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今文經和古文經研究方法

今文經和古文經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07-25 20:40:21

『壹』 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的區別和論爭

一、區別

1、概念不同

今文學派是兩漢間以儒家經書研究而形成的學派,它的出現需溯源至秦始皇的思想政策。今文經,則指漢初由老儒背誦,口耳相傳的經文與解釋,由弟子用當時的隸書(今文)記錄下來的經典。

古文經學,是經學中研究古文經籍的學術流派。與「今文經學」相對。古文經,指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的儒家經書。

2、形成方式不同

今文經指漢初由儒生口傳,並用當時流行的隸書記錄下來的經籍。

古文經指漢代前期從民間徵集或孔子故宅壁間所發現的用先秦古籀文字寫成的經籍。

3、對孔子態度不同

今文經學認為六經皆孔子所作,視孔子為托古改制的「素王」;注重闡發經文的「微言大義」,主張通經致用;以董仲舒、何休等為代表,最重《春秋公羊傳》。

古文經學崇奉周公,視孔子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師;偏重訓詁,與現實政治問題聯系較弱;以劉歆、賈逵等為代表,最重《周禮》。

4、經典順序不同

今文經學視孔子為教育家、思想家,所以將五經順序定為《詩》、《書》、《禮》、《易》、《春秋》,由淺入深;

古文經學視孔子為史學家,將五經順序定為《易》、《書》、《詩》、《禮》、《春秋》,按時間順序排列。錢穆先生認為今古文經學之爭始於利益之爭,當是定論之言。

5、興盛衰落不同

漢武帝所立五經博士皆為今文經學,今文經學長期壟斷漢代官學。後今文經學逐漸陷入了僵化和煩瑣,且又與讖緯結合,流於妄誕,西漢後期見衰。

古文經學卻不斷發展壯大,王莽當政時一度得立學官,東漢後期逐成壓倒今文經學之勢。

漢末,古文經學家馬融、鄭玄兼采今、古文之說,今、古文之爭遂息。至清代,今、古文經學之爭再起,古文經學的治學路數為乾嘉學派和章太炎等所發揚,今文經學則為常州學派所復興,並最終成為康有為推動變法維新的理論依據。

二、爭論

1、西漢末年論爭

漢哀帝時,劉歆領校秘書,發現古文經不但文字與當時立於學官的博士本有異,而且有的博士本定為今文經。他指責今文經為秦代焚書之餘,殘闕不全。

基於此,劉歆請立古文經《毛詩》、《左傳》、逸《禮》於學官。因遭到太常博士群起反對,劉歆離開京都。這是今古文經學的第一次重要爭論。

西漢末,王莽欲篡權,提出「王田」的主張,要將土地收歸國有,利用《周禮》關於井田制的說法,以為現論依據。《周禮》屬古文經,古文經學地位因得以提高。平帝時,立五個古文博士,以與今文經學對抗。

2、東漢初年的爭論

東漢初劉秀利用讖語鞏固政權,即位後,倡今文,廢古文。讖緯之風影響了東漢經學的今古兩派。

東漢光武帝立今文經十四博士,再次確立今文經學在官學中的統治地位。但是尚書令韓歆上疏,欲為古文《費氏易》、《左氏春秋》置博士。

博士范升反對,與韓歆等爭論,並奏《左氏》錯失十四事,不可采三十一事。學者陳元上書與范升辯論,認為左丘明親受業於孔子,其書弘美,宜立博士,書凡十餘上。

光武帝乃立《左氏》博士,諸儒議論喧嘩,從公卿以下,多次在朝廷上爭論,終於又被罷廢。漢章帝時,賈逵(公元 30~101)作《長義》四十一條,說「《公羊》理短,《左氏》理長」,為古文經張目。博士李育乃作《難左氏義》四十一事,以《公羊》難逵。這是今古文經學的又一次重要爭論。

漢章帝贊同賈逵的主張,詔諸儒選高材生從逵受《左氏》、《穀梁》、《古文尚書》、《毛詩》,四經遂行於世。東漢馬融(公元79~166)以古學授鄭玄,玄遍注群經,於是鄭、賈之學流行數百年,為諸儒所宗。

3、唐宋時的爭論

唐代,太宗詔使國子祭酒孔穎達統一異說紛紜的南北經說,撰定《五經正義》一百八十卷,使明經取學者屏棄今古文的門戶之見,自出親意,宋人拋開舊注,直接往經文中尋求義理,敢於懷疑和獨立思考,遂成為「宋學」。明代經學衰弱,少有建樹。

4、清代

直至清代,乾嘉學者所用方法,稱為「漢學」、「朴學」,無論吳派、皖派、揚州學派,皆與古文經學為近。

惟常州學派上承漢代的今文經學,依據《公羊傳》及董仲舒、何休等人著作,借闡發孔子「微言大義」表達自己的歷史哲學和政治態度,影響及於龔自珍、魏源、康有為等思想家。

5、近代章太炎是古文經學的著名大師。 古文經學的特點是講文字訓詁,明典章制度,研究經文本身的涵義,不講「非常疑義可怪之論」及「陰陽災異」。

古人以後,經學今古文之爭遂告結束。然作為不同的治學方法與對待古代思想文化典籍的不同態度,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的影響並未結束。

『貳』 什麼叫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

今文經指漢初由儒生口傳,並用當時流行的隸書記錄下來的經籍。今文經學在兩漢一直被立於學官,深受統治者的重視。西漢中後期,武帝時經學成論事言政依據,董仲舒演說陰陽災異的新儒學「今文經學」占統治地位。

古文經指漢代前期從民間徵集或孔子故宅壁間所發現的用先秦古籀文字寫成的經籍。古文經通過長期的傳習,古文學者轉相發明,到西漢末具備了章句義理,形成了古文經學。

影響

1、今文經學的這種研究風氣,直至東漢末年經學大師鄭玄等融合今古文經學的學風出現後而告中斷,而讖語之術雖經兩漢以後歷朝的明令禁止,卻仍保留在道教傳統中,以各種不同形式的神學迷信方式,持續地影響著中國的政治歷史。

2、今古文經學政治上的意義是,因官學而有的政治利益集團間的斗爭;文化上的意義是,開創帝國氣象的政治與神學結合的知識活動,與回歸先秦的義理與考據結合的知識活動之競技;理論上的意義是,漢代新起之天人感應災變的宇宙論,與朴實的先秦人倫進路之世界觀的交戰。

『叄』 下列關於今文經和古文經說法不正確的是 A.二者在文字上有差異 B.研究方法相同 C.探求本意是古文

答案:B

今文經和古文經不僅僅在文字上不同,在研究思路也不同。

今文經學認為六經皆孔子所作,視孔子為托古改制的「素王」;注重闡發經文的「微言大義」,主張通經致用;以董仲舒、何休等為代表,最重《春秋公羊傳》。
古文經學崇奉周公,視孔子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師;偏重訓詁,與現實政治問題聯系較弱;以劉歆、賈逵等為代表,最重《周禮》。

『肆』 今文經和古文經分別是指什麼今文經和古文經區別-趣歷史網

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是西漢末年形成的經學研究中的兩個派別.所謂「今文」和「古文」,最初只是指兩種字體.「今文」指的是漢代通行的隸書,「古文」指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的古文字.傳授經典的學者,所持底本是用戰國時古字寫的即為「古文家」,用隸書寫的便是「今文家」.

「今文家」和「古文家」的相互對立,是從西漢哀帝時開始的.成帝時,劉欲發現古文《春秋左氏傳》,認為左丘明與孔子好惡相同並親見孔子,故《春秋左氏傳》比以後世口說為據的《公羊》、《穀梁》更為可信,於是引《左傳》解釋《春秋》.哀帝建平元年(前6),劉歆又在今文諸經立於學官並置博士的情況下,作《移讓太常博士書》,爭立古文經傳於學官.但因為在西漢朝廷中,不僅擔任教職的太常博士都是今文家,就連那些達官顯宦也都是通過學今文經而得官的,因此,劉歆的要求遭到諸儒博士的反對,未能成功.也因為此,才有派別含義的「古文」名稱.而「今文」則是由於古文家獨樹一幟,迫使原有經師結成一派之後,到東漢時才出現的名稱,它是古文經師加給立於學官的經書、經說和經師的.

經今古文學之爭雖始於西漢末年,但其爭斗的高峰卻在東漢.而在這場斗爭中,卻是古文經學日益抬頭,在民間流傳甚廣,並逐漸占據優勢.直至鄭學起,經今古文才.趨近混於一同.到清末,以皮錫瑞、康有為為代表的今文經學,與以章太炎、劉師培為代表的古文經學,又形成了近代的今古文經學之爭.時起時伏的今文古文經學之爭,影響到了二千年左右的不少學術領域,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伍』 今文經學的具體概念,古文經學的具體概念

今文經學的具體概念是:兩漢間以儒家經書研究而形成的學派。
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獨尊儒術,但其時歷經戰亂兵燹,先秦儒家的典籍,原本多佚,只是在民間通過師徒父子口授相傳。如田何傳《易經》,伏生傳《書經》,申培傳《詩經》,高堂生傳《禮經》,公羊、穀梁兩家傳《春秋》。這些儒家經典皆是用當時流行的文字——隸書記錄整理而成,故稱為「今文經」,因此當時盛行一時的經學也稱為今文經學。
古文經學的具體概念是:經學中研究古文經籍的學術流派。「古文經學」是與「今文經學」相對的概念,指用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的儒家經書來研究經籍的學派。始皇焚書期間,民間儒生將一些古文經書埋藏起來,至漢代前期,相繼發現,如景帝時,河間獻王以重金在民間徵集所得古文經書,以及武帝時魯恭王從孔子故宅壁間所發現的古文經籍。諸王等先後獻給朝廷,藏於秘府。
兩漢經學有「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之分。歷經秦火戰亂,漢初儒家經典大都無先秦舊本。今文經指漢初由儒生口傳,並用當時流行的隸書記錄下來的經籍。古文經指漢代前期從民間徵集或孔子故宅壁間所發現的用先秦古籀文字寫成的經籍。

『陸』 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的區別

今文經指漢初由儒生口傳,並用當時流行的隸書記錄下來的經籍。古文經指漢代前期從民間徵集或孔子故宅壁間所發現的用先秦古籀文字寫成的經籍。

二者區別:

1、對孔子態度

今文經學認為六經皆孔子所作,視孔子為托古改制的「素王」;注重闡發經文的「微言大義」,主張通經致用;以董仲舒、何休等為代表,最重《春秋公羊傳》。

而古文經學崇奉周公,視孔子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師;偏重訓詁,與現實政治問題聯系較弱;以劉歆、賈逵等為代表,最重《周禮》。

2、經典順序

今古文經學視經典的學習順序的不同,源於兩派對於孔子的定位不同。

今文經學視孔子為教育家、思想家,所以將五經順序定為《詩》、《書》、《禮》、《易》、《春秋》,由淺入深;

古文經學視孔子為史學家,將五經順序定為《易》、《書》、《詩》、《禮》、《春秋》,按時間順序排列。錢穆先生認為今古文經學之爭始於利益之爭,當是定論之言。

3、興盛衰落

漢武帝所立五經博士皆為今文經學,今文經學長期壟斷漢代官學。後今文經學逐漸陷入了僵化和煩瑣,且又與讖緯結合,流於妄誕,西漢後期見衰。同時,古文經學卻不斷發展壯大,王莽當政時一度得立學官,東漢後期逐成壓倒今文經學之勢。

漢末,古文經學家馬融、鄭玄兼采今、古文之說,今、古文之爭遂息。至清代,今、古文經學之爭再起,古文經學的治學路數為乾嘉學派和章太炎等所發揚,今文經學則為常州學派所復興,並最終成為康有為推動變法維新的理論依據。

(6)今文經和古文經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1.今文經學的影響:

自從經學研究成為官方肯定的專業學問之後,就已顯示了政府與學者都將以之為政治措施的觀念來源,而這也正是先秦以來的儒家學派的根本關懷,然而在今文經學家的學術風氣上,尤其以董仲舒的春秋學理論建構肇其端,既重視春秋中微言大義的引申於時政之上,又強調天人感應之神學目的論世界觀,在配合了西漢宗教迷信發達的時代風氣之下,今文經學家的理論遂提供了讖緯迷信之術的發展空間。

同時在對政治措施的影響方式上,逐漸與讖緯神學合匯,尤其是王莽與劉秀在奪取政權之際皆公開利用,甚至將若干讖語編為官書明白昭告,都是使讖緯之術發達的因素,這樣的政治風氣顯然不是歷史的常道。

今文經學的這種研究風氣,直至東漢末年經學大師鄭玄等融合今古文經學的學風出現後而告中斷,而讖語之術雖經兩漢以後歷朝的明令禁止,卻仍保留在道教傳統中,以各種不同形式的神學迷信方式,持續地影響著中國的政治歷史。

2.今古文經學之爭的思想意義及歷史定位:

就今古文之爭的意義而言,政治上的意義是,因官學而有的政治利益集團間的斗爭;文化上的意義是,開創帝國氣象的政治與神學結合的知識活動,與回歸先秦的義理與考據結合的知識活動之競技;理論上的意義是,漢代新起之天人感應災變的宇宙論,與朴實的先秦人倫進路之世界觀的交戰。

就今古文學風在思想史上的定位而言,在作為政治意識型態學而建構的解經體系意義上,兩者對於兩漢時政皆有實際的影響力量,而其個別學術力量的起落則與官方的抑抬有互動的關系;

在作為儒學發展的一個環節的意義上,古文經學派對於保存先秦典籍的文字訓詁工作有重要貢獻,而今文經學派則側重地發揮了儒學與政治活動結合的義理詮釋工作;在作為哲學思想的創造面意義來看,兩漢經學的今古文之學在哲學觀念的創造上的成就都不大,相較於漢初黃老、道教哲學、淮南子、抱朴子等,整體地說皆有遜色,惟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結合天道神學與陰陽五行說,及易學官學結合了兩漢的天文氣象學知識才頗有理論上的創造力。

閱讀全文

與今文經和古文經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口風琴吹管使用方法 瀏覽:748
航空電纜對接插頭包紮的方法步驟 瀏覽:620
積分電路計算方法 瀏覽:350
如何用最簡便的方法做倉鼠窩 瀏覽:395
辦公軟體使用方法 瀏覽:679
如何知道車輛轉向燈的使用方法 瀏覽:241
用什麼方法化解尿酸 瀏覽:321
hiv抗體檢測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951
摩托真空胎安裝方法 瀏覽:591
有什麼方法比較快入眠 瀏覽:416
研究一般課題的科學方法 瀏覽:454
女生自助購物正確方法 瀏覽:155
急性鼻炎咽喉炎的治療方法 瀏覽:927
大金過橋檢測方法 瀏覽:756
碳酸鈉和硫酸銨鑒別方法 瀏覽:209
如何區分家長類型和溝通方法 瀏覽:588
秦艽的種植方法 瀏覽:325
你會用簡便方法計算53 瀏覽:338
主要的研究方法是什麼 瀏覽:115
風寒濕痹阻證最快的治療方法 瀏覽: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