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研究數字經濟增加值核算方法

研究數字經濟增加值核算方法

發布時間:2022-07-25 14:03:46

A. 經濟增加值率計算公式和經營貢獻度計算公式是什麼

(1)產業部門貢獻和貢獻率的計算 產業部門貢獻指產業部門增加值的增長所引起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即經濟增長率)的增加額,產業部門貢獻率指在經濟增長率中各產業部門的貢獻所佔的份額。計算公式如下: 某產業部門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的貢獻=(該產業部門當年增加值-該產業部門上年增加值)/上年國內生產總值 某產業部門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的貢獻率=該產業部門增加值增量/國內生產總值增量。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國官方公布的統計數據中,經濟增長率僅指不變價增長率,從而產業部門的貢獻和貢獻率也僅指按不變價格計算的指標。而國內生產總值的現價和不變價往往是不同的,各產業部門增加值價格變化的比例也往往是不同的,所以一般情況下,不能用現價計算的結果來代替可比價結果。後面要介紹的需求拉動和拉動率以及地區貢獻和貢獻率也是如此。 (2)需求貢獻與貢獻率的計算 需求貢獻和貢獻率通常也稱為需求拉動和拉動率,需求拉動指各種最終需求的增長所引起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即經濟增長率)的增加額,需求拉動率指在經濟增長率中各種最終需求拉動所佔的份額。計算公式為: 某種最終需求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的貢獻率=該最終需求當年增量/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增量 某最終需求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的貢獻=某最終需求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的貢獻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 值得注意的是:這里要先算貢獻率,再算貢獻,原因是從需求角度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與從生產角度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生產法和收入法國內生產總值)往往是不同的。

B. 如何計算金融業GDP增加值

金融業增加值核算方法以總量確定速度。先利用人民幣存貸款余額和保費收入加權發展速度計算現價增加值,再利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的簡單平均價格指數計算不變價增加值。

當期金融業現價增加值=上年同期金融業現價增加值×(1+當期金融業現價增加值增長速度);

當期金融業現價增加值增長速度=[當期銀行及其他金融活動現價增加值增長速度×(上年年度銀行及其他金融活動現價增加值÷上年年度金融業注]2現價增加值)+[當期保險業現價增加值增長速度×(上年年度保險業現價增加值÷上年年度金融業現價增加值)]

當期銀行及其他金融活動現價增加值增長速度=當期人民幣存貸款余額現價增長速度×換算系數;

當期人民幣存貸款余額現價增長速度={當期人民幣存款余額現價增長速度×[當期人民幣存款余額÷(當期人民幣存款余額+當期人民幣貸款余額)]}+ {當期人民幣貸款余額現價增長速度×[當期人民幣貸款余額÷(當期人民幣存款余額+當期人民幣貸款余額)]}

(2)研究數字經濟增加值核算方法擴展閱讀

當期保險業現價增加值增長速度=當期保費收入現價增長速度×換算系數;當期保費收入現價增長速度=當期保費收入÷上年同期保費收入;

當期房地產業(K門類)不變價增加值=上年同期房地產業(K門類)不變價增加值×(1+當期不變價增加值增長速度);

當期不變價增加值增長速度=當期相關指標增長速度×換算系數;

當期房地產業單位從業人員勞動報酬不變價增長速度={[(1+當期房地產業單位從業人員勞動報酬現價增長速度)÷當期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100%

C. 經濟增加值計算方法

一般統計報表中的增加值,通常是:利潤+折舊額+攤銷額+福利+工資

D. 增加值是如何計算出來的

標准答案 :一、增加值或增值,其英文原文為「Added value」,日文為「付加價值」,是西方在經濟核算中普遍採用的一個術語,它比總產值或銷售額更為確切地反映經濟效益。按西方經濟理論,增加值是指在生產過程中增加的價值。企業或部門的總產值或銷售額減去在生產過程中消耗掉的原材料、半成品、燃料和電力以及勞務等的費用即為增加值,它包括要素成本和稅金。
增加值是國民經濟核算的一項基礎指標。各部門增加值之和即是國內生產總值,它反映的是一個國家(地區)在一定期時期內所生產的和提供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和,同時也反映了生產單位或部門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因此,建立增加值統計,將為計算國內生產總值提供可靠依據,是建立資金流量的基礎。工業企業建立增加值統計,可以反映工業企業的投入、產出和經濟效益情況,為改善工業企業生產經營提供依據,並促進工業企業會計和統計核算的協調。
二、工業增加值是指工業企業在報告期內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是工業企業全部生產活動的總成果扣除了在生產過程中消耗或轉移的物質產品和勞務價值後的余額;是工業企業生產過程中新增加的價值。
工業增加值的計算方法
工業增加值的計算方法有兩種,即生產法和收入法(又稱要素分配法)。
(1)生產法
生產法是指從工業生產過程中的產品和勞務價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產環節中投入的中間產品價值,從而得到新增價值的方法。其計算公式為:
工業增加值=工業總產出-工業中間投入
在工業增加值的實際計算中,工業總產出是直接用工業總產值(現行價格、新規定)代替的。這一指標的計算價格與工業中間投入的計算價格一律與新稅制的規定相一致,按不含增值稅的價格計算。但是,增值稅是企業所創造的新增價值的一部分,屬於增加值范疇,為了確保工業增加值要素的完整,在計算工業增加值時,應將本期應交增值稅計入工業增加值中。由此按生產法計算的工業增加值的實際計算公式應為:
工業增加值=工業總產值(現價、新規定)-工業中間投入+本期應交增值稅
①工業總產值(現行價格、新規定)
包括本期生產的成品價值、對外加工費收入和自製半成品在製品期限期末期初差額價值。
②工業中間投入
1〕工業中間投入的定義
工業中間投入是指工業企業在報告期內用於工業生產活動而一次性消耗的外購原材料、燃料、動力及其他實物產品和對外支付的服務費用。服務費用包括支付給物質生產部門(工業、農業、批發零售貿易業、建築業、運輸郵電業)的服務費用和支付給非物質生產部門(保險、金融、文化教育、科學研究、醫療衛生、行政管理等)的服務費用。
2〕工業中間投入的確定須遵循的原則:
一是必須是從外部購入的,並已計入工業總產值的產品和服務價值不包括生產過程中回收的廢料以及自製品的價值;
二是必須是本期投入生產,並一次性消耗的產品和服務價值,不包括固定資產轉移價值;
三是工業中間投入的計算口徑必須與工業總產值的計算口徑相一致,即計入工業中間投入的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必須是已經計入了工業總產值中的價值。
3〕工業中間投入的分類
工業中間投入按企業支付的對象可分為中間物質投入和中間勞務投入兩部分。
a.中間物質投入:是指工業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外購的各種物質產品的價值和支付給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務費用,包括外購的並在本期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動力及向外單位支付的運輸費、郵電費、加工費、修理費、倉儲費等。
b.中間勞務投入:是指工業企業在生產經營管理中支付給非物質生產部門的各種服務費用,這些費用構成非物質生產部門收入的一部分,包括利息支出、廣告費、保險費、職工教育費、差旅費等。
工業中間投入按照具體內容,分為直接材料廠、製造費用中的中間投入管理費用中的中間投入、銷售費用中的中間投入和利息支出五大類。
a.直接材料:包括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實際消耗的原材料、輔助材料、備用配件、外購半成品、燃料、動力、包裝物以及其他直接材料。資料可直接取自會計產品成本核算的「直接材料」科目。如企業未按「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製造費用」設置成本核算科目,則可從會計「生產成本」科目的供方發生額中,將屬於直接材料消耗的項目匯總取得。
b.製造費用中的中間投入:包括修理費、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取暖費、水電費、辦公費、運輸費、試驗檢驗費、勞動保護費、租賃費、差旅費、保險費等。可從會計「製造費用」科目中查找計算,也可用「製造費用合計」減去屬於工業增加值的項目,即工資、職工福利費、折舊費的辦法,倒算出中間投入價值。
c.管理費用中的中間投入:包括辦公費、運輸費、修理費、物料消耗、遞延費用攤銷、低值易耗品攤銷、綠化費、技術轉讓費、無形資產攤銷、土地損失補償費、排污費、工會經費、財產保險費、職工教育經費等。可從會計「管理費用」科目中查找計算,也可用「管理費用合計」減去屬於工業增加值的項目,即工資、效益工資(指工效掛勾企業按規定提取的新增效益工資)、職工福利費、勞動保險費、財產保險費、待業保險費、折舊費、稅金(房產稅、車船使用稅、土地使用稅、印花稅)、礦產資源補償費以及上交給國家和地方的各種規定費用的辦法倒算取得。
d.銷售費用中的中間投入:包括運輸費、包裝費、辦公費、修理費、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攤銷、租賃費、展覽費、保險費、廣告費、差旅費等。可從會計「產品銷售費用」科目中查找計算,也可用「產品銷售費用合計」減去屬於工業增加值的項目,即工資、職工福利費、折舊費的辦法倒算取得。
e.利息支出:是指企業生產經營期間發生的利息凈支出(減利收入)。可根據會計「財務費用」科目的發生額分析計算。
4〕工業中間投入的具體計算方法
a.正演算法:即將製造費用、管理費用、銷售費用中屬於中間消耗的部分分別相加(中間物質消耗按不含增值稅的價格計算),再加上直接材料和利息得出工業中間投入總和。
b.倒演算法:即分別用製造費用、管理費用、銷售費用合計減去該三項費用中屬於增加值的項目,如工資、福利費等,倒算出三項費用中的中間消耗,再加上直接材料和利息支出,得出工業中間投入總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採用倒演算法計算比較簡便易行。
③本期應交增值稅
本期應交增值稅是指工業企業在報告期內應繳納的增值稅額。其計算公式為:
本年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出口退稅+進項稅額轉出數-進項稅額-減免稅款-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年初未抵扣數-年末未抵扣數
1)銷項稅額:是指企業在報告期內銷售貨物或提供應稅勞務應收取的增值稅額。
2)出口退稅:反映企業適用零稅率的貨物,向海關辦理報關出口手續後,憑出口報關單等有關憑證,向稅務機關申報辦理出口退稅而收到退回的稅款。
3)進項稅額轉出數:反映企業購進貨物、在製品產成品等發生非正常損失以及其他原因而不應從銷項稅額中抵扣,按規定必須轉出的進項稅額。
4)進項稅額:是指企業在報告期內購入貨物或接受應稅勞務而支付的、准予從銷項稅額中抵扣的增值稅額。
5)減免稅額:反映企業在報告期按國家規定直接減免的增值稅。
6)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反映企業報告期內按國家規定的退稅率計算的出口貨物的進項稅額抵減內銷產品的應納稅額。
7)年初(末)未抵扣數:是指當進項稅額大於銷項稅額時,才會出現未抵扣數,年初(末)未抵扣數必須小於等於零。
上述增值稅計算公式中的項目均可以從會計的「應上交應彌補款項表」中的有關項目取得。
小規模納稅企業,不分列銷項稅額和進項稅額,其本期應交增值稅直接以銷售額乘以徵收稅率(6%)計算。
有出口退稅的企業,如果出口退稅出現跨年度的情況在計算出口退稅時,應加以調整,按本年應得出口退稅計算,調整後應交增值稅的計算公式為:
本年應交增值稅=本年銷項稅額×(現價總產值/產品銷售收入)+出口退稅+進項稅額轉出數-本年進項稅額×(原材料消費總值/原材料購進總值-減免稅款-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年初未抵扣數-年末未抵扣數當企業的應交增值稅出現負數時,在計算工業增加值時,應作為「0」處理。

E. 經濟增加值如何計算

經濟附加價值 簡稱EVA。是個績效指標,是公司常用的一種新型的業績衡量指標,它克服了傳統指標的缺陷,比較准確地反映了公司在一定時期內為股東創造的價值,90年代中期以後逐漸在國外獲得廣泛應用,成為傳統業績衡量指標體系的重要補充。

經濟增加值計算公式: EVA =稅後凈營業利潤-資本成本(機會成本)=稅後凈營業利潤-資本佔用 × 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率

閱讀全文

與研究數字經濟增加值核算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寫廣告文案的方法 瀏覽:388
腌制咸鴨蛋最簡單的方法視頻 瀏覽:130
對苯醌的含量分析方法 瀏覽:437
訓練寬背的方法 瀏覽:526
糾正孩子骨盆前傾的鍛煉方法 瀏覽:317
急性大腦中血管梗塞最佳治療方法 瀏覽:211
該用什麼方法釣鯉魚 瀏覽:497
失戀怎麼解決方法 瀏覽:798
空氣呼吸器的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208
手機出現豎道怎麼簡單方法能排除 瀏覽:124
碳水化合物分離和鑒定的常用方法 瀏覽:502
拔火罐方法及技巧視頻 瀏覽:824
紅酒杯好壞的測量方法 瀏覽:252
藍瓶投放的正確方法 瀏覽:227
液壓衣櫃合頁安裝方法視頻 瀏覽:623
奶瓶清潔消毒常用方法 瀏覽:733
海蘋果的食用方法 瀏覽:2
如何判斷是否是重載方法 瀏覽:958
創新思維導圖的方法有哪些選擇題 瀏覽:376
大眾車怎麼更換電瓶方法 瀏覽: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