP方法是根據信息的產生和使用來劃分子系統的, 它盡量把信息產生的企業過程和使用的企業過程劃分在一個子系統中,從而減少了子系統之間的信息交換。劃分子系統的步驟如下:

(1)作U/C矩陣。 利用定義好的功能和數據類作一張功能/數據類表格,即U/C矩陣,如表4.2.1所示。矩陣中的行表示數據類,列表示功能,並用字母U(use)和 C(create)表示功能對數據類的使用和產生, 交叉點上標C的表示這個數據類由相應的功能產生,標U的表示這個功能使用這個數據類。例如,銷售功能需要使用有關產品、客戶和訂貨方面的數據,則在這些數據下面的銷售一行對應交點標上U; 而銷售區域數據產生於銷售功能,則在對應交叉點上標C。

表4.2.1 U/C矩陣(一)

(2)調整功能/數據類矩陣。開始時數據類和過程是隨機排列的,U、C在矩陣中排列也是分散的,必須加以調整。

首先,功能這一列按功能組排列,每一功能組中按資源生命周期的四個階段排列。功能組指同類型的功能,如「經營計劃」、「財務計劃」屬計劃類型,歸入「經營計劃」功能組。

其次,排列「數據類」這一行,使得矩陣中C最靠近主對角線。因為功能的分組並不絕對, 在不破壞功能成組的邏輯性基礎上,可以適當調配功能分組,使U也盡可能靠近主對角線。表7.3.1的功能/數據類矩陣經上述調整後,得到表4.2.2表示的功能/數據類矩陣。

(3)畫出功能組對應的方框,並起個名字,這就是子系統,見表4.2.2所示。

(4)用箭頭把落在框外的U與子系統聯系起來, 表示子系統之間的數據流。例如,數據類「計劃」,由經營子計劃系統產生,而技術准備子系統要用到這一數據類,見表4.2.2。

四、三種系統規劃方法的比較

關鍵成功因素法(CSF)能抓住主要問題, 使目標的識別突出重點。由於高層領導比較熟悉這種方法,所以使用這種方法所確定的目標,高層領導樂於努力去實現。這種方法最有利於確定企業的管理目標。

戰略目標集轉化法(SST)從另一個角度識別管理目標, 它反映了各種人的要求,而且給出了按這種要求的分層,然後轉化為信息系統目標的結構化方法。它能保證目標比較全面,疏漏較少,但它在突出重點方面不如前者。

企業系統規劃法(BSP)雖然也首先強調目標, 但它沒有明顯的目標導引過程。它通過識別企業「過程」引出了系統目標,企業目標到系統目標的轉化是通過業務過程/數據類等矩陣的分析得到的。由於數據類也是在業務過程基礎上歸納出的,所以我們說識別企業過程是企業系統規劃法戰略規劃的中心,而不能把企業系統規劃法的中心內容當成U/G矩陣。

以上三種規劃方法各有優缺點, 可以把它們綜合成CSB方法來使用,即用CSF方法確定企業目標,用SST方法補充完善企業目標,然後將這些目標轉化為信息系統目標, 再用BSP方法校核企業目標和信息系統目標,確定信息系統結構。這種方法可以彌補單個方法的不足,較好地完成規劃,但過於復雜而削弱單個方法的靈活性。

⑸ 美國MIS專業申請 哪些大學值得選

下面是美國MIS專業的十大名校的介紹。

1、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loan)麻省理工學院Sloan商學院
MIT的運營管理主要研究產品、流程、服務和供應鏈的設計和管理,即資源的購買、發展和使用,以便向目標客戶提供產品和服務。
本科申請者必須具備微積分、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基礎。只接受GRE 成績,推薦信必須網上提交。

2、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PA)卡內基梅隆大學
該校的信息與決策系統方向側重於信息系統技術和商業管理方面的研究。管理信息系統是跨學科的研究領域。國際學生申請可提交GRE 成績或GMAT成績,TOEFL 最低要在110 以上。

3、University of Texas–Austin(McCombs)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McCombs商學院
該校相關院系即信息、風險和運營管理系,主要研究方向有信息系統、供應鏈和運營管理。信息系統側重研究的是信息技術的購買、使用和影響,就此建 立理論並對之進行驗證。後者則對供應鏈和運營管理進行研究,強調模型研究,包括採用分析和決策支持模型來進行供應鏈管理。GRE和GMAT成績均可,一般而言獲得錄取的學生,其GRE、GMAT成績的比率在90% 以上。

4、University of Minnesota-Twin Cities(Carlson)明尼蘇達大學雙子城分校Carlson商學院
該校的管理信息系統研究中心在學術界有很大影響,如曾參與組織十大信息系統研究研討會、網路化組織中的IT管理、信息安全的經濟學、信息系統和技術、電子商務管理經驗研究的創新戰略等研討會。
最低錄取要求為:GMAT600分或GRE(V+Q)1380分,TOEFL最低100分以上

5、University of Arizona(Eller)亞利桑那大學Eller商學院
該校的管理信息系統系實際上是對計算機技術和方法、人工智慧、經濟學、運營管理和社會技術網路學等領域的交叉研究。GRE和GMAT成績均可接受,一般來說有錄取資格的申請者的成績比率都在90% 以上,本科GPA最低3.5 ,研究生GPA最低3.25 。

6、Stanford University(CA)斯坦福大學
該校的運營、信息和技術專業側重對技術系統的研究,如生產網路、供應鏈、信息處理系統、自動化證券交易、系統的產品開發系統等,強調的是技術、人員和運營程序在任務執行過程中的協調作用。
申請者必須具備極為深厚的數學基礎,如高級微積分、線形代數和概率等,此外最好熟悉線形規劃、約束優化設計、微觀經濟學和統計學。該校更傾向於接受GRE成績,不過如果申請者只有GMAT成績,也可以被接受。

7、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Wharton)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
該校的運營和信息管理專業主要在以下五個領域進行研究:決策流程;信息和決策技術;信息系統、戰略和經濟學;運營管理;運籌學。研究的問題包括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生產計劃和時間安排、產品開發、決策支持系統、信息戰略、系統開發和實施及風險和環境管理等領域。
申請者必須具有經濟學和數學(包括微積分和線形代數)基礎,只接受GRE成績。MIS博士一經錄取即獲得四年全額獎學金。

8、University of Maryland–College Park(Smith)馬里蘭大學帕克分校史密斯商學院
該校Smith商學院提供信息系統( Information Systems )領域的博士學位。主要核心課程包括:信息系統研究、信息技術研究方法論、信息技術戰略管理、信息系統經濟學、電子商務和供應鏈管理等。
在申請方面,學校接受5年之內的GRE或GMAT成績,國際學生必須在入學當年的2月1日之前向校方提交完整的申請材料,博士入學的申請費是50美元。

9、New York University(Stern)紐約大學Stern商學院
NYU 的MIS專業設置在信息、運營和管理科學系(The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Operations, and Management Sciences)之下,該系包括信息系統、運營管理和統計三個主要研究方向。
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New York University一直受到眾多申請者的青睞。2004年,學校共收到800份05年秋季入學的申請材料,最終錄取了21人。2005年NYU的MIS新生錄取平均GMAT成績為721分。

10、Georgia State University(Robinson)喬治亞州立大學Robinson商學院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的MIS專業偏重於計算機和統計學領域,專業設置於計算機信息系統(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系內。MIS方面的學位設置非常齊全,有MBA、EMBA、MS和Ph.D.等多種學位供申請者選擇。申請者必須提供7年之內的GMAT 或GRE成績,申請費是50美元。

閱讀全文

與Mis研究方法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油畫無痕掛鉤使用方法 瀏覽:838
幼兒貼肚臍貼的正確方法 瀏覽:47
內開窗安裝方法 瀏覽:565
質性研究主題分析方法 瀏覽:448
汽車提速異響解決方法 瀏覽:489
科三有什麼方法定好油門 瀏覽:743
電腦表格列印方法 瀏覽:454
泡腳片的使用方法 瀏覽:904
滾動手機屏保怎麼設置方法 瀏覽:898
3d圖片黑斑處理方法 瀏覽:809
應用方法研究 瀏覽:825
如何分析人物的描寫方法 瀏覽:1000
提高游戲幀數最快的方法手機 瀏覽:501
乳清蛋白粉使用方法 瀏覽:402
簡單繩子打結的方法 瀏覽:424
格力微波爐使用方法 瀏覽:696
老太太突然尿頻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400
ph胎盤按摩膏使用方法 瀏覽:195
如何以實證主義的方法改造自然法 瀏覽:745
玻璃數碼管的測量方法 瀏覽: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