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質性研究方法的介紹
《質性研究方法》是2009年重慶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該書作者是(澳)利亞姆帕特唐、(澳)艾子。該書將系統闡述質性研究法的理論基礎,研究方法的類型及其具體應用,並附輔導練習。在目前國內研究者還不太熟悉質性研究方法的情況下,該書具有非常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對人文學科類的研究生是非常好的教材,對研究人員則是非常好的研究工具書。
『貳』 質性研究的質性研究的基本步驟
1、確定研究現象,聚焦研究問題,明確研究目的
2、文獻綜述,反思自我經驗
3、選擇研究對象,探討研究關系
4、選擇研究方法
5、進入研究現場,收集資料
6、分析資料,建構理論
7、寫研究報告
8、質量檢測(效度、信度、推廣度、倫理問題)
『叄』 質性研究的方法及怎麼樣去做研究
一、質性研究方法的定義及特點
「質性研究」這個詞在台灣、港、澳地區用得比較多,在大陸有的稱其為「質的研究」、「質化研究」;還有的為將其與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相比較,稱為「定質研究」。
質性研究的定義
所謂質性研究,就是「以研究者本人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採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
2.質性研究的特點:
1) 自然主義的探究傳統
質性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直接接觸,通過面對面的交往,實地考察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狀態和過程,了解被研究者所處的環境以及環境對他們產生的影響。自然探究的傳統要求研究者注重社會現象的整體性和關系性。在對一個事件進行考察時,不僅要了解事件本身,而且要了解事件發生和變化時的社會文化背景以及對該實踐與其他事件之間的聯系。
2) 對意義的「解釋性理解」
質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對被研究者的個人經驗和意義建構作「解釋性理解」,從他們的角度理解他們的行為及其意義解釋。由於理解是雙方互動的結果,研究者需要對自己的「前設」和「偏見」進行反省,了解自己與對方達到理解的機制和過程。
3) 研究是一個演化的過程
隨著實際情況的變化,研究者要不斷調整自己的研究設計,收集和分析資料的方法,建構理論的方式。因此對研究的過程必須加以細致的反省和報道。
4) 使用歸納法,自下而上分析資料
質性研究中的資料分析主要歸納的方法,自下而上在資料的基礎上建立分析類別和理論假設,然後通過相關檢驗得到充實和系統化。因此,「質性研究」的結果只適用於特定的情境和條件,不能推廣到樣本之外。
5) 重視研究關系
由於注重解釋性理解,質性研究對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的關系非常重視,特別是倫理道德問題。研究者必須事先徵求被研究者的同意,對他們所提供的信息嚴格保密,與他們保持良好的關系,並合理回報他們所給予的幫助。
「質性研究」就是一種「情境中」的研究。質性研究的特點決定了這是一種非常適合教育領域的研究。
如何選擇研究的方法
從實際操作的層面看,研究方法主要由如下幾個方面組成:進入現場的方式、收集資料的方法、整理和分析資料的方法、建構理論的方式、研究結果的成文方式。
『肆』 質性研究與訪談法、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調查研究、實證研究的區別是什麼呀
一、方法不同
1、質性研究: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採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訪談、觀察、實物分析),對研究現象進行深入的整體性探究,從原始資料中形成結論和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
2、訪談法:通過訪員和受訪人面對面地交談來了解受訪人的心理和行為的心理學基本研究方法。
3、定性研究:通過發掘問題、理解事件現象、分析人類的行為與觀點以及回答提問來獲取敏銳的洞察力。
4、定量研究:用數學的工具對事物進行數量的分析。
5、調查研究:以探求客觀事物的真相、性質和發展規律的活動。
6、實證研究:研究者親自收集觀察資料,為提出理論假設或檢驗理論假設而展開的研究。
二、特徵不同
1、質性研究:包含但不限於民族志研究,人類學研究,論述分析,訪談研究等。質性研究注重人與人之間的意義理解、交互影響、生活經歷和現場情景。
2、訪談法:因研究問題的性質、目的或對象的不同,訪談法具有不同的形式。
3、定性研究:幾乎每天在每個工作場所和學習環境下都會進行定性研究。
4、定量研究:是社會科學領域的一種基本研究範式,也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步驟和方法之一。
5、調查研究:為了弄清情況後據以傳播新聞。
6、實證研究:數理實證研究比較適合研究較為復雜的問題;案例研究可以分為單個案研究和多個案研究。
三、特點不同
1、質性研究:是一種在社會科學及教育學領域常使用的研究方法,通常是相對量化研究而言。
2、訪談法:訪談法運用面廣,能夠簡單而敘述地收集多方面的工作分析資料,因而深受人們的青睞。
3、定性研究:是確定事物本質屬性的科學研究,科學研究的基本步驟和基本方法之一。
4、定量研究:定量研究設計的主要方法有調查法、相關法和實驗法。
5、調查研究:針對性與指導性。
6、實證研究:實證研究就是不斷地通過研究,去接近這個客觀的世界。
『伍』 質性研究方法的內容簡介
質性研究方法是一種非常復雜,涉及多個研究範式、多種研究方法的研究方法總稱,如果把質性研究方法的全貌作呈現,則顯得十分繁雜,不容易理出思緒,本書努力將復雜的問題簡潔化,以便讀者能有一個清晰的脈絡。本書是心理咨詢與心理健康教育叢書之一,主要針對社會工作和心理咨詢人員而編寫,針對社會工作與心理咨詢過程中的具體問題而展開,通過本書的學習能夠了解質性研究方法的具體研究過程和程序,以便能夠在實際中具體應用。
本書主要針對社會工作和心理咨詢人員而寫,共分八章,對心理咨詢研究的質性研究方法作了系統並深入淺出的闡述。包括:質性研究方法簡述、理論基礎、研究設計、資料收集的方法、質性研究報告的撰寫、質性研究的檢測、嚴謹性與關聯性、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方法的爭議及未來出路等。是從事心理咨詢研究的工作人員身邊必備的指導性書籍。
『陸』 質性研究方法的作品目錄
緒論
第一部分質性研究的背景
第1章質性研究相關理論:傳統與創新
質性研究的首要問題
實證主義
民族志
現象學
符號互動論
女性主義
後現代主義
詮釋學
結論
第2章嚴謹、倫理與抽樣
理論方法的嚴謹性
確保嚴謹的技巧
質性研究的抽樣策略
理論抽樣
結論
第二部分質性研究方法的類型
第3章深度訪談
什麼是深度訪談
訪談的藝術性
訪談技巧
措辭「問題」
構建主題目錄
探查
訪談的管理
訪談錄音
轉錄訪談
深度訪談在健康和社會研究中的應用舉例
結論
第4章焦點團體
什麼是焦點團體訪談
焦點團體的歷史
為什麼使用焦點團體
焦點團體作為方法
焦點團體的相互作用
參與者
多少個訪談小組,多少個參與者才足夠
怎樣招募參與者
獎勵措施
協調員
記錄員
記錄小組討論內容
焦點團體訪談在健康和社會研究中的應用舉例
成功的焦點團體訪談的決定因素是什麼
結論
第5章非干預性研究方法
什麼是非干預性研究法
為什麼要運用非干預性研究法
非干預性研究法的歷史
非干預性研究法作為一種方法
非干預性研究法在健康和社會研究中的應用舉例
什麼決定非干預性研究的好質量
結論
第6章敘事分析與人生歷程
為何使用敘事分析
敘事是什麼
敘事導向訪談
敘事分析的類型
政治、倫理和敘事分析
生活史與敘事分析
敘事分析在健康與社會研究中的應用舉例
結論
第7章回憶工作
回憶工作是什麼
為什麼應用回憶工作
回憶工作的歷史
回憶工作作為一種方法
回憶工作:過程
回憶工作在健康和社會研究中的應用舉例
回憶工作資料能被歸納嗎
回憶工作成功的決定因素
結論
第8章民族志
什麼是民族志
民族志能做什麼
民族志的歷史
民族志學者
作為方法的民族志
民族志在健康和社會研究中的應用舉例
結論
第9章參與行動研究
什麼是參與行動研究
為什麼採用參與行動研究
參與行動研究及行動研究
參與行動研究的歷史
理論視角
作為一種方法的參與行動研究
參與行動研究在健康和社會研究中的應用舉例
什麼決定參與行動的質量
結論
第三部分質性研究的應用
第10章對易受傷害人群的研究
易受傷害人群和敏感性問題研究
資料收集的恰當方法
程序的敏感性
結論
第11章在線:在網路空間做質性研究
在線
在線研究提供什麼:在線研究的利和弊
訪問在線參與者的方法:一些實踐的考慮
網路空間研究中的倫理問題
在網路空間的研究:方法和例子
蘭吉論
第12章理解質性資料:分析過程
研究設計與資料分析
第一步:識別分析的單元
內容分析
話語分析
後結構主義與符號學
紮根理論或主題分析
計算機輔助質性資料分析
倫理、政治和質性資料分析
第13章質性研究計劃書的撰寫
什麼是研究計劃書
研究計劃書的結構
撰寫過程
一份成功研究計劃的決定因素
結論
第14章質性研究論文的寫作
質性研究論文寫作的特點
讀者是誰
質性研究論文的組織結構
好作品:尋找什麼
發表
質性研究類論文的評判標准
結論
第15章結論——新方向
結束語
術語表
參考文獻
『柒』 質性研究方法有哪些
1、參與觀察法,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對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實際參與研究對象日常社會生活的過程中所進行的觀察。
2、實地勘察調查法,專門從事勘查的部門或人員利用現代科學原理、現代科技知識和方法,對需要取證的事實進行勘驗、檢查、調查訪問、尋找、發現、固定和提取與有關的痕跡、物品等證據材料和信息,為科技鑒定、綜合分析判斷提供服務。
3、個案研究法,是指對某一個體、某一群體或某一組織在較長時間里連續進行調查,從而研究其行為發展變化的全過程,這種研究方法也稱為案例研究法。
4、視覺分析,包括水平視野分析、垂直視野分析和視野協調分析三部分。對道路的空間線形及其與周圍自然景觀和沿線建築的協調等進行研究分析,以保持視覺的連續性。
5、論述分析,指分析論述的內容,也分析論述的規則、論述的形成背景、論述間競合的規則等。
『捌』 質性研究的相關理論及方法
ground theory(根基理論):
現象學:
認識論epistemology:
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ry
女性主義
個案研究 (case study):
實地勘察調查法(Fieldwork):
參與觀察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
視覺分析(visual analysis);
論述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玖』 什麼是高質量的學術研究
瑞典學者Mats Alvesson與Kaj Sköldberge於2010年合作出版了《Reflexive Methodology: New Vista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台灣譯本將書名譯為《反身性方法論:質性研究的新視野》, 內地出版社譯為《質性研究的理論視角:一種反身性的方法論》)。 第一位作者,Alvesson,是瑞典德隆大學(University of Lund)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屬於在管理學研究方法,特別是質性研究方法,和方法論哲學方面國際知名的領軍人物, 也是領導力方面的著名學者。Alvesson在過去20幾年裡辛勤耕耘, 著述甚豐,除了在頂級期刊上不斷有文獻發表之外,還撰寫或者編著十幾本學術著作。他對後現代理論、話語分析、女權主義、批判性方法、詮釋學等等都有深刻研究並出版過專門的文獻對其進行探討。 Alvesson是目前為數不多同時在方法論哲學理論的深度和廣度兩個方面都極具極造詣的大師級學者。
關注這部《反身性方法論》源於彭長桂同學在年初來港時的大力推薦。真難為小彭費心,得知我對此書有興趣,他特地跑到位於中環的商務書店給我買來一本。小彭和我都熱衷於質性研究。 在今天量化分析方法獨攬學術研究霸權、眾人飛蛾撲火般投入科學主義新宗教懷抱的時代,小彭仍然堅持走質性研究道路,試圖通過案例分析折射社會實際,其精神實在可嘉。小彭頭腦靈活,閱讀面十分寬廣,屬於那種任何書都讀下去, 而且對新思想極為敏感,靈感恆生的橫向思維學子。這兩年,在他的推薦下,我倒是讀了不少書。如果不是小彭推薦的話,我有可能與這部《反身性方法論》擦肩而過,失之交臂。
後生可畏。
不過,書雖然有了,但是卻一直放在我的案頭,沒有心思讀。幾次打開,不是因為分心的事情太多, 無法專心, 就是因為看到翻譯的文字太艱辛,難以深入。總之, 就是讀不進去。
《反身性方法論》是一本方法論的理論著作,書中涉及大量帶有濃重的哲學色彩的詞語和概念,可以用「艱深隱晦」四個字形容。讀這種理論著作,需要有心情。所謂心情,一是要凈化頭腦中世俗紛紛的各種念頭,靜心;二是需要大塊的時間,要有連貫地閱讀, 避免零碎化;三是,對某些要點要反復閱讀,做筆記,才能真正弄懂作者的意思。
趁著上月赴澳洲訪學的機會,我特地挑上這本書帶著,在旅行期間和空暇時,用心讀了幾遍,整本書都貼滿標簽, 讀後自感收獲頗豐。
「反身」,就是反思。反身性方法作為一種研究方法是過去20多年才逐步成型。到目前為止, 不同的學者對這個詞和相關的方法定義也有不同理解。總體上說,反身,或者反思,就是不斷以批評的態度評價「知識」和生產以及處理知識方法之間關系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要求研究者在處理研究資料時,嚴肅地關注不同類型的語言、社會、政治和理論元素以及這些元素彼此糾結以及對研究結果詮釋的影響, 從而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建立理論的框架,而不是去尋找所謂的「真理」。
兩位作者在本書一開始,就指出,當下如果仍然將「定量」與「質性」研究方法的討論局限在哪一種更科學或者哪一個更有利於理論構建的爭論范圍實在沒有什麼價值,或者說,類似的話題已無可探究的深度。 社會研究領域的學術界人士心知肚明,即便是最嚴格的定量分析也難保得出「科學」的結論。那麼,我們到底是繼續鑽牛角尖尋找更加科學的質性研究方法,還是乾脆換個角度接受質性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另闢蹊徑解決問題呢?
質性研究方法一向被人批評「不科學」。究其原因, 主要在於這種研究方法依靠觀察、訪談和對材料的詮釋從新構建事件, 而這些活動均有可能對反映真實客觀事實的「可信度」以及由此產生的研究結論的普遍意義產生重大影響。
的確,研究者在收集材料和處理素材的時候,個人的主觀意識和情感以及周邊環境等各種因素都會對數據的真實性和可信度造成影響。實際上,不僅被研究對象、研究者本人會因個人情感和主觀認知的局限影響提供的材料以及對材料的處理,而且研究者在撰寫報告研究時使用的語言也會對讀者理解研究發現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這是因為對社會現象的描述大多使用日常語言。即便使用某些專業單詞,論文報告絕對不會像自然科學的數學公式一般抽象。所謂科學的一大原則就是使用單一和一致的專業名詞,以避免由於對詞彙理解不同導致的誤解或者歧義。社會研究文獻的讀者也並非白板一塊。不同的讀者對同一研究成果的理解未必絕對遵守嚴格的「科學」意義,而是根據各自不同的經驗加以詮釋, 從而產生不同的理解。
傳統的質性研究方法為了滿足「可信度」和科學性的要求發展出很多具體的處理經驗資料的方法。比如對采訪的文字進行編碼、分類,採取多個來源交叉比對資料內容,採取開放問題、無結構或者半結構問卷,避免誤導或者引導性問題, 以在經過處理的數據基礎上獲得的研究結論真正具有普遍的抽象意義。
Alvesson等兩位作者指出,既然主觀和客觀因素存在在那裡,我們不如換個視角理解它們對研究結論的影響。我們不妨公開承認它們的存在,承認自己的情感, 承認被研究對象也是在某種社會政治和文化形態下塑造的主體。問題不在於個體的主觀意識,也不在於個體的情感和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傳統的影響。關鍵在於如何對待這些號稱「噪音」的各種因素的影響。
對待以上這些噪音的傳統方法是盡量將其排除在研究結論之外。這也是處理研究資料時慣用的方法。在案例研究中,特別強調多重資料來源,以檢驗陳述的真實性,並力求還原事件的本來面目從而發掘現象背後的「真相」。
而反身性方法卻提出不同的主張:研究者不妨將這些因素本身就是研究材料的原始材料組成部分, 然後考慮如何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構建理論。要做到這一點並非隨心所欲,而是按照「反身性方法」的程序,以嚴格謹慎地態度對研究資料進行精心的梳理和詮釋,找出背後的影響因素。
可見,反身性方法不是拒絕「噪音」, 而是將各種因素看作研究資料的一部分加以分析。研究結論不再是所謂「科學」真相,而是將經過反身批判與重構的研究結果向讀者敞開的,並基於此建立具有多重詮釋意義的理論框架,促使讀者自行決定該發現對構建理論的意義。換句話說,對研究資料的處理要從過去那種尋找所謂「可信度」或者科學性的框框中跳出來,而轉移到「知覺、認知、理論、語言、互文、政治與文化的環境的考量上」(台灣譯本第9頁,英文原版第6頁)。
這不僅是一個大膽的提議, 而且是極其富有哲理深度的研究指南。
這不僅使我想起了哈佛大學著名政治學教授桑德爾。 在他那著名的「正義」課程上, 桑德爾舉例說明美國人對宗教與國家政治之間關系在認識上的轉變。1960年,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肯尼迪在德克薩斯州休士頓發表了一場講演。肯尼迪信仰天主教,而當時有選民擔心肯尼迪一旦當選是否會將天主教信仰帶入美國國策之中。針對選民的這種擔憂,肯尼迪信誓旦旦地表示:他只會考慮美國的國家利益,而不理會外界宗教的壓力。
46年後的2006年,美國民主黨人奧巴馬為爭取成為總統候選人發表講演。這一回,他也面臨宗教信仰問題。不過,奧巴馬沒有迴避,而是明確表示那種認為堅持政治法律之中不應該具有宗教成分的想法是不對的。
桑德爾對比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就職講演與40多年前肯尼迪總統的就職講演時指出, 肯尼迪在演說中向美國人民保證自己的宗教信仰不會影響作為美國總統的執政理念和行政決策; 而奧巴曼呢?恰恰相反,他卻嚴肅地告訴美國人民, 美國本身就是一個深具宗教情結的國家。既然如此,美國人民為什麼不應該大膽地承認自己的宗教信仰呢?美國人民應該以自己信仰建立起來的價值體系作為行動綱領感到自豪, 而不是試圖排斥宗教的影響。當然,奧巴馬的這種做法應該注意如何平衡與其他價值體系和信仰之間的關系,以保證其他群體的利益, 因為宗教不僅是可以引起共鳴的語言來源,而且某些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也需要發揮宗教提供的那種道德提升。
桑德爾教授以這個事例說明社會對宗教與政治關系認識的轉變。 40多年前,人們普遍相信認為國家的執政者應該將宗教信仰與國家治理分開處理。40多年後,人們認識到宗教可以解決很多重大問題。特別地, 一個難以迴避的事實是:國家執政者和社會成員的信仰往往都是宗教的產物。顯然,一名信仰來自某種宗教的人是不可能在行動中完全不顧自己的信仰,成為一個道德「空白」者。
以上這個事例對我們認識研究者、研究對象和使用研究成果的讀者等等個體自身的主觀意識與研究方法之間的關系具有深刻意義。既然沒人能夠完全脫離社會作為一個實質意義上抽象的「人」, 既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觀情感,而且都生活在某種意識形態、社會規范和文化體系內,個人對社會的觀察和得出的結論以及採取的行為如何能夠做到完全「科學」和理性呢? 刻意追求所謂研究結果的「科學化」無疑在假設以上這些參與到研究的個體都有可能脫離現實生活、抽象出完全「空白」的人。 這種假設真實嗎?或者說,這種假設符合科學精神嗎?批判性研究方法更進一步質疑:即便是純自然科學的理論,難道也沒有某種意識形態或者哲理信仰的影響嗎?
依此道理,我們難道不應該反思管理研究中方法論面對的爭議嗎? 過去半個世紀,是科學主義取得霸權的時代。出現這種傾向一點兒也不奇怪。這是現代化理性擴張導致的必然結果。在理性的假設下,科學主義極力排除個人主觀意識和情感對研究對象與研究過程和研究資料的影響,因為,這些因素都是不「科學」的,會影響結論的科學性,是研究材料中的「噪音」。
追求科學當然沒錯。特別是學術研究,對材料來源地考證和交叉取證,必須遵循一系列標准程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研究方法, 特別是具體的操作技術,都必須符合科學研究的規范和程序。
質性研究方法面對的挑戰是:來自同一來源的經驗資料很有可能不一致。 比如,同一個人在講述同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內容可能因聽眾不同而變化,而且也會由於時間不同而出現差異。在訪談中, 以上情況經常發生。傳統觀點認為,如果按照嚴格的科學要求,研究者必須擴大證據來源, 交叉驗證。如果無法獲得「真相」的證據, 這樣的材料寧可不用。
如果我們重新理解科學本身的含義, 我們也許發現可以有其他方法處理上述資料。真正的科學,不是主觀臆測,而是以堅實的觀察和事實為依據並在觀察到的變數之間建立一系列假設, 而這一系列假設關系應該是合乎邏輯、能夠被他人重復驗證的。
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不同。其中一個最大的差異在於人是自身意識的產物。因此,社會研究與自然科學研究本應該也不同。最明顯的例子是:自然科學的理論具有排它性,即一旦一個理論能夠更好地解釋某種自然現象,就會替代解釋這一自然現象的其他理論。這就是科恩說所的「規范替代」。 而這一定理在社會現象領域並不適用。對一種社會現象,可以存在不同的理論解釋,而且每一種都有其特有的視角價值。
可見,在研究社會現象的時候,真正科學的態度是認識到現實的多樣性,從而考慮不同研究方法的特點。 只有如此,才能保證創造性地解釋社會現象, 才能繁榮社會研究。在定量分析方法日趨壟斷社會研究的今天,我們更需要其它可以創造理論的方法,比如文化人類學的研究, 比如歷史的研究, 比如語言的研究,等等。有些方法可以通過科學理性,保證結論的普遍意義。而對某些現象來說,例如歷史的解釋,多某一現象的出自多人不同的詮釋,也許只有事實存在,而無「真理」。 甚至理論本身,難道不是語言的產物?
當一個人面對6隻給出不同時間的座鍾時,傳統的「科學主義」認為只有一個准確的時間,即真相。研究者的責任是從這6個不同的鍾表中找出正確的時間。
反身性方法卻認為,這6個不同時間也許都有各自的道理。我們要找出的不是那個「真相」時間,而是為什麼不同的鍾表會給出不同的時間, 這些不同時間背後的含義為何?各個鍾表之間的差異對我們理解時間以及不同形態下時間的含義有何貢獻?
也許,根本就沒有所謂「真相」,留下的只是個體有選擇保留在記憶中的「事實」或者想像而已。
讀者如果看過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的作品《羅門生》, 自然不難體會有些時候根本就沒有所謂真相。存在的只是對現象的詮釋而已,而且因人而異。
可見,社會研究結論的價值未必是提供所謂「真相」,而是為人們提供解釋和理解社會現象的不同視角。而只有允許這種豐富存在的多樣化視角,人們才能真正地理解社會,理解自身。只有允許多種不同研究方法的共存,才會使社會研究更加豐富多彩。
這本書內容豐富。我在這里只是簡要地摘引兩位作者提出的衡量高質量研究的5個標准。 其英文原文(原著第276頁)如下:
1.Empirical arguments and credibility (經驗論據與可靠性)
2.An open attitude to the vital importance of the interpretative dimension to social phenomena (對社會現象的解釋維度的極端重要性持開放態度)
3.Critical reflection regarding the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contexts of, and issues in, research (對研究的政治和意識形態語境以及研究中的問題作批判性的反思)
4.An awareness of the ambiguity of language and its limited capacity to convey knowledge of a purely empirical reality and awareness about the rhetorical nature of ways of dealing with this issue (對語言的含糊性以及在傳達關於純粹經驗是在的知識時的有限能力的自覺,以及對於處理這一問題(表徵—權威問題)的方式的修辭本質的自覺)
5.Theory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mentioned issues (建立在所提到的問題的基礎之上的理論發展)
(註:譯文來自陳仁仁譯本《質性研究的理論視角:一種反身性的方法論》, 第316頁)
雖然兩位作者提出這些建議時指明是針對質性研究方法而言, 我仍然認為這些標准普遍適用於所有的管理研究。
對於如何使用反身性研究方法的具體操作,這本書著墨不多。大概,具體實踐還需要社會研究工作者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