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為什麼研究企業合並會計處理方法

為什麼研究企業合並會計處理方法

發布時間:2022-07-25 03:54:42

A. 企業合並會計處理方法有哪些

准則》規定,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採用權益結合法,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採用購買法。(一)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採用權益結合法權益結合法,即對被合並方的資產、負債按照原賬面價值確認,不按公允價值進行調整,不形成商譽,合並對價與合並中取得的凈資產份額的差額調整權益項目。在權益結合法下,將企業合並看成是一種企業股權結合而不是購買交易。參與合並的各方均按其凈資產的賬面價值合並,合並後,各合並主體的權益不能因企業合並而增加或減少。1.合並成本的確認。合並方在企業合並中取得的資產和負債,應當按照合並日在被合並方的賬面價值計量。合並方取得的凈資產賬面價值與支付的合並對價賬面價值(或發行股份面值總額)的差額,應當調整資本公積;資本公積不足沖減的,調整留存收益。2.合並費用的處理。合並方為進行合並所發生的各項相關費用,包括為進行企業合並而支付審計費用、評估費用、法律服務費用等,應當於發生時計入當期損益;為企業合並發行的債券或承擔其他債務支付的手續費、傭金等,應當計入所發行債券及其他債務的初始計量金額;企業合並中發行權益性證券發生的手續費、傭金等費用,應當抵減權益性證券溢價收入,溢價收入不足沖減的,沖減留存收益。3.合並方合並財務報表的編制。合並中形成母子公司關系的,母公司應當編制合並日的合並資產負債表、合並利潤表及合並現金流量表。合並資產負債表中被合並方的資產、負債,應按其賬面價值進行計量;合並利潤表應當包括參與合並各方自合並當期期初至合並日所發生的收入、費用和利潤,被合並方在合並前實現的凈利潤應單列項目反映;合並的現金流量表應當包括參與合並各方自合並當期期初至合並日的現金流量。(二)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採用購買法一個企業購買另外一個企業的交易,按照購買法進行核算,按照公允價值確認所取得的資產和負債。購買法視合並行為為購買行為,注重合並完成日資產、負債的實際價值。1.合並成本的確定。合並成本以購買方所付出的資產、發生或承擔的負債及發行的權益性證券的公允價值計量。具體如下:①通過一次交換交易實現的企業合並,合並成本為購買方在購買日為取得對被購買方的控制權而付出的資產、發生或承擔的負債以及發行的權益性證券的公允價值。②通過多次交易分步實現的企業合並,合並成本為購買方已經持有的被購買方股本在購買日(或交易日)的公允價值以及購買日支付其他對價的公允價值之和。在合並合同或協議中對可能影響合並成本的未來事項作出約定的,購買日如果估計未來事項很可能發生並且對合並成本的影響能夠可靠計量的,購買方應當將其計入合並成本。2.合並差額的處理。合並差額分三種情況分別採取不同的方法進行處理。①購買方原已持有的對被購買方的投資,在購買日的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的差額,以及因企業合並所放棄的資產、發生或承擔的負債及發行的權益性證券的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②在購買日,購買方對合並成本大於合並中取得的被購買方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差額,確認為商譽;③在購買日,購買方對合並成本小於合並中取得的被購買方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差額,應先對取得的被購買方的各項可辨認資產、負債及或有負債的公允價值以及合並成本的計量進行復核,經復核後合並成本仍小於合並中取得的被購買方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其差額應當計入當期損益。3.合並費用處理。購買方為進行企業合並發生的各項直接費用,應當計入企業合並成本。發行權益性證券的發行費用應當沖減所發行的權益性證券的溢價收入,無溢價或溢價不足以沖減的部分,沖減留存收益。4.購買方合並財務報表的編制。企業合並中形成母子公司關系的,母公司應當編制購買日的合並資產負債表,其中包括的因企業合並取得的被購買方各項可辨認資產、負債及或有負債應當以公允價值列示。母公司的合並成本與取得的子公司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差額,可確認為商譽或者作為當期損益列示。

B. 企業合並的會計處理方法有哪幾種

企業合並的會計處理方法有兩種:


  1. 權益聯營法


    權益聯營法,即視企業合並為參與合並的雙方,通過股權的交換形成的所有者權益的聯合,而非資產的交易,而且合並後,股東在新企業中的股權相對不變。


  2. 購買法


    購買法,即將企業合並視為購買企業以一定的價款購進被並企業的機器設備、存貨等資產項目,同時承擔該企業的所有負債的行為,從而按合並時的公允價值計量被並企業的凈資產

C. 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本質是什麼採用什麼樣的會計處理方法以什麼價值為基礎

同一控制的企業合並本質就是公司內部資產的重新配置。以最終控制方認可的賬面價值為基礎。

D. 我國企業合並會計處理方法有幾種

主要有購買法和權益聯合法兩種。二者處理的計價基礎不同,對企業合並後產生的會計信息有著不同的影響。

企業合並准則將企業合並分為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前者採用類似權益聯合法,後者採用購買法。

第一,購買法。購買法把合並方取得被合並方凈資產看成是一項交易,同企業購置一般資產的交易一樣,沒有本質區別。因此,購買法要求按公允價值反映被合並方的資產和負債,並將其公允價值體現在合並方的賬戶和報表中。購買成本按作為對價付出的資產、承擔債務或發行權益性證券的公允價值計入,購買成本與取得凈資產公允價值的差額確認為商譽。由於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大多屬於非關聯企業之間的合並,作價往往是以市價為基礎,交易相對公允,所以採用購買法進行會計處理。

第二,權益聯合法。權益聯合法把企業合並看成是各參與合並企業的經濟資源的聯合,是股權聯合行為,不是一家企業購買另一家企業凈資產的交易行為。因此,計價基礎不應改變,合並方取得被合並方的資產和負債應按原賬面價值反映,合並方所取得凈資產的入賬價值與進行合並作為對價付出的資產、承擔債務或發行權益性證券賬面價值的差額,應調整所有者權益的相關項目,不確認為商譽。通常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發生在同一集團內部企業之間,屬於關聯企業之間的合並,作價的公允性較弱,所以採用權益聯合法進行會計處理。

E. 企業合並中的會計問題是什麼

企業合並的問題,包括合並過程的會計處理和合並以後的會計處理。合並過程的會計處理:購買性質的企業合並應採用購買法進行會計處理;股權聯合性質的企業合並應採用權益結合法進行會計處理。

合並以後的會計處理:吸收合並和創立合並後的會計處理問題也仍然屬於傳統財務會計的范疇,沒有新的會計問題出現。控股合並完成後,站在集團的角度看,會計不僅要以每一獨立的企業為單位進行核算,編制個別企業會計報表,還要以整個企業集團為服務對象,在個別企業會計報表的基礎上編制合並會計報表。合並會計報表的編制,無論從編制基礎看,還是從編製程序和編制方法看,都與個別企業會計報表不同,這是控制合並完成後面臨的新的會計問題。
法律特徵
1.企業合並的當事人是公司本身,而非公司股東
作為一種民事法律行為,其當事人是公司本身,而非公司股東。
2.企業合並必須依法定程序進行
企業合並涉及相關公司股東、債權之利益,並可能關聯國有資產權屬移轉,必須依法對合並行為予以規制。對於特殊類型的企業合並,除了依法訂立合並協議以外,還要經過有關部門的批准。
3.企業合並是一種協議行為,而非行政行為
4.企業合並中的公司類型受到限制
多數國家的公司法對於公司合並採取種類限制主義,要求只有同類責任形式的企業才可以合並。少數國家或地區採取非限制主義,不論合並公司屬何種責任形式都可以合並。

F. 會計問題

1
標題:企業合並會計處理方法研究目的:了解企業合並會計處理相關方法,結合我國國情,比較分析適應我國企業合並的相應方法。

內容:1、企業合並的涵義及不同合並形成;2、企業合並的會計處理方法及適應情況;3、企業合並會計處理方法的國際比較;4、我國企業合並會計方法的選擇及理由。

參考資料:《財經研究》2001、1,「企業合並的基本會計方法及其比較分析」,鄧小平;《財會月刊》2000、12:「購買法與權益聯合法的比較分析」,寧宇新;《時代財會》2003、5:「對我國企業保並會計方法選擇的現實思考」,萬宇洵、李典和;《高級財務會計學》萬宇洵主編,西南財大出版,「第三章,企業合並會計」;《會計研究》合並會計報表問題研究課題組:「論控制與合並財務報告問題。

2
標題: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相關研究目的:辨別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規定;2、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國際國比較;3、關聯方交易的定價政策;4、關聯方關系的披露分析;5、關聯主交易的規范措施;6、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准則的進一步完善。

參考資料:《會計准則講解與操作》閆德玉等,中國財經出版社,1997年;《財會月刊》2002、11「關聯方之間出售資產的合並會計報表編制」,孟宇;《財會月刊》2003、1,「尋探上市公司關聯方交易價格的監管體系」,車嘉麗,《黑龍江財會》「加強關聯方交易披露和監管的對策」,雷鳴等;《國際會計准則第24號》「關於關聯方說明」等。

3 標題:或有事項的分析研究目的:了解或有事項的意義和種類,掌握或有事項的會計處理。

內容:1、或有事項的涵義與種類;2、或有事項的確認;3、或有事項的計量;4、或有事項的帳務處理及披露;5、或有事項准則的不足與建議。

參考資料:《會計研究》,1996、3,「或有事項的會計處理,林斌;《會計研究》」關於我國或有事項准則的有關問題「,宣和;《企業會計准則》財政部,2003年版,經濟科學出版社;《企業會計准則(制度)選解》萬宇洵編著,2003年,湖南大學出版社;《上海會計》」試談或有事項確認為負債時的會計核算「王錫嵐等。

4
標題:會計調整事項的會計處理原則及方法探究目的:掌握已有的會計調整事項的處理原則和方法,熟練運用其要求處理實際問題。

內容:1、會計調整事項的涵義和內容;2、資產負債表日後事項的調整處理原則和方法;3、會計政策變更事項的調整處理原則和方法;4、會計估計變更事項的調整處理原則和方法;5、會計差錯更正事項的調整處理原則和方法;6、對調整事項的處理原則和方法改進建議。

參考資料:《企業會計制度》《企業會計准則》財政部制定,相應學習輔導資料及繼續教育的教材,《企業會計准則(制度)選解》萬宇洵編著,湖南大學出版社;各種會計雜志上相關論文。

5 標題:實質量於形式原則的運用分析目的:結合實際把握實質重於形式的精神,旨在會計實踐中靈活加以運用。

內容:1、實質重於形式為什麼是修正性原則(要義);2、實質重於形式原則在確認收入時的表現;3、實質重於形式原則在融資租賃業務中的表現;4、實質重於形式原則在確認資產時的表現;5、實質重於形式原則在其他方面的運用;6、對該原則在具體准則中進一步體現的建議。

參考資料:《企業會計准則》《企業會計制度》財政部制定,「實質重於形式探析」萬宇洵,《財經理論與實踐》2002、4期;近幾年來有關財會雜志上相關文章。

6
標題:重要性原則在具體准則中的體現目的:分析研究重要性原則的要義,融會貫通其在會計實踐中的運用。內容:1、重要性原則的要義分析;2、重要性原則在干具體准則中的體現;3、具體准則中重要性原則表現的分析;4、進一步完善我國具體准則的建議。參考資料:《企業會計准則》2002年版,經濟科學出版社;《企業會計准則(制度)選解》2003年,湖大出版社;近幾年來有關會計雜志的相關論文。

7
標題:試論人力資源會計計量的二重性目的:介紹人力資源計量的兩種方法:成本法和價值法,探討建立人力資源會計成本計量與價值計量並存的二重模式。

內容:1、人力資源計量的成本法,其優點和缺點;2、人力資源計量的價值法,其優點和缺點;3、採用二重計量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4、採用二重計量模式的具體做法。

參考資料:《人力資源會計專題》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略論人力資源會計的幾個問題》,財會通訊,2002,6。

8
標題:會計職業道德問題研究目的:探討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的途徑內容:1、會計職業道德概述;2、我國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成因;3、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的具體措施。參考資料:近三年的會計雜志、報紙,如《會計研究》《FIOI財務會計導刊》《財會通訊》《財會月刊》等。

9 標題:商譽會計問題研究目的:通過此論文的寫作,一方面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另一方面增強商譽領域的專業知識。

內容:1、商譽的基本概念;2、商譽的確認;3、商譽的計量;4、商譽的攤銷;5、商譽的誠值;6、商譽的披露。

參考資料:1、鄧小平《商譽會計論》,立信會計出版社;2、FASB、AcSB、ASB、LASB、AASB、等有關國際組織關於商譽的會計規范。

10 標題:知識經濟對會計的挑戰及其對策目的:闡述在知識經濟條件下,會計所面臨的挑戰以及如何面對。

內容:1、知識經濟的主要特徵;2、知識經濟時代所面臨的挑戰;3、面對知識經濟挑戰的對策。

參考資料:《管理會計學》(人民大學出版社)余緒纓主編;有關報刊雜志。

11
標題:知識經濟下無形資產會計若干問題探討目的:在知識經濟時代,無形資產的地位相當重要,對無形資產的確認,計量、報告對確定企業價值有重大意義。

內容:1、知識經濟下無形資產的地位;2無形資產的確認問題;3、無形資產的計量問題;4、無形資產的披露問題。

參考資料:《無形資產會計》(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1999於長春);《知識經濟對無形資產計量的影響》(《會計研究》1999、2,唐學松);《無形資產的特徵與評價》(《會計研究》1999、2,崔也光。

12 標題: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思考目的:理論聯系實際,探討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意義與途徑

內容:1、簡述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現狀;2、剖析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因素;3、提高會計信息的措施和途徑。

參考資料:《會計信息失真的制度因素分析》《財會研究》2002、11,《淺談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危害及對策》《事業財會》2002、5;《會計信息失真的根源探討及其監管機制創新》《當代財會》,2002,5.

13
標題:會計信息質量與公司治理結構問題研究目的:分析會計信息質量的企業制度因素;探尋提高信息質量的相關途徑;分析改善公司治理結構的會計學途徑。

內容:1、會計信息質量的決定因素分析;2、公司治理結構的相關分析;3、會計信息質量與公司治理結構的相關關系分析;4、提高信息質量的治理結構措施;5、改善治理結構的會計途徑。

參考資料:《公司治理》、《企業管理與會計信息系統》,《會計研究》,2000、6;《公司治理中的會計確定》,《會計研究》,2002、4;《公司治理結構與會計行為》和《會計信息質量的關系》,內蒙古社會科學2003、1。

14
標題:論會計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對策目的: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在較長時間內一直在困擾著各方面的信息使用者,其失真程度之深,范圍之廣、危害之大,已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密切關注。通過本文的論述,更進一步控制,克服會計信息失真問題。

內容:本文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論述:1、會計信息失真的種類及其主要表現;2、會計信息失真的成因分析;3、會計信息失真的治理對策。

參考資料:1、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重大舉措——感悟《企業會計制度》會計研究,2001,2,黃世出劉維;2、《銀行會計信息失真原因及對策》——《金融會計》2000年第7期;3、《財經理論與實踐》200人年第1期「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15 標題: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研究目的:研究治理我國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措施。

內容:1、會計信息真實性概述(含義,重要性等);2、我國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現狀、特徵、危害;3、我國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成因;4、治理我國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具體對策。

參考資料:近三年的會計雜志、報紙,如《會計研究》《FIOI財務會計導刊》等。

16 標題:我國會計規范問題研究目的:探尋我國會計規范的具體形式,會計規范體系的完善等。

內容:1、會計規范的意義;2、目前會計規范的現狀、體系、形式、有效性等;3、會計規范體系的完善;4、提高規范有效性的措施。

參考資料:王開田。會計規范理論結構;陳亞民,會計規范論;陳箭深,會計研究,2001、1;葛家澍,會計研究,2001,1。

17 標題:會計政策選擇問題研究目的:分析影響會計政策選擇的原因,為規范會計政策選擇提供指南。

內容:1、會計政策選擇存在的原因;2、影響會計政策選擇的原因;3、會計政策選擇的原則等;4、規范會計政策選擇的必要性;5、規范選擇的原則、方法。

參考資料:《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經濟分析》,《會計研究》2000,3:「試論會計政策的選擇原則」《會計研究》1999、2;《會計選擇論》。

18 標題:會計制度與稅法規定相互協調的思考目的:從降低遵循稅法的成本著想,探討有關經濟業務處理中會計制度與稅法規定的相互協調問題。

內容:分析會計制度與稅法規定的關系,探討如何盡量做到二者的協調,並以某類經濟業務的處理為例,說明如何協調。

參考資料:《企業會計制度》;有關稅法規定;2002-2003年有關報刊中的相關資料。

19 標題:資產減值會計問題研究目的:研究資產減值會計核算與監督的具體問題。

內容:1、資產減值准備概述(含義、意義、理論依據等);2、《企業會計制度》關於資產減值准備規定的若干突破;3、執行資產減值准備計提規定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成因);4、對於八項資產減值准備計提規定和操作的具體建議。

參考資料:近三年的會計雜志、報紙,如《會計研究》《FIOI財務會計導刊》《財會通訊》《財會月刊》《上海會計》《四川會計》《財會月刊》等。

20
標題:我國會計信息披露的現狀及其完善目的:完善的資本市場需要完善的會計信息披露制度。作為市場經濟初期階段的我國,會計信息披露存在很多不足與缺陷,如何完善會計信息披露制度是一個重要課題。

內容:1、探討會計信息披露的重要意義;2、分析我國目前會計信息披露存在的缺陷及原因;3、提出完善我辦會計信息披露的改進思想。(可參考西方發達國家關於會計信息披露治理經驗)

參考資料:《會計研究》、《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企業會計准——現金流量表》《企業會計准則——中期財務報告》,國際會計准則第14號——分部報告〉《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理論與證據》(吳聯生:2000,廈門大學博士後研究報告)、〈會計域秩序與會計信息規則性失真〉(吳聯生:2002,經濟研究)等。

21 標題:關於我國會計國際化的理論探討目的:從理論上分析我國會計國際化的必然性和措施,為會計國際化的實踐作指導。

內容:會計國際化的理論解析,影響會計國際化的因素,目前我國會計國際化的現狀,加速我國會計國際化進程的對策和措施。

參考資料:〈會計研究〉〈財務與會計〉〈財會通訊〉〈財會月刊〉。

22
標題:淺議我國加入WTO與會計改革目的:我國加入WTO後,會計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就要求我國現有的會計管理系統,面對新的環境應如何進行改革和調整,從而更好的發揮它應有的作用,以促進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

內容:文章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綜述:1、「入世」後對我國會計環境的影響;2、加入WTO後會計改革的目標與設想;3、適應國際環境,改革中國會計。

參考資料:1、〈向二十一世紀我國會計的改革與發展〉,上海會計2001,(1);2、〈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的會計問題論文摘編〉上海會計,2001,(2);3、加入WTO會計怎麼辦〉會計之友,2002,(2);4、〈加入WTO與中國會計改革〉時代財會2002;5、〈加入WTO與我國會計行業應作出哪些調整〉——當代財經2002.

23
標題:國有企業經理人期權激勵問題研究目的:通過寫作本文,學生應熟悉經理人期權激勵的基本原理、基本要求與操作方法,掌握我國國有企業經理人期權激勵中的特殊問題等。

內容:1、經理人期權激勵的涵義與功能;2、國有企經理人期權激勵的必要性與重要性;3、國有企經理人期權激勵的難點解決措施。

參考資料:1、謝德仁,劉文:〈關於經理股票期權會計確認問題研究〉,〈會計研究〉,2002年第9期;2、魏剛:〈高級管理層激勵與上市公司經營績效〉,〈經濟研究〉,2000(3)。

24
標題:論合夥會計師事務所的合夥人資格目的:通過寫作本文,學生應掌握合夥事務所的特點及其對合夥人的要求,掌握我國合夥人的現狀、問題與對策。

參考資料:1、王善平:〈合夥會計師事務所中的私人財產與創新能力〉,〈會計論壇〉2002年第2卷,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王善平:《獨立審計的誠信問題》,《會計研究》,2002年第7期。

25
標題:試論財務管理目目的:明確企業財務管理目標內容:介紹國內外關於企業財務目標的幾種主要觀點;運用經濟學理論論述如何定位企業財務目標。

參考資料:《會計研究》;《財務與會計》;《財務與會計導刊》。

26
標題:試論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目的:理解幾種具有代表性的財務目標觀點,能比較各自的優劣,並結合當前我國企業實際情況進行分析。

內容:1、簡述幾種具有代表性的財務目標觀點,並作比較。2、財務目標選擇的原則標准;3、我國選擇何種財務目標。

參考資料:《現代企業財務目標選擇》《湖南大學學報》1998年第4期;《有關財務目標理論的分岐綜述》《財會月刊》2002,2;《企業財務目標的比較與選擇》《交通財會》1999,3。

27 標題:非營利組織財務問題探討
目的:本題為在非營利組織上(如學校、科研單位、非營利醫院等)工作或對非營利組織財務感興趣的同學准備。目的在於將所學的財務管理知識,與非營利組織的實際相結合,探討有關財務問題。

內容:就非營利組織的某個或某些財務問題(如收入、支出、籌資等),探討非營利組織財務與企業財務的異同以及非營利組織財務管理的優化。只要求就某一個或幾個問題論述,不要求全面論述。

參考資料:1、何進日主編《財務管理》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2、王名編著〈非營利組織管理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3、張彪《非營利組織可持續發展的財務策略》,《財經理論與實踐》2003年第1期;4、張彪、張士建《非營利組織財務管理若干基本問題探討》《雲夢學刊》2003年第4期;5、2002—2004年有關報刊中的相關資料。

28 標題:我國國有企業資本經營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研究
目的:提示我國國有企業資本經營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

內容:1、資本經營在國有企業中的運用狀況;2、國有企業資本經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3、國有企業資本經營主要問題產生的根源;4、解決國有企業資本經營中存在有主要問題的對策(或改進設想)。

參考資料: 1、范恆山,資本經營:走出誤區,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2、李麗偉,淺議資本經營,現代會計,2002年第4期;3、余建春,建立和完善國資運營新機制,國有資產管理,2001,5;
4、郭元唏,資本經營,西南財經大學出版,1997版;5、陳光鴻,關於國有資產授權經營的幾點思考,上海會計,1997,11;6、韓曉亮,資本經營應注意的七天風險,財務與會計(財政部),2002,12。

29 標題:改進企業財務報告問題研究目的:探尋改進、完善企業財務報告的辦法、措施。

內容:1、改善企業財務報告的必要性,現行企業報告的不足,環境的需要;2、改善企業財務報告應遵循的原則;3、改善企業財務報告的措施、辦法。

參考資料:1、葛家樹《改進企業財務報告問題研究》;2、王相年,《論財務報告忍氣吞聲改進》《會計研究》1999年、7;3、朱元年論文,《會計研究》99、7;4、張延成論文,《會計研究》98、3。

30 標題:企業業績評價問題研究目的:探尋評價企業業績的指標體系、方式方法。

內容:1、企業業績評價的意義、目標;2、業績評價的指標體系設計;3、業績評價的方式方法。

參考資料:1、張蕊論文,《會計研究》2001、12;2、李曉強論文,《會計研究》2000、11;3、池國華論文,《會計研究》2003、8。

31
標題:淺議私營企業期間費用的控制目的:在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私營企業象雨後春筍發展很快,現已成為推動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重要力量。但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如何去研究,解決這些問題,便是本文所旨。

內容:本文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論述:1、私營企業期間費用控制的內容;2、當前私營企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3、私營企業期間費用控制的對策。最後對私營企業發展前景展望。

參考資料:1、《試論期間成本》——會計研究,1999年11月,於勝道等;2、《論現代企業成本的戰略管理》——會計研究;1995年7月,陸距;3、《現代市場經濟成本控制新觀念》——財會月刊,2002、6;頡茂華;4、《企業管理概念》——教材。

32
標題:企業融資結構的比較分析參考文獻:會計研究,2004,7;楊興王,鄭軍,基於代理成本的企業績務融資契的安排研究;鄭榮鳴,中外企業融資結構的比較分析;①
楊之帆,企業資本結構與融資方式偏好,財經科學,2001,4;周忠患等,財務管理,上海三聯書店,1993。

33
標題:關於增值稅若干問題的探討目的: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以及經濟結構的進一步調整與完善,這就必然要求現行增值稅制也應當逐步適時的完善,這樣才能推動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向更深層次發展。

內容:本文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論述:1、增值稅稅負的宏觀分析與微觀分析;2、推行增值稅轉型的高風險及其對策;3、世界稅制改革的動向與趨勢。

參考資料:1、《世界稅制改革的動向與聲勢》——「稅務研究」鄧子基2001、5;2、《增值稅的宏觀稅負與微觀稅負》。——「稅務研究」蘇筱華2001、5;3、《對增值稅轉型的幾點逆向思考》——「稅務研究」陳曉等2001、5;4、《增值稅分析控製法的大批量及稽查應用》「稅務研究」李慶章2001、7。

34
標題:債轉股對企業治理結構的效應分析目的:債轉股成功的關鍵在於轉股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改善與完善。通過深入分析債轉股對企業治理結構帶來的正、負面效應,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

內容:1、我國企業債轉股的由來;2、債轉股性質定位;3、債轉股對企業治理結構的效應分析;4、完善債轉股的相關政策建議。

參考資料: 2、課題組:債轉股對企業治理結構的影響及其前景分析[J],管理世界,2001(5);1、
吳有昌,趙曉、債轉股:基於企業治理結構的理論與政策分析[J],經濟2、 2000(2);
2、延華、彭繼廠、重建債轉股企業公司治理結構的困難與對策[J],經濟體制改革2001(6);3、
玉,關於債轉股問題的思考[J],經濟體制改革,2002(2);4、 庄乾志,債轉股:功能缺陷七制度依賴,財經問題研究;2000(1);5、
周小川,關於債轉股的幾個問題研究[J],投資研究,1999(12)。

35 標題:淺析國有企業債務重組問題目的:分析國有企業債務問題形成的原因,為解決國有企業債務問題尋找出路。

內容:1、國有企業債務問題的現狀;2、債務問題形成原因及分析;3、債務問題的解決(不同角度進行探討)。

參考資料:《財務月刊》《遼寧經濟》《現代會計》等。

36
標題:我國上市公司監事會效能狀況研究目的:分析我國上市公司監事會的構成,履職現狀及其在公司治理中的效能,找出其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設想,以便監事會在公司治理中效能的發揮。

內容:1、研究背景;2、上市公司監事會的構成現狀分析(抽樣調查);3、市公司履職現狀及其在公司治理中的效能分析;4、上市公司監事會改進設想(結論)。

參考資料:1、網上查詢有關上市公司監事會設置、工作效能、履職現狀等有關資料;2、陳湘水,公司治理結構模式,資本市場,2001年第11期,63-67;3、監事會運行機制研究課題組,強化監事會職能,上海證券報,2001、12、19;4、李維安,張亞雙、如何構造適合國情的公司治理監機制,財經科學,2002年第2期,63-665、南開大學中國公司治理原則研究課題組,中國公司治理原則草案及其解說,南開管理評論,2001年第1期,9-24;6、上海證券交易研究發展中心,當前我四市公司治理存在三大突出問題,中國證券報網路版,2001、11、12;7、夏冬林,我國上市公司股東大會功能分析,會計研究,2000年第3期,12-17;
8、夏冬林,我國上市公司董事會交通狀況研究,當代財經,2001年第7期,34-39。

37
標題:企業利潤操縱方法的會計分析參考文獻:[1l黎仁華。談談會計報表粉飾的審計策略[J]。財會月刊,2002,(2)。[2]閻務達等。上市公司利潤操縱行為的財務指標特徵研究[J.]財務與會計,2001,(10)。[3]肖時慶。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粉飾防範體系研究[J]。會計研究,2000,(5)。[4]馬永義。對遏制利潤操縱行為的一些思考[J]。中國注冊會計師,2001(5)。

38 標題:企業的財務管理的模式研究參考文獻:② 王斌,企業的財務管理及其模式會計研究,1999,11③
董偉,張朝,集團型的財務管理的模式,財務與會計,2001,10④ 於比彪等,財務管理與績效考核集成,系統議計,財務與會計,2004,2、3⑤
錢德勤,看得見的手——美國企業的財務管理革命,商務印書館,1987;於比彪等,關於集團公司的財務管理系統的框架研究,會計研究。2004,8。

39
標題: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研究目的:通過對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結合國內外近幾年來發生的一系列審計失敗案例,分析CPA承擔法律責任的原因,探討目前CPA法律責任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尤其是CPA民事賠償制度存在的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內容:1、CPA法律責任基本問題(主體、客體、歸類原則、構成要件等);2、CPA承擔法律責任的原因分析(主、客觀原因);3、CPA承擔法律責任的現存問題分析;4、對策和建議。

參考資料:謝榮,1994《市場經濟中的民間審計責任》,上海社科院出版;《蒙氏審計學》第10版;江平《民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論CPA民事責任制度的建立與完善》《審計研究》2002年第4期;《CPA民事責任的幾個基本問題》《審計研究》2002年第4期。

40
標題:審計失敗的成因及規避目的:通過近幾年國內外發生的一系列審計失敗案例的分析,尋求其審計失敗的原因,探討規避審計失敗的措施。

內容:1、審計失敗案例分析(典型審計失敗案例分析或綜合分析);2、原因分析;3、規避審計失敗的措施。

參考資料:網上查詢典型審計失敗案例;CPA考試指定教材《審計學》;《會計研究》、《審計研究》2001、2002、2003年相關文章。

41 標題:試論界定審計責任的理性原則目的:研究和探討審計人員審計責任的界定原則和思路。

內容:1、審計責任的概念界定;2、界定審計責任的理性原則,即程序理性原則或結果理性原則,或其他原則;3、實證問題研究。

參考資料:1、謝斐信「淺論會計責任與審計責任」《審計與經濟研究》1998,5;2、申香華「論注冊會計師審計責任的界定」《經濟經緯》,1999,2;3、賀花「國外有關注冊會計師民事法律責任研究述要」《中國注冊會計師》,2003,8。

G. 論企業合並會計處理方法差異分析及應用

一、購買法和權益結合法的比較
(一)理論比較
購買法是基於這樣一種假設:企業合並是一個主體通過購買方式取得其他參與合並企業凈資產的一種交易。它將企業合並視為一項買賣,這一交易與企業直接從外界購入資產並無區別,因此應採用與傳統會計方法一致的方法,即對所收到的資產與承擔的負債用與之交換的資產或權益的價值計量。合並後,經濟資源流出方獲得了經濟資源的控制權,而被合並方則喪失了對經濟資源的控制權。因此,購買法強調的經濟行為是「交易」。
權益結合法下,企業合並是權益結合而不是購買。支持權益結合法的觀點認為,其實質不是購買交易,而是參與合並的企業股東聯合控制了它們全部的或實際上全部的生產和經營,是兩個或兩個以上企業經濟資源的聯合,合並企業所有者權益繼續存在。因此,任何一方都不能認定為購買方。權益結合法不存在新的計價基礎,還是用賬面的歷史成本來反映,也不確認商譽。所以,權益結合法強調的經濟行為是「聯合」。
(二)合並效應比較
兩種會計處理方法帶來的不同的合並效應主要體現在這兩種方法所提供的會計信息質量以及對合並報表的影響上。
1.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
購買法提供了關於合並主體資產和負債公允價值的信息,便於投資者預測企業集團未來的現金流量,使決策的相關性大為提高。相比之下,權益結合法忽略了企業合並中的交換價值,不能提供關於企業合並資金投入的信息,也不能提供用戶需要的用於評估該項投資後的業績並與其他企業的業績相比較的信息,因而相關性很低。
2.對合並報表的影響
(1)從合並資產負債表的角度看
購買法,被並企業凈資產按照公允價值予以合並,權益結合法下,被合並方的資產、負債仍按賬面價值反映。由於被合並方凈資產的公允價值要高於其賬面價值,購買法下合並後資產往往要高於權益結合法。
在購買法下,合並後的股東權益仍然為投資企業的股東權益,但在權益結合法下,則可能引起合並後股東權益的變動。而且,在購買法下,被並企業的留存收益不能並入,而在權益結合法下,被並企業的留存收益包括在實施合並的企業中,可用來發放股利。
(2)從合並利潤表的角度看
購買法僅僅將合並日後被合並方實現的損益納入利潤表,這樣就形成了只要合並不是發生在年初而被合並方又有收益,權益結合法處理所得的收益總是大於購買法的缺陷。對於合並成本,權益結合法下,不能增加資產價值,而是作為管理費用沖減資本公積,資本公積不足沖減的才調整留存收益;在購買法下,合並的直接費用增加被並企業的凈資產成本。
因此,權益結合法下,收益仍較高,凈資產報酬率當然也就比購買法下更高。
二、新准則對兩種方法的選擇
財政部頒布的《企業會計准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和《企業會計准則第20號-企業合並》首先提出了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和非同一控制下的劃分即「參與合並的企業在合並前後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終控制且該控制並非暫時性的,為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而除此之外則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
隨後規定:「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合並方以支付現金、轉讓非現金資產或承擔債務方式作為合並對價的,應當在合並日按照取得被合並方所有者權益賬面價值的份額作為長期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以及「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購買方在購買日應當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第20號-企業合並》確定的合並成本作為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成本」。
由此可知,新會計准則對購買法和權益結合法的應用前提做出了明確規定即:只有在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使用權益結合法,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使用的是購買法。同時,對於母公司或集團內一個子公司自另一子公司的少數股東手中購買其擁有的全部或部分少數股權的情況,要求按照購買法的原則進行處理。
三、對新准則下兩種方法並存局面的評析
購買法和權益結合法各有利弊,對兩種方法的使用一直是會計界爭論的幾大問題之一。近年來由於權益結合法的濫用和由此導致的一系列復雜的局面,國際上己經取消了對權益結合法的使用而只允許採用購買法。但是各個國家和地區都有其經濟的特殊性,國內的經濟發展、法制環境以及一些歷史的遺留問題都會導致其採用不同的會計政策,因此,我國頒布的新企業會計准則相關規定中,不但沒有取消權益結合法的使用,反而提出了兩種方法並存的局面,這看起來似乎有悖於國際會計准則,但是此項政策的制定是以我國現在的經濟狀況為背景的,是符合我國經濟發展需要的。
(一)根據我國國情,權益結合法對我國企業的擴張和經濟發展有推動作用
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面臨著激烈的競爭,而且企業規模普遍較小,亟待發展壯大以抵禦外敵。因而通過合並重組來發展壯大無疑是增強企業競爭能力的必經之路。縱觀歷史,西方國家經歷了五次合並浪潮,每一次合並浪潮都極大地推動了經濟的發展。縱觀這幾次合並浪潮,權益結合法的採用為當時的企業合並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從目前來看,我國正處於企業合並的增長時期,企業間的並購活動不斷加劇。與購買法相比,權益結合法無疑是一項促進政策。
另外,我國企業合並中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所佔的比重較大。我國的上市公司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國企集團中分離出來的。這些集團把集團內部優質的資產、業務或某個子公司分離出來,改制為上市公司。而且集團公司為了增強上市公司的競爭力往往採用集團內企業合並的方式,或者以此方式來實現公司的整體上市。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只允許採用以公允價值為基礎的購買法是不切合實際的。
(二)公允價難題是權益結合法存在的主要原因
權益結合法的核心思想是:企業合並實際上是合並兩個或兩個以上企業的權益。目前公允價值仍是我國會計處理方面的一個難題。這也是權益結合法存在的一個主要原因。我國的證券市場起步較晚,規模較小,一些法規制度和監管還很不完善。股市投機現象和股價操縱還很嚴重。這使得運用購買法的公允價值的確定很值得懷疑。另外,要取得公允價值還可通過資產評估機構進行評估。但是由於我國注冊會計師審計相對落後,執業人員的執業水平還有待提高,尤其是面對很多大規模的,具有多種資產和負債的企業來說,確定公允價值更是一件難事。所以短時間內面對購買法無法逾越的公允價值問題還難以解決。
(三)權益結合法會計處理簡單
由於權益結合法的會計處理較為簡單,易於被企業、會計人員掌握、接受,也會減少評估帶來的主觀影響,另外也可以減少其他相關會計准則不完善造成的影響,如無形資產、商譽會計、公允價值計量等。
綜上所述,我國新會計准則對於企業合並會計處理方法選擇購買法和權益結合法二元格局既做到了與國際准則的趨同也保留了我國自己的特色,有利於我國企業的擴張,促進一些產業形成大型的龍頭企業,提高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進而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隨著我國股權分置改革的完成,將使證券市場制度和上市公司治理結構更加完善;隨著我國審計事業的不斷發展,執業人員素質的不斷提高,對於公允價值的評估將會更加准確;隨著我國公允價值機制的不斷完善,購買法將日趨占據主導地位,成為大勢所趨,那麼加強和改進購買法將是我國會計界的主要責任之一。

H. 如何做好企業合並中的所得稅會計差異處理

一、企業合並的會計處理方法
根據《企業會計准則第20號――企業合並》(2006)第二條規定,企業合並按照一定的標准劃分為兩大基本類型,即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與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在此基礎上企業合並的方式又分為控股合並、吸收合並和新設合並三種。控股合並,是指合並方(或購買方)在企業合並中取得對被合並方(或被購買方)的控制權,被合並方(或被購買方)在合並後仍保持其獨立的法人資格並繼續經營;吸收合並,是指合並方(或購買方)通過企業合並取得被合並方(或被購買方)的全部凈資產,合並後注銷被合並方(或被購買方)的法人資格,被合並方(或被購買方)原持有的資產、負債,在合並後成為合並方(或購買方)的資產、負債;新設合並,是指參與合並的各方在合並後法人資格均被注銷,重新注冊成立一家新的企業。
(一)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的會計處理方法
《企業會計准則第20號――企業合並》(2006)第五條規定,參與合並的企業在合並前後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終控制且該控制並非暫時性的,為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在會計處理上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因為是集團內部的合並,可以理解為內部交易,所以強調的是賬面價值的概念,不必按公允價值進行調整。
例一,甲、乙公司為同屬於A集團的兩個子公司,2010年1月1日,甲公司控股合並乙公司,以一房產向乙公司投資,該固定資產的賬面原價為5200萬元,已提累計折舊200萬元,公允價值為6000萬元,占乙公司65%的股權。投資時乙公司所有者權益的賬面價值為1億元。
甲公司的會計處理:
借:固定資產清理 5000萬元
借:累計折舊 200萬元
貸:固定資產5200萬元
借:長期股權投資——乙公司6500萬元(10000×65%)
貸:固定資產清理 5000萬元
貸:資本公積 1500萬元
乙公司的會計處理:
借:固定資產5000萬元
貸:實收資本5000萬元
(二)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的會計處理方法
《企業會計准則第20號――企業合並》(2006)第十條規定,參與合並的各方在合並前後不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終控制的,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在會計處理上遵循的是以公允價值入賬的概念。
例二,續上例,假設甲、乙公司既不被同一家集團控制,相互間又沒有任何關聯關系,則上述業務的會計處理為:
甲公司會計處理:
借:固定資產清理 5800萬元
借:累計折舊 200萬元
貸:固定資產 6000萬元
借:長期股權投資——乙公司6500萬元(10000×65%)
貸:固定資產清理 5800萬元
貸:營業外收入 700萬元
乙公司會計處理:
借:固定資產6000萬元
貸:實收資本6000萬元
二、企業合並業務所得稅處理方法
企業合並的稅務處理區分不同條件也分為兩種處理方法,即一般性稅務處理和特殊性稅務處理,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應稅合並與免稅合並。應稅合並,是指企業在交易發生時確認有關資產的轉讓所得或者損失,相關資產應當按照交易價格重新確定計稅基礎的合並;免稅合並,是指符合一定條件要求的企業,在交易發生時,暫不確認有關資產的轉讓所得或者損失,相關資產仍然按照原計稅基礎進行稅務處理的合並。
(一)一般性稅務處理
財稅[2009]59號文件第四條第四項規定,企業重組,除符合本通知規定適用特殊性稅務處理規定的外,按以下規定進行稅務處理:(1)合並企業應按公允價值確定接受被合並企業各項資產和負債的計稅基礎。(2)被合並企業及其股東都應按清算進行所得稅處理。(3)被合並企業的虧損不得在合並企業結轉彌補。
例三,乙公司合並甲公司,甲公司被合並時賬面凈資產為5000萬元,評估公允價值為6000萬元。此合並中,乙公司接受甲公司的凈資產按公允價值6000萬元作為計稅基礎。甲公司資產評估增值1000萬元需要按規定繳納企業所得稅,稅後按清算分配處理。
(二)特殊性稅務處理,
財稅[2009]59號文件第五條規定,企業重組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適用特殊性稅務處理規定:(1)具有合理的商業目的,且不以減少、免除或者推遲繳納稅款為主要目的。(2)被收購、合並或分立部分的資產或股權比例符合本通知規定的比例。(3)企業重組後的連續12個月內不改變重組資產原來的實質性經營活動。(4)重組交易對價中涉及股權支付金額符合本通知規定比例。(5)企業重組中取得股權支付的原主要股東,在重組後連續12個月內,不得轉讓所取得的股權。該文件同時規定,符合通知第五條規定條件的企業合並,企業股東在該企業合並發生時取得的股權支付金額不低於其交易支付總額的85%,以及同一控制下且不需要支付對價的企業合並,可以選擇對交易中股權支付暫不確認有關資產的轉讓所得或損失。
例四,乙公司合並甲公司,甲公司被合並時賬面凈資產為5000萬元,評估公允價值為6000萬元。甲企業股東收到合並後企業股權6500萬元,假如不考慮其他非股權支付,則股權支付額占交易支付總額比例為108%(6500÷6000×100%),超過85%,雙方可以選擇特殊性稅務處理,即資產增值部分1000萬元不繳納企業所得稅。同時,甲乙雙方的股份置換也不確認轉讓所得或損失。
(三)在特殊性稅務處理中,非股權支付額要納稅
財稅[2009]59號文件第六條第六項規定,重組交易各方按規定對交易中股權支付暫不確認有關資產的轉讓所得或損失的,其非股權支付仍應在交易當期確認相應的資產轉讓所得或損失,並調整相應資產的計稅基礎。非股權支付對應的資產轉讓所得或損失=(被轉讓資產的公允價值-被轉讓資產的計稅基礎)×(非股權支付金額÷被轉讓資產的公允價值)。
例五,續例四,甲企業股東取得新合並企業股權6500萬元,假如甲公司還取得新合並企業非股權500萬元。再假如甲企業股東原投入甲企業的股權投資成本為4000萬元,則增值3000萬元(6500+500-4000)。股東取得的非股權收入500萬元對應的轉讓所得為:500÷6000×3000=250(萬元)。股東取得新股的計稅成本不是6500萬元,而是3750萬元(4000-500+250)。這就是財稅[2009]59號文件第六條第四項規定的「被合並企業股東取得合並企業股權的計稅基礎,以其原持有的被合並企業股權的計稅基礎確定」。
特殊合並的企業,由於被合並企業資產增值和損失稅收上沒有確認,所以,接收資產時也是按原企業資產賬面價值作為計稅基礎。財稅[2009]59號文件第六條第四項規定,企業合並,企業股東在該企業合並發生時取得的股權支付金額不低於其交易支付總額的85%,以及同一控制下且不需要支付對價的企業合並,可以選擇按以下規定處理:(1)合並企業接受被合並企業資產和負債的計稅基礎,以被合並企業的原有計稅基礎確定。(2)被合並企業合並前的相關所得稅事項由合並企業承繼。如上例,乙公司合並甲公司,盡管甲公司凈資產的公允價值為6000萬元,但其賬面價值為5000萬元,合並後的企業只能以5000萬元作為接受資產的計稅基礎。
三、企業合並業務會計與所得稅處理差異
(一)一般性稅務處理差異
1、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
在同一控制下,對於一般性稅務處理方法所對應的企業合並,企業會計上以被合並企業凈資產的賬面價值入帳;稅收上以公允價值計算或清算。
以吸收合並為例,對於合並方來說,主要是一種支付行為,所以合並日一般不涉及稅收問題(非貨幣性資產支付一般需要視同銷售);對於被合並方來說,企業被合並注銷後,企業資產被兼並轉移,被合並企業及其股東都應按清算進行所得稅處理。
例六,乙公司吸收合並甲公司,甲公司被合並時賬面凈資產為5000萬元,評估公允價值為6000萬元。假如甲公司股東收到合並後新企業股權5000萬元;其他非股權支付1500萬元。此合並中,由於甲公司股東在該企業合並發生時取得的股權支付金額占總支付金額的83%(5000÷6000)。低於其交易支付總額的85%,因此稅法上應按一般性稅務處理方法處理,即乙公司會計上接受甲公司的凈資產按賬面價值5000萬元為初始成本,稅收以接受甲企業凈資產的公允價值6000萬元作為計稅基礎。甲企業資產評估增值1000萬元在清算時需要按規定繳納企業所得稅,稅後按清算分配處理。
2、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
在非同一控制下,一般性稅務處理方法所對應的企業合並,企業會計和稅收處理相似,都以公允價值計算。需要注意的是合並方非貨幣性資產支付一般需要視同銷售,對於被合並方來說,企業被合並注銷後,企業資產被兼並轉移,被合並企業及其股東都應按清算進行所得稅處理。
(二)特殊性稅務處理差異
1、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
在同一控制下,對於特殊性稅務處理方法所對應的企業合並,會計上以被合並企業凈資產的賬面價值入帳;稅收上以被合並企業的原有計稅基礎確定。如果被合並企業原有的計稅基礎與賬面價值一致,會計上與稅務上的處理是一致的,沒有產生差異。
例七,乙公司吸收合並甲公司,甲公司被合並時賬面凈資產為5000萬元,計稅基礎也為5000萬元,評估公允價值為6000萬元。甲公司股東收到合並後企業股權6500萬元(假設不考慮非股權),則股權支付額占交易支付總額比例為108%(6500÷6000),超過85%,雙方可以按特殊性稅務處理。企業接受甲公司的凈資產會計、稅收都按賬面價值5000萬元為初始成本。甲公司股東以其原持有的被合並企業股權的計稅基礎5000萬作為合並後企業股權的計稅基礎,甲、乙公司股東雙方的股份置換不確認轉讓所得或損失。
2、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
在非同一控制下,對於特殊性稅務處理方法所對應的企業合並,合並方會計上以被合並企業凈資產的公允價值入帳;稅收上以被合並企業的原有計稅基礎確定。
綜上所述,企業合並業務中,會計上有同一與非同一控制企業合並;稅務上有一般與特殊稅務處理。同一與非同一控制企業合並的區別,主要是在於企業合並過程中,涉及非貨幣資產的計價問題,前者按資產的賬面價值入賬;後者按資產的公允價值入賬。一般與特殊稅務處理的區別,主要是前者是應稅處理,而後者是免稅處理。一般稅務處理與同一控制企業合並會計處理的差異,會計上以被合並企業凈資產的賬面價值入帳;稅收上以公允價值計算或清算。一般稅務處理與非同一控制企業合並業務處理中,涉及非貨幣資產的計價都以公允價值計算,二者基本無差異。特殊稅務處理與同一控制企業合並的差異,會計上以被合並企業凈資產的賬面價值入帳;稅收上以被合並企業的原有計稅基礎確定。如果被合並企業原有的計稅基礎與賬面價值一致,二者的處理是一致的沒有差異。特殊稅務處理與非同一企業合並的差異,合並方會計上以被合並企業凈資產的公允價值入帳;稅收上以被合並企業的原有計稅基礎確定。因此,企業合並業務發生時,按會計准則的規定進行會計賬務處理;在申報繳納企業所得稅時,必須按照財稅[ 2009]59號文及稅法的其他有關規定進行稅收處理。

I. 如何理解中國現行企業會計准則對企業合並的會計處理規范

一、我國企業合並會計處理的現狀

(一)企業合並的概念及處理方法不明確
我國《公司法》和《企業兼並有關會計處理問題暫行規定》中說明了企業合並的幾種方式,但並沒有對企業合並的概念給出明確的定義。於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實施的《企業會計准則——企業合並》,雖然給出了企業合並的概念,但那隻是會計上的概念,是針對「報告主體」而言的,並非法律意義上的概念。另一方面,企業合並會計處理方法沒有明確的定義。無論從我國現階段的規范化文件(包括於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實施的《企業會計准則——企業合並》和《企業會計准則——長期股權投資》),還是從合並會計處理實務中,均未對「購買法」和「權益結合法」這兩種企業合並會計處理方法做出明確定義,只是對操作方法作了規定。
(二)缺乏對有關企業合並會計處理方法的普遍規范
目前,我國只對吸收合並方式的兩種情況即被兼並方保留法人資格和喪失法人資格作了會計處理規定,但沒有有關企業合並會計處理方法方面的統一的規范性文件,諸如能普遍實施的《企業會計准則——企業合並》。與此不同的法規之間的規定也不統一。在《企業兼並有關會計處理問題暫行規定》中規定採用的「購買法」,與在《合並會計報表暫行規定》和《企業會計准則——投資》中規定的採用「購買法」的處理辦法不一樣。
(三)我國現行法規規定以及實務操作同國際准則的差距
我國現行法規規定的會計處理方法比較接近於購買法,而實際操作中卻大多數採用權益結合法。國際准則只規定了購買法,取消了權益結合法,而且,同樣的購買法與國際慣例也不一致。

二、新准則下企業合並准則主要特點分析

新准則第20號《企業合並》准則規定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合並方取得的資產和負債,應當按照合並日在被合並方的賬面價值計量;合並方取得的凈資產賬面價值與支付的合並對價賬面價值(或發行股份面值總額)的差額,應當調整資本公積,資本公積不足沖減的,調整留存收益;被合並方採用的會計政策與合並方不一致的,合並方在合並日應當按照本企業會計政策對被合並方的財務報表相關項目進行調整,在此基礎上按照本准則規定確認;合並中發生的各項直接費用,應當於發生時計入當期損益;為企業合並發行的債券或承擔其他債務支付的手續費、傭金等,計入初始計量金額或抵減溢價收入、留存收益。
(一)將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納入准則體系
從國際上適用的企業合並會計准則來看,無論是國際准則還是美國的准則,均將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排除在外,而我國合並准則對國際財務報告准則中尚未規范的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作了規范。目前,我國國有企業及國有控股企業在中國經濟中仍然佔有較大比重,在企業股權結構中,國有股絕對控股現象比較普遍,我國實務中出現的企業合並大多屬於企業集團內或中央、地方國資委所控制的企業之間的合並,因此將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納入准則的適用范圍。
新准則對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採用的會計處理方法是權益法。首先是基於對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的經濟實質的考慮。由於這種合並發生在同一所有者控制的企業之間,並購本身沒有市場競爭的環境作為支撐,其合並行為更多地代表了所有者的意願,合並對價或發行股票的價值不一定是雙方完全出於自願的結果。因此,不能將其看作真正的公允價值,以資產、負債賬面價值計量更為可靠。其次,從股權互換的現狀看,中國的企業合並大部分是同一控制下的上市公司之間的換股合並,目前我國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尚未完成,上市公司的大部分股權還沒有明確的市價,即使部分股權已上市流通,其價格往往受市場投機因素的作用而不能反映其真正價值。因此,在股權的公允價值確認存在困難的情況下,採用權益結合法更易於操作。
(二)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採用購買法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不受同一方控制的企業之間出於戰略考慮而進行的並購將越來越普遍,這種交易是在開放的市場環境下進行的,交易價格是雙方討價還價的結果,因此應採用購買法核算,將取得的資產、負債統一在公允價值這一計量屬性下,以提高會計信息的清晰度與可比性。新合並准則對購買法的這一規范體現了我國對公允價值這一計量屬性的接受,順應了國際上對於交易必須以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基礎的核算原則,在購買法成為國際合並會計方法發展趨勢的背景下,合並准則的這一規定無疑縮小了我國企業會計准則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之間的差異。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採用購買法,是我國企業合並會計准則逐步向國際會計准則接軌的關鍵性步驟。

三、規范我國企業合並會計處理的新舉措

首先,必須盡快普遍實施《企業會計准則——企業合並》等有關企業合並會計處理的規范性文件,修改和完善與企業合並有關的現行法規和規章,形成統一、完善、配套實施的企業合並規范性文件體系。
其次,在建立和完善企業合並規范性文件時,特別是在制定企業合並會計准則及其實施指南時,應該對包括企業合並、購買法和權益結合法等做出嚴格的定義,對不同合並方式下的具體會計處理方法的運用做出具體的規定,如各種會計處理方法的適用條件、資產入賬價值標准、合並日及合並日後合並報表的編制、商譽的確定與攤銷等等。
最後,在建立和完善企業合並規范性文件時,既要參考國際會計准則,保持一定的協調統一性,又要考慮我國目前市場環境與會計環境的具體情況;既要考慮與現有法律、法規、規章制度接軌,又要考慮解決企業合並中的具體問題。
鑒於此,筆者認為,我國企業合並會計處理方法應該統一採用購買法,這是因為:採用單一的方法有利於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統一採用購買法,與國際會計處理方法協調一致;統一採用購買法,採用購買法符合會計理論的要求;統一採用購買法,採用購買法可以防止企業合並方式人為操縱利潤。但是,統一採用購買法面臨著被並企業資產公允價值的合理確定。由於我國目前尚不具備使用公允價值的條件,包括證券市場、評估市場等方面的不成熟。因此,目前我國採用的購買法還不能完全同國際慣例那樣按公允價值入賬,必須對購買法予以相應修正,即以賬面價值代替公允價值作為被並企業資產的入賬價值,這樣既解決了方法的多樣性引起的會計信息的混亂,又符合我國國情,便於操作,同時又與國際接軌。當然,採用賬面價值代替公允價值的這種修正後的購買法,與國際慣例不完全一致,這就要求我國出台相應的銜接政策。就目前而言,必須將我國實施的賬面價值替換成按國際慣例實施的公允價值以及如何進行財務報表的調整做出明確的規定,這樣,遠比採用權益結合法調整成購買法下的會計信息的披露成本要低得多。就長遠而言,我國應致力於完善購買法的工作,特別是規范和完善評估市場。隨著我國證券市場、資產評估市場及其他條件的不斷成熟,屆時,再由修正後的購買法轉變成與國際慣例相一致的完整意義上的購買法,這樣比先採用權益結合法,然後等條件成熟了再採用購買法的各項成本要低得多。
企業合並過程中,會計處理方法的選擇是一個重要環節,它直接影響到合並後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進而影響到雙方利益的實現。企業合並的基本會計處理方法在准則中規定主要有權益結合法和購買法,它們分別針對不同的企業合並的有關內容。

(一)購買法特點

購買法具有以下的特點:

1、實施合並的企業,應該按其成本進行核算,該成本為所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或者等於交易發生日,購買方為了取得對被合並企業凈資產的控制權而支付的其他購買價款的公允價值與任何可直接歸屬於該項購買的費用之和;

2、如果被合並企業喪失法人地位,購買企業收到的被合並企業的資產和負債應按公允價值入賬;

3、如果被合並企業喪失了法人地位,購買企業的合並成本與取得凈資產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確認為商譽;

4、從購買日起,被合並企業的經營成果應該合並到購買企業的損益表中;

5、被合並企業的留存收益不能轉到購買企業中。

(二)權益結合法的特點

結權益結合法的特點主要有:

1、不論合並發生在會計年度的哪個時點,參與合並各企業整個會計年度的損益都要全部包括在合並後的企業之中;

2、參與合並各企業整個年度的留存利潤均應並入合並後的企業當中;

3、各企業所發生的與股權聯合有關的支出應在發生的當期確認為費用;

4、參與合並的各企業,其會計報表通常不用作變動,依然按照賬面價值反映資產和負債,也即是不用將其反映為公允價值,也不確認為商譽;

5、已登記入賬的發行股本的金額與支付的現金或以其他資產形式支付的額外價款之和,同賬面登記的購買股本的金額之間的差額,應調整所有者權益;

6、若參與合並各企業的會計處理方法不一致,則應予以調,整,以保持合並後會計方法的一致性。

(三)權益結合法與購買法的比較

對於兩種方法的比較,我們應從上述對不同方法的特點分析中尋求答案。

1、對於購買法來說,如果被合並企業喪失法人地位,購買企業收到的被合並企業的資產和負債應按公允價值入賬,而且購買企業的合並成本與取得凈資產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確認為商譽或營業外收入;相比較而言權益結合法是按照賬面價值反映資產和負債,也即是不用將其反映為公允價值,也不確認為商譽;這樣在通常情況下,購買法下的資產價值高於權益結合法。在新准則中規定購買法下形成的商譽不在有限的年限內攤銷,而至少應當在每年年度終了進行減值測試,此規定縮小了購買法和權益結合法對收益影響的差異,但是商譽的減值測試具有一定的技術難度,可能會造成一定會計操作空間。

2、兩種方法合並當年所並入的被購買企業會計收益的起始點是不同的,權益結合法假設合並後企業的狀態是一直存在的,所以不論合並發生在會計年度的哪個時點,參與合並各企業整個會計年度的損益都要全部包括在合並後的企業之中且參與合並各企業整個年度的留存利潤均應並入合並後的企業當中;而購買法是以購買日為起點的,不包括合並日前被合並企業的收益。

三、購買法和權益結合法對會計信息披露的影響

會計處理方法的不同會影響企業報表的許多內容,不僅僅只體現在資產負責表,利潤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上,時至今日隨著企業所有者,債權人越來越看重一些表外因素,會計信息的文字披露以及一些相關指標的反映,所以作為一名將來的會計人員我們應著重關注兩種方法會計信息披露的影響。

1、對企業合並以前年度的會計報表的處理方法不同

在購買法下對於合並企業合並以前年度的會計報表不需要進行調整;在權益結合法下,對於合並企業合並以前年度的會計報表要按照合並後的會計政策進行追溯調整。

2、對合並當年經營成果的影響不同

購買法和權益結合法對被合並企業本期損益的處理方法不同。在權益結合法下,被合並企業全年的損益都並入企業的年度利潤表,因此,只要企業合並發生在會計年度期中,被合並企業在合並日又有利潤,則權益結合法下編制的合並企業利潤表利潤一定大於購買法下編制的合並企業利潤表利潤。在權益結合法下,所有與合並相關的成本都計入合並企業當年的費用。而在購買法下,與合並相關的直接費用增加購買成本,只有與合並相關的間接費用才計入合並企業當期的費用。所以單從合並費用的角度看,權益結合法對合並費用的處理會對本期收益產生更大的負面影響。但是一般情況下與合並企業本期的收益相比較,合並費用往往較少,權益結合法對合並費用的處理對本期收益的負面影響,可能不能抵消其對本期收益的正面影響。權益結合法下的本期收益仍然大於購買法下的本期收益。另外,由於通貨膨脹的影響,被合並企業可辨認資產的評估價值往往大於其賬面價值。所以,在股權聯合企業合並後,合並企業僅僅需要將被合並企業的資產按市價出售便可獲取資產增值的收益,直接增加本期的收益。由此可見,權益結合法可產生利潤操作空間。

3、對合並以後年度經營成果的影響不同

在購買法下按照公允價值記錄被合並企業的可辨認資產。由於通貨膨脹的影響,資產的公允價值一般都高於其賬面價值,尤其是實物資產如存貨、固定資產等表現得更明顯。隨著企業的經營,在企業合並後的若干年內這些資產的增值部分都要轉化為成本費用。這將導致合並後年度購買法下的固定成本費用高於權益結合法下的固定成本費用。另一方面,在購買法下購買成本超過被購企業凈資產公允價值的部分確認為商譽,根據國際會計准則的規定將其在一定的年限內攤銷。商譽的攤銷又會相應地增加成本費用,因此在合並的以後年度,購買法下的成本費用,仍高於權益結合法下的成本費用。相應地,購買法下的年度利潤小於權益結合法下的年度利潤。

4、對合並後企業股權結構的影響不同

在購買法下,無論採用現金、債券或是股票作為合並的支付手段,其結果都是對被合並企業股東權益的剝奪或削弱。在合並後的公司企業中,原合並企業股東的權益得到維護甚至有所增強,即使是在用股票支付的情況下也是如此。因為原合並企業的股東在不追加投資的情況下所控制的資產數額增加了。換句話說,在購買法的情況下,合並前後企業的股權結構沒有發生重大的變動。而在權益結合法下,合並雙方通過交換普通股股票的方式實施合並,雙方股東對合並的企業實施共同控制,被合並企業的股東即使不享有與原合並企業股東對等的控制權利,對合並後的企業也有重大的影響力。因此,有權益結合法下,合並後企業的股權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動。

5、對現金流量影響不同

在權益結合法下,因為採用換股的方式並沒有現金支付,因此換股合並不反映在現金流量表中,合並後的現金流量是參與合並各方現金流量的匯總。同時還需要對合並以前年度的現金流量表進行追溯調整。在購買法下發生了現金的收付行為,與合並有關的現金流量反映在現金流量表中。合並企業所獲得的凈資產公允市價作為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合並中對收購價款的支付(除現金支付)作為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同樣,在購買法下也可能會扭曲合並當年及以後年度的現金流量趨勢。在合並當年的現金流量表中只包括被合並企業合並後產生的現金流量,而合並以後年度的現金流量中則包括被合並企業全年產生的現金流量。這樣在將合並當年的現金流量與合並以後年度現金流量相比較時,會產生合並前後現金流量迅速增加的錯誤印象。

6、兩種合並會計方法的信息質量比較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兩種會計處理方法之間存在明顯的區別,由此也影響到會計的信息質量。從會計信息的相關性來看,購買法提供了關於合並企業資產和負債公允價值的信息,便於投資者預測合並後企業未來的現金流量,從其提供的信息有極大的相關性;從會計信息的可靠性來看,由於權益結合法按歷史成本反映合並後企業的資產和負債,因而,其信息的可靠性較高;從會計信息的可比性來看,採用購買法使各企業之間的會計信息具有橫向可比性,但由於合並時採用的是新的公允價值的計價基礎,而合並前的會計信息是以歷史成本為計價基礎的,因而合並前後的會計信息缺乏可比性,而採用權益結合法,合並前後的會計信息都是以歷史成本為計價基礎的,因而不存在合並前後的會計信息缺乏可比性的問題,但在跨國合並時,由於有些國家限制甚至禁止採用權益結合法,因而可能使得不同國家企業之間的會計信息缺乏可比性。

四、結論

結合對於兩種不同方法特點及以上的分析,我們得出以下結論:

1、我國現行企業會計准則對會計方法的選擇具有其合理性。准則中規定的對於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要求運用權益結合法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則要求運用購買法考慮,該法適應我國該時期經濟的特殊需求,對增強我國企業抗風險能力具有現實意義。

2、從短期來看,兩種方法並存具有必然性,但應視為逐漸轉型和磨合期,是向國際接軌的轉型期,從長遠來講,為了提高企業之間的可比性,購買法將成為處理我國企業合並的唯一方法。

J. 關於企業合並的會計處理問題:有兩個思路:1、同一控制下還是非同一控制下。2、成本法還是權益法。

沒有交叉,理解如下:

首先確認採用的方法:

只要是合並,不管是同一控制還是非同一控制都是採用成本法,同理只要沒有形成合並不管是同一控制還是非同一控制都採用權益法。

其次確認投資成本:

1、同一控制下的合並:享有的被投資企業所有者權益的份額,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支付的對價(公允價值)。

2、沒有形成合並的情況(重大影響或共同控制),不區分是否是同一控制下的,核算方法投資成本確認都一樣(都是權益法)。

(10)為什麼研究企業合並會計處理方法擴展閱讀:

成本法的會計處理方法:

(1)投資公司購入股份時,借記長期股權投資,貸記銀行存款等,此時被投資公司無需作會計分錄。

(2)投資公司收到股利,借記銀行存款,貸記投資收益。

(3)當被投資企業用投資企業購售前的分配利潤或盈餘公積金支付一部分股利時,以及發放清算股利時,這些應作為投資成本的部分償還,借記銀行存款或投資收益,貸記長期股權投資。

(4)當股權投資發生永久性跌價時,應借記長期股權投資跌價損失,貸記長期股權投資。

處理特點:

(1)長期股權投資按照初始投資成本計價,除非有追加或收回投資情況,否則不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成本。

(2)被投資單位宣告分派的現金股利或利潤,作為當期投資收益。但需要注意的是,得的利潤或現金股利應只有當被投資單位分配的股利在性質上屬於接受投資後產生的累積凈利潤,投資方才能確認投資收益;否則,獲作為初始投資成本的收回。

也就是說,採用成本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投資企業確認投資收益,僅限於被投資單位接受投資後產生的累積凈利潤的分配額,所獲得的利潤或現金股利超過上述數額的部分作為初始投資成本的收回。

通常情況下,投資企業在取得投資當年從被投資單位分得的現金股利或利潤應作為投資成本的收回;以後年度,被投資單位累計分派的現金股利或利潤超過投資以後至上年末止被投資單位累計實現凈利潤的,投資企業按照持股比例計算所享有的部分應作為投資成本的收回。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研究企業合並會計處理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講述模式對應的教學方法 瀏覽:169
如何寫廣告文案的方法 瀏覽:388
腌制咸鴨蛋最簡單的方法視頻 瀏覽:130
對苯醌的含量分析方法 瀏覽:437
訓練寬背的方法 瀏覽:526
糾正孩子骨盆前傾的鍛煉方法 瀏覽:317
急性大腦中血管梗塞最佳治療方法 瀏覽:211
該用什麼方法釣鯉魚 瀏覽:497
失戀怎麼解決方法 瀏覽:798
空氣呼吸器的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208
手機出現豎道怎麼簡單方法能排除 瀏覽:124
碳水化合物分離和鑒定的常用方法 瀏覽:502
拔火罐方法及技巧視頻 瀏覽:824
紅酒杯好壞的測量方法 瀏覽:252
藍瓶投放的正確方法 瀏覽:227
液壓衣櫃合頁安裝方法視頻 瀏覽:623
奶瓶清潔消毒常用方法 瀏覽:733
海蘋果的食用方法 瀏覽:2
如何判斷是否是重載方法 瀏覽:958
創新思維導圖的方法有哪些選擇題 瀏覽: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