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百家姓 董姓的由來
豢龍之後,儒家大者-----------董
董姓
董姓是一個古老的姓,董姓的由來,有兩種說法:其中一支持起源很早,相傳黃帝的已姓子孫中有個叫叔安的,被封於飂(又作蓼,在今河南唐河縣),稱為飂叔安。飂叔安的兒子董父,為帝舜馴養龍,被舜賜姓為董,任為豢龍氏,封之於鬷川(今山東定陶縣),他的後代便以董為姓。
董姓的另一支是在周朝時出現的,據西漢史游《急就篇》及宋人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記載,春秋時,周大夫辛有的兩個兒子到晉國,與籍氏一起主管晉之典籍,因其職責是「董督晉史」,所以也稱為董氏。這一時期晉國的都城在絳(今山西翼城東南),故此支董氏出自今山西翼城。
辛有的後裔,世襲晉國太史之職,至春秋時,有史官董狐,他不畏權貴,秉筆直書,被譽為「良史」。董狐的裔孫董翳,秦末被項羽封為翟王,都高奴(在今陝西延安延河東岸),子孫遂居隴西(郡治在今甘肅臨洮)。西漢時的董仲舒為廣川(今河北棗強東)人,其曾孫自廣川徙隴西,裔孫徙河東(郡治在今山西夏縣西北)。此外,董姓在漢代還分布於今山東定陶、高青,廣東廣州,四川資陽、德陽,貴州黃平,浙江餘姚,湖北襄陽、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陽、開封、福縣、信陽、靈寶等地。至隋唐時期,除上述地區外,今安徽、湖南、江蘇、江西等省的一些地方,也都有董姓的居住地。
唐代的《元和姓纂》記載董氏有四個郡望:即隴西、弘農(今河南靈寶)、河東、范陽(今河北涿州)。此外還有濟陰(今山東曹縣)。唐末,固始(今屬河南)的董氏有隨王潮、王審知入閩者。明代以前,董氏已遍布江南各省。從清康熙年間開始,董氏有族人陸續移居台灣,此後有的又徙居南洋群島及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
歷史上出自董姓的名人很多,西漢有哲學家、經學大師董仲舒,廣川人,武帝採納他的建議,開此後兩千餘年封建社會以儒學為正統的先聲;還有雲陽(今陝西淳化)人董賢,因貌美,為哀帝寵幸,22歲官至大司馬,操縱朝政,其父、弟、岳父等均官至公卿,擁有家產萬貫,貴傾朝廷。東漢初有陳留圉(今河南杞縣圉鎮)人董宣,因拒不向邪惡低頭,被光武帝呼為「強項令」;東漢末隴西臨洮(今甘肅氓縣)人董卓,189年率兵入洛陽,廢少帝,立獻帝,挾獻帝西遷長安,自為太師,後為王允、呂布所殺。三國時南郡枝江(今屬湖北)人董和,與諸葛亮協力輔佐蜀後主,居官20餘年,死時家無檐石之財;其子董允,蜀後主時任黃門侍郎,頗得諸葛亮信任,常諫諍後主過失;還有侯官(今福建福州市)人董奉,善醫道,為人治病不取錢,治癒者使裁杏樹,數年達萬株。後人用「杏林」頌贊醫者,即出於此。北魏時有出使西域的外交家董琬。唐代有德宗時的宰相董晉,還有琴家董庭蘭。五代南唐有著名畫家董源。遼代有農民qiyi首領董龐兒。金代有戲曲作家董解元。明代有抗倭名將董邦政,著名書畫家董其昌,秦淮名妓董小宛。清代有文學家董說,畫家董邦達,晚清將領董福祥。近現代有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董必武,寧都qiyi領導人之一董振堂,解放戰爭中的戰斗英雄董存瑞。董姓可謂名人輩出。
在當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國百家大姓中,董姓位居第29位。
一、姓氏源流
董(Dǒ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己姓。據《元和姓纂》、《古今姓氏書辨證》等資料所載,顓頊後裔董父精於飼龍,很得帝舜的賞識,故賜董父以董為姓,其後代亦以賜姓董為氏。
2、出自官名。據《姓氏急就篇注》所載,周朝有大夫辛有,其二子在晉國任職太史,董督晉國典籍史冊,子孫世襲官職,並以官為姓氏,稱為董氏。
3、其他源流。據《董氏世譜》所載,帝顓頊的後代陸終有一子叫參胡,姓董,參胡的子孫便有以董為姓者。另外,朝鮮族等也有董姓。
得姓始祖:董父。顓頊帝的己姓之後,廖叔安有一子叫董父,他對龍的習性很有研究。於是帝舜就任命董父為豢龍氏,專門養龍。在董父的精心馴養下,許多龍學會了表演舞蹈。帝舜非常高興,就封董父為鬷川(今山東省定陶北)侯,還賜他以董為姓,其後代就以董姓自居,董父也被尊稱為董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董姓出於同一宗源,均為高陽氏顓頊帝之後裔。據史料所載董姓的發源地在山東定陶北部、山西西南部、山東平原縣一帶三個地方。秦漢時,董姓在今山西、甘肅、河北、河南較為集中。另外,陝西,山東定陶、高青,廣東廣州,四川資陽、德陽,浙江餘姚、湖北襄陽、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陽、開封、杞縣、信陽、靈寶等地也散居有董姓族人。後在不斷的繁衍過程中,甘肅、山東兩地董姓發展成當地望族。這一時期,據史書所載的董姓族人繁衍遷徙情況有:出自晉國太史一支的辛有後裔董狐裔孫董翳被封為翟王,都高奴(今陝西延安市城東延河東岸),後其子孫又遷居隴西(今甘肅臨洮);西漢董仲舒為廣川(今河北棗強東)人,其曾孫由廣川遷至隴西,後人又遷往河東(今山西夏縣西北)。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盪,百姓四處流散,大舉遷往南方,安徽、江西、江蘇、湖北及長江中、下游地區均有董姓遷徙而來者。隋唐時期,是董姓一大繁衍時期,福建、廣東又有董姓遷居者。又唐代固始(今屬河南)人陳yuanguang父子開漳入閩及王潮、王審知入閩時都有董姓加入。宋元時期,金兵入主中原及蒙古軍隊的南下再度迫使董姓南遷,浙江餘杭一帶此時出現董姓族人。明清之際,台灣、南洋群島及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均分布有董姓居住者,董姓這一時期可謂遍布海內外了。今日董姓以河北、山東、山西、雲南、遼寧、浙江等省最為集中。冀、豫、晉三省,占董姓總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一,滇、魯、遼、浙、川、鄂、六省又佔百分之三十八,而冀居住了董姓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一,為董姓第一大省。董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六一。
三、歷史名人
董 狐:被當時的孔子譽為"良史"的史官,是最早出現於史籍的董姓名人。
董 宣:字少平,陳留圉人(今河南杞縣),董仲舒五代孫,東漢著名良吏,光武帝時為洛陽令,敢於搏擊豪犟,為民作主,京師震慄,光武稱其為『強項令』,豪犟貴戚莫不畏懼,號其為「卧虎」,民間歌之曰:「枹鼓不鳴董少平」。七十四歲死於任上,只一床舊被覆蓋遺體,家中尚存大麥數斛,破車一輛。光武聞知十分傷感,說「董宣廉潔,死乃知之」,下詔以大夫之禮葬之。
董 賢:字聖卿,雲陽(今陝西淳化)人,西漢大司馬。他22歲時就被哀帝寵幸,官至大司馬,操縱朝政,其家族在當朝顯赫一時。
董 和:(?-220)字幼宰、枝江董市人蜀漢掌軍中郎將;與諸葛亮共事多年,許多建議被諸葛亮採納,為官二十餘年,外牧殊域,內干機衡,清正廉明,深受人民信任和愛戴,與少數民族交往,『務推誠心,南土愛而信之』。死之日家無儋石之財,諸葛亮對董和的高風亮節稱贊不移:「幼宰之殷勤,有忠於國,則亮可少過矣」。
董 允:(?—246)字休昭,董和之子。秉承了董和的高風亮節,是時人所稱的蜀中四英之一(諸葛亮、董允、蔣琬、費禕)。對董允的忠誠與才幹,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給予了肯定,並力推董允主持「宮中之事」,董允受命,忠勤不懈,對後主言行,極盡諍湅之責。董允官至侍中、輔國將軍、尚書令、大將軍附貳等,文官武職集於一身,地位顯赫,但他一身正氣,正直不阿,治理蜀國業績顯著,深得民心。
董 奉:董允之孫,建康董氏之祖,游閩中,後居廬山,為一代名醫,治病不取利,使之種杏,久成杏林。為今醫界稱為杏林由耒。
董 誥:(1740—1818)董邦達之子,乾隆二十八年中探花乾隆帝將其改為二甲弟一作金殿傳臚,形降實升。累官至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擢文華殿大學士(宰相)。他通曉軍事,台灣、廓爾喀平定也列名功臣。在和珅當權時代,他與王傑獨不與其苟合。嘉慶帝鏟除和珅時他也發揮了較重要作用。他與其父一樣都是當時有名畫家精書法、善繪畫。他五次歸還故里,生活簡撲,平易近人從不倨傲,深為鄰里稱道。終年七十九歲。嘉慶二十三年致仕歸家,十月去世。父子歷事三朝,雖身居顯要,但兩袖清風。嘉慶帝哀詩中雲:只有文章傳子侄,絕無貨幣置田莊。
董 源:(?—962)一作董元,字叔達,鍾陵人(今江西進賢),一說江南人。五代南唐畫家,南唐中宗時曾任北苑副使,世稱董北苑。。工山水,尤擅溪橋、漁浦、洲渚交相掩映的江南景色。用披麻皴法畫山水,平淡天真,後又巨然承其風格,並稱"董巨",為五代、北宋間南方山水畫主要流派,對後世影響很大。亦善畫牛、虎、人物,傳馮延巳曾將其所作古代美人畫屏誤為擋道宮娥而不敢入謁中主。
董 槐:(?—1262)宋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人,字庭植,嘉定十六年進士。嘉熙間歷提點湖北刑獄、知江州、潭州,平息常德兵變,救濟南來江北流民,甚著政績,整肅軍紀,加強訓練。六年(1246)任權廣西轉運判官兼提點刑獄,協和西南少數民族,與交趾建立友好貿易關系。寶佑三年(1255)任右丞相兼樞密使,以整頓綱記為急務,為改革舊制,報效國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從而得罪了許多大臣,因此嫉之者甚眾。次年罷相,為佞臣丁大全派兵廹逐,避居湖州南潯。旋以觀文殿大學士提舉臨安洞霄宮,隱居富陽北郊陽波湖董家弄。其子董麗,為宋駙馬,在元亂中盡節。今其後裔大多定居浙江富陽北部山區。部分定居江蘇丹陽。
董仲舒:西漢哲學家,今文經學大師。漢武帝舉賢良文學之士,他對以"天人三策",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為漢武帝採納,開此後兩千餘年封建社會以儒學為正統的先聲。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串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學體系。提出"天人感應"說和"三綱五常"說。
董小婉:著名才女,為秦淮河"八大名妓"之一。容貌俏麗,善書畫,通詩史,後來嫁給清代著名文學家冒襄為妾。
董邦達:(1696—1769)浙江富陽人,因政績卓著,累官至工部尚書、禮部尚書。又是著名畫家,以善畫山水而著稱,畫鳳蒼逸古厚,其繪畫藝術譽滿京華,乾隆帝特命他主持皇家畫院,人稱清代畫中十哲之一。是繼五代董源、明代董其昌之後又一董氏大畫家,合稱為三董 。與曹雪芹有深交,並為他的《南鷂北鳶考工志》寫過序言。終年七十四歲。
董遵誨:(926—981)涿洲范陽人(今河北涿縣)。武藝絕人,能挽強命中。後漢時隨父宗本從契丹南奔投劉知遠。後周時從世宗攻北漢、後蜀、南唐,以功至驍武指揮使。宋初太祖重用,從慕容延釗平李筠,乾德六年(968)授通遠軍使,太宗時兼領靈州巡撿,在環州(斤即通遠軍,治今甘肅環縣)十四年,團結各族酋長,使各守封疆,無所攻擾。
董其昌:字思白、號玄宰,松江華亭人(今上海松江)。明萬曆十七年中進士,為官不辟權貴,不徇私情,從庶吉士、翰林編修官至禮部尚書,以太子太傅致仕,終年83歲。他是明代著名畫家,以他為代表的「華亭派」在山水畫方面影響尤大。他是書畫的創作、收藏、鑒賞方面的大家。有關書畫理論著作也很多。他的畫法自成風格:柔中有骨力,轉折靈變,層次分明,蘊蓄豐厚,拙中帶秀,清雋雅逸,以平淡天真取勝。他在篆刻、書法 上也稱為一絕。
董解元:金朝時戲曲家。他根據唐人元稹的《鶯鶯傳》創作了《西廂記諸宮調》,為後來元曲作家王實甫創作《西廂記》准備了條件。
董振堂:(1895-1937)河北新河縣人,中國工農紅軍傑出將領之一、寧都qiyi領導人之一。1923年畢業於保定軍官學校,曾任國民黨軍第二十六路軍七十三旅旅長。1931年12月與趙搏生率部發動寧都qiyi,加入中國工農紅軍,任紅一方面軍第五軍團副總指揮兼紅十三軍軍長,後任紅五軍團長等職,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1937年1月20日在甘肅高台與國民黨軍作戰中犧牲。
董存瑞:(1929-1948)河北懷來人。中國人民解放軍戰斗英雄。1945年參加八路軍,曾多次立功受獎,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8年5月26日在解放熱河隆化戰斗中捨身炸碉堡壯烈犧牲。朱德為他題詞:「捨身為國,永垂不朽」。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隴西郡:戰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置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肅省臨洮南)。西漢時相當今甘肅東鄉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的東部地區。三國時魏移治襄武(今甘肅省隴西南)。北魏時相當今隴西縣附近地。
濟陰郡: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分梁國置國,後改為郡,治所在定陶(今山東省定陶縣西北)。相當今山東省菏澤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區。
2、堂號
直筆堂、良史堂:春秋時候,董狐是晉國的史官,他寫史求實存真,不怕權勢。晉靈公被弒,董狐在史書上寫道:「趙盾弒其君。」孔子誇獎他是「良史」。
此外,董氏的主要堂號還有「豢龍堂」、「隴西堂」、「正誼堂」、「三策堂」等。
『貳』 董姓的祖先和起源在哪裡
一、董姓始祖
董父、參胡、董督、董承宣、董印宣。
二、董姓起源
1、源於董姓,出自帝舜賜予顓頊後裔飂之子的姓氏,屬於帝王賜姓為氏。
2、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周朝大夫辛有的兒子,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3、源於己姓,出自顓頊帝之孫子吳回的後裔,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4、源於地名,出自漢朝時期董澤,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5、源於蒙古族,出自漢朝時期南匈奴族屠各部奧矣·毛都氏部落,屬於文化上漢化改漢字姓為氏。
6、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氏。
(2)董姓的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1、董狐
董狐,春秋晉國太史,亦稱史狐。周太史辛有的後裔,因董督典籍,故姓董氏。據說今翼城縣東50里的良狐村,即其故里。董狐秉筆直書的事跡,實開我國史學直筆傳統的先河。
2、董仲舒
西漢哲學家,今文經學大師。漢武帝舉賢良文學之士,他對以"天人三策",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為漢武帝採納,開此後兩千餘年封建社會以儒學為正統的先聲。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串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學體系。提出"天人感應"說和"三綱五常"說。
3、董和
(?-220)字幼宰、枝江董市人蜀漢掌軍中郎將;與諸葛亮共事多年,許多建議被諸葛亮採納,為官二十餘年,外牧殊域,內干機衡,清正廉明,深受人民信任和愛戴,與少數民族交往,『務推誠心,南土愛而信之』。死之日家無儋石之財,諸葛亮對董和的高風亮節稱贊不移:「幼宰之殷勤,有忠於國,則亮可少過矣」。
『叄』 我想知道董姓的詳細來歷`及分支過程
董姓起源
董 馴龍得董姓
董姓有諸多歷史可考,其歷史至少有4000多年。董姓的起源,從惠連氏族往上可以追溯到黃帝之裔高陽帝。「董」初指能制繩索的草,惠連氏族是一支擅長制草繩的部落,他們以草為圖騰。據傳,惠連的孫子董父擅長馴養龍(即鱷魚)。某年,有人向舜帝敬獻了幾條蛟龍,需要專人飼養訓練,朝廷就指派董父馴養。董父精心馴養這些蛟龍,教它們學會各種舞蹈。舜帝很高興,便根據這一職業賜他們氏族稱豢龍氏,並賜董姓。從此,董父的子孫後代便以董為姓。董的古址在今山西境內,是夏商時代的侯國,後為晉所並。
另據漢代的考證,董姓另一支的起源是以官職為姓,是春秋時期晉國董督晉典的後代。
一、董姓遷變
董姓來源與其他姓氏不一樣,其特殊之處就在於它不斷與其他民族交流。據說早在先秦時期,董姓族人就進入甘川滇黔等廣大地區,與當地土著混居,融入土著之中。此外,也有西南、北方等外族融入董姓。
董姓一登上歷史舞台,便聲名卓著。當時活躍於晉國的有董狐和董安子,而董狐被後世譽為「良史」,為後世史官樹立了榜樣。當時,董姓主要活躍於山西、陝西、甘肅南部、河南地區。到秦漢時期,董姓已擴展至河北、山東,進入了浙江、廣東,還有西部的四川。那時,董姓名人有西漢哲學家、今文經學大師董仲舒,被王允、呂布所殺死的董卓、東漢洛陽令董室。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甘肅、四川的董姓已繁衍成大姓,同時向貴州和雲南遷移。這時,有人稱蜀國「四相」之一的三國名臣董允,醫學家董奉,南北朝外交家董琬。進入唐宋時期,董姓的重心在滇、黔地區形成,並大批移民東南。這時候,董姓藝人大量涌現出來,有琴師董庭蘭、五代南唐的畫家董源、金戲曲作家董解元,當然,也有唐朝宰相董晉。明清以後,東北的董姓得到發展。這時候,董姓族人出現了明朝抗倭名將董邦政,著名書畫家董其昌,清代文學家董說,畫家董邦達。當然,還有無產階級革命家董必武,戰斗英雄董存瑞,甲骨學家董作賓。
二、董姓名人
一代名儒董仲舒
董仲舒,西漢哲學家,今文經學大師。漢武帝時期,武帝頒布詔書,下令各地推舉賢良方正、直言敢諫之士。董仲舒三次上書,三獻論述天和人的關系的《天人三策》,博得漢武帝的贊賞,委以江都相之職。這種「天人感應」的學說把封建統治尤其是皇帝的權力予以神化,誰反對政治統治,反對皇帝,就是反對天,就是大逆不道。這種學說適應了統治者愚化民眾的統治心理,被漢武帝採納了。為了實現這種學說,董仲舒進一步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以求以思想文化上的統一促進政治上的統一,實現大一統。
到漢宣帝時,當時儒生對奉為經典的五經有不同理解,所以宣帝決定進行一次大討論,這次討論由蕭望之主持。討論中,儒生們把與自己觀點一致的人作為同黨,互相糾合起來反駁攻擊觀點不一樣的人,被班固稱為「黨同伐異」。
董仲舒專治《春秋公羊傳》,一心鑽研孔子學說,曾作數十篇文章論說《春秋》,後來合編為《春秋繁露》。他在書中雜並陰陽五行學說,強調天意,君權神授,從唯心主義角度論證了漢王朝存在的必然性。書中還提出了封建的「三綱五常」的封建倫理以及人性分上、中、下三等的荒謬論點。
據說董仲舒在帳幕中講讀經籍,然後由其門弟子依次傳授後來者,因此竟有弟子未曾見過先生面的。董仲舒日常生活嚴格遵照禮儀,一絲不苟,專心致志講學,三年時間竟然沒有空觀賞室外園林,為弟子們所敬重。成語「目不窺園」就是出自這個典故。
董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六一。
▲尋根溯源
1、出自己姓。據《元和姓纂》、《古今姓氏書辨證》等資料所載,顓頊後裔董父精於飼龍,很得帝舜的賞識,故賜董父以董為姓,其後代亦以賜姓董為氏。
2、出自官名。據《姓氏急就篇注》所載,周朝有大夫辛有,其二子在晉國任職太史,董督晉國典籍史冊,子孫世襲官職,並以官為姓氏,稱為董氏。
3、其他源流。據《董氏世譜》所載,帝顓頊的後代陸終有一子叫參胡,姓董,參胡的子孫便有以董為姓者。另外,朝鮮族等也有董姓。
▲得姓始祖
董父。顓頊帝的己姓之後,廖叔安有一子叫董父,他對龍的習性很有研究。於是帝舜就任命董父為豢龍氏,專門養龍。在董父的精心馴養下,許多龍學會了表演舞蹈。帝舜非常高興,就封董父為川(今山東定陶北)侯,還賜他以董為姓,其後代就以董姓自居,董父也被尊稱為董姓始祖。
▲繁衍播遷
董姓出於同一宗源,均為高陽氏顓頊帝之後裔。據史料所載董姓的發源地在山東定陶北部、山西西南部、山東平原縣一帶三個地方。秦漢時,董姓在今山西、甘肅、河北、河南較為集中。另外,陝西,山東定陶、高青,廣東廣州,四川資陽、德陽,浙江餘姚、湖北襄陽、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陽、開封、杞縣、信陽、靈寶等地也散居有董姓族人。後在不斷的繁衍過程中,甘肅、山東兩地董姓發展成當地望族。這一時期,據史書所載的董姓族人繁衍遷徙情況有:出自晉國太史一支的辛有後裔董狐裔孫董翳被封為翟王,都高奴(今陝西延安市城東延河東岸),後其子孫又遷居隴西(今甘肅臨洮);西漢董仲舒為廣川(今河北棗強東)人,其曾孫由廣川遷至隴西,後人又遷往河東(今山西夏縣西北)。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盪,百姓四處流散,大舉遷往南方,安徽、江西、江蘇、湖北及長江中、下游地區均有董姓遷徙而來者。隋唐時期,是董姓一大繁衍時期,福建、廣東又有董姓遷居者。又唐代固始(今屬河南)人陳元光父子開漳入閩及王潮、王審知入閩時都有董姓加入。宋元時期,金兵入主中原及蒙古軍隊的南下再度迫使董姓南遷,浙江餘杭一帶此時出現董姓族人。明清之際,台灣、南洋群島及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均分布有董姓居住者,董姓這一時期可謂遍布海內外了。今日董姓以河北、山東、山西、雲南、遼寧、浙江等省最為集中。
▲郡望堂號
董姓郡望主要有隴西郡、濟陰郡等,其中以隴西郡最望。
1、隴西郡,戰國時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南),三國時治所在襄武(今甘肅隴西南);
2、濟陰郡,治所在定陶(今山東定陶縣西北)。
▲堂號有:
「隴西」、「直筆」、「良史」、「豢龍」、「正誼」、「三策」等。�
▲宗族特徵
1、縱觀董姓名人,可以看出董姓是一個多武夫將帥和畫家的姓氏,忠臣良將輩出,在歷史舞台上爭相競妍,各展風姿。
2、董姓字行輩份層次分明,特徵顯著,如董貽玖所修《董氏族譜》中載有湖南一支字行為:「名初怡世業,繼序振家聲,祖澤由來遠,詩書裕後昆。」又董德庵所修《董氏宗譜》中載有河北一支為:「維士生亨,初伯叔仲,汝文繼夭,聖國禎祥。」
▲名人精粹
董狐:春秋時晉國史官,孔子贊其為秉筆直書的「良史」。
董仲舒:廣川(今河北棗強縣東)人,西漢哲學家,今文經學大師,建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而確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的統治地位。
董安國:西漢內史,曾著農書十八篇。
董忠:陽翟(今河南禹州市)人,西漢時被封高昌侯。
董宣:圉縣(今河南杞縣南)人,東漢時以秉公執法,廉潔奉公著稱於世,有「卧虎令」和「強項令」之稱。
董昭:定陶(今屬山東)人,東漢時曹操謀士。
董王己:陳留(今河南開封縣東南)人,東漢屯田都尉,著名女詩人蔡文姬之夫。
董正:東漢時番禺(廣州)人,以雅性高潔,累辟不仕為世人敬仰。
董昌:東漢浙江餘姚人,官至蜀郡太守。
董遇:弘農(今河南靈寶南)人,三國時任曹魏大司農。
董厥:義陽(今河南桐柏縣東)人,蜀漢時任職尚書令,被稱為「良士」。
董和:湖北枝江人,蜀漢時與諸葛亮並署左將軍大司馬府事。
董奉:侯官(福建福州)人,三國時神醫。
董景道:弘農(今河南靈寶南)人,西晉經學大師。
董征:南北朝時頓丘(今河南清豐南)人,曾官至平東將軍。
董僧慧:姑熟(今安徽當塗)人,南朝蕭齊之義士。
董展:隋代汝南人,長於作畫,與展子虔齊名,又雅號:「智囊」。董純:隋代成紀(今甘肅秦安縣北)人,以功進位上開府、拜柱國、爵郡公。
董庭蘭:隴西(今屬甘肅)人,唐代宰相、琴家,以善彈《胡茄》而揚名。
董源:鍾陵(今江西進賢西北)人,五代南唐畫家,擅畫秋風遠景,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瀟湘》、《夏山》、《溪岸》等。董樞:河北元氏(今河北石家莊附近)人,北宋任職西京留司御史台。
董槐:今安徽定遠人,南宋時官至左丞相兼樞密使,被封許國公。
董俊:藁城(今屬河北)人,元朝大將。
董其昌: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代書畫家、書畫理論家、鑒賞家,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傳世作品有《煙江疊嶂圖》、《瀟湘白雲圖》、《夏木垂陰圖》等,著有《畫禪室隨筆》、《畫旨》、《畫眼》等。
董邦達:浙江富陽人,清代著名畫家,被譽為清代畫中十哲之一。
董必武:黃安(湖北紅安)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黨和國家卓越的領導人之一,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代理主席,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等職。
董振堂:河北新河人,寧都起義領導人之一,原在國民黨任職,後起義投奔共產黨,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軍長等職。
『肆』 關於董姓的調查和研究報告作文
關於小學近視問題的研究報告看下面:一、課題的提出:我們班許多同學都陸陸續續帶上了眼鏡,我也是其中的一員。有多少人近視了?他們又為什麼近視了?我做了一次調查。二.調查方法:1.查閱有關書籍,了解普通人是怎麼近視的。2.調查詢問同學,了解他們是怎麼近視的。3.通過多種途徑,了解我班一共有多少人近視了。4.通過班級博客發表問卷。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我班共有11個人近視。我國的近視率已接近30%,小學生22.7%患有近視,初中近視率猛增到55.8%高中生70.3%人戴上眼鏡,大學生近視比例高達80%。近視成因較多,據我們猜想,造成近視的因素有: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個體因素,營養體質因素和睡眠因素。導致小學生近視的主要原因是作業做的太晚,使睡眠不足,過度地看電視、玩電腦,攝入大量的德和蛋白質。現在小學生近視率很高。雖然近視存在某種的遺傳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外界因素的影響。目前除了配戴眼鏡外,沒有更有效的治療方法,唯有持久地開展預防措施。中學生極高的近視率和現行的教育制度雖然有一定的聯系,但更多的是因為用眼習慣而導致近視的發生。近視預防的重點也在於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四、結論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分析,我發現:1.從整體來看,作業負擔較重的同學佔大多數,作業負擔隨年級的升高而加重。2.無論是哪個年級在做作業時都沒有好好的讓眼睛得到休息;而在校休息時間又一次隨年級的增高呈遞減趨勢。3.抗疲勞眼葯水與眼保健操都是對眼睛有治療作用的,但卻沒有引起同學的高度重視。4.近視人數雖然遠遠高於非近視人數,但不佩戴眼鏡的人卻佔有相當一部分比例。這表明同學們對近視的問題還不夠重視!5.其中的因素,像:姿勢不對、用眼不當之類的毛病,我們可以努力克服、改正;像燈光太暗或太強之類的,我們可以調節;像防護不當、用葯不當之類的,我們可以盡量避免;……我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1、每日堅持遠眺、堅持眼保健操和課間操,並積極參加文體活動。2、學習時要有充足的光線,光線要從左側方向來。不要在光線不足和耀眼的陽光和強燈光下看書寫字。3、不要睡在床上或邊走路邊看書。更不要歪頭偏身趴在桌上讀書寫字。4、不要長時間使用視力,每學習50分鍾後,應當休息10分鍾。5、看電視的次數不要過多,時間不要過長,要控制在1小時以內。距離不要太近。至少隔兩米遠。要記住眼科醫生給大家的勸告:要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看書、上網、看電視不要連續超過一小時,不要在太強太暗的光線下看書,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寫字姿勢,堅持作眼保健操很重要。希望對你有幫助O(∩_∩)O~
『伍』 董姓的研究結論有哪些
1.最新的百家姓排名,「董」 在當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國百家大姓中,董姓位居第29位。董姓人口約占漢族人口的%,全國來看,也有700多萬人。
浙江是董姓較為密集的省份之一,其次為廣東廣西
2.董姓名人有西漢哲學家、今文經學大師董仲舒,被王允、呂布所殺死的董卓、東漢洛陽令董室。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甘肅、四川的董姓已繁衍成大姓,同時向貴州和雲南遷移。這時,有人稱蜀國「四相」之一-的三國名臣董允,醫學家董奉,南北朝外交家董琬。進入唐宋時期,董姓的重心在滇、黔地區形成,並大批移民東南。這時候,董姓藝人大量涌現出來,有琴師董庭蘭、五代南唐的畫家董源、金戲曲作家董解元,當然,也有唐朝宰相董晉。
明清以後,東北的董姓得到發展。這時候,董姓族人出現了明朝抗倭名將董邦政,著名書畫家董其昌,清代文學家董說,畫家董邦達。當然,還有無產階級革命家董必武,戰斗英雄董存瑞,甲骨學家董作賓。
『陸』 董姓的來歷
1、源於地名
出自帝舜賜予顓頊後裔飂之子的姓氏,屬於帝王賜姓為氏。相傳,顓頊的己姓後裔中有個人叫飂叔安,史書上亦稱廖叔安。
飂叔安有個兒子叫董父,他對龍(馬)的習性很有研究,於是舜帝就任命董父為豢龍氏,讓他專門養龍。
在董父的精心馴養下,許多龍學會了表演各種舞蹈,帝舜很是喜歡,就封董父為鬷川侯(今山東定陶),還賜他以董為姓氏,他的後代就是董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史稱董氏正宗。
董氏族人大多尊奉董父為得姓始祖。
2、源於姬姓
出自春秋時期周朝大夫辛有的兒子,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春秋時期,周王朝有個大夫叫辛有,辛有的兩個兒子都在晉國任太史,負責董督(考察並收藏之意)晉國的典籍史冊,以官名稱為董督。
這兩個董督的後代世襲晉國史官,一直擔當晉國的太史令,其後裔子孫遂以先祖的官稱為姓氏,稱董氏,世代相傳至今。其中一個叫董狐的,時為晉侯史官,其後代則世代為侯氏。
3、源於己姓
出自顓頊帝之孫子吳回的後裔,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傳說重黎是一位氏族首領以諄耀敦大,光明四海。
顓頊任命其為火正,專門管理火。顓頊逝世後,其侄子高辛(玄囂的孫子)繼位,即帝嚳(帝俊),帝嚳任命重黎為「祝融」之官稱。
後來共工氏作亂,帝嚳派遣重黎前去鎮壓,重黎多次鎮壓而不成功,帝嚳大怒,將重黎召回論罪處斬,然後以重黎的弟弟吳回接替重黎的官位,繼續為祝融之官。
吳回有個兒子名終,因為封在陸鄉(今山東平原),所以叫陸終。陸終有個兒子叫參胡,因住董地(今山東濮城),其後裔子孫就以居邑名稱為姓氏,稱董氏,世代相傳至今。
4、源於地名
出自漢朝時期董澤,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董澤,是古代的一個大湖泊的名稱。即今山西省運城地區,是「千古山西二雄」之一關羽的家鄉,其時有一巨大的濕地地貌,因水中盛產「董蕖」因而稱「董澤」。
「董蕖」,就是古人對蓮藕的一種稱謂,在今天山西、陝西地區,菜市場上仍有稱蓮藕為「董菜」者。
傳說,董澤曾「浩淼數百里」,後被人類破壞,逐漸成為鹽湖,最後乾涸,消失得無影無蹤,今只留得一個「運城市鹽湖區」的行政名稱。
在董澤周圍生活的住民,很早就有以其居住地名為姓氏者,稱董氏,世代相傳至今。
5、源於蒙古族
出自漢朝時期南匈奴族屠各部奧矣·毛都氏部落,屬於文化上漢化改漢字姓為氏。
蒙古族呼勒都古德氏,源出漢朝時期南匈奴屠各部奧矣·毛都氏部落,其實是古肅慎民族的一個分支,在東漢時期曾一度改漢姓為胡氏。
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奧矣·毛都氏部落的一個分支,逐漸北遷居於大青山一帶原始林區(今蒙古肯特山區),因此被稱為「林中之民」。
遼國的契丹族人和後來西夏國的黨項族人則稱其為「蒂奇斯族」,金國時期的女真族人稱其為「呼勒都古德」。
與古突厥語「奧矣·毛都」的意思一樣,古女真語「呼勒都古德」也是「林木、林中人、森林獵人」之義,後因以為部落名稱和姓氏。
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的歷史過程中,奧矣·毛都氏部落以及呼勒都古德氏部落皆成為蒙古兀良哈部落下屬諸部,逐漸成為蒙古族。
明朝初期,蒙古族呼勒都古德氏即有取漢姓為董氏、胡氏者,至清朝中葉以後,大多數族人冠漢姓為董氏,少部分人稱胡氏,世代相傳至今。
6、源於滿族
屬於漢化改姓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董鄂氏,亦稱棟鄂氏,滿語為Donggo Hala,世居董鄂(今遼寧桓仁、寬甸一帶),是滿族著姓之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董氏、棟氏等。
⑵.滿族棟佳氏,亦稱董家氏、董佳氏,滿語為Dong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民族。
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董佳城(今遼寧新賓)、嘉木湖(今遼寧新賓)、嘉哈(今遼寧新賓夾河村)、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董氏、鄧氏、陳氏等。
⑶.滿族珠格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術虎部,以部為氏,滿語為Juge Hala,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薩哈爾察(今黑龍江北岸俄羅斯境內布列亞河流域)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董氏。
⑷.滿族珠赫哷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術虎部,滿語為Juhere Hala,漢義「冰凍」,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董氏、術氏等。
⑸.滿族朱胡氏,源出元朝時期女真海通猛安朱胡氏族,滿語為Juhu Hala,在明朝時期的漢姓即為董氏。
(6)董姓的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董姓歷史名人介紹:
1、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廣川(今河北景縣廣川鎮大董故庄村)人,西漢哲學家。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
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漢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並吸收了其他學派的理論。
創建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深得漢武帝的贊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漢武帝所採納,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影響長達二千多年。
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學體系。
他提出了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論。其後,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劉非國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膠西王劉端國相,4年後辭職回家,著書寫作。
這以後,朝廷每有大事商議,皇帝即會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問他的建議,表明董仲舒仍受漢武帝尊重。
董仲舒一生歷經四朝,度過了西漢王朝的極盛時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約75歲。死後得武帝眷顧,被賜葬於長安下馬陵。
2、董卓
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穎,隴西臨洮(今甘肅省岷縣)人,生於潁川。東漢末年獻帝時軍閥、權臣,官至太師,封郿侯。
於桓帝末年先後擔任並州刺史,河東太守,利用漢末戰亂和朝廷勢弱占據京城,廢少帝立漢獻帝並挾持號令,東漢政權從此名存實亡。
董卓成長於涼州,好結交羌人。漢桓帝末年,董卓被徵召為羽林郎,後又為中郎將張奐部下作軍司馬,討伐漢陽羌人,董卓作戰粗猛有謀,力建戰功。
又先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涼州之亂等戰役,頗著威名。中平六年(189年),受大將軍何進、司隸校尉袁紹所召,率軍進京討伐十常侍。
不久令其弟董旻聯合吳匡殺掉上司何苗,又招攬呂布殺掉丁原,很快就吞並了附近兩大軍閥兵力。隨後董卓廢少帝,立劉協即位(是為漢獻帝),且不久就弒害了少帝及何太後,專斷朝政。據有武庫甲兵,國家珍寶,威震天下。
獻帝初平元年(190年),袁紹聯合關東各地刺史、太守,爆發董卓討伐戰。初平二年(191年),董卓被孫堅擊敗,退守長安。董卓在朝野內外都廣布親信,僭用近似天子的服飾及車駕,呼召三台。
司徒王允設反間計,挑撥董卓大將呂布殺死董卓,結果成功。初平三年(192年),董卓為其親信呂布所殺。
3、董允
董允(?-246年),字休昭,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三國時期蜀漢重臣,掌軍中郎將董和之子。
東漢末年,其父董和跟隨劉璋,擔任益州太守。劉備冊立太子劉禪,以為太子洗馬,後為黃門侍郎。
延熙六年(公元243年),加輔國將軍。延熙七年(公元244年),以侍中守尚書令,擔任大將軍費禕的副手。延熙九年(公元246年),去世。
當時,蜀人稱諸葛亮、蔣琬、費禕及董允為「四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董姓
『柒』 關於董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的研究報告。250字
可口可樂,董姓氏的由來
『捌』 關於董姓的研究報告
你可以跟《李姓研究報告>的形式差不多,然後把裡面關於李姓的來歷改成董姓的來歷就可以 了。
對某種教育現象調查後,對其結果整理成的文字材料,就是教育調查報告。其作用是就某一科研課題搜集材料、羅列現象,在整理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經過分析、歸納綜合,揭示出事物的本質,探索事物內部聯系及其規律,找出解決總問題的方法和途徑。調查報告一般都包括總提、主體、結論這三個「老三段」的基本格局。調查報告結構有以下幾個組成部分:
(1)題目。應以簡練、概括、明確的語句反映所要調查的對象、領域、方向等問題。題目應能概括全篇,引人注目。
(2)導言。(亦即引言、總提、序言、前言)。簡短扼要地說明調查的目的、意義、任務、時間、地點、對象、范圍等。要注意將調查的目的性、針對性和必要性交待清楚,使讀者了解概況,初步掌握報告主旨,引起關注;調查方法要詳細說明,要寫明是普通調查還是非普通調查(重點調查、典型調查、抽樣調查),是隨機取樣、機械取樣、還是分層取樣,調查方式是開調查會、還是訪問或問卷……,以使人相信調查的科學性和真實性,體現調查報告的價值。
(3)主體。這是調查報告的正文部分。這部分要把調查來的大量材料、經過分析整理,歸納出若干項目,條分縷細地敘述,做到數據確鑿,事例典型、材料可靠、觀點明確。數據如能用圖示的形式表示,可以增加說服力,一目瞭然。
寫作安排先後有序、主次分明、詳略得當。大致有如下幾種寫法:①按調查順序逐點來寫;②按被調查單位的人和事的產生,發展的變化的過程來寫,以體現其規律性;③將兩種事物加以對比,以顯示其是非、優劣,找出其差異性;④按內容的特點分門別類逐一敘述。這種安排較為常見。最後,要寫清楚調查的結果。
(4)討論或建議。依據正文的科學分析,可以對結果作理論上的進一步闡述,深入地討論一些問題,亮出自己的觀點,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5)結論。利用邏輯推理、歸納出結論。即交待調查研究了什麼問題、獲得了什麼結果,說明了什麼問題。
(6)列出參考資料。即在寫調查研究報告過程中,參考、引用了哪些資料(篇目名稱、作者、出版單位、日期),目的在於對所寫報告負責,並對讀者提出信息,也是表示尊重資料作者的勞動。
一、主題的確立與材料的選擇
關於主題。調查報告主題和調查之前的選題與立意應該一致,當然,在獲得調查資料後,對問題有了再認識,也可以重新確立主題,確立主題要求是:
第一,主題要具有現實意義。通過調查研究,提出或驗證一種教育理論,這種教育理論能對現在的教育教學具有指導作用。即使是探索,也要具有前瞻性,而不能是過時的落後的東西。通過調查研究,提出建議所針對的教育問題,應該是十分緊迫的或長期沒有解決而必須解決的問題。
第二,主題要體現調查資料,資料能夠充分說明主題。主題的確立要依據調查資料的內容,要能體現調查資料的內容。預先的假設與現有的材料不一致,要以現在的材料為准進行修正。要使材料能夠充分說明主題。
第三,主題宜小不宜大。小的主題能密切聯系教育實際,也能較好地獲取材料,撰寫起來也較容易。大的主題費時費力,只適合專門的教育科研部門進行研究。對廣大在職教師來說,主題宜小不宜大。
關於材料的選擇。材料是確立主題的基礎,主題是材料的統率,調查報告的主題決定了調查資料的取捨,選擇材料的要求是:
第一,材料要典型。調查獲取的材料很多,經過整理後的材料應該都是有用的材料,如果不加選擇;全部寫入文章中,勢必變成材料的堆砌。因此,必須選取最具說服力的典型材料。
『玖』 董氏的由來是什麼
【董姓來源】
來源有三
1、出自己姓。相傳顓頊(傳說中古代部族首領)的己姓(顓頊之孫叫吳回,吳回之子陸終,陸終的大兒子名樊,賜己姓,封在昆吾國。)之後裔飂(音劉)有個兒子叫董父,相傳對龍的習性很有研究,帝舜就任命董父為豢龍氏,讓他專門養龍。在董父的精心馴養下,許多龍學會了表演各種舞蹈,帝舜很是喜歡,就封董父為鬷川(今山東定陶北)侯,還賜他以董為姓氏,他的後代就是董氏。
2、出自姬姓,以官為氏。春秋時,周朝有大夫辛有,辛有有兩個兒子在晉國任太史,董督(考察並收藏之意)晉國的典籍史冊,他的子孫世襲晉國史官,以官為氏,稱董氏。
3、也出自己姓,以姓為氏。相傳顓頊的孫子吳回愛帝堯時任火神祝融,他有個兒子名終,因為封在陸鄉(今山東平原縣一帶),所以叫陸終。他的兒子有叫參胡的,姓董,其後裔就以姓為氏,也稱董氏。
【董姓由來新探】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必須從比較客觀與科學的、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研究探討每個姓氏來源與發展。在談董姓由來之前,我們必須澄清在原始社會未期我中華民族先民現狀的幾個觀點:
首先我們要知道,炎帝、黃帝等是原始社會末期部落聯盟的大首領之稱,並不是單指一個人。炎帝部落從開始到衰亡而被黃帝部落取代大約為二千年之久,只要成為炎帝部落聯盟首領均稱為炎帝,這二千年中有許多人擔任過這個部落首領而都被稱為炎帝,黃帝的含義也是如此,正如今天不管是張市長、李市長我們都可以稱他為市長。當然這其中有幾個突出功績的炎帝、黃帝而被後人敬仰。炎帝部落是神農氏、燧人氏後裔,是個善長於用火的農耕部落,而後起的黃帝部落是以游牧狩獵為主,二者對自然資源利用方法不同,因此炎帝部落的刀耕火種、闢地開荒的活動常引發炎黃兩部落利害沖突,最後爆發炎黃之戰,炎敗黃勝的結果使黃帝部落確立了霸主地位。
第二我們可以肯定,炎黃時代我中華大地已有千千萬萬的原始人群,組成許多不同氏族、部落、部落聯盟,因此我們認為中華各姓追源到黃帝、炎帝、蚩尤等等只是說明該姓出於此部落,極大多數不可能是黃帝或炎帝的正傳後裔。
第三我中華民族和文明起源並非一源,而是多源,具有多元一體的特點。每個姓氏也一樣,大江大河源於最遠一泉,匯納百川而成。我董姓也一樣,從最古的一源開始,融合各方,甚至其它民族,形成今七百三十餘萬人群。如歷史上加入董姓的有匈奴、山越、氐、羌、吐蕃、高句麗、及清代滿族,因而東北多董姓。今雲南白族也有許多董姓。
因此我們撇開重黃輕炎觀念及攀龍附鳳俗套,考我董姓屬炎帝部落聯盟(而非黃帝部落聯盟)一員——祝融部落,在貴州省關嶺縣曬甲山上四、五千年前所刻『紅崖丹書』可以證明這點。祝融部落又分為己、斟、彭、妘、曹、羋六部落,後己又分出董、彭又分出禿,史稱祝融八姓。我董部落當時稱惠連部落,是一支繼承祝融部落制繩存火傳統,擅長用一種叫董的草制繩的部落,以董草為圖騰。我董姓出於己姓非黃帝部落之己姓。彼己姓是蛇圖騰,己又是自己之意,又轉為黃帝本姓姬。而我董姓屬炎帝系,是繩轉蛇、蛇轉己的己姓,兩者源流不同。
到舜帝時我部落中出了一個叫『父』的人,善於馴服、管理一種叫『龍』的動物,為帝舜豢龍有功,帝舜便把惠連部落活動區今山西聞喜一帶確認為董部落的封地——董國,父封為豢龍氏,並以封國為姓稱為『董父』。『董』也從原來一種草之意及部落圖騰轉為地名、姓氏,並賦予『管理。督正』之意。
我董姓發祥地也稱鬷川,應是原董部落活動區山西聞喜一帶,鬷音ZONG實為董DONG一音之轉,而山東定陶只發現大量古曹國遺址,實是曹姓發祥地,而董部落的遺址至今還沒發現。
『龍』實一種大形鱷魚也,稱灣鱷、蛟鱷,遠古黃河流域氣侯溫暖濕潤,沼澤遍地很適合鱷魚生存,以後隨氣侯變化逐漸減少滅絕,今江浙皖邊尚存一種小形鱷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揚子鱷。