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判斷疾病預後最常見的研究方法是

判斷疾病預後最常見的研究方法是

發布時間:2022-07-26 11:52:11

⑴ 臨床最廣泛應用的病理學研究方法

A.活檢
理由:用局部切除、鉗取、穿刺針吸以及搔刮、摘除等手術方法,由患者活體採取病變組織進行病理檢查,以確定診斷,稱為活體組織檢查(biopsy),簡稱活檢。這是被廣泛採用的檢查診斷方法。這種方法的優點在於組織新鮮,能基本保持病變的真像,有利於進行組織學、組織化學、細胞化學及超微結構和組織培養等研究。對臨床工作而言,這種檢查方法有助於及時准確地對疾病作出診斷和進行療效判斷。特別是對於諸如性質不明的腫瘤等疾患,進行准確而及時的診斷,對治療和預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如何用中醫的方法判斷外科疾病的預後

療方法,是針對疾病所採取的措施。中醫外科疾病的治療方法,包括內治方法和外治方法兩種。一、內治法:中醫外科的內治方法大約分三大類十一種方法。中醫外科疾病是從瘡瘍論治開始,其治療方法也明顯體現針對瘡瘍的初起、形成、潰後三個階段治療措施,即中醫外科疾病三類治法,即消法、托法、補法。二、外治法:中醫外科的外治方法是運用葯物和手術或配合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於患者體表某部或病變部位以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主要分為葯物療法、手術療法和其他療法三大類。

⑶ 病理生理學研究疾病的最主要方法是

病理生理學是基礎醫學理論學科之一,它同時還肩負著基礎醫學課程到臨床課程之間的橋梁作用。研究方法有: 1.動物實驗 2.臨床觀察 在不損害患者健康、不延誤患者診治的前提下,採用B超、心電圖、CT、磁共振及內鏡等無創性的儀器檢查,或收集患者血、尿、腦脊液及活檢組織等進行測試,配合臨床症狀及體征的觀察,亦可對疾病過程中的功能、代謝、形態改變及其動態變化規律進行探討。 3.流行病學研究

⑷ 預後的研究歷史

預後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兩千多年前 ,希波克拉底撰寫過論文《論預後》。希波克拉底認為 :要通過臨床觀察和分析來判斷疾病預後;「 對於醫生,最要緊的是關心其預見能力的培養 」;治療預後的情況,是衡量醫術水平高低的一種尺度。
預後不良的疾病,一直威脅著人類生命。19世紀以前。人類對預後不良的疾病治療乏術,如對傳染病預後的控制處於無能狀態。兩千年來, 人類干預預後的能力逐步提高。磺胺類葯物、 抗生素類葯物、維生素類葯物的發明, 使人類干預預後能力出現了革命性突破, 傳染病的死亡率大大降低。一戰時,肺炎的死亡率為 18 %, 青黴素應用於臨床後,降低到1 %以下。6世紀醫院出現以來,人們對預後的觀察和干預效果有了較為精確的記載。19世紀 40年代,住院產婦產褥熱的高死亡率困擾著醫院的大夫們。奧國醫生澤梅爾維斯明確要求接觸分娩婦女的醫生用漂白粉溶液清洗雙手, 從而使產褥熱的死亡率由18%降至 2%以下,被後人譽以「母親的救星」而載入史冊。20世紀以來, 癌症、 心腦血管疾病等預後嚴重的疾病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凶頑,促進了對預後多角度、多層面研究普遍的開展。目前已進展到從不同角度對預後進行細致的劃分, 對預後進行定量研究 、早期破譯預後信息的階段。如從疾病演進過程的角度劃分, 預後的量度有緩解率、 復發率、 病殘率等; 從疾病終極狀態的角度劃分, 預後的量度有治癒率 、 生存率、 病死率等。從預後時間劃分, 包括近期病死率和遠期病死率 ; 從治療場所劃分包括住院病死率和院外病死率 ; 從治療手段的角度,還有手術死亡率的劃分等等。生活質量的新概念已經進入預後評估體系, 標志著人類對預後干預的目標巳升躍一個新層次。關於不同病種預後的論文常見於各國醫學雜志, 以某一病種預後為中心內容的專著也有問世, 國內如劉振華主編的《腫瘤預後學》。20世紀預後研究的教績已觀。如腫瘤、心腦血管等慢性病的預後改善,取得了初步成果:癌症治癒率在發達國家已達到 50 %左右, 心腦血管病死亡率在 20 年 間下降了 50 %左右。

⑸ 病理學研究最常用的方法

是屍體剖檢。

對死亡者的遺體進行病理剖檢(屍檢)是病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屍體剖檢(autopsy)不僅可以直接觀察疾病的病理改變,從而明確對疾病的診斷,查明死亡原因,幫助臨床探討、驗證診斷和治療是否正確、恰當,以總結經驗,提高臨床工作的質量。

而且還能及時發現和確診某些傳染病、地方病、流行病、為防治措施提供依據,同時還可通過大量屍檢積累常見病、多發病、以及其他疾病的人體病理材料,為研究這些疾病的病理和防治措施,為發展病理學作貢獻。

顯然,屍檢是研究疾病的極其重要的方法和手段,人體病理材料則是研究疾病的最為寶貴的材料。

(5)判斷疾病預後最常見的研究方法是擴展閱讀:

病理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密切聯系,明顯地在對疾病的研究和診斷上。臨床醫學除運用各種臨床診察、檢驗、治療等方法對疾病進行診治外,往往還必須藉助於病理學的研究方法如活體組織檢查、屍體剖檢以及動物實驗等來對疾病進行觀察研究,提高臨床工作的水平。

病理學則除進行實驗研究(實驗病理學)外,也必須密切聯系臨床,直接從患病機體去研究疾病,否則也不利於病理學本身的發展。

病理學長期以來被形象地喻為「橋梁學科」,這充分表明了它在醫學中,特別是在臨床醫學中佔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其理由主要是由病理學的性質和任務所決定的。

⑹ 疾病預後如何選擇正確的分析方法

疾病預後選擇正確的分析方法其實主要就是把這個疾病發生的原因還有在治療的過程中採用的措施。然後正確的分析出來,以便以後採取很好的經驗。

⑺ 病理學的研究方法

病理學的研究方法多種多樣,研究材料主要來自患病人體(人體病理材料)和實驗動物以及其他實驗材料如組織培養、細胞培養等(實驗病理材料)。
(一)屍體剖檢
對死亡者的遺體進行病理剖檢(屍檢)是病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屍體剖檢(autopsy)不僅可以直接觀察疾病的病理改變,從而明確對疾病的診斷,查明死亡原因,幫助臨床探討、驗證診斷和治療是否正確、恰當,以總結經驗,提高臨床工作的質量,而且還能及時發現和確診某些傳染病、地方病、流行病、為防治措施提供依據,同時還可通過大量屍檢積累常見病、多發病、以及其他疾病的人體病理材料,為研究這些疾病的病理和防治措施,為發展病理學作貢獻。顯然,屍檢是研究疾病的極其重要的方法和手段,人體病理材料則是研究疾病的最為寶貴的材料。
一個國家屍檢率的高低往往可以反映其文明進步的程度,世界上不少文明先進國家的屍檢率達到90%以上,有的國家在法律中對屍檢作了明文規定。中國的屍檢率還很低,十分不利於中國病理學和醫學科學的發展,亟待提高。
(二)活體組織檢查
用局部切除、鉗取、穿刺針吸以及搔刮、摘除等手術方法,由患者活體採取病變組織進行病理檢查,以確定診斷,稱為活體組織檢查(biopsy),簡稱活檢。這是被廣泛採用的檢查診斷方法。這種方法的優點在於組織新鮮,能基本保持病變的真像,有利於進行組織學、組織化學、細胞化學及超微結構和組織培養等研究。對臨床工作而言,這種檢查方法有助於及時准確地對疾病作出診斷和進行療效判斷。特別是對於諸如性質不明的腫瘤等疾患,准確而及時的診斷,對治療和預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動物實驗
運用動物實驗的方法,可以在適宜動物身上復制某些人類疾病的模型,以便研究者可以根據需要,對之進行任何方式的觀察研究,例如可以分階段地進行連續取材檢查,以了解該疾病或某一病理過程的發生發展經過等。此外,還可利用動物實驗研究某些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以及葯物或其他因素對疾病的療效和影響等。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可以彌補人體觀察之受限和不足,但動物與人體之間畢竟存在種種差異,不能將動物實驗的結果直接套用於人體,這是必須注意的。
(四)組織培養與細胞培養
將某種組織或單細胞用適宜的培養基在體外加以培養,以觀察細胞、組織病變的發生發展、如腫瘤的生長、細胞的癌變、病毒的復制、染色體的變異等等。此外,也可以對其施加諸如射線、葯物等外來因子,以觀察其對細胞、組織的影響等。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可以較方便地在體外觀察研究各種疾病或病變過程,研究加以影響的方法,而且周期短、見效快,可以節省研究時間,是很好的研究方法之一。但缺點是孤立的體外環境畢竟與各部分間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體內的整體環境不同,故不能將研究結果與體內過程等同看待。
(五)病理學的觀察方法
隨著學科的發展,病理學的研究手段已遠遠超越了傳統的經典的形態觀察,而採用了許多新方法、新技術,從而使研究工作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但形態學方法(包括改進了的形態學方法)仍不失為基本的研究方法。茲將常用的方法簡述如下:
大體觀察主要運用肉眼或輔之以放大鏡、量尺、各種衡器等輔助工具,對檢材及其病變性狀(大小、形態、色澤、重量、表面及切面狀態、病灶特徵及堅度等)進行細致的觀察和檢測。這種方法簡便易行,有經驗的病理及臨床工作者往往能借大體觀察而確定或大致確定診斷或病變性質(如腫瘤的良惡性等)。
組織學觀察將病變組織製成厚約數微米的切片,經不同方法染色後用顯微鏡觀察其細微病變,從而千百倍地提高了肉眼觀察的分辨能力,加深了對疾病和病變的認識,是最常用的觀察、研究疾病的手段之一。同時,由於各種疾病和病變往往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組織形態特徵,故常可藉助組織學觀察來診斷疾病,如上述的活檢。
細胞學觀察運用採集器採集病變部位脫落的細胞,或用空針穿刺吸取病變部位的組織、細胞,或由體腔積液中分離所含病變細胞,製成細胞學塗片,作顯微鏡檢查,了解其病變特徵。此法常用於某些腫瘤(如肺癌、子宮頸癌、乳腺癌等)和其他疾病的早期診斷。但限於取材的局限性和准確性,有時使診斷難免受到一定的限制。既提高了穿刺的安全性,也提高了診斷的准確性。
超微結構觀察運用透射及掃描電子顯微鏡對組織、細胞及一些病原因子的內部和表面超微結構進行更細微的觀察(電子顯微鏡較光學顯微鏡的分辨能力高千倍以上),即從亞細胞(細胞器)或大分子水平上認識和了解細胞的病變。這是迄今最細致的形態學觀察方法。在超微結構水平上,還常能將形態結構的改變與機能代謝的變化聯系起來,大大有利於加深對疾病和病變的認識。
組織化學和細胞化學觀察通過運用具有某種特異性的、能反映組織和細胞成分化學特性的組織化學和細胞化學方法,可以了解組織、細胞內各種蛋白質、酶類、核酸、糖原等等化學成分的狀況,從而加深對形態結構改變的認識。這種方法不僅可以揭示普通形態學方法所不能觀察到的組織、細胞的化學成分的變化,而且往往在尚未出現形態結構改變之前,就能查出其化學成分的變化。此外,隨著免疫學技術的進步,還可運用免疫組織化學和免疫細胞化學的方法,了解組織、細胞的免疫學性狀,對於病理學研究和診斷都有很大幫助。
除上述常用方法外,近數十年來陸續建立的還有放射自顯影技術、顯微分光技術、形態測量(圖像分析)技術、分析電鏡技術、流式細胞儀(FCM)技術、多聚酶鏈反應(PCR)技術以及分子原位雜交技術等一系列分子生物學技術,從而使常規的病理形態學觀察,發展到將形態結構改變與組織、細胞的的化學變化結合志來進行研究,而且將歷來的定性的研究發展到對病理改變進行形態的和化學成分的定量研究,從而獲得了大量的更多更新的新信息,大大加深了疾病研究的深度。這是以往的研究所難以實現的。

⑻ 流行病學研究方法有哪些

(一)觀察法
由於流行病學是人群中進行研究,所以研究者實際上不能或不能全部掌握或控制所研究對象發生的條件,因此,觀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就是很重要的方法。
1.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study)
描述性研究又叫描述流行病學(descriptive epi-demiology),通過觀察而正確、詳細地記載疾病或健康狀態按時間、地點、人群各種特徵(如年齡、性別、職業、民族等等)的分布特點,也可以包括可疑病因因子的分布特點。為了正確的描述分布,必須有明確統一的診斷標准、准確的病例(或因子)數字以及人口數字。
通過描述流行病學獲得的資料也可對病因提出線索或假說,或對防制提出有效的措施。
2.分析性研究(analyticalstudy)
分析性研究又叫分析流行病學(analytical epi-demiology),對所假設的病因或流行因素進一步在選擇的人群中探找疾病發生的條件和規律,驗證所提出的假說。
主要有兩種:
①從疾病(結果)開始去探找原因(病因)的方法叫病例對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從時間上是回顧性的,所以又叫回顧性(retrospective)研究。
②從有無可疑原因(病因)開始去觀察是否發生結果(疾病)的研究方法叫隊列(或群組、定群)研究(cohort study)。從時間上是前瞻的,所以又叫前瞻性(prospective)研究。
流行病學研究時還需要廣泛使用多種其他有關的技術與方法。所需要的方法在數量上有超過臨床所需。比如傷寒病,臨床培養出傷寒桿菌即可以診斷,流行病學有時還需要知道其噬菌體型或其他特徵;臨床只需要從病人中分離細菌,流行病學還要檢查外界物品、土壤、水中的細菌。流行病學需要做大量人群的檢驗,需要快速方法,以便在短時間內做大量標本檢驗。所以,流行病學研究需要設備良好的許多種實驗為其服務。
(二)實驗法
流行病學中所用的實驗法(experimental method)也叫作實驗流行病學(experimental epidemiology),它和一般醫學基礎學科的實驗不同,主要在人群現場進行。人群現場是流行病學的主要的、最大的實驗室。根據研究對象不同,又可分為:臨床試驗(clinical trial)和人群現場試驗(community field trial)。後一類實驗中對病因進行干預的又叫干預研究(intervention study,或譯作防治實驗研究)。當被觀察對象不能隨機化分組時,叫作半實驗或准實驗研究(quasi-experimental study),如衛生政策的可行性研究及管理與服務的評價研究等。
(三)理論和方法的研究
1.理論流行病學研究
理論流行病學(theoreticalepidemiology)研究也叫數理流行病學(mathematical epidemiology)研究,是將流行病學調查所得到的數據,建立有關的數學模型(modelling)或用電子計算機模擬(computer simulation),進行理論研究,又叫數理性研究(mathematical theory study).
2.方法的研究
在著手一項特定研究之前,需要將研究中所使用的技術加以完善,發展收集數據資料的技術,改進疾病分類等。它是為進行和完善流行病學研究所必需的,但其本身並不是直接的流行病學研究。

⑼ 預後研究主要涉及哪幾個方面的問題及主要方法

在醫學上,「預後」是指根據經驗預測的疾病發展情況。
醫學上對一種疾病的了解,除了其病因、病理、臨床表現、化驗及影像學特點、治療方法等方面之外,疾病的近期和遠期恢復或進展的程度也很重要。同一種疾病,由於患者的年齡、體質、合並的疾病、接受治療的早晚等諸多因素不同,即使接受了同樣的治療.預後也可以有很大的差別。比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如果患者較年輕,不伴有糖尿病或其他嚴重疾病,或治療及時,使閉塞的血管開通,或嚴格按照醫生的建議改變了生活習慣,按時服葯、定期復診,則發生再次梗死、心衰、惡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的幾率就會大大降低,這就是預後較好,反之則為預後較差。在上述因素中,有些是不可改變的,如年齡、基礎情況等;有些則是可以改善的,如正視疾病、積極配合治療,都有利於預後向好的方向發展。

⑽ 病理學最傳統最有效的研究方法是什麼

病理學最傳統最有效的研究方法是屍體剖檢。
對死亡者的遺體進行病理剖檢(屍檢)是病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屍體剖檢不僅可以直接觀察疾病的病理改變,從而明確對疾病的診斷,查明死亡原因,幫助臨床探討、驗證診斷和治療是否正確、恰當,以總結經驗,提高臨床工作的質量。
而且還能及時發現和確診某些傳染病、地方病、流行病、為防治措施提供依據,同時還可通過大量屍檢積累常見病、多發病、以及其他疾病的人體病理材料,為研究這些疾病的病理和防治措施,為發展病理學作貢獻。
顯然,屍檢是研究疾病的極其重要的方法和手段,人體病理材料則是研究疾病的最為寶貴的材料。

閱讀全文

與判斷疾病預後最常見的研究方法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hiv抗體檢測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951
摩托真空胎安裝方法 瀏覽:591
有什麼方法比較快入眠 瀏覽:416
研究一般課題的科學方法 瀏覽:454
女生自助購物正確方法 瀏覽:155
急性鼻炎咽喉炎的治療方法 瀏覽:927
大金過橋檢測方法 瀏覽:756
碳酸鈉和硫酸銨鑒別方法 瀏覽:209
如何區分家長類型和溝通方法 瀏覽:588
秦艽的種植方法 瀏覽:325
你會用簡便方法計算53 瀏覽:338
主要的研究方法是什麼 瀏覽:115
風寒濕痹阻證最快的治療方法 瀏覽:464
小哥哥鍛煉方法 瀏覽:786
樁基本功訓練方法 瀏覽:551
任務驅動實驗教學方法 瀏覽:926
手工捆紮方法最常用的 瀏覽:618
紀律如何整頓有什麼方法 瀏覽:398
照片電子檔案手機製作方法 瀏覽:818
腦腔梗治療新方法 瀏覽: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