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研究工作方法百度網盤

研究工作方法百度網盤

發布時間:2022-07-25 22:24:15

A. 科學研究的三大工作方法

科學研究的三大工作方法(觀察、實驗、理論。 )
通過觀察和實驗獲取的只是事實證據、要揭示大自然的秘密、需要在事實證據的基礎上
進行創造性的科學思維得到符合自然規律的科學理論。
人類對自然的探索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並創建了科學研究的三大工作方法:觀察、
實驗、理論。

B. 科研思路與工作方法

一、科研思路

1.問題的提出

印度與亞洲板塊之間的碰撞啟動時間及過程,是一個為全球地學界所矚目的問題。沉積盆地的地層形態、岩相類型以及空間配置樣式是構造事件的重要標志(尹海生等,2001),利用沉積響應來識別碰撞啟動的時間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西藏特提斯晚期演化史的研究及其封閉時間的確定,對於解決這一問題起著關鍵性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藏南殘留海盆作為西藏特提斯晚期的駐留地,可提供關於特提斯晚期演化史的直接的依據,因此,藏南殘留海盆的性質及其演化過程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

2.研究內容

1)藏南古近紀殘留盆地地層(岩石、生物、層序及年代地層)特徵分析;

2)盆地沉積相與沉積環境分析;

3)盆地屬性研究;

4)盆地演化歷程。

3.研究步驟

1)先期性工作:對工作區大地構造背景及岩相古地理背景進行了解與整體把握,對前人同類或相關工作進行熟悉與消化,並在此基礎上,確定(野外)工作重點與重點研究區乃至典型剖面路線;

2)野外資料的收集;

3)室內資料的收集;

4)綜合研究。

4.研究成果

1)藏南古近紀地層格架的確定,重點是微體化石帶(組合)的建立;

2)藏南古近紀層序地層學特徵分析;

3)在沉積相與沉積環境研究的基礎上,建立藏南古近紀沉積模式;

4)闡明藏南古近紀沉積海盆的性質(前陸盆地);

5)藏南前陸盆地的演化歷程;

6)發表相關論文。

二、研究方法

1.微體古生物學研究方法

微體古生物既是確定地層時代的重要手段,又是古沉積環境的良好指示者。因此,本書利用有孔蟲、溝鞭藻、孢粉、鈣質超微及介形蟲等微體化石對藏南古近紀地層的時代進行精細的確定;同時,以微體化石組合特徵為基礎建立生物相,從而為沉積環境的分析提供依據。

2.化石碳酸鹽岩微相分析法

微相就是沉積岩在薄片中的古生物學和岩石學的總特徵。微相是在薄片、摘片和光片中能夠被分類的所有古生物學和沉積學標志的總和。因此,在研究微相時,岩性標志和生物標志是同等重要的。微相研究主要應是微相類型的劃分確定和對微環境的進一步分析。近幾十年來,微相研究廣泛用於碳酸鹽岩環境分析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書主要通過薄片鑒定的方法,對藏南古近系碳酸鹽沉積岩進行化石碳酸鹽岩微相的研究,從而為藏南古近紀沉積環境的研究提供有力的依據。

C. 工作研究的工作研究的步驟

盡管工作研究的目標是提高勞動生產率或效率,但確定了研究對象之後還需規定具體的研究目標。這些目標包括:
1)減少作業所需時間;
2)節約生產中的物料消耗;
3)提高產品質量的穩定性;
4)增強職工的工作安全性,改善工作環境與條件;
5)改善職工的操作,減少勞動疲勞;
6)提高職工對工作的興趣和積極性等。 詳細分析現行工作方法中的每一個步驟和每一動作是否必要,順序是否合理,哪些可以去掉,哪些需要改變。這里,可以運用下面表1所示的「5W1H」分析方法從六個方面反復提出問題。
表1 5W1H分析法 這是工作研究的核心部分,包括建立、使用和評價新方法三項主要任務。建立新的改進方法可以在現有工作方法基礎上,通過「取消-合並-重排-簡化」四項技術形成對現有方法的改進,這四項技術俗稱工作研究的ECRS(或四巧)技術,其具體內容如下表2所示。
表2 ECRS(四種技巧)技術的內容
經過ECRS處理後的工作方法可能會有很多,於是就有從中選擇更加方案的任務。評價新方法的優劣主要需要從經濟價值、安全程度和管理方便程度幾方面來考慮。 工作研究成果的實施可能比對工作的研究本身要難得多,尤其是這種變化在一開始還不被人了解、而且改變了人們多年的老習慣時,工作研究新方案的推廣會更加困難。因此,實施過程要認真做好宣傳、試點工作,做好各類人員的培訓工作,切勿急於求成。

D. 求《精益工作法》全文免費下載百度網盤資源,謝謝~

《精益工作法》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uR1Id1KxkmqFYSXeRoHk8g

?pwd=we1u 提取碼: we1u
簡介:知名記者、普利策新聞獎學金得主丹·查納斯通過研究多位世界知名大廚的工作秘訣之後,發現他們的成功之處就在於運用了精益工作法。查納斯認為,精益工作法是一門關於如何開始、如何完成、如何加速、如何放緩、如何取捨的工作哲學,其核心就是「精益部署」。精益部署包括三個元素:准備、實施、保持清醒專注。通過精益部署,這些的大廚便能夠在混亂的環境中專心工作,並且不斷梳理和優化自己的烹飪流程,從而有序、順利地完成全天密集的烹飪工作。

實際上,精益工作法也可以為我們所借鑒,它不僅適用於職場,也適用於家庭生活。我們可以像知名大廚那樣,對需要完成的各項任務進行謹慎思考,提前規劃,做好准備工作,合理安排時間,進而積極專注、有始有終地完成。同時,不斷進行總結、反饋、修正,讓自己持續進步。

E. 《用戶至上:用戶研究方法與實踐(原書第2版)》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用戶至上:用戶研究方法與實踐(原書第2版)》(凱茜·巴克斯特)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提取碼:vp6z

書名:用戶至上:用戶研究方法與實踐(原書第2版)

作者:凱茜·巴克斯特

譯者:王蘭

豆瓣評分:7.9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7-5-1

頁數:413

內容簡介:

《UI/UE系列叢書 用戶至上:用戶研究方法與實踐(原書第2版)》是用戶研究方法指南,谷歌用戶體驗研究員十幾年工作經驗結晶,從理論到實戰,包含完整的實操案例,是設計以人為中心產品的實用手冊。

《UI/UE系列叢書 用戶至上:用戶研究方法與實踐(原書第2版)》包含五個部分共15章。入門篇包括第1~5章:介紹用戶體驗入門,如何理解目標用戶,道德與法律問題,如何搭建研究設施,如何選擇用戶體驗研究方法等。起步篇包括第6~7章,詳細介紹用戶研究工作的開始工作,如起草研究方案、招募用戶、預測試、迎接參與者、開始研究活動等。方法篇包括第8~14章,詳細講解用戶研究方法,如日記研究、訪談、問卷調查、卡片分類、焦點小組、實地調研、評估方法等。同時,提供了各種材料、模板和任務清單,方便使用。此外,在各章節的結尾部分精選了案例研究,展示不同的研究方法如何解決實際問題。收尾篇包括第15章,介紹如何對調研結果進行處理,如何有效地報告和表述研究結果並確保能應用到產品中。附錄包含多種實用模板可直接應用到實際工作中。

F. 研究工作方法及程序

以研究區域成礦地質背景為目的的陸相火山岩區研究工作,應加強火山地層、火山構造、火山岩性岩相、火山岩建造及岩石構造組合的研究,合理劃分火山地層、各級火山構造的類型及其組合方式,正確釐定火山岩岩性岩相類型,根據統一的火山岩建造分類命名原則,劃分火山岩建造類型;在此基礎上,分析研究區火山岩漿活動規律和時空展布特徵,編制1:25萬實際材料圖和建造構造圖中的火山岩部分、預測工作區火山岩性岩相構造圖、省級1:50萬大地構造相專題工作底圖(火山岩)等。主要工作方法與程序如下。

(一)確定編圖區邊界及編圖目的層

各類編圖區邊界的確定,應與火山成礦作用相關的火山岩目的層分布區、有明確規定的編圖邊界,以及成礦預測區的邊界相一致。實際材料圖、建造構造圖按照1:25萬國際分幅地形圖確定其編圖范圍,省級:150萬大地構造相專題工作底圖(火山岩)按照各省(區)行政區邊界確定編圖范圍,而作為預測工作區專題底圖的火山岩性岩相構造圖之編圖范圍,則由礦產預測組確定。

不同類型的圖件,所選擇的編圖目的層不完全一致。火山岩性岩相構造圖的編圖目的層為與成礦作用有關的火山岩岩性岩相,如某些岩相厚度特別大,可分出流動單元、冷卻單元或相帶,則可將流動(或冷卻)單元甚至相帶作為編圖單位。建造構造圖的編圖目的層為火山岩建造(岩石組合),而大地構造相專題工作底圖(火山岩)的編圖目的層則是可反映大地構造相類型的岩石構造組合。

(二)收集整理地質圖和原始地質資料

編圖所用的地質圖和原始地質資料來源是1:5萬、1:20萬和1:25萬等不同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以及相關專題研究取得的有關火山岩圖件與資料。收集各類火山地層剖面資料,按統一格式填寫剖面卡片;核對1:50萬地質圖及各省地層清理中的相關內容,確定編圖區火山岩地層分區及所處的大地構造單元。

(三)確定編圖思路與編圖類型

編圖思路是:進行火山構造-火山岩相-火山地層(旋迴、岩性)一體化研究,將火山地層(時代與旋迴、層序、岩性等)-火山岩相(火山產物的環境)-火山構造(火山活動產物的綜合表現)三者在圖上同時表現出來,以火山構造及區域性斷裂構造為圖面骨架,以火山岩性岩相表現火山岩地層的具體內容,恢復火山活動的地質過程。不同類型的火山構造、火山岩岩性岩相或建造(岩石組合)、構造岩漿岩帶、岩石構造組合等,均分別以不同的圖層形式表示。

編圖類型有四類:①1:25萬實際材料圖(陸相火山岩);②1:25萬建造構造圖(陸相火山岩);③火山岩性岩相構造圖,編圖范圍及比例尺由礦產預測組提供;④省級1:50萬大地構造相專題工作底圖(陸相火山岩)。

(四)陸相火山地層劃分對比

陸相火山岩區地質編圖,一般都應表達岩石地層單位(群、組、段)。火山岩地層劃分與圖面表達需注意以下幾點:

1)採用本《技術要求》規定的地層分區方案(劃分為大區、區、分區、小區四級),建立編圖區火山岩岩石地層格架。

2)編圖區陸相火山岩地層的劃分,應在原各省(市、區)岩石地層清理成果的基礎上,根據近年來新完成的1:5萬、1:25萬區調填圖及科研專題取得的岩石地層、年代地層、生物地層和磁性地層等的新資料新成果,進行火山岩多重地層劃分研究,合理劃分地層群(組、段),統一填圖單位的命名,建立火山-沉積地層層序,並列出岩石地層單位劃分沿革表(格式見表4-2-1)。

3)圖面上採用地層單位(群、組、段)的代號與表示地質時代的顏色(國標中規定的色標)表示火山岩地層。

編圖時應注意標志層的選擇:

1)火山岩區往往存在區域性分布、橫向穩定的沉積岩層,如底礫岩、古風化殼及冰積層,可作為地層劃分對比的標志層。

2)在破火山范圍內,只要具有某些易識別的特殊層,均可作為地層的對比標志,如雙峰式火山岩的玄武岩層、沉積夾層、火山碎屑流單元中的晶屑組合、特殊結構構造等。

3)在以熔岩為主的盾火山、泛流玄武岩區,可選擇某些火山碎屑岩層、含火山彈的特殊層、具有風化剝蝕面的熔岩層和淬碎玄武岩層等作為標志層。

4)在安山岩或粗面安山岩區,還常利用具有某些斑晶礦物組合特徵的安山岩層作為標志層。

(五)火山構造研究

按照本技術要求規定的火山構造分類命名方案(附錄4-2-C火山構造分類標准與術語),確定編圖區各級火山構造的類型、數量、時空展布范圍及其相互關系。

火山構造的命名,為代表性地名+火山構造類型,例如:浙江省東南部的雁盪山為一典型的白堊紀破火山,由強烈的流紋質火山岩漿噴發形成,即命名為雁盪山破火山;不同級別與類型的火山構造有從屬關系,則由級別高到級別低的火山構造予以說明,例如:浙江省天台縣大嶺口破火山位於天台火山構造窪地內,屬於後者的次級火山構造,並形成了大嶺口鉛鋅礦,則稱之為天台火山構造窪地大嶺口破火山。

一般而言,除部分新生代以來的火山構造以外,前新生代的火山構造大多經歷了長期的風化剝蝕等,古火山地貌早已不復存在,因此需通過斷裂構造、地層時空展布與產狀、火山岩岩性岩相、相關侵入體的展布等,進行綜合判別後才能恢復其形態與類型。

火山原生構造是確定火山構造的重要依據,常在遙感影像圖上有明顯的線型和環(弧)形反映,同時也表現為較明顯的物化探異常。火山岩的岩性岩相特徵也是研究火山構造的重要內容,例如,由空落相、火山碎屑流相、涌流相構成的三相冷卻單元,是普林尼式火山噴發所特有的,也是破火山機構中最常見的火山岩相模式。因此在研究火山構造時,應充分利用遙感和物化探資料的地質構造解譯資料,以及地質填圖與剖面資料等,釐定實測和推斷的線性斷裂構造、環形(弧形)斷裂構造、控制火山盆地的斷裂構造等原生火山斷裂構造的延伸(深)、產狀、方位、性質(正斷層、逆斷層等)等,查明與火山原生構造配套展布的火山-沉積地層的時空展布范圍、產狀、層序、岩性岩相變化、角度不整合面和火山噴發不整合面等,以及相關侵入體(包括暴露地表的和隱伏的深成岩體、淺成-超淺成岩體、潛火山岩等),經綜合分析,判別火山構造的范圍、類型及其相互關系。

破火山在平面上常表現為橢圓形或近於圓形,內部堆積巨厚的火山岩層(可能有多層沉積夾層),其外緣為環形(弧形)斷裂所限,火山-沉積地層的產狀以「圍斜內傾」為特徵,大致以破火山中央為中心,發育一系列放射狀斷裂;火山穹窿的地質特徵與破火山類似,最大區別是火山-沉積地層的產狀以「圍斜外傾」為特徵;如其中央部位出現晚期侵入體,則可能屬復活型破火山或復活型火山穹窿。又如:古火山口的位置,也需藉助於近火山口相火山岩的岩性岩相而推斷。

火山構造的空間組合關系,對於恢復編圖區火山活動規律具有重要作用。某些火山構造具有多期活動的現象,例如:在早期形成的破火山機構、或更大型的火山構造窪地內,後期又形成雜干破火山或火山穹窿等,構成套疊式火山構造。另外,某些火山活動中心具有隨時間的定向遷移性,例如:中國東部燕山晚期火山噴發中心常見隨時間向NE遷移的現象,其先後噴發形成的破火山等火山機構,則呈NE向展布並有部分重疊現象,表現為晚期火山機構切割早期火山機構的東北部。

火山活動常受區域性斷裂構造的控制,特別是不同方位斷裂構造的交匯部位,常出現火山活動集中區。因此,火山構造的研究,還應結合區域斷裂構造(包括控制火山機構的構造、控制火山岩帶的構造兩類)的研究,查明不同火山構造的空間展布特徵及其相互關系。例如:受同一區域性斷裂控制的不同破火山口可構成串珠式分布,火山構造窪地也可受一組或兩組甚至多組斷裂的控制。

火山構造對成礦作用有明顯制約作用,例如火山原生構造(環形、弧形、放射狀斷裂等)常表現為控礦或容礦構造。注意提取遙感異常,利用各類地質資料與重砂資料等,推斷各類蝕變及鐵氧化帶與火山構造的時空關系。此外,古火山構造常經歷了不同程度的剝蝕,而火山構造的不同深度具有不同的礦化作用,因此剝蝕程度的判別(要素之55~59)也是火山構造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

(六)陸相火山岩的岩性岩相研究

利用各類地質資料、特別是陸相火山岩地層剖面和穿越火山構造的岩性岩相剖面資料,釐定編圖區各地層群(組、段)火山岩的岩性岩相類型與組合特徵。

1.火山岩岩性研究

綜合利用火山岩的顏色與結構構造(要素之11~13)、火山碎屑物與礦物組成(主要礦物、次要礦物、副礦物)、包體與包裹體特徵(要素之14~19)、岩石化學數據及火山岩SiO2-(K2O+Na2O)分類命名圖解等進行分析研究,採用「附錄4-2-A火山岩分類命名標准」,根據顏色+化學成分+結構構造+礦物組成等內容,准確命名火山岩名稱,並表達在實際材料圖上;例如:灰紫紅色流紋岩、深灰色流紋英安質晶玻屑熔結凝灰岩、灰紅色安山質凝灰岩等。

2.火山岩岩相研究

根據火山岩岩石類型(岩性)及其組合與時空分布特徵,採用附錄4-2-B火山岩相分類標准與術語」,給予命名;例如:溢流相(玄武岩)、火山碎屑流相(熔結凝灰岩)、空落相(玻屑凝灰岩)等。需注意的是:同一岩石類型可能分屬不同的岩相,即可由不同的成岩方式所形成,此時應分析其與上下火山岩層的關系、合理劃分流動單元和冷卻單元、確定噴發韻律,在此基礎上綜合判斷火山岩相類型。例如:玻屑凝灰岩既可以是爆發空落相,也可以是涌流相,但爆發空落相玻屑凝灰岩一般位於厚層火山碎屑流相熔結凝灰岩之上且分布范圍可相當廣,可發育良好的水平層理構造,構成一個流動單元的頂部;而涌流相則位於火山碎屑流相之下且主要分布於火山口周圍,且除水平層理構造外,還可見波狀層理、交錯層理等,構成一個流動單元的底部。又如:角礫凝灰岩可出現在爆發空落相、火山碎屑流相、爆發崩塌相、涌流相等多種岩相類型中,確定其所屬火山岩相類型時,也需依據對與其時空上密切共生的其他火山岩的類型與層序關系等進行綜合研究。總之,火山岩相表示一種成岩過程或方式,可形成多種火山岩類型;反之,一種火山岩類型也可經由不同火山活動方式形成,即火山岩相與岩性之間一般並無特定的對應關系,需根據野外地質剖面與薄片鑒定、化學分析等多種資料綜合釐定,並表達在實際材料圖上。

在火山岩相類型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火山岩的相帶劃分(要素之31),如可將侵出相碎斑熔岩劃分為邊緣相隱晶狀碎斑熔岩、過渡相霏細狀碎斑熔岩、中央相碎斑熔岩等,這種相帶如有相當的空間展布規模,則可作為填圖單元單獨劃出;確定陸相火山岩的相組合和相模式,如典型普林尼式火山爆發形成的廣義火山碎屑流三相模式(爆發空落相/火山灰雲亞相、狹義火山碎屑流亞相、涌流相/地面涌流亞相)等。此外,根據區域火山岩岩性岩相特徵,查明火山噴發類型、噴發沉積的物理化學條件、噴發旋迴、噴發古地理環境、火山作用類型等,同時也為劃分構造岩漿旋迴提供可靠依據。例如:若出現廣義火山碎屑流相(地面涌流相+火山碎屑流相+爆發空落相),即可確定火山噴發類型為普林尼式;根據火山岩中的沉積夾層,以及火山岩礦物溫壓計的計算等,可確定火山噴發的溫度、壓力、氧化還原條件及古地理環境等;根據代表火山噴發間歇期的沉積夾層,以及火山岩性岩相的空間垂向變化規律等,可劃分出不同的火山噴發旋迴;根據火山岩性岩相類型、共生的沉積岩與侵入岩、岩性岩相的空間展布特徵等,可確定火山作用類型。

3.陸相火山岩岩石組合/火山岩建造研究

具體概念可參照「岩石組合(火山岩建造)(要素之32)」。將實際材料圖中不同類型的火山岩自然岩石組合(岩性)通過分析上升為火山岩岩石組合。這一過程以火山岩岩性岩相剖面及火山噴發旋迴的分析為核心,並結合岩石地球化學分析;應包括與火山岩共生的沉積岩夾層、相關的淺成-超淺成岩。特殊意義的岩類或岩性層(如沉積岩)均作為獨立的岩石組合單位表達。

在建造構造圖上表達的陸相火山岩之岩石組合也稱火山岩建造,系指同一火山活動期次形成的火山岩岩石組合,包括時空上密切共生的各種岩性岩相。火山岩建造類型的劃分原則是:首先,火山岩建造是對火山地層組的進一步細分,劃分依據是主要岩性或岩石組合;其次,按火山岩岩石類型分別劃分建造類型。

火山岩分為熔岩、火山碎屑岩、潛火山岩三大類。火山碎屑岩大類又分為碎屑熔岩類、正常火山碎屑岩類和火山-沉積碎屑岩類三類;其中,碎屑熔岩類分為碎屑熔岩亞類和淬碎碎屑熔岩亞類,正常火山碎屑岩類分為熔結碎屑岩亞類和普通火山碎屑岩亞類,火山-沉積碎屑岩類分為沉積火山碎屑岩亞類和火山碎屑沉積岩亞類(李兆鼐等,1984)。

(1)火山岩建造類型的劃分

1)根據岩石類型先分別劃出熔岩建造、火山碎屑岩建造、潛火山岩建造;

2)火山碎屑岩類建造再劃分為碎屑熔岩建造、正常火山碎屑岩建造和火山—沉積碎屑岩建造三類;在此基礎上還可再細分出碎屑熔岩建造、淬碎碎屑熔岩建造、熔結碎屑岩建造、普通火山碎屑岩建造、沉積火山碎屑岩建造、火山碎屑沉積岩建造等。如:集塊熔岩建造、熔結凝灰岩建造、沉凝灰岩建造等、凝灰質砂岩建造等。

考慮到火山岩建造的劃分不宜過細,可將各火山碎屑岩亞類適當合並而劃分建造,如碎屑熔岩亞類和淬碎碎屑熔岩亞類、熔結碎屑岩亞類和普通火山碎屑岩亞類可分別合並為一個建造;但火山碎屑沉積岩亞類指示了火山活動的間歇,是劃分火山噴發旋迴的標志,必須單獨劃分建造。

3)例外的是:集塊岩類(包括集塊熔岩、淬碎集塊岩、熔結集塊岩、集塊岩和沉集塊岩)是標志古火山口位置的特殊岩石類型,應單獨劃分建造。

在岩石類型劃分建造的基礎上,再按火山岩化學成分進一步劃分為超基性、基性、中性、中酸性、酸性、鹼性6種建造類型。只有一種化學成分的火山岩即劃為一個建造,如:響岩質熔結凝灰岩建造。當同時出現多種化學成分的火山岩且分布有限時,基性和中性火山岩類可以合並為一種建造,中酸性和酸性火山岩類也可合並為一種建造;特殊情況下基性和酸性火山岩類可合並稱雙峰式建造,如玄武岩和流紋岩雙峰式建造、細碧角斑岩雙峰式建造等。但超基性火山岩類、鹼性火山岩類應分別單獨劃分建造。

(2)火山岩建造命名與編碼原則

1)採用「岩石名稱+建造」的方式命名火山岩建造,岩石名稱由「化學成分+岩石類型」構成。如:流紋質熔岩建造、英安質-流紋質熔結凝灰岩建造、安山質沉凝灰岩建造等。

2)火山岩岩石名稱採用「數據項岩石類型下屬詞」表所列名稱,編碼採用「數據項岩石類型下屬詞」所列岩石類型代碼。

3)對於火山碎屑沉積岩建造,因以正常沉積物為主,不適合用化學成分再進行劃分建造,而直接以岩石類型命名,如:凝灰質砂岩建造。

4)由同一化學成分的火山岩構成的建造,直接用岩石名稱來命名和編碼,如:流紋質集塊角礫岩建造等;資料庫中按岩石名稱下屬詞直接填寫代碼。

5)由兩種火山岩構成的建造:有兩種情況,一是兩者呈互層產出,用「岩石名稱1+岩石名稱2」命名和編碼,如「英安質凝灰岩與流紋質熔結凝灰岩建造」可表達為「英安質凝灰岩+流紋質熔結凝灰岩建造」,資料庫填寫兩種岩性代碼,中間用「+」連接。特殊情況下,當基性與酸性火山岩互層時,可直接命名為雙峰式火山岩建造,同樣資料庫填寫兩種岩性代碼,中間用「+」連接。二是兩者共生,但厚度或面積相差較大,即表現為1種(量多)夾另1種(量少)的火山岩建造,用「岩石名稱1>岩石名稱2」命名和編碼,如「流紋質熔結凝灰岩夾安山質火山角礫岩建造」可表達為「流紋質熔結凝灰岩>安山質火山角礫岩」,資料庫填寫兩種岩性代碼,中間用「>」連接,量多者在前。

6)由多種火山岩組成的建造,選擇主要的二~三種火山岩參與建造命名,並按照厚度和/或面積由多到少的次序,用「岩石名稱1>岩石名稱2>岩石名稱3」的方式予以命名和編碼。例如,當火山岩建造以厚層流紋英安質熔結凝灰岩為主,次為中厚層流紋質凝灰岩,又有薄層英安質角礫凝灰岩時,可命名為「流紋英安質熔結凝灰岩>流紋質凝灰岩>英安質角礫凝灰岩建造」,資料庫填寫3種岩性代碼,中間用「>」連接。

7)陸相火山岩很少有三種或多種火山岩互層的現象,建造命名時一般可不予考慮。

(3)火山岩建造圖面表達

1)火山岩建造在圖面上用花紋表達,不同建造之間需有明確界線。

2)火山岩建造花紋採用《技術要求》規定的岩性花紋;當火山岩建造涉及不止一種岩性時,選擇最主要的二~三種岩性花紋,按照《技術要求》統一的花紋組合方式進行表達。

3)附圖中綜合柱狀圖上的火山岩建造圖例應與主圖火山岩建造花紋一致。

(七)陸相火山岩地球化學研究

地球化學研究包括岩石(礦物)化學、稀土與微量元素地球化學、同位素地球化學等,研究目的是確定火山岩物質來源、成因類型、岩漿演化方式與過程、構造環境。資料來源為實際材料圖資料庫中所提供的相關地球化學數據,具體元素類型可參見地球化學特徵(要素之20~24)。

岩石(礦物)化學研究:首先是根據岩石化學組成(也稱常量元素、主量元素或全岩硅酸鹽組成,為主要氧化物的百分含量),計算CIPW標准礦物組成及其百分含量,利用SiO2—(K2O+Na2O)分類命名圖解和實際礦物組成及岩石結構構造等,確定火山岩的岩石名稱;其次利用硅鹼圖等岩石系列判別圖解,確定火山岩屬鹼性系列還是亞鹼性系列;對於亞鹼性系列岩石,再利用FAM圖解,判別屬拉斑系列還是鈣鹼性系列。對於單礦物化學組成,則根據相關計算礦物分子式的公式和礦物種類判別圖解,確定礦物種類。需注意的是:在利用岩石化學組成進行相關計算和投圖時,均需將揮發分去掉後重新計算百分含量。

利用稀土元素豐度值,計算稀土總量(∑REE)、輕稀土(LREE)和重稀土(HREE)的總豐度、(La/Yb)N、δEu等特徵參數,繪制球粒隕石標准化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線圖。

利用微量元素豐度值,計算Sr/Y、La/Ba、Sr/Ba等特徵參數,繪制原始地幔(或MORB、球粒隕石)標准化微量元素蛛網圖,繪制各類岩石成因與構造環境的判別圖解。

利用已有的各類同位素組成數據(Rb-Sr、Sm-Nd、Re-Os、Pb、H、O、S、C同位素等),判別岩漿成因類型(幔源、殼源、殼幔混合源)。

綜合利用岩石化學、稀土和微量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學特徵,結合岩石學、礦物學、地質學等多方面資料,採用「附錄4-2-E火山岩(及共生侵入岩)的大地構造相—地球化學標志」、「附錄4-2-D火山岩(及共生侵入岩)的大地構造相—岩石構造組合」等提供的各類判別標志,確定火山岩的岩漿物質來源、演化方式、岩石構造組合、成因類型及其構造環境,進而確定其所揭示的大地構造相類型。

(八)陸相火山岩成礦作用研究

陸相火山岩漿活動與成礦作用關系密切,特別是在中國東部,80%以上的礦產都與燕山期陸相火山岩漿活動有關,具體表現為:成岩成礦過程的一體化(有直接的時空與成因聯系)、火山構造-火山岩相-火山地層(岩性)的控礦性等。

成岩成礦過程的一體化:火山岩漿活動本身即是成礦作用過程,火山岩及其同源異相的潛火山岩、侵入岩與礦產存在著時空上密切共生、成因上具有相同或相似物質來源與演化過程的關系,例如:燕山期大部分淺成低溫熱液型鉛鋅銀礦,以及部分錫、鈾、金等金屬礦床及螢石等非金屬礦床,都直接分布於酸性火山岩區;而喜馬拉雅期的多數大型非金屬礦產(如凹凸棒石、膨潤土、蒙脫石礦等)則與玄武質岩漿活動直接相關。

火山構造-火山岩相-火山地層(岩性)的控礦性:火山構造、特別是環形(弧形)和放射狀斷裂以及火山通道,常是火山岩區重要的控礦容礦構造;巨厚層火山碎屑流相和隱爆角礫岩相等,則常是重要成礦部位;火山岩與基底接觸面也是重要的容礦構造;不同岩性的火山岩則可形成不同類型的礦產。

根據礦化特徵與蝕變破碎特徵(要素之29~30)的內容,具體描述與火山岩有關的礦床或礦化蝕變帶特徵、類型、規模、組成等。

G. 研究工作方法

(一)收集整理地質資料

1)全面收集1:5萬、1:20萬、1:25萬區調資料,包括區調成果報告和區調原始資料(實際材料圖、野外記錄本、剖面、測試分析成果等)。

2)全面收集變質岩及構造專題研究成果資料,包括各類專著、論文、科研報告和圖件等。

3)資料利用應以近十年來的成果為主,以往較老的資料為輔;盡量應用大比例尺區調資料。

4)對各類成果及其原始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以便充分利用原始資料,為開展各項研究與編圖工作做好必要的技術准備。

(二)岩石組合劃分及構造地(岩)層對比

1)詳細查閱1:25萬(沒有1:25萬區調資料的圖幅應按精度選取1:5萬、1:20萬資料)實測地質剖面、野外原始記錄本及重要鑒定資料。詳細填制變質岩建造及變質變形構造研究原始記錄表,以實測剖面和路線為單元填寫,格式見表6-2。該記錄等同於野外地質工作的原始記錄,應對查閱的內容認真填寫,以備最終驗收時抽查。

表6-2 變質岩建造和變質變形構造分析原始登記表

2)按剖面和主幹地質路線記錄,逐層核對變質岩石類型,依據岩石的礦物成分、含量和結構構造特徵,正確定名。正確區分變質表殼岩和變質侵入體,標明不同岩石的蝕變特徵和礦化特徵。

3)詳細劃分變質岩石組合。首先把變質岩劃分為區域變質岩大類、接觸熱變質岩大類、構造岩大類、混合岩和其他變質岩大類。其次對上述五種類型按岩石大類進一步劃分,即按板岩類、千枚岩類、片岩類、片麻岩類、長英質粒岩類、石英岩類、斜長角閃岩類、麻粒岩類、鐵鎂質暗色岩類、榴輝岩類、大理岩類、角岩類、動力變質岩類、混合岩類和氣-液變質岩類進行劃分,而變質岩石組合是反映岩石成因的一套岩石的自然共生組合,原則是在上述岩石類型中相關岩石的組合。

4)對工作區構造地(岩)層單位進行對比,確定採用的構造地(岩)層單位的名稱、時代和代號。

5)在查閱剖面和路線記錄的基礎上,確定各岩石填圖單位的地質產狀和接觸關系。

(三)變質岩建造研究

在變質岩岩石組合劃分的基礎,依據變質岩建造的定義和劃分原則,將變質岩石組合上升為變質岩建造。

1.變質岩建造分類

根據變質作用類型、岩石大類和變質岩石組合依次劃分三個級別變質岩建造。

Ⅰ級變質岩建造分為五種類型:區域變質岩建造、接觸熱變質岩建造、構造岩建造、混合岩和其他變質岩建造。

Ⅱ級變質岩建造是上述五種類型按岩石大類進一步劃分的。區域變質岩建造依次劃分為板岩類、千枚岩類、片岩類、副片麻岩類、正片麻岩類、長英質粒岩類、斜長角閃岩類、麻粒岩類、大理岩類。不同岩類應歸屬不同的變質岩建造。接觸熱變質岩建造可進一步劃分為角岩類、矽卡岩類、變沉積岩類、變火山岩類。構造岩建造可分為碎裂岩類和糜棱岩類。混合岩和其他變質岩建造分為混合岩類、其他變質岩類。

Ⅲ級變質岩建造是建造構造圖上表達的基本編圖單元,是本次成礦地質背景研究和成礦預測需要確立的最重要的基本地質單元,是與礦床預測類型密切相關的賦存礦床的載體,也是研究大地構造相和大地構造分區物質組成基礎。Ⅲ級變質岩建造是指在同一期變質作用形成的,具有相對一致地質體結構類型的一種岩石或幾種岩石組合。具體來講,它可以是一種單一的岩性,也可以是兩種或多種岩石的組合,還可以是一種或兩種岩性為主,夾有其他岩性的薄層或透鏡體。

根據變質作用類型、岩石大類和變質岩建造依次劃分三個級別,表6-3給出了按變質作用類型(大類)和岩石大類(類)的劃分方案,變質岩建造則是在岩石大類劃分的基礎上,根據岩石組合特點進一步確定變質岩建造。

2.變質岩建造劃分原則

變質岩建造劃分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應正確區分變質表殼岩和變質深成侵入體,在變質岩建造綜合柱狀圖上一起表示;第二,變質岩建造一般是(岩)組級單位的進一步細分,不同的岩類、不同變質程度的岩石(組合)原則上應分開;第三,按變質作用類型、岩石大類和變質岩建造依次劃分,建造構造圖、變質岩建造綜合柱狀圖上應反映出的是第三個級別——變質岩建造;第四,變質岩建造劃分尺度應適當,一般以原岩建造為基礎,結合變質作用類型,原岩建造不同而變質作用類型相同時,應分為兩個變質岩建造。

3.變質岩建造命名方案

Ⅰ級、Ⅱ級變質岩建造按上述劃分方案確定出所屬大類和類即可,不用再單獨命名。Ⅲ級變質岩建造命名採用下列原則:

(1)單一岩性命名方案

由一種岩性組成的變質岩建造,直接用「岩石名稱+建造」命名,如斜長角閃岩建造,資料庫中按岩石名稱下屬詞直接填寫代碼。

表6-3 變質岩建造的分級和分類

(2)兩種岩性命名方案

由兩種岩性互層的變質岩建造,用「岩石名稱1-岩石名稱2+建造」命名,如二雲母片岩-矽線石榴白雲母片岩建造,資料庫填寫兩種岩性代碼,中間用「+」連接;一種岩性為主夾另一種岩性的變質岩建造,用「岩石名稱1『夾』岩石名稱2+建造」命名,如黑雲斜長變粒岩夾淺粒岩建造,資料庫填寫兩種岩性代碼,中間用「>」連接。

(3)三種及三種以上岩性命名方案

由三種岩性互層(含三種以上)的變質岩建造,用「岩石名稱1-岩石名稱2-岩石名稱3+建造」命名,取前三種主要岩石名稱,如二雲母片岩-矽線石榴白雲母片岩-白雲母片岩建造,資料庫填寫三種岩性代碼,中間用「+」連接;兩種岩性為主夾另一種岩性的變質岩建造,用「岩石名稱1-岩石名稱2+『夾』岩石名稱3+建造」命名,如二雲母片岩-矽線石榴白雲母片岩夾白雲母片岩建造,資料庫填寫時前面兩種主要岩性間用「+」連接,呈夾層的岩性用「>」連接。變質岩建造最多取前三種主要岩性填寫。

(4)變質深成侵入岩命名方案

變質深成侵入岩按岩性劃分並命名,如「紫蘇黑雲斜長片麻岩」。各類片麻岩代號按國標表示,低級變質侵入岩遵照侵入岩的規定:「變質黑雲母花崗岩」。

(四)變形構造研究

1)在查閱原始記錄的同時,收集和研究各類韌性剪切帶、褶皺、斷裂、面理、線理等構造形跡的產狀、規模、特徵、類型、性質、時代和運動方式等。各類構造的分類及特徵見附錄6-B。

2)重點研究背斜(形)、向斜(形)、韌性剪切帶和各類斷裂。

3)研究各構造蝕變帶、構造破碎帶、片理化帶、蛇綠岩帶和構造混雜岩帶的產狀、規模、特徵、性質和時代。

(五)變質相及變質作用研究

1)結合薄片鑒定資料,列出典型礦物共生組合及變質反應;收集和分析有關變質溫度壓力資料,確定變質作用發生的溫壓條件。

2)根據變質礦物共生組合、變質反應、變質溫壓條件和地熱梯度等標志,正確劃分變質相和變質相系。

3)查明構造置換和混合岩化構造的特徵,識別多期構造疊加現象,建立變質變形序次。

4)整理和分析P-T-t軌跡資料,研究變質演化過程。

5)根據不同變質構造地(岩)層之間的關系,研究變質作用類型和變質期次,編制變質相帶圖,分析確定變質熱中心的位置。

6)收集整理可靠准確的同位素測年資料,判別原岩形成年齡和變質年齡。

(六)原岩恢復

原岩恢復方法主要從四個方面入手:一是地質產狀和岩石共生組合,二是岩相學標志,三是岩石化學和地球化學特徵,四是副礦物。具體見變質岩石學教材(賀同興,1988)和變質岩區1:5萬填圖方法指南(房立民,1991)。

1.地質產狀和岩石共生組合

不同成因類型的原岩,其產狀和岩石共生組合均受其成因特點所制約。在查閱野外記錄時,應查找變質岩的產狀是層狀地質體還是塊狀地質體,地(岩)層的延展情況、與圍岩的接觸關系,地(岩)層在褶皺構造中的位置,岩相變化情況以及岩石共生組合的特點等。

1)變質侵入體、岩牆(脈)、層狀侵入體和熔岩流等,一般沒有韻律性層理,具有下列特徵:

與不同的圍岩常呈突變接觸或有穿切關系;不具備成層性或規則的外形;可具有冷凝邊或岩體的相變特徵,變質後反映在組構方面具規律性的變化;圍岩可能具接觸蝕變;在構造褶皺帶中,僅佔局部位置;層狀侵入體可與原岩成整合接觸,但與圍岩在岩性上常是突變的。

2)火山-沉積岩常具韻律性層理,但分選差,旋迴性規律不很明顯,在縱向、橫向上的岩相變化較大。

3)正常沉積的原岩常與上下地層呈整合接觸關系,具有完整的沉積旋迴和沉積韻律,可形成有規律的變質岩石組合,如:石英岩→石英片岩→片岩→大理岩;石英岩→石英片岩→含富鋁礦物的雲母片岩→富鋁片麻岩;石英岩→雲母石英片岩→片岩→片麻岩。

2.岩相學標志

反映變質岩原岩類型及成因的岩相學標志,多集中在可能殘留的原岩結構構造(變余結構構造)及能反映原岩成因類型的某些特徵方面,同時,變質岩的某些礦物和礦物共生組合特徵以及不同岩石間礦物遞變關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作為查明變質原岩成因類型的依據。

基性侵入岩經變質後常見的變余結構有變余輝長結構、變質輝綠結構等,而變質基性熔岩中可出現變余氣孔構造,變余杏仁構造和變余枕狀構造等,基性和中酸性侵入體中還可能有變余斑狀結構、變余花崗結構,變形較弱部位可發現半自形斜長石板狀晶體,同時,還有與成因有關的各類包體和脈岩。正常沉積岩經變質後最常見的變余結構是變余礫狀結構,由於強應力變形和韌性剪切作用,礫石常變形、拉長或壓扁。

3.岩石化學和地球化學特徵

根據地質產狀和岩相學標志無法查明變質岩原岩類型,需要藉助岩石化學和地球化學特徵研究。其理論基礎是,除伴有強烈交代作用的變質岩和各種交代蝕變岩石外,所有變質岩都是一定原岩在相對封閉條件下經變質作用的產物,其成分變化基本上是等化學的。這些變質岩的岩石化學及地球化學特徵,基本反映原岩的化學特徵,並主要受原岩形成作用特點所制約。

(1)正副變質岩化學成分區別

一般來說,原岩為岩漿岩(正變質岩)和原岩為沉積岩(副變質岩)的變質岩,在化學成分上,有下列主要區別:

Si2O在正變質岩中,一般多在35%~75%范圍內變化(超基性-酸性岩),而副變質岩則不受此限制,如原岩為石英砂岩或硅質岩時,Si2O可大於80%,而原岩為純石灰岩時,則可降至零。

Al2O3在正變質岩中,在0.86%~28%范圍內變化,一般小於20%,而某些副變質岩,如黏土岩,Al2O3含量范圍為17%~47%,常形成剛玉、紅柱石等富鋁礦物。Al2O3>K2O+Na2O+CaO。

FeO+Fe2O3在正變質岩中,一般為3%~15%,在副變質岩中,含量不定,有時可以很高,成磁鐵石英岩或磁鐵岩。

正變質岩中,MgO一般小於30%(包括超基性岩),CaO小於17%,而CaO+MgO則絕大多數在30%以下,個別的情況也不大於47%,且CaO>MgO(超基性岩除外);而副變質岩中,CaO最多可達56%,MgO可達47%,且MgO>CaO,特別是黏土質岩石。

在正變質岩中(除酸性岩漿岩),一般是Na2O>K2O,而副變質岩中,幾乎經常是Na2O>K2O。有時K2O/Na2O可達2~3,是正變質岩所沒有的。

(2)岩石化學和地球化學特徵的應用

除上述常量元素含量的區別之外,經常利用岩石化學和地球化學特徵來研究原岩的成因。但是,原岩成因類型極其復雜,不同成因類型原岩可能出現化學成分相似性,因此,必須強調在研究成因時,重視野外地質產狀、岩石共生組合及岩相學標志收集與研究。否則,只強調岩石化學及地球化學特點,可能會導致錯誤結論。

(3)常用的各類圖解

區分正副變質岩及基本原岩類型常用的圖解和方法有:

尼格里值、(al+fm)-(c+alk)-Si圖解、(al-alk)-c圖解、A-C-FM圖解、ACF和A′KF圖解、MgO-CaO-FeO圖解、[(Al+Fe+Ti)/3-K]-[(Al+Fe+Ti/3-Na)]圖解、(Al+Fe+Ti)-(Ca+Mg)圖解、TiO2-SiO2圖解、La/Yb-TR圖解等。

研究變質玄武岩的構造環境與岩漿系列的圖解有:

Ti/100-Zr-Y·3圖解、Zr/Y-Zr圖解、Hf/3-Th-Ta圖解、Ti-Zr圖解、Cr-Y圖解、Ni-FeO*/MgO圖解、FeO*-MgO-Al2O3圖解、稀土元素型式、FAM圖解等。

研究灰色片麻岩及變質深成侵入體的圖解:

劃分類型與系列的有:An-Ab-Or圖解、K-Na-Ca圖解、Q-Ab-Or圖解;判別構造位置及成岩方式的有:Rb-(Y+Nb)和Rb-(Yb+Ta)圖解、Nb-Y和Ta-Yb圖解、Yb-Al2O3圖解、稀土元素型式、La/Sm-La圖解、微量元素ORG標准化蛛網圖和R1-R2圖解;判別花崗岩成因的有Na-K-Ca和ACF圖解(王仁民等,1987;肖慶輝等,2007)。

研究變質沉積岩原岩性質和形成條件的圖解:

區分原岩類型的有:米什多圖解、AF圖解、稀土元素型式等;判別變質黏土岩原岩和形成環境的圖解和方法有:沉積礦物成分再造法、KAF圖解、(Al2O3+TiO2)-(SiO2+K2O)-∑其餘組分圖解、不同氣候帶黏土岩的成分圖解、K2O-B*圖解和Ba-Sr圖解等(賀同興等,1988,王仁民等,1987)。

(七)變質變形事件序列及地質演化研究

1)利用遙感、物探和化探資料,結合野外原始記錄,分析判斷區域變質構造帶的邊界,劃分變質岩區各類構造塊體界線,並確定主要構造單元邊界。

2)根據變質期次、褶皺、斷裂和韌性剪切帶的形成時代,變質變形序次等劃分構造旋迴,確定每一變質旋迴的變質形特點及其與成礦作用的關系。

3)按大地構造演化階段綜合研究區域變質構造帶的演化特點;一般按太古宙、古元古代、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等各構造演化階段,分析變質岩組成、區域構造形跡和變質作用特點。

4)分析不同大地構造演化階段區域變質構造帶的空間位置關系。如中太古代為初始陸核形成階段,在太平寨-三屯營一帶形成了一套二輝石型麻粒岩建造,以短軸背斜和片麻岩穹窿為特點;新太古代陸核逐步形成,在陸核西北遵化一帶相當於現代的島弧或弧後盆地環境,形成了綠岩建造,以大型背向形和角閃岩相韌性剪切帶十分發育為標志(房立民等,1991;LuSongnian,2002)。

5)根據劃分的變質岩建造和研究區成礦特點,分析變質岩建造與成礦作用在時間、空間、含礦建造和成礦物質來源的關系。

6)根據變質構造特點和研究區成礦特點,分析各類變質構造與成礦作用在時間、空間的關系,指出控礦構造和成礦的有利部位(陸松年等,2006;潘桂堂等,1997)。如新太古代黑雲斜長變粒岩-淺粒岩-磁鐵石英岩建造在水廠向形構造的核部可能形成大型鐵礦床。

(八)遙感和物化探資料解譯方法和綜合應用

遙感、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技術方法的綜合應用,可為變質岩區編圖工作提供大量的信息,應全面收集研究區內遙感和物化探有關資料。

1.遙感資料在變質岩區編圖中的應用

遙感地質解譯從一開始就是地質編圖的一種手段,遙感資料提供的信息可以幫助我們較准確地圈定地質體,從宏觀上控制區域地質構造的總體格架。主要包括內容包括:

1)比較准確地圈定出不同的地質構造單元以及變質岩區的構造邊界。

2)區分早前寒武紀基底變質岩系和中淺變質岩系。早前寒武紀基底變質岩系由於岩石變形變質強烈,表現出相對均一的抗風化剝蝕程度,在影像上顯示出的平緩丘陵地形、塊狀地形分區。弱層理特徵以及與上覆層狀岩層形成的層狀影紋結構反差,均是太古宙基底變質岩系解譯區分的宏觀標志。中淺變質岩系由於該套岩石變形變質較弱,保留了大量的原岩信息,尤其是層理信息,與沉積岩區難以區分。解譯中往往根據一些片理、板理表現的斷續細線紋或結合已知資料來確定。

3)區分不同成因和類型的變質岩。色彩、地形地貌、水系類型及影紋結構等標志是變質岩岩石類型或岩石組合類型解譯劃分的主要標志類型。可以區分接觸變質岩、動力變質岩和區域變質岩。

接觸變質岩石發育在侵入岩發育地區,分布於侵入岩的外接觸帶,形成的岩石類型與原岩性質和侵入岩岩性有關。一般情況下,侵入於沉積岩或火山岩地區的中-酸性侵入岩容易形成接觸變質。岩石類型為角岩類和大理岩類。

動力變質岩解譯主要指與動力變質作用相關的糜棱岩系列,它屬於韌性應變或晶體塑性變形相伴生的同構造重結晶作用造成的粒度細化。在影像特徵上,常呈帶狀展布,復菱塊狀結構影紋和壠崗狀地形是提取韌性剪切帶信息的主要解譯標志。

區域變質岩解譯的主要標志是色彩、地形形態,可以區分幾個大類。

第一類為千枚岩、板岩、片岩類,該類岩石因變質程度較淺,原岩的成層特徵明顯,條帶影紋發育,多構成低緩丘陵或崗狀地形,小沖溝構成的平行密集條紋往往代表著板理、千枚理、片理的方向,有時它們與代表岩層走向的條紋條帶重合。

第二類為片麻岩、變粒岩類,由色調和影紋異常引起的透鏡狀、似層狀和腸狀的影像,應引起特別注意。如華北等地片麻岩分布區中呈深色調,透鏡狀、月牙狀幾何形態的影像體,岩性有可能為磁鐵石英岩,這可作為直接的找礦標志。根據淺色調圈定的透鏡狀、似層狀或不規則塊狀的大理岩、石英岩、石英脈等,指示了變質岩中正常沉積岩夾層的存在,對恢復變質岩原岩和變質變形構造研究提供了依據。片麻岩區的地形和水系與花崗岩分布區具有相似性,一般組成低緩的地形,似壟崗狀和饅頭狀山脊,其走向不明顯,地形坡度較緩。有的地區岩性柔軟,表生殘積土壤和岩石碎片發育,主支脊間沒有明顯界線和固定的幾何關系。有的地區岩性較堅硬,主支脊有的成羽毛狀斜交,有的近於直交,山脊呈尖頂狀,最小一級沖溝往往同片麻理方向一致,槽脊發育,構成密集羽毛狀或豐字形地形和水系類型。有的片麻岩分布區,發育有密集平行鉗狀樹枝狀水系。

第三類為變質深成侵入岩體,主要根據變質深成侵入岩殘留的形態結構、多期次岩體侵入的環狀結構,以及與變質地層之間的微細影像特徵差異來判別提取。主要影像表現特徵為:模糊的形態邊界;相對均一的影紋區;塊狀結構;與變質地層影紋的不協調關系等。

4)變質變形構造的解譯。在深變質岩分布區,多期透入性構造置換面理、塑性環境下的褶皺構造、韌性剪切構造等,在遙感圖像上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多期透入性構造置換面理在遙感圖像上顯示為斷續的線性影像,透鏡狀灰白色、白色影像等;塑性環境下的褶皺構造在遙感圖像上以弧形影像,褶曲影像,脈岩體褶曲影像,脈岩體沿褶皺轉折端對稱分布影像,同一影像體沿褶皺轉折端對稱分布等顯示;韌性剪切構造在遙感圖像上以斷續的線性影像,透鏡狀灰白色、白色影像斷續呈線帶分布,蠕蟲狀影像呈線帶分布,褶皺構造影像等顯示。

5)斷裂構造的解譯。斷裂解譯標志是提取斷裂構造的直接影像依據。按其影像特徵主要有五種類型:第一是線性標志,主要類型有直線、折線、弧線和環線。表現方式有單線和線帶之分,前者反映單條斷裂,後者代表斷裂破碎帶。第二是色彩(調)標志,主要表現特徵是色調異常線、色調異常帶和相同或不同色調體的錯位、斜接、延伸不暢等。第三是影紋結構標志,主要是通過相鄰地質體影像走向影紋的斜交、阻斷、突然消失、位移等現象存在加以判定。第四是地形地貌標志,主要表現形式為:①地貌單元界線的突變——以線性影像為界分割兩個地貌單元;②界面的幾何形態——兩個地貌單元的分界線以陡崖、陡坎、三角面等幾何形態顯示;③微地貌線性特徵變化——沿斷裂線形成串珠狀鞍形脊、負地形、壟崗地形、透鏡體、菱形塊體、山體錯位等微地貌現象。第五是水文標志,主要特徵是水系錯位、格子狀和角狀水系、水系網密度突然變化、地下水溢出點呈線形展布等。

遙感資料應用需編制遙感地質解譯圖。凡未進行定性地質解譯的遙感影像單元,一般可採用以線、環影像單元為主,帶、色、塊等影像單元為輔進行編圖;已進行定性地質解譯的遙感影像單元,解譯地質體(如出露或隱伏的斷裂構造、變質岩大類、變質侵入體或基性岩牆群等)的邊界線,均應以定性解譯標志的可視化程度為依據,采實線和虛線分別表示「實測和推測」界線。

2.物探資料在變質岩區編圖中的應用

在變質岩區地質編圖中應用物探資料,首要任務是給異常定性,解釋引起異常的原因。作為異常定性的特徵有:異常強度、形態、走向、規模、展布特點。不同地質體和構造引起的異常,其強度、形態、規模、走向、展布特點通常是不同的,依據這些差異,可判斷異常引起的原因。在變質岩區編圖中的應用,主要是在了解不同的物性變質地質體空間分布的基礎上,研究區域構造格架和各種單體構造,同時物探資料對了解地殼厚度和結構、確定地殼上部地層結構與深部構造的關系,以及進行構造分區來說都是有意義的。對異常進行定性劃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推斷變質侵入體的位置、產狀及延伸(深)

重磁配合可有效識別各類變質侵入體,重點是隱伏和半隱伏的岩體。

變質基性與超基性侵入體:一般同步顯示磁力高與重力高,異常強度大,但規模較小。因此,可以追索基性超基性岩帶或基性岩牆群。

變質中性岩體:一般顯示磁力高,重力弱異常或無異常,異常規模通常較大。

變質酸性侵入體:一般同步顯示磁力低與重力低,異常規模通常巨大。

變質侵入體的中心往往呈近似等軸狀,其接觸帶變質或蝕變後磁性往往變強,因此分布呈近似圓形的異常區和環形異常帶也可作為識別變質侵入體的標志。

(2)推斷構造的產狀、規模與延伸

重磁資料識別斷裂的效果良好,有時可間接提供褶皺信息。重點是識別隱伏和半隱伏的、未知的和與已知資料有出入的各種構造。

異常區分界線:往往反映構造分區界線,這種界線往往是深斷裂或大斷裂。在片麻岩區可區分穹窿構造和大型線性構造帶。同時,也可粗略圈定具有不同地質發育歷史的地質構造單元。

線性異常:由垂向斷裂直接引起的線性異常呈台階狀,斷裂頂線大致位於垂直斷裂方向剖面上的異常拐點處,或異常水平導數的極值處。應注意,具有物性差異的非斷裂走向延伸較長的岩性分界處,也對應線形異常。切不可將所有線性異常都定為由斷裂引起。應首先分析異常的起因和地質上是否有存在斷裂的可能性,然後再確定線性異常是否對應斷裂。

非台階狀線性異常,可由寬度不大,走向長度大的地質體引起。若這種地質體為斷裂充填物,也可作為斷裂的識別標志。

串珠狀異常:往往反映斷裂內斷續有充填物的情況。

連續異常突然錯位或扭曲:指異常走向的水平錯動部位預示有垂直異常走向的水平錯動斷裂存在。

連續異常強度突變:指異常走向的水平方向上強度的突然大幅度升高或降低,也預示有垂直異常走向的垂向斷裂存在。

(3)推斷基底構造

重力資料能清晰的表現結晶基底的內部構造,基底表面的起伏,基底內部的巨大斷裂帶,巨大韌性剪切帶,各類變質花崗岩基向深部的延伸情況。

(4)使用重磁資料

可識別有磁性差異和密度差異的變質地層,重點是隱伏和半隱伏地層。特別是在是早前寒武紀的硅鐵建造、含磁黃鐵礦的多金屬礦體和其他含磁性礦物的礦化體體引起的異常,可以為礦產預測提供信息。

3.化探資料在變質岩區編圖中的應用

化探成果圈定出的多種元素的地球化學異常,配合物探提供的深部構造信息及地面地質調查資料,進行綜合信息找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區域化探成果是地球化學場的反映,不同元素的遷移和富集與不同的地質體間有著明顯的對應關系,全面系統地對區域化探異常進行綜合分析,可以大量提取這方面的信息。在變質岩區地質編圖方面,可以利用化探資料提供的信息,推斷異常與變質地層、侵入體和地質構造的對應關系。

一般情況下,應根據成礦元素、伴生元素、造岩元素的分布規律、元素組合特徵及異常特點,在研究已知地質、構造元素組合模式的基礎上,通過編制地球化學推斷地質構造圖,開展未知地區地質構造的推斷工作。

1)根據不同元素的分布規律和組合特徵,推斷不同時期、不同成分的變質侵入體和變質地層的大致范圍。

2)根據地球化學異常組的界線,推斷區域性斷裂構造帶、韌性剪切帶的范圍。

3)根據地球化學富集區或成礦元素異常,推斷控礦地質體的范圍。

4)根據地球化學異常、控礦地質體和礦化類型,研究控礦地質體與成礦作用的關系。

(九)蝕變特徵與礦化關系研究方法

1.根據蝕變類型了解成礦物理化學條件

1)了解熱液成分,蝕變增加的組分是熱液富有的組分。

2)判斷成礦溫度,如矽卡岩化、鉀長石化、雲英岩化等是高溫產物;絹英岩化、綠泥石化、青磐岩化等是中低溫熱液產物。

3)了解pH及Eh值,如泥化、雲英岩化、次生石英岩化多形成於酸性環境;黃鐵礦化、碳酸鹽化、蒙托石化多形成鹼性環境。

4)紅化、重晶石化、明礬石化等表明氧化環境;黃鐵礦化、退色化表明還原環境。

2.蝕變類型的找礦標志

由於岩石蝕變和礦化都是熱液作用的產物,圍岩蝕變類型往往和礦化種類有密切關系。不僅圍岩蝕變的范圍往往大於礦化范圍,而且不同蝕變類型及礦化常具有特定的空間分帶規律,如斑岩型銅(鉬)礦床,從礦化中心的鉀化及石英-絹雲母化向上(外)依次分布泥化帶、青磐岩化帶。因此,圍岩蝕變可作為有效的找礦標志,注意研究蝕變類型與礦化種類的關系(表6-4)。

表6-4 主要蝕變類型與礦化種類的關系

H. 求《麥肯錫教我的工作方法》全文免費下載百度網盤資源,謝謝~

《麥肯錫教我的工作方法》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cbcXDN7VqakdNKwDm23fWA

?pwd=n2bj 提取碼: n2bj
簡介:由中村誠一所著,作者根據自身在麥肯錫管理咨詢公司的工作經驗,用輕松精煉的語氣,帶我們了解世界一流公司的工作方法,逐漸領悟麥肯錫的思維理念。

I. 工作研究的工作研究的方法技術

工作研究所包括的方法技術主要有兩大類:方法研究與時間研究。 主要是通過對現行工作方法的過程和動作進行分析,從中發現不合理的動作或過程並加以改善。方法研究主要有:樣本法、標准要素法。
樣本法(work sampling method)在作業測定中也是使用很廣泛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並不關心具體動作所耗費的時間,而是估計人或機器在某種行為中所佔用的時間比例。例如,加工產品、提供服務、處理事務、等候檢修,或空閑,這些都可看作為某種「行為」,都會占據一定的時間。對這些行為所佔用時間的估計是在進行大量觀察的基礎上做出的。其基本假設是:在樣本中觀察到的某個行為所佔用的時間比例,一般來說是該行為發生時所佔用的時間比例。在給定的置信度下,樣本數的大小將影響估計的精度。 標准要素法(Elemental Standard Data Approach)這種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在不同種類的工作中,存在著大量相同或類似的工作單元,實際上不同工作是若干種,(這個種類是有限的)工作單元的不同組合。因此,對於工作單元所進行的時間研究和建立的工作標准,可應用於不同種類工作中的工作單元。而這樣的工作單元的標准,一經測定,即可存入資料庫,需要時隨時可用。 時間研究這種方法的主要用途是建立工作的時間標准。一項工作(通常是一人完成的)可以分解成多個工作單元(或動作單元)。在時間研究中,研究人員用秒錶觀察和測量一個訓練有素的人員,在正常發揮的條件下各個工作單元所花費的時間,這通常需要對一個動作觀察多次,然後取其平均值。從觀察、測量所得到的數據中,可以計算為了達到所需要的時間精度,樣本數需要有多大。如果觀察數目還不夠,則需進一步補充觀察和測量。最後,再考慮到正常發揮的程度和允許變動的幅度,以決定標准時間。工作研究中的方法研究和時間研究是相互關聯的,方法研究是時間研究的基礎、制定工作標準的前提,而工作測定結果又是選擇和比較工作方法的依據。時間研究主要使用的方法是既定時間標准設定(PTS)法。
既定時間標准設定(Predetermined Time Standards,PTS)法是作業測定中常用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比標准要素法更進了一步,他是將構成工作單元的動作分解成若干個基本動作,對這些基本動作進行詳細觀測,然後做成基本動作的標准時間表。當要確定實際工作時間時,只要把工作任務分解成這些基本動作,從基本動作的標准時間表上查出各基本動作的標准時間,將其加合就可以得到工作的正常時間,然後再加上寬放時間,將其加合,就可以得到工作的正常時間,然後再加上寬放時間,就可以得到標准工作時間。

J. 《社會研究方法教程(重排本)》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社會研究方法教程(重排本)》(袁方 主編)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puz2NoggEowx7vAmHq1SaA 密碼:z8j0

書名:社會研究方法教程(重排本)

作者:袁方 主編

豆瓣評分:8.4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8

頁數:614

內容簡介:《社會研究方法教程》對社會研究的方法和理論作了系統全面的介紹。全書圍繞社會研究的原理、邏輯策略和科學程序,從方法論、研究方式和具體研究方法及技術三個層次,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兩個方面,詳細闡述了資料的收集、整理、分析、解釋與評估的各種方法、技術及其應用。《社會研究方法教程》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吸收了當代國外的最新發展成果,引用了大量國內外研究的成功案例。

作者簡介:袁方(1918—2000),湖南漢壽縣人。生前為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82年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成立,任首屆系主任。 曾任中國社會學會會長、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社會科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北京市人民政府專業顧問、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會長等職。主要著作:《社會統計學》、《社會調查原理與方法》、《我國生育率下降趨勢和問題》、《勞動社會學》、《老年學導論》等。發表的論文主要有:《中國老年人在家庭和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國農村非農部門的就業和問題》、《中國當前勞動就業問題》等。

王漢生,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社會調查研究方法、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城鄉社會學。主要著作:《農村基層政權運行與村民自治》、《新世紀中國大學生(文科學士)——畢業論文精選精評(社會學卷)》等。

閱讀全文

與研究工作方法百度網盤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積分電路計算方法 瀏覽:350
如何用最簡便的方法做倉鼠窩 瀏覽:395
辦公軟體使用方法 瀏覽:679
如何知道車輛轉向燈的使用方法 瀏覽:241
用什麼方法化解尿酸 瀏覽:321
hiv抗體檢測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951
摩托真空胎安裝方法 瀏覽:591
有什麼方法比較快入眠 瀏覽:416
研究一般課題的科學方法 瀏覽:454
女生自助購物正確方法 瀏覽:155
急性鼻炎咽喉炎的治療方法 瀏覽:927
大金過橋檢測方法 瀏覽:756
碳酸鈉和硫酸銨鑒別方法 瀏覽:209
如何區分家長類型和溝通方法 瀏覽:588
秦艽的種植方法 瀏覽:325
你會用簡便方法計算53 瀏覽:338
主要的研究方法是什麼 瀏覽:115
風寒濕痹阻證最快的治療方法 瀏覽:464
小哥哥鍛煉方法 瀏覽:786
樁基本功訓練方法 瀏覽: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